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戏精”的多角度分析

合集下载

网络流行语“XX本X”的认知解读

网络流行语“XX本X”的认知解读

网络流行语“XX本X”的认知解读齐奇(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流行语“戏精本精”意为某人就是戏精,该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既体现了构式的形成机制又体现了认知 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其背后蕴藏着典型的认知体系。

在原型范畴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的基础之上,笔者分 析了“戏精本精”的语义特点及其结构,并发现它的原型构式是“X X本X”构式。

研究发现,该构式可用来形容一 个人或事物的典型性,在语义上体现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具有最大家族相似性的成员,在结构上则体 现了形式与意义的相互制约。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理解“X X本X”构式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还有利于对网 络语言的认知理据及其构式化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认知;网络流行语;原型范畴理论;构式“戏精本精”是由网络上流行的“X X本X”体发展 衍生出来的新生网络语,该构式最早出现的时间大致 为2016年7月,最早的出处是在粉丝群体中。

“戏精 本精”褒贬不一,褒义就是单纯的赞美,很有戏剧张力 的意思,贬义就是爱作秀(百度百科)。

那么,为什么会 出现“戏精本精”?为什么能用其来形容演技到位或很 会作秀?怎样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先 前已有学者对“被XX”、“舌尖上的X”等流行语的构式 化、构式形成机制,构式演变及语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很少有研究将原型范畴理论与构式理论结合起 来对流行语进行分析。

基于先前研究的不足,本文针 对以上问题,以原型范畴理论和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以网络流行语“X X本X”为研究对象,对“戏精本精”等 进行实例解读,以期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网络流行 语“X X本X”的意义建构进行尝试性分析。

1理论基础1.1原型范畴理论作为古典哲学或客观主义哲学的对立面,体验哲 学为原型范畴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

在原型范畴理论 下:范畴的划分并非独立于建构者本身,而是依赖于人 类自身经验;范畴成员的边界界限不分明,而是模糊不 清的;范畴的本质不能脱离概念和推理,而是要充分考 虑隐喻、转喻等想象机制。

“戏精”与“杠精”的诞生背后的社会心理思考

“戏精”与“杠精”的诞生背后的社会心理思考

210李明书:“戏精”与“杠精”的诞生背后的社会心理思考“戏精”与“杠精”的诞生背后的社会心理思考李明书(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摘 要】以“戏精”“杠精”为例,现代流行的网络热词常常都呈现出一种戏谑、夸张的表达形式,人们在使用这些词汇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表达着一些特殊的社会心理状态。

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互联网基本普及的时代,是一个各方面都发展迅速无人敢掉队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新变化,也有多面的心理影响。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了解社会心理学专业知识、分析具体社会现象以及将其他心理学研究转换角度探究的方式,具体分析总结了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三个心理原因。

在最后结论处,提出了人们应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态度,希望网络成为人们自由且健康的表达场所。

【关键词】网络热词;心理压力;群众化负影响;存在感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210-02最近,网络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词汇,其中就有“戏精”和“杠精”这两个通用度相当高的词汇。

“戏精”通俗来讲就是指那些将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作为自己理想化表演的素材,并在网络上有活跃表现的人;“杠精”则是指那些喜欢与人抬杠,故意发表容易惹人生气言论的人。

这两个词都具有很强的讽刺意思,尤其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这两种现象都出现了空前活跃的趋势,那么,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心理背景因素呢?人们的表达为什么逐渐趋于单一化和偏激化呢?为此,本文将尝试着从社会、群体性以及社会个人的自我心理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一、社会心理压力下情感表达的克制和变形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的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1]。

人是社会中产生的个体,其言行举止都是从社会中学习获得的,当代人“戏精”“杠精”这种流行的表达方式也必定是受到特殊的社会背景的影响。

对戏精的评价议论文

对戏精的评价议论文

对戏精的评价议论文加戏需要适度生命是一汪清泉,适当地产生波澜涟漪,泉水才能有流动,更有活力;一直死寂缺乏流动,泉水则会成为发臭的死水;动静太大,引得水花四溅,泉水容易流失。

做一个“戏精”,也是如此。

生活太乏味,做个戏精给自己加点戏,无可厚非。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规律性的,学生按照固定的时间规划学习休息,上班族定时工作,老年人则淡淡然地准备安度晚年。

一天天的都没什么变动,长年累月都这样生活,难免有些乏味。

这时,自己给自己加点戏,生活才会更有趣。

乐趣毕竟是要自己找的,无聊时自己找欢乐,才不会那么容易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厌倦。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做个戏精给自己带来欢乐,可适当缓解压力。

笑一笑,十年少,戏精活跃了氛围,不仅自己感到快乐,也能使他人进入快乐的状态,在特殊的背景下还可以打破尴尬,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戏精虽在加戏,但不可加太多,戏精做得再“精也还是“戏”,戏终究还是表演出来的一面具外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有许多活跃在网络平台上的人,他们善于博人眼球,吸引关注,很多时候他们成功了。

但戏精过头,露出破绽,极易被人发现而受人批判。

另外,做一个“成精”了的戏精,自己未必就会真正获得欢乐。

如果一个人本身就十分幽默风趣,即使做一一个戏精,那也是符合自我的戏精;相反,如果一一个人本来就比较内敛沉闷,不善表达,做一个戏精,其实是对自己的伤害,这种伤害更多的是在心里。

做一个戏精,要因时因情况来加戏。

钱钟书与杨绛两个人都是十分幽默风趣的人,杨绛在丈夫逝世后,仍能保持那份幽默,不让自己的生活被悲伤沉郁笼罩。

生活如戏,每个人都是演绎缤纷岁月的“戏精”,为时惨淡的剧情加点戏,来一个华丽的展演,杨绛女士又何尝不是这样去做的呢?我们正处在高攻坚期,偶尔加戏给生活增点料,未尝不可;被竞争和生活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们,偶尔做做戏精,也是对自己的安慰。

然而,一直戴着面具做戏精则会慢慢磨灭了自己。

有的人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在网上博关注、作秀,甚至与现实世界脱轨,但那并不是做真实的自己。

“精”类词缀化探究

“精”类词缀化探究

“精”类词缀化探究作者:丁晓菲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7期内容摘要:随着网络深入千家万户,多数网民之间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称作网络流行语。

迄今,网络流行语发展的态势只增不减,并且已经突破了仅限于网络的适用范围,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些网络流行语中,有一大批可以表示人群的类词缀出现了,例如“X控”,“X客”,“X族”等,这些新兴的类词缀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而新兴的“精”也有从语素向类词缀演变的倾向。

本文从“X精”这类词的色彩义发展入手,浅析其语义内涵,分析其演变过程,考察造成“X精”类词流行的原因。

关键词:X精类词缀现代汉语词汇语用一.引言最近,一种带有类词缀倾向的结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X精”,由此结构产生了不少新造词汇,例如“猪精”、“戏精”、“杠精”、“柠檬精”,其能产性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同时,2017年《人民日报》举办的评选十大网络流行语的活动中,“戏精”一词包含在内;而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8年十大流行语中,“杠精”一词也位列其中。

“X精”使用的广泛性也验证了这类词语存在的合理性。

“X精”结构虽已不是初次出现,例如古代小说中早已出现“狐狸精”,“白骨精”等明显具有负面义的词语。

但是显然,现在的“X精”用法和之前已有差别,“猪精”,“戏精”,“柠檬精”等词语不再是单纯的负面义,“精”向着类词缀演变的倾向值得我们思考。

二.“X精”的色彩义演变过程《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精”字的义项有13个,其中“精怪,妖怪”这一义项与指人相关联,例如“狐狸精”;而“完美的”和“聪明的”义项有形容人的作用,例如“精英”,“精明”。

1.负面义的产生:晋代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有关于狗精、狐精等妖怪的记载,其中一个故事记载,有一妙龄女子被一只白色巨犬驼至大山里潜居,后来这一女子与此白犬生下一个男孩,男孩长大以后样子像人,但是周身长满了白色的毛,并且长相丑陋无比,性格暴虐狂躁,常常偷鸡摸狗,不做正事。

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与文化研究

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与文化研究

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与文化研究网络流行语是近年来网络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最初的“见光死”、“神回复”等词汇演化到现在的“996”、“蓝瘦香菇”等词汇,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人们用来交流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是,一个流行语的兴起过程却不是简单的搞笑、卖萌或者反讽,它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也决定了这些网络语言的命运。

因此,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语义分析和文化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首先,从语义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一般都是由一个或多个词汇组成的单独的片段。

这些单独的片段常常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组合方式,使得它们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形态。

例如,“666”这个网络流行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语法上,它是由三个相同的数字构成的,没有任何语法连接词或符号来联系它们。

而在词汇上,它的意思指的是表示赞叹和认可的词语,这种意思和传统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理解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和意义是非常关键的。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和发展也和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的网络社区、平台以及在线游戏,都会促进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而其中很多网络语言的来源和内涵都具有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例如,“蓝瘦香菇”这个流行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浙江的一位中年汉子,他在拍视频时不慎被石板砸中。

这个短视频出现后,很快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并以很快地速度形成了“蓝瘦香菇”的语言形式。

这个流行语的传播,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喜欢“恶搞”的文化情节,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中年男性在现代社会中非常受到关注这一社会心理现象。

再次,要理解好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就必须关注它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在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人们对于时间、空间、物品、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

而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和传播则是这一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

它们的形象既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和虚拟空间的不断交织和边界模糊,又展现了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和个性化表达的渴望,更呈现出一种富有人性、亲切、幽默、反常的叙事姿态,构成了网民对于网络世界的独特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戏精”的多角度分析

网络流行语“戏精”的多角度分析

网络流行语“戏精”的多角度分析王海林天津师范大学摘要:本文从2017年最新的网络流行语“戏精”以及其衍生出的“XX本X”、“杠精”等词语出发,探讨这些词语在词义、句法功能、语用等上的发展演变,从而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的社会心理以及文化心理,并对这些新词新语的发展前景作出大胆预测。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戏精;杠精;词义的演变一、来源近年来一些由网络中衍生出流行语层出不穷,有的是新兴产生的词语,有的是旧的形式赋予新的意义,有的是新产生的结构,但大都具有时尚、新颖、表现力强等特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又出现许多这样的词汇,比如“戏精”,例如:(1)作势:“戏精”与好演员之间差了什么?(新浪时尚 2017-11-14)(2)长城评论:贪官“戏精附体”,我们差他们一声“影帝”(凤凰新闻2018-5-27)在这些新闻标题里,随处可见“戏精”这个词,说明其已经具有了固定的意义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开始在语言中独立运用了。

在百度百科中已经给“戏精”作了如下的定义:“戏精,网络流行语,最早是比喻表演、演戏很厉害的人。

生活中的戏精是指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地点,通过表演或模仿行为,令人感觉像剧中演员一样,产生错觉。

”本文试图从词的构造、句法功能以及词义的演变等多个角度去分析“戏精”这个词。

二、词的构造以及句法功能先来分析“戏精”这个词的构造。

可以看出“戏精”很明显是一个双音节合成词,是由“戏”和“精”这两个语素构成的。

作为一个名词,它可以既作主语也可以作谓语,例如:(1)作势:“戏精”与好演员之间差了什么?(新浪时尚 2017-11-14)(4)把文物珍品搬上舞台变成“戏精”(四川在线2018-5-24)例(1)中的“戏精”放在了句首动词的前面做了整个句子的主语;例(4)中的“戏精”放在动词“变成”之后做了谓语动词的宾语。

“戏精”在下面的例子中也可以被“很”等程度副词修饰,例如:(5)刚看到一个薛之谦料,可以说这很戏精了。

(豆瓣 2017-09-18)这个现象与“很+名词”这种现象有关。

网络“戏谑化”表达现象浅议

网络“戏谑化”表达现象浅议

网络“戏谑化”表达现象浅议作者:谭科宏来源:《采写编》2016年第06期内容提要:近年来,网络“戏谑化”表达在网民群体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集体狂欢”,产生了一定的舆论影响。

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分析这类话语的起因和功能,探讨其可能的潜在危机,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引导措施。

关键词:戏谑化表达;文化消费;社会安全阀;娱乐至死作者简介:谭科宏,嘉应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

语言是人类使用的一个表征系统,人们用语言传递观念和情感,这使它成为表情达意、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

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各种禁忌与限制,人们很难在公共领域就公共议题畅所欲言,较少有机会参与到舆论的建构中。

信息时代,互联网为公众的自由表达提供了便捷的平台,由此也呈现出公众话语表达的新景观。

在低门槛、无中心的虚拟世界,网民获得了强大的话语生产能力,一旦发生热点事件,他们会进行各种形式的解读,以此折射来自底层的社会情绪与现实关切。

这些话语表达通常以“不言明”的方式植入编码者的智慧,具有诙谐幽默、不拘一格和犀利辛辣的风格,显示出强烈的“戏谑化”的特征,即所谓的网络“戏谑化”表达。

网络“戏谑化”表达主要采用“调侃”,“搞笑”、“揶揄”等形式,颠覆了文本原有的“能指”与“所指”,在“解构”的基础上兼具“建构”的成分,并以“狂欢”和“批判”的精神面貌体现出对某一事件的强烈情绪[1]。

本文旨在研究网络“戏谑化”表达的起因与功能,探索其可能的归宿,为理性应对该现象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后现代草根文化消费:网络“戏谑化”表达的起因我国学者郑满宁认为,最早的网络“戏谑化”表达,可以追溯到十余年前的恶搞视频[2]。

当时,猫少爷的《中国队勇夺世界杯》、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恶搞视频掀起了网民“嬉笑怒骂”狂欢行为的序幕,底层民众开始通过话语戏谑行为来执行手中的批判权,讽刺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无奈。

随后几年,“囧”、“屌丝”、“坑爹”等网络流行词陆续出现,成为网民描述现实生活的关键词。

社交媒体的“戏精”现象探析

社交媒体的“戏精”现象探析

新媒体NEWS RESEARCH社交媒体的“戏精”现象探析□瞿旭晟李鸣【摘要】微博、微信等高度聚合的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意味着娱乐方式的增加、交流方式的丰富和表现方式的变化。

本文借助于戈夫曼的理论,针对当下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沟通交流的新现象,探讨社交网络发展中出现的新群体----"戏精"的成因,本研究主要从入局心理、虚拟与现实、自我呈现、网络狂欢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戏精文化”;“戏剧理论”;社交媒体;“前台后台”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2018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长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

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

①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网民的增多、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沉浸于网络世界里,在现实中沉默,在虚拟中表达,指尖键盘给了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途径。

与此同时,不真实就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现实与虚拟人格的不对称,直击当今受众的内心世界,甚至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所谓“后真实”(post-truth)的广泛讨论。

就本研究关注的主题来看,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善于表现、给自己加戏的人,这些人发表一些内容,使用较为夸张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喜爱,尽可能拉近自己与偶像的距离,也努力想让周围的人按照自己表现出来的样子来看待自己,这些人就被表述为“戏精”,“戏精文化”也由此而来。

“戏精”这一词汇由来已久,最早用来形容演员的演技很好,直到2017年有了新的网络释义,出现于粉丝圈掐架。

从“智障本障”“可爱本爱”的“XX本X”梗衍生的“戏精本精”,形容的就是戏精本人,在吐槽时常用“你是不是中央戏精学院毕业的”【作者简介】瞿旭晟,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戏精”的多角度分析
作者:王海林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3期
摘要:本文从2017年最新的网络流行语“戏精”以及其衍生出的“XX本X”、“杠精”等词语出发,探讨这些词语在词义、句法功能、语用等上的发展演变,从而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的社会心理以及文化心理,并对这些新词新语的发展前景作出大胆预测。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戏精;杠精;词义的演变
一、来源
近年来一些由网络中衍生出流行语层出不穷,有的是新兴产生的词语,有的是旧的形式赋予新的意义,有的是新产生的结构,但大都具有时尚、新颖、表现力强等特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又出现许多这样的词汇,比如“戏精”,例如:
(1)作势:“戏精”与好演员之间差了什么?(新浪时尚 2017-11-14)
(2)长城评论:贪官“戏精附体”,我们差他们一声“影帝”(凤凰新闻2018-5-27)
在这些新闻标题里,随处可见“戏精”这个词,说明其已经具有了固定的意义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开始在语言中独立运用了。

在百度百科中已经给“戏精”作了如下的定义:“戏精,网络流行语,最早是比喻表演、演戏很厉害的人。

生活中的戏精是指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地点,通过表演或模仿行为,令人感觉像剧中演员一样,产生错觉。

”本文试图从词的构造、句法功能以及词义的演变等多个角度去分析“戏精”这个词。

二、词的构造以及句法功能
先来分析“戏精”这个词的构造。

可以看出“戏精”很明显是一个双音节合成词,是由“戏”和“精”这两个语素构成的。

作为一个名词,它可以既作主语也可以作谓语,例如:
(1)作势:“戏精”与好演员之间差了什么?(新浪时尚 2017-11-14)
(4)把文物珍品搬上舞台变成“戏精”(四川在线 2018-5-24)
例(1)中的“戏精”放在了句首动词的前面做了整个句子的主语;例(4)中的“戏精”放在动词“变成”之后做了谓语动词的宾语。

“戏精”在下面的例子中也可以被“很”等程度副词修饰,例如:
(5)刚看到一个薛之谦料,可以说这很戏精了。

(豆瓣 2017-09-18)
这个现象与“很+名詞”这种现象有关。

邢福义先生在《“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中说,这种现象是“词性裂变”造成的,“使一个形式在原来名词词性的基础上裂变出形容词”。

三、词义的演变
(一)“戏精”的概念义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戏”,与“戏精”这个词相关的解释是“3、戏剧,也指杂技。

”在《说文解字》中“精”是指“择也,从米、青声,子盈且。

”就是说,“精”专指拣择米粒,后来引申出“精细”这个意义。

同样,《现代汉语词典》对“精”的解释也很详细,但与之相关的是“6、精通;9、妖精。

”注释6和注释9似乎与词义都有关系。

如果按照注释9去理解的话,那么“戏精”就属于妖精的一种,这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志怪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妖精,比如《西游记》中的“白骨精”、“玉兔精”等。

虽然“妖精”到今天词义也发生了演变,但是放在这里去解释“戏精”还是不妥,例如:
(6)嘘,前方博物馆戏精出没!(新浪新闻 2018-05-19)
(7)播放量过亿,文物“戏精”让历史说话(西安网 2018-05-25)
(8)降雨+雷雨+大风!苍南天气戏精上身!新的一周全是雨!(浙江在线 2018-05-29)
在这里,虽然说文物和天气,本不是可以演戏的人,但是这里是用了拟人的修辞,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但如果单单理解成注释6“精通”,这是一个形容词,似乎也不太合适。

上文提到,“戏精”这个词原本指的是表演、演戏很厉害的人。

所以在这里,笔者还是比较赞同把“精”理解成“精通……的人”。

因此在这里,“戏精”就可以解释为“精通演戏的人”,例如:
(9)凭什么她才是中国第一戏精?(一条 2018-01-19)
这里用“戏精”是在夸赞中国演员章子怡的演技好,这就是“戏精”的概念意义。

(二)“戏精”的色彩义
一般网络语言的色彩义都是比较强的。

“戏精”这个词出现时间不算太晚,但是它起初使用的时候是用来形容一个演技非常好的人,是个褒义词,近义词是“戏骨”。

但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的瞬息万变,这种色彩意义也发生了改变,例如:
(10)“戏精贪官”演过啥剧情?女官员披头散发学猫叫狗吠(网易新闻 2018-05-25)
(11)《演员的诞生》为何变成了“戏精的诞生”(比特网 2017-11-16)
例(10)里“戏精贪官”是指这个贪官为了逃脱法律制裁假扮疯子;例(11)中“戏精”成了与“演员”相对的词,这是因为2017年《演员的诞生》这档节目里的演员的演技让人们觉得他们在作秀,所以在这里“戏精”有了和“戏骨”完全相反的意思。

虽然“戏精”还是在形容一个人很会演戏,但这里带有一种贬义的色彩在里面:会给自己加戏,更喜欢博人眼球,爱作秀。

正是这种贬义色彩,使得“戏精”这个词的表达能力更强。

而这个词的色彩义发展到今天,逐渐变成了表达调侃的意义,例如:
(12)“文物戏精大会”火了,要看文物戏精,更要看文化正剧(光明网 2018-05-22)
上述例子,源于网络短视频软件“抖音”上的一个活动叫“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这个活动旨在利用现代的传媒手段,使博物馆中的文物动起来,让文物会“说话”,所以把这些文物也称作是“戏精”。

这种用法可以理解成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一种调侃的色彩,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四、“戏精”流行的原因
(一)语言内部因素
“戏精”这个词的从产生到其意义的演变再到被广泛的使用,一定是符合其语言内部规律的。

“戏精”一词通过隐喻这种方式,代表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评价,用“精”来表示一种程度,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隐喻连接了事物间的相似性,所以不仅演员可以被说为“戏精”,非演员甚至是非人的事物也可以被称作“戏精”。

而且这个词更加简洁,仅仅两个词可以表达很丰富的意思,而其生动形象的特点也满足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使用起来更加简便,用最简单的词来表达最丰富的意义,因此才会在网络中流行起来。

(二)社会因素
“戏精”的诞生也反映出一种更加包容开放的社会现象。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可以在网络交往中更加自由地表达看法。

网络流行语大都反映了人们的求异心理和从众心理,用“戏精”去表达一个“精于演戏的人”,甚至可以用来讽刺那些博取关注、哗众取宠的作秀之人,这样的用法很新奇,可以迎合人们求异的心理,希望可以用这个词来证明自己具有创新精神,走在时代的前沿。

五、结语
“戏精”这个词不仅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与此同时,以这个词为中心也衍生出了其他的词群。

例如“戏精本精”,这个的意思就是“戏精本人”。

由此衍生出一种拥有“XX本X”构式的“戏精体”等。

这些语言现象已经活跃在口语之中,它们都具有形象生动的表达特性。

但是网络流行语发展迅速,这些网络流行语今后的发展需要时间来证明。

参考文献:
[1]陈昌来,雍茜.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1,(03);82-88.
[2]何莎.流行语“给力”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93-194.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任雪菲,蔡贺.说功能论视角下简析网络环境中的“戏精”[J].社会纵横,2018(1):109-111.
[5]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02):1-10.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第6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