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绞痛药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第二十章抗心绞痛药

第二十章抗心绞痛药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

1.降低心肌耗氧量:
阻断心肌β1R →心肌收缩力↓→心率↓→心肌 耗氧量↓

2.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
因用药后使心肌耗氧量减少,非缺血区血管阻力 相对增高,促使血液向缺血区已舒张的阻力血管 流动

3.改善心肌代谢:
减少心肌对游离脂肪酸(FFA)摄取,使心肌耗 氧量降低。
改善缺血区心肌供血:舒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 血量,降低心室壁张力,有利于血流从心外膜向 缺血区的心内膜方向流动。此外,尚能扩张冠状 动脉,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抑制血小板聚集:对防止心肌梗死可起到有益作 用。
优点:缩小心室容积→心室壁肌张力↓ 缺点:反射性心率↑,合用普萘洛尔可避免。
临床应用

心绞痛:舌下含服治疗和预防各型心绞痛,是 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药。 急性心肌梗死:不仅能减少耗氧量,尚可抑制 血小板聚集和粘附,使梗死面积缩小。 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扩张动静脉血管,降 低心脏的前后负荷,用于重度及难治性心衰的 治疗。
4. 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应用
对各型心绞痛均有效。但不同钙通道阻滞药对 各型心绞痛疗效不同。
硝苯地平是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的首选药。
维拉帕米对劳累型心绞痛疗效较好。 此类药物特别适用于伴有高血压、快速型心律 失常及哮喘患者。
小结
掌握 硝酸酯类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应用和
不良反应;β-受体阻断药与硝酸酯类合用的 机制。
第二十章 抗心绞痛药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脏病的主要症状,是冠状动 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而短暂的 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胸骨后方紧缩 或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 与左上肢。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 为心肌梗死。

第二十四章抗心绞痛药

第二十四章抗心绞痛药

体内过程的特点: 体内过程的特点:
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仅为8% 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仅为8% 舌下含服易经口腔粘膜吸收,又可避免口服后 肝脏的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达80%,作用 肝脏的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达80%,作用 迅速 经皮肤吸收,在前臂或前胸涂抹2%的油膏, 经皮肤吸收,在前臂或前胸涂抹2%的油膏, 也可用皮肤贴剂。
第二十四章 抗心绞痛药
心绞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常见的症状, 由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发作时病人 的胸骨后部及心前区出现阵发性绞痛或闷痛,并可放散 至左上肢。疼痛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的代谢产物乳酸、 丙酮酸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刺激感觉纤维末梢在体力活动时发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型、恶化型及自发性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诱发。
临床应用
对冠状动脉痉挛及变异型心绞痛最为有效, 也可用于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
普萘洛尔 (propranolol)
药理作用
1、阻断β受体: 阻断β受体: 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以降低心耗氧量, 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以降低心耗氧量, 缓解心绞痛。 缓解心绞痛。 2、改善心肌缺血区的血供: 改善心肌缺血区的血供: 使心肌耗氧量减少,非缺血区的血管阻力增高, (1)使心肌耗氧量减少,非缺血区的血管阻力增高, 促使血液向阻力小的缺血区流动, 促使血液向阻力小的缺血区流动,从而增加缺血区 的血供。 的血供。 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使舒张期延长, (2)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使舒张期延长,有利于 血液从心外膜血管流向易缺血的心内膜区。 血液从心外膜血管流向易缺血的心内膜区。 (3)促进氧自血红蛋白的解离而增加组织包括心肌的 供氧。 供氧。
心肌缺血缺氧的原因

抗心绞痛药知识点总结

抗心绞痛药知识点总结
抗心绞痛药
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痉挛、心肌短暂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抗心绞痛药有:硝酸脂类、β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
一、硝酸脂类硝酸甘油(舌下含服)
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供氧量、改善缺血区供血
适应症:各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
禁忌:颅内压升高、青光眼
药物的相互作用
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增强治疗效果
硝酸甘油+钙通道阻滞剂有引起低血压危险
二、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区的供血
适应症:稳定型心绞痛
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适应症:变异型心绞痛

抗心绞痛药

抗心绞痛药
供血↑→心肌供氧↑ ③ 促进脂代谢转化为糖代谢而改善心肌代谢
13
Classification of Antianginal Drugs
1. Nitrate esters: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 2. -adrenergic blockers :普萘洛尔、美
托洛尔、等
3.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硝苯吡啶、
联合用药(1)
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断药合用:协同降低耗氧量!β受体阻
断药可取消硝酸甘油所致反射性心率增加;硝酸甘油可缩小β受 体阻断药所致心室容积扩大和外周阻力增高。
32
联合用药(2)
硝酸酯类和CCB合用:扩血管作用增加。硝酸酯类主要作用于
V;CCB主要扩张小A及较强的扩冠脉作用。
β受体阻断药和CCB合用:伴有高血压的病人适用!
2.抑制TXA2;长期应用可促进侧枝循环开放; 3.不做抗心绞痛用药。临床上多用于心绞痛的诊断用药。
17
硝酸酯类的效应 双嘧达莫的效应
非缺血区 缺血区
非缺血区 缺血区
18
19
硝酸酯类药物扩张血管的机制P256
平滑肌细胞 (smooth muscle
cell,SMC) 血管内皮细胞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
24
口诀
• 舌下含服取坐位,既能预防也应急。 • 剂量过大有征兆,头痛心悸血压低。 • 三片无效有问题,急性心梗要考虑。 • 随身携带防不测,药物失效及时替。
25
β受体阻断药 P257-258
1. 降低心肌耗氧量:总耗氧↓ 阻断心肌β-R→心率↓、收缩力↓→耗氧↓ 收缩力↓→射血时间相对↑→心室容积↑ →耗氧↑(缺点) 2. 改善缺血区血供: 耗氧↓→非缺血区血管阻力↑,缺血区血管舒张→血流流向缺

抗心绞痛药物总结

抗心绞痛药物总结

抗心绞痛药物总结抗心绞痛药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管腔狭窄、痉挛或一过性阻塞—心肌急剧、短暂缺血。

【必要补充】心绞痛分类①稳定型:与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成有关。

②不稳定型:由冠状动脉内斑块破溃、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引起。

③变异型: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

抗心绞痛药物的分类:①硝酸酯类;②β受体阻断剂(第二节,已讲);③钙通道阻滞剂。

第一亚类硝酸酯类药适用于各种类型心绞痛。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一)作用特点硝酸酯类进入平滑肌细胞分解为一氧化氮(NO),活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鸟苷酸环化酶,产生环鸟核苷单磷酸,它使钙离子从细胞释放而松弛平滑肌。

主要作用:(1)降低心肌氧耗量。

(2)扩张冠状动脉和侧支循环血管,增加缺血区域尤其是心内膜下的血液供应。

(3)降低肺血管床压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增加左心衰竭患者的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

(4)轻微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常用: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以及5-单硝酸异山梨酯。

1、硝酸甘油①起效最快,2~3min起效,5min达最大效应。

②作用持续时间最短——约20~30min,半衰期仅为数分钟。

③舌下含服吸收迅速完全。

2、硝酸异山梨酯——中效。

口服起效时间15~40min,持续时间2~6h。

3、5-单硝酸异山梨酯30~60min起效,作用持续3~6h;缓释片60~90min起效,作用持续约12h。

在胃肠道吸收完全,无肝脏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近100%。

4、亚硝酸异戊酯起效快,大约1~2min,维持时间短——用于急性发作。

【如何选择?】1、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心绞痛急性发作的首选,疼痛约在1~2min消失;硝酸异山梨酯舌下含服亦可。

而舌下喷雾起效更快,几乎与静脉注射相近,但不能给予较大剂量(不良反应)。

发作频繁者——静脉给药。

持续时间不应超过48h,以免出现耐药。

2、硝酸异山梨酯、5-单硝酸异山梨酯——预防缺血发生。

缓解期——缓释或长效制剂,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皮肤贴片。

药理学-抗心绞痛药

药理学-抗心绞痛药
血管平滑肌舒张
➢【临床应用】
1. 心绞痛 舌下含服适用于各型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首选)。
2. 急性心肌梗死 缩小梗死范围 3. 急、慢性心功能不全 降低心脏负荷
4. 急性呼吸衰竭和肺动脉高压 舒张血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 血管舒张反应 搏动性头痛、面红、眼内压升高、体位性低血 压和晕厥、反射性心率过快(加重病情)
➢ 【临床常用药物】
硝苯地平 维拉帕米 地尔硫卓
变异型心绞痛最有效 稳定型心绞痛有效
变异型、稳定型、不稳定型有效
➢ 硝苯地平(nifedipine,心痛定)
1.对变异型心绞痛最有效,尤其伴高血压者 2.对稳定型心绞痛有效 3.缩小急性心梗的梗死面积 4.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
a.协同降低心肌耗氧量; b.抵消:硝苯地平—反射性心动过速;
第三节 β受体阻断药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吲哚洛尔
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阿替洛尔、美托洛尔、醋丁洛尔
➢【药理作用】
1、降低心肌耗氧量
β-R→心脏收缩力↓、心率↓、BP↓ 缺点:心力心室容积 (前负荷), 射血时间,心肌耗氧
➢【药理作用】
2、改善心肌缺血区的供血
①收缩冠脉→缺血区与非缺血区血管张力差↑ ②心率↓→心外膜血流向心内膜 ③冠脉侧枝循环↑→缺血区血流量↑
主要内容小结
复习题
1. 抗心绞痛药分为哪几类?各类举一个代表药物 并说明其作用机制
2. 简述硝酸酯类与普萘洛尔联合应用抗心绞痛的 作用基础
3. 简述β受体阻断药抗心绞痛的机制及不利因素
注:① 不宜立位给药
② 不宜卧位给药 ③ 宜坐位和半卧位给药
2.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硝酸酯类是氧化剂,超大剂量时可将血红蛋白中

药理学-抗心绞痛药

药理学-抗心绞痛药

硝酸酯类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治疗心绞痛的效应
心收缩力 心室容积 射血时间 心率
硝酸酯类
硝酸甘油 nitroglycerin
【化学结构】硝酸多元酯,1846年合成,
1879年用于治疗心绞痛 。
CH2 CH CH2
O NO2
O NO2 O NO2
【体内过程】
n 口服:首过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仅为 8%; n 舌下含服:避免“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80%,
1~2分钟起效,持续20-30分。 n 皮肤吸收:避免“首关效应”(2%硝酸甘油软
【临床应用】
1、对变异型心绞痛最有效,也可用于稳定 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适用于伴有哮喘和阻塞型肺疾病的心绞 痛患者。或伴有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的 心绞痛患者。
2、急性心肌梗塞有效。
钙拮抗药对急性心肌梗塞能促进侧枝循 环,缩小梗塞面积
【临床应用】
硝苯地平:对冠状动脉痉挛及变异型心绞痛 最为有效,也可用于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 痛,与-受体阻断药合用有协同作用。
【抗心绞痛作用机制】
降低心肌耗氧量 1)扩血管:减轻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 2)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阻断心肌细胞
Ca2+通道,抑制NA释放,使心肌耗氧量降 低。 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流供应 1)舒张冠脉血管,尤其是痉挛状态的,增加冠 脉流量; 2)促进侧支循环。 保护心肌细胞 减轻“Ca2+超载”。
膏或贴膜剂),维持时间长,可预防发作。 n 肝脏代谢,代谢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肾排出。
【药理作用与机制】
作用:松弛平滑肌,尤其是血管平滑肌, 扩张冠状血管和体循环血管,这是防治心 绞痛的药理基础。
作用机制: 硝酸甘油扩血管机制 抗心绞痛机制

抗心绞痛药及调脂药知识点归纳

 抗心绞痛药及调脂药知识点归纳

抗心绞痛药及调脂药知识点归纳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给心肌供血的动脉心绞痛型稳定型心绞痛——冠脉狭窄——“动了疼”不稳定型心绞痛——斑块破溃、出血、血栓形成变异型心绞痛——冠脉痉挛一、抗心绞痛药1.硝酸酯类——扩血管2.β受体阻断药——对抗交感3.钙通道阻滞药——扩血管+抑心脏4.抗血小板药和抗血栓形成药1.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药动学】口服首过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低;常舌下含服,生物利用度为80%;2~5分钟出现作用。

【作用机制】作用靶点:血管平滑肌细胞作用机制:释放的N0——舒张血管【药理作用】所有血管——“全扩”话说:扩张外周血管的利与弊~扩张冠脉,增加缺血区血供的机制~【药理作用】1.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负担,减少耗氧量2.扩冠脉,改变心脏血液分布,增加缺血区血液供应3.增加心内膜血流量(降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4.保护缺血心肌细胞【临床应用】1.心绞痛:稳定型~首选!2.急性心肌梗死3.心功能不全嘚瑟一下:与β受体阻断药比较——无加重心衰和诱发哮喘的危险;与钙通道阻滞剂比较——无心脏抑制的危险。

【不良反应】1.血管扩张导致:——面颈部皮肤发红、头痛、升高眼内压;——反射性心率↑,心肌耗氧量↑加重病情。

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头痛、头晕、口唇发绀、休克、昏迷。

3.久用机体产生耐受性。

连续用药2-3周后,停用1-2周耐受性可消失。

应间歇给药。

【禁忌证】青光眼、颅内高压2.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拉贝洛尔【药理作用与机制】1.降低心肌耗氧量2.改善缺血区血供3.改善心肌代谢4.增加组织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的机制~【临床应用】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特别适用于伴有心率快和高血压的心绞痛患者。

禁用于变异型心绞痛诱发冠脉痉挛诱发变异型心绞痛【不良反应】1.久用骤停引起心绞痛加剧或心梗2.诱发和加重哮喘3.禁用于血脂异常者普萘洛尔与硝酸酯类合用的合理性?3.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心痛定)维拉帕米(异搏定)地尔硫卓(硫氮酮)普尼拉明(心可定)哌克昔林(心舒宁)硝苯地平:起效快扩血管作用强抑制心肌作用弱,不易诱发心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