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的并发症

肝包虫病的并发症

肝包虫病的并发症

*导读:肝包虫病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

肝包虫病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更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因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如因过敏反应而有皮肤搔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呕吐、腹痛。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

第1 页

肝腹水引起的并发症有哪些

肝腹水引起的并发症有哪些 *导读:核心提示:肝性脑病。肝硬化患者多在终末期会出现昏迷和反复发作性木僵,一开始病情并不像急性肝性脑病患者那样…… 核心提示: 肝性脑病。肝硬化患者多在终末期会出现昏迷和反复发作性木僵,一开始病情并不像急性肝性脑病患者那样严重,但是昏迷的程度会逐渐加深直至死亡。所以说,这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 由于现代城市生活越来越丰富,越多的人并不注重自己的饮食和生活,导致不少肝脏问题的发生,特别是肝硬化,不要小看的肝硬化,肝硬化晚期会出现多种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相当高。 下面就是一些常见的并发症症状及其一些提供的参考治疗 方案: 肝性脑病。肝硬化患者多在终末期会出现昏迷和反复发作性木僵,一开始病情并不像急性肝性脑病患者那样严重,但是昏迷的程度会逐渐加深直至死亡。所以说,这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 治疗:供给足够的热量,但是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应用合成双糖降低肠道中氨的生成和吸收。 肝硬化的并发症有哪些 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就是门静脉高压

征,由于门静脉压力增高,导致侧支循环建立,其中一条重要的侧支就是食管和胃底的静脉曲张,一旦静脉曲张破裂造成大出血,就会出现突发性的呕血或排出柏油样粪便,出血量大,死亡率极高。 治疗:卧床休息,禁食,及时止血,失血量大的要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肝硬化的并发症有哪些 肝肾综合征。大部分肝硬化病人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体征,就是腹腔内有大量液体积蓄,也就是腹水。而腹水的出现,就说明体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肾脏的血流量下降,出现没有病理改变的功能性肾衰竭,即肝肾综合征。 治疗:给予输入白蛋白,或是将放出的腹水浓缩后自体回输,扩充血容量,在此基础上应用利尿药。 肝硬化的并发症有哪些 感染。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差,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很容易就合并有细菌感染。最严重的是自发性腹膜炎,表现为全腹有压痛,并且腹膜刺激征明显,腹水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多,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 治疗:最常见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一旦诊断是自发性腹膜炎,应当立即应用足量、联合的抗菌素。 肝硬化的并发症有哪些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临床上对于腹水的治疗手段常用的

《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中抗菌素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76603856.html, 《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中抗菌素的选择 作者:张巍黄政宇张景昆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3期 【摘; 要】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肝硬化自然病程进展的重要标志。患者一旦出现腹水,1年病死率约为15%,5年病死率84%。而大量腹水或顽固性腹水患者预后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差。肝硬化腹水及并发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肝肾综合征(HRS)是肝硬化晚期常见的临床问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制定了《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为使其能被更好的理解并服务于临床,本文就指南中涉及抗菌素方面做一解读。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抗菌素治疗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3-0228-01 1 腹水的分级与分型 任何病理状态下导致腹腔内液体量增加超过200毫升时,称为腹水。腹水是多种疾病的表现,根据引起腹水的原因可分为肝源性、癌性、心源性、血管源性、肾源性、营养不良性和结核性等。对于非门脉高压性腹水如心源性、肾源性及其他原因的腹水因为在治疗原则方面不尽相同,应参考其他相应专科标准。临床上根据腹水的量可分为3级。1级只有通过超声检查才能发现,腹水位于各个间隙深度10cm。临床医生可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和患者的查体情况进行分级评估。根据腹水量、对利尿药物治疗应答反应、肾功能及伴随全身疾病的情况,临床上大致可将腹水分为普通型肝硬化腹水和顽固(难治)型肝硬化腹水。2014年国内学者报告了肝 硬化顽固型腹水的参考诊断标准:(1)较大剂量利尿药物(螺内酯160mg/d、呋塞米 80mg/d)治疗至少1周或间断治疗性放腹水(4000~5000ml/次)联合白蛋白(20~40g/d)治疗2周腹水无治疗应答反应;(1)出现难控制的利尿药物相关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2 腹水性质的判断 在病因诊断方面,对于既往无肝病史初次就诊的腹水患者,检测同日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有助于判断腹水的性质和病因诊断。SAAG与门脉压力呈正相关。SAAG>11g/L 的腹水为门脉高压性。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门静脉高压性腹水。其特異性和敏感性均优于既往根据漏出液和渗出液来判断腹水性质的方法。对于新出现的腹水以及2、3级腹水患者,入院时应做腹腔穿刺行常规腹水检查,疑似感染者还要行腹水培养,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且要在床旁严格无菌操作的情况下留取标本并立即送检。培养应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之前进行,但患者在就诊前已经用过抗生素,而临床又怀疑腹腔感染,仍要行细菌培养。腹水细菌培

肝硬化的并发症

肝硬化的并发症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为最常见并发症。多突然发生呕血或黑便,常为大量出血,引起出血性休克,可诱发肝性脑病。在血压平稳、出血暂停时内镜检查可以确诊。部分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可由其他原因如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内镜检查可资鉴别。 (二) 感染 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常并发感染,如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等而出现相应症状。有腹水的患者常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指在无任何邻近组织炎症的情况下发生的腹膜和腹水的细菌性感染,是肝硬化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颇高。病原菌多为来自肠道的革兰阴性菌。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短期内腹水迅速增加,体检发现轻重不等的全腹压痛和腹膜刺激征。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部分患者上述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表现为肝功能迅速恶化,发生低血压或休克,可诱发肝性脑病,应予注意。腹水检查如白细胞﹥500*106/l或多形核白细胞>250*106/l,可诊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细菌培养有助确诊 (三)肝性脑病 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亦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主要临床表现为性格行为常、意识障碍、昏迷。 (四)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1低钠血症:长期钠摄入不足、长期利尿或大量放腹水导致钠丢失、抗利尿激素增多致水出溜超过钠出溜(稀释性低钠).2低钾低氯血症:钾的摄入不足、呕吐腹泻、长期应用利尿剂或高渗葡萄糖液、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均可促使或加重血钾和血氯降低,低钾低氯血症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并诱发肝性脑病。3酸价平衡紊乱:肝硬化时可发生各种酸价平衡紊乱,其中最常见的是呼吸性价中毒或代谢性

碱中毒,其次是

肝硬化晚期腹水有哪些并发症

肝硬化晚期腹水有哪些并发症 肝硬化晚期就会出现腹水,这个时候患者会挺着一个肚子,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肝硬化晚期腹水除了对人体的损害更加强烈,还会出现其他的病症对身体造成伤害,那么肝硬化晚期腹水有哪些并发症呢,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好好的分析。 一、上消化道出血约占死亡原因的15%,因肝癌常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而门静脉、肝静脉癌栓进一步加重门脉高压,故常引起食管中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裂破出血。若肝细胞癌侵犯胆管可导致胆道出血,亦表现为呕血和黑类。有的患者可因肠道粘膜糜烂,溃疡、加之凝血功能障碍而广泛出血,大出血可导致休克和肝昏迷。 二、肝昏迷(肝性脑病) 约占死亡原因的三分之一,

常为肝癌终未期的表现,消化道出血、大量利尿剂、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感染等常可诱发肝昏迷。 三、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约10%左右的肝癌患者因癌结节破裂致死,为肝癌最紧急而严重的并发症。肝癌晚期坏死液化可自发破裂,也可因外力而破裂,故触诊时手法宜轻柔,切不可用力触压,癌结节破裂可局限于肝包膜下,有急骤疼痛,肝脏迅速增大,在局部可触及软包块,若破溃入腹腔则引起急性腹痛和腹膜刺激征。少量出血表现为血性腹水,大量出血则可导致休克甚至迅速死亡。 四、继发感染原发性肝癌患者因长期消耗及卧床,抵抗力减弱,尤其在化疗或放疗之后白细胞降低时易并发各种感染、如肺炎、肠道感染、霉菌感染和败血症等。 以上就是肝硬化晚期可能会造成的并发症,所以在我们确认自己患上肝硬化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这样才能让自己避免这样的痛苦,还有在饮食上一定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以清淡为主。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这样才能让自

己更早的康复哦。

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发表时间:2011-07-05T16:36:56.7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曹淑平 [导读] 前者壁厚,或呈双边结构;后者一般壁薄光滑,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则可明确鉴别诊断。 曹淑平(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峻德分院 154111)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4-0097-02 【关键词】肝包虫病超声诊断 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寄生所致的寄生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疾病。人体肝包虫病包括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及泡状棘球蚴病,以前者多见,后者较少见。包虫病在我国多见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牧区,其他地区也散在发现。 【超声表现】 1.肝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 (1)多数病灶位于右肝,单发,直径较大,超过l0CM者可达50%以上,最大者可达30CM。也可呈多发病灶,分布于肝左、右两叶。 (2)其内部回声多样化,可表现为囊性、囊实性、实性回声,因病程发展、病理改变、是否合并感染而不同。 国内学者将肝包虫囊肿回声分为以下6型。 ①单发囊肿型:多见,约占70%,为无子囊包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暗区,囊壁较厚,直径可达3~5CM,回声增强,光滑,与肝实质分界清楚,囊肿后方回声增强。典型者囊壁呈双层结构,其间可见极窄无回声间隙,囊内可见“囊沙”所致的点状或簇状强回声沉积物,改变体位后光点漂浮于囊内,呈“落雪征”。也可表现为薄壁囊肿,囊壁无双层结构。动态观察,囊肿逐渐增大。 ②多发囊肿型:肝内见多个独立或彼此相连的囊肿,为肝内多发包虫或外生性子襄所致。囊肿大硝、、囊壁、内部回声不尽相同,以右肝多发较多见。 ③子囊孙囊型:为含子囊包虫。大的囊肿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囊,即“囊中囊”征象,具有特征性。子囊、孙囊较多时,可呈蜂窝状、花瓣状、车轮状等多房性改变,亦是包虫囊肿特征性表现。 ④内囊分离型:包虫囊肿因自然衰亡、感染或损伤等原因,使内囊壁破坏。表现为内囊壁部分分离,内外两层无回声间隙不均匀增宽,内囊不光滑;或内囊壁完全分离破裂,囊液内可见不规则强回声带漂动。 ⑤囊壁钙化型:囊壁增厚呈圆形或弧形三习声,可伴声影,提示钙化。囊内为不均专无回声或低回声,也可见斑点状强回声,兰示包虫多已死亡。 ⑥囊肿实变型:包虫衰退或死亡后,内囊退化,囊液被吸收,虫体机化。声像表现类似实性肿块,边界模糊,内部呈杂乱不均的高回声或强回声,有时可见声影。 (3)CDFI显示肝包虫囊肿内部及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 (4)多数肝脏增大,肝脏左、右叶比例失常,局部肝表面驼峰状隆起,病灶附近管道受压显示欠清。 (5)并发症:包虫病的并发症具有危害性,常为突发致病的原因。常见并发症有感染及囊肿破裂。 ①继发感染: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回声强弱不均,有时可见内有气体强回声及声影。 ②囊肿破裂:引起变态反应并易发生感染。如肝包虫破入腹腔,可见腹腔积液,有时可见移植在腹腔内的包虫囊肿;如包虫囊肿位于肝右叶近膈顶部,可因感染引起穿孔,破入胸腔内,超声显示胸腔内有不均匀强回声团,与肝包虫囊肿相连,横膈连续性中断;若突破心包,则心包腔内可见积液;如破裂后囊液或包虫进入胆道,可致胆道阻塞,超声显示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与肝包虫囊肿相连,胆管及胆囊内可见点状细弱回声漂浮。 2.肝泡棘球蚴病 (1)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无包膜,边界不清,内部呈实性不均匀回声,可见散在点状、斑片状、圆圈状大小不等的钙化强回声,后伴声影。 (2)小病灶内可见粗砂粒样强回声,或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强回声;巨大病灶内部回声极不均匀,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或环状高回声及低回声,呈“地图样”改变。 (3)病灶坏死后,出现大片液性暗区,可类似“假囊肿”声像,但其内侧边缘不规则,呈“虫蚀样”改变,囊壁显示不清或无囊壁。 (4)CDFI显示病灶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5)肝脏增大。病灶周边管道可受压移位,胆管可轻度扩张。 (6)并发症 ①继发感染:病灶内可见脓液,呈粗细不均回声。 ②侵及肝门静脉、肝静脉、肝内胆管:可见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管腔显示不清或管腔内可见实性回声,梗阻水平以上胆管不同程度扩张。 ③肝门静脉高压声像:脾大、附脐静脉等侧支开放等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超声发现肝脏囊性肿块,表现为“囊中囊”、或壁厚呈双层结构的囊肿、或多房性囊肿,结合临床资料,可断肝包虫囊肿。但对于实变型肝包虫囊肿及肝泡棘球蚴病,超声诊断有一定困难,需合临床资料,特别是皮内变态反应试或血清补体结合试验进行诊断。肝包虫病常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1.肝囊肿单发囊肿型肝包虫囊肿需与肝囊肿鉴别。前者壁厚,或呈双边结构;后者一般壁薄光滑,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则可明确鉴别诊断。 2.多囊肝多发囊肿型肝包虫囊肿需与多囊肝鉴别。后者肝内呈弥漫分布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常伴有多囊肾、多囊脾;而前者囊肝数目相对较少,囊肿间肝实质回声正常。 3.肝内实性占位病变囊肿实变型肝包虫囊肿及肝泡棘球蚴病需与肝内实性占位病变鉴别,特别是肝泡棘球蚴病侵犯肝门静脉、开静

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

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 一、肝性脑病的定义 肝性脑病(HE)是一种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的综合征。肝性脑病定义为肝功能不全或门体静脉分流所致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将近70%的肝硬化患者中可观察到肝性脑病的轻微迹象。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占肝硬化患者的30%~45%。肝性脑病影响患者和亲属的生活质量,标志着肝硬化患者的不良預后。随访1年和3年因严重肝性脑病导致患者住院的生存率分别为42%和23%。肝性脑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肝性脑病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该综合征可看作由三个独立的临床实体组成:A型为急性肝衰竭相关的HE,B型为门体分流相关的HE,C型为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HE。有些权威将肝性脑病定义为急性或慢性、偶发性、反复发作或持续性。 二、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 肝性脑病的症状分级根据称为West Haven分类系统,如下所示: 0级——轻微肝性脑病(也称为CHE,既往称为亚临床肝性脑病);性格或行为改变轻微或无改变;记忆、注意力、智力和协调功能改变轻微;无扑翼样震颤。 1级——缺乏琐碎意识;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能力受损;兴奋、抑郁或烦躁不安;轻微精神错乱;执行心理任务的能力变慢。 2级——嗜睡或冷漠;神志不清;思维混乱;人格改变;行为异常;明显扑翼样震颤;间歇性定向障碍。 3级——可以引起昏睡;无法执行心理任务;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失忆症。 4级——昏迷,对疼痛刺激有或无反应。 三、肝性脑病的实验室检查异常 血氨水平升高是肝性脑病患者典型的实验室异常报告。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正确诊断出现精神状态改变的肝硬化患者。检查血氨水平时,必须测定动脉或游离静脉血标本。 经典的肝性脑病脑电图(EEG)变化是高幅低频波和三相波。然而,检查结

肝硬化并发症

肝硬化并发症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为最常见并发症。多突然发生呕血和(或)黑便,常为大量出血,引起出血性休克,可诱发肝性脑病。在血压稳定、出血暂停时内镜检查可以确诊。部分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可由其他原因如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内镜检查可资鉴别。 (二)感染 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常并发感染,如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等而出现相应症状。有腹水的患者常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SBP 是指在无任何邻近组织炎症的情况下发生的腹膜和(或)腹水的细菌性感染,是肝硬化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颇高。病原菌多为来自肠道的革兰阴性菌。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短期内腹水迅速增加,体检发现轻重不等的全腹压痛和腹膜刺激征。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部分患者上述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表现为肝功能迅速恶化,发生低血压或休克,可诱发肝性脑病,应予注意。腹水检查如白细胞>500×106/L或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250×106/L,可诊断SBP,腹水细菌培养有助确诊。 (三)肝性脑病 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亦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主要临床表现为性格行为失常、意识障碍、昏迷。(详见本篇第十六章) (四)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肝硬化患者常见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有:①低钠血症:长期钠摄人不足、长期利尿或大量放腹水导致钠丢失、抗利尿激素增多致水潴留超过钠潴留(稀释性低钠)。②低钾低氯血症:钾的摄入不足、呕吐腹泻、长期应用利尿剂或高渗葡萄糖液、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均可促使或加重血钾和血氯降低;低钾低氯血症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并诱发肝性脑病。 ③酸碱平衡紊乱:肝硬化时可发生各种酸碱平衡紊乱,其中最常见的是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其次是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五)原发性肝细胞癌 肝硬化特别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当患者出现肝区疼痛、肝大、血性腹水、无法解释的发热时要考虑此病,血清甲胎蛋白升高及B超提示肝占位性病变时应高度怀疑,CT可确诊。必要时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对肝癌高危人群(35岁以上,乙肝或丙肝病史≥5年、肝癌家族史和来自肝癌高发区)应定期做甲胎蛋白和B超筛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持续甲胎蛋白定量高于正常而未达肝癌诊断标准者,应定期跟踪随访。 (六)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 HRS是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肾衰竭,但肾脏本身并无器质性损害,故又称功能性肾衰竭。主要见于伴有腹水的晚期肝硬化或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病机制主要是全身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表现为内脏血管床扩张,心输出量相对不足和有效血容量不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被进一步激活,最终导致肾皮质血管强烈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HRS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和血肌酐升高,稀释性低钠血症,低尿钠。临床分为1型和2型。1型HRS为急进性肾功能不全,2周内血肌酐升高超过2倍,达到或超过226μmol/L(2.5mg/d1)。其发生常有诱因,特别是SBP。2型HRS为稳定或缓慢进展的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升高在133~226μmol/L(1.5~2.5mg/dl)之间。常伴有难治性腹水,多为自发性发生。美国肝病学会于2007年推荐使用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HRS诊断的新标准:①肝硬化合并腹水;②血肌酐升高大于133μmol/L(1.5mg/d1);③在应用白蛋白扩张血容量并停用利尿剂至少2天后血肌酐不能降至133μmol/L以下,白蛋白

包虫病诊断标准

包虫病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Echinococcosis 2006-04-07发布 2006-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WS257-2006 前言 本标准是在GB17013-1997《包虫病诊断及处理原则》的基础上指定的,GB17013-1997作废。 本标准的附录B、C、D是规范性附录,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地方病寄生虫病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包虫病临床研究所,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伍卫平、温浩、王虎、杨文、童苏祥、江莉。 WS257-2006 包虫病诊断标准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1.2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机构对两型包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包虫病hydatidosis/hydatid disease 是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的俗称,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引起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2.2 包虫病流行区 存在着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在犬、狐、狼等犬科动物终宿主和羊、牛、猪等家畜及野生动物中间宿主之间的循环,并出现人类感染病例的地区。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有在流行区的居住、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 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及其皮毛的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对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包虫病病人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主要的 临床表现为棘球蚴囊占位所致压迫、刺激、或破裂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囊型包虫病可发生在全身多个脏器,以肝、肺多见。泡型包虫病原发病灶几乎都位于肝脏,就诊病人多属晚期(参见附录A)。

肝包虫

肝包虫疾病介绍 肝包虫囊肿多见于牧区,南美、南欧和澳洲等与牧羊有关,伊朗和伊拉克等与骆驼有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则可能与驯鹿有关。我国内蒙、西北,四川西部、西藏等地区较常见。本病又称肝棘球蚴病,由细粒棘球绦虫的蚴侵入肝脏所致。 1 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多不明显,中青年多见,初期可无症状,随着囊肿增大可扪及上腹块,腹胀,腹痛,如位于右上肝者示膈肌抬高,可有呼吸系症状,不少病人曾有过敏反应症状,少数可因囊肿压迫胆道产生黄疸,亦有合并感染或穿入胆管出现胆管炎甚或败血症,穿入胸腔者可出现呼吸系症状或支气管胆道瘘,体征主要为上腹囊性肿块,位于肿上方者仅见肝肿大,有并发症者可出现相应体征。 2 用药治疗 在畜牧区广泛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治理,儿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预防羊群染病,加强宰杀治理,病死的羊尸应深埋或焚毁。注重个人卫生;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肝包虫囊肿中医治疗方法 1、 [治法] 疏肝化瘀,扶正祛虫。 [方药] 鳖甲煎丸加减:丹参30克,黄芪13克,党参45克,当归45克,郁金45克,炒白术13克,香附45克,半边莲13克,大腹皮13克,鳖甲45克,山檀16克,霄丸粉13克(冲).有黄疽者加菌陈、地耳草、焦枝仁、白茅根等。 2、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牛黄、红花、降誊、使君子、五咏绿绒蒿、唐石特青兰、诃于、山楂、广木香各3克,研末每次o.6~O.45克,每日4次服. 肝包虫囊肿西医治疗方法 1、对小而深藏肝内的肝包虫囊肝可严密随访,定期超声检查,如增大至接近肝表面时,可手术治疗。 2、内囊摘除为最常用术式,其要点为: ①在暴露包虫囊肿需认真保护伤口与周围脏器,避免囊液的污染、头节种植、与过敏反应。 ②切开囊腔前应逐步减压,通过穿刺吸取囊液尚可辨别是否合并感染或胆瘘。 ③杀灭头节,传统方法在减压后注入10%甲醛溶液或3%过氧化氢,5分钟后再进一步抽空囊液。但亦有人认为此法并不能保证头节的杀灭,因囊液的稀释使药效降低,曾有报告使用甲醛引起急性中毒或后期胆管炎的并发症;此外,如有多数囊肿者则难以奏效。 ④切开外囊前可进一步抽空囊液,使内囊与外囊分离。保证吸引器通畅,必要时使用2~3个吸引器,对大而张力大的囊肿排液极为重要。然后切开外囊,摘除内囊,再以过氧化氢或甲醛稀液涂拭外囊内壁,盐水纱布擦净。 ⑤消灭残腔可用外囊囊壁内翻缝合或带蒂大网膜填塞。但处理残腔前需认真检查有无胆瘘并加以封闭。 3、对合并感染者需作引流术。肝切除术很少应用,仅适于个别病倒,如估计囊壁厚、钙化而内囊不易摘除者,局限于一叶的多个包虫囊肿,估计引流后残腔或窦道难以愈合者。 3 饮食保健编辑本段 适宜的食物: 红色蔬菜,重点推荐胡萝卜,西红柿,红枣,火龙果等红颜色的蔬菜水果。 不适宜食物: 罐头食品、油炸及油煎食物和方便面、香肠,味精,各种甜食,葵花籽,松花蛋,各种腌制食品。 食疗:

文献综述范文_肝硬化

肝硬化的病因及防治 作者:朱颖杰消化科19区 摘要:肝硬化是不同病因慢性肝病导致的肝脏再生结节、纤维组织增生及门腔静脉分流的最终病理改变。本文概述了肝硬化的两种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肝硬化的治疗以及肝硬化患者护理。本文的目的在于普及肝硬化预防和治疗的知识,减轻肝硬化患者生理病痛,帮助患者自我了解生理状况,注意调理身体,使得肝硬化的治疗更加普及有效。目前肝硬化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不足,本文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对未来肝硬化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肝硬化;并发症;病因;治疗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在人体中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肝脏的疾病不容忽视。肝硬化是我国常见肝脏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肝硬化是不同病因慢性肝病导致的肝脏再生结节、纤维组织增生及门腔静脉分流的最终病理改变,其中肝炎肝硬化在肝硬化分类中居首位[1]。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肝硬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对肝硬化的预防和治疗也有很多新的发现。 1 肝脏的结构与功能 人的肝脏位于腹腔中,分左右两叶,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也是人体中最重要的腺体,重约1.5kg。肝由几十万个肝小叶组成。每个肝小叶中央为一条小静脉,四周被放射状的纵多肝细胞层层包裹。肝门的右前方有胆囊,容量约50mL[2]。 它在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肝脏的消化作用,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可直接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也可流入胆囊中暂时贮存,浓缩后经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肝脏对糖类代谢的调节作用,肝是人体内贮存糖的主要器官,在维持血糖的稳定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肝可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贮存起来,也可进行糖原分解作用,将已经贮存的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除糖原外,肝还贮存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等;肝也是将糖变为脂肪的主要器官;肝脏对氨基酸代谢的调节作用,肝能将血液中氨基酸保留下来,然后逐渐在释放到血液中,由血液运送到身体各处;肝是蛋白质代谢中负责转氨和脱氨的器官;肝还有合成各种蛋白质及其他物质的功能;肝脏还调节脂肪的代谢,机体饥饿时,脂肪组织就要被分解利用,甘油转化为了磷酸甘油醛,脂肪酸在肝中掺入脂蛋白,为各种组织用作能源[2]。 2 肝硬化的病因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由一种或几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饮酒和肝炎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3]。 有研究显示从1992到2007年的15年间,肝炎肝硬化比例上升至42.2%,酒精与肝炎病毒共同损伤降为15.2%;单纯酒精中毒作为单独致病因素所致肝硬化上升为21.9%[4]。这表明在我国肝炎病毒感染,尤其是HBV感染仍然是导致肝硬化的首要病因,但是嗜酒作为单独的病因明显上升,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其与肝炎病毒共同损伤在导致肝硬化的病因中亦占有相当比例,后两者已成为肝硬化的第二和第三大病因。 下列病因即是较为常见的几种: 酒精性肝硬化。酒精80%~90%由肝脏代谢,其代谢中间产物乙醛有相当大的肝毒性,长期酗酒者主要引起肝脏损伤[5]。肝脏损伤可进一步恶化成肝硬化。 肝炎后肝硬化。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期大部分都要经过肝硬化阶段,病因的不同,肝硬化出现的时间、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等均有一定的差异[4]。 酒精和肝炎共同损伤。嗜酒是肝炎病毒的易感因素,而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肝炎感染的几率更高,二者对肝细胞的损伤可能存在协同作用。酒精合并HCV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与单纯酒精

肝包虫病的护理常规

肝包虫病的护理常规 【肝包虫知识简介】 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我国畜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肝包虫病是棘球蚴侵入肝脏所致,占包虫病发病率的70%左右,居首位,其中包括两种:由细粒棘球绦虫所致囊型肝包虫病和多房棘球绦虫所致泡型肝包虫病,临床以囊型肝包虫病多见。在牧区工作、生活的人和密切牲畜接触的人都有可能感染本病。该病现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外科手术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 【评估】 1.是否有在高原牧区生活史、是否有与动物(狗、羊、牛等)接触 史 2.病情评估 (1)生命体征 (2)腹部有无包块,是否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胆绞痛等 (3)包虫试验是否为阳性 3.对肝包虫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护理常规】 1.按围手术期病人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肝包虫的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病人大多数来自牧区且少数民族居多,牧区地处边远,病人缺少求医问药的经历,且部分少数民族的病人不善汉语交流,所以,沟通时说话速度减慢,或找翻译协助。在护理病人时,充分尊重病人的民族习惯和个人权利。多数病人对手术治疗心存疑虑,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引起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明确该病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治愈。 (2)术前10日遵医嘱给予口服抗包虫药阿苯达唑。 (3)肝包虫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易导致病人营养不良,应加强病人营养,对严重贫血的病人可补充新鲜血液。 (4)病人应限制剧烈运动,防止腹压增高,避免包虫囊肿破裂。囊液具有很强的致敏性,囊肿一旦破裂,会出现过敏反应和继发 性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此时应立即报 告医师处理,轻者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重者立即皮下注射 盐酸肾上腺素0.5-1mg,并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200mg,10%葡 萄糖酸钙10ml,盐酸多巴胺10-20mg。 (5)如伴随其它症状应对症处理。 3.术后护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呼吸困难及全身荨麻疹时,系包虫囊液所致的过敏性休克,应立即通知医师。(2)腹腔引流管护理注意妥善固定,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再生传染,因包虫术后引流液中还有可能携带有虫卵,护士在更换引流袋时应注意做好防护,如最后更换肝包虫病患者的引流

肝包虫病的影像诊断

肝包虫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包虫囊肿,CE 泡球蚴病, AE 包虫病在中国的流行分布 包虫囊肿,CE 泡球蚴病, AE 肝包虫病的影像检查方法 ? X-ray (X-ray) 平片 ? Ultrasound (US) 超声 ?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 ?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CT) 影像方法的优选应用 ?头面颈部CT MR ?胸部X-ray CT MR ?腹部盆腔US MSCT MR ?肌肉和骨关节 X-ray CT /MR Hepatic CE pulmonary CE inner cyst Multiple CE in abdominal and pelvis cavity splenic CE renal CE spinal CE sarcous CE cardic CE cerebral CE Cyst echinococcosis (CE) from Head to Toe

病理 Comparison 影像 肝包虫囊肿 cystic Eechinoccoccosis 图解 WHO 包虫病工作组依据超声所显示的包虫囊肿不同的表现作出的分型 Echinococcosis of the liver. Abdom Imaging (2008) 33:133–143 包虫囊肿的分型 CE1: 单纯型 (active lesion) 水样密度 均质性 清楚边界 囊膜 包膜 CE2: 含子囊型 (active lesion) US 清楚显示因子囊存在而使包虫囊肿呈现‘蜂窝状’外观 多子囊包虫囊肿, 母囊壁回声强,内容物因漂浮囊砂而呈现“落雪征”

肝硬化腹水病人的护理(仅供参考)

肝硬化腹水病人的护理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病因: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最多见。 一.临床表现: 1.代偿期:常不明显,缺乏特异性,有乏力、食欲减退、口干、恶心厌油、嗳气腹胀等。劳累时出现或加重,休息和治疗后缓解, 2.失代偿期:主要有肝细胞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两大类临床表现。 (1)肝功能减退: A.全身症状明显:病人消瘦、乏力、低热、营养状况差、皮肤干枯粗燥、面色灰暗黝黑呈肝病面容,可出现口角炎、多发性神经炎、夜盲及浮肿等。B.消化道症状:明显食欲缺乏,畏食、上腹饱胀、恶心呕吐、腹泻等。若出现黄疸,提示肝细胞严重损害和广泛坏死。 C.出血倾向和贫血 D.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增多,雄激素减少,性欲减退、月经不调,蜘蛛痣,肝掌,皮肤色素沉着。 (2)门脉高压症表现: A. 脾大 B. 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食管下段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发生呕血、黑便、出血性休克,便血等。 C. 腹水:失代偿期最突出表现。大量腹水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腹部隆起,皮肤绷紧发亮、脐疝、下肢水肿、部分病人出现胸水。 二.护理诊断 1.舒适的改变腹胀、肝区疼痛,与门脉高压腹水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门脉高压胃肠淤血、消化吸收障碍有关。3.活动无耐力疲乏无力,与肝功能减退有关。 4.体液过多腹水,与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有关。 5.焦虑与病程长、预后差有关。

6.医护合作性问题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症,原发性腹膜炎。 三.护理措施 1.合理安排休息:代偿期可适当参加工作,防止劳累;失代偿期或有并发症者,应卧床休息。 2.饮食宜选用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适量脂肪和易消化食物。有肝性脑病时,应禁食蛋白质,多吃新鲜、水果,忌食粗糙、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3.药物治疗与护理: A 支持治疗: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助消化药物。 B 抗纤维化治疗:秋水仙碱、丹参注射液等 4.腹水病人的护理 A 大量腹水取半卧位,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B 加强皮肤清洁护理,定时变换体位,保持床垫柔软平整,避免压伤或擦伤皮 肤引起感染。 C 低盐或无盐饮食:食盐1.2-2.0g每天。入水量限制在每日1000ml左右。 D 观察利尿剂效果: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定时测量体重、腹围。观察腹水 消长情况,用排钾利尿剂注意补钾,利尿效果以每周不超过2kg为宜。 E 用甘露醇导泻,增加水钠排出。对大量顽固性腹水需作腹腔穿刺放液,腹水 浓缩回输时,应作好相应护理。 F 对肝功能损害轻和无并发症者,可作各种分流术,断流术和脾切除术等手术 治疗,降低门脉压力和消除脾功能亢进症状。 5心理护理 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A 上消化道出血 B 肝性脑病 C 感染 D 肝肾综合征 E 原发性肝癌 四.健康教育

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 肝性脑病、腹膜炎、黄疸、肺炎、原发性肝癌、消化性溃疡 肝硬化有什么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 肝硬化常因并发症而死亡。 1、肝性脑病(参见肝性脑病)。 2、上消化道大出血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数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但应考虑是否并发消化性溃疡、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贲门撕裂综合征等胃黏膜病变。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多因较粗糙较硬的或有棱角的食物创伤,食管受胃酸反流的侵蚀、剧烈呕吐等引起。出现呕血和黑便。若出血量不多,仅有黑便。如果大量出血可引起休克。肝脏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常使肝功能恶化。出血又使血浆蛋白丢失,可导致腹水形成。血液在肠道经细菌分解产氨被肠黏膜吸收后,可诱发肝性脑病甚至导致死亡。出血后原来肿大的脾脏可以缩小甚至触不到。 3、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脾功能亢进以及门体静脉之间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了病原微生物侵入体循环的机会,故易并发各种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结核性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胆道感染及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原发性腹膜炎是指肝硬化病人腹腔内无脏器穿孔的腹膜急性炎症,发生率占3%~10%。多发生于有大量腹水的病人,多为大肠埃希杆菌引起。其原因为肝硬化时吞噬细胞的噬菌作用减弱,肠道内细菌异常繁殖,通过肠壁进入腹腔。又因肝内外血管结构的改变,细菌还可通过侧支循环引起菌血症或带菌淋巴液自肝包膜下或肝门淋巴丛漏入腹腔而引起感染。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胀,腹壁压痛及反跳痛,腹水增多,血白细胞增高,腹水混浊,呈渗出液或介于渗出液与漏出液之间。腹水培养可有细菌生长。少数病人无腹痛发热,而表现为低血压或休克,顽固性腹水及进行性肝功衰竭。 4、肝肾综合征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时未能恰当治疗或疗效欠佳,易出现肝肾综合征。其特征为少尿或无尿,低血钠与低尿钠,肾脏无器质性改变,故亦称功能性肾衰竭。其发病原理尚不完全清楚。研究结果证明:(1)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减少,分别为20~ 50ml/min(正常120ml/min)及250~500ml/min(正常600ml~800ml/min)。 (2)肝肾综合征病人肾脏的血流发生重新分配。用对氨基马尿酸(PAH)吸取试验表明肾髓质的血流较肾皮质血流相对较多。用133Xe洗脱技术证明肝肾综合征的肾皮质血流减少。叶间动脉和近侧弓动脉血管痉挛,而同一病人死后再做动脉造影血管完全正常。 (3)可用肝肾综合征病人的肾做肾移植,移植后的肾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肝肾综合征的病人经过肝移植后肾功能也完全恢复正常。说明肾的病变是功能性的,是可逆的。 近年来,随着对肝肾综合征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机制主要是由于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的并发症有哪些

肝硬化的并发症有哪些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饱受这种病的折磨。如果不接受及时的治疗,那么肝硬化晚期就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在这里就为大家总结一下肝硬化的并发症都有哪些,以便患者们及时辨别,早日进行治疗。 肝硬化往往因引起并发症而死亡,上消化道出血为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肝性脑病、感染肝炎、原发性肝癌、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呼吸系统损伤、腹腔积液。那么肝硬化并发症的具体表现都有哪些? (1)上消化道出血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如由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出血常突然发生且出血量较大,常引起休克、肝昏迷,病死率约30-70%;部分患者出血是由于门脉高压性胃病(胃粘膜有糜烂或溃疡引起出血),急诊胃镜可明确出血病因。 (2)感染肝硬化患者抵抗力低下,常并发感染,如肺炎、胆

道感染、大肠杆菌败血症和自发性腹膜炎等。自发性腹膜炎,多为G-杆菌引起。一般起病较急,表现为腹痛、腹水增长迅速,严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起病缓慢者可有低热、腹胀或腹水持续不减。查体发现轻重不等的全腹压痛和腹膜刺激征。 (3)肝性脑病为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亦是最常见的病死原因。 (4)肝肾综合征又称功能性肾衰竭。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 (5)原发性肝癌。相当多的原发性肝癌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当肝硬化患者在短期内出现肝脏进行性增大、持续性肝区疼痛、肝脏发现肿块、腹水转变为血性等,特别是甲胎蛋白增高,应警惕原发性肝癌的可能。 (6)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7)肝肺综合症 以上就是为您总结的肝硬化的并发症的表现,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让您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以便早日发

肝包虫病 这几个表现就是肝包虫病

肝包虫病这几个表现就是肝包虫病 --> 什么是肝包虫病呢,在我们生活中肝包虫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情况了,那么大家知道肝包虫病传染吗,肝包虫病的诊断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肝包虫病吧。 肝包虫病是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也被称为肝包虫病。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西藏等省市和地区,在畜牧业中很受欢迎。在狗的小肠寄生犬绦虫病因与粪便常粘附在狗和羊的毛鸡蛋,谁吃的食物污染鸡蛋的人感染。 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黏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 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就诊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 如果肿瘤压迫胃肠道,有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囊肿位于顶部的肝脏可以提高到上下的隔膜,肺和呼吸

的影响,位于下一部分的肝囊肿可以被压缩的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的门静脉可以产生腹水。 更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因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如因过敏反应而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发绀、呕吐、腹痛。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 临床表现潜伏期长达5~30年,不少病例,症状常不明显,偶因右上腹出现肿块,或在尸检时始被发现。包虫囊可小如葡萄,大至囊内容达20,000ml。 当包虫囊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有 a.压迫症状 如肝顶部囊肿使隔上升、挤压肺而影响呼吸;肝后囊肿压迫下腔静脉或门静脉,导致下肢浮肿、腹水、脾肿大;肝下囊肿推压胃肠道,发生饱胀,恶心、呕吐等。 b.囊肿溃破表现 冲进胆管,因为破碎的胶囊或子囊胆道梗阻、感染、反复发热、腹痛、黄疸,有时粪便检测染料黄囊和子囊;破入腹腔,除了腹膜炎发生率,由于囊液内所含毒蛋白,过敏,严重冲击;破入胸腔;胸膜炎,从而破入支气管,胆囊液咳嗽和支气管瘘的形成。 c.体查发现 肝区多能扪及圆形、光滑、弹性强的囊性肿物。当囊腔大于10cm,因子囊互相撞击或碰撞囊壁,常有震颤感,称包囊性震颤。

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一)

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一) 【关键词】肝包虫病超声诊断 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寄生所致的寄生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疾病。人体肝包虫病包括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及泡状棘球蚴病,以前者多见,后者较少见。包虫病在我国多见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牧区,其他地区也散在发现。 【超声表现】 1.肝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 (1)多数病灶位于右肝,单发,直径较大,超过l0CM者可达50%以上,最大者可达30CM。也可呈多发病灶,分布于肝左、右两叶。 (2)其内部回声多样化,可表现为囊性、囊实性、实性回声,因病程发展、病理改变、是否合并感染而不同。 国内学者将肝包虫囊肿回声分为以下6型。 ①单发囊肿型:多见,约占70%,为无子囊包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暗区,囊壁较厚,直径可达3~5CM,回声增强,光滑,与肝实质分界清楚,囊肿后方回声增强。典型者囊壁呈双层结构,其间可见极窄无回声间隙,囊内可见“囊沙”所致的点状或簇状强回声沉积物,改变体位后光点漂浮于囊内,呈“落雪征”。也可表现为薄壁囊肿,囊壁无双层结构。动态观察,囊肿逐渐增大。 ②多发囊肿型:肝内见多个独立或彼此相连的囊肿,为肝内多发包虫或外生性子襄所致。囊肿大硝、、囊壁、内部回声不尽相同,以右肝多发较多见。 ③子囊孙囊型:为含子囊包虫。大的囊肿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囊,即“囊中囊”征象,具有特征性。子囊、孙囊较多时,可呈蜂窝状、花瓣状、车轮状等多房性改变,亦是包虫囊肿特征性表现。 ④内囊分离型:包虫囊肿因自然衰亡、感染或损伤等原因,使内囊壁破坏。表现为内囊壁部分分离,内外两层无回声间隙不均匀增宽,内囊不光滑;或内囊壁完全分离破裂,囊液内可见不规则强回声带漂动。 ⑤囊壁钙化型:囊壁增厚呈圆形或弧形三习声,可伴声影,提示钙化。囊内为不均专无回声或低回声,也可见斑点状强回声,兰示包虫多已死亡。 ⑥囊肿实变型:包虫衰退或死亡后,内囊退化,囊液被吸收,虫体机化。声像表现类似实性肿块,边界模糊,内部呈杂乱不均的高回声或强回声,有时可见声影。 (3)CDFI显示肝包虫囊肿内部及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 (4)多数肝脏增大,肝脏左、右叶比例失常,局部肝表面驼峰状隆起,病灶附近管道受压显示欠清。 (5)并发症:包虫病的并发症具有危害性,常为突发致病的原因。常见并发症有感染及囊肿破裂。 ①继发感染: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回声强弱不均,有时可见内有气体强回声及声影。 ②囊肿破裂:引起变态反应并易发生感染。如肝包虫破入腹腔,可见腹腔积液,有时可见移植在腹腔内的包虫囊肿;如包虫囊肿位于肝右叶近膈顶部,可因感染引起穿孔,破入胸腔内,超声显示胸腔内有不均匀强回声团,与肝包虫囊肿相连,横膈连续性中断;若突破心包,则心包腔内可见积液;如破裂后囊液或包虫进入胆道,可致胆道阻塞,超声显示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与肝包虫囊肿相连,胆管及胆囊内可见点状细弱回声漂浮。 2.肝泡棘球蚴病 (1)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无包膜,边界不清,内部呈实性不均匀回声,可见散在点状、斑片状、圆圈状大小不等的钙化强回声,后伴声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