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优秀教学案例
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哪种水果?”“怎样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些数据?”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比较、分类、排序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
3.通过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题技巧。
1.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既要关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情感态度。
4.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思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互补性。
2.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到讨论和实践中。
3.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4.教师要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数学广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例1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

然后计算参加两个小组一共多少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

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这个例题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以前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集合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中,我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课后,感慨颇多。

下面选取了3个教学片断,略加分析,发表一些粗浅的想法。

教学片段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师:这是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观察这个表格,看看有什么发现?三(1)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同位商量后汇报交流。

生:从表上可以看出语文小组人数比数学小组人数少一人。

生:我发现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前面3个人名字一样的。

生: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生:我从表上看到杨明、李芳、刘红3人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个表上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数学问题。

生1:语文小组人数比数学小组人数少多少人?生2:数学小组人数比语文小组人数多多少人?生3: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有没有17人呢?生4: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解决生1、生2提的问题。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

生:语文小组比数学小组少1人。

9-8=1(人)生:数学小组比语文小组多1人。

也是9-8=1(人)师: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呢?生:两个小组一共有17人。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

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

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

数学广角(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学广角,了解数学广角的含义和作用。

2. 探索数学广角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通过数学广角,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数学广角教具、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数学广角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广角,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数学广角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广角中的数学问题。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数学广角2. 板书内容:数学广角的含义、作用、数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广角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3.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广角的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广角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数学广角的图片,如数学游戏、数学谜题、数学趣事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广角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1.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

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本课的学习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设计理念我以“动态生成”和“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设计本课教学的。

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从“形”中来,到“数”中去,从图形中找到分数,看到分数想到不同的事物,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动手“创造”分数,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的探究。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认识1/2(1).分一分师:星期天的上午,小红家的门铃响了,她一开门,原来是邻居明明来玩,小红赶紧拿出东西招待小客人,都有些什么呢?如果要把这些食物平均分,该怎样分呢?生: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2个。

生:两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分,每人分1瓶。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5篇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生:能。

(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师: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块);半块用哪个数表示呢?用我们学过的数能不能表示出来呢?(不能,学生猜测12)师:对!就是 12,(课件出示12),谁知道12是个什么数?生:分数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 (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 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数学广角(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数学广角(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数学广角(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 通过数学广角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的起源和发展2. 数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3.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数学家的故事5. 数学趣题和游戏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数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数学家的故事,分享数学趣题和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学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与数学广角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广角活动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分享等。

3.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和游戏等。

4.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 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广角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广角活动中得到提高。

5.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学广角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第一章:集合的概念1.1 集合的引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用集合来描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集合的定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

(2)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用卡片表示不同的集合,理解集合的特点。

(3) 举例说明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意义。

1.2 集合的表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方法。

(2) 培养学生正确表示集合的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表示集合。

教学步骤:(1) 讲解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方法。

(2) 让学生进行集合表示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表示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容斥原理2.1 容斥原理的引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容斥原理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容斥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容斥原理的定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容斥原理。

教学步骤:(1) 引入容斥原理的概念,讲解容斥原理的定义。

(2)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用卡片表示不同的集合,理解容斥原理的应用。

(3) 举例说明容斥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容斥原理的意义。

2.2 容斥原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运用容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容斥原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容斥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容斥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1) 讲解容斥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2)让学生进行容斥原理应用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运用容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简单的逻辑推理6.1 逻辑推理的引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案例背景分析:集美区教育局20XX年11月16日组织对学科带头人申报对象进行现场教学考核,11月14日中午才知道要上的课题是什么。

准备时间只有一天半,时间非常紧迫。

设计意图:因此,吃透了教材之后,备课时我首先考虑几个问题。

第一,借班上课,事前不能与学生见面,也不能要求学生预习,对学生的基本能力、水平无法了解,因此我决定把例题的2个与3个搭配,降低为2个与2个搭配。

我认为,这并不影响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降低一点难度,能避免学生在初次见面的老师面前一开始就遇见困难、受到挫折,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

第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也是课能否上得成功的关键。

我开始冥思苦想,用什么来吸引学生。

那时,我们学校的几个年段正热烈地开展外出秋游的活动,何不把数学问题放进孩子们的生活里,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又能够达到激发兴趣、探究方法、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目的呢?因此,我创设了模拟秋游的情境贯穿了全课,让在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又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第三,除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更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家郑毓信说过“数学化是人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我想从两个方面来渗透数学化思想。

由2种主食品搭配2种饮料的早餐问题,再到2座大桥搭配3条路的路线问题,最后到3对3到4对5的照相问题,让学生经历横向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算一算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让学生经历由“物体”到“符号”(图形),再由“符号”(图形)抽象到“数”的纵向数学化的过程。

案例实录及评析: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师:你们出门旅游的时候见过这样的标志吗?(点击出现:AAAA风景区)生:见过!(没有!)师:你们知道在我们厦门有那些风景区是AAAA风景区?大胆猜一猜!生:中山公园!生:鼓浪屿!生:海沧动物园!生:植物园!生:科技馆生:环岛路……师: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看屏幕——厦门市的AAAA风景区有——生(看屏幕的图片说):鼓浪屿!万石植物园!海沧大桥风景区!师:今天我们一起去这些风景区做一次模拟秋游,好吗?生(兴奋):好![评议: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秋游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关于4A级风景区的问题,潜移默化中,能促进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数学品质。

]师:秋游的过程中,我们比一比,谁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最强!(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师:出发之前,我们先去吃早餐吧!(出示肯得基的图片)今天,肯得基提供两种主食,分别是汉堡和虾卷,两种饮料,分别是奶茶和果汁。

如果,每人可以选择一种主食搭配一种饮料,那么,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案呢?生跃跃欲试。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可以摆一摆!生:可以算一算!生:可以画一画!生:可以连一连!(师有意识地按以下顺序板书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算一算。

)师:还有其他的办法吗?生:没有了。

师:现在请你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生动手操作。

有的拿出学具摆,有的在纸上画、连线……师:谁想把你的方法与大家分享?生1上台,在黑板上摆出了四种搭配方案。

生2:我先算1×2=2,2×2=4师:你是怎么想的呢?生:汉堡可以搭配2种饮料,果汁也可以搭配2种饮料,一共有4种,所以我写1×2=2,2×2=4。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

谁能理解他的想法,帮他再说一说?生:1种主食搭配2种饮料,2种主事就是2个2种,就可以用1×2=2,2×2=4来算。

[评议:学生提出用“算一算”的方法来解决,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

后来,竟出现了用1×2=2,2×2=4的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更是超越预设的自然生成。

此时,教师如何应对,是压制或是顺势引导呢?该教师采取了顺其自然、顺势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清楚思维过程,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生:我用画的,再连线。

师:你怎么画呢?生:我想画汉堡、虾卷、和饮料。

师:请你上台来画吧!生上台,怎么画也不象……师:很难画是吧?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或别的什么来代替呢?生:用圆形表示汉堡和虾卷!生:用三角形表示饮料!师:那请你试一试他们建议的办法吧。

生画出2个圆形、2个三角形。

[评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困难,自发产生用符号或图形表示物体的需要,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把方法教给学生。

好!]师:解决了早餐问题,我们就准备出发吧!从学校到厦门植物园有几条主要通道呢?再到达鼓浪屿生:可以走厦门大桥,还可以走海沧大桥。

师出示路线图厦门大桥镇海路学校中山路鼓浪屿海沧大桥鹭江道师:一共有多少种走法呢?请你用喜欢的方法常识尝试解决。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生汇报生1:用圆形表示两座大桥。

用三角形表示3条路。

用连一连的方法,找出6种路线。

生2:1座大桥可以有3种走法,2×3=6生3:3+3=6师:一共有6种路线,你想建议我们的司机叔叔走哪条路线?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建议他走厦门大桥,再走其他3条路都可以,因为我们学校离厦门大桥很近,比较节约时间!生2(振振有词、迫不及待):我不同意,因为厦门大桥经常塞车啊!还是走海沧大桥,再走中山路比较快!生3:我听我爸爸说厦门大桥是傍晚的时候很容易塞车。

我们现在出发,应该是没问题啦!(大家都笑了!)师:你们讲的都很有说服力,黄老师觉得很难决定啊!那我们还是听司机叔叔的吧,出发咯!点击出示鼓浪屿的风景图片(生看得津津有味)。

师:我们来到了四季如春、风景秀丽的鼓浪屿……你们想不想在这里拍照留念呢?生(异口同声):想!师:那我们拍照吧!如果有3个男生每人想和3个女生分别拍1张照片,一共需要拍多少张呢?请你动手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汇报。

生1拿练习纸上台展示边叙述:我用连线的(方式)。

我画3个三角形代表3个男生,画3个圆形代表3个女生,……许多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还有!还有!……生2:我用3×3算更快!要拍9张!师:你是怎么想的呢?生2:我想,1个男生要和3个女生分别拍,那就要拍3张。

那有3个男生,就要拍9张。

三三得九。

师:同意吗?生:同意!生3:我还有不同的办法!我算3+3+3=9,因为1个男生要和3个女生分别拍,那就要拍3张。

那有3个男生,就要拍3+3+3=9张。

师:说得有道理吗?生:有!同意!师: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拍照……现在就只剩下17张底片了,可是还有5个男生每人想和4个女生分别拍1张照片,这些底片够不够用呢?生思索片刻,纷纷举手。

生1:不够!因为还需要20张才够!师:为什么呢?生1:因为5×4=20师:为什么可以这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生1:因为1个男生要和4个女生分别拍,那就要拍4张。

那有5个男生,就要拍20张。

四五二十。

师:你表达得真清楚!你们同意吗?生:同意。

师:秋游就要结束了,我们来到轮渡广场准备乘船返回。

在广场上有个小丑在表演呢!(点击出示小丑图片,学生惊喜地喊:“哇!……”)小丑说:同学们,想观看我的表演吗?先帮我解决1个问题,好吗?生:好!小丑说:我有2顶帽子、2件上衣、3条裤子,如果今天我要戴1帽子、穿1件上衣和1条裤子,我一共有多少种选择呢?(一边点击出示小丑的2顶帽子、2件上衣、3条裤子,学生看得很开心!)请你动手试一试,可以独立解决的就独立解决;需要和同学合作解决的,可以进行小组合作。

生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师:谁想把你的办法和大家分享呢?生1拿练习纸上台展示边叙述::我用连线的办法。

我画2个圆形表示2顶帽子,画2个正方形表示2件上衣,再画3个三角形表示3条裤子……师表扬生1:这么难的问题被你这样就解决了,老师真佩服你!生2:我列算式。

我想同1顶帽子搭配1件上衣可以搭配3条裤子,那就有3种选择了。

(师板书:3 )同1顶帽子搭配另1件上衣可以搭配3条裤子,那又有3种选择了。

(师板书:3 )第2顶帽子搭配1件上衣可以搭配3条裤子,那又有3种选择了。

(师板书:3 )同1顶帽子搭配另1件上衣可以搭配3条裤子,那又有3种选择了。

(师板书:3 )那4个3想加就是12。

(师板书加号,把4个3连接起来,3+3+3+3=12)师:思路清晰、表达完整吗?生:嗯!师表扬生2:你真是个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真棒!生3:我还有办法!我用4×3=12。

因为求4个3相加,可以用乘法比较简便!师:你很注意倾听啊!他的思路确实也可以用4×3=12表示。

同学们可能还有许多不一样的想法,下课以后可以找时间互相交流交流!现在,轮船就要靠岸了,没有时间看小丑表演了,看……点击出示小丑图片,小丑说: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谢谢你们为我解决了问题!欢迎你们有机会再到鼓浪屿!再见!师:秋游结束了,回到了学校,老师就要和你们分别了,真是依依不舍啊!如果老师想和“你”跟“他”3个人合影留念,我们可以怎么排列呢?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方式?(铃声响了)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吧,请你回家再好好思考。

相信这次秋游一定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同学们,再见![评议:本课的教学特色在于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收获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不失为较成功的教学案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