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

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二者对立统一:

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②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原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①从实践角度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从认识的角度看,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2)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等。从认识到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2.两种因素: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理性因素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它在认识活动中主要有:①激活作用。②驱动作用。③控制作用。

3.两种属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①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②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就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动力。这种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4.两个统一: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

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认识运动中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另外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提高复习的效率。为广大学子整理了考研技巧和考试大纲,更有历年真题提供测试等等。针对每一个科目进行深度的探讨和技巧挖掘。欢迎各位考研的同学进行了解和资讯。考研的痛苦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预祝各位学子取得成功!

马原第四章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原第四章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 律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考点1 旧历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 1.历史观 (1)定义: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2)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为第一性的回答划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唯心史观 (1)定义: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②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点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哲学派别的历史观都是唯心的。 3.唯物史观 (1)定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意义: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考点2 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1.社会存在 (1)定义: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本考点在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2题考查过) 2.社会意识 (1)定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构成:①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和承担着划分,社会意识可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②根据社会意识的低级和高级层次划分,社会意识可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包括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点拨:社会意识形式包含社会意识形态,考生不要混淆。 考点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1.原理内容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 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二者对立统一: 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②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原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①从实践角度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从认识的角度看,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2)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等。从认识到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2.两种因素: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理性因素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它在认识活动中主要有:①激活作用。②驱动作用。③控制作用。 3.两种属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运动与物质及静止的关系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运动与物质及静止的关系 一、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有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个 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 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有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有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 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 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 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 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 证关系,才能准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理 解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真题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统一 【答案】D 【例题】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答案】D 上述马原高频考点,希望考生能够加深理解和应用,练习与记忆相结合。最后预祝大家2020考研开个好头,从现在开始加油!冲击名校!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本文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划分。马克思主义是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鲜明特征包括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主要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可知论认为我们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不可知论则认为我们无法完全认识现实世界。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发展,形而上学则强调事物的静止和不变。 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它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矛盾,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辩证法相对的是形而上学,它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辩证法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是人

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和意识有着辩证关系,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而意识对物质也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也是辩证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尊重客观规律,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对立统一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它具有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时空与物质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物质运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中,时间和空间也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正确的时空观应该认识到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以及它们与物质运动的密切关系。 特点:具有三维性

马原核心考点:规律及其客观性

马原核心考点: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是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的重要原理和考察要点,大家要辩证的区分和认识这一知识点,下面凯程考研老师详细为大家分析讲解这一原理详细内容及考察要点。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联系。 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第三,规律是稳定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在这里,理论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走向真理的反面。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2.案例或记忆方法 社会规律稳定性的表现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如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所共有的规律,只要是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就必然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优势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创办于2005年4月,具有强大高校背景,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考研高端辅导的机构之一。并积累了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 成功学员多 至今已有数千位学员进入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院学习,这些同学的名单在网上有据可查。而且从2005年到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凯程考研辅导中心的成功学员人数要比前一年翻一倍,所谓的成功学员,是指通过初试,进入各校复试并最终录取的同学。 师资力量强 首先,所有老师均来自北京各高校的教师,且讲任何课程备课必须超过一个月,那些虽然有名但是准备草草的老师从来不能站在讲台上,这是对老师的硬性要求。 其次,所有老师都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与试讲环节且试讲必须得到听课学生90%以上的好评,好评不够马上淘汰。

(完整word版)《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

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

2019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重要知识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原在考研政治中有很多高频的考点,认真记忆,做题时需要融会贯通。下面考研小编整理的“2019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重要知识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二者对立统一: 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②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注:这16大原理,唯物论部分有2个,辩证法部分有6个,认识论部分有6个,唯物史观部分有2个。 一、唯物论原理 原理1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主观能动性):①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②能动创造性。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有时在第二问出现) 【方法论意义】 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原理2 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所造成的。 【方法论意义】 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辩证法原理 原理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3.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固有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方法论意义】 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原理2 矛盾同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 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 中;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有时在第二问出现) 原理3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

体育马原重点很准21

绪论 小题考点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大题考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续马克思主义者所丰富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指导;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 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一章 小题考点 1.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3.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大题考点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社会基本 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19考研分数线部分院校已经公布,此时2020的考生应该进入备考大军中啦!政治中马原的知识点比较杂,提前了解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下面整理了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①劳动资料,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②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 ③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新增考点)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1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改革和巨大进步; 2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3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3)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另外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提高复习的效率。为广大学子整理了考研技巧和考试大纲,更有历年真题提供测试等等。针对每一个科目进行深度的探讨和技巧挖掘。欢迎各位考研的同学进行了解和资讯。考研的痛苦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预祝各位学子取得成功!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答题模板 1.马原--万能模板 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 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等。 写作模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A和B是辩证统一的,A和B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A,也要看到B;只看到A看不到B是不行的,只看到B看不到A是不行的,必须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只有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第二种情况:不是考查辩证关系的。 适用:联系、发展、矛盾、实践、人民群众……等等。 写作模板:A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用A的观点看问题。只有坚持A的观点,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如果不坚持A的观点,我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将遭遇失败。总之,我们必须坚持用A的观点看问题。

2.找不到原理,怎么办? 第一种情况:指定了用唯物论作答。 第一,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前提与基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类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第二种情况:指定了用辩证法作答。 第一,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根本的认识方法。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种情况:指定了用认识论作答。

马原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第一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理论意义。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第二部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第三部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概念定义;基本要素;基本特征) 关于认识本质的若干种看法(唯物/唯心;能动/被动)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是相互渗透,相互傲寒,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是相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国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为群众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条件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考点 1、哲学的含义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整个世界——哲学 局部世界——具体科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基本内容及意义: A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存在与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的基本派别与历史形态 (1)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A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理念、绝对精神、天命观、理气说 B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感知、意志、心 (2)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五行说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基本粒子原子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看作世界的本原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分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即物质和意识。 一元论不一定正确,但二元论是错误的。 (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物质不是实物 5、物质与运动 (1)关系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与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2)静止与运动的关系 A区别: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联系: 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静中有动

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

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的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的物质范畴理论,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本质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从意识的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