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音乐【精选】

合集下载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1世纪)1. 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祭祀仪式和劳动生产中的歌谣。

2.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时已有乐官,负责音乐创作和演奏。

3. 传说中的乐器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4. 殷商时期,音乐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六乐”制度。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 先秦时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歌。

3.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包含了许多音乐元素。

4. 儒家思想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标准。

5. 墨家主张“非乐”,认为音乐是奢侈的象征,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成为诸侯争霸的工具,各诸侯国纷纷设立音乐机构。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但对音乐文化有所保留。

2. 汉朝音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3. 汉乐府是汉朝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4. 汉代乐器有:琴、瑟、筝、笛、箫、笙等。

5. 汉代音乐理论有:五声音阶、十二律吕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2. 南北朝音乐以民歌为主,如《子夜歌》、《读曲歌》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理论有所发展,如“声律学”。

5. 乐器有:琵琶、古筝、古琴、笛、箫、笙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 隋唐时期,音乐进入鼎盛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2. 隋唐音乐以唐乐为代表,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第四章第一讲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9—960年)

第四章第一讲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9—960年)

宫廷音乐· 坐部伎、立部伎
• 立部伎人数较多(64-120),规模较大,坐部 伎(3-12)人数少,对表演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 • 坐部伎和立部伎分别以西凉乐和龟兹乐为 主,其中也有“唯《龙池》备用雅乐”, 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三
音乐机构
太常寺由政府 管辖。 大乐署与鼓吹 署隶属于太常寺。 大乐署监管雅 乐、部分宴乐、 对艺人的训练和 考核。 鼓吹署主管鼓 吹乐和部分宫廷 礼仪活动。
(589—960年)
教学设计
• 一、对学生作业及预习情况做了解 (20分钟) • 二、本节课内容知识点讲授(突出重 点(50分钟) • 三、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讨论 (30分钟) • 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 • (50分钟)
教学要点
• 教学重点:唐代宫廷音乐的发展内容
• 教学难点:唐代音乐机构的理解
• 1、书写作业:整理唐代宫廷音乐的内容 • 2、知识拓展: • (1)查阅音乐作品《亲王破阵乐》的创作背 景和音乐故事 • (2)了解李隆基在音乐方面的才华与贡献 • 3、预习作业:唐代歌舞戏的发展
文康伎(即礼毕) 高丽伎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国伎:即西凉伎,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 音乐。南北朝时,这一地区曾先后建立后 凉、西凉、北凉政权,它位于中西交通的 枢纽地带,是汉族乐舞与龟兹乐舞相结合 的产物。 • 清商伎:又名清乐,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 乐。公元589年,隋平陈,获南朝宋、齐旧 乐,隋炀帝时改称清乐。
教学内容一


• 唐袭隋制 • 大唐统治近300年,尤其唐太宗的“贞观之 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 ,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 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 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 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 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 ,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 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突破。

反应大唐盛世 的歌曲

反应大唐盛世 的歌曲

反应大唐盛世的歌曲
1.《长安乐》:这是唐朝时期的宫廷乐曲,它反映了唐朝的繁荣和富强。

曲调优美,旋律流畅,是表现唐朝盛世的经典之作。

2.《凤求凰》:这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曲,也是唐代的宫廷乐曲之一。

它以凤凰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它的曲调轻盈,富有节奏感,深受人们喜爱。

3.《小桥流水》: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后来被改编成了一首美丽的歌曲。

它的曲调柔和,流畅优美,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的追求。

4.《霓裳羽衣曲》: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歌,也是唐朝宫廷乐曲之一。

它的曲调高昂激越,表现了唐朝文化的豪放和奔放,是唐朝盛世的代表之一。

第二编 第三章 隋唐五代音乐

第二编 第三章 隋唐五代音乐

第二编第三章隋唐五代音乐10级音乐学1班王程20103114530一、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唐代的音乐机构建立了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的两个不同体系。

唐代,细致的劳动分工,成千上万的数千名音乐家。

规模宏大,技艺高超。

唐初,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都设有太常寺和大乐署等中央音乐机构。

开放两年来,大量的音乐,总务处规模改组,建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

1、太常寺唐代掌管礼乐的最好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

《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常卿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太乐署”和“鼓吹署”是隶属于其中的两个音乐方面的机构。

“太乐署”主管“雅乐”和“燕乐”及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2、“教坊”和“梨园”直接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教坊”是宫廷中训练、培养乐工,传习、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

为唐高祖李渊设置。

全盛时期集中了唐代歌舞乐坊方面的人才精华两千余人。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

因地点设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名。

内廷的梨园,由宫廷派中官主管,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

长安有“梨园别教园”,洛阳有“梨园新院”。

梨园的人员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常由唐玄宗亲自指挥排练。

梨园艺人被皇帝称为“梨园弟子”后世的吸取艺人亦统称为“梨园弟子”。

唐梨园由开元二年(714年)创立,至大历十四年(799年)解散,存65年。

二、隋唐时期的器乐发展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

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

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

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三、隋唐时期宫廷音乐1、宫廷燕乐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又称宴乐。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

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

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文化繁荣、社会稳定。

在这个盛世之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而其中,法曲被认为是古代的音乐艺术典范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首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以展示唐代法曲的独特魅力。

一、《蝶恋花》《蝶恋花》是唐代法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作品。

这首曲子曾经被唐明皇所喜爱,并且被广泛传唱,至今仍然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的曲调优美,以“蝶恋花”为题材,表达了蝴蝶对花儿深深的爱意。

曲子采用了细腻的音符和曲线,让人如同置身于花丛之中,感受到蝶儿的飞舞和花儿的芬芳。

二、《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另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法曲。

这首曲子是以“阳关”为主题,描述了出征的士兵艰难跋涉的情景。

曲子采用了悠扬的旋律和高亢的节奏,充分展现了战斗的气势和壮烈。

在这首曲子中,音乐家们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乐器的组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音响效果。

无论是鼓声还是铙钹声,都让人感受到战士们奋勇向前的决心和精神。

三、《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法曲中的杰作之一,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珍品。

这首曲子以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歌颂了他们之间深情厚意的爱情。

这首曲子有着动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浪漫情怀和对爱情的追求。

曲子的调子温柔、柔美,让人感觉到爱情的温暖和浓烈。

四、《凤求凰》《凤求凰》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唐代法曲之一。

这首曲子以凤凰为主角,描述了凤凰对伴侣的追求和爱情的执着。

在这首曲子中,音乐家们运用了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音符,让人仿佛看到了凤凰的翱翔和优雅。

曲子的节奏变化多样,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让人无法抗拒地为之动容。

结语唐代法曲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精湛的技巧,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

本文介绍了几首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包括《蝶恋花》、《阳关三叠》、《长恨歌》和《凤求凰》。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唐代音乐的丰富多样性,也深刻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唐代法曲的艺术价值仍然被广泛认可和赞美,成为了古代音乐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对象。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ppt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ppt

五代时期在政治上虽然分裂割据,但在文化方面却继续 发展。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也有很高的成就。由于民族关系 密切及中外文化交流,当时中原地区的音乐、舞蹈中融合了大 量来自少数民族和外国的成份。唐王朝的宫廷舞蹈 更 是 表现了 万国来仪的气度,民间舞蹈也同样不逊色。大量的诗歌反映出 当时歌舞的活跃局面。
4、《六幺》、《凉州》、《后庭花》、《水调》、《甘
州- 》
10
现-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 骆驼平台上的表演——三彩 骆驼载乐俑
• 1957年出土于西安鲜于庭诲 墓,
• 驼背平台上的乐俑头戴软巾 ,足穿短靴,貌似西域人。
• 中间站立一人为歌唱者。 • 四周坐着4位。一为弹琵琶,
一为吹奏竖笛类乐器者,另 外两个姿态相同,双手抬至 胸部正欲下拍,可能是击鼓 。除琵琶外其它三件乐器均 失。这类演奏形式是丝绸之 路音乐活动的反映。
-
27
-
28

柘枝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亚
江布林一带。《柘枝舞》从西域传入中原。
原为女子独舞,头戴绣花卷边虚帽,帽上施
以珍珠,缀以金铃。身穿薄透紫罗衫,纤腰
窄袖,身垂银蔓花钿,脚穿锦靴。即将结束
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
• 《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 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
• 《柘枝舞》与今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 多相似之处。
-
29
是唐代汉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 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 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 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 鸿舞》,一座光辉”。
-
23

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宫廷音乐机构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

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

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

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

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

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

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

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

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梨园创立于开元二年(714),至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解散,历时65年。

这反映了唐代音乐有兴盛趋衰落的过程(《新唐书〃礼乐志》)。

隋唐的多种音乐机构对音乐人才的选拔、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推广、音乐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宫廷音乐隋唐时期,宫廷音乐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已达到十分繁荣的地步,重要的形式有: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法曲、大曲等等。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

历史背景
4、文学与艺术大发展。诗歌、散文、小说(传奇)、音乐、舞蹈、雕塑、绘
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均出现伟大的创造。 《全唐诗》收录了诗人2200多位,诗作48900余首,其中七言律诗为唐代首创。;
初唐四杰、王维(田园派)、岑参(边塞派)、李白、杜甫、白居易; 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师说》、《马说》、《永州八记》; 传奇小说《南柯太守》、《长恨歌》、《莺莺传》、《柳毅传》; 雕塑多以宗教为题材,并赋予现实生活气息。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唐朝统治者提倡音乐,形成了喜爱音乐的社会风气; 音乐机构对培养高水平的宫廷燕乐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贵族文人偏爱歌舞,歌舞音乐的社会需求量使得歌舞伎人大量涌现; “曲子”促进了歌唱艺术的发展和 “变文”开始盛行促进了说唱形式的兴起。
宫廷燕乐和民间俗乐是唐代音乐的两大潮流,在社会上层与下层遥 相辉映,形成蔚为壮观的局面。
——《隋书.音乐志》
如《胡旋舞》出自康国乐,舞时急转如风。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颻(yao) 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苏莫遮》出自天竺乐,系印度语,汉名浑脱。舞者裸体跌足,各持油囊 盛水,以水相泼,表现了印度、缅甸、中亚泼水节的风俗。
❖ 隋唐宫廷多部乐体现了各国乐舞的不同风貌,但唐代的乐器种类与乐 工人数均多于隋代,曲目也有明显增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北燕时得其乐,传入中原地区。
❖ 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乃胡乐诸部之首。
“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
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旧唐书·音乐志》
❖ 文康伎,又名礼毕。这是汉族的一种面具舞。
西晋太尉庾亮的谥(shi)号文康。其死后,家伎戴上他的假面跳舞追思, 故称文康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所致。打击乐可以说是音乐史上
要 最早出现的乐器种类,打击乐器有铜 乐 钹、拍板、节鼓、杖鼓、腰鼓、羽葆
鼓、棡(gāng)鼓(gǔ)、桴(fú)鼓(gǔ)、齐
器 (qí)鼓(gǔ)、担(dān)鼓(gǔ)、羯(jié)鼓
(gǔ)、都(dōu)昙(tán)鼓(gǔ)、毛(máo)
员(yuán)鼓(gǔ)、答(dá)腊(là)鼓(gǔ)、 鸡(jī)娄(lóu)鼓(gǔ)。
康昆仑: 唐代琵琶演奏家,宫廷乐师。号称琵琶演奏第一高手。 在一次琵琶演奏比赛中败于庄严寺僧人段善本,后拜段为师,尽 得其艺。
王朴:五代时期的音律学家。精历算。曾奉诏详定雅乐十二律旋 相为宫之法,并依据古代累黍之说审查律度,造律准,其状如琴 而较大,设十三弦,以定六律六吕,并能旋相பைடு நூலகம்宫。周世宗命百 官议而行之。
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音乐家。精音律,善奏琵琶。曾由 岐王引至公主第,独奏新曲《郁轮袍》,声调哀切。
李隆基:中国十大音乐家之一唐代音乐家,即唐玄宗,世称唐明皇。 精通琵琶、横笛等丝竹乐,尤喜击羯鼓,称之为"八音之领袖"。他 还多次提高胡、俗乐地位,下令颁布新曲名,把汉文音译的大量少 数民族和外国乐曲名改称颇具道教色彩的汉文曲名,加速了胡、 俗乐的融合交流,促进了唐代歌舞音乐的繁荣。
隋唐音乐文化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 燕乐。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见于《教坊录》 的唐大曲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因其为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 风格,为世所称道。 音乐品种的形成声乐器乐的发展:如前所述,中国的音乐,在隋唐以前一直被 深锁在高门大宅里,普通平民虽然是音乐的创造者,也是新的音乐品种的提 供者,但却并不能最终享有它们。这种现象在隋唐时终于有所改变,那时侯, 佛教寺院的庙会之类附带着成了平民的音乐活动园地,酒楼也时有诗歌的演 唱。 • 念奴:唐宫伎中一流歌手。歌声激越清亮,被玄宗誉为“每执行当席,声出 朝霞之上,25人吹管也盖不过其歌喉”;元稹称其“飞上九天歌一曲,二十 五郎吹管逐”。 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
中国古代音乐之---
隋唐时期的音乐
主讲人:巴桑拉姆
班级:06级管理(2)班
隋唐时期的音乐历史背景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的时期,各种文化艺 术在我国文化史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当时的世界文化领域,也处于领先 的地位。隋唐文化所以这样发达,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政治的长期稳定, 二是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三是大量吸收融合边疆民族和邻近国家的文化成 果。五代时期在政治上虽然分裂割据,但在文化方面却继续发展。隋唐时期 的音乐、舞蹈也有很高的成就。由于民族关系密切及中外文化交流,当时中 原地区的音乐、舞蹈中融合了大量来自少数民族和外国的成份。隋炀帝时曾 定九部乐,唐太宗时又增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 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其中大多数来自少数民 族和外国。音乐家们吸取少数民族和国外音乐的精华,创作新乐,逐渐形成 坐部伎和立部伎。
许和子:唐代著名宫廷女歌手。又名永新
曹刚: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当时还有又一位琵琶演奏家裴兴奴长 于左手的拢撚技巧,因此有“曹刚有右手,兴奴有左手”的赞誉。
董庭兰:生卒:约695-765年。唐代著名琴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 很高的声誉,他的琴艺出神入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 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听董大弹胡 笳声》一诗描绘了他得心应手的演奏和引起人们丰富联想的表 现力。
芦 管
笛子
葫茄


胡琴

琵 琶
隋唐时期的音乐家
李疑:隋代琴师。所弹琴名“连珠”,故人称连珠先生。作琴 曲,《草虫子》、《规山乐》、及三十六小调。还长于弹奏刘 琨的《竹吟风》、《哀松露》,见于《广博物志》。
吕才:唐初音乐家、哲学家。生卒:600---665年。博州清 平(今山东聊城)人。精于乐律、能作曲编舞,并善弹琴
裴神符:传统琵琶演奏方式的创始人。唐代演奏家。善奏琵 琶,并善作曲。作品有《火凤》、《倾杯乐》和《胜蛮奴》 等。
李龟年:中国十大音乐家之一。唐代音乐家, 宫廷乐师。梨园乐人
李谟:唐代长安人。善吹笛。开元年间号称“天下第一”。
李婉:唐代宗【762―――779】在位时音乐家。精通羯鼓曲。
何满子:何,一作河。唐玄宗在位[712--756]时的歌唱家。沧州 [今河北沧县东南]人。擅长作曲。歌声婉转,为当时著名歌唱家 之一。
• 隋唐五代时期的艺术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文化传统,又大量吸收了当时边疆 少数民族和外国的艺术成果,融汇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 有绘画、雕塑、书法和音乐、舞蹈等。
隋 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文化的进一步
交流,乐器数量骤增。胡琴,琵琶,
唐 笛,角,芦管,胡笳,羌笛,特别是 主 鼓类乐器,这可能是由于歌舞音乐的
谢 谢 观 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