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文化生产、意义和影响

合集下载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取得了成功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反传统性、包容性和交流性等特点。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和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偶然,与社交媒体的兴起、全球化交流的加剧、文化互动的融合、消费主义的倡导等因素密不可分。

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从而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社会群体。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2. 全球化的交流加剧全球化交流的加剧,使得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这种互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从而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即网络流行语。

3. 文化互动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从文字、图片、短视频、表情包等多个方面的混搭,为网络流行语带来了越来越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化融合之下,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一种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感情交流的方式。

4. 消费主义的倡导消费主义的倡导,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

广告、营销、明星代言等形式的大众娱乐产业,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这种创作方式不断地吸纳、包容各种创新思维,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十分复杂,主要涉及到个人转播、平台传播和传统媒体等多个方面。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个人转播个人转播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基本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与社会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与社会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与社会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可以迅速传播和扩散,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幽默的内容而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

然而,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与社会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并被广大网民使用的特定词语或短语。

它们往往有独特的梗和含义,可以传达出一定的情绪或思想。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和受欢迎程度常常与时下的热点事件、网红人物或社会现象相关。

二、网络流行语的演变网络流行语的演变是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的。

起初,网络流行语主要是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中产生,通常出现在文字表达中,如表情符号、“哈哈”、“呵呵”等。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网络流行语开始涌现,如“翻车”、“表情包”等。

同时,随着网络平台的变化和升级,流行语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动,以适应不同的传播方式和表达需求。

三、社会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和演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网络流行语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语言习惯。

通过使用流行语,人们可以在表达中更快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增强沟通效率。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创新性,鼓励年轻人在思维和想象力上更加开放。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成为了年轻人娱乐和社交的一种方式,促进了社交关系的建立和深化。

最后,网络流行语还反映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化。

通过流行语的传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跟进时下的热点话题和社会动态。

四、案例分析:抖音流行语“我夜都不夜”抖音是当前年轻人非常热衷的社交平台之一,其中的流行语常常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

例如,最近流行的“我夜都不夜”就成为了许多抖音用户的口头禅。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追求快乐与自由的态度,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可以从中看出,抖音流行语不仅流传于虚拟网络中,也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中。

这种新型的、与时俱进的流行语不仅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越来越常见。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富有创造力的内容,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简洁有力:网络流行语以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闻名,可以通过极简的文字或图片,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2. 创造性强: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它们可以通过对现有语言的重新组合、变形或引用,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可塑性强:网络流行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语境进行变形和演绎,进而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传播至各个角落。

4. 反应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社会热点和时事的反映。

通过对社会事件、流行文化等的关注和回应,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和共识的标志。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 社交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表达自我和获取认同感的工具,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2.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网络流行语通过快速的传播迅速在社会范围内流行开来。

3. 幽默与调侃:网络流行语往往以幽默和调侃为主旨,它们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4. 群体认同: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群体认同感,使得人们更加愿意使用和传播这些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对于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传达和弘扬一种地域或群体的特色,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意义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主要语言形式。

人们在社交媒体、网络聊天和微博文字中大量使用网络用语,这些用语深刻影响着汉语言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新时代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网络语言大部分是由年轻人创造和使用的,他们在文字表达上更加随性、灵活,因此网络语言的创造更多地受到年轻一代的喜好和文化影响。

一些网络流行语、网络用语、网络缩略语等,都是年轻人在玩笑、调侃和表达情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语言的创新不仅为汉语言增添了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且也带来了汉语言文化的新鲜和生动。

新时代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传统的书面语言和口语表达方式往往缺乏趣味性和活力,而网络语言则丰富了人们的表达方式。

“666”、“弯弯”、“暖男”等网络词汇,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这些新的表达方式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得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丰富了汉语言的交流方式。

新时代网络语言加速了汉语言文化的全球传播。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拉近了世界各地人们的距离,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语言更容易地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进行交流和沟通。

许多网络用语和网络流行语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全球范围,成为人们跨国交流时的语言工具和切入点。

这不仅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语言体验,而且也加速了汉语言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影响力的加强。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由于网络语言形式灵活多变,一些网络用语和网络词汇的准确含义往往不被所有人所理解,导致了语言交流的障碍。

一些网络用语的使用不当和过度也可能导致语言的贫乏和鲁莽,甚至对汉语言文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在推广和使用网络语言时保持清醒头脑,遵循语言交流的基本规则和道德准则,以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

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意义随着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语言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一种主要方式。

网络语言的特点是简洁、直观、快捷、有趣,因而受到广大年轻人的青睐。

然而,网络语言是否会对汉语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成为了一个争议话题。

首先,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言文化的发展。

随着公众日益关注网络语言的使用和规范问题,许多词汇、用法和表达方式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形成了新的网络汉语。

这些新的网络汉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和用法,而且增强了人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例如,“666”表示赞美;“麻烦你给我发一下”表示“请发一份给我”;“懒狗”表示“懒人”,等等。

这些具有浓厚网络特色的新表达方式,正逐渐成为当今汉语言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网络语言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由于网络语言的简约性和直观性,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使用网络语言,乃至以网络语言代替了规范的汉语表达。

长此以往,会导致汉语语言文化的衰退。

例如,“哈哈”、“嘻嘻”、“呵呵”等网络语言词汇大量使用,导致情感表达变得缺乏丰富性和真实性。

因此,在使用网络语言时,我们应该保持规范、真实和美好的表达。

最后,网络语言的出现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变化,也导致了汉语言文化的不断更新。

网络语言不仅是一种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反映当今社会生活和文化变迁的素材和见证。

网络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当今社会形态、审美和语言习惯等方面的重要变化,因此,它对于了解时代、了解社会还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之,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和意义具有双重性,对于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提高日常交流的效率,以及反映当今社会生活和文化变迁都具有一定的贡献。

网络语言的使用需要遵循规范,保持真实、准确和丰富的表达方式,以此来推动中国汉语言文化的发展。

网络语言现象及其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影响-高中作文800字

网络语言现象及其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影响-高中作文800字

网络语言现象及其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影响-高中作文800字标题:网络语言现象及其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影响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一种全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迅速蔓延至全球。

然而,这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对于我们的传统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大量的网民。

它以简短、直观的形式传递信息,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例如,“囧”字在网络上的流行,就是因为它形象地表达了尴尬、无奈的情绪。

网络语言通过创造新的词汇、改变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给生活带来了乐趣。

然而,网络语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网络语言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解和混乱。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对传统语言文化产生冲击。

一些青少年过度沉迷于网络语言,忽视了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这无疑是对我们宝贵文化遗产的破坏。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语言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引导,防止其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冲击。

我们可以借鉴网络语言的优点,如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等,将其融入到传统语言的教学和使用中。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网络语言的规范和管理,避免其滥用和误用。

总的来说,网络语言现象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现象,它既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既要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的优点,又要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语言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忘我们自己的根和源。

“网络流行语对语言和社会的影响”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语言和社会的影响”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语言和社会的影响”研究网络流行语对语言和社会的影响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沟通便利。

与此同时,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也应运而生。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可以轻松表达情感和态度,也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然而,这些表达方式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对语言和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影响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语言的出现,对语言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丰富和强化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语言具有简洁、多样、生动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信息传递需求。

网络流行语也可以说是一种潮流,因为它们具有语言时尚的特征,一旦流行起来,就会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能加强人们之间的情感共鸣,因为它们常常来源于生活中的事情,被普遍接受,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也对语言规范化和语言清晰度的要求产生了挑战。

网络流行语常常是语法不规范、缺少标点符号、写法不规范等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在网络语言中不算严峻,但在写作和交流方面却隐藏了大量的问题。

这种不规范的语言使用可能会让人们阅读和理解变得困难,同时也不利于语言规范的形成和传承,增加了语言沟通的难度。

二、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与语言的影响相比,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则更加深远。

首先,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也成为了人们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轻松地加入到各种社交群体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同时,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也为社交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网络流行语对社会道德和行为的影响也相当重要。

网络流行语,乃至整个网络语言,常常包含着不合理、不良的言论和观点。

当这些不良的观点通过网络流行语等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时,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监管机制,减少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语言中不良内容的传播。

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时代网络语言不仅对汉语言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网络语言以其简洁、快速、直观的特点赢得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网络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常常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热点事件、时事热点和社会热点的特点,并将其化繁为简、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从而为汉语言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网络语言中常常出现的创新词汇和独特表情符号也丰富了汉语词汇和语言表达的形式,推动了汉语言文化的多元化和更新换代。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语言中常使用汉字和成语,让年轻用户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接触到传统汉字和成语,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促进了传统汉语言文化的传承。

网络语言中也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和民俗符号,如二次元文化、古风文化等,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并且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汉语言文化。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

网络语言是年轻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尚、潮流的特点使得它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和社会影响力。

网络语言中常常包含着当代社会的热门词汇、新兴事物和流行文化的符号,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这些新兴词汇和独特表达方式反映了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引领和推动了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网络语言既是一种交流媒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不可忽视。

网络语言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汉语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引领和推动了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好网络语言的优点,注重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网络语言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汉语言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的文化生产、意义和影响摘要网络语言的生产源自大众文化作品,其词源从最初的社会热点事件逐渐偏向动漫、娱乐节目,今年有向方言、微博和明星化转向的趋势。

同时,词义的衍生也推进着网络语言的文化二次生产。

网络语言的文化意义不可小觑,其有助于消弭信息鸿沟,并带动着青年价值观的反哺。

虽然网络语言对文化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但也要防治文化的腐蚀,做好文化引导和价值观引导。

关键词网络语言文化生产文化意义文化影响网络语言自诞生起就受到大量用户的喜爱,其掀起的网络语言文化潮流也受到各方的关注。

早在2005年,澳大利亚学者布朗兹就认为,网民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通过自身体验创造新的词汇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丰富已有词汇并生产新的词汇。

它既是时代流行文化产物之一,又具有大众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同时也推动着当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对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文化生产文化生产是意义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始于受众对意义的参与创造。

网络语言的便捷、幽默、反讽等特点吸引着大量网民使用,同时其活跃具有周期性的特征也推动着网民投入到“造词运动”中,不断推进着网络语言的文化生产,充实着网络语言库。

基于政治和民生领域的热点社会事件曾经一度是网络流行语的重要源发领域,但随着造词群体的扩大、造词能力的提高,以及大众文化的推广,词源也逐渐扩大到综艺、游戏、歌曲、漫画、方言等方面。

笔者根据今日头条、搜狐公众平台等网络公开资料进行了不完全统计, 2016年使用热度较高的新兴网络语言至少有41个,并统计了其语言文化生产的词源和微博统计量。

研究发现,2016年热门网络语言呈现如下特征:1.网络语言呈现多元化,语言类词语流行加快从2016年热门网络语言的词源来看,伴随热点社会公共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语言正在减少,仅占到总数的7%。

这一方面表明网络流行语评选的内容更加多元,另一方面反映了网民在流行语生产上成为主力。

同时,本次数据呈现了一个新现象:方言演变成为网络语言的词汇占比最大(17%),如上海方言的“伐”就受到热捧,“方”也是“慌”的方言发音。

方言类的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源自于方言天生的传播优势,即方言群体的自发传播和非方言群体的好奇性。

2.网络语言生产主体来源从网民扩大到名人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中,造词运动已经势不可挡,“A4腰”“锁骨发”就是微博线上活动中出现的词语。

在网友生产网络语言的过程中,用户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市场现有文化产品都是其网络语言生产的来源。

如“包治百病”就是网民通过“女人最爱包包,买个包包什么都好了”这个经验得来的,而“葛优瘫”更是从《我爱我家》剧照中有感而发。

网络语言的生产通常为网民,但是近些年明星和名人也为网络语言的生产做出贡献。

2016年热门网络语言词源数据显示,明星和名人创造的网络语言总占比达19%。

从贾玲“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要靠才华”到岳云鹏“我的天哪”、薛之谦“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和大张伟“如何睡到***”,许多明星借助经典语句这一文化影响力来重塑形象。

而像王健林、傅园慧所贡献的网络语言,虽无刻意为之之意,但其经典词汇确实为网民的在线交流提供“素材”。

明星和名人的社会地位和传播资源优势,使得其词语产品流通便利。

3.简短的网络语言更易生产和复制根据笔者统计的2016年热门网络语言可知,热门网络语言的字数多在4个左右,超过6字的网络语言较少。

在网络语言创造时网民倾向于词组,而很少用句子,而微博指数过亿的四个网络语言都是两个字的词组。

微博指数显示了每个网络语言网民在微博上的提及数,数值越大说明用户的使用率越高,对这种语言文化的复制量越大。

文化的复制是对文化生产的认可,说明这种文化的生产满足的用户的需求。

而在复制的过程中,网民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播词语,还会对原有网络语言进行丰富。

4.词意衍生促进网络语言文化再生产网民在复制网络语言的同时,既复制了词语原有的意思,又会添加新的含义。

如最早出现的“吃土”一词,后又出现“吃藕”“吃瓜”等“吃”系列流行词。

而“朝阳群众”一词的流行,更让网民将“吃瓜群众”创造出来来表达自己无辜和旁观的心情。

在派生词义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文化的传播和再生产。

“感觉身体被掏空”经历了三次文化生产过程。

这一词最初是来自于汇源肾宝片广告词,在2015年形成并引发了使用热潮。

但是在2016年这一词语被网友再次“翻出”,并与“葛优躺”的图片进行了搭配,甚至出现“gif”格式动图,其意义也延伸至“工作过累导致身体十分疲惫”的含义。

正是这个词义,形成了今天红极一时的网络语言。

第三次文化生产是《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歌曲,引起了社会上对当代青年人加班严重过量的关注,也形成了青年人当中“加班无奈”的反思浪潮。

许多媒体在报道中也开始借助这一语句来表达观点,如《感觉身体被掏空!<封神传奇>恶评如潮》。

二、网络语言的文化意义网络语言在传递内容上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受传者的门槛较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其产生既丰富了大众文化,又在消弭信息鸿沟上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网络语言具有颠覆性、边缘性和批判性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当这一文化被广大群体接受时,就逐渐形成了青年价值观的反哺现象。

1.消弭信息鸿沟1)缩小代际差距长辈和子女间的代际鸿沟一部分是由价值观形成,还有一部分是信息接受能力和速度的不对等形成的,后一方面更容易形成交流的不顺畅。

青年人热衷于社交媒体互动,倾向于圈子文化,而这些都是父辈在信息汲取上的弱势,因而易在交流中出现信息鸿沟。

“以前说代沟吧我还真没当回事儿,上次我跟我女儿说什么,她就回答我‘醉了’,我还以为她喝多了呢。

后来人家跟我解释说这是一种比喻,是现在的热门词。

案例4,苏先生,45岁,高职老师。

关心政治,自认为“对什么事都想得很多”。

采访时间2016年6月于北京。

因网络语言最初诞生于互联网,确切地说是社交网络和社区,因为虚拟空间里的个人身份模糊,代际概念较弱,以圈子文化为主。

当人们使用某种共同语言、有着相似的观点或信息,更易形成身份认同和交流倾向。

因而,当父辈们开始使用网络语言时,年轻一代会加强对父辈的认同,减小潜意识中的信息代际,下意识的将父母归入自身的语言圈子中。

“也希望父母多了解一些这些网络语言,但一想那么多词,每个都解释一遍也挺麻烦的。

如果他们也天天多刷手机就跟得上了。

网络语言以身份认同的方式缩小着代际差距,共同的语言习惯和使用方式是主要表现形式。

共同的语言是沟通的前提,网络语言在身份认同基础上缩小了代际差距。

2)快速填补热点信息网络语言能反映出网民的关注重点,并能展现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网络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不仅承担着“趣味担当案例3,王先生,29岁,影视制作行业自由职业者。

自称“语言创造力不及画面创造力,但语言模仿超强”。

采访时间2016年4月于北京。

案例3,王先生,29岁,影视制作行业自由职业者。

自称“语言创造力不及画面创造力,但语言模仿超强”。

采访时间2016年4月于北京。

同时也是重要的信息载体,而不仅是作为一个名词或形容词等。

网络语言的出现大多是网民出于对热点事件的关注而形成的[],网民通过接触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到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是快速接触社会公共热点的途径。

“我对这个群体很无感,之前也不知道这个新闻,我是在这个词出来之后才认识到原来‘大妈’已经不是原来的‘大妈’了(杨女士)。

”除“中国大妈”以外,许多社会事件也是通过像“我爸是李刚”“表哥”等网络语言传播开来的。

对于媒体接触较少或对社会热点关注较少的群体来讲,网络语言是其了解社会热点的利器,可以快速的填补热点信息。

2.青年价值观反哺青年网民成为网络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网络语言的最初使用人群具有年轻化和使用人群文化水平较高的特点,而次使用群体则在年龄和学历上存在“代沟”,因而网络语言文化传播的方向易形成“文化反哺”。

“相比父母来讲,我们接触网络语言的机会更多,社交平台广、有才的人也多,很多渠道都能了解到这些。

我们也希望爸妈多了解下这些,需要与时俱进的,这个时代不能落后。

(王先生)”青年人主导着网络文化,所营造的文化场景就是由“青年人呈现的世界”,形成了反向社会化,即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现象。

2015年流行的“手绘微信说明书[]”就是典型的文化反哺模式。

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可以概括地定义为“年轻者在网络环境中将所形成的新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等内容传授或影响年长者的社会化过程。

“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多了解我们所想的东西,用年轻人的方式思考,这样遇到问题就会理解我下。

(杨女士)案例2,杨女士,24岁,国企宣传部门员工。

自认为“与文字常年打交道”。

采访时间2016年4月于北京。

”“生活不止苟且”彰显了青年人“追求理想”的信念,而不是传统的一直强调“做好眼前的一茶一饭”;“感觉身体被掏空”提醒了人们,现代的年轻人生活压力极大,80后、90后并不是所说的无所事事;“辣眼睛”更是直白地表达了现代青年人对审美的高要求和表达情感的直接性。

通过网络语言,年轻人能够向人们展示他们的想法、生活状态以及价值观念。

而年长的人也正是通过这些网络语言来了解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况、精神世界,同时他们也逐渐学会用年轻人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表露情感,逐渐融入青年人倡导的价值体系中。

三、网络语言的文化影响网络语言引发的“造词运动”,其所衍生的相关图片、电影以及用网络语言撰写新闻等等,这一系列文化生产促进了大众文化传播,对于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我们要肯定网络语言给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语言生机,另一方面仍要防治低俗文化的扩散。

1. 网络语言给传统媒体语言表达注入生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多元民意的另类诠释。

当其以轻松诙谐的语态出现在传统媒体中时必然会带给受众视觉冲击和饶有兴致的阅读体验。

在2010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刊登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其中对网络语言“给力”恰当的运用引来一片赞誉,这也是中央党报通过发文来对网络语言的肯定。

2012年人民日报文章《“回应”: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一文中又使用了当年的另一句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这是继“给力”“浮云”“hold住”之后,主流传统媒体对网络流行语的又一次应用。

相比于传统语言,网络语言更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它在传统媒体中的运用不但让受众更加认可媒体,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更新。

因此,“房奴” “宅”“给力”“山寨”“粉丝”等被编纂进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正说明这些语言具备一定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

2.网络语言重拾传统文化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并没有被削弱正式用语的使用习惯,反而让人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学。

如“重要的事说三遍”古人称“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古诗词中则有“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