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晶群文阅读《最后一句诗》教学实录
“1+X”式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1+X”式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作者:李敏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79期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部编版教材中的古诗词篇数从原来的69篇上升至129篇,但在阅读量中古诗很难达到课标要求。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质量,增加诗词的积累?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1+X”式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有效地将教材内与课外古诗词衔接起来,拓宽了学生古诗词的阅读范围,丰厚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1+X”古诗词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指围绕教材内的一首古诗词,即文本“1”,整合与该文本相关联的其它几首古诗词,即课外“X”,开展的群诗阅读教学。
下面笔者将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中的《敕勒歌》为例,谈谈如何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实施“1+X”式群诗教学。
一、立足文本“1”,品读感悟——发现“动静搭配之美”文本是师生间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
教师指导学生研读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其实就是“授人以渔”的过程,学习方法很重要。
教学时,我们首先要立足文本“1”,根据文本“1”来确定教学目标。
立足文本“1”,就是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阅读中让学生静下心来感悟、品味、理解、学会欣赏文本的语言文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所以,教学前,教师须对文本《敕勒歌》进行解读,以此来确定群诗教学的目标与阅读方向。
《敕勒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诗歌开头交代阴山脚下的敕勒川,草原苍茫辽阔,一直向远处延伸。
接着将天空比作“穹庐”,笼盖住了浩瀚的草原,举目远眺,天色郁郁,草原宽广无际仿若大海。
最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劲风过后牧草弯伏,草丛间露出了遍地肥壮的牛羊。
全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草原全景图,诗中有静有动,有形有色,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就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积累、认知都比较薄弱,古诗词的教学还是以直观、形象为主,在读中启发想象,在读中感受音韵之美。
最后一句诗

《诗的最后一句》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把你喜欢的诗歌和大家分享,注意朗诵者声音洪亮,听读者仔细倾听。
学生交流。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美丽的《阳光》二、自由读诗《阳光》1、谁自愿来读,评价读的后有感想2、谁愿意声音再响亮点读给大家听。
3、她刚才念得着首诗的题目是什么?现在老师要提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哦着首诗的最后一句诗什么?生答这么简单的问题,再确认一下。
4、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开头都有阳光,都有在什么地方?也就是句式差不多。
5、既然句式差不多,我们可以调换一下顺序,可以吗?比如:课件出示最后一句在前面的诗。
生读。
师问:可以吗?。
6、也就是说你们认为这句就应该放在最后。
那么这句和前面三句有什么不一样呢深刻点;最后一(句子特长,放在最后好看;最后一句点明中心;最后一句是重点,前面是铺垫。
师评:你们大致感受到了最后一句很特别,很不一样,所以要把它放在最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学习其他几首诗1、拿出卡片,上面有几首诗,最后一句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一样,很特别,它使整首诗更像诗了。
不过,我把每首诗的最后一句都隐去了,自己读,自己感受,凭着自己的理解把每首诗的最后一句补充上去,你们花多长的时间我都等,现在开始,。
生读思写。
2、好,诗歌不长,你要写的也不多,但是我们遇到的诗歌有点难度。
我也让我班上的学生也续写了最后句,然后,我调查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出示统计表,其中有一首诗续写的句子差不多,很多人读一样,你觉得是哪首诗呢?抽生猜。
我统计的结果是《死了十二次》62人中,有50人写了这首诗,句子不一样,但大概内容差不多,那时我再想,为什么呢?来,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3、读《死了十二次》,师读前两局,生接读。
①两人谈话不到10分钟,已经整整死了十二次了,在这首诗里,真的有人死了吗?(所以“死”加了引号。
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不死呢?办法就是(让他们不说死,把死去掉换形容词)。
②师小结:诗人也是这样写的。
蒋军晶群文阅读《最后一句诗》教学实录

最后一句诗——“儿童诗”群文阅读蒋军晶【文章】1. 《阳光》[台湾]林武宪2. 《花一把》[台湾]七星潭3.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蒋军晶【课例呈现】诗的最后一句总是很特别阳光林武宪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先来读一首诗,热热身。
这首诗最后一句是哪一句?(生笑)是不是觉得问题有些简单,那你说。
生:最后一句诗是“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反复确定)师:这最后一句诗一定要放在最后吗?我把最后一句诗放在第二句行不行?生:不行。
(纷纷喊)师:为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生:我觉得前三句都有共同点,前三句都讲阳光在哪里干什么,最后一句表示妈妈的眼里是一派慈祥,把妈妈眼里的慈祥比喻成阳光。
师:我明白了,她的意思是前面三句和最后一句好像一样又好像有点不一样。
我想请教大家:最后一句与前面几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抢着举手)举手太快,我建议再想想。
(生思考)生:前三句讲的是我们的眼睛都能看到的,最后一句讲的是妈妈的爱里有阳光,阳光同时也是妈妈的爱,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如果把它换到前面的话,整个顺序就乱了。
(师生鼓掌)师:你讲得太深刻,太了不起了!她都讲成这样了,还有人举手吗?(生举手,全场笑声一片)生:窗上、花上、溪上都是实在的事物,但妈妈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师:她说到这点,你也强调这点。
可见,这点已经到大家心里去了。
生:前面三个阳光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后面的阳光里你要用心才能体会得到。
(全场鼓掌)师:这只是个热身,我们继续读下一首诗。
我们在“预测”中感受最后一句的特别花一把七星潭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你拿它去送人。
师:我不会把一首诗一下子全部给你们看,我要一句一句地出示,这首诗题目是《花一把》。
(出示第一句诗)你看第一句:花一朵好看。
跟我一起读。
(生读)好看不好看?(生答好看)你看到啦?(生笑)我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好看不好看?生:好看。
师:这不是塑料花,这不是我们摘下来的花,这朵花是你在路边、山上、公园里看到的一朵花。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好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关于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上课铃响啦,同学们都迅速坐好,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好像在说:“老师,今天又会带来怎样奇妙的古诗之旅呢?”
我微笑着开口:“同学们,咱们今天呀,要走进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几首古诗的题目,。
“大家先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诗人的心情。
”我话音刚落,教室里
就响起了轻轻的诵读声。
“谁能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问道。
小明立刻举起手:“老师,我感觉诗人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特别思
念家乡!”
我点点头:“说得真好!那你们想想,这就像我们在外面玩耍累了,特别想回家找爸爸妈妈一样,对不对?”
小红也忍不住发言:“老师,我觉得诗人的心情肯定很不好,就像
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心里特别难受。
”
“没错,小红体会得很深刻!那咱们再看看,春天的早晨多美好呀,诗人却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是为啥呢?”
大家又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同学们,古诗就像一幅幅画,咱们要用心去感受,才能看到里面
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就像咱们看电影,画面和声音一起,才能
让咱们完全沉浸其中,不是吗?”
这一堂课下来,同学们都收获满满,对古诗的理解也更深了。
我觉得呀,古诗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方式,真的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同学们走进古诗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能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里尽情遨游,感受古诗的魅力!。
在思维碰撞中彰显群文阅读的魅力——蒋军晶群诗阅读课例《半轮月》赏析

ywjsxkt@ 教学JIAOXUE在思维碰撞中彰显群文阅读的魅力——蒋军晶群诗阅读课例《半轮月》赏析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吴逸秋在2018年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蒋军晶老师执教了公开课——群诗阅读《半轮月》。
他打破单篇教学的窠臼,利用群文阅读,另辟蹊径,走向互文整合阅读的宽广与开放。
通过《南山大侠》《秋江的晚上》《海鸥》《秋》的结构化组合引发学生思考,并以“怎样写像诗”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求同存异,分析归纳,思考探究,导出“写诗的规律”这一发现,最后在读写结合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巩固反思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组合“互文性”文本,激活学生逻辑思维以背诗这一活动导入后,蒋老师展示改编版《南山大侠》,并提出这是一首诗。
在学生的质疑声中,老师又出示删掉标点后单句成行的现代诗《南山大侠》。
学生回应“这才像诗”。
借着势头,蒋老师按此套路,相继出示《秋江的晚上》《海鸥》《秋》的段落版和诗歌版。
到这里,蒋老师发问:“你们觉得怎么写像诗?”他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群诗的比较对照中,师生整合出“写诗需要敲回车键”这一写诗要诀。
接着,蒋老师出示“写诗就是敲回车键”这一逻辑命题,与“写诗需要敲回车键”并排而列,引发学生的思考,顺势引入下一教学环节:默读并圈画有诗意的字、词、句,在差异中找寻写诗的规律。
师:现在我们要交流发现了,谁有好的发现就写到黑板上。
生:《海鸥》小小的翅膀与大海形成对比,还有翅膀翻卷着大海的波浪,这样写更加生动形象。
师:这位同学说了两点。
第一点是诗歌中经常发生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翅膀上怎么翻卷波浪呢?谁还能从这几首诗中找到相关的例子,还有哪些不可能的事在这些诗里发生了?(生补充)第二点是对比的表现手法,小翅膀与大波浪形成对比。
类似的例子还能不能找到?(生补充)在这个片段中,师生共同探究导出“对比”“想象”的写诗规律。
随着一双双小手的高高举起,黑板上渐渐出现了“对称、对比、想象、拟人、简洁、诗意、颜色、动词”等越来越多的关键词。
群文阅读:《诗的最后一句》 教学设计 +选诗

《诗的最后一句》教学设计一、诗的最后一句总是很特别1.我给今天的课起了一个名称,我把它打在屏幕上,咱们一起读这个题目中间有个间隔号,最后一句——诗,也就是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读诗。
要读好几首诗。
而且老师要你们关注诗的最后一句。
注意喽,今天我们要关注诗的最后一句。
2.读。
我们先来读一首诗。
它是台湾诗人林武宪写的。
我先读给大家听阳光林武宪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跳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生自由朗读。
3.找最后一句。
我要问一个很难的问题。
大家做好准备,非常难,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诗哪一句?再确认一下,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起来读4.换最后一句(1)一换你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诗,都是差不多的,阳光在哪里。
既然差不多的,老师把这一句诗换到另外地方,可不可以?比方说这样(出示PPT)我请各同学读一读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阳光在花上跳着,阳光在溪上流着,但是这样改一改可不可以?(2)二换我再换一换,把最后一句换到这里,(出示PPT)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跳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阳光在溪上流着,。
这样改可不可以?(3)再读大家直觉也不可以,也就是说,大家直觉还是这样好一点。
(出示PPT)我们再来读一遍。
(4)找最后一句特点你们总觉得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放在最后最合适,那么各位,这一句诗跟前面差不多的,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呢?这一句诗跟前面的打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学生思考。
现在可以就近把你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聊一聊,为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生自由讨论(5)交流。
我要听听你们的想法了。
我很欣赏这个男孩,交流的时候吧自己的想法很真诚的说出来,这孩子很会学习,你先来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一生:阳光在窗上爬着,这窗是一个物体,阳光在花上跳着,花也是一个物体,溪上流着,溪也是一个物体,然后妈妈的眼里亮着,他妈妈是一个人。
师:简而言之,前面不是人,后面是人,差别吧,这就是差别。
群文阅读:诗(蒋军晶)实录(根据图片整理)

群文阅读:
诗
蒋军晶1.出示:《南山大侠》文字
变身成诗歌形式出示:
2.出示《秋江的晚上》文字
变身成诗句形式出示:
提问:头白的芦苇,装成一瞬的红颜是什么意思?
3.出示:《秋》文字
提问:怎样变,才像诗?归纳出示:
请说出原因。
4.出示文字段落:
分行之前已经有诗的味道,请圈出词或画出句子,学生自由阅读、画圈。
5.学生上台写出自己的发现:特别的用词、弦外之音、夸张、
6.出示:把它改为六句,更有诗的味道
群文教学中,小朋友非常享受发现的过程,懵懂的模仿其实就是语感的体现。
学生的改写。
7.出示:你喜欢哪一句?哪个地方非常像诗?。
群文阅读指导课 三年级《一对事物一首诗》教学实录

群文阅读指导课——三年级《一对事物一首诗》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对比阅读,发现诗歌中描写的两种事物的方法。
2、抓住两种相似事物的特点创作一首诗歌。
3、体会儿童诗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1.找到两种事物的相似点。
2.学会用生活中相似的一对事物,自己创作一首诗歌。
【教学过程】一、儿歌导入,激发兴趣师:孩子们,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小小的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幻灯出示: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问:孩子们,这首诗里有两个好朋友。
找找看,这两个朋友是谁?生答:找到了,是月亮和小船。
师:不错。
他们能成为好朋友,是因为他们有相似的地方。
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我知道了,月亮和小船很像,他们都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
师:是啊,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相似的事物,将它们写成一首诗,会别有一番味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群文阅读:一对事物一首诗。
二、对比阅读,发现写法(一)阅读《小鸟》,发现特点师:孩子们读读《小鸟》,每人读两遍,读通读熟。
然后再与你的同桌对读,看谁读得好。
生练读师:谁能读读这首诗歌?两名学生读诗歌。
师:这一首诗中也有一对“好朋友”,发现了吗?生答:我知道,是小鸟和飞机。
师:哦。
那为什么把它们这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呢?生:我知道了,因为小鸟和飞机都会飞。
师:你真会读。
他们还有相似的地方呢,是什么呀?生:他们都长着翅膀。
师:我们请男女生配合读一读,读的时候体会一下,诗歌里最有趣的是诗哪一句话,有趣在哪里?生1:我喜欢小鸟说的话“一样是鸟类,有什么好神气的!”我觉得这只小鸟好可爱啊!它把飞机当成了一只大鸟,觉得飞机不应该吼得那么大声,以为他们都是鸟类,谁不会飞呀,没什么好神气的。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以前听小丸子老师讲创作诗歌的课时,小丸子老师说诗歌可以写得很傻很天真,我觉得这首诗里,小鸟就很天真!师:你能试着读出小鸟的语气吗?生朗读师:这首小诗真有趣,你们读得也很精彩,我们好像看到了这只可爱的小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句诗——“儿童诗”群文阅读蒋军晶【文章】1. 《阳光》[台湾]林武宪2. 《花一把》[台湾]七星潭3.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蒋军晶【课例呈现】诗的最后一句总是很特别阳光林武宪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先来读一首诗,热热身。
这首诗最后一句是哪一句?(生笑)是不是觉得问题有些简单,那你说。
生:最后一句诗是“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反复确定)师:这最后一句诗一定要放在最后吗?我把最后一句诗放在第二句行不行?生:不行。
(纷纷喊)师:为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生:我觉得前三句都有共同点,前三句都讲阳光在哪里干什么,最后一句表示妈妈的眼里是一派慈祥,把妈妈眼里的慈祥比喻成阳光。
师:我明白了,她的意思是前面三句和最后一句好像一样又好像有点不一样。
我想请教大家:最后一句与前面几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抢着举手)举手太快,我建议再想想。
(生思考)生:前三句讲的是我们的眼睛都能看到的,最后一句讲的是妈妈的爱里有阳光,阳光同时也是妈妈的爱,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如果把它换到前面的话,整个顺序就乱了。
(师生鼓掌)师:你讲得太深刻,太了不起了!她都讲成这样了,还有人举手吗?(生举手,全场笑声一片)生:窗上、花上、溪上都是实在的事物,但妈妈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师:她说到这点,你也强调这点。
可见,这点已经到大家心里去了。
生:前面三个阳光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后面的阳光里你要用心才能体会得到。
(全场鼓掌)师:这只是个热身,我们继续读下一首诗。
我们在“预测”中感受最后一句的特别花一把七星潭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你拿它去送人。
师:我不会把一首诗一下子全部给你们看,我要一句一句地出示,这首诗题目是《花一把》。
(出示第一句诗)你看第一句:花一朵好看。
跟我一起读。
(生读)好看不好看?(生答好看)你看到啦?(生笑)我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好看不好看?生:好看。
师:这不是塑料花,这不是我们摘下来的花,这朵花是你在路边、山上、公园里看到的一朵花。
可惜蒋老师对花没有研究,很多花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你叫的出来吗?你喜欢哪种花?说出名字来。
生:百合花。
师:百合花什么样子,你知道吗?生:白色的,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师:我喜欢你这句“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生:我喜欢梅花。
师:你知道梅花的样子吗?(生迟疑,边上的同学说知道知道,众笑)生:梅花开在冬天,我们这边很少见到,但是我们可以在书上见到。
师:你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梅花的样子。
(众笑)生:粉红色的,一朵一朵。
师:看到样子了!你真正去看的话,你会看到山上、路边一朵一朵很美的花,但是我们写成诗的时候不需要加很多的形容词,就那么简单一句话——花一朵,好看。
好看吧?生:好看。
(笑)师:你觉得这句诗是不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生摇头)为什么?生:题目是《花一把》,可是这里只写到了花一朵,我想诗人应该还要接下去写。
师:有道理吧?(生赞同)她根据题目来推测,花一把还没出现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出示第二句)生(读):花一山好看。
师:没看到过这样景象的举手。
(少数学生举手)你看到过满山的什么花?生:满山的野花。
(众笑)生:满山的野花星星点点,就像夜空里的小星星。
生:我看到过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鹤顶山上。
师:(出示图片)你看这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你看这油菜花多得把山都染黄了,你再看这满山一树一树的樱花。
花一山好看吗?生:好看。
(生再读前两句,出示第三句)生(读):花一盆还好。
师:你发现有不同的地方了吗?生:前面是“好看”,这句是“还好”。
师:你从“还好”感觉出什么?生:比花一山、花一朵要差一点。
师:我觉得花一盆也挺好的,为什么你们觉得会差那么一点点呢?生:因为花一朵、花一山都是在大自然中长大,有大自然的芬芳,汲取了大自然的雨露,而花一盆是种植的。
它们生长的地方不同,所以没有花一朵、花一山好看。
生:虽然花一朵、花一山、花一盆都是有生命的,但是花一朵、花一山是在很广阔的土地生长的,它有足够的空间,而花一盆是在有限的空间里生长。
师:你看作者想表达你的意思,也想表达她的意思,但是他不说那么多话,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写——花一盆还好。
这是最后一句吗?(生摇头,出示第四句)生(读):花一把就笨了!(众笑)师:你怎么体会的?生:花摘下来一把,就感觉没有生命了。
生:花一朵、花一山是最好的,他们不仅有自己生存的空间,自己吸收大自然的精华,感觉他们是自由的。
花一盆被人类所饲养,但是它们仍有生命。
而花一把只能保持几天的美丽,过后就没有生命了,花一把仅仅是欣赏现在的美丽,而没有考虑到后面,所以就笨了!(掌声热烈)师:你觉得这是最后一句吗?(生迟疑)生:我觉得是最后一句了,因为它从有生命有自由到有生命没自由,最后到没生命没自由。
师:认为写完的请举手?(少数学生举手)其实真的没写完——花一把七星潭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师:除非什么呢?(生跃跃欲试)赶紧把本子拿出来,写下最后一句诗。
(生书写)师:全体起立!(生起立)尽管你们只写了一句诗,但是很重要。
我把话筒递到一位同学面前念这句诗,其他人要判断,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写得好,你就继续站着;如果你觉得他比你写得好,你就坐下。
但是,蒋老师很怕很怕,一位同学读完,全部同学都坐下了,我会很尴尬很尴尬。
(众笑)生:除非——赠人,手有余香。
生:除非——它能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香气,让一个病重的人露出微笑。
师:你们想的方向是一样的,一个引用了成语,一个写得更具体点。
生:除非——让它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师:方向不一样了。
生:除非——花一把是奉献。
师: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是不是送人呀?生:不是。
有可能是把花奉献给春天,让春天有了美丽;又或者把花送给亲友,让亲友感到温暖。
师:有那么多的想法,所以用“奉献”一词来表达。
生:除非——再扎一把花。
(生笑)师:这位同学走幽默路线。
(笑声不绝)师:有送人的,有回到大自然的,还有重新再扎一把花的,还有——生:除非——这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美丽的一把假花。
(全场爆笑)生:除非——送给妈妈。
师:短却有味道,来点掌声。
(生鼓掌)生:除非——你可以赋予它美丽的含义。
师:想不想看诗人怎么写的?生:想。
师:除非——你拿它去送人。
(笑)师:因为你等待了半天,所以你笑了。
如果你整首诗读完,你不会笑的,不相信我读给大家听。
(师读诗)有味道吗?(生自由读)我们模仿着写出最后一句的特别师:刚才我们感受的都是诗人写的,你们总觉得诗人写得比我们好,蒋老师也豁出去了,写了一首类似于把最后一句写得很有创意的诗,但是我不会给你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好不好?【出示课件】:颜色()好看。
()好看。
()还好。
()就()了!除非()。
(生写诗)生:红色好看。
黄色好看。
蓝色还好。
白色就差了!除非,它代表纯洁与高雅,不表示有人去天堂。
(众笑,掌声不断)生:红色好看。
绿色好看。
灰色还好。
黑色就差了!除非,在静谧的夜晚。
(全场鼓掌)生:黑色好看。
白色好看。
灰色还好。
红色就假了!除非,它是妈妈给你的温暖。
(掌声热烈)四、我们来创作“最后一句诗”师:时间关系,我要出示我写的那首诗了。
这是你们真正的创作,因为前面的三首诗都是名家作品,最后一句已经很经典了,很难超越。
但这首诗是老师写的,也没发表过。
只要你写得确实有诗的味道,你的“最后一句”就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出示课件】:我是一枝黑色的笔我是一枝黑色的笔。
我要把小妹妹的牙齿涂黑,让她变成笑掉牙的老奶奶;我要把红玫瑰涂成黑色,让它以为自己中了剧毒;我要把白天鹅的羽毛涂黑,让它以为醒来变成了乌鸦。
但是但是,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我最伟大的杰作,是。
师:我最伟大的杰作,是——?是——?(声音拖长,生按耐不住)生:是——把雪花涂成黑色,让人以为它生病了。
生:是——把雨水涂成黑色,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掌声)生:是——把青蛙的皮肤涂黑,让小蝌蚪能尽快找到妈妈。
(掌声)师:这就是真正的诗啊!生:是——在夜晚给星星提供一个闪耀的舞台。
师:太棒了!这么好的创意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生:是——把办公室电脑涂成黑色,让人以为这电脑坏了,黑屏了。
(生笑)师:很有现代感的一首诗。
生:是——把夏日的太阳涂成黑色,让大家以为凉爽来了。
师:这是说出了我的心声。
老师怎么写的呢?师:是——把天空涂成黑色,让爸爸妈妈老师们以为天还没亮,还可以继续安睡。
(众笑)生:好希望这样哦!(笑)师:下课!(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