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你知道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是哪一首吗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管弦乐团历史沿革

中国民族管弦乐团历史沿革

中国民族管弦乐团历史沿革
中国民族管弦乐团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 1900年至1949年,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初期阶段。

郑觐文在上海大同乐会发起并组成了30多人的民族管弦乐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大型民族管弦乐队。

同时期,刘天华创作了《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飞花点翠》等大量民乐作品,对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和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1949年至1978年,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建立时期。

中国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的成立,是中国第一支健全的大型民族乐团。

彭修文是该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他创作及改编了几百部民族管弦乐作品。

3. 1979年至2000年,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型协奏曲,标志着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成熟。

4. 2000年至今,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繁荣时期。

许多专业作曲家开始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使中国民族管弦乐得以蓬勃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是在中国艺术事业逐渐兴盛的背景下,中国民族管弦乐得以蓬勃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可以查阅中国民族管弦乐团的有关史料、文献或其演出介绍等资料加以了解。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填空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填空

近现代音乐史填空:1、我国最早的创作歌曲是沈心工《黄河》(1905)。

2、我国最早的一本较完备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是曾志忞的《乐舞教科书》3、黄自的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最早在国外演奏的中国管弦乐曲,也是中国作曲家所创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

4、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2、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作品结束了中国人只能拉外国小提琴曲的历史。

3、谭小麟创作的《弦乐三重奏》是中国所写的西洋乐器重奏音乐在国外获奖的第一部作品4、冼星海创作的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交响曲》是中国第一部以“民族解放运动”为题材的大型西洋乐器合奏音乐。

《黄河大合唱》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里程碑式的杰作。

包括《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9个部分组成.5、第一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秧歌剧”是中国小歌剧的一种类型,讲话剧、戏曲、秧歌糅合在一起,在化妆、对话方面吸收了话剧的特长,在歌唱方面更多地吸收了老百姓所喜爱的民间小调、民谣、地方戏曲的曲调,其基本对象是农民,内容反映的也正是农民的生活。

起初秧歌剧剧情比较简单,只有两三个角色,主题短小精悍,演出方便,如《兄妹开荒》,后出现的秧歌剧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故事完整,分场多,结构复杂,以后秧歌剧运动由延安扩展到各抗日根据地,并持续发展到解放战争时期.6、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代表作是《白毛女》。

7、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1927),标志着中国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8、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李叔同)9、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团“春柳社”(李叔同)10、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任是李叔同11、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学方针“以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包括理论和技术),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挥而光大之。

中国狂想曲--冼星海

中国狂想曲--冼星海

我国民族交响乐的拓荒者、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居留苏联期间写的器乐作品《中国狂想曲》(作品第26号,1945年)是冼星海的最后一部作品。

它以一首旋律明快、生气勃勃的广东民歌《下山虎》与一首古情歌、一首山西民歌《五月鲜花》、一首陕西民歌《观灯记》、一首陕北民歌《秧歌》这五首各具特点的民歌曲调连在一起加以变化发展而成,利用各种中国打击乐器和西洋打击乐的丰富表现力,尝试写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气派的交响乐,以抒发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当时作者是抱病完成这部作品,乐曲却表现出乐观的精神和无穷的韵味。

冼星海终其一生虽然没有创作过一首民族器乐曲,但他的作品大部分具有浓烈的民族气息。

《中国狂想曲》虽由五首不同风格民乐(民歌)组成,但各段落间并无明显的休止,故可说一气呵成。

乐曲的结构亦有异于一般固定的乐曲形式,其所表达的淳朴、真挚、和平、乐观、活泼、深厚的感情,充分唱》那样令人产生激情,但却能使人油然而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刻画出了中国的风貌。

音乐像初夏的微风,虽不会象《黄河大合情。

《中国狂想曲》共有五百六十多小节,配器上加上了极多的民族打击乐器,包括有木鱼、梆子、板鼓、大鼓等九种,民歌旋律虽然并不明显,但民族风格却是强烈的。

《中国狂想曲》是中国的第一首「管弦乐狂想曲体裁的作品。

这个作品的最特别之处,是它的曲式方面,作品并没有像以往的管弦乐那样采用民族风格的音调、和声,再加上纯粹西方的曲式结构结合而成,它所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曲牌连缀体结构。

所谓「狂想曲」这个体裁,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曲式要求,但是它的表现内容却是和民族风格方面有联系的,比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李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狂想曲》等等。

十九世纪至廿世纪中叶,于中国而言,可说是个苦难的年代,洗星海身为中国廿世纪三〇年代的作曲家,背负着艺术的热情与民族的苦难。

他在苏联的最后五年,完成了不少器乐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交响乐《中国生活》、中国舞曲三首、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德》,而《中国狂想曲》则不幸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中西方音乐史重点

中西方音乐史重点

1 :我国的第一部音乐史著作是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代表着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始2::我国古代律调中存在着两类调名体系,分别为“为调”和“之调”。

3:世界上第一位发明十二平均律的是朱载堉4:十八律是有蔡元定发明的5:德国的第一个音乐学院是由作曲家门德尔松创建的莱比锡音乐学院6:西方的复调音乐最早的形式为奥尔加农7: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为春柳社8:我国最早到琵琶曲为元代的《海青拿天鹅》9: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是《神奇秘谱》10: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西式管弦乐队上海贫儿院弦乐队,其创办者是李叔同11:古希腊音阶的基本元素是下行四音列12:古希腊的乐谱是字母谱13:说唱音乐的唱腔结构一般分为板腔体,曲牌体,单曲体,主插体14:我国的说唱曲种可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15:汉族的说唱音乐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6:我国第一个音乐社团是音乐讲才会,是由沈心工发起组织的。

17:古希腊弦乐器的代表是里尔,管乐器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

18: 1836年,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在彼得堡上演,标志着俄罗斯民族歌剧的诞生。

19:我国最早运用西方20世纪音乐技法进行创作的作曲家是江文也20:“八音”分别为金,石,丝,竹,土,革,木,匏。

21:西方音乐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从文学作品《荷马史诗》开始的。

22: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织体是复调音乐。

23: 16世纪意大利最主要的世俗声乐音乐体裁是牧歌。

24:赵元任被萧友梅誉为“中国的舒伯特”。

25: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

26:在我国民族音乐中,用板和眼来标记强拍和弱拍。

27:学堂乐歌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

28:第一部真正意义的音乐会序曲是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

29:我国最早用比较音乐学原理来阐述中国古代乐制的著作是由王光祺《东西乐制之研究》。

30: 14~15世纪,英国作曲家邓斯泰布尔开创了文艺复兴音乐的新风格。

中国古典乐器名曲

中国古典乐器名曲

中国古典乐器名曲中国古典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古典乐器的名曲。

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阳关三叠》是一首以古筝独奏为主的名曲,它以弹指间的高超技艺展示了古筝的独特魅力。

这首曲子优美婉转,音符交织间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味。

它是深受广大古筝爱好者喜爱的一首经典之作。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之神”。

《广陵散》是一首流传千年的古琴名曲,它展示了古琴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这首曲子慢悠扬的旋律中透露着中国古典音乐的深深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土的思念之情。

箫是中国古典乐器中的竹管乐器,有着悠远的历史。

《阳春白雪》是一首以箫吹奏为主的古典乐曲,它富有神秘的东方色彩和中国乡土风情。

这首曲子忧思在箫声中流转,让人感受到了沉静和宁谧。

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拨弦乐器之一,以其独特音色和表现力闻名。

《广陵散》是古代著名琵琶曲,也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通过琵琶的演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怀和豪情。

古管乐器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笛子。

《高山流水》是一首以笛子独奏为主的名曲,它以唯美清新的旋律展现了中国山水之美。

笛子在这首曲子中灵动的演奏,仿佛将大自然的美妙景色呈现在听众面前。

除了以上乐器外,中国还有很多其他具有独特音色和演奏技巧的乐器。

例如,二胡是中国的民族拉弦乐器,《二泉映月》是一首以二胡为演奏主体的名曲,以其悠扬悲怆的旋律表达了对亲情和思乡之情。

古琴、古筝、琵琶、箫、笛子和二胡等乐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独立的演奏风格,它们都在中国传统乐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以上仅是中国古典乐器名曲的一小部分,古筝《阳关三叠》,古琴《广陵散》,箫《阳春白雪》,琵琶《广陵散》,笛子《高山流水》和二胡《二泉映月》等都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

它们通过优美的旋律和细腻的演奏技巧,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中国管弦乐队史的发展

中国管弦乐队史的发展

中国管弦乐队史的发展姓名:洪安俊学号:124212009009我国的民族乐队可上溯至远古先秦时期。

近年,在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编钟、建鼓为主的“钟鼓”乐队,证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庞大的乐队,音响比例、演奏方位、音色配合等基本原则也已明确。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民族乐队是以宗教乐队、宫廷乐队以及民间乐队等几种方式延续着的。

民族乐队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凝聚着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的文化的特殊品质。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展,民族乐队的存在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变化。

尤其是1920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成立可谓是探索新型民族乐队的开端。

此后,新型民族乐队发展迅速,融丝竹与吹打为一体,即有宽广的音域、丰富的音色,又有较为统一的音律、适当的音量关系。

保持、发扬这些可贵的艺术特点,应当是今后建设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基本着眼点。

进一步向西方交响乐队的优秀经验学习,同时进一步摆脱交响乐队模式的影响仍是我们今后建设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双向任务。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简称中国民族乐队,再简称中乐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代。

那时的雅乐乐队包括吹奏器(箫、埙、笙等)打击乐器(钟、磬、鼓等),最重要的是打击乐器,没有拉弦乐器,这种乐队一直持续着,当今祭孔典礼上仍可见到。

隋唐时期兴起的燕乐乐队又增添了不少民间乐器(如大小笙、大小筚篥、方响、琵琶、五弦、箜篌、筑、筝等),仍然没有拉弦乐器。

与此同时,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也经受了几次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

第一次是汉晋之际印度佛学的传入。

第二次是唐朝前后的丝绸之路。

第三次是明清之际西学东渐。

几次冲击,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反,使中国文化更加充实。

中国民族乐队丰富多样,其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华民族的强大,对外来文化有足够的同化力。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自尊真正受到伤害,天朝帝国日趋没落。

百多年来,多少同仁志士演出了幕幕悲壮之剧,中华自尊得以恢复,它的文化也在悲壮的洗礼中再生。

中国交响乐发展简史

中国交响乐发展简史

中国交响乐发展简史中国交响乐发展简史中国交响乐始于20世纪初,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时间背景、发展阶段和独特特色,来介绍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历程。

一、时间背景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途中,逐渐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艺术,其中音乐也包括在内。

早在19世纪末,上海就出现了第一支管弦乐团,但是由于物质条件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的交响乐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发展阶段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引进阶段”,即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期,主要是吸收西方交响乐的元素,创作跟随着西方音乐的脚步进行。

此时期有不少传奇的音乐家如黄自(1905-1931)、冼星海(1905-1998)、凌波(1905-1951)等,在创作上进行了尝试。

第二阶段是“自觉创新阶段”,即4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对西方交响乐进行重新理解和创新。

他们开始融合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尝试着将中国音乐式样和西方交响乐的形式相结合,成功地创作了一些具有民族风格的交响乐,如聂耳的《东方红》交响乐、刘禹锡的《黄河》交响曲、塞隆的《黄土高坡》交响诗等。

第三阶段是“拓展发展阶段”,即70年代到今天。

中国交响乐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专业,国际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不少具有国际水平的交响乐团、音乐学院和音乐节已在中国涌现,其中以北京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等最为知名。

交响乐作为一项高雅艺术,正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三、独特特色中国交响乐在创作和演奏中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从创作来看,宣扬民族意识的作品越来越多,创作手法的多样化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例如陈其钢的《钟山风景》、唐建平的《楚霸王》等。

从演奏来看,中国音乐家注重演员身体和乐器的协调,注重声音的和谐、完美和自然,强调音乐和戏剧的结合,追求音乐的完美呈现。

总之,中国交响乐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跟随到创新再到拓展的过程。

论中国第一首交响乐

论中国第一首交响乐

论中国第一首交响乐作者:周钊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7期摘要:交响音乐被公认是测定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高度的座标之一,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样式,交响音乐直到“五四力前后才传入我国。

黄自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曾留学美国欧柏林学院与耶鲁大学,师承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大卫·斯坦利·史密斯教授,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正统音乐教育的音乐家之一。

他的音乐创作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中,管弦乐《怀旧》》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管弦乐作品,是黄自1929年为悼念其女友胡永馥而作。

关键词:交响乐;黄自;《怀旧》;创作风格一、管弦乐序曲《怀旧》的简单介绍管弦乐序曲《怀旧》的音乐创作风格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交汇的风格。

体裁上为音乐会序曲,是一种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流行的交响曲题材,属于标题性音乐。

主部主题~~叹息、倾诉的音调,可以理解为是黄自对于胡永馥的怀念的情绪,贯穿于全曲的各个部分,是全曲前进的动力之一。

配器上的运用也是属于古典浪漫时期手法,本曲为双管四圆号,三长号,两小号,一大号的配置,这是一种成熟于浪漫派“成熟期”以及后期的固定编制形式。

二、对管弦乐序曲《怀旧》的分析《怀旧》为奏鸣曲式,曲式结构严谨,调性明确。

引子:1~~20;是一个“呈示—展开—再现的三部性结构,它确定了全曲的叙述方法,提示了全曲的总的氛围,也孕.育了全曲的主要形象,因此很富于概括力。

开始由低音弦乐奏出一个很有表情的缓慢乐句,苍凉肃穆,带有沉思的性格,给人以“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感。

接着,衍化出中提琴上的叹息音调,又扩展为双簧管上如泣如诉的旋律,音乐变得激动起来。

当感情的浪花溅起又落下以后,开始的缓慢乐句以紧缩的形式在大提琴上再现。

这时定音鼓的滚奏声象骤雨过后消逝在远方的郁雷,隐约可闻地响起,复归于静寂。

于是呈示部便开始了。

呈示部:21~~130;主部主题:21~46;副部主题:47~80;副部第二主题:81~~104;结尾:105~~1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百科】你知道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是哪一首吗?
众所周知,西方古典音乐是舶来品。

那么,第一首由中国人创作的管弦曲是哪一首呢?
对于这个问题,曾有过不同看法。

“《怀旧》第一”说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般认为黄自的序曲《怀旧》是中国第一首管弦乐作品。

《怀旧》在黄自毕业的1929年,曾经由他的母校——耶鲁大学所在地的纽黑文交响乐团(New Haven Symphony Orhcestra)演奏过,并获得当地报刊好评。

1930年11月,《怀旧》又由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在梅百器的指挥下在国内演奏,萧友梅还为这次演奏专门写了文章——《黄今吾的》(今吾是黄自的字)。

文章最后写道:“中国人的乐队作品,这是第一次在外国人主持的管弦乐队里得到公开演奏的机会。

这岂不也是最值得一般爱国的邦人君子欢喜的一回事吗?”
“《新霓裳羽衣舞》第一”说1923年12月17日,萧友梅亲自指挥由他本人创办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演奏了他创作的《新霓裳羽衣舞》。

但是这件重要的音乐史迹被历史湮埋了六十多年,直到80年代后期,华裔音乐学者韩国鐄运用他在海外寻找到的资料对“北大音乐传习所”进行系统摄入的研究时,才证据确凿地指出: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首西式管弦乐曲”。

“《哀悼进行曲》第一”说《哀悼进行曲》是萧友梅1916年在德国留学时谱写的一首管弦乐作品。

创作管弦乐《哀悼进行曲》的时候,萧友梅刚入柏林施特恩音乐院“乐正科”和“作曲科”学习指挥和作曲。

钢琴曲《哀悼引》和管弦乐曲《哀悼进行曲》都是学习作曲时的习作。

这一年,我国“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的两位主要军事将领——黄兴和蔡锷相继去世,全国各地对于他们的去世纷纷表示哀悼,留学德国的学生也准备集会追悼黄、蔡二人。

萧友梅的《哀悼引》正是为了悼念这两位人物的去世而创作的。

萧友梅手书的《哀悼引·序》中说:“兹藉留德同学诸君有追悼黄、蔡二公之举,特仿Beethoven之Trauemarsch体作成一曲,聊表悼意,名曰《哀悼引》,二公有灵,其见吾志。

”*以上文字摘自《——萧友梅的及其他》,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梁茂春教授所著。

《哀悼进行曲》第一”说将中国作曲家创作管弦乐曲的时间提前了七年。

由此可见,中国第一部管弦乐曲作品写于1916年,距今整整100年。

上文提到的《交响序曲·怀旧》是黄自在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时的毕业作品,完成于1929年3月13日,同年5
月31日在耶鲁大学的毕业音乐会上首演成功。

这部作品是黄自为悼念在欧柏林学院上学时的同学兼女友胡永馥(1927年回国后不久因心脏病猝发死于上海)而作,充满19世纪
欧洲浪漫乐派的风格,宛如一首交响诗,有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动人的悲剧色彩。

建国初期,中国音乐教育初成体系之时,前辈们也创作了一批流传至今的中国交响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

《黄鹤的故事》是施咏康先生于195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1956年首演于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此后曾被一些世界著名交响乐团演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