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纹饰图样详解
玉的 图案的涵义 图案解说

古玉图案的涵义中国古玉图案,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传统心态。
每一种图案都通过其表面的纹图,或谐琶、或象征、或含义,表达了一种而求幸福的愿望。
现就古玉中常见的图案作一些介绍。
1.福至心灵:蝙蝠、寿桃、灵芝。
桃为寿而其形似心,借灵芝之“灵”字,表示幸福的到来会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明清圆雕件及玉牌子常用此图案。
2.鹤鹿回春: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有“**”同春之意(**指天地和东西南北),亦有富贵长寿之说。
多见于玉插屏及玉牌子。
3.二龙戏珠: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
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还有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宋代至清代均有出现,圆雕、玉牌均有。
4.流云百福:云纹、蝙蝠。
见于玉牌子上,清代晚期鼻烟壶上亦见。
云纹形似如意,表示绵延不断。
流云百福,即百福不断之意。
5.鱼龙变化: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一龙首鱼身,一鲤鱼翻越于龙门之上。
古代传说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的额头,都是没跳过龙门之鱼。
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有圆雕动物,有玉牌子,明清常见。
6.福寿齐眉:蝙蝠、寿桃、荸荠和梅花。
多见于玉牌子上。
7.松鹤延年:鹤和松树。
《字说》:“松百木之长。
”《札记?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松,象征长寿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
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多见于玉插屏及玉牌子。
8.喜上眉梢: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以为鹊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
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见于清代花插及玉牌子上。
又,图案为一喜鹊一豹者,称之为“报喜图”。
有清代圆雕件及玉牌子。
图案为一蜘蛛网上吊着一个蜘蛛者,称之为“喜从天降”,因我国民间习俗称蜘蛛为“蛛”。
详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兽面纹篇

详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兽面纹篇敬启者:将图中的小星星点成黄色,这样就不会漏掉每一篇关于古玉鉴别的文章。
毕竟掌握的古玉鉴别知识点越多,越不容易被骗,更不会花钱听故事买假古玉了未关注积祥轩公众号而谎称粉丝加好友求鉴定古玉者,一经发现直接拉黑春秋时期,兽面纹延续了商周时期大眼、如意鼻的特征,制作工艺更加精美,类似青铜器所饰饕餮纹,通常以浅浮雕技法琢刻繁缛的蟠虺纹。
玉兽面、春秋早期、长6厘米宽5.5厘米厚0.2厘米、黄君孟夫妇墓出土、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青灰色,局部有深褐色浸斑,半透明。
体扁平,作倒梯形。
残缺一角。
左右两斜边琢出齿脊。
顶端琢出双角。
从右上角可以看出原来左右两上角雕向背的双鹰。
鹰体雕双钩阴线云纹和圆圈纹;鹰的轮廓线系用骈列的二条阴线雕成。
兽面的下半部雕琢饕餮纹。
眼、鼻、角及面部皆雕阴线勾云纹、圆圈纹和平行短线。
花纹比较繁缛。
下部中央有一钻孔。
玉兽面、春秋早期、高2.4厘米宽2.2厘米、1954至1955年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2415号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玉料呈青黄色,半透明。
体扁平,上宽下窄,似倒梯形。
下部雕琢阴线纹的眉、目、口、鼻、须和向左、右伸张的角。
兽面上端琢阴线双勾云纹。
两侧中间近边处,各钻一孔,以便缀附。
玉牌、春秋晚期、长7.1厘米宽7.5厘米厚0.2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经浸蚀后呈鸡骨白色。
扁体,上宽下窄、若倒梯形。
四边有对称的牙脊。
正面下方中部隐起一兽面纹,其外以同样技法雕琢若干组对称的变形蟠虺纹。
位于左右两侧的蟠虺纹皆系侧面,位于中部的确为多岐长角的饕饕纹。
除左上角的蟠虺纹无细小的鳞纹、绚索纹和勾云纹外,其他部分皆有上述装饰。
此器雕碾极精,造型极为生动,纹饰繁密,工艺难度颇大。
其中线上下两端各钻一孔,背面平素无纹,应系作为嵌饰用品。
玉长方形饰、春秋晚期、长4.25厘米宽1.65厘米厚0.65厘米、1986年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墨绿色,半透明,有光泽。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PPT课件

目录
楚人与龙 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奇诡纹样——春秋时期的玉龙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结语
壹
楚人与龙
◎中国龙文化 ◎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远古人 们认为应当有一个力大无穷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 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 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31-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号墓出土的谷纹龙形玉佩(见图23)和涡 纹龙形玉佩(见图24 ),表现战国时期玉龙的标准“S”形造型。龙 体翻转扭曲,蜿蜒曲折,刚劲秀美,变化多姿。
-32-
伍 结语
总结
崇龙和尚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基本特点,龙神造 型和龙纹装饰成为中华古玉创作的一个永恒不变的题材。春 秋之际,列国纷争,多国并存,由此出现了多个玉器发展中 心,但龙纹题材,却在各地通行无阻,始终盛行。春秋战国 时期,楚国出土的各式龙形玉佩以及数不胜举的龙纹玉器, 是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文化一脉承传的崇龙礼俗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国龙文化的交融发展的体现。
崇龙
尚玉
-34-
参考文献及资料
[1]王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 2015(3):106-114. [2]周政.春秋玉器研究[MA].2015. [3]曾剑华.【荆州地理】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EB/OL]./viewnews-43656.html,2011,2011-03-23.
从湖北省荆州熊家家墓地出土的玉璧上可 见鲜明逼真的谷纹,可以感受到楚人对自然的 敬畏,对生命的敬重(见图8)。
古玉器纹饰

部或 向上 折 ,呈 绳纹 状 ,具 部竖 直 ,嘴 不 明显 ,面 部布 满 小勾 云 纹玉 器 上 的 兽面纹 有 龙、 牛 、羊等 ,也有 未 知 的动物 、 纹饰 多采 用 阴刻 线 或挤 压 :
琢 出的直线 及折 线构 成 ,兽角 纹主 要是 龙角 、牛 角和 羊角 三种 。 4 .谷 纹 ,为 圆形 凸起 的小谷 粒 ,有 的呈 螺旋 状 ,是历 代 玉器 的主 要 辅纹之 一 。谷纹 在战 国玉器 上 已大量 使用 。 5 .云雷 纹 ,是 以直线 折 成近 似 “ ”字 状 的多 层祀 形 图 案排 列 而 成 回 的装 饰 纹 。玉 器 上 的 云 纹 形式 很 多 ,有 单 岐 云 , 由云 头 、 云 尾 两 部 分 组
螭 纹 ,圆眼 大鼻 , 双线 细眉 ,猫 耳 ,颈 粗 大且 弯 曲 ,腿部 的 线条 变 弯 曲 . 脚爪 常上翘 。身 上 多为 阴线勾 勒 ,尾部 呈胶 丝状 阴刻 线 。 3 .饕 餮纹 , 饕餮 是传 说 中的一 种 贪食 的恶 兽 。饕 餮纹 是 图案 化 了的
怪 兽兽面 纹 ,故 又称 “ 兽面 纹 ” 。从新 石器 时 代晚 期 到商 周 的玉 器上 常 常 可 以见 到 。兽面 纹在 各个 时代有 其 不 同的特 征 ,其 演 变与 青铜 器 上 的纹 饰 演 变一 致 。兽面 纹 多呈 浅浮 雕状 ,在平 面上 略 有 凸凹 变化 , 两届 水平 ,端
纹 、圈纹 、重环 纹 、涡纹 等 。
器 时代 的一些 古 玉 , 已有精 细 的到 线 ,也 有 浅浮 雕 ,亦 即减 地 凸雕 。这 些 纹 饰 中不 少 是用 凸起 的线条 组 成 ,转折 自如层 次 不 同。 比如 龙 山文 化 的变 形 兽 面纹 、红 山文化 玉 龙胎 地 形 的刻纹 、 良语 文 化的 神祖 兽 面纹 , 就是 典
夏、商、周玉器鉴赏

夏、商、周玉器鉴赏夏代(约前2070~前1600)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继续,也是商代玉器的开始,夏代玉器肩负着承匕启下的重要转折作用。
商代(前1600~前1 046)玉器踩着夏代玉器的肩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与青铜器结伴,成为奴隶社会主要文明的标志。
据《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资料披露:武王灭商时,曾“俘商旧玉亿有百万”。
商代玉器不仅数量众多,还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技艺极高的玉工。
西周(前1046~前771)。
西周早期玉器,无论在造型、纹饰,还是在刀工、选材等方面,都笼罩着商代玉器的浓浓的影子。
西周晚期玉器,是挣脱了商代玉器因袭重压的新颖玉器,它特别注重曲线的琢磨,着力营造曲线的审美感,出现了中国治玉史上第一个“美雕时代”。
历史学家总结说:夏玉尚忠,商玉尚质,周玉尚文。
所谓忠,就是“尽已”(朱熹语),就是精深。
刀工精确并且深沉是夏代玉器的主要特征。
所谓质,就是“中正无邪”追求“遗华反质”式的古朴。
所谓文,就是纹理、文华、文采。
(《礼记·乐记》),商代刀工文采。
《文心雕龙·原道》:“逮及商周,文胜其质。
”周代玉器纹饰之美,是被历代占玉学者所公认的。
夏、商、周玉器的特征一、主流纹饰:夏商周玉器的主流纹饰有方格纹、方折纹、连弧纹、太阳纹(涡纹)、四蒂纹(柿蒂纹)、齿纹、竹节纹、T形纹、S 形纹、蕉叶纹、龙鳞纹(商代龙鳞纹类似蒂纹,周代龙鳞纹呈铲形或“加点铲形”或“三柿形”)、蛇纹、虺纹、蝉纹、龙纹、兽纹和人物纹等。
商代龙纹佩(上图)龙颈饰龙鳞纹,龙身饰连弧纹,龙脊饰齿纹。
商代玉刀(上图)刀面饰有方格纹、T形纹、S形纹和三角纹。
商代石牛(上图)中科院安阳工作队发掘出来的商代石牛身上饰有方折纹、卷云纹、连弧纹和勾连叶形纹,刀工与纹样比起来玉雕来,几乎是一模一样。
西周玉器上所饰的方折纹、连弧纹、柿蒂纹和卷云纹(左下)商代玉器所饰方折纹(右下)商周玉羊角饰竹节纹(上图)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的玉刀上饰有S形纹和柿蒂纹(上图)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的双龙璜表面饰有铲形和柿蒂形龙鳞纹。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雁纹玉饰元代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
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
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龙纹玉饰元代长5.2、宽4、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略带沁。
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龙穿花纹玉饰元代长7.4、宽6.6、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中带青灰斑。
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
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云龙纹玉尾元代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
器体呈长方形,扁平。
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
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
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
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
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鹘攫鹅纹玉带环元代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
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
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此玉两侧均有长方形隧孔,应为束带中所用之带环,可供带钩或绦带穿过。
狮戏球纹玉带环元代宽6、高4.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镂雕狮戏球形象。
正面为狮与球舞动的飘带,巧妙地把球甩在了背面,两侧各有一对孔可供绦带穿缀用。
狮子头上的鬣毛呈球状,高高隆起,尾巴两侧为卷云纹,中间呈拂尘状;飘带翻卷,立体感很强。
最全的玉器传统图案象征意义(福寿篇)

最全的玉器传统图案象征意义(福寿篇)福寿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福寿康宁”,五福齐享。
福,指一切顺利通达、幸运美好,富贵。
追求幸运、长寿、好彩头的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
史上有过多少帝王一生都在寻求长生不老的药方。
在和田玉雕刻中,表达人们期盼长寿多福的常用表现元素有:牡丹:牡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
葫芦:民间相传葫芦具有收纳的作用,所以可以吸纳邪气,辟邪进宝;又“葫芦”与“福、禄”谐音,有代表福、禄、寿的涵义。
桃:在传统文化中,桃象征着长寿,在民间为老人祝寿往往都离不开桃,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幸福。
松:“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松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当作长寿的象征,并被称为“百木之长”,“大翼垂天九万里,古松拔地五千年”,经冬不凋,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鹤:被称为“百羽之宗”,传说它由天地之间的精气化生,七岁小变,十六岁大变,一百六十岁变止,至一千六百岁定型,鹤是长寿的象征。
鹿:同样为传说中的长寿瑞兽,也是仁爱和慈悲的象征。
椿树:椿树的寿命相当漫长,所以人们把椿树当作长寿的象征。
琴:相传为古代圣人所创制,为神器,品性高雅,超脱世俗。
鹤在中国民俗文化里,是长寿的象征,据此引申琴为祝寿的含义。
寿石: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以“寿比南山”为祝寿之词,期盼人的寿命象石头般长久,总爱将石头,尤其是上好的奇石称为“寿石”。
其中太湖石、灵璧石(又名磬石),都是名列我国古代赏石之首的寿石。
盘长,也叫百吉,它无头无尾,无始无终,可以想象为许多个“结”,借“百吉”之声,作为百事吉祥的象征,也有福寿绵延,永无休止的意思。
经过对单一元素的有机组合,常见的表达长寿多福的吉祥图案有:五福捧寿:蝙蝠的“蝠”与“福”字同音,用五只蝙蝠来表示“五福”,五福指长命百岁、荣华富贵、吉祥平安、行善积德、人老善终。
用五只蝙蝠围绕篆书“寿”字表示五福捧寿,寓意多福多寿。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鹿林纹玉带环辽代长3.5、高6.8、厚1.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带沁。
体为扁长方形,正面微弧凸。
多层透雕镂空饰一鹿和柞树,组成“秋山”图饰。
鹿呈站立状,头微上昂,用阴刻线雕出柞树的叶脉,下部有一鸡心形环,可供挂系用。
花鸟纹玉佩(1对)辽代长4、中宽2.5、厚0.3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青黄色。
纹饰镂空,花朵和小鸟浅刻出细线,中间为一朵盛开的花朵,两侧对称各出一鸟,鸟展翅,长尾翎,长喙交于花边。
心形玉佩辽代长3.5、宽2.1、厚1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淡黄色。
作扁体心形,顶部有一管状鼻。
玛瑙臂鞲辽代长8.1、宽3.6、厚0.5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玛瑙质,有青白两色条状斑纹。
器表光滑,臂鞲正面微弧形,背面凹形,器中部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此器为契丹族游猎架鹰时护臂之用。
蟾蜍扑食纹玉佩辽代高4、宽6、厚2.2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
底为一片荷叶,茎脉分明,上面伏卧一蟾,瞪眼作扑食状,形象生动。
玛瑙臂鞲辽代长9、中宽4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玛瑙质,灰色有云状纹理。
磨制。
呈瓦状,中部两侧起小节,穿扁斜孔,孔壁出尖齿。
玉摩羯辽代长7、宽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赭褐色沁。
圆雕一龙首鱼身形象,龙张口含珠,肉鼻上卷,龙发后飘。
龙身为鱼形,并生双翼。
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
摩羯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兽,此类造型流行于辽金时期。
持鹘玉童子辽代宽2.7、高6.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一童子,身穿紧袖长袍,双手托鹘,腰系锦带。
阴刻线表现衣纹,一撮发髻置于头顶,衣褶简洁,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玉飞天辽代长4.5、高2.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灰色。
圆雕。
人物头部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着裙装不露双脚,状似鱼尾。
辽代飞天的特点是折面,即在鼻部处出现一个折角。
出土的玉飞天上有金属弯钩,可能是作耳饰之用。
玛瑙碗辽代口径5.7、底径3.3、高4.2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浅黄色玛瑙质,光亮透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谷纹:整齐排列的蝌蚪状纹饰,象谷牙。
流行于战国秦汉。
各种谷纹
汉代谷纹环
战国排列整齐、清晰的谷纹谷纹璧
2、乳丁纹:凸起的乳突状圆钉。
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
常见于战国秦汉。
西汉龙凤乳钉纹玉璧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金玉相连龙带钩龙纹乳钉纹
3、云雷纹: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图案。
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专角的称雷纹。
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最为盛行。
双线云纹
云纹
T型云纹
云纹
双头云纹
勾连云纹剔地春秋
西周阴刻线云纹、云雷纹
双阴线、菱形纹、皿纹、云龙纹商代龙鸟佩
人字纹雷纹皿纹云纹龙鸟佩商代
4、蒲纹: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纹饰。
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
汉代蒲纹璜
蒲纹谷纹璧汉代
5、蟠螭纹:象四脚蛇或壁虎的爬虫。
梯形头、无角、四支脚、圆形长卷尾。
三蟠螭纹系璧浮雕
双螭剑格明代浮雕双螭纹
双螭纹玉璧浮雕
6、虺纹:蛇状纹饰。
无角、无腿
虺纹
7、夔龙纹:一足或两足龙形怪兽。
圆眼、方嘴、方形卷尾。
夔龙纹
夔龙纹
8、饕餮纹:一种贪吃的怪兽的头部。
饕餮纹
商代饕餮纹玉佩
战国期玉雕饕餮纹玦
9、兽面纹:怪兽的脸。
兽面纹阴线刻浅浮雕西周
神人兽面纹细如毫发的阴线良渚文化
兽面
10、剪影状动物纹饰
象什么动物就叫什么纹饰。
其内往往有谷纹、云纹等纹饰。
如龙纹虎纹凤纹鹰纹鸟纹象纹龟纹鱼纹等。
龙山文化早期的镂雕鹰纹环形器
商代鹰纹云雷纹双阴线
春秋晚期龙纹璧
春秋晚期龙凤纹佩
11、几何形纹饰
由曲线或直线构成的几何形图案。
如皿纹鳞纹圈纹弦纹绹纹波浪纹漩涡纹菱形纹折线纹平行线纹等。
几何纹青玉佩饰
12、人面纹
包括人物纹饰或人首纹饰。
如玉舞人、妇人、翁仲、仙女、汉人、胡人等(图略)。
13、工艺与组合纹饰
宋透雕云龙纹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清白玉云龙纹盖瓶浮雕
宋白玉六龙带板多层立体镂雕、浮雕龙纹龙造型复杂高9.1cm 宽5.3cm 厚1.8cm
春秋纹饰繁杂龙纹云雷纹鳞纹兽面纹镂雕方形牌饰
清镂雕翡翠龙纹带钩
宋白玉透雕孔雀衔花佩工艺精湛造型新颖高4.5cm 宽7.2cm 厚0.6cm
白玉精雕饰物清末长15.6cm 纹饰多种: 动物、树、写实云、楼阁、勾云纹
镶宝玉器
玉器嵌金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