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考察报告
苏州园林实习报告3篇

苏州园林实习报告3篇苏州园林实习报告3篇在生活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我敢肯定,大局部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为大家的苏州园林实习报告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
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
面积约18、5亩。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那么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
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上下错落的建筑,主次清楚。
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傲慢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西园(8张)“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苏州园林考察实习报告(3)

苏州园林考察实习报告(3)苏州园林考察实习报告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写意山水的艺术思想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
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
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完美是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苏州园林调查研究报告

苏州园林调查研究报告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在苏州地区的园林中,以下是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1. 建筑风格: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独特,深受传统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元素有拱门、廊道、亭台楼阁等。
这些建筑结构以其精致的雕刻和精细的细节而闻名。
2. 植物景观:苏州园林以其精心布置的植物景观而著名。
园林内种植了各种花卉、树木和灌木,并通过巧妙的布局和修剪来营造出美丽的景观效果。
著名的植物包括牡丹、荷花和竹子等。
3. 园林设计:苏州园林的设计注重景观的平衡和和谐。
根据儒家的哲学理念,设计师将景观与建筑物、水池和石头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宜人的环境。
园林中常用的设计技巧包括错落有致的布局、水景与山石的对比和使用迷宫般的小径等。
4. 水景:水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中通常有池塘、湖泊和运河等水景。
这些水景通过精心的规划和建设,形成了优美的景观,并为园林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5. 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的代表,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巅峰,还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环境美的追求。
总体而言,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珍品,以其精巧的设计、
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迷人的植物景观而闻名。
它们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被广大人们视为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
苏州园林调研报告(共7篇)

苏州园林调研报告〔共7篇〕因而,对于次日的园林之游便多了几分期待与信心。
网师园我们首先去了网师园,坐个公交,进入一片居民区,走过一条窄巷,它就那么静静地出现在了眼前。
就像一座普通的民居,不显山不露水,真真地应了那句“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网师图 2园很小,因而当我们一百多号人涌入时,里面便显得分外局促,难以体会古时小姐一人在园中散步时所领略到的独特韵致。
我们的到来倒像是一群凡俗之客对这一片静谧的鲁莽冲撞了。
进入网师园,一回首我便注意到了这个场景〔图1〕。
说实在的,我有点被它的精致复杂给震惊到。
我觉得这显示的是古人的一种生活节奏。
静下心来精雕细琢,并不深究其必要性,只是按照一种惯例,再适当加以发挥地做下去。
最终在他们手中诞生的是一件工艺品。
而我学习了两年建筑,学习的那么是对于空间的一些处理,角度较为宽大。
也许我会觉得古人的这种做法充满了匠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是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该学着将目光放在细部上,静心地去琢磨一件图 3 小事,将其做到极致。
即使结果是无意义的,但至少耐心是可贵的。
网师园震撼我的另一个场景便是图二。
明与暗的强烈比照,让人眼前一亮,给我以强烈的美的享受,甚至是一种神圣。
在园中逛逛,会发现多处这样的明暗比照,特意在屋顶与墙或者屋顶与屋顶的交接处留出一小片天空,将一束光引入。
在这极小的天空下相应地还会种上植物。
我觉得这是一小片土地的引入。
有天有地,合起来便是一个微缩的世界〔如图3〕。
但是在有些地方,工匠们在交接处留出的天空是比拟大的〔图4〕。
在这种情况下,要营造的便不再是一种明暗的比照了,而更多的有一种景观的意味,就好似一个自带天光的放大版的盆景。
相对于前者,这一种类型的透气性更强,且更加舒展。
照此推断,交接处再扩图 4 大一个等级,便成了大家可以进入、欣赏、驻足的喜闻乐见的院子了。
留园–参观完网师园的下午便紧接着步入了留园。
留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我迷路了。
苏州园林调研报告

苏州园林调研报告苏州园林调研报告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
今年,我有幸前往苏州进行了园林调研,以下是我的调研报告。
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精湛的园林艺术闻名于世。
我游览了苏州的几个著名园林,包括虎丘园、留园和拙政园。
虎丘园是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以其精妙的布局和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我在其中感受到了山水相融的意境,仿佛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了传统的中国园林文化。
在苏州的留园,我被其精致的建筑和精美的园林景观所震撼。
这座园林利用了水的特性,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布局,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
另外,拙政园则以其复杂的建筑结构和精心布置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参观拙政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体验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感觉。
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讲究“小而精”的创作理念。
虽然面积不大,但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精致。
园林内的建筑、山水、花草以及各种装饰物的安排都经过了精心的考虑和布置。
每一个角落都展现了作者的用心和智慧,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不仅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也注重人与自然的交融。
园林中的建筑、湖泊、假山等元素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使园林更加具有情趣和艺术性。
无论是游赏园林的游客,还是在园林中居住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享受到自然带来的宁静和舒适。
在调研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园林中的植被种植有序,合理配置,不仅美化了园林环境,还为园林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园林内的水体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使整个园林更加生机勃勃。
总的来说,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园林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瑰宝。
在调研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并认为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相信苏州园林将继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传承和发扬园林艺术的瑰宝。
苏州留园考察报告doc

苏州留园考察报告篇一:苏州园林调查报告园林建筑调查报告调查报告: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育对自然风光的感受能力和观察力3.增强对园林的了解,对设计的掌握能力苏州园林历史悠长,活着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XX年)已有500连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并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利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
它常与山池,花木一路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组成风光的主题。
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光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光的观赏点。
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那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
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
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置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讲,就显得分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类似,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转变。
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
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衡宇之间常常利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线路。
各类建筑除知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过失落,虚实相间,富有转变。
(一)院落院落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一种建筑组合形式。
由于本地园林面积不大,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许多幽静的环境,因此以院落来划分空间与景区,成为常常利用的手法。
按组合形式的不同,院落大致可分三种类型,即:庭院、小院和大型院落。
(1)庭院多位于厅堂前后,以墙垣,衡宇组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平面。
如拙政园玉兰堂、狮子林燕誉堂,留园五峰仙馆的前院等。
(2)小院多布置在衡宇左右或走廊一侧,面积较小,构图形式灵活多样。
苏州园林外出考察报告心得

苏州园林外出考察报告心得概述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精巧细致的设计和艺术性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次考察团一行赴苏州考察了著名的苏州园林,对于这次考察,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以下是我对此次考察的一些心得体会。
1. 综合设计与布局苏州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综合设计和布局的完美结合。
无论是留园、拙政园还是网师园,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注重整体布局和空间平衡的特点。
在考察中,我深刻体会到园林设计中空间的使用和布局的重要性。
每个园林都通过适当的划分和景观设置,使得游客在其间漫步时每一步都能有所发现,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不同景观的魅力。
这种综合而有序的设计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也能提供舒适和安静的环境。
2. 画龙点睛的细节苏州园林的另一个魅力就是它们独特的细节处理。
整个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细微而巧妙的设计,如小桥流水、假山、亭台楼阁等。
这些小细节令人留连忘返。
当我们走入其中,细心观察每个角落时,我们会发现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每一处都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这些细节的精致与巧妙是苏州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3. 园林与文化的融合苏州园林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
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巧的雕刻和意境的营造,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通过导游的解说和参观中的细节发现,每个苏州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融入了哲学思想、诗词歌赋和传统绘画等元素。
这种融合为游客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也使得苏州园林成为了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考察过程中,我深感文化的力量与魅力。
4. 园林运营与保护除了园林的设计和文化内涵,园林的运营和保护也是考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苏州园林通过合理的票务管理、导游服务和景区维护等方面,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体验。
同时,在考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苏州园林正在积极推动文化保护与利用,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展览等方式,使得苏州园林成为了独特的文化交流平台。
【优质】苏州园林考察报告-word范文模板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苏州园林考察报告篇一:苏州园林考察报告苏州拙政园园林考察报告考察时间:201X年7月15日-7月20号考察地点:苏州拙政园考察内容:园林景观考察目的: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2、培养对自然风景的感受能力和观察力3、加强对园林的了解,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掌握能力说到园林,大家一定会想到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上独树一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今年暑假有幸到苏州游玩,特此以苏州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拙政园作为这次的考察报告。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
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一)布局分析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拙政园CAD平面图)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岛屿山石相呼应,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
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
苏州拙政园在布局上属于风景式园林。
拙政园具有江南古典园林所特有的艺术特色:依造地势,顺其自然;布局灵活,变化有致;流动渗透,明暗开合;虚实结合,小中见大;诗情画意,意境悠远;曲径通幽,若隐若现。
(二)水体分析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
通过人工的修饰,积成的水域就像湖泊一样。
拙政园中部现有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拙政园园林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2年7月15日-7月20号
考察地点:苏州拙政园
考察内容:园林景观
考察目的: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对自然风景的感受能力和观察力
3、加强对园林的了解,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掌握能力
说到园林,大家一定会想到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上独树一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今年暑假有幸到苏州游玩,特此以苏州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拙政园作为这次的考察报告。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
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一)布局分析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拙政园CAD平面图)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
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岛屿山石相呼应,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
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
苏州拙政园在布局上属于风景式园林。
拙政园具有江南古典园林所特有的艺术特色:依造地势,顺其自然;布局灵活,变化有致;流动渗透,明暗开合;虚实结合,小中见大;诗情画意,意境悠远;曲径通幽,若隐若现。
(二)水体分析
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
通过人工的修饰,积成的水域就像湖泊一样。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
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用
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
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在
巧妙用“水”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漏
景的造景手法,通过漏窗,可以观看到外面的长廊美景。
漏景即通过花墙、漏窗,把墙外的景物透漏进来。
漏景不仅从漏窗、花墙取景,还可通过漏屏风、漏隔扇、树枝、疏林、飘拂的柳丝中取景。
拙政园中漏景手法的运用,使游客无处不能欣赏到美景,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上图)
水令竹篱、茅亭、草堂与自
然山融为一体,简朴素雅,呈现
出迷人的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
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
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主景与配景,运用了动势向心的突出主景的方法,围绕中心岛屿进行布景。
(如上图)
(三)建筑空间分析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
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
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
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
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
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
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
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
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
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
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
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四)造园手法分析
本文从造园手法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如主景与配景、借景、对景、抑景、隔景、框景、夹景、漏景、添景、藏景、点景、移景等。
以中部景观为例进行分析:
我觉得造园是一门艺术,它不仅涉及到建筑、土木工程、花木种植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文学修养和绘画艺术等内在素质。
立意是构筑园林的第一主旨,在相地合宜的情况下,把建筑、花木、池沼、冈埠等进行艺术地构筑配置,这样才能做到步移景换,人在画中。
中部景观如一幅青绿山水
图轴,图中透出优逸清淡的秀美情调。
图中建筑、花木、池沼、冈埠,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构图艺术性极强。
(1) 远香堂、水池、荷风四面亭、池中土山
上的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是图中最突出的一组景
色,其他几组皆环绕此景,又独立成段。
这充分
体现了主景与配景互相辉映及对景的造景手法。
“远香堂”为中部主要建筑,面阔三间,四
面绕以回廊,在步柱之间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不做墙壁,是为四面厅,华丽庄重。
水池遍植荷花,盛夏之时,荷香四溢。
远香堂北面对主池,池中土山为两小岛,把池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南水面开阔,山北溪涧清流。
土山主次起伏,山上设“雪香云蔚亭”、“待霜亭”与远香堂互为对景。
“荷风四面亭”坐落在池水中央,三面环水,一侧临山,犹若半岛。
西首三曲桥可通“柳阴路曲”廊,南面五曲桥与“倚玉轩”相连。
它将水池划分为东西两部,是中部园中的交通枢纽。
它是“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之间的衔接,既不影响它们之间的对景关系,又使游人在亭中饱览主
景的优美情调。
(2) 绣旖亭、枇杷园、玲珑馆、海
棠春坞、听雨轩,此一组景点在中部景观建筑空间富有变化,枇杷园可谓是园中园,枇杷园在黄石假山与绣旖亭之间,山势转折怒出,恰好将进园的圆洞门挡没于视线之外,而从牡丹坛南望,才能看到枇杷园的圆洞门,透过圆洞门南望,便可看到树茂峰秀的嘉实亭。
进入枇杷园内返身北望,可见到土山上的雪香云蔚亭掩映于花木之中,又是一幅写意山水画景。
园内设有玲珑馆、嘉实亭等建筑。
从枇杷园经玲珑馆往北又到一个独立小院。
此小院内有海棠两株,翠竹一丛。
两侧各有一小天井,景色鲜美。
此小院空间结构为著名园林艺术专家张家骥教授称作“堪为中国造园艺术独特的往复无尽流动空间理论的杰出典范。
”
(3) 小沧浪、小飞虹、志清意远、玉兰堂,此一组景点在中部景观的西南面。
池水从主池分出,弯曲流至此地,形成水院。
以幽曲取胜,幽雅静穆。
“志清意远”是明式小庭院,建筑古朴,布局得体。
东连小沧浪,西接玉兰堂,北倚得真亭,曲廊萦绕,环境幽静,意境深远。
“小飞虹”廊桥独如彩虹在微微高起的三跨石梁上,朱红色立柱,上复走廊,造型古朴,色调淡雅,映卧池面,水池荡漾,将亭、廊、桥置于一体,别具风格。
(4) 香洲、见山楼。
香洲在远香堂西,建筑为旱船式样,三面伸出水中,形似画舫,上楼下轩,船头是台,前舱为亭,内舱是阁,船尾为楼,由亭台楼阁组合而成。
见山楼在远香堂北部土山西北部池中,三面环水,是一座两层建筑,楼上三间,四面配和合窗,推窗远望,可见园外景色。
楼西侧用假山石叠成的没有台阶的斜坡之梯,增添
盘登真山的情趣,取代了上楼的楼梯,极为巧妙。
(5) 拙政园中部景观东有复廊与东部
相通,西有柳阴路曲游廊与西部相接,长
廊回绕似封未封,形成一种景观完整的感
觉。
中部景观根据中国画理在景深层次感
的处理上极为突出。
站在见山楼上南望,自曲桥、四面亭、香洲、直至南面廊桥、小沧浪水院,水面从开阔至狭窄,从坦荡至幽深,沿水建筑形式不同,层次变化丰富。
反之,由小沧浪凭槛北望,透过小飞虹,遥见荷风四面亭,以见山楼作远处背景,空间层次深远,景色各异。
中部景观疏密得当,虚实相生,水流面积占有三分之一,冈埠树木,假山直道比例适度,设计者为使空白处不显得空荡,往往设亭、轩进行补白,如东部复廊北端的绿旖亭等等。
结合二年来所学的专业课程,在园林景观方面有了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这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内容,而且还弥补了专业实践教学的空白,使得自己在专业理论的学习中由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大大的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我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让我在我以后的学习中不停的探索。
这次的考察,使我对我以后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对美的感受也得到提升,学会了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分析,从而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