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

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

股权激励制度是企业为了促进员工忠诚度和激励员工创造价值而实施的一种激励机制,其主要是通过给予员工股票或期权的方式来引导员工尽可能地提高绩效和创造业绩。股权激励制度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稳定员工队伍、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股权激励制度实施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可能导致盈余管理的发生。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财务报表的虚增或虚减,以达到一些特定的目的,例如掩盖业绩真相、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提高公司股价等。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可能会诱使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股权激励制度与企业的股价水平息息相关。股票和期权是股权激励的主要奖励方式,其价值与企业股价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可能通过进行一些不道德的财务操作来提高业绩和股票价格,从而实现员工和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其次,股权激励制度重视企业长期价值的创造,但其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见效,而短期内企业需要向股东、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展现出良好的业绩表现。这就会导致企业在短期内过度强调盈余,进行虚增,虚减,从而实现短期业绩的表现。

最后,企业为了达到股权激励制度的目标,可能会采取某些财务手段来实现,比如减少折旧和摊销费用、延长货款周期、透支预收账款等,这些行为都会涉嫌财务造假和盈余管理。

综上所述,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不是必然联系。企业应重视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但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盈余管理的风险,要严格控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透明度,确保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旨在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是公司 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股权激励能够将管理层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产生利益趋同 效应,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股权激励会产生机会主义 行为效应,促使管理层为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诱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损害公司价值。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呈现怎样的关系受这两种效应的综合影响。 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股权激励利益趋同效应和机会主义行为效应影响强度也会发生变化,导致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关系。在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研究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能够揭示股权激励制度下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防控高管盈余管理、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利益趋同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企业生命周期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提出研究假设,选取我国 2012-2016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现金流组合方法把样本 划分为成长期和成熟期两组,基于股权激励方案的多个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了不 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下,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股权激励程度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股权激励时长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关系不显著;采用股票期权模式较限制性股票模式更容易引发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股权激励程度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真实盈余 管理显著负相关,与整体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股权激励时长与应计盈余管理和 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负相关;采用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模式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不大,采用股票期权模式较限制性股票期权更能抑制管理层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抑制整体盈余管理水平。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分别对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合理利用股权激励机制、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指导。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以及公司绩效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与影响。 股权激励是一种激励机制,旨在将公司高管和员工的利益与公司股东的利益紧密相连。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公司为高管和员工提供一定的股票或股票期权,使其成为公司的股东,从而享受公司成长带来的收益。这样,公司管理层会更加公司的长期发展,提高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决策效率。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方式进行合理安排,以影响公司盈余状况的行为。盈余管理是公司治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公司在会计准则范围内优化财务报告,调节利润,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公司绩效是指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和运营效率。它包括财务指标如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以及非财务指标如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等。公司绩效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反映了公司的战略执行能力和市场竞争地位。

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公司能够将高管和员工的利益与公司股东的利益紧密相连,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这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提高公司的战略执行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绩效。 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公司在会计准则范围内优化财务报告,调节利润,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和投资者信心,从而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某公司在业绩不佳的年份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减少报告利润,以避免股票价格下跌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然后在业绩改善的下一年度,再调整会计政策增加报告利润,以提升投资者信心和公司股票价格。这种盈余管理行为能够平滑公司的业绩波动,稳定投资者情绪,从而有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股权激励可以使公司管理层拥有更多的动力去提升公司业绩,从而更好地实现盈余目标。而盈余管理可以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为股权激励计划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间,使股权激励的效果更加显著。 例如,某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为确保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公司管理层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调整财务报告,使公司的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更加亮眼。这样可以提升公司股票价格,使股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 自2006年1月开始,国家财政部、国资委和证监会等部委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相关的法律规范,这为我国证券市场股权激励行为规范化操作建立了一个全方位的监督和指导体系,因而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无论是当代西方会计理论还是现代企业的实践均已证实,股权激励在削减代理成本、改良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公司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也很可能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实施股权激励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本文就是针对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之后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 笔者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脉络进行了梳理,然后简要地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现状。并对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盈余管理的动因及手段进行了阐述,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存在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2007-2010年发布了股权激励预案公告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2007-2010年年报为信息基础,同时查阅了有关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公告以及董事会公告等,经过认真的核实整理工作,剔除特殊样本,最终选定了56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有效研究样本;利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反映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行权时长以及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管理层薪酬等盈余管理程度变量构建模型,就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与中小板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激励作用:股权激励程度越大,中小板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另外,股权激励机制实施方案中的某些关键条件,如行权时长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影响较大,行权时长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同时,还得到下面的结论:实施股权激励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资产负债率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

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股权激励机制是我国国企改革的重要部分,在企业股权分配改革中担任着重要角色。随着股权激励机制被不断推广与应用,其相关法律法规也逐步完善。但是企业普遍存在着因为委托代理机制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引发了经营者利用内幕消息对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这种盈余管理现象,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中也是普遍存在。 因此,以股权激励制度为视角来研究盈余管理行为,通过优化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减少甚至避免盈余管理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对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应计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受到股权激励机制的影响。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真实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机制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创业板块的真实盈余管理更是缺乏,并且学者对创业板盈余管理研究通常是以应计盈余管理的截面数据为分析对象。本文借鉴现有应计盈余管理和股权激励的相关研究方法来研究股权激励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并采用创业板面板数据,选择截至2012年发布股权激励计划并实施的公司,选取2012年三季度至2015年三季度共13个季度728个样本数据研究。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首先,探讨盈余管理是否受到股权激励机制的显著影响,按照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一方面选择公司公布方案当年的业绩与前一年进行对比,另一方面选择股权激励计划行权当年与公布计划当年进行对比,通过两组对比来研究股权激励是否引发盈余管理倾向。其次,研究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强度。最后研究股权激励中的哪些因素影响盈余管理,分别从公司治理结构、盈利能力、行权时长、激励模式等方面研究。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股权激励公告当年和行权当年均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即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使高管产生盈余管理倾向;股权激励的程度越大,企业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强;实施“激励型”股权激励计划的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高于“福利型”公司。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摘要:目前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有股权激励这一政策,因为股权激励可以缓解 委托代理带来的一些问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一系列委托代理问题,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会不同,增加了委托成本。股权激励一方面可以激励 经营者努力实现企业的价值,从而使得自身获益。另一方面,股权激励也会导致 负面影响,面对股权激励的巨大诱惑,公司管理层存在为满足行权条件而进行盈 余管理的动机,从而对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粉饰对外报表数据,使得决策者不能 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盈余管理 一、引言 股权激励的最原始意义是将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解决 由两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管 理层作为代理人的一方与企业所有者作为委托人的一方之间的利益矛盾,使得二 者的利益趋向一致。但由于管理者存在一定的自利心态,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会先 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股权激励的激励标准有可能会促使管理者为了达到自己的 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有可能会损害所有者的利益。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会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在股权 激励计划的授权阶段,管理层会潜意识的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Baker等(2003)管理层在股权授予日之前会通过“操纵应计利润”的方式来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在股权激励计划的行权阶段,管理层会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股权激励的强度和盈余管理的程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赵息等(2008)通过实证检验分析的方法得出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二、授权阶段管理层的向下盈余管理 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增加自己薪酬,也就是薪酬动机是 最主要的。管理层在股权激励计划中所获得的收益就是来自授予日的价格和行权 期时的价格的价差。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管理层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他能第一时间知道公司的运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而股东得到的信息属于“二手资源”,他拿到的财务报表很有可能是经过管理层粉饰过的,不具有真实性。上市公司制定激励政策时,一般都根据公司的经营业绩。所以,当经营业绩低的时候,激励标的物的价格就会很低。这时,管理层就会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使得经 营业绩看起来不是那么好,从而使得制定的授予价格就会偏低,管理层就会从中 获利。 三、行权阶段管理层的向上盈余管理 管理层只有达到了可以行权或者解锁的条件后,在解锁或者行权期才有权 利获得薪酬奖励。而当可行权日的行权价格越高,那么管理层从激励标的物获取 的价差收益越大。行权价格是上市公司行权当天的流通在外普通股的股票价格, 当公司的经营业绩好,股价就会上升,从而对管理层行权是有利的。所以,管理 层就会尽可能的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使得公司的利润增加,在报表上反映的都 是该公司积极的会计信息,从而吸引外部的投资者,使得公司的股价上涨。这样,就会达到股权激励计划中所规定的业绩条件,可以行使权力,获得更多的收益。

股权激励管理制度

股权激励管理制度 (非上市公司适用) 1.目的 1.1.通过《股权激励计划》,让公司核心管理人员、核心专业人员最大限度地享受公司发展 而带来的利益. 1.2.通过《股权激励计划》,激励核心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公司核心人员的利益与公 司长期利益统一,创造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局面。 1.3通过《股权激励计划》,保留公司的核心员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1.4通过《股权激励计划》,提升公司业绩,约束管理者短期行为. 2 职责 2.1.公司薪酬委员会 2.1.1对股权激励进行可行性分析。 2 1.2编制《股权激励计划》. 2.2.公司董事会执行委员会 2.2 1.执行《股权激励计划》。 2.3.公司董事会履行以下职责: 2.3.1.提出《股权激励计划》的需求。 2.3.2.审核《股权激励计划》,并报股东会审议。 2.3 3.对于《股权激励计划》具有最终解释权. 2.3.4.审核公司员工授予股份和限制性股份的资格。 2.3 5.负责审批《股权激励计划》的变更。 2.3.6废除、终止《股权激励计划》. 2.4.公司股东会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2.4 1.审批公司《股权激励计划》。 2.4.2.废除、终止《股权激励计划》。 2.5.公司监事负责对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 2.6.激励对象有权选择是否接受股权激励,签署相关协议书。 3.范围 3.1.仅适用于XXX公司的正式员工. 3.2.仅适用于公司未上市前的股权激励。公司上市后将被新的股权激励制度取代。 4 定义 4.1.分红股:指由公司对激励对象让出部分股份的分红权。只有分红权,没有所有权、表决权、 转让权和继承权。 4.2限制股:激励对象只有在达到公司预先确定的条件后才授予的股份。4 3.注册股:经过工 商局注册的公司股份. 5.股权激励计划 5.1.《股权激励计划》需求的提出 5.1.1.公司董事会成员不定期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提出《股权激励计划》的需求。 5.1.2《股权激励计划》的需求经董事会一致同意后,交公司薪酬委员会编制计划。 5.2《股权激励计划》的编制 5.2 1.由公司薪酬委员对股权激励需求进行评估 5.2.1.1薪酬委员会对现阶段是否需要采取股权激励进行评估. 5.2.1.薪酬委员会对现阶段适用的股权激励方式进行评估。

股权激励行权限制与盈余管理优序选择

股权激励行权限制与盈余管理优序选择 股权激励行权限制与盈余管理优序选择 近年来,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日益凸显,而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常用的手段,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调控盈余的自由度。然而,如何在股权激励行权限制与盈余管理中做出优序选择,成为了企业管理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股权激励行权限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股权激励通过将企业的股权分配给员工,使其成为公司的股东,从而与管理者形成利益共享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激励员工发挥更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而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常用的管理工具,通过调节利润分配方式,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和个体利益的最优化配置。因此,股权激励行权限制和盈余管理既存在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特点。 其次,我们应该意识到在股权激励行权限制与盈余管理中,优序选择是必要的。具体而言,优先考虑股权激励行权限制的有效性,然后再考虑盈余管理的合理性。有效的股权激励行权限制可以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和盈余水平。而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确保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股权激励行权限制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股权激励行权限制和盈余管理时,应当合理安排优先级,确保两者的协同效应。 然而,股权激励行权限制与盈余管理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股权激励机制通常会使企业面临更高的成

本压力,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另一方面,盈余管理往往会削弱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使员工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制约。面对这种矛盾和冲突,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优化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要明确股权激励行权限制与盈余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股权激励旨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而盈余管理则是为了保护股东的利益,确保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选择股权激励行权限制与盈余管理时,要坚持以企业长远利益为导向,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决策。 综上所述,在股权激励行权限制与盈余管理中做出优序选择是企业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只有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优先级,坚持以企业长远利益为导向,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股权激励行权限制和盈余管理的协同效应,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综合以上讨论,股权激励行权限制和盈余管理在企业管理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股权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盈余管理可以保护股东的利益,确保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通过合理安排优先级和坚持以企业长远利益为导向,可以实现协同效应,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因此,在进行股权激励行权限制和盈余管理时,管理者需要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优化的解决方案。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 引言: 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是公司治理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对公司绩效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对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增进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分析它们对公司的影响。 一、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是企业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业绩而给予员工股份奖励的一种机制。股权激励可以帮助公司吸引、留住优秀的员工,并激励他们为公司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从而提高公司的业绩。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激励员工积极性:通过给予员工股份奖励,员工将与公司利益相关,更容易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强其工作动力和积极性。积极工作的员工将推动企业的发展,提高公司的绩效水平。 2. 提高员工能力:股权激励机制促使员工提升自身能力,以取得股份奖励。员工为了获得股权激励,会主动学习新知识,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竞争力。员工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公司整体的绩效。 3.增强公司稳定性:股权激励有助于留住优秀的人才,减少员工流失。稳定的员工队伍能够积累经验、熟悉公司业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公司业绩的稳步增长。 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会计手段和财务手段调整盈余水平,以

获取特定目的的一种行为。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会计数据,提高公司的财务指标,从而对外展示一个更好的财务状况。 然而,盈余管理也可能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丧失真实性:盈余管理往往通过调整会计数据来进行,这 可能导致财务报告失真和信息不准确。一旦投资者和分析师发现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公司的信誉和声誉。 2. 破坏长期发展:盈余管理往往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进行的,可能忽视了公司的长期发展。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公司资源的浪费和错失真正的商机,影响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3. 扰乱内外部激励机制: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干扰企业的内部 和外部激励机制。由于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往往是基于真实盈余水平的,盈余管理会导致内部激励失效,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可能会下降;同时,盈余管理也会引发投资者对公司的误判,破坏外部激励机制,可能导致投资者的失去信心,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和融资能力。 结论: 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截然不同。股权激励可以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力提升,提高公司的绩效水平,而盈余管理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和风险,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和内外部激励机制产生干扰。 因此,公司在落实股权激励时,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建立科学严谨的激励机制,确保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激励;同时,应避免过度的盈余管理,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 股权激励是企业用于吸引、激励和留住优秀员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 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而盈余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可以通过调整会计和进行虚假披露等手段来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经营绩效。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股权激励可以激励管理层更加积极地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盈余 水平。通过股权激励,管理层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股权或股票期权作为激励,使他们与企业的利益实现了捆绑。管理层拥有了企业股权后,会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利益,通过提升企业绩效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提高企业的盈余水平,从而实现股权激励的目的。 其次,股权激励也可以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风险。由于股权激励使管 理层更加关注企业长期利益,减少了他们通过盈余管理等不当手段获取短期利益的可能性。因为管理层自身也是企业的股东,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股东的监督和约束,不敢轻易采取盈余管理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免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导致股价下跌,影响自身的股权价值。因此,股权激励可以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盈余质量。

然而,股权激励也可能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股权激励可能会导致管理层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不当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例如,管理层可能会通过虚增收入或者减少费用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盈余水平,以实现自身的股权激励目标,而忽视了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这种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提高企业的盈余水平,但却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市场价值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股权激励也可能会引发公司内部的和不正当竞争现象,进而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由于股权激励通常会给予管理层一定的自主权和权力,导致管理层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以获取更多的股权激励。管理层可能会通过人为操纵盈余数据或者私下协商等手段来获取更多的激励,从而损害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因此,股权激励也可能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具有双重的影响机制,既可以激励管理层提高企业的盈余水平,降低盈余管理的风险,又可能导致管理层为了个人利益而采取不当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在对股权激励进行设计和实施时,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确保股权激励与企业长期利益相一致,避免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管理层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企业的长期利益,不以牺牲企业的长期发展为代价来获取短期的利益。只有这样,股权激励才能真正发挥其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研究西方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股权激励制度,这一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股权激励旨在调动高管的积极性,促使公司管理者以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行事。但是,股权激励机制引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时间较短,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时长尚未超过三年,而且创业板在我国成立的时间也不长,加之我国的经济制度与社会文化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使得股权激励制度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情景之下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在股权激励实施的初级阶段,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市场监管者对于股权激励的制度供给缺失以及“理性”的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又追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些因素使得股权激励有时无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产生积极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对业绩进行盈余管理往往是其中的消极影响之一本文首先对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股权激励及盈余管理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 其次,本文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股权激励现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2009-2017年所有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并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了以下问题:(1)采用股权激励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是否会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前后实施真实的盈余管理行为;(2)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管理层对利润的调整程度是否受企业股权激励比重的影响;(3)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受到股权激励时长的影响;(4)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与上市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所采取的股权激励模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实行股权激励的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要高于不实行股权激励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的企业中选择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模式的最多,而且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程度有一定的影响,采用限制性股票模式时的盈余管理水平要高于股权激励模式;股权激励时长越短,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股权激励程度越大,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此外,本文引入了公司规模、成长性、总资产负债率、股权集中度等其他控制变量,通过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使得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本文在研究创业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自2006年1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施行以后,我国的股权激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2009年之后,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经验不断增长,对其认识和理解也不断提高,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量更是有了迅猛增长,到2013年累计实施股权激励的数量已经达到了597家。实施股权激励在理论上会增加管理层工作的积极性,使经营者从一个被雇佣人的身份转变成企业的所有者,与股东的利益一致,分享公司发展的利益,从而能够更加勤勉的工作。但是如果实施不当也会变为经营者追逐自己利益的手段,对公司的长远发展造成危害。因此,近些年来,宣告股权激励实施计划的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基于管理层股权激励的视角,针对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及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选取了2010-2011年度公布股权激励计划且基准年度为2010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样本企业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布的基准年度及之后年度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以及选择了何种盈余管理方式。通过对样本公司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均值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本文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样本公司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布的基准年度为了降低行权的业绩标准,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布之后为了顺利得到授权和行权,进行了向上的盈余管理以提高业绩,并且同时进行了两种方式的盈余管理行为。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管理层更偏好于实施真实盈余管理。 因股权激励的程度与管理层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股权激励的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同时,本文还发现股权集中度及净资产收益率均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在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框架;在第二部分对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对股权激励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分别对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存在原因进行了理论方面的解读,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部分介绍了模型建立、变量选择和样本筛选过程;第五部分通过描述性统计、均值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一部分则是研究结论、建议及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 一、本文概述 1、介绍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在现代企业运营中,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是三个不可分割的核心要素,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 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赋予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公司股份的方式,来激励他们为公司长远利益服务的策略。这种策略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整体利益紧密结合,通过股权这一纽带,使员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司的决策和运营中来,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绩效。股权激励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还能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合法的会计手段,调整其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信息,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盈余管理并非简单的财务操纵,而是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和安排,来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企业的

声誉和信誉。 公司治理是指企业为了协调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保障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确保企业的决策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还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应当充分重视并合理运用这三个要素,以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2、提出文章的主要研究问题和目标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旨在通过赋予管理层和员工股权,使其与公司利益绑定,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调整盈余信息,以达到特定目的,如融资、避税或股权激励等。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导致盈余信息的失真,进而影响投资

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问题以光明乳业为例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问题——以光明乳业为例 第三章案例公司光明乳业的现状及管理层盈余管理倾向 3。1光明乳业公司概况 构成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元素非常丰富,集合了国内外投资还有民间资本的股 份,但其决定权掌握在国家手里,光明乳业的股份制形式是在2000年的11月17日才 产生的,其促成因素是国内的上实食品控股、上海牛奶(集团)、东方希望集团、上海 国有资产经营等公司以及国外的大众交通(集团)、“达能亚洲”等公司进行的变更。 公司经营活动的主体是研发新的牛奶产品,之后以光明的品牌进行生产包装,推向市场. 2002年对光明乳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它获得600597的代码,成功跻身A股一员的 日子。随后的一年,光明乳业继续改头换面,获得了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名字。2002年8月14日,光明乳业首次股票发行量为1.5亿股,面值总额为1。5亿元人 民币,发行范围涵盖了所有市场参与者.这次发行确立了光明乳业的股权结构,出资人 以76.96%的比例,501,182,850的股数稳居统治地位,其余的份额均为流通股。之后 随着时间和经营环境的改变,光明乳业的股权结构发生多次改变,在2009年年底上海 牛奶(集团)公司凭借367,498,967股的总量入主股东团体。光明乳业良好的公司结构 和在市场中出色的表现成为其获取国资委准许进行股权激励试点的最佳助力,随着2010 年1月的激励计划被公告,激励机制开始在光明乳业中运行,使其实现了上海市上市国 企股权激励零的突破。不久之后,控制权又更迭到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手中,控 股数为314,404,338股,达到了股份总数的30.18%。 3.2光明乳业股权激励方案简介 光明乳业的激励选择了限制性股票,授予对象设置广泛,从高管到业务骨干一应俱 全,同时也照顾到了为公司带来良好价值的基层员工,在激励股票的分配上,由104名 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推动公司经营成果的销售精英和技术骨干等占有815.69万份,另外 由所创造的价值被董事会评测认可的普通员工分享60万份,激励的总数为875。69万股,未超过股本总额10%的限制。激励股票的性质是普通股,具有激励对象这个固定的指向性,同时计划中列示,公司替激励对象承担的股价为10.10元/股,而需要自己购买的 价格部分为4.7元/股,计划价格是根据公告发布前20个交易日中股票交易总额与对应 交易总量比值的一半确定的。 光明乳业股权激励计划分为两个时期,禁售期和解锁期,禁售期是从授予日起两年 的时间,解锁期是禁售期之后的三年.相应的业绩条件为,2010年9月27日的授予需 要满足2009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4。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占净利润的比重不低于75%的经营条件,并且这两项数值都要比2009年之前连续三年的 公司和行业平均水平高。再看解锁条件,第一个解锁期规定了2010年和2011年的经营 目标,即超过94.80亿和113。76亿的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90亿和2.28亿的净利 润水平,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占净利润的比重的底限分别为8%和85%,第二个解锁期和第三个解锁期中对净资产收益率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 利润占净利润比重的要求与第一期相同,区别在于营业收入总额分别增加至136。51亿 和158。42亿的最低限额,同时净利润分别提升至2。73亿和3.17亿的水平. 3.3股权激励下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倾向 股权激励作为牵引授权人与被授权人的收缩线,其目的在于减弱偏差,将两者的利 益方向调节一致,这是一种具象化的约定,当管理层的利益方向逐渐接近股东,并且达 到规定的条件时,管理层就可以将奖励的收益纳入囊中. 因为激励的超额回报是受业绩和计划本身的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为了使自身的 回报达到最优,光靠正常的经营十分困难,这时经营者就可以利用手中的信息资源优势,

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新研究

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新研究 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新研究 股权激励一直是企业管理中备受瞩目的话题,其实施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一直是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中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股权激励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大互联网企业越发推崇股权激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和激励优秀员工。但是股权激励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避免或减少其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一般认为,股权激励对企业的经营影响主要体现在激励效应和风险约束效应两方面。激励效应指的是股权激励对员工绩效、创新和员工心理状况的激励作用;风险约束效应则是指股权激励能够限制管理层剥夺股东利益的行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进而实现持续的公司业绩。 然而,实践中发现,股权激励也并非一定会带来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效应。相反,股权激励的合理与否,往往取决于其实施的方式和受益者的利益相关方,而一些企业也会出现欺诈行为,利用股权激励进行盈余管理等不良行为,显示出了股权激励的负面效应。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财务数据的披露和记录中使用各种贸易机会,以影响市场对公司财务业绩的认识和评价的行为,为股权激励的实施提供了制造虚假业绩和管理层滥用资本市场的可乘之机。 因此,针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在进行研究,以探究股权激励对企业是否具有盈余管理的

强制作用,进而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 在探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实质关系的同时,在研究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时也需要考虑到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和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影响。因此,从盈余管理角度对股权激励与业绩之间关系进行探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盈余管理的实施与企业的风险偏好、行业差异等诸多因素都密不可分,而由此产生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市场波动等现象,也会对企业业绩造成影响。 据研究表明,股权激励本身具有一定的盈余管理作用,但同时也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对企业业绩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现有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股权激励在实践中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该行为一般不是机械的、简单的“制造”虚假业绩,而是与企业实际的经营、治理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 其次,股权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但对不同类型员工的激励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员工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标准等因素都对激励效应造成一定影响,需要进行差异化管理; 第三,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有正向影响,但具体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存在差异,管理层需适时制定差异化的股权激励方案,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第四,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所以对于

制造业企业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制造业企业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作者:傅乐玙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01期 摘要:文章从制造业企业的股权激励强度,激励模式和业绩评价标准的严格程度三个方面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把2014~2016年A股市场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当作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的股权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不同激励方式对盈余管理有不同的影响,与股票期权模型相比,限制性股票模式下企业盈余管理水平更高。股权激励业绩衡量标准的严重程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 关键词:股权激励强度;股权激励模式;业绩考核指标;盈余管理 一、文献综述 王传彬等(2013)研究认为股权激励能够激励管理层提升公司业绩,从而起到激励作用。刘鹤(2014)研究发现在制造业企业中不同的激励方法会对盈余管理出现的影响不一样,限制性股票下利润调整的水平更高。刘会丽、王玲(2014)以 2008~2011 年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高管工资与盈余管理有正相关的关系。 二、研究假设及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资本的拥有人和资本的运作人之间的利益目的不一致,两者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公司采用股权激励。如果制造业企业股权激励强度过高,公司管理者会操纵会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 H1:股权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 股权激励方案自己的原因会引起公司经营管理者进行利润调整,进行盈余管理。目前,大多数公司选择两种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对于限制性股票而言,持有者只要满足行权条件时即可获得收益,而制造业公司的行权条件大多为财务指标,易被操纵。 H2: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于股票期权而言,在限制性股票模型下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业绩衡量标准的严苛程度也会引起盈余管理。如果业绩评价容易达到,管理者也不必冒险进行盈余管理。 H3: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标准的严苛程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

股权激励制度

股权激励制度 股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企业激励机制,旨在通过向员工提供股权奖励来促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利益。这种激励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企业规模不同的企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将从股权激励制度的定义和特点、实施过程和方法、优缺点以及如何合理设计股权激励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股权激励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股权激励制度是指企业通过赋予员工公司股份或购买股份的方式,使其成为企业的股东,从而激励员工积极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种制度安排。股权激励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股权激励制度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与传统的短期激励相比,股权激励着重于员工在长时间内为企业创造利益,并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相匹配。 其次,股权激励制度注重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享。通过让员工成为股东,使得员工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关,进而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积极性。 再次,股权激励制度能够帮助企业留住和吸引优秀的人才。优秀的员工通常希望通过股权激励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从而分享企业的成果,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有力的人才吸引和留住工具。 最后,股权激励制度能够加强企业的内部激励机制。股权激励使得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和业绩更加关注,从而促进员工

的努力和创新,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企业需要制定股权激励计划。制定股权激励计划 需要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激励对象、激励方法、激励周期等因素。同时,还需要确定股权激励计划的具体内容,如股权比例、授予条件、解禁条件等。 其次,企业需要与员工进行沟通和协商。股权激励计划 的实施需要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以确保员工对该计划的理解和认同。此外,还需要向员工解释股权激励计划的目的、机制和预期效果。 再次,企业需要执行股权激励计划。执行股权激励计划 包括股权授予、解禁和退出等环节。在股权授予时,企业需要明确授予对象、股权比例以及授予时间等具体条件。而在解禁和退出时,企业需要设定解禁条件和退出机制,以规范员工对股权的行使和转让。 最后,企业需要对股权激励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股权 激励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应该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此外,企业还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股权激励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股权激励制度的优缺点 股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企业激励机制,具有诸多优点和一些缺点。 首先,股权激励制度可以激励员工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通过让员工成为股东,使得员工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关,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促使员工更加努力地为企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实证研究 作者:兰素英,徐晓燕 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6年第31期 【摘要】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业绩条件里包含现金流指标、创值指标、有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其 他非财务指标这三类指标之一的,有助于抑制公司高管的盈余操纵行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 案的有效期和高营利润操纵的程度显著负相关;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明显大于 民营性质的。 【关键词】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公司治理 一、前言 为了解决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西方国家率先建立了股权激励制度。我国从2006年正式实施股权激励。2006年至今,我国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是否合理?股权激励哪些相关设计要素会导致高管的自利行为,不同的激励模式和 不同性质的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无显著性差异?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设计 2.1研究假设 股权激励的水平越高,高管在考核期操纵利润的动机越强,股权激励沦为高管输送私利工 具的可能性越大。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水平越高,则高管考核期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单一的会计指标,易被操纵。而现金流指标、创值指标(例如EVA)、有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其他非财务指标(例如获得专利的数量、顾客满意度等)是不易被操纵的,有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股权激励方案业绩条件至少包含现金流指标、创值指标、有利于 公司未来发展的其他非财务指标这三类指标之一的上市公司,考核期的盈余管理程度较低。 Zattoni和Minichilli( 2009)的研究认为股权激励的有效期限越长,高管通过粉饰业绩操纵公司绩效指标的难度越大。 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股权激励的有效期越长,考核期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都是采用限制性股票或股票期权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原 理不同。 故本文提出假设4般票期权模式和限制性股票模式下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