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教学设计卫星运行时间张玉红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2014秋) (9)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0页、31页。
二、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的作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
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此教学过程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并能正确计算。
五、教学难点: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题280÷4= 30÷6= 11×8= 23×2= 72÷8=360÷9= 40×6= 25×4= 13×3= 14×2=15×4= 35×2= 12×422×3=2、估算。
28×3211×713、笔算。
28×3211×71二探索新知观察卫星运行图的情境图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卫星运行时间1、提出问题(1)算一算。
(2)反馈计算结果。
2、探索新知(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2)列出算式表示:114×21=(3)估算结果师:你们能估计出“114×21”积的大致范围吗?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你的估算方法。
预设1: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200。
北师大版三上《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北师大版三上《卫星运行时间》教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7册北师版教材第33----34页《卫星运行时间》两三位数的乘法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人造地球卫星巴,它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帮助。
比如我们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就是靠分析人造地球卫星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周围的云图以及大气情况的来的。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酒泉卫星发生中心升空,直到现在这颗人造地球卫星仍然在太空中翱翔,日夜不停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2、这颗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钟(板书:1圈114分钟),请你算一算它绕地球2圈需要多长时间呢?10圈呢?二、估算1、板书:如果它“绕地球砖21圈需要多少时间?”呢?谁能列出算式?2、师板书:114×21=请你估算一下它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呢?如果你想到了就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要说清楚你估算的方法。
3、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三、计算4、同学们刚才估算的道理说得很清楚,那么我们就来计算一下。
自己想办法,看谁能计算出114×21=的得数是多少!5、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重点说清楚你是如何计算的。
那位同学有困难可以听听别人的方法,如果你觉得好也可以作为自己的方法说一说。
6、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方法?只要学生讲得出理由,都加以肯定。
7、重点讨论竖式计算。
请一位学生边讲解竖式的方法边演板,要求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算理。
(第一的数是114×1算出来的结果,第二个数是114×20计算出来的。
为什么这个数不是正对着114写呢?)请几位学生再来说一说8、同桌互相说一说如何用竖式来计算114×21,注意说清楚每一步是如何算出来的。
在找几个学生说一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示范课教案

第三单元乘法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教材分析:本节课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具体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科书中呈现了两种估算方法,旨在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估算;第二个问题是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道理, 主要是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探索计算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第三个问题是掌握乘法竖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特别要注意计算所得到的数字要落在哪个数位上,正确进行乘法的竖式计算。
接着试一试环节,在1/ 8掌握一般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个问题,发展竖式计算的经验。
第一个问题是三位数中间有0的时候,竖式计算必须注意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三位数的每个数位上数字都比较小或末尾是0的时候,怎么算更简捷合理。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问题,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能用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形成数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善于倾听,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2/ 83/ 8师:怎样列式呢?师: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
2.算一算。
(1)算一算,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列式:114×21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课件演示。
)4/ 85/ 86/ 87/ 88/ 8。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卫星运行时间》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求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教材内容共安排了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了解卫星运行的规律,学会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
第二课时则是对第一课时内容的巩固和拓展,让学生在掌握求解卫星运行时间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卫星运行的知识了解较少,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从而掌握求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知识,掌握求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求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2.难点:理解卫星运行的规律,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卫星运行的规律。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图片等资料。
2.准备卫星运行的实际例子,以便进行教学。
3.准备计算器等辅助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卫星运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卫星运行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卫星是如何运行的吗?它运行需要多长时间?”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卫星运行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实际的卫星运行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1《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1《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这一节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时间”这个概念,掌握时间的换算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中,通过卫星运行的时间这个问题,引出小时、分钟、秒这些时间单位,并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度量单位,对数学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对时间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特别是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小时、分钟、秒这些时间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计算时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计算时间。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道具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卫星运行的实际问题,引出时间这个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小时、分钟、秒这些时间单位,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4.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3页《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算法。
3.培养积极计算的兴趣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上进一步地学习。
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教材设计了“估一估”、“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有效交流中深入理解算理。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学习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1、同学们,我国的航天事业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早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就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读一读智慧老人说的话:它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2、你能估计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设计意图: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所以在这里,向学生渗透估算方法和技巧】3、卫星在天上飞行,数据必须十分精确,只是估计的结果肯定不行。
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算一算它绕地球飞行一圈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1、找生列式114×21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根据你以往的学习经验,你一定能算出它的结果,把答案写在学习卡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学习经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唤起以往的学习经验】(2)汇报交流。
方法一拆分法。
数学第七册《卫星运行时间》

葛凤玲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卡纸(1课题,2算式54×312及312×54的竖式,3)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卫星图。
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114代表什么意思,关于卫星你还知道什么。
2.如果我们让卫星绕行三周她需要多少时间,你能快速的估计一下,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准确的时间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的。
114×3=342二、探究新知1.东方红1号卫星是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那时候刚好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如果卫星刚好绕行21周,卫星一共需要多少时间呢?你能估计一下吗?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那这个估计对不对呢?大家估算出来的结果有不一样的吗,有什么方法呢?我们去验算一下,具体的算出来看看准确的答案是多少?114×21=23942.说说你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解决。
A:重点介绍用竖式计算:方法:问114是怎样得到的?表示什么?先用第二个因数上的1去乘114等于114,所得的积得末位和个位对齐,表示114个1;228怎么得到的?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2表示什么)去乘114得228,这个228表示什么呢?为什么228后面不写“0”(按照规定可以省略,因为8已经对在十位上了)。
B:简单介绍凑十法和分解法翻开书边看边说3.看完了卫星我们一起去看看你们是否都掌握了今天的知识,看一下题目试一试:135×45:这是三位数乘两位数里面的进位乘法,同样讲明要满十进一。
54×312:此题的设立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一般将数位多的那个数写在上面,可以通过事先准备的两个算式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优方案及理由。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介绍的卫星运行时间是一项基础的天文学知识,它对于理解卫星在空间中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卫星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卫星运行周期和运行时间的方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学习,能够认识到卫星对人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学习兴趣。
3. 学科交叉本节课是数学与天文学的交叉课程,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科交叉学习机会。
三、教学重要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把卫星运行周期和运行时间的概念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并让他们掌握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演示法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运行时间,本节课将使用演示法,通过模拟卫星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3. 讨论法本节课还将采用讨论法,帮助学生克服传统学习教材的被动受教态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人造卫星究竟是什么。
2. 正式学习环节####(1)引入主题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卫星的基本知识和运行方式,让学生对卫星产生初步的认知感。
####(2)呈现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确定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运行时间,并呈现问题:如果一个地球同步卫星要绕地球一周,需要多长时间?####(3)探究卫星运行周期引导学生自行了解什么是卫星运行周期,并探究如何计算。
####(4)探究卫星运行时间引导学生自行了解如何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通过数学计算帮助学生求解问题。
3. 巩固提高环节####(1)让学生自行解答练习让学生自行完成练习内容,巩固课程学习内容。
####(2)呈现案例将现代卫星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卫星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没有体现;学生经历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体现不够;没有让学生感悟到笔算方法的优越性。
)
70卫星运行时间
作者:张玉红指导教师:郭秀敏电子邮箱:手机:
作者单位名称: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
通讯地址:政六街9号邮编:45000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33--34页。
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理解运算的意义。
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今天的两、三位数乘法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的积累。
学生很容易探究出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课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提供学生探究、质疑的机会。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让学生了解一些卫星知识,进行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1、两、三位数乘法,乘数中间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情景图。
猜一猜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
师:对,这是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情景。
当时,很多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直播。
包括万里之外的外国人,它们离我们那么远?怎能接受到我们这里的电视信号呢?其实卫星在这里起到传
输信号的作用。
2、课件出示,教师介绍: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就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了。
直到现在,这颗人造地球卫星仍然在太空中翱翔,日夜不停地为我们服务。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研究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
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设计意图: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情景图,介绍东方红一号,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卫星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
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需要多少时间?等问题。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大家提出了那么多数学问题,老师非常的羡慕你们,我来提个问题吧。
2、教师提出: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齐读题。
指名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提问:“谁能列出算式”板书:114×21=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为本节课新知的探究提供了机会。
】
3、你们能估计出“114×21”积的大致范围吗?
学生估计后,指名说一说。
可能出现:①把114看作100, 21不变,100×21=21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100。
②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200。
③把114看作120,把21看作20,120×20=24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400。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得都很有道理,虽然估算的结果不同,但是方法都是正确的。
那么能不能准确的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4、教师巡视,观察并指导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追问1怎么来)
②114×21
= 114×7×3
= 798×3
= 2394 (把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进行计算。
)
③
1 1 4
× 2 1
1 1 4
2 2 8
2 3 9 4
④21
× 114
——————————
84
21
21
——————————
2394
让学生对比③、④,发现一般把数位多的数写在第一排比较方便
重点交流③的算法:先用第二个乘数(两位数)个位上的1去乘114,等于114,所得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2去乘114,等于2280,所得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
114+2280=2394。
学生进行复述、质疑。
师参与质疑帮助学生弄清算理:8为什么在十位上?第一步的114是几乘几得来的?第二步的2280是几乘几得来的?板书:
1 1 4
× 2 1
1 1 4 ………114×1表示114个1
2 2 8 …………114×20表示228个10
2 3 9 4
刚才用四种方法计算出了得数。
(板书:得数)
全体一起口答,教师书写。
谁最接近准确数?为什么?
5、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讨论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讨论要求:①采用4人小组方式进行讨论。
②讨论完之后,每组选择一个发言人汇报。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1、数位对齐。
2、从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依次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
3、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去依次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
4、最后把两次的乘积加起来。
说说乘法竖式还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第一步的末尾要与个位对齐、第二步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
)
【设计意图:开启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估算、探究、交流、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乐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
三、分层设计,巩固应用。
刚才我们只是了解到了卫星运行时间的知识。
老师还搜集到了一些有关卫星的其它知识。
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进入老师设计的闯关练习吧!
第一关:列竖式计算,找到答案方可拿到走进“卫星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135×45= 54×312=
巡视并选择出这样列竖式的:
3 1 2
× 5 4
1 2 4 8
1 5 6 0
1 6 8 4 8
追问:为什么把312写在上面?
师小结:为了方便,列竖式时我们往往把位数多的数放在上面。
第二关:解答了这个问题,就能获取到密码。
出示:如果通往大门的路上放了18个立体花架,一个花架需要201株鲜花,一共需要多少株鲜花?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择这样出错的:
2 0 1
× 1 8
1 6 8
2 1
3 7 8
让学生观察讨论怎么出错了?
3、第三关:你有勇往直前的毅力吗?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408×25= 47×210=
巡视,选择两个同学的不同做法让大家观察:
4 7
× 2 1 0
0 0
4 7
9 4
9 8 7 0
4 7
× 2 1 0
4 7
9 4
9 8 7 0
为什么第二个竖式的7不对着0?
师小结:当乘数末尾有0是,可以像上面一样简便的写,但是最后0不要忘写。
4、课件出示有关卫星的图片、卫星种类的知识,让学生学习。
【设计意图:把枯燥的计算变成有意义的闯关活动,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巩固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同时把典型的易错点和方便的写法融入其中,更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学生谈后。
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并且还了解了一些卫星知识。
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科技本领,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价值观】
五、作业设计
P34练一练第3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
六、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估计①114→100 114×21= 2 3 9 4 (分)
100×21=2100 1 1 4
②114→110 21→20 × 2 1
110×20=2200 1 1 4 ………114×1表示114个1
③114→120 21→20 2 2 8 …………114×20表示228个10
120×20=2400 2 3 9 4
答:绕地球21圈需要2 3 9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