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的乡愁解释

席慕容的乡愁解释 《乡愁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 写于 1982 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下面是 关于席慕容的乡愁解释的内容,欢迎阅读!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详细解读席慕容的乡愁 一谈到“乡愁”诗人,我相信绝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会是余光中 。其实,除了余光中之外,还有很多诗人作品中关于乡愁的作品写的相当的 出色,例如郑愁予,于右任等等,当然,还少不了席慕容。席慕容作品中的乡愁 有和余光中等人的相同之处,更加有与他们不同的独特之处。 首先从两位诗人的背景来看:席慕容,1943 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 1949 年迁至香港, 1954 年随家飘落台湾。 直到 1989 年才第一次踏上家乡的大草 原。 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 外婆是王族公主。 而另外一位诗人余光中, 祖籍福建, 1928 年生于江苏南京,1948 年随父母迁香港,1949 年赴台,随后长期时间留在 台湾,1971 年返回大陆。这两位诗人,他们的祖籍和出生地都在大陆,并且在 内地生活了数年,在他们的记忆中,不管身处何处,大陆始终是他们魂牵梦绕的 家乡,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他们的那份乡愁,自然就不可避免地会包含对 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故乡——祖国大陆的乡愁。 在席慕容的乡愁中, 有两个突 出的特点体现了这一共同点,一个是,含有中国古典文化意味的意象的使用,另
1/7

一个是,对于古典诗词 语句的熟练运用。 具有中国古典文化意味的意象在席慕容的作品中经常的出现。《与你同行》 中的“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渡口》的“浮云白日山川庄严”,《爱 你》中的“在我心中荡漾的是一片飘浮的云”。这几首诗,共同的都有“云”这 个意象,另外对于“莲”这一意象的使用,在《莲的心事》以及《前缘》中我们 可以迅速地找到。当然,在席慕容那足以出版七本诗集的诗歌 中,远远不止这两个古典文化意味的意象的使用,比如还有,“长城”“月 光”等等意象, 文中我不深入地去分析这些诗歌中深层涵义, 只是简单的看看这 些意象, 陪着席慕容感受她在诗歌中给我们展示的这些一个又一个充满浪漫、 忧 愁的这些“活物”。 另外还有古诗 词的娴熟运用, 表现出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的喜爱和亲近。 作者将诗句 进行简单的改变, 把古代汉语以现代汉语的形式表现出来, 表现一种古典又 现代的意境和情感。 《历史博物馆》中的这句“含泪为你斟上一杯葡萄美酒然后 再急拔琵琶催你上马”化用的是李白 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囚》的这句“多情应笑我千年来 早生的岂是华发”则是化用苏轼的 《赤壁怀古》 中的千古名句“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另外一首《悲喜剧》中的“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斜晖中你的笑容,那 样真实又那样的不可置信白频洲啊, 白频洲我只剩下一颗悲喜不分的心”这个就 隐晦的化用了温庭筠的那首 《望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 这种对于中华文化的亲近和发自内心的认同在席慕容的诗中随处可见, 但却 是不是她的全部乡愁,在诗人心中还有一个更遥远、与血缘关系更密切的故乡。 这个就是她与余光中、郑愁予、于右任等这些乡愁诗人的不同的地方。 席慕容的蒙文全名是穆伦·席连勃, “慕容”是“穆伦”的谐译, 意即大江 大河。 这样看来她的名字其实与蒙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比余光中和席慕容两人 的背景,细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席慕容是蒙古族,并且是王族之后,她的祖母 是王族的公主。那么我们从这两点切入,来理解席慕容的乡愁,其中除了对于祖 国大陆牵挂, 中华文化的亲切之外, 乡愁中是否还有一份是来自于族群的血缘家 乡——蒙古族的那份乡愁呢?在之前介绍席慕容的背景中, 她是在 1989 年才第一 次踏上她真正的家乡——蒙古大草原, 在这之前, 她创作的关于蒙古那片神秘大 地的景象,只是出于父母的讲述,而在 1989 年之后,她真正的看到了自己魂牵
2/7

梦绕的家乡, 她的创作又发生了改变。 故在关于蒙古族这个她的血缘家乡的创作, 是以 1989 年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父母的乡愁:想象中的金色故乡; 另一个是,重归族群之后,对于生命源头的追寻。 《长城谣》中,诗人笔下的长城苍凉、冷峻。尽管争战不断,长城始终“冷 眼看人间恩怨”,它以岿然不动的雄伟姿态见证着战争的残酷、历史的变迁。诗 人心中故乡即长城,就是诗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 成声、 赋不成篇, 却又魂牵梦绕、 挥之不去, 这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 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出塞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眼中的塞外是 怎样的一番场景“心中的大好河山”“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草原千里闪着金 光”……我们认真思考一下, 真正的塞外真的是这般场景吗?那里可是黄沙漫天、 戈壁纵横,哪来的“清香”。所有的这些美好,都是诗人的想象,是她的美好愿 景,她想象的故乡应当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在她的作品中便是这样呈现的。 其实诗人在创作这些想象中家乡的诗歌时,她也有一种淡淡的无奈和忧愁。 在她的散文 《有一首歌》里她喟叹道“我有一个美丽的蒙文名字,可是却从来没有机会 用它。我会说国语、广东话、英文和法文,我可以很流利地说、写、甚至唱,可 是我却不能用蒙古话唱完一首歌。 我熟读很多国家的历史, 我走过很多国家的城 市,我甚至去了印度和尼泊尔,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我的故乡” 所以 1989 年的蒙古之行,是席慕蓉创作的分水岭,之前她活在父母的乡愁 里,而后她活在自己的乡愁里。她曾依据父母、外婆的叙述,写了一些怀乡的文 字, 不料, 席慕蓉的一位朋友却心直口快地浇了她一头冷水, 对她说“无论如何, 你写的只是二手经验 。”这句话令她无言以对。而在她的诗歌中,她写自己成为了一个牧羊女, 而她的母亲则很直接的就告诉她,真正的在草原,她是不可能去牧羊的。“当她 真正坐上返乡的火车,亲眼看到熟悉的站名一一跃入眼帘时,她所想到的,却是 更多父母当年告诉她的事情。比如经过宣化,她想到的是母亲说的,宣化的葡萄 最好吃;车过张家口,她想到外祖父与伯父曾在这里办过蒙文的编译馆,规模之 大足有半条街。当她来到母亲的家乡,想要寻找母亲口中整个森林都是香的,走 也走不完的松漠树海,却发现这里连一棵松树都没有留下时,会如此震惊莫名, 原来维持了数千年的郁郁苍林, 只要数十年就可以毁於一旦, 就如同文革时汉人 用粗暴一元的价值观,就可以轻易毁弃蒙古人的文化传统一般。” 她深刻地感受到想象中的故乡与真实故乡之间的巨大差别, 也感受到汉蒙两 个民族之间存在着的隔阂,也是她萌发了向汉族同胞介绍真实的内蒙古的愿望, 希望在两个民族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持着这种责任感和对于自己族群文化了解、 深入、追溯的渴望,1989 年后席慕容由单纯的书写乡愁转化为文化上的探寻和 反思。 《大雁之歌》 中她写道“土地不在了, 天空还在, 躯体不在了, 灵魂还在,
3/7

历史不在了,记忆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壮、破碎的精神挣扎,在最后一句, 她写道“背负着忧愁的大雁啊你要飞向哪里?”对于大雁方向的寻找,已经不仅 仅是单纯的个人思乡之情了。 大雁一直被视为是蒙古族的一种圣物, 是她们图腾 的象征,而如今大雁背负着忧愁,不知该何去何从,这是对于民族文化一种担忧 和恐惧。那么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席慕容都在通过不停的寻找和探索, 来回答自己之前对于民族文化的忧虑。《追寻梦土》和《蒙文课》中,可以看到 席慕容对于族群文化的介绍涉及方方面面, 宗教、 民俗、 生活习惯、 文化典籍等, 试图让读者对于蒙古高原建立起较为全面的认知。 在 《苍穹腾格里——敖包文化》 、 《星祭》中,席慕容介绍了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萨满教;《胡马胡马》、《版权所 有》、《嘉丝勒》描绘了内蒙古族人的日常生活习俗;《远处的星光》、《口传 的经典》、《冬天的长夜》等介绍了蒙古诗人的作品、蒙古史诗和蒙古长调等; 《三月二十日》 等介绍了蒙古族人的祭典……对族群文化的呈现, 席慕容不仅仅 停留在单纯的介绍, 而是力图在书写中凸现蒙古族人的精神质素, 让读者感受到 她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经过这些探寻之后, 席慕容的对于民族文化的态度发生了 转变,在《源——致哈斯》中,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抚慰了蒙族青年在成长中 遭遇到异族误解的寂寞无助, 但是“我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族群之间”“这里原来 就是我真正的来处, 是我生命最最初始的根源”不管如何, 我们最终都会找到自 己的归属,“请你相信我,就算有一天,你也许会忘记了内蒙古的历史,你也许 会忘记了蒙族的语言,但是,哈斯,你绝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血源’不是 一种可以任你随意抛弃和忘记的东西, 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从你的心里把她摘取下 来。”对于蒙古族青年对民族文化濒临危机的一种担忧,席慕容也给予了抚慰。 对於蒙古人的命运以及在地表上已经消失的父母亲记忆中美好的一切, 席慕蓉充 满理解与同情,但她现在已逐渐可以放下过去所感觉的委屈了。而这个时候,席 慕容对于乡愁的书写,也达到了自己的最高点,无论是在情思上还是哲思上,这 个时候的她不在只是会用华丽的语言来充斥诗歌的诗人, 更多的是将自己作为中 华儿女, 蒙古族人这双重身份融进诗歌创作当中, 使其乡愁具有了别人所没有的 的双重乡愁的涵义,将自己的诗歌提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4/7

5/7

6/7

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