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合集下载

“工学结合”中的创新学生管理研究

“工学结合”中的创新学生管理研究
2 1 年 4月 0 1 第3 2卷 第 2期
江 西教 育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 ) 社 Jun l f i gintu f d ct n Sc l c ne) ora a x Istt o u a o (oi i cs oJ n i e E i aSe
A r 0 p . 1 2 l V 1 2N . o. o 3 2
Ab t a t I h e p n n r c s f d c t n o a n n o i e t o k, o n e o ss o l n w o t o w l s r c : n t ed e t i g p o e so u ai f e r i g c mb n d wi w r c u s lr h ud k o h w d el e o l h o t e su e t ma a e n . h sp p r h l s t a n h u d i n v t n s se , n ai n e vc O a o e e t ey h t d ns n g me t i a e o d to e s o l n o a e i y tm me t l y a d s r ie S s t f c i l T h t v s r e l an n o i e i r . ev e r i g c mb n d w t wo k h Ke o d : l an n o i e i r s d n sma a e n ; r e sd d t a y yW r s e r i g c mb n d w t wok; t e t h u n g me t t e ie e t h r
效 高质
于全 面提 高高等 职业 教育教 学质 量 的若 干意见 》 在 ,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摘要】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才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教育地点分散化和学习内容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探索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生管理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使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获得扩展,教学地点从课堂延伸到车间、公司,学生的身份也从单纯的学生转变为职员与学生双重身份。

工学结合是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工学结合也是一种管理结构,它使教学过程包含了“学程”和“工程”两个有机结合,必然形成对“学程”的管理和对“工程”的管理之“共同治理”的组织系统。

学校、企业、学生都是工学结合的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承担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的重要实施主体,而学生是完成工学结合学习任务的行为主体。

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这两个重要实施主体就担当起“工学结合育人”中的内容、形式、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环境中的学生管理工作(一)构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教育地点分散化、学习内容多样化的特点。

要适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制度保障,一是理念跟进。

制度保障,要求学校的教务处、学生处、教学院系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等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从不同角度对顶岗实习进行管理,并对其实施过程全程监督和适时评价;同时学校聘请有经验、有技术的工人,到学校的管理机构任职,并保持与企业的经常联系,以主动适应企业的需求,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统一性。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探讨摘要:实施工学结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来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培养,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得就业与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前提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涵养型发展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管理变化就业工作实习实训实习教师辅导员科学育人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15-0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辅导员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1.1 增强辅导员素质,提高管理工作水平随着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步伐的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青睐。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工作上比以往要有所改变,不仅面临着挑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新形势下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上面,要不断的研究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并且对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全面发掘学生的个性发挥,切身提高学生的工作管理水平。

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管理工作要求辅导员,不但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着中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意识,并且具有心理学、社会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

同时还必须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熟悉网络进行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即使解决网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管理的规律,并开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2 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1实际显然已经成为网络时代。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育人的作用,比如建立网络qq群,博客,院系主页bbs和班级主页等方便学生与学校,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增强网络育人作用,提高了学生内部的互动性。

1.3 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包括:安全制度、申请制度、学生离职管理制度、违纪学生处理制度、学习成绩考核制度等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这也是工学结合模式培养人才的有效保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
式 : 生 管 理 学
中 所 有 成 员 所 共 享 并 作 为 精 神 层 面 的 东 西 传 承 给 组 织 新 成 员 的 一 整 套 价 值
敬业合作意识 、 自律意 识 。
工 学 结 合培 养模 式 给 高职 学 生教 育管 理 带 来 的变 化 工 学 结 合 要 求 学 生 必 须 走 出 校
( 傅 ) 替 担 任 教 育 者 。教 师 和 指 导 教 师 交 师 在 很 多 方 面 的教 育 、培 训 方 式 截 然 不 同 。 现 在 教 育 时 间 、 育 形 式 上 也 有 所 体 教 差 别 。 者表 现得 更 加 灵 活 。 对 这 种 变 后 面 化 . 生将会经历一定 阶段的适应期 , 学 给 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极 的 熏 陶 和 潜 移 默 化 的影 响 作 用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中 , 师 传 授 的 职 业 教
道 德 理 论 与 企 业 的 要 求 相 融 合 , 迅 速 并 转 化 为 现 实 的 职 业 行 为 。 化 为 学 生 的 内 职 业 信 念 , 成 良好 的 职 业 习惯 。 企 业 养
学 院 式 的 教 育 形 式 , 注 重 教 学 过 程 的 开 放 性 和 真 实 性 。学 生 在 实 际 生 产 环 境 中 所 受 到 的 影 响 、教 育 和 启 发 是 学 院 式 教 育 无 法 比拟 的 。 通 过 进 入 企 业 实 习 , 如 学
工 学 结 合 模 式 下 的 教 师 和 实 习指 导 教 师
后 。高 职 院 校 加 强 了对 工 学 结 合 培 养 模 式 的 研 究 ,但 这 些 研 究 大 都 侧 重 于 教 学 方面 , 学 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鲜有论述 。 对 笔 者 拟在 此 方 面试 做 探 讨 。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管理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校和企业的普遍关注,我校近些年也正在尝试这种办学模式,并且在学生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字: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生管理近些年我校正在尝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

因为职高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由学生角色转化为社会角色的三年。

作为职业学校,培养和管理措施不到位,学生的社会化目标将不能得到顺利地实现,毕业后就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并且,据以往的经验表明不少职高生在就业以后都存在着自制力差,缺乏责任心;怕吃苦,不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等缺点,这就促使我们更加坚定的去试行这种办学模式。

那么,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呢?一、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实习就业氛围职业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职高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走进企业,企业是学生的用户,学生是企业的一员。

因此,职高生在校期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由学生角色转化为企业员工角色的关键时期。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对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感受到企业各种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

二、加强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使学生适应企业制度每次进厂的前两天我们都配合厂人事科对学生进行厂规厂纪的培训,认真学习该厂的“员工守则”、“奖惩制度”、“5s知识”、公司品质政策等,这样使每个学生做事心中有数,把品质做好了就会得到奖励,做不好就要和厂内职工一样受到惩罚。

如:上班迟到了就要罚款,品质出现严重问题或者打架就会被开除等,在生产线上要按照操作规程去做,只有适应该厂的规章制度,才能在这儿立足。

使学生领悟到在生产线上做出的必须是优良品,杜绝不良品,只有这样才能与企业文化精神相吻合。

除进行就业指导外,安全教育也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首先,我们配合厂人事科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向学生讲解厂内安全知识和工作时的注意事项,列举厂内安全事故,提醒学生不注意安全是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的。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工作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工作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企 业 技 术 开 发
第2 8卷
TECHNOLOGI CAL DEVEL OPMENT OF ENTERPRI E S
20 0 9年 1 0月
0c .O0 t2 9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 工作 管理 的创 新与实践
胡 利
( 湖南科 技职业学 院, 湖南 长沙 4 0 0 ) 10 4
A b t a t “h tc n lg u in sr c : te e h oo y no ” i te h g e v c t n l e u ain efcie p ro n l tann p t r , b t s h ih r o ai a d c t fe tv e sn e rii g o o at n e u
smutn o sy lo a e h q ai c l g s n u ie st s h su e t d oo ia wok o r g h n w q e to . i la e u l as g v t e u l y ol e a d nv rii t e t d n ie lgc l t e e r t b i te e n u sin
按照高职教学大纲要求 , 学生 的实践教育环节的应达 结合” 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工作管理 的创新与实践 , 合 。 到 总教学时数的百分 之 4%一 5 有 的实践性很强 的专 5 5 %, 有 着 重要 的现 实 意 义 。
业甚至要求达到 6 %以上。 0 因此 , 我们必然有大量的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带来 的新 问题 。温家宝总理指出 :职业 教 学 生 的 思想 管 理 工 作 带来 困难 。 “ . 工作 方 法 针 对性 不 强 3 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到更加 2

创新“以人为本”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创新“以人为本”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创新“以人为本”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模式探索[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

工学结合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文章旨在探索人本思想指导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实习实训组织、管理及考核制度。

[关键词]以人为本工学结合学生管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否体现这一原则,反映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

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情况做认真细致的调查和分析。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是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在带来一系列巨大的理念转折与实践改革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旨在探索人本思想指导下,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实习实训组织、管理及考核制度。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教育的原则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学生个体与专业差异性教育的原则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一方面,要注意高职学生文化程度与能力的差异性。

随着近几年全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学生文化程度与能力的差异性明显增大。

因此,在对不同文化程度与能力的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时,特别要注意科学的工作方法,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独立性和精神需要的差异。

另一方面,要注重不同专业的差异性。

由于工学结合形式不同,培养人才的方式、目标的不同,使得对不同专业的高职生的工作评价不尽相同。

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工 学结合模 式下 的教师和 实 习指导教 师 ( 师傅) 交替担任教育者。
2教 育 客 体 的变 化 , 单 纯 的 学 生 身 . 从 份转变为学生与学徒 ( 工) 员 双重 身 份 。
任 务 , 就 明 确 J对 高 职 学 生 的 教 育 这 ,
穷, 主要集 中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 业 素 养 不 高 。自我 定 位 不 准 , 1职 职 业 理 想 、 业观 念 淡 薄 , 高手 低 , 乏 责 职 眼 缺 任 意 识 和 吃 苦 耐 劳 精 神 , 是 企 业 反 映最 这
多 的 问题 。
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 做到在学校事业不 断发展的 同时 , 实现个 人的 自我价值 。只
务 第 一 线 的 高 等 技 术 应 用 型 专 门 人 才 为
目前 , 国高等职业 教育正 以规模扩 我 张为 目的 的外 延型发 展模式 转变 为 以提 升质量为核心 的内涵型发展模式 。 高职 院 校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为 了适 应 这 种 变 化 , 变 改
以往 “ 校 和 课 堂 为 中心 ” 人 才 培 养 模 学 的
扩 展 到 生 产 现 场 ,实 现 生 产 育 人 的 月 的 ,
大区别, 更侧重于作为一个员工的教育 。
二 、 在 的 问题 存 1 习角 色 转 变 缓慢 . 实
同时把学生 的就业工作关 口前移 , 使就 业
与 教 育 紧 密 联 系 在 一 起 , 分 体 现“以 服 充 务 为宗 旨 , 以就 业 为导 向 ” 办学 方 针 。 的
式, 大力推行“ 工学结合 ” 制度 。实施工 学 结合对高职院校来说 , 以充分利用企业 可
生 产 条 件 和 职 业 氛 围 强 化 对 学 生 的 职 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相比有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开创新型学生管理体制和机制,根据工学结合要求实施新型学生管理模式。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学生管理方法创新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制度创新
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原有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在新的形式下学生管理模式急需创新。

1.高职学生管理现状
1.1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学生管理是以“教育、管理”的刚性管理模式为主,以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活动为管理内容,以制度和规章为条件,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

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接受被动式、强迫式教育。

此种管理方式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新入校的“90后”学生群体个性特征鲜明,与这种刚性管理模式难免会产生冲突和摩擦。

学生只是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在工学结合学习中内在的成才动力。

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化解内外部环境引发的
各种矛盾,并没有在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上真正的为学生工学结合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大大制约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

1.2衡量标准滞后
在衡量评价学生时,例如在评定奖学金或者个人荣誉时,目前的制度下往往更侧重于对学业成绩量化的分析评判,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个性质量的综合评定。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培养自身职业素养的积极性,这也说明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在机制上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反而制约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3监督管理不力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教学模式上,是一种“教学做”相结合教学方法。

就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教学活动的地点不仅是在校内教室,而是转向校内外实习场所,教学活动的空间更加拓展,教学活动的时间更加灵活。

而目前对学生的工学结合企业实习实践环节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例如学生在外实习实训期间,到底是由辅导员、班主任还是专职教师来监控、管理,并没有相关的制度来遵循,人员责任划分不清,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学生的工作机制,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2.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形成新型学生管理工作体系
2.1构建新型学生管理组织体系
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实现学生管理由“行政化”向“市场化”的转变,从工学结合对学生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摈弃就学生管理抓学生管理的思维定式,应按照把学生管理融入到工学结合总体运行管理中的思路,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组织体系。

在目前我院还没有全面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可以整合教务、学生、团委、就业、职业培训等力量,成立工学结合办公室,履行执行、协调、监控的职责,全面协调和指导开展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形成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运行机制。

根据工学结合中“工学交替”模式、“2 +1”模式、“订单班”模式等不同学习模式,组建由系领导、校企双方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参加的不同类型的管理小组,建立本专业的工学结合小组,履行操作执行的职责。

从而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与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学生管理运行体系、信息反馈体系、素质评价体系和服务体系。

2.2建立新型学生管理制度
工学结合基本操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合作的方式来实施,而实施的主体是学生。

应该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制度。

明确校企双方履行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消除学生对管理工作的逆反心理,新型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当更多的关注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

2.3建设新型专兼结合的学生管理队伍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工作量上拓展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范围,也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因此在工学结合中要从两个方面加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①提高专职辅导员专业水平
专职辅导员大部分文科专业出身,对于专业知识不熟。

学生管理事务的繁杂弱化了工作的实效和职业化程度。

因此应加强专职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转职辅导员专业知识水平。

②吸收专职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
根据工学结合的不同学习模式和类型,在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中实行学业导师制度,把学业指导和育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兼职辅导员管理。

对专兼职辅导员要明确育人工作,同时也要纳入工作量的考核,落实待遇。

将工学结合中指导教师履行育人职责纳入考评奖惩体系,通过强化育人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引导指导教师发挥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建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良好的育人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鄢虹英,陈荣.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探索[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季跃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开放式学生管理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作者简介:
王吉寅(1986-),男,江苏泰州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管理工程系,工商管理硕士在读,助教,从事民航运输、高职教育等方面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