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原理

合集下载

地貌观察总结知识点归纳

地貌观察总结知识点归纳

地貌观察总结知识点归纳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很大面积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地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地貌形成的机制和规律等知识。

本文将从地貌观察的角度出发,总结归纳一些常见的地貌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地貌的分类1. 按照地貌形成的过程和方式,地貌可以被分为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和构造地貌三类。

2. 侵蚀地貌是由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形态,如河谷、溪谷、峡谷、溶洞等。

3. 沉积地貌是由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将岩石颗粒和物质沉积到地表上而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冲积平原、扇状地、沙地、海岸地貌等。

4. 构造地貌是由地壳变动、地震、火山等地质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如山地、高原、盆地、断裂带等。

二、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1. 地貌观察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地貌观察可以了解地表形态的特征和地质结构的变化。

在地貌观察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2. 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和观察距离,以便于对地貌进行全面和细致的观察。

3. 运用工具和仪器辅助观察,如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构特征,使用测距仪进行距离测量等。

4. 熟练掌握地质图、地形图、卫星影像等地图资源,以帮助理解和分析地貌的特征和规律。

5. 结合地质、气候、植被等因素进行综合观察,从多个角度来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三、地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 地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密切相关。

2. 地貌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区,其气候、植被、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各异,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3. 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区,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也有所不同。

比如,山地地貌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平原地貌易发生洪涝灾害,海岸地貌易受台风和风暴的影响等。

四、地貌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1. 地貌的保护是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地球上许多地貌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湿地退化等。

地貌学原理资料

地貌学原理资料

第二章 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 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 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 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 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 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 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第一节 风化作用

动力地貌学:现代地貌学加强了定量分析和动力 研究,产生了动力地貌学,或称理论地貌学,同 时促进了地貌学的模拟实验研究,产生了实验地 貌学。
岩石地貌学:研究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 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碳酸盐岩形成岩溶地貌。 沉积地貌学:根据沉积物的成因和结构来研究地 貌的形成和发展,称为沉积地貌学。 应用地貌学:工 以内营力为主的地貌:与大地构造单元、 地壳运动方向、构造线的走向有一定的联 系,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依 次降低 以外营力为主的地貌:主要与气候有关,纬 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二节 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学科性质: 介于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 科。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结构、成因、演化 及分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它是地球科学 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属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跨 界学科。

内部结构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 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 种地貌结构类型。 切割型:侵蚀作用占主导 叠置型:堆积作用占主导 切割-叠置型:切割地貌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 或者气候发生变化,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 在切割地貌上发生堆积,形成切割-叠置型地貌。 叠置-切割型:由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




地貌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学科相关,与地学领域的其他学科的联系 十分紧密,尤其是与第四纪地质学、沉积 学关系最为密切。例如动力过程的定量化, 遥感技术的应用,地球化学、物理学、生 物学等手段的运用,计算机系统的模拟分 析与制图等。由于方法的进步使地貌学在 国民经济与环境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貌学

地貌学

1.地貌学的定义: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3.重力地貌:是指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的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体土块,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3.滑坡:斜坡上的土体、岩体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4.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5.喀斯特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成为喀斯特作用。

2.吹蚀作用:风吹经过地表时,由于风的动压力作用,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沙物质)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这种作用成为吹蚀作用。

磨蚀作用:风夹带沙子贴地面运动时,风沙流中的沙粒对地表物质进行冲击,摩擦,如果岩石表面有裂隙等凹进的表面,风沙甚至可以转进去进行旋磨,风的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

风蚀作用:指风力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的作用。

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沙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所形成的各种沙丘地貌。

滨外:自波浪传入浅海开始变形处的海底到波浪破碎带的前沿。

临滨:自波浪破碎带至低潮面。

溶蚀地貌:发育在潜水面附近的水平溶洞,由于经常受自由水面的溶蚀,侵蚀作用,所以洞顶平坦。

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

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

河口湾:被河水淹没的河口区。

河漫滩: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没的河底滩地。

引起松散土粒或岩屑蠕动的主要因素?1较强的温差变化和干湿变化;2.一定的黏土含量:碎屑中黏土含量越多,蠕动现象越明显;3.一定的坡度:蠕动虽然可以出现在各种坡度的坡面上但以上在25度~30度的坡地上最明显。

地貌学原理-2(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地貌学原理-2(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一、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绝大多数的地貌系统属开放系统,其内部具有自我调节作用, 力求达到动力均衡状态
二、系统的等级性
●地貌是一个庞大、复杂、多分支、多等级系统。 ●在地貌系统中,至少已确定出三类主要的系统:形态系统、能量—物质 流系统和作用—反应系统 ●地貌形态的规模等级不同,其发育的时间尺度、主导作用营力、理论依 据和研究方法都不同。
though reflection and through degradation and reradiation.
The hydrologile.
cycles of carbon.
地貌系统的基本特征
一、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二、系统的等级性 三、自变因素和他变因素 四、正反馈与负反馈 五、静稳定状态与动稳定状态 六、地貌形态的平衡与时间尺度 七、地貌生成的能源系统与作用系统 八、地貌形态的敏感性与复元性
第二章 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Geomorphology
一、两种学派、两种模式 1.序列演化方式的地貌组合变化模式,认为地貌演化是在一定 的演化序列中进行,按地貌组合变化可分为不同阶段;以戴维 斯(W.M.Davis)、彭克(W.Penck)和金(L.C.King)为代表。
● 在他看来,斜坡剖面形态有三种,即凸形坡、凹形 坡和直线形坡,每种形态都包含着内外力的数量关系。
●山坡形态取决于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之间的对比关 系。如凸形坡表示地壳上升大于剥蚀作用;凹形坡表 示剥蚀作用大于地壳上升,直线形坡则表示两者均等。 如果地壳上升时快时慢,那么,斜坡的剖面形态就变 得复杂起来,彭克的提法对戴维斯学说提出了挑战。
Earth System Science
The energy cycle.

地貌学原理 图文

地貌学原理 图文

分布规律:与内外营力有关
以内营力为主的地貌:与大地构造单元、 地壳运动方向、构造线的走向有一定的联 系,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依 次降低
以外营力为主的地貌:主要与气候有关,纬 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二节 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学科性质: 介于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
第二章 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 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 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 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 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 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 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第一节 风化作用
内部结构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
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 种地貌结构类型。 切割型:侵蚀作用占主导 叠置型:堆积作用占主导 切割-叠置型:切割地貌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 或者气候发生变化,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 在切割地貌上发生堆积,形成切割-叠置型地貌。 叠置-切割型:由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的特 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 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成因 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营力: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 外营力:流水、波浪、冰川、风, 主要受气候影响
演化 地貌的变化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
时间等三个因素的影响,是三者的函数。 河流地貌演化序列: 幼年期:地表抬升,河流下切,河流纵比降 大,V型河谷 中年期:河道增多,切割加剧,河谷加宽, 河流纵剖面趋于平缓 老年期:下切侵蚀趋于停止,分水岭缓缓降 低,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

地貌学原理简答题

地貌学原理简答题

地貌学原理简答题第一章绪论1.地貌外营力和内营力各包括哪几种?地貌外营力包括:流水、风、波浪、冰川、重力、人类活动;地貌内营力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

2.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哪三期?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第二章坡地地貌1.滑坡的形态特征包括那些?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台地,滑坡鼓丘2.沟谷通常可分为哪四种?根据沟谷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分为细沟、切沟、冲沟、坳沟四种类型3.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洪积扇有哪三种组合形式?垒叠式洪积扇、串珠状洪积扇、不对称垒叠式洪积扇。

4.坡地发育有哪两种基本模式?模式1:平行后退发育模式。

模式2:整体剥蚀发育模式。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有哪四种类型?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2.根据水流侵蚀方向,河流有哪三种侵蚀作用?下切侵蚀(简称下蚀)、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侧向侵蚀(侧方侵蚀、旁蚀)3.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结构由上下哪两层构成?上层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4.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可将泥石流划分为哪三种类型?稀性泥石流、粘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亚粘性泥石流)5.根据泥石流所处的地貌部位,可将泥石流划分为哪二种类型?坡面泥石流、沟谷泥石流6.冲积平原可分为哪三部分?冲积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

7.根据形态特征,三角洲可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扇形------河流作用为主鸟爪形(鸟足形)------河流作用为主尖头形------波浪作用为主指形(洲岛形、岛屿形、港湾形)------潮汐作用为主混合形------e.g.长江三角洲共五类8.河流阶地按地形单元划分有哪四个要素?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前缘和阶地后缘9.河流阶地有哪些基本类型?根据阶地结构和形态特征划分侵蚀阶地(基岩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三种基本类型。

第四章岩溶地貌1.地表和地下岩溶形态有哪些?溶沟、石芽和石林,落水洞和竖井漏斗,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干谷、盲谷和伏流峰丛、峰林和谷峰地下岩溶形态有:洞穴地下河和岩溶泉第五章冰川地貌1.冰川地貌包括哪三类?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地貌有哪四种类型?沟谷地貌、沟间地貌、谷坡地貌、潜蚀地貌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蚀地貌主要包括哪五种?石窝、风蚀蘑菇、雅丹、风蚀洼地、风蚀城堡2.风积地貌主要包括哪四种?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纵向沙垄、抛物线沙丘3.沙丘移动的方式有哪三种?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4.干旱区荒漠可分为哪四种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第九章海岸地貌1.波浪的特征可用哪六个要素描述?波顶、波底、波长、波高、周期、波速2.波浪的能量大小是如何表达的?单位波长内波浪的总能量可表示为:。

《地貌学原理—杨景春版》要点整理

《地貌学原理—杨景春版》要点整理

第二部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形,成因也不相同。

1)大陆和海洋的成因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有关;2)山地和平原的成因则和不同大地构造区的地壳运动有联系。

地表形态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并不只是由一种内营力或外营力塑造而成,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地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结构类型各种地貌有不同的内部结构。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种地貌结构类型。

1)切割型地貌:在侵蚀作用占主导地区,切割新生代以前的构造和岩层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切割型地貌。

2)叠置型地貌:在堆积作用占主导地区,地面发生大量堆积,一层沉积物叠加在一层之上,由这种叠加结构组成的地貌,称叠置型地貌。

3)切割-叠置型地貌:如果切割型地貌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方向改变,或者由于气候的冷暖或干湿的变化,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在被切割的部位发生堆积,就形成切割-叠置型地貌。

4)叠置-切割型地貌:如由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在叠置型地貌基础上发生侵蚀,就形成叠置-切割型地貌。

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1)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2)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变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二节地貌学的学科分类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间边缘学科。

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以及各学科的互相渗透,产生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更加丰富和日益完善,出现并发展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构造地貌 (9)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7)第四章流水地貌 (21)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33)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36)第七章冰川地貌 (40)第八章海岸地貌 (44)第九章地貌学的基本概念 (48)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本章内容: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球表面的地形-――大陆、洋盆――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河流、冰川、喀什特、海岸、风成等各种成因类型地貌中的次级地貌单元等陆地地形,从其形态或外貌特征上看,可以分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五种类型。

1.山地陆地表面高度较大(海拔超过500米)、坡度较陡的地形称为山地。

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

沿一个方向延伸、由多条岭谷相间组成的山地称为山脉。

例如,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等。

2.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以上),顶面比较平缓而面积较大的高地,称为高原。

例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

有的高原上也有山地分布,如云贵高原。

3.平原陆地上海拔通常在200米以下的宽广低平地区,称为平原。

平原可由河流沉积作用而成,也可由侵蚀而成,还可由二者共同形成。

4.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切割破碎而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称为丘陵。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例如,江南丘陵、浙闽丘陵等。

广义的山地包括丘陵,往往呈现交错分布。

5.盆地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区,称为盆地。

例如,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海底地形基本类型海底地形起伏状况,因被海水淹没不能直接观察到,通过海底测量绘制的海底地形图,就一目了然了。

海底地形基本类型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盆、海岭和海沟五种类型。

1.大陆架大陆和海洋盆地之间有个过渡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原理
名词解释
填空
判断
绘图题
读图题
大题
第一章绪论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内外时间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则有呈唯独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第二章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溃、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地行程的两大重要作用重力和流水作用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崩塌形成的条件1。

地形条件2。

地质条件3。

气候条件4。

地震因素5。

人为因素
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
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作用力的力矩方程Pa-Qb-fR=0
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
1.地下水
2.地表水
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
4.地震
5.人为因素
滑坡和断裂同样会形成阶地
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刀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堆积物。

坡地形状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复式斜坡。

第三章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凡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读图题河流横坡面结构图【p20】
河流流水作用1。

侵蚀作用2b搬运作用3。

堆积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1。

冲蚀作用2。

磨蚀作用3。

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是和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

河流的搬运作用1。

搬移2。

跃移3。

悬移
河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坡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
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河床纵坡面的发展
影响河床纵坡面发展的因素
1.水文情况2。

构造运动3。

岩性4。

气候变化
沙坡沙坡的形成是河床泥沙颗粒不均匀与水流不稳定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岩槛形成于构造和岩性有关
离堆山被废弃的曲流所环绕的孤立小丘
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河漫滩的构造--二元趁机结构河流从河床中逮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砂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

河漫滩的发育取决于许多条件水文、植被、气候、地质和地形。

泥石流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和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泥石流的类型根据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质地和含量可划分为泥流、泥石流和水石流三种
洪积扇山麓带长处与构造下沉状态,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一部分水流神楼地下,因而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平面呈扇形。

洪积物干旱区或半干旱区的河流,在出山口堆积的洪积扇沉积物。

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河口区的堆积作用超过侵蚀作用而形成。

1。

泥沙2。

河流侵蚀搬运能力3。

河滨区水深较浅。

河流阶地的成因1。

构造升降运动2。

气候变化3。

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的阶地4。

河流袭夺
河流阶地的类型1。

侵蚀阶地2。

基座阶地3。

堆积阶地4。

埋葬阶地
读图题【p55】
第四章岩溶地貌
岩溶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温现象和地貌现象岩溶作用地表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和物理作用过程,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的改造作用。

地表岩溶形态1。

傛沟和石芽2。

落水洞和竖井3。

漏斗4。

溶蚀洼地5。

岩溶盆地6。

干谷、盲谷和伏流7。

峰从、峰林和孤峰
地下岩溶形态1。

洞穴2。

地下河和岩溶泉
岩溶地貌法语和组合分为地带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阐述题【p73】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热带岩溶和温带岩溶
第五章冰川地貌
区域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的区域
雪线出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
雪线受1。

温度2。

降水量3。

地形的影响
冰川类型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1。

海洋性冰川2。

大陆性冰川
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1。

山岳冰川2。

大陆冰川
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

冰川擦痕冰川搬运物多是碎石,则在谷壁基岩上场刻蚀成条痕或刻槽。

(不是冰川作用的特有现象)
大陆冰川类型多为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
特征山地冰川地貌组合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
第六章冻土地貌
世界上冻土总面积约为3500 万平方公里,占地球全部大陆面积的25%
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地区
冻土厚度所有地理条件的影响
1.气候的影响
2.岩性的影响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
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
冻融扰动构造(冰卷泥)当活动区层于每年秋末自地表向下冻结时,由于底部的永冻层起阻挡作用,结果使其中间尚未冻结的融区(含水土层),在上下方冻结层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形成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弯曲结构。

【P101】
冻土的地下冰有多种形式冰脉和冰楔
热喀斯特洼地因温度升高,地下冰融化引起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各种洼地。

第七章荒漠地貌
分布范围南北纬15°~35°之间,由副热带高压引起的干旱荒漠;另外在北纬35°~45°之间的温带、暖温带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
凤的搬运作用1。

悬移2。

跃移3。

蠕移
风蚀地貌1。

石窝2。

风蚀蘑菇和风蚀柱(它是由近地面的风沙流的含沙量较大,对岩石下部侵蚀较强而形成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