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片剂与包衣片的制备实验说明
片剂制备实验报告

片剂制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片剂的制备过程,通过了解片剂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提高学生对药物制剂的认识和理解。
实验材料•主要药物原料•辅助药物原料•药品配方•制剂设备实验步骤1. 原料准备首先,根据药品配方,准备所需的主要药物原料和辅助药物原料。
确保原料的质量和纯度达到要求,并按照配方要求进行称量和筛选。
2. 混合制备将称量好的主要药物和辅助药物原料放入制剂设备中,进行均匀混合。
混合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湿度和混合时间,保证药物原料的充分混合。
3. 加工制备经过混合的药物原料,进一步进行加工制备。
这一步骤包括湿法制粒、干法制粒、干燥等工艺。
制粒过程中需要掌握加液量、湿度和制粒时间的合理控制,保证制粒的质量和大小均匀。
干燥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制剂的干燥程度符合要求。
4. 造粒和压片经过加工制备的药物原料,进一步进行造粒和压片。
造粒是将制粒好的药物原料进行分级筛选,保证颗粒大小的一致性。
压片是将造粒好的药物原料放入片剂机中,通过压制形成片剂。
这一步骤需要掌握合适的压片力度和速度,保证片剂的质量和形状。
5. 表面处理制备好的片剂需要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片剂的外观和稳定性。
表面处理可以采用磨光、薄膜包衣等方法,根据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工艺。
6. 包装和贮存最后,制备好的片剂需要进行包装和贮存。
包装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保证片剂的密封性和防潮性。
贮存条件也需要注意,确保片剂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储存,避免药物的变质和降解。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以上步骤,成功制备了一批片剂。
经实验测试,片剂的外观良好,质量符合药典要求。
通过对片剂的制备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片剂制备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药物制剂原理和工艺知识,确保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2.不同药物原料和配方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剂设备和工艺方法,以保证最佳的制剂效果。
3.片剂制备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和操作控制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实验1 片剂与包衣片的制备实验说明

片剂与包衣片的制备【实验目的与要求】1. 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一般工艺。
2. 掌握片剂质量的检查方法。
3. 通过薄膜包衣片的制备,熟悉薄膜包衣的工艺和肠溶薄膜衣的质量要求。
【实验原理】片剂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它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服用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片剂制备的方法有制颗粒压片、结晶直接压片和粉末直接压片等。
制颗粒的方法又分为干法和湿法。
其中,湿法制粒压片最为常见,传统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整个流程中各工序都直接影响片剂的质量。
制备片剂的药物和辅料在使用前必须经过干燥、粉碎和过筛等处理;难溶性药物,必须足够的细;主药与辅料应充分混合均匀,若药物用量小,与辅料量相差悬殊时,一般采用递加稀释法(配研法)混合,或用溶剂分散法,即将量小的药物先溶于适宜的溶剂中,再与其它成分混合。
颗粒的制造是制片的关键。
根据主药的性质选好黏合剂或润湿剂,控制黏合剂或润湿剂的用量,采用微机自动控制、或凭经验掌握控制软材的质量,过筛后颗粒应完整(如果颗粒中含细粉过多,说明黏合剂用量过少;若呈线条状,则说明黏合剂用量过多,都不能符合压片的颗粒要求)。
颗粒大小根据片剂大小由筛网孔径来控制,一般大片(0.3~0.5g)选用14~16目,小片(0.3g以下)选用18~20目筛制粒。
颗粒一般细而圆整。
制备好的湿粒应尽快通风干燥,温度控制在40~60℃。
注意颗粒不要铺得太厚,以免干燥时间过长,药物易被破坏。
干燥后的颗粒常粘连结块,需再进行过筛整粒。
整粒筛目孔径与制粒时相同或略小。
整粒后加入润湿剂混合均匀,计算片质量后压片。
片质量的计算,主要以测定颗粒的药物含量计算片质量。
根据片质量选择筛目与冲模直径,其之间的常用关系可参考下表。
根据药物密度不同,可进行适当调整。
根据片质量可选的筛目和冲模的尺寸制成的片剂按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查。
检查的项目,除片剂外观应完整光洁、色泽均匀,且有适当的硬度外,必须检查质量差异和崩解时限。
片剂制备实验报告

片剂制备实验报告片剂制备实验报告一、引言片剂是一种常见的口服固体制剂,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它具有剂型稳定、便于携带和服用等优点,因此在药物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备片剂的实验,探究片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参数对制剂质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片剂的制备主要包括混合、压片和包衣三个步骤。
混合是将药物和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以保证药物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压片是将混合物填充到模具中,并通过一定的压力使其成型。
包衣是在片剂表面涂覆一层包衣材料,以改善片剂的外观和口感。
三、实验步骤1. 准备药物和辅料:根据处方要求,准备所需的药物和辅料。
药物应粉碎并筛选,辅料应精细研磨。
2. 混合:将药物和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可以采用干混法或湿混法。
干混法适用于药物和辅料均为干燥粉末的情况,湿混法适用于药物和辅料中含有粘合剂或溶解性辅料的情况。
3. 压片:将混合物填充到片剂模具中,通过压片机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混合物成型。
压力大小应根据药物和辅料的特性进行调整,以保证片剂的质量。
4. 包衣:将压制好的片剂表面涂覆一层包衣材料,可以采用涂覆法或浸渍法。
涂覆法适用于包衣材料为溶液或悬浮液的情况,浸渍法适用于包衣材料为溶胶的情况。
5. 干燥:将包衣后的片剂放置在通风干燥室中,使其干燥。
干燥时间和温度应根据包衣材料的性质进行调整,以保证片剂的质量。
6. 质量控制:对制备好的片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外观检查、重量测定、硬度测定、溶出度测定等。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我们制备了一批药物X的片剂。
经过质量控制的检验,片剂外观无明显缺陷,重量符合规定范围,硬度适中,溶出度满足要求。
这说明我们制备的片剂质量良好,符合药物治疗的要求。
在制备过程中,混合的均匀性对片剂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混合不均匀,会导致片剂中药物含量不均一,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因此,在混合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混合时间和混合速度,以保证药物和辅料的均匀分布。
压片是制备片剂的关键步骤之一。
包衣的制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包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包衣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3. 提高对药物制剂的认识,增强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包衣技术是指将药物颗粒或片剂表面包覆一层薄膜的过程。
该薄膜可以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同时改善药物的口感和外观。
本实验采用薄膜包衣法,选用羟丙甲纤维素作为包衣材料。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药物颗粒:某抗生素片剂- 包衣材料:羟丙甲纤维素(HPMC)- 滑石粉:作为包衣助剂- 蒸馏水:用于溶解包衣材料2. 实验仪器:- 粉碎机- 药片计数器- 烘箱- 包衣机- 粉筛- 电子天平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药物颗粒进行粉碎,过筛,以获得均匀的药物颗粒。
- 称取适量的羟丙甲纤维素和滑石粉,混合均匀。
2. 制备包衣液- 将羟丙甲纤维素溶解于适量的蒸馏水中,搅拌均匀。
- 将混合好的滑石粉加入包衣液中,继续搅拌,直至滑石粉完全溶解。
3. 包衣操作- 将药物颗粒放入包衣机中,调整好包衣机的工作参数。
- 将制备好的包衣液均匀地喷洒在药物颗粒上。
- 将包衣后的药物颗粒放入烘箱中,进行干燥处理。
4. 包装与检验- 将干燥后的药物颗粒进行筛选,去除不合格的颗粒。
- 将筛选后的药物颗粒进行包装,并进行质量检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包衣效果- 通过观察药物颗粒的外观,发现包衣效果良好,药物颗粒表面光滑,颜色均匀。
2. 包衣厚度- 通过电子天平称量包衣后的药物颗粒,计算包衣厚度,结果符合要求。
3. 质量检验- 对包衣后的药物颗粒进行溶出度、崩解度等检验,结果符合规定。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制备了包衣药物,掌握了包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实验,提高了对药物制剂的认识,增强了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包衣材料,确保包衣效果。
2. 严格控制包衣工艺参数,以保证包衣质量。
3. 加强实验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片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片剂的制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片剂的制备方法,了解片剂的性质和质量控制标准。
实验原理:片剂是由活性成分和辅料经过混合、压片、包衣等工艺制成的固体制剂。
制备片剂的关键是控制原料的比例、颗粒度和压片工艺,以确保片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实验步骤:1. 原料准备,按照配方准备好活性成分和辅料。
2. 混合均匀,将活性成分和辅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3. 调节颗粒度,通过颗粒度分析仪对混合物进行颗粒度检测,并进行必要的颗粒度调节。
4. 压片成型,将混合物放入压片机中进行压片成型。
5. 包衣处理,对压制成型的片剂进行包衣处理,以增加片剂的稳定性和口感。
6. 质量检测,对制备好的片剂进行质量检测,包括外观、含量测定、溶出度等指标的检测。
实验结果:经过以上步骤,成功制备出了符合质量标准的片剂。
片剂外观呈现圆形,色泽均匀,无明显瑕疵。
含量测定结果符合要求,溶出度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标准要求。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对片剂制备过程的掌握,成功制备出了符合质量标准的片剂。
片剂的制备过程中,颗粒度的控制和压片工艺的优化是关键。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对片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药物制剂研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改进:在今后的实验中,可以进一步优化压片工艺,提高片剂的成型质量;加强对包衣工艺的研究,提高片剂的稳定性和口感;加强对含量测定和溶出度检测方法的学习,提高对片剂质量的准确评价。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制备片剂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配方比例进行原料的准备和混合,确保活性成分和辅料的比例准确。
2. 在压片成型过程中,要控制好压片机的压力和速度,避免出现片剂断裂或变形。
3. 片剂的包衣处理要均匀、完整,避免出现包衣不均匀或脱落的情况。
4. 对制备好的片剂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片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药物制剂研究奠定了基础。
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优化片剂制备工艺,提高片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布洛芬片剂制备实验报告

布洛芬片剂制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两步法制备布洛芬片剂,并研究其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原理布洛芬(Ibuprofen)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具有镇痛、解热和抗炎作用。
布洛芬片剂是一种常用的制剂形式,能够方便患者口服服用。
实验材料- 布洛芬原料药- 乳糖- 环石蜡- 包衣剂- 模具实验步骤1. 布洛芬粉末的制备:- 将布洛芬原料药按比例称取,加入乳糖中,搅拌均匀。
- 将混合物过筛,确保颗粒均匀细小。
2. 片剂制备:- 将布洛芬粉末与包衣剂混合,搅拌均匀。
- 将混合物加入模具中,压制成片剂。
- 将片剂表面喷洒少量的环石蜡,使其更加光滑。
3. 质量控制:-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布洛芬含量进行测定。
- 使用模型仪器对片剂进行脆弱性测试,确保片剂质量符合标准。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制得的布洛芬片剂外观良好,颜色均匀,质地致密。
HPLC测定结果显示,布洛芬含量达到了要求。
测试片剂的脆弱性时,符合所制定的标准。
总结与讨论通过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布洛芬片剂,并检验了其质量。
可以看出,制备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对最终的制剂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布洛芬粉末的制备需要保证颗粒的均匀细小,以便更好地与包衣剂混合。
其次,片剂的压制过程需要掌握合适的压力和时间,以确保片剂的致密性和形状。
最后,质量控制是确保制剂质量稳定的重要手段,其中HPLC测定可以准确地确定布洛芬的含量。
综上所述,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布洛芬片剂,并对其质量进行了验证。
制剂质量可靠,满足了药物的要求,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注:本实验报告仅为参考样例,实际实验操作中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
片剂实验报告

片剂实验报告片剂实验报告引言:片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片剂的制备、性质分析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片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为合理使用片剂提供科学依据。
一、片剂的制备1. 原料选择片剂的原料选择至关重要。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用的药物成分A、B和C 作为示例原料,以便进行后续的制备和研究。
2. 制备工艺根据药物成分的性质和药效要求,我们采用了湿法制备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 将药物成分A、B和C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适量的辅料D。
(2) 在搅拌器中加入适量的溶剂E,使药物成分充分溶解。
(3) 将溶液搅拌均匀,并逐渐加入粘合剂F,形成粘稠的混合物。
(4) 将混合物通过造粒机进行造粒,并进行干燥处理。
(5) 将干燥后的颗粒通过压片机进行压片,形成片剂。
二、片剂的性质分析1. 外观检查制备完成的片剂应具有一定的外观特征,如形状、颜色、光泽等。
我们对制备的片剂进行了外观检查,发现其形状规整,颜色均匀,光泽良好,符合要求。
2. 药物释放性能测试片剂的药物释放性能对其疗效起着重要影响。
我们采用体外释放试验方法,通过模拟人体消化道环境,测定片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
结果显示,片剂中的药物在一定时间内能够逐渐释放,符合预期效果。
3. 片剂的物理性质测定片剂的物理性质包括重量、硬度、厚度等指标。
我们使用电子天平、硬度计和卡尺等工具对制备的片剂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片剂的重量均匀,硬度适中,厚度符合要求。
三、片剂的质量评价片剂的质量评价是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我们采用了国家药典中规定的质量评价方法,对制备的片剂进行了质量评价。
1. 质量控制点的确定根据国家药典的要求,我们确定了片剂的质量控制点,包括药物含量、溶解度、微生物限度等指标。
2. 质量评价结果经过对片剂样品的检测,我们得出了以下质量评价结果:(1) 药物含量符合国家药典的要求,保证了片剂的疗效。
(2) 片剂的溶解度满足药物的吸收要求,确保了药物在体内的有效释放。
片剂包衣工艺流程

片剂包衣工艺流程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片剂包衣这个超有趣的工艺流程。
这就像是给片剂穿上一层漂亮又实用的衣服呢!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就在制药厂工作,专门负责片剂包衣这一块。
我第一次听他讲的时候,简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咱们先来说说片剂包衣前的准备工作。
你想啊,这就好比是给一个人做造型之前,得先把人收拾干净整洁一样。
对于片剂来说,首先要对素片进行检查。
这些素片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拿来包衣,得保证它们的质量合格。
比如说,片重差异得在规定范围内,如果片重差异太大,就像一群人里有的特别胖有的特别瘦,到时候包衣的时候肯定会出问题。
小李跟我说,他们会抽样检查,要是不合格的比例太高,那可就麻烦了,整个批次可能都得重新审视。
然后就是包衣材料的准备啦。
这包衣材料就像做衣服的布料,种类可多了去了。
有糖衣材料,薄膜衣材料等等。
拿糖衣材料来说,它就像给片剂裹上一层甜甜的糖霜。
要把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配方配好,就像厨师做菜得按照菜谱来配料一样。
如果配方弄错了,那这“衣服”可能就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了。
接下来就正式进入包衣环节啦。
这时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小小的魔法世界。
先把片剂放进包衣设备里,这设备就像一个小屋子,片剂们在里面乖乖地等着变身。
要是包糖衣的话,那过程可复杂着呢。
首先要上一层隔离层,这隔离层就像是给片剂打个底,防止后面的糖浆和片剂本身的成分发生不好的反应。
就好像我们涂指甲油之前,先涂个底油一样。
这层隔离层要涂得均匀,不能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
小李说,要是涂不均匀,就像给房子刷墙的时候,一块厚一块薄,多难看呀。
涂隔离层的时候,要慢慢地喷或者刷上包衣材料的溶液,然后再用热风干燥。
这热风就像温柔的小风吹拂着,把水分慢慢带走,让这一层隔离层能够牢牢地附着在片剂上。
然后就是上粉衣层啦。
这粉衣层就像是给片剂穿上了一层白白的“面粉衣服”。
要把滑石粉或者其他粉状的材料均匀地撒在片剂上,然后再用热风干燥。
这个过程得重复好多次呢,就像我们给蛋糕抹奶油一样,得一层一层地来,直到达到合适的厚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片剂与包衣片的制备【实验目的与要求】1. 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一般工艺。
2. 掌握片剂质量的检查方法。
3. 通过薄膜包衣片的制备,熟悉薄膜包衣的工艺和肠溶薄膜衣的质量要求。
【实验原理】片剂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它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服用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片剂制备的方法有制颗粒压片、结晶直接压片和粉末直接压片等。
制颗粒的方法又分为干法和湿法。
其中,湿法制粒压片最为常见,传统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整个流程中各工序都直接影响片剂的质量。
制备片剂的药物和辅料在使用前必须经过干燥、粉碎和过筛等处理;难溶性药物,必须足够的细;主药与辅料应充分混合均匀,若药物用量小,与辅料量相差悬殊时,一般采用递加稀释法(配研法)混合,或用溶剂分散法,即将量小的药物先溶于适宜的溶剂中,再与其它成分混合。
颗粒的制造是制片的关键。
根据主药的性质选好黏合剂或润湿剂,控制黏合剂或润湿剂的用量,采用微机自动控制、或凭经验掌握控制软材的质量,过筛后颗粒应完整(如果颗粒中含细粉过多,说明黏合剂用量过少;若呈线条状,则说明黏合剂用量过多,都不能符合压片的颗粒要求)。
颗粒大小根据片剂大小由筛网孔径来控制,一般大片(0.3~0.5g)选用14~16目,小片(0.3g以下)选用18~20目筛制粒。
颗粒一般细而圆整。
制备好的湿粒应尽快通风干燥,温度控制在40~60℃。
注意颗粒不要铺得太厚,以免干燥时间过长,药物易被破坏。
干燥后的颗粒常粘连结块,需再进行过筛整粒。
整粒筛目孔径与制粒时相同或略小。
整粒后加入润湿剂混合均匀,计算片质量后压片。
片质量的计算,主要以测定颗粒的药物含量计算片质量。
根据片质量选择筛目与冲模直径,其之间的常用关系可参考下表。
根据药物密度不同,可进行适当调整。
根据片质量可选的筛目和冲模的尺寸制成的片剂按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查。
检查的项目,除片剂外观应完整光洁、色泽均匀,且有适当的硬度外,必须检查质量差异和崩解时限。
有的片剂药典还规定检查溶出度和含量均匀度,凡检查溶出度的片剂,不再检查崩解时限;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不再检查重量差异。
为了掩盖不良气味、使片剂中药物稳定、定位释放、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和改善外观等原因,在片剂表面包上适当材料的衣层,即为包衣片。
片剂包衣的种类有糖衣、薄膜衣、压制包衣等。
糖衣片现已逐步被薄膜衣取代。
肠溶衣可视作特殊用途的薄膜衣。
用于包衣的片剂称素片。
素片应硬度大且崩解度要好。
包衣的方法通常有:滚转包衣法、流化床包衣法、埋管滚转包衣法及压制包衣法等。
滚转法包薄膜衣时,将药片置于转动的包衣锅内,喷入包衣材料溶液,使均匀地分散到各个片剂的表面上,然后干燥。
再反复包若干层,直到符合规定要求。
薄膜衣成膜材料一般为高分子材料,但必须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抗拉强度,在某特定的介质和pH中有足够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不受温度、湿度、光线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还应无生理毒性。
根据薄膜包衣材料在肠胃液中的溶解度可分为:胃溶性、肠溶性、胃肠两溶性及胃肠不溶性四类。
本实验应用肠溶性材料,常见的有:丙烯酸树脂L和S(国内生产的为丙烯酸树脂Ⅱ号和Ⅲ号)、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等。
在包制薄膜衣过程中,有时因素片或包衣浆的配方不当、包衣操作控制不严等各种原因,会造成各种缺陷,如碎片粘连和剥落、起皱和“橘皮”膜、起泡和桥接、色斑和起霜以及肠溶衣片会出现在pH 1~3时药物溶出等问题。
【实验仪器】压片机、包衣机、烘箱、硬度测定仪、崩解度测定仪、溶出仪。
【实验方法与步骤】(一)对乙酰氨基酚片剂的制备1. 处方对乙酰氨基酚25g可压性淀粉10g微晶纤维素10g聚山梨酯80 0.5g2%HPMC水溶液适量羧甲基淀粉钠1g硬脂酸镁0.2g2. 操作(1)取50ml蒸馏水,加入聚山梨酯80,温热使溶解,撒入1g HPMC搅拌使溶解,备用。
(2)取对乙酰氨基酚粉碎,过100目筛,备用。
(3)称取乙酰胺基酚、可压性淀粉、微晶纤维素混合均匀,加入(1)溶液适量,加入时分散面要大,混合均匀,制成软材。
(4)过16目筛制成湿粒,60℃干燥,干粒水分控制在3.0%以下。
(5)过16目筛整粒,与过筛的羧甲基淀粉钠、硬脂酸镁混匀,以Φ8mm 冲模压片。
3. 操作注意(1)制软材时需要特别注意,每次加入少量,混合均匀。
(2)少量的聚山梨酯80可明显改善对乙酰氨基酚的疏水性,但加入的量大会影响片剂的硬度及外观。
4. 质量检查与评定(1)片质量差异取药片20片,精密称定总质量,求得平均质量后,再分别精密称定各片的质量。
每片质量与平均片质量相比较,超出质量差异限度(见下表)的药片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1片超出限度1倍。
重量差异限度(2)崩解时间取药片6片,分别置于吊篮的玻璃管中,每管各加1片,吊篮浸入盛有(37±1)℃水的1000ml烧杯中,开动电机按一定的频率和幅度往复运动(每分钟30~32)。
从片剂置于玻璃管时开始计时,至片剂全部崩解成碎片并全部通过管底筛网止,该时间即为该片剂的崩解时间,应符合规定崩解时限。
如有1片崩解不全,应另取6片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3)硬度试验将药片垂直固定在两横杆之间,其中的活动横杆借助弹簧沿水平方向对片剂径向加压,当片剂破碎时,活动横杆的弹簧停止加压。
仪器刻度标尺上所指示的压力即为硬度。
测3~6片,取平均值。
(二)维生素C片的制备1. 处方(1000片质量)维生素C 50g乳糖20g微晶纤维素20g酒石酸1g50%乙醇适量硬脂酸2g2. 操作称取维生素C粉或极细结晶、乳糖、微晶纤维素混合均匀。
另将酒石酸溶于50%乙醇中,加入混合粉末中,加入时分散面要大,混合均匀,制成软材,通过18~20目尼龙筛制成湿粒,60℃以下干燥,近干时可升至70℃以下,加速干燥,干粒水分控制在1.5%以下。
以制湿粒时同目筛整粒,筛出干粒中细粉,与过筛的硬脂酸混匀,然后再与干颗粒混匀,测定含量后,计算片质量,以Φ6mm 冲模压片。
3. 注意事项(1)维生素C在润湿状态下较易分解变色,尤其与金属(如铜、铁)接触时,更易于变色,因此,为避免在润湿状态下分解变色,应尽量缩短制粒时间,并宜60℃以下干燥。
(2)处方中酒石酸用以防止维生素C遇金属离子变色,因它对金属离子有络合作用,也可改用2%枸橼酸,有同样效果。
由于酒石酸的量小,为混合均匀,宜先溶入适量润湿剂50%乙醇中。
4. 质量检查与评定同对乙酰氨基酚片剂。
(三)乙酰水杨酸肠溶片片芯的制备1. 处方(1000片质量)乙酰水杨酸25g可压性淀粉50g微晶纤维素20g羧甲基淀粉钠2g酒石酸或枸橼酸0.5g10%淀粉浆适量滑石粉3g2. 操作(1)10%淀粉浆的制备:将酒石酸或枸橼酸溶于约100ml蒸馏水,再加淀粉约10g分散均匀,加热,制成10%淀粉浆。
(2)制粒压片:取乙酰水杨酸细粉与可压性淀粉、微晶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混合均匀,加淀粉浆适量制成软材,过18目筛制粒,将湿粒于40~60℃干燥,整粒,与滑石粉混匀后测含量,以Φ6mm冲模压片。
3. 注意事项(1)乙酰水杨酸在润湿状态下遇铁器易变色,呈淡红色。
因此,宜尽量避免铁器,如过筛时宜用尼龙筛网。
并宜迅速干燥。
(2)在实验室中配制淀粉浆,若用直火时,需不停搅拌,防止焦化而使压片时片面产生黑点。
浆的糊化程度以呈乳白色为宜,制粒干燥后,颗粒不易松散。
加浆的温度,以温浆为宜,温度太高不利药物稳定,太低不易分散均匀。
(3)压片过程中应及时检查片质量与崩解时间,以便及时调整。
4. 质量检查与评定同对乙酰氨基酚片剂。
(四)乙酰水杨酸肠溶薄膜衣片的制备将上述制备的乙酰水杨酸片芯进行包衣。
1. 肠溶薄膜包衣液处方丙烯酸树脂Ⅱ号10g邻苯二甲酸二乙酯2g蓖麻油4g吐温-80 2g滑石粉(120目)2g钛白粉(120目)2g柠檬黄适量85%乙醇加至200ml2. 制法将丙烯酸树脂Ⅱ号用85%乙醇溶液浸泡过夜溶解。
加入邻苯二甲酸二乙酯、蓖麻油和吐温-80研磨均匀,另将其它成分加入上述包衣液研磨均匀,即得。
3. 包衣操作经制得的乙酰水杨酸素片置包衣锅内,片床温度控制在40~50℃,转速在30~40r/min,将配制好的包衣溶液用喷枪连续喷雾于转动的片子表面,随时根据片子表面干湿情况,调控片子温度和喷雾速度,控制包衣溶液的喷雾速度和溶媒挥发速度相平衡,即以片面不太干也不太湿为度。
一旦发现片子较湿(滚动迟缓),即停止喷雾以防粘连,待片子干燥后再继续喷雾,使包衣片增加质量为7%~10%。
将包好的肠溶衣片,置30~40℃烘箱干燥3~4h。
4. 操作注意(1)在包衣前,可先将乙酰水杨酸素片在50℃干燥30min,吹去片剂表面的细粉。
由于片剂较少,在包衣锅内纵向粘贴若干1~2cm宽的长硬纸条或胶布,以增加片子与包衣锅的摩擦,改善滚动性。
(2)包衣操作时,掌握喷速和吹风温度的原则是:使片面略带润湿,又要防止片面粘连。
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
温度过高则干燥太快,成膜不均匀;温度太低则干燥太慢而造成粘连。
(3)Ⅱ号树脂在乙醇中溶解度大,故采用85%乙醇溶液溶解,然后稀释或加入其它物料,操作比较方便。
5. 质量检查与评定(1)外观检验:主要检查片剂的外形,指是否圆整、表面有无缺陷(碎片粘连和剥落、起皱和“橘皮”膜、起泡和桥接、色斑和起霜等)、表面粗度和光泽度等。
用肉眼即可观察。
(2)包衣片的质量、崩解度和硬度等,并与素片进行比较。
肠溶片的崩解度检查先在盐酸溶液(9→1000)中进行,检查2h,每片均不得有裂缝、崩解或软化现象;然后将吊篮取出,用少量水洗涤后,每管加入挡板1块,再在磷酸缓冲液(pH 6.8)中检查,1h内应全部崩解,如有1片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片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3)冲击强度试验:测定衣膜对冲击的抵抗程度。
取10片包衣片分别在1m高度下落在玻璃板上,计外表发生异常变化(产生裂缝或缺损)所占的比例。
也可将10片包衣片置于脆碎度测定仪测定,片面应无变化。
(4)抗热试验:将包衣片50片置250W红外线灯下15cm处受热4h,片面应无变化。
(5)耐湿耐水性试验:将包衣片置于恒温、恒湿装置中,经过一定的时间,以片剂增加质量为指标,表示耐湿耐水性。
或将包衣片放入蒸馏水中浸渍5min,取出称量,计算因浸渍水分引起的增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对乙酰氨基酚片记录片剂外观、崩解时间、硬度。
2. 维生素C片记录片剂外观、片质量差异、硬度。
3. 乙酰水杨酸片芯记录片剂外观、片质量差异、崩解度、硬度。
4. 乙酰水杨酸肠溶薄膜包衣片记录片剂外观、包衣片与素片的质量和硬度比较、冲击强度、抗热性、耐湿耐水性、崩解度等。
【思考题】1. 试分析以上处方中各辅料成分的作用,并说明如何正确使用。
2. 肠溶薄膜包衣材料应具备哪些条件?在包衣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