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产生天疱疮的原因和饮食禁忌
天疱疮(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天疱疮(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严重的表皮内棘刺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
患者体内存在针对Ca2+依赖的细胞间粘连分子——钙粘蛋白的抗体,因此,在正常皮肤或黏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
二病因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现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天疱疮的抗原主要是桥粒,抗体主要是IgG,可见四种IgG亚型,少数为IgA。
抗体结合到表皮细胞上,导致棘刺松解。
天疱疮抗原的cDNA序列与钙粘蛋白有明显的同源性,故天疱疮抗体也损害了表皮细胞间的粘连功能,导致棘刺松解。
三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差别很大,平均发病年龄是50~60岁,男女发病率相近。
我国传统上将天疱疮分为四型: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红斑型。
1.寻常型天疱疮是天疱疮中最常见的一型,半数以上患者先是口腔黏膜发生水疱和糜烂,而后出现皮肤损害,经久不愈。
以后在外观正常的皮肤出现黄豆至核桃大的水疱,疱液清或稍浑,疱壁薄而松弛易破,尼氏征阳性。
水疱破裂显露潮红糜烂面,有少许渗液或结痂,创面愈合慢,自觉灼痛,愈后留色素沉着和粟丘疹。
水疱可以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颈、胸背、腋下、腹股沟等处。
可有甲营养不良和急性甲沟炎、甲下出血。
妊娠期严重的天疱疮可出现早产、死胎。
2.增殖型天疱疮发病年龄较年轻。
皮损好发于脂溢部位,如头面、腋下、脐窝、胸背、阴股部等处。
初起为松弛性水疱,极易破裂形成糜烂面和蕈样、乳头状增生,在摩擦部位尤为明显。
损害表面有浆液或脓液渗出,覆有厚痂,周围有炎性红晕。
损害聚集成群或扩大融合成片,有腥臭。
皮肤损害可发生于黏膜损害前或损害后。
自觉症状不明显。
病程中由于继发细菌感染,有时有高热等症状。
病变时重时轻,病程较寻常型长。
本病分两型:(1)重型(Neumann型)皮损为水疱和大疱,破裂后肥厚性颗粒状的糜烂面,很容易出血,所形成的增殖性斑块处有血清和脓液渗出,四周围小脓疱。
边界处糜烂形成新的增殖斑块,最后这些增殖性损害变得干燥、角化过度、皲裂。
天疱疮中医治疗怎么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天疱疮中医治疗怎么治疗?
导语:天疱疮是一种在老年人身上非常多见的一种疾病。
也有人把天疱疮称为大疱性天疱疮。
这是一种表皮的疾病,是非常的难受的。
所以患上这种疾病的
天疱疮是一种在老年人身上非常多见的一种疾病。
也有人把天疱疮称为大疱性天疱疮。
这是一种表皮的疾病,是非常的难受的。
所以患上这种疾病的老年人都会想尽办法来治疗这种疾病。
今天,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天疱疮应该如何用中医来进行治疗,接下来,请看详细的资料。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不一,由于病程慢长,最终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药物引起的副反应.治疗天疱疮最好找一个有丰富经验的皮肤科医生.您好,天胞疮一般很少播散全身,预后良好,不累及粘膜,全身症状轻微。
本症最后可以发展为落叶型天疱疮。
治法:泻火,除湿,养阴益气。
茵陈15萆解15白藓皮15苍术9薏苡仁18麦冬12玄参12石斛12生地15太子参15丹参12黄柏12扁豆15金银花15。
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且严重的皮肤病.临床较少见,多在30~50岁左右发病.天疱疮可以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和红斑型四种.有人亦将增殖型天疱疮归为寻常型的异型;将红斑型归为落叶型的异型.其中以寻常型天疱疮危害性最大.
指导意见: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不一,由于病程慢长,最终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药物引起的副反应.治疗天疱疮最好找一个有丰富经验的皮肤科医生.
以上就是关于天疱疮应该如何用中医治疗的相关内容的具体介绍。
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遵从医生的嘱咐,积极的配合医生的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绝招』老中医坐堂皮肤科病诊治绝招83天疱疮

『中医绝招』老中医坐堂皮肤科病诊治绝招83天疱疮天疱疮天疱疮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慢性、复发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
以在正常皮肤或粘膜上成批出现松弛性水疱、易破裂,尼氏征阳性,自觉瘙痒或灼痛为特征。
好发于30-50岁的青壮年。
目前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常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合并存在。
烧伤、药物(长效青霉胺、保泰松、利福平)可诱发天疱疮。
有哪些症状?根据临床特点,皮疹分为4型:1.寻常型:是最常见而又较严重一个类型,多发生于中年人。
突然发生,水疱松弛,破溃糜烂,浆液渗出,干燥结痂,痂顶干厚,痂边新疱,呈梅花状;水疱加压可以扩大,或从水疱一侧推压而延伸,或在水疱间加压后表皮剥离,称为尼氏征阳性。
多发生于头面、躯干及口腔内,中年以后多发,病程缓慢,缠绵难愈。
2. 增殖型:好发面部、腋下、乳下、外阴、口内,水疱频频,尼氏征阳性,溃破麋烂,乳头状隆起,色暗褐,高低不平。
3. 落叶型:水疱易破,结成蜜痂,痂下糜烂,痂上增厚,干痂脱落,犹如树叶落地。
4.红斑型:多发于面颈部、胸背正中部,面部初为蝶状红斑,上覆鳞屑,脂痂层层,极似红斑性狼疮或脂溢性皮炎,胸背部有红斑、水痘、结痂,尼氏征阳性。
皮疹处有瘙痒或轻度疼痛。
如何治疗?基本方一生地30克,紫草9克,水牛角(先煎)30克,生槐花12克,银花15克,黄芩9克,连翘9克,车前草30克,鸭跖草30克,土茯苓30克,猪苓15克,生甘草6克。
*高热神昏,加羚羊角粉(分2次吞服)2克,安宫牛黄丸(吞服)1粒;*瘙痒明显,加白鲜皮30克,地肤子9克,苦参9克。
水煎,分2次服用,每日1剂。
用于寻常型天疱疮急性期。
基本方二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怀山药15克,白扁豆15克,车前子(包)12克,泽泻9克,白鲜皮30克,土茯苓30克,生甘草6克。
*如因长期服用激素出现柯兴征、腰膝酸软,加仙灵脾30克,锁阳9克,肉苁蓉9克;*胸闷纳呆,加陈皮9克,鸡内金9克;*流滋较多,加滑石15克。
大泡性类天疱疮的病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大泡性类天疱疮的病因是什么导语:相信有不少人对于大泡性类天疱疮的了解不深,其实这种病多见于老年人或者是中年人,这是一种皮肤病,与湿疹类似但是会出现脓疱治疗起来比较相信有不少人对于大泡性类天疱疮的了解不深,其实这种病多见于老年人或者是中年人,这是一种皮肤病,与湿疹类似但是会出现脓疱治疗起来比较困难。
而且在发病的时候,患者会感觉到瘙痒,随着病情的严重甚至会死亡。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皮肤病,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大泡性类天疱疮的病因。
大疱性类天疱疮(hullous pemphigoid)为一多见于老年人的大疱病。
疱壁较厚,不易破溃。
组织病理为表皮下大疱。
免疫荧光示基底膜带免疫球蛋自沉积。
病程慢性,预后良好。
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多数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基底膜带的自身抗体,主要是IgG。
免疫电镜示这种抗体结合在基底膜带的透明板。
推想本病是由于基底膜带透明板部位的抗原抗体反应,在补体参与下,吸引白细胞释放酶,导致表皮下水疱形成。
类天疱疮抗原(BPAg〕是由表皮基底细胞合成,BPAg1分子量为240000u,是构成半桥粒致密板块的主要成分;BPAg2分子量为180000u,是一个跨膜蛋白。
多见于老年人,大多在50岁以后发病。
典型损害为疱壁较厚、紧张、呈半球形的大疱,直径约1~2cm,内含浆液,少数可呈血性。
棘刺松解征阴性。
水疱多在红斑或正常皮肤的基础上发生。
疱不易破裂,糜烂面上常附血痂,较易愈合,有的患者初起时皮疹为浮肿性的红斑,或风团样损害,数日后才在此基础上出现大疱。
皮疹好发于躯干、四肢屈侧、腋窝及腹股沟。
约25%患者在口腔粘膜出现水疤或糜烂。
病程大多进展较慢,水疱不断愈合及新生。
患者自觉程度不等的瘙痒,。
天疱疮饮食上的注意事项,如何预防天疱疮?

天疱疮饮食上的注意事项,如何预防天疱疮?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的黏膜-皮肤自身免疫大疱性疾病,可危及生命,主要临床特点是皮肤和或黏膜起疱。
主要表现为丘疹、水疱、糜烂或溃疡等皮肤病变,且常伴有疼痛和瘙痒感。
对于天疱疮患者来说,饮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缓解疾病的症状和促进康复。
以下是天疱疮饮食上的注意事项以及预防天疱疮的方法。
1、天疱疮的症状1.1典型症状(1)寻常型天疱疮寻常型天疱疮好发于40-60岁,男女患病比例1:2。
在70%-90%的病例,口腔黏膜为始发或独发部位,常发生于易受摩擦部位。
寻常型天疱疮口腔病损初始为小而无症状的水疱,疱壁很薄,极易破溃遗留不规则糜烂面。
新鲜的糜烂面外形不规则、界限清楚、表面呈鲜红色无假膜或假膜少、周围黏膜色泽正常无明显炎性反应,不易愈合。
糜烂面边缘可有残留疱壁,若撕去疱壁,常连同邻近外观正常的黏膜一并无痛性地撕去,并遗留下新的鲜红创面,这种现象被称为揭皮试验阳性。
若在糜烂面的边缘处将探针轻轻平行置人黏膜下方,可见探针无痛性伸人。
用舌舐及黏膜,可使外观正常的黏膜表层脱落或撕去;口腔黏膜检查时用口镜柄或棉签按压挤揉外观正常牙龈,牙龈表面出现水疱或表层黏膜剥脱,这些现象称尼科利斯基征即尼氏征。
上述表现均为棘层松解的现象,对寻常型天疱疮的临床初步诊断具有提示意义,但最终确诊仍需组织活检后行常规E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
在皮肤病损好转除口腔外,病变可累及的其他部位包括皮肤和结膜、鼻、咽喉、食管、生殖器黏膜等。
相对于黏膜,皮肤易见完整而松弛的水疱,疱破后见亮红色糜烂面,全身皮肤皆可波及,愈合较慢,但一般不留瘢痕。
寻常型天疱疮的预后在天疱疮中非常差,死亡原因大多为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引起的感染等并发症或多脏器衰竭,也有可能因病情持续发展而导致大量体液丢失、低蛋白血症、恶病质而危患者的生命。
日晒可使皮损恶化。
(2)增殖型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常发于皱褶部位,如腋窝、乳房下、腹股沟,或者腔口部位,比如外阴、肛门周围、鼻唇沟,甚至还会发生在四肢等部位,口腔黏膜损害出现的比较迟,且症状也比较轻。
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

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天疱疮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中医诊疗指南天疱疮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它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不便。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天疱疮的中医诊疗指南,包括中医对天疱疮的认识、天疱疮中医诊疗的各个环节、中医治疗天疱疮的优势以及展望未来。
一、中医对天疱疮的认识中医认为天疱疮属于“水疱病”范畴,多因脾虚湿蕴、外感湿热邪毒所致。
在《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中均有关于天疱疮的记载,如“大热在内,必有脓泡”。
中医认为天疱疮的病机为脾虚湿蕴、湿热邪毒内蕴,导致肌肤失养,从而出现水疱、脓疱等症状。
二、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天疱疮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等。
同时,还需结合舌象、脉象等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2、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天疱疮可分为以下证型:(1)湿热型:皮肤出现脓疱、糜烂、结痂,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2)脾虚湿蕴型:皮肤出现水疱、糜烂、结痂,伴有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3)阴虚火旺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盗汗失眠等症状,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3、治疗原则和方案中医治疗天疱疮的原则为: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养血润燥。
根据不同的证型,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案:(1)湿热型: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
外用可选用马齿苋、黄柏等煎水局部湿敷。
(2)脾虚湿蕴型:治以健脾利湿、养血润燥。
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如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等。
外用可选用黄芩、黄柏等煎水局部湿敷。
(3)阴虚火旺型:治以养血润燥、滋阴降火。
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如知母、黄柏、地黄、山药等。
外用可选用紫草油局部涂抹。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
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搔抓,以免引起感染。
三、中医治疗天疱疮的优势中医治疗天疱疮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
天疱疮的中西医治疗良方

大疱性皮肤病天疱疮的中西医治疗良方天疱疮( Pemphigus)是一种由于表皮棘层细胞松解所致的慢性、复发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
在正常皮肤、粘膜或红斑上出现难以愈合的松弛性大疱,多见于中年人,预后较差,有特征性的免疫学所见。
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火赤疱》谓:“初起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色赤者为火赤疮;若顶白根赤,名天疱疮。
俱延及遍身,焮热疼痛,未破不坚,疱破毒水津烂不臭……”。
其天疱疮近似于现代医学的寻常性天疱疮,火赤疮近似于红斑性天疱疮。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各型天疱疮患者血循环中均存在有抗角朊细胞间物质抗体,而且抗体滴度与病情轻重平行。
在表皮器官培养中加入天疱疮患者血清,48~72小时后可在基底细胞上部出现棘刺松解现象。
棘刺松解的发生可能与抗原抗体结合后产生的蛋白酶有关。
已证实天疱疮抗体与角朊细胞结合后,可使表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后者使纤维蛋白酶系统激活而导致棘刺松解。
天疱疮抗原存在于角朊细胞的连接蛋白桥粒,为糖蛋白,寻常性天疱疮的抗原分子量为210000U(道尔顿);红斑性天疱疮抗原为桥粒芯糖蛋白,分子量为16000U。
天疱疮常与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合并存在。
烧伤、药物(长效青霉胺、保泰松、利福平)可诱发天疱疮。
2.病理天疱疮共同的基本组织病理变化是棘层松解,形成表皮内裂隙和水疱。
疱腔内有棘层松解细胞( tzanckcell)。
这种细胞较正常棘细胞大,圆形,细胞间桥消失,核大而深染,胞浆均匀呈嗜碱性,核周有浅蓝色晕,具有诊断价值。
各型天疱疮的病理特点为:①寻常型:裂隙或水疱位于基底层上方。
疱底有不规则的乳头向上生长,覆有一层呈“墓碑”状的基底细胞,即所谓“绒毛”。
②增殖型:早期损害与寻常型相似,其后绒毛形成和表皮突下伸更显著,棘层肥厚,表皮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所组成的微脓肿。
晚期呈乳头瘤样或疣状增生。
生疮害病话“忌口”

生疮害病话“忌口”作者:赵达进来源:《健康博览》 2013年第10期文/赵达进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杀害手下大将徐达而绞尽脑汁。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徐达患“发背”,也就是脊背处的蜂窝组织炎,病情不轻,趁他患病之时,朱元璋命太监送去肥鹅一只,以示慰问。
徐达难违圣旨,只好把鹅全部吃下,不久病情加重,终因不治,命丧黄泉。
生疮要“忌口”通常所说的生疮,是指毛囊炎、疖、痈(包括“发背”)等细菌性皮肤病,中医以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治疗中也需要调节情志,不能心情烦躁,同时也讲究“忌口”。
名医喻嘉言说过,“疮疡之初,莫不有因。
外因者天时不正之时毒也,起居传染之秽毒也。
内因者,醇酒厚味之热毒也,郁怒横决之火毒也。
”意思是说,生疮害病都有原因,气候不正常、天地间带有传染性的秽浊之物,嗜食浓度很高的酒精、高脂肪、高蛋白等食品,都会产生热毒。
忧郁、愤怒都会产生火毒。
生疮的原因很多,但总离不开火毒和热毒两个主要因素。
平时饮食不节,过多饮酒或吃油腻和辛辣都是诱发疮疡的导火线。
此时,如果不注意忌口,岂非火上浇油、徒增热毒火毒?生疮“忌口”涉及多类食物在临床上,中医对疮疡涉及的“忌口”分为四大类,即膏粱厚味、鱼腥鲜发、丹石醇酒、生冷瓜果。
膏粱厚味指的是禽、蛋、肉、乳品类食物,在烹调技术上,凡煎、炒、烤、炸、爆等烹调方法,统统称为之炙煿。
这类食物性多燥热,易伤胃阴,发生内热病症,一般应忌食或不吃,特别是疮疡初起,红肿热痛明显的感染性患者,要求格外严苛,不能吃就是底线。
鱼腥鲜发指的是能引起旧病复发的食物,动物性食物含有某些激素,它能引起机体亢进、代谢紊乱,导致旧病复发。
刺激性食物如酒类、辣椒等,可使炎症扩散、病情加重。
鱼虾之类食物可引起皮肤过敏、荨麻疹发作,某些蔬菜可诱发日光性皮炎,是导致疾病的过敏原。
发物的范围很广,如鸡头、猪头、牛肉、羊肉、鱼、虾、蟹之类;调味品中的姜、葱、椒、韭之类;还有酒类、酒酿、笋、豆芽、芥菜等等。
在疮疡的初发阶段,发物的忌口尤为重要,必须远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疱疮是一种慢性的、容易复发的严重性表皮内疱性皮肤病,也是一种患者自身的免疫性疾病,天疱疮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四种常见的类型:寻常型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红斑型天疱疮。
中年以上的人多见。
约有六成以上的人先有口腔粘膜的水疱、糜烂,然后皮损出现在胸、背或面部,逐渐增多,在2个月至半年内可遍及全身,常使人体消耗衰弱,可因并发感染而死亡。
一般伴全身发热、畏寒、乏力等症状。
天疱疮引起的并发症
由于该病是因为人体免疫力问题而引发的疾病,所以其该病引发的并发症不仅是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患者所要重视的。
由于皮肤大面积糜烂,大量体液外渗,蛋白质、电解质及体液丢失过多,造成身体衰弱,很容易合并败血症、肺炎等激发感染。
而根据临床调查显示,天疱疮还可能引起肾病、股骨头坏死、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等并发症。
预防并发症关键在饮食
天疱疮患者一定要注意营养的适度补充,平时要尽量的多补充由皮肤丧失的营养成分。
平时要尽量的多吃高热量的食物,如燕麦、猪心、豆腐皮、花生、猪肉(瘦)等。
在饮食上多吃高维生素饮食,如谷
类及新鲜蔬菜等。
天疱疮患者平时还要低盐饮食。
低盐饮食指每日可用食盐不超过2克。
皮损的面积大、渗出液较多的患者,机体消耗较大,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低盐食品,补充足够的水分及多种维生素,忌食不易消化及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品。
吞咽困难者,采用流食或半流食,温度避免过热或过冷,减少口腔黏膜刺激,无法进食者,遵医嘱选择鼻饲肠内营养或静脉营养。
疾病早期各证均宜食清热解毒,健脾除湿之品,如藕粉、绿豆、新鲜蔬菜、莲子汤、冬瓜汤、山药粥、薏米粥等。
疾病后期气阴两伤者,宜食益气护阴,养血扶正之品,如龙眼肉、首乌、黄芪粥、二冬枣仁粥等。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食含粗纤维的食物,如芹菜、油菜等,还可温水冲蜂蜜饮服。
忌吃热燥性的食物:辣椒辛辣、刺激,不利于组织的修复,且具有增加天疱疮的可能。
忌吃酒精类的食物:酒精性饮料具有刺激性,造成皮疹的充血,不利于皮疹的恢复。
忌吃发冷积之物,如西瓜、梨、柿等各种生冷之品。
忌吃发热之物,如薤、姜、花椒、胡椒、羊肉、狗肉等。
忌吃发风之物,如虾、蟹、鹅、鸡蛋、椿芽等。
忌吃发湿热之物,如饴糖、糯米、猪肥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