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共识

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共识
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共识

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共识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方文涛

清扫的价值

与其他实体肿瘤的治疗原则一样,食管癌的外科治疗应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达到准确分期、减少局部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故在考虑手术方式时,除肿瘤本身的切除可能性外,更重要的是结合目前外科治疗的现状进行合理选择,以达到治疗目的。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手术病理分期准确性提高。尤其是2009

年第7版国际抗癌联盟(UICC)食管癌分期提出按转移淋巴结数目进行N分级,故须清扫12枚以上淋巴结方能保证分期准确性。

2. 对食管癌的淋巴转移方式有了更深入认识。胸段食管癌的转移高发淋巴结组群为颈胸交界部

喉返神经链,上、中、下段食管旁及贲门-胃左动脉-腹腔动脉链,从分期和根治两方面来讲,均要求对上述区域淋巴结行系统性清扫。

3. 手术根治性提高,术后局部复发减少,患者远期生存率获得改善。比较行淋巴结清扫和常规食管癌切除术的结果不难发现,二野或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后的局部复发率一般低于20%,而常规术式后可高达30%~40%;三野清扫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40%~50%水平,而常规术式鲜有高于30%者。

清扫重点

食管黏膜下层内的淋巴管为纵向走行,而横向引流至食管旁淋巴结的淋巴管则起源于固有肌层,两者之间很少交通。

侵及黏膜下层的早期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很少位于肿瘤病灶近旁,相反更易出现在颈胸交界部的喉返神经链淋巴结和胃食管交界部的贲门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因此无论食管癌T分期如何,上述两部位均为淋巴结清扫重点。

清扫径路

左胸径路由于主动脉弓及左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的遮挡,无法对上段食管旁及颈胸交界部的

淋巴结予以清扫。右前胸径路的三切口由于胸部前外侧切口暴露的局限性,亦很难彻底清除上纵隔尤其是气管左侧的淋巴结。

相比之下,右胸后外切口对上纵隔淋巴结显露最为良好,经上腹正中切口亦有助于彻底扫除膈肌脚周围的贲门旁淋巴结,故国内、外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单位大多推荐施行经右胸后外切口的艾弗-刘易斯(Ivor-Lewis)或麦基翁(McKeown)术式。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单位开始尝试胸腹腔镜或纵隔镜食管切除术,微创的目的在于减少手术创伤对患者功能状况的影响,其原则之一是必须达到与开放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虽然目前腔镜下淋巴结清扫无法达到与开胸同样的彻底程度,但由于腔镜食管切除一般采取右胸径路,便于清扫纵隔内淋巴结,故原先习惯经左胸行食管切除的单位改行腔镜手术反而有助于提高淋巴结清扫的彻底程度。

清扫范围

对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手术范围由中下纵隔及上腹部(传统二

野清扫)扩大至上纵隔颈胸交界部(扩大二野清扫),而后又扩展至颈部(三野清扫术),其间不乏对清扫范围的争论。

虽然至今仍缺乏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

研究,但不争的事实是,清扫范围越大,手术效果越好,而手术风险也随之增加,尤其是三野清扫后的颈部吻合口瘘、喉返神经损伤及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及术后生活质量。

因此,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以确保疗效、同时减少手术的负面影响是目前有待解决的关键

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一些“选择性三野清扫”研究,以求对颈淋巴结转移高危患者进行针对性清扫,同时避免因无谓扩大手术引起的创伤,如中川(Nakagawa)等提出只对胸上段肿瘤进行颈清扫;野口(Noguchi)等则试图引入“前哨淋巴结”的

概念,即仅对术中发现有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病例附加颈清扫;我院近年来在超声引导下行选择性三野清扫,取得一定效果。以上都是为保证手术根治性同时降低手术风险、使治疗更为合理而出现的新趋势。

对预后的影响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新分期对N分期的改变体现在将局部淋巴结转移细化为根据转移枚数分为N1、N2、N3三个等级。

我院病例组结果亦显示,淋巴结转移数不同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显著,pN0、pN1、pN2、pN3患者分别为48%、32%、12%、0;无淋巴结转移、单组淋巴结转移与2组以上淋巴结转移者间的生存率亦有显著差异,分别为48%、38%、11%,一野、二野与三野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差异极其显著(34.2%对12.1%对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淋巴结组数、野数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

素,这说明,较转移数目而言,淋巴结转移的范围能更好反映肿瘤进展程度。

单枚(32%)、单组(38%)、单野(35%)淋巴结转移患者仍能获得满意的长期生存,而多组乃至多野淋巴结受累病例即使彻底切除亦难以获得理想的远期疗效,这表明,淋巴结广泛转移提示疾病已由局部转换为系统性病变,手术切除作为局部治疗手段已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颈、胸、腹三野都存在转移者则预后极差。

鉴于三野清扫是食管癌手术的极限,如何提高术前N分期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诱导治疗,或许在肿瘤获得降期后再行手术切除,是改善局部进展期食管癌疗效的出路。

综上所述,淋巴结清扫是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重要手段。新出版的《中国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提出,胸段食管鳞癌的手术适应证应为淋巴结转移数目未超过6枚以上(N0~2)者;而在新分期中,

ⅢC期以上疾病则被明确列为手术禁忌证,尤其是发生多组、多野、多枚淋巴结转移(N3)者。

同时,《指南》明确指出,淋巴结清扫提高了分期准确性、延长了肿瘤局部控制时间、改善了治愈率,但对于广泛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病例,无限度扩大手术则适得其反。根据食管癌淋巴转移的解剖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特点选择规范、合理的清扫是提高食管癌疗效的关键。

食管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食管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方文涛陈文虎 第一节淋巴结清扫的理论依据 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的重要预后标志。对食管癌患者进行尸解的结果发现,在进食梗阻等症状出现时73~%的患者已有淋巴结转移;而临床研究发现,食管癌术后5年内死亡者80%死于肿瘤复发,其中淋巴结转移占40%以上。因此,即使是没有远处转移的食管癌也并非是癌肿本身的局灶性病变,而更应视作包括颈部、纵隔及上腹部在内的区域性疾病(Local-regional Disease)。 食管的淋巴回流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食管粘膜下层的淋巴管除横向穿透食管壁引流至附近的淋巴结外,还存在着垂直的纵向交通,淋巴结染色研究发现,这种纵向的淋巴流量甚至比水平方向的淋巴引流更为丰富。因此食管上皮肿瘤在早期刚侵及粘膜下层时即可发生广泛乃至跳跃性的淋巴道转移,下段食管的淋巴回流主要引向腹部的贲门两侧、胃左动脉及腹腔动脉旁淋巴结群,中上段食管则向上引流至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当上方的淋巴通道因肿瘤转移造成阻塞后亦可逆行转移至下方的腹部淋巴结。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经验表明,食管癌一旦侵犯至粘膜下层,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即可达18~33%,而侵犯至外膜层以后淋巴结转移率更可高达78~89%水平。 理论上如果在切除肿瘤病灶的同时能够彻底地清除上述引流区域内的受累淋巴结,则患者通过外科手术获得治愈的机会将大大增加。问题是传统的食管癌术式一般仅注重对肿瘤本身进行切除,淋巴结的扫除则往往局限于肉眼明显肿大的食管旁淋巴结。这一指导思想下的手术径路选择也限制了淋巴结的清扫,如国内较多采用的左胸径路,由于主动脉弓及左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的遮挡,无法对上段食管旁及颈胸交界部的淋巴结予以清扫,腹部操作通过打开膈肌进行,扫除腹腔动脉旁淋巴结时亦有一定难度;上海市胸科医院以往采用的经左颈、右前胸、上腹正中三切口,具有手术时间短、切除范围广的优点,但由于胸部前外侧切口暴露的局限性,对食管及区域淋巴结所处的中后纵隔的操作常常需在半直视下进行,亦很难彻底清除上纵隔及食管左侧的淋巴结。其结果是手术病理分期欠准确性,手术的根治

食管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食管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方文涛文虎 第一节淋巴结清扫的理论依据 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的重要预后标志。对食管癌患者进行尸解的结果发现,在进食梗阻等症状出现时73~74.5%的患者已有淋巴结转移;而临床研究发现,食管癌术后5年死亡者80%死于肿瘤复发,其中淋巴结转移占40%以上。因此,即使是没有远处转移的食管癌也并非是癌肿本身的局灶性病变,而更应视作包括颈部、纵隔及上腹部在的区域性疾病(Local-regional Disease)。 食管的淋巴回流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食管粘膜下层的淋巴管除横向穿透食管壁引流至附近的淋巴结外,还存在着垂直的纵向交通,淋巴结染色研究发现,这种纵向的淋巴流量甚至比水平方向的淋巴引流更为丰富。因此食管上皮肿瘤在早期刚侵及粘膜下层时即可发生广泛乃至跳跃性的淋巴道转移,下段食管的淋巴回流主要引向腹部的贲门两侧、胃左动脉及腹腔动脉旁淋巴结群,中上段食管则向上引流至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当上方的淋巴通道因肿瘤转移造成阻塞后亦可逆行转移至下方的腹部淋巴结。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经验表明,食管癌一旦侵犯至粘膜下层,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即可达18~33%,而侵犯至外膜层以后淋巴结转移率更可高达78~89%水平。 理论上如果在切除肿瘤病灶的同时能够彻底地清除上述引流区域的受累淋巴结,则患者通过外科手术获得治愈的机会将大大增加。问题是传统的食管癌术式一般仅注重对肿瘤本身进行切除,淋巴结的扫除则往往局限于肉眼明显肿大的食管旁淋巴结。这一指导思想下的手术径路选择也限制了淋巴结的清扫,如国较多采用的左胸径路,由于主动脉弓及左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的遮挡,无法对上段食管旁及颈胸交界部的淋巴结予以清扫,腹部操作通过打开膈肌进行,扫除腹腔动脉旁淋巴结时亦有一定难度;市胸科医院以往采用的经左颈、右前胸、上腹正中三切口,具有手术时间短、切除围广的优点,但由于胸部前外侧切口暴露的局限性,对食管及区域淋巴结所处的中后纵隔的操作常常需在半直视下进行,亦很难彻底清除上纵隔及食管左侧的淋巴结。其结果是手术病理分期欠准确性,手术的根治性也受影

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共识

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共识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方文涛

清扫的价值 与其他实体肿瘤的治疗原则一样,食管癌的外科治疗应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达到准确分期、减少局部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故在考虑手术方式时,除肿瘤本身的切除可能性外,更重要的是结合目前外科治疗的现状进行合理选择,以达到治疗目的。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手术病理分期准确性提高。尤其是2009 年第7版国际抗癌联盟(UICC)食管癌分期提出按转移淋巴结数目进行N分级,故须清扫12枚以上淋巴结方能保证分期准确性。 2. 对食管癌的淋巴转移方式有了更深入认识。胸段食管癌的转移高发淋巴结组群为颈胸交界部 喉返神经链,上、中、下段食管旁及贲门-胃左动脉-腹腔动脉链,从分期和根治两方面来讲,均要求对上述区域淋巴结行系统性清扫。

3. 手术根治性提高,术后局部复发减少,患者远期生存率获得改善。比较行淋巴结清扫和常规食管癌切除术的结果不难发现,二野或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后的局部复发率一般低于20%,而常规术式后可高达30%~40%;三野清扫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40%~50%水平,而常规术式鲜有高于30%者。 清扫重点 食管黏膜下层内的淋巴管为纵向走行,而横向引流至食管旁淋巴结的淋巴管则起源于固有肌层,两者之间很少交通。 侵及黏膜下层的早期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很少位于肿瘤病灶近旁,相反更易出现在颈胸交界部的喉返神经链淋巴结和胃食管交界部的贲门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因此无论食管癌T分期如何,上述两部位均为淋巴结清扫重点。 清扫径路 左胸径路由于主动脉弓及左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的遮挡,无法对上段食管旁及颈胸交界部的

食管癌淋巴结解剖及CT定义-山东省肿瘤医院经验

食管癌淋巴结分区解剖及CT定义(修订版)(山东省肿瘤医院内部资料) 黄伟李宝生黄勇 颈部淋巴结 100组Superfi cial lymph nodes of the neck颈部表浅淋巴结100spf(颈浅淋巴结):位于颈浅筋膜下方的颈外静脉和颈前静脉周围 100sm(下颌下淋巴结):位于下颌下和腮腺周围,在下颌舌骨肌前缘上界为颌下腺上缘,下界为舌骨体,前界为颈阔肌,后界为颌下腺后缘,外界为皮肤、颈阔肌,内界为二腹肌前腹(ⅠB区)。 100tr(颈气管前淋巴结):位于气管前脂肪组织,从舌根表面往外延伸至左侧头臂静脉下缘,包括甲状腺前淋巴结和喉前淋巴结;上界甲状软骨,下界胸锁关节上2cm,前界为皮肤、颈阔肌,后界为气管食管间,外界为甲状腺内侧、皮肤(Ⅵ区)。 100ac(副神经淋巴结):沿副神经分布,在斜方肌前方;上界为C1下缘,下界为胸锁乳突肌起点,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后界斜方肌前缘,内界为颈内动脉内缘、肩胛提肌、夹肌,外界为胸锁乳突肌内缘、颈阔肌、皮肤(Ⅱ区)。 101组颈段食管旁淋巴结 颈段食管旁的淋巴结,在颈深淋巴结之内,沿颈部食管及气管分布的淋巴结,上界从环状软骨下缘,下界至胸骨上切迹。

102组颈深淋巴结 位于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周围,分为: 102up:上界在二腹肌尾部,下界在颈总动脉分叉处 102mid:上界在颈总动脉分叉处,下界在环状软骨下缘 103组Peripharyngeal lymph nodes咽周(后)淋巴结 外界在颈动脉鞘,上界从二腹肌的尾部,下界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咽后和咽旁淋巴结在内。前以咽缩肌为界,后以椎前筋膜为界。 104锁骨上淋巴结 位于锁骨上窝,上界从环状软骨下缘,下界至锁骨,内界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外界在斜方肌前缘,前界是颈阔肌及皮肤,后界是棘旁肌(肩胛提肌),包括下颈深淋巴结(Ⅳ区)。 胸部淋巴结 上纵隔淋巴结 105组Upper thoracic paraesophageal lymph nodes胸上段食管旁淋巴结 位于胸上段食管旁,上界从锁骨下动脉头端延伸至胸骨上切迹,下界

颈部淋巴结分区示意图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和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上组。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的A区和后上的B区。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上接Ⅱ区,下接Ⅳ区。主要包括肩胛舌骨肌上腹以上的颈深淋巴结群中组。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下组。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Ⅲ、Ⅳ区分界)分为上方的A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区(锁骨上区)。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Ⅰ区: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 ⅠA:颏下区,无临床重要性。 ⅠB:颌下区,为口腔肿瘤转移所在。 Ⅱ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二腹肌下,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ⅡA:颈内静脉淋巴结,为头颈肿瘤主要淋巴引流集中区域,是第1站前哨淋巴结。 ⅡB:位置在后上,被胸锁乳突肌覆盖,这部分淋巴结常常是鼻咽癌的转移处。外科颈清扫术后复发也常在此处。 Ⅲ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后界与Ⅱ区同。 Ⅳ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从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Ⅱ区同。 Ⅴ区: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称副神经淋巴链)及锁骨上淋巴结。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下界为锁骨。 ⅤA:脊副神经淋巴结 ⅤB:锁骨上淋巴结。 一般临床处理可以混合ⅤA和ⅤB,但深入讨论锁骨上淋巴结问题,应该分开。 Ⅵ区:内脏周围淋巴结(或称前区),包括环甲膜淋巴结、气管周围(喉返神经)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有人把咽后淋巴结也归属这一

食管癌淋巴结分组

胸内淋巴结的分组: 1~4组淋巴结为上纵隔淋巴结; 5、6组淋巴结称为主动脉淋巴结; 7、8、9组淋巴结为下纵隔淋巴结; 10~14组淋巴结为N1淋巴结,所有的N1淋巴结均在纵隔胸膜返折远侧,位于脏层胸膜内。 第1组淋巴结群:在上纵隔胸腔内上1/3气管的周围,其双侧以锁骨下动脉的上缘作水平线以上,中间与左无名静脉上缘以上为界。 第2组淋巴结群:气管旁淋巴结,位于第一组淋巴结与第四组淋巴结之间的气管旁两侧。 第3组淋巴结群: 分为气管前和气管后淋巴结两组。在气管后面的淋巴结又称为3p组,气管与上腔静脉与无名静脉之间的淋巴结为3a组。 第4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后周围的淋巴结,右侧通常在奇静脉下方,而左侧的常在纵隔内主动脉之下。 第5组淋巴结群:位于主动脉之下的主肺动脉韧带的周围。 第6组淋巴结群: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前面和两侧,迷走神经前面。 第7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的淋巴结。 第8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食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9组淋巴结群:紧贴下肺静脉之下缘,下肺韧带之内的淋巴结。 第10组淋巴结群:从双侧主支气管开口第一个软骨环开始至其刚开始分杈为上下肺叶支气管的最后一个软骨环外的淋巴结。 第11组淋巴结群:位于肺内各肺叶支气管之间的淋巴结,在右侧,上肺叶与中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s群;中肺叶与下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i群。 第12组淋巴结群:位于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3组淋巴结群:位于肺段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4组淋巴结群:位于亚段支气管起远端周围的淋巴结。

那么食管癌的淋巴结分组则是:肺淋巴结前10组,加上胃的淋巴结前9组(后者在数字前加1);

食管癌淋巴结解剖及CT定义

食管癌淋巴结分区解剖及CT定义(修订版) (山东省肿瘤医院内部资料) 黄伟李宝生黄勇 颈部淋巴结 100组Superfi cial lymph nodes ofthe neck颈部表浅淋巴结 100spf(颈浅淋巴结):位于颈浅筋膜下方得颈外静脉与颈前静脉周围100sm(下颌下淋巴结):位于下颌下与腮腺周围,在下颌舌骨肌前缘上界为颌下腺上缘,下界为舌骨体,前界为颈阔肌,后界为颌下腺后缘,外界为皮肤、颈阔肌,内界为二腹肌前腹(ⅠB区)。 100tr(颈气管前淋巴结):位于气管前脂肪组织,从舌根表面往外延伸至左侧头臂静脉下缘,包括甲状腺前淋巴结与喉前淋巴结;上界甲状软骨,下界胸锁关节上2cm,前界为皮肤、颈阔肌,后界为气管食管间,外界为甲状腺内侧、皮肤(Ⅵ区)。 100ac(副神经淋巴结):沿副神经分布,在斜方肌前方;上界为C1下缘,下界为胸锁乳突肌起点,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后界斜方肌前缘,内界为颈内动脉内缘、肩胛提肌、夹肌,外界为胸锁乳突肌内缘、颈阔肌、皮肤(Ⅱ区)。 101组颈段食管旁淋巴结 颈段食管旁得淋巴结,在颈深淋巴结之内,沿颈部食管及气管分布得淋巴结,上界从环状软骨下缘,下界至胸骨上切迹、 102组颈深淋巴结

位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周围,分为: 102up:上界在二腹肌尾部,下界在颈总动脉分叉处 102mid:上界在颈总动脉分叉处,下界在环状软骨下缘 103组Peripharyngeal lymph nodes咽周(后)淋巴结外界在颈动脉鞘,上界从二腹肌得尾部,下界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咽后与咽旁淋巴结在内。前以咽缩肌为界,后以椎前筋膜为界。 104锁骨上淋巴结 位于锁骨上窝,上界从环状软骨下缘,下界至锁骨,内界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外界在斜方肌前缘,前界就是颈阔肌及皮肤,后界就是棘旁肌(肩胛提肌),包括下颈深淋巴结(Ⅳ区)。 胸部淋巴结 上纵隔淋巴结 105组Upper thoracic paraesophageal lymph nodes 胸上段食管旁淋巴结 位于胸上段食管旁,上界从锁骨下动脉头端延伸至胸骨上切迹,下界至气管隆突,前界为气管,后界为椎前筋膜、右侧界为右肺、右迷走神

肺、食管的淋巴结分组

胸内淋巴结的分组 介绍一下胸内淋巴结的分组 第1组淋巴结群:在上纵隔胸腔内上1/3气管的周围,其双侧以锁骨下动脉的上缘作水平线以上,中间与左无名静脉上缘以上为界。 第2组淋巴结群:气管旁淋巴结,位于第一组淋巴结与第四组淋巴结之间的气管旁两侧。 第3组淋巴结群: 分为气管前和气管后淋巴结两组。在气管后面的淋巴结又称为3p组,气管与上腔静脉与无名静脉之间的淋巴结为3a组。第4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后周围的淋巴结,右侧通常在奇静脉下方,而左侧的常在纵隔内主动脉之下。 第5组淋巴结群:位于主动脉之下的主肺动脉韧带的周围。 第6组淋巴结群: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前面和两侧,迷走神经前面。 第7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的淋巴结。 第8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食管周围的淋巴结。第9组淋巴结群:紧贴下肺静脉之下缘,下肺韧带之内的淋巴结。 第10组淋巴结群:从双侧主支气管开口第一个软骨环开始至其刚开始分杈为上下肺叶支气管的最后一个软骨环外的淋巴结。 第11组淋巴结群:位于肺内各肺叶支气管之间的淋巴结,在右侧,上肺叶与中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s群;中肺叶与下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i 群。

第12组淋巴结群:位于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3组淋巴结群:位于肺段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4组淋巴结群:位于亚段支气管起远端周围的淋巴结。 将肺癌根治术分为如下四个等级。 根1(R1):原发癌和1站淋巴结切除者。 根2(R2):原发癌和1、2站淋巴结切除者。 根3(R3):原发癌和1、2、3站淋巴结切除者。 根4(B4):原发癌和1、2、3、4站淋巴结切除者。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四个等级的根治是指手术清除淋巴结的范围,并不代表根治术后的效果。 1~4组淋巴结为上纵隔淋巴结,为一站 5、6组淋巴结称为主动脉淋巴结,为一站 7、8、9组淋巴结为下纵隔淋巴结,为一站 10~14组淋巴结为N1淋巴结,所有的N1淋巴结均在纵隔胸膜返折远侧,位于脏层胸膜内,为一站

颈淋巴清扫术的分类

颈淋巴清扫术的分类(一)目前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分类方法 1.按手术方式分(1)传统性颈淋巴清扫术亦称经典式颈清扫术,指手术基本按Crile (1906年) 所提出原则进行,不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一种术式。(2)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亦称保守性颈清扫术,保留颈内静脉、胸锁乳突肌和副神经,或仅切除颈内静脉而保留胸锁乳突肌和副神经。优点是能较好地保留颈部和肩部的外形和功能。 2.按治疗目的分(1)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已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颈淋巴结有癌转移,为治疗目的而施行的颈淋巴清扫术。(2)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虽未发现转移淋巴结,但根据原发癌的部位及生物学行为,经验证明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为预防其转移或治疗已存在的微小转移灶而行的颈淋巴清扫术。 3. 根据手术范围分(1)部分颈淋巴清扫术①舌骨上区颈清扫术仅对病变局限,不能耐受大范围手术的体弱者采用,只能起到姑息作用,目前已很少应用。②上半颈(肩胛舌骨上)颈清扫术多作为选择性颈清扫术术式,用于口腔颌面部癌瘤。③内半颈(颈内静脉区)颈清扫术主要在喉癌根治性切除术中应用。(2)单侧颈淋巴清扫术(3)双侧颈淋巴清扫术 4.按是否合并原发灶切除分(1)单纯性颈淋巴清扫术不施行同期原发灶切除的颈清扫术,适用于经病理证实但临床上找不到原发灶,且病变局限,估计可以切除的颈部转移瘤;或原发灶控制后出现的颈淋巴结转移癌。(2)联合颈淋巴清扫术需行包括原发灶在内的颈清扫术。 (二)美国头颈外科及肿瘤外科采用的分类方法 1.全颈颈淋巴清扫术指切除第一至第五组颈淋巴结的所有颈清扫术式,包括:(1)传统的根治性颈清扫术(2)扩大根治性颈清扫术,切除五区淋巴结之外的淋巴结或牺牲其他结构,如颅神经、肌肉、皮肤等(3)I型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该术式选择性地保留副神经(4)Ⅱ型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该术式保留副神经及胸锁乳突肌(5)Ⅲ型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该术式保留副神经、胸锁乳突肌及颈内静脉 2.部分颈淋巴清扫术也有多个术式,选择性地切除颈部N0但可能存在微转移灶风险的某几区淋巴结,包括:(1)肩胛舌骨上颈清扫术,用于原发口腔癌,切除第一、二、三区淋巴结(2)颈内静脉区颈清扫术,用于下咽和喉癌,切除二、三、区组淋巴结(3)中心区颈清扫术,用于甲状腺癌,切除邻近甲状腺的颈中部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4)后外侧颈清扫术,用于头皮后部的鳞癌和黑色素瘤,切除枕三角、颈后三角、第二、三、区组淋巴结 (三)国内推荐的分类方法 1. 按手术性质分为:(1)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适用于临床N1~N3病例(2)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适用于临床N0病例 2. 按手术方式分为:(1)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2)后外侧颈清扫术(3)

颈淋巴结清扫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头颈部肿瘤患者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方法对31例并发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6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并发症31例(4%),其中乳糜漏11例(1.4%),伤口积液7例(0.91%),神经损伤4例(0.52%),皮瓣坏死3例(0.39%),伤口感染、腮腺瘘各2例(0.26%),出血、皮下积血各1例(0.13%)。结论在临床护理中,熟悉各种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颈淋巴结清扫并发症护理 颈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头颈部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灶的首选有效方法[1]。头颈颌面部大多数恶性肿瘤可经淋巴结途径发生转移,手术治疗需采用病灶扩大切除加颈淋巴结清扫术的联合根治术。由于头颈部区域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手术内容的特殊性,术后可发生乳糜漏、伤口感染、积液等并发症。因此,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周密的观察与护理,对于并发症做到早期发现,给予针对性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我科1999年1月~2006年10月行颈淋巴结清扫术76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31例(4%),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22例,年龄27~77岁。口腔癌4例,喉癌3例,下咽癌5例,甲状腺癌12例,涎腺癌2例,其他5例。7例术前接受放射治疗。一般情况见表1。表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 并发症原因分析 2.1 乳糜漏乳糜漏或淋巴漏是颈淋巴结清扫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3%[2],其原因是由于胸导管或淋巴导管破裂所致,由于胸导管或淋巴导管的管壁较薄,脆性较大,加之术后胸腔压力增加,极易导致管壁破裂,最终出现乳糜漏或淋巴漏。 2.2 感染颈淋巴结清扫术常作为头颈和口腔颌面部联合根治术的一部分来完成,创口内外伤口相贯通。加上局部死腔积液,引流不畅,血肿以及有涎瘘存在,常导致感染。肿瘤患者营养不良,或者术前接受放疗,本身就存在伤口愈合能力差的问题。 2.3 神经损伤神经变异;肿瘤与周围组织及神经广泛粘连,解剖关系不清等原因。 2.4 皮瓣坏死与手术切口选择不当,术后引流不畅有关。多发生在缝合口边缘及交角处。 2.5 出血由于手术时止血不完善、不彻底,或患者躁动、咳嗽时结扎线脱落所致。 2.6 涎瘘涎瘘的发生主要是在清扫颈外静脉上部淋巴结时,常需将腮腺下级部分切除,而导致腺体断面暴露,缝合不密所致。涎瘘是引起伤口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 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对策 3.1 乳糜漏本组左侧6例,右侧4例,双侧1例。治疗分保守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方法[3]为持续负压吸引和局部加压,适用于每天引流量少于500 ml且有逐日减少趋势,即可持续引流直至消失,拔除引流管。否则需手术缝扎。本组9例患者每天乳糜量为50~400 ml,保守治疗5~19天愈合。2例每天乳糜量500~700 ml,经保守治疗3~5天无效行颈部漏口缝扎。 3.1.1 定时观察引流液的变化,如引流量增多、呈乳白色或透亮的淡黄色,及时报告责任医师,必要时留取引流液做苏丹ⅲ染色试验。观察并记录每24 h的乳糜量,为治疗提供依据。保持引流装置在有效的负压状态下。负压环境能够使皮瓣紧贴于颈部组织,有效地将乳糜液引出,有利于切口的愈合。经常检查引流装置是否漏气,若有漏气现象应判断漏气原因,对症处理。 3.1.2 乳糜液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电解质持续丧失则引起低血容量、体液丧失和低蛋白血症,继之出现低钠血症、酸中毒和低钙血症[4]。在此期间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每24 h的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平衡。本组有6例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心率120次/min以上,血压偏低,脉搏细弱等症状。给予吸氧、卧床休息、遵医嘱补充血容量等

食管癌扩大淋巴结清扫需清扫多少

EDITORIAL Extent of Lymphadenectomy in Esophageal Cancer:How Many Lymph Nodes Is Enough? Luis J.Herrera,MD Thoracic Surgery,M.D.Anderson Cancer Center Orlando,Orlando,FL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presence of lymph node (LN)metastasis in esophageal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prognostic indicators.Multiple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patients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have more aggressive tumor biology,higher rates of locoregional and distant recurrence,and hence,worse survival.Esophageal cancer staging according to the sixth edition of the tumor–node–metastasis (TNM)staging manual of the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uses only the location of the involved LN or the distance from the primary tumor for nodal disease staging (i.e.,N1versus M1a).1This method tends to group patients with very different disease burden and biologic behavior into a similar stage,resulting in a less powerful staging system.More recent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impact of LN metastases further,and inves-tigators seem to agree that it is not only a question of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nodal disease,but more impor-tantly,how many LN are involved with disease.2,3Rizk and colleagues reported that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fter esophagectomy worsens signi?cantly after four or more lymph nodes have metastases,irrespective of T stage.3LN subclassi?cation according to nodal groupings showed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curves,and better prognostic strat-i?cation can be obtained to facilitate treatment decisions.The Worldwide Esophageal Cancer Collaboration has reported with tremendous effort an international and multi-institutional dataset that re?ned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vised esophageal cancer staging system and incor-porate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extent of nodal disease.4After these and other studie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lymph node subclassi?cation,the upcoming seventh edi-tion of the AJCC TNM staging manual has incorporated these changes into a more robust esophageal cancer staging system.5The new staging will have three groups of positive nodal disease (N1,1–2regional LN;N2,3–6regional LN;N3,more than 7metastatic LN).5The need for more detailed nodal analysis now puts the pressure on perform-ing a thorough and adequate lymphadenectomy during esophagectomy in order to ensure an accurate nodal stage,but what is the optimal extent of lymphadenectomy for esophageal cancer to ensure adequate LN clearance and avoid understaging the disease?Does a more radical lym-phadenectomy confer a survival advantage,or is the improved survival an effect of stage migration?Is a more radical lymphadenectomy also necessary in cases where chemoradiation therapy is also administered? In this issue of the 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two manuscripts investigate the survival impact of the extent or adequacy of lymphadenectomy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adenocarcinoma.The ?rst article is a large retrospective study from China.Hu and colleagues evaluate the in?uence of the number of dissected LN on the accuracy of TNM staging and prognosis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This is an analysis of 1,098patients who underwent esophagectomy with LN dissection without use of neoadjuvant therapy,over a 16-year period.Most of the tumors were in the mid-esophagus,as expected (76%).The median number of four LN removed was relatively low compared with other series (range 1–24).The authors used a cutoff of six removed LN as the de?nition of ‘‘adequate’’nodal dissec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tients with six or more LN dissected had a higher rate of positive LN Editorial about two papers:(1)‘‘The Roles of Neoadjuvant Radiotherapy and Lymphaden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by Solomon et al.(ASO-2009-07-0832)and (2)‘‘How Does the Number of Resected Lymph Nodes In?uence TNM Staging and Prognosis for Esophageal Carcinoma?’’by Hu et al.(ASO-2009-05-0621.R1). óSociety of Surgical Oncology 2009Published Online:2December 2009L.J.Herrera,MD e-mail:luis.herrera@https://www.360docs.net/doc/356207938.html, Ann Surg Oncol (2010)17:676–678DOI 10.1245/s10434-009-0824-7

颈淋巴清扫术的分类

颈淋巴清扫的分类: 1。根据手术性质分类 (1)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therapeutic neck dissection):已有临床或病理证实转移者,N1-N3。 (2)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elective neck dissection):无确定的临床转移征兆,但根据原发灶情况,对估计转移可能性较大者预防性实施颈清扫术;N0。 2。根据术式分 (1)根治性颈清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亦称经典式或传统式颈清术,系将颈阔肌深面、椎前筋膜浅面,锁骨以上、下颌骨下缘以下,斜方肌前缘至颈前带状肌群外侧范围内包括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颈内、外静脉、副神经、颈丛神经批支、下颌下腺、腮腺浅叶下极等结构在内的全部淋巴结、淋巴管、筋膜、脂肪结缔组织的整块切除,并视需要切除二腹肌及舌下神经降支,但应保留颈动脉、迷走神经及膈神经。清扫范围包括Ⅰ、Ⅱ、Ⅲ、Ⅳ、Ⅴ区。 (2)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MRND):在根治性颈清术清扫范围的基础上,保留一些功能性结构。根据保留结构的不同,常用的术式有:①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副神经的颈清术式(functional neck dissection,FND)。②保留颈外静脉、颈丛深支神经、耳大神经,视情况保留胸锁乳突肌的改良根治性颈清术,又称功能性根治性颈清术(functional radical neck dissection,FRND)。清扫范围包括Ⅰ、Ⅱ、Ⅲ、Ⅳ、Ⅴ区。 3。根据手术范围分类 (1)择区颈清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扫范围为Ⅰ、Ⅱ区。因长期临床实践显示该术式的不彻底性,目前已基本弃用。 ②肩胛舌骨上颈清术(supraomohyoid neck dissection):清扫范围为Ⅰ、Ⅱ、Ⅲ区。 ③颈外侧清扫术(lateral neck dissection):清扫范围为Ⅱ、Ⅲ、Ⅳ区。 ④颈后外侧清扫术(posterolateral dissection):清扫范围为Ⅱ、Ⅲ、Ⅳ、Ⅴ区。 ⑵全颈清扫术:清扫范围为Ⅰ、Ⅱ、Ⅲ、Ⅳ、Ⅴ区。 ⑶双侧颈清术(bilateral neck dissection):双侧可同期亦可分期进行。 ⑷扩大根治性颈清术(extend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需切除根治性颈清术范围以外的淋巴结群及其他结构者(原发灶除外)。 4。是否合并原发灶切除

最新颈部淋巴结分区示意图54342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和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上组。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的A区和后上的B区。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上接Ⅱ区,下接Ⅳ区。主要包括肩胛舌骨肌上腹以上的颈深淋巴结群中组。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下组。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Ⅲ、Ⅳ区分界)分为上方的A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区(锁骨上区)。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Ⅰ区: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 ⅠA:颏下区,无临床重要性。 ⅠB:颌下区,为口腔肿瘤转移所在。 Ⅱ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二腹肌下,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ⅡA:颈内静脉淋巴结,为头颈肿瘤主要淋巴引流集中区域,是第1站前哨淋巴结。 ⅡB:位置在后上,被胸锁乳突肌覆盖,这部分淋巴结常常是鼻咽癌的转移处。外科颈清扫术后复发也常在此处。 Ⅲ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后界与Ⅱ区同。 Ⅳ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从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Ⅱ区同。 Ⅴ区: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称副神经淋巴链)及锁骨上淋巴结。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下界为锁骨。 ⅤA:脊副神经淋巴结 ⅤB:锁骨上淋巴结。 一般临床处理可以混合ⅤA和ⅤB,但深入讨论锁骨上淋巴结问题,应该分开。 Ⅵ区:内脏周围淋巴结(或称前区),包括环甲膜淋巴结、气管周围(喉返神经)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有人把咽后淋巴结也归属这一区。该区两侧界为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上界为舌骨,下界为胸骨上

国内外指南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范围及指征变迁(最新版)

国内外指南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范围及指征变迁(最新版) 摘要 颈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手段,不规范的颈淋巴结清扫术会导致转移淋巴结残留,增加复发风险,降低存活率。随着越来越多具有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文献发表,相关指南中颈淋巴结清扫部分也在不断更新。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容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合理、规范的颈淋巴结清扫术是其治疗的首选方法。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增加,各指南也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结果不断更新,颈淋巴结清扫术的范围及指征日趋明朗。本文对国内外甲状腺癌相关诊治指南各历史版本中的变化进行对比,旨在规范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范围及手术指征。 1 美国甲状腺学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 ATA于1996年发布了首版《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指南》,并分别于2006年、2009年和2015年更新[1-4]。自2009年版起至今,ATA指南定义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entral neck dissection,CND)范围为Ⅵ区,上界为舌骨,两侧界为颈总动脉内侧缘,下界为胸骨切迹,并不包括Ⅶ区。美国头颈外科学会既往认为中央区范围仅为Ⅵ区,下界为胸骨切迹,因为Ⅶ区属于纵隔淋巴结,

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颈部结构[5]。但是在其2008年关于颈淋巴结清扫的共识中阐述了新观点,即Ⅶ区是气管前和气管旁淋巴结向无名动脉延续的上纵隔淋巴结,这部分淋巴结可以经颈部入路切除,因此,Ⅶ区属于中央区,其下界为无名动脉[6]。2009年ATA发布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共识中引用了此观点,即中央区下界为无名动脉,包括Ⅵ区与Ⅶ区,两者以胸骨切迹为界[7]。 颈侧区淋巴结清扫(lateral neck dissection,LND)范围经历了多次变动,George Crile最早报道了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包括Ⅰ~Ⅴ区,同时切除颈内静脉、副神经和胸锁乳突肌。但针对预后较好的PTC,这种术式因创伤大、并发症多、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差而开始受到质疑。这种情况下,改良型颈淋巴结清扫术应运而生,在清扫范围不变的情况下保留颈内静脉、副神经和胸锁乳突肌(三保留)[8]。PTC淋巴结转移以Ⅱ~Ⅳ区为主,其中Ⅲ、Ⅳ区最常见,Ⅰ区极少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因此,一般不需要清扫Ⅰ区。LND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副神经损伤,主要发生在Ⅱb区和Ⅴa区。研究显示颈侧区≥2区域有淋巴结转移或Ⅱa区淋巴结转移是Ⅱb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9];Ⅴ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Ⅱ~Ⅳ区,但仍可高达20%以上,且主要发生于Ⅴb区[10]。因此,2012年ATA LND 共识推荐对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应行Ⅱa、Ⅲ、Ⅳ和Ⅴb区淋巴结清扫,仅在临床证实存在转移淋巴结时清扫Ⅱb和Ⅴa区[8]。 ATA 1996年版指南并未区分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仅笼统地建议对存在转移淋巴结的病人行改良型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