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避难层一般在几楼
建筑救援专家高楼每14层应建个防火避难层

建筑救援专家高楼每14层应建个防火避难层晨报记者陈征实习生陈龙现场图片□昨天接报胶州路一高楼着火后,消防部门立刻出动25个消防中队,百余辆消防车投入扑火战斗。
晨报记者吴磊实习生肖允现场图片□昨晚,附近马路上积了一层厚厚的泡沫。
晨报记者吴磊实习生肖允现场图片□晨报记者江华静安胶州路教师公寓昨天下午发生大火后,记者采访了建筑专家,就高层建筑的火灾救援以及逃生方法,专家给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副总设计师倪阳告诉记者,高层建筑有着非常严格的防火设计规范,如设置报警、喷淋装置等。
按规定,每2000平方米为一个分区,每个分区应设置2道消防楼梯,因此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大楼有的会有3-4道消防楼梯。
每14层还应建一个避难层。
所谓的避难层,就是用特殊的阻燃材料建成的一个楼层,地板、天花板、楼梯等都有较强的防火和耐火性,而且避难层还要配备专门的增压设备,将空气往避难层外压出,防止浓烟和烈火的侵入。
理论上,只要楼不塌,避难层里人员的安全就能得到保障。
"按照规定,高楼在54米高度内就应设置第一个避难层,这样避难层一般可处于消防车的营救高度范围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此次胶州路教师公寓高楼着火过程中,有居民起先认为火势不大,便坐等消防员扑救,结果贻误了最佳逃生时机。
对此,倪阳表示,高层居民如遇火灾,应第一时间报警,同时抓紧时间紧急疏散,不应掉以轻心,或盲目坐等消防员的到来。
而逃生过程中,应冷静判断火源、火势、烟雾扩散等情况,选择较为有利的逃生通道和消防楼梯逃生。
此外,倪阳还提醒,平时,高层居民楼和商务楼应经常开展防火知识的宣传逃生演练,特别是楼宇管理方应在显眼处公示楼宇逃生通道示意图,大型会议主办方也应在会议开始前发布大楼的逃生图示和须知等。
环保局监控空气质量□11月15日,在着火大楼附近的一幢高楼上,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在测量空气质量。
由于失火大楼基本烧空,许多工程材料烧焦后挥发出有毒气体对周围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避难层管理制度

避难层管理制度一、引言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用于在紧急情况下为人员提供安全避难场所的特殊楼层。
为了确保避难层的正常使用和功能发挥,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设有避难层的建筑物,包括但不限于住宅、商业、办公等各类高层建筑。
三、避难层的设置与要求(一)避难层的位置应符合国家相关建筑规范和标准,通常设置在建筑物的一定高度范围内,以方便人员疏散和救援。
(二)避难层的面积应满足容纳该建筑物内预计避难人数的要求,人均使用面积不得低于规定标准。
(三)避难层应具备良好的防火、防烟、隔热性能,其围护结构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并设置有效的防火分隔设施。
(四)避难层应配备独立的通风、空调系统,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提供新鲜空气。
(五)避难层内应设置消防设施,如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器等,并确保其完好有效。
(六)避难层应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保证在断电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
四、日常管理与维护(一)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负责避难层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二)定期对避难层进行巡查,检查设施设备的运行状况、防火分隔的完整性、疏散通道的畅通性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对避难层内的消防设施、通风空调系统等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其性能良好。
(四)保持避难层的清洁卫生,不得堆放杂物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五、人员培训与演练(一)对建筑物内的工作人员和居民进行避难层使用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避难层的位置、功能、疏散路线等。
(二)定期组织人员进行避难层疏散演练,提高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疏散逃生技能。
(三)在演练中,检验避难层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和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六、使用规定(一)避难层平时不得擅自改变其用途,不得用于商业经营或居住等活动。
(二)在紧急情况下,人员应按照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预案的要求,迅速有序地进入避难层。
(三)进入避难层后,人员应听从现场指挥人员的安排,保持安静,不得随意走动或破坏设施设备。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一、《高规》要求:5.5.22 建筑高度超过l00m 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
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不应大于45m ;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 。
2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3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 5.0 人/m2 计算;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5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6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7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8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 ,照度不应低于10.0Lx 。
二、说明: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
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 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的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难场所。
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是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三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 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串联形式。
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的较多),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 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 层,每层平均100 人,共1500 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 5 人/m2,1500 ÷5=300m2 ,则需要净面积300m2. 。
另一种是专用避难层。
专用避难层核心部位的设备和垂直交通设施,必需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 的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要点解析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要点解析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城市里高层建筑的数量迅速增加,超高层建筑也不断涌现。
由于高层建筑功能复杂,火灾危险性大,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灾害情况,大楼内人员逃生所需时间较长,扑救难度也较大。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避难层设计的概要出发,探讨了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的重点与要点,希望能够对建筑工程设计的从业人员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要点引言:超高层建筑本身有着用地面积较少,空间造型较为丰富以及居住体验较为良好的优点。
但由于其本身的建筑规模较大,容纳的使用者数量较多,因此对于超高层建筑而言,其安全设计也就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重点内容,此时做好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1、超高层建筑设置避难层的必要性所谓的避难层,一般来说是指超高层建筑之中,用来充当消防避难的楼层。
在我国的相关标准与规范要求之中,建筑物的高度超过100米以上之后,考虑到消防安全问题,就应该设计专供使用者疏散、逃生、避难的专用楼层。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想要使一个30层以上,每层容量在240人的高层建筑之中的人员全部疏散到安全距离至少需要七十分钟。
而在火灾发生的前提之下,人们在惊慌与烟气丛生的环境之下,需要更多的时间。
人们在惊慌失措的条件下,往往会导致疏散路线之中出现相互碰撞与踩踏的时间,不仅会延长疏散的时间,而且也会引起其他的安全事故。
因此,在火灾发生时,想要将超高层建筑之中的所有居住人员全部安全的疏散到室外是非常不现实的。
而避难层的设计不仅缩短了疏散的距离和时间,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在疏散过程之中发生踩踏和相互碰撞的安全情况,提升了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安全系数。
2、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要点2.1避难层的位置设计在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中,应设置避难层。
避难层应符合下列规定:第一个避难层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高层避难层设置要求

高层避难层设置要求
1、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
2、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3、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0人/㎡计算。
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5、避难层应设消防电梯出口。
6、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并应设有消火栓和消防卷盘。
7、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独立的防烟设施。
8、避难层应设有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
1.0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9、应设有专用电话和火灾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00h,并不小于正常照度的50%。
10、避难层必须设置消火栓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要点

图1 剖面图个建筑的层高较高且人员较多,则一个避难层所保护的层足设计避难人数的要求,并宜按每1m2容纳5人计算。
《办公建筑设计标准》(J G J/T67—2019)中5.0.3的可按照每9m2容纳1人的标准来计算设计所需的避难人1 避难层位置计算办公人员数量规范要求避难区面积(m2)实际避难区面积(m2)2884-576.8619.822407--—481.4503.522407--—481.4726.111430——2避难层的平面设置避难层的功能分区主要可分为避难区、设备用房区和半室外平台区。
设备用房和管道井与避难区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防火墙隔开(图2)。
从总体布局角度考虑,消防扑救场地位于建筑北侧,因此避难区和消防救援窗应与消防扑救场地相对应,以便在火灾发生时便于消防员进行救援。
设备用房区集中布置在非消防扑救场地一侧,按照规范要求,若避难层内设备用房需要492024.04 |50 | CHINA HOUSING FACILITIES图5 原施工图立面图图7 修改后立面图图8 修改后剖面图图6 修改后平面图图4 原施工图平面图图3 避难层典型不利剖面图2 避难层平面512024.04 |直接向避难区开门,则门与避难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 m ,并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以避免设备用房发生危险时影响避难区的安全。
3避难层的剖面设置考虑到避难层包含设备用房功能,内部管线较为密集,特别是电气机房对净高有较高要求,因此本项目将11层、22层及33层避难层的层高分别定为4.8、5.5和5.4 m 。
在设备用房中,暖通加压进风机房、排烟机房等需要对外开设百叶窗,同时进风和排烟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导致避难层内的管线较多且分散。
经过管线综合布局后,确定了避难层的最小净高为2.4 m (图3)。
4避难层的立面设置超高层建筑的立面设计通常以竖向线条为主,以强调建筑的挺拔感。
然而,由于避难层内设有进排风机房等设施,外立面会出现横向百叶窗,这打破了竖向线条的连贯性,影响了建筑立面的视觉效果。
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规范汇总

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规范汇总5.3.3 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电缆井、管道井应每隔2~3 层在楼板处用相当于地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防火分隔;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应在每层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防火分隔。
6.1.13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6.1.13.1 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 层。
6.1.13.2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6.1.13.3 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 5.00人/㎡计算。
6.1.13.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6.1.13.5 避难层应设消防电梯出口。
6.1.13.6 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并应设有消火栓和消防卷盘。
6.1.13.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独立的防烟设施。
6.1.13.8 避难层应设有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0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6.1.14 建筑高度超过100m,且标准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的公共建筑,宜设置屋顶直升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的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6.1.14.1 设在屋顶平台上的停机坪,距设备机房、电梯机房、水箱间、共用天线等突出物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
6.1.14.2 出口不应少于两个,每个出口宽度不宜小于0.90m。
6.1.14.3 在停机坪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消火栓。
6.1.14.4 停机坪四周应设置航空障碍灯,并应设置应急照明。
7.2.4 高级旅馆、重要的办公楼、一类建筑的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等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 的其它高层建筑,应设消防卷盘,其用水量可不计入消防用水总量。
7.4.6 除无可燃物的设备层外,高层建筑和裙房的各层均应设室内消火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7.4.6.1 消火栓应设在走道、楼梯附近等明显易于取用的地点,消火栓的间距应保证同层任何部位有两个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同时到达。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出亡层的设计一.《高规》请求:建筑高度超出l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出亡层(间).出亡层(间)应相符下列划定:1 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出亡层的高度不该大于45m;两个出亡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2 通向出亡层的防烟楼梯应在出亡层分隔.同层错位或高低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出亡层方能高低;3 净面积应能知足设计出亡人员出亡的请求,并宜按 5.0人/m2盘算;4 出亡层可兼作装备层,但装备管道宜分散安插;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6 应设置消防专线德律风.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7 封闭式出亡层应设置自力的防烟举措措施;8 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光不该小于l.0h,照度不该低于10.0Lx.二.解释:出亡层:出亡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警时人员暂时出亡用的楼层.出亡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必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暂时出亡用的的房间.出亡层或出亡间的重要感化是供给应来不及分散人群的暂时出亡场合.产生火警时,处于极端重要的人员不轻易找到出亡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出亡层错动地位或高低层断开,使须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出亡层.出亡层或出亡间的设计重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供给必定的面积供分散人员出亡;二是要有优越的通风和排烟举措措施;三是出亡层或出亡间与分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行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分散人群易于辨认并能安然地分散和出亡,与分散楼梯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串联情势.出亡层的情势,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装备层联合(采取的较多),这种情势的出亡层要做到:一是装备.管道应分散安插,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知足分散人员的逗留面积请求,例如出亡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逗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须要净面积300m2..另一种是专用出亡层.专用出亡层焦点部位的装备和垂直交通举措措施,必须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知足上述请求.出亡层净高不该低于.当有多个出亡层时,第一出亡层或出亡间距地面的高度地位由层高和当地城市消防部分所设置装备摆设的消防登高车的云梯高度来肯定.从首层到第一个出亡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出45米的原因是,产生火警时集聚在45米高度阁下的出亡层人员,不克不及再经楼梯分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分散下来.今朝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高的云梯车,可知足该高度的须要.还斟酌到各类机电装备及管道等的安插须要,并能便利于建成后的应用治理,两个出亡层之间的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阁下.在做具体建筑工程设计时第一出亡层或出亡间的有用出亡面积宜较上部各层稍大一些.以知足滞留于这一层的分散人员达到暂时出亡的后果.出亡层有封闭式和封闭式.①封闭式不设保护墙,一般设在顶层.不合适严寒地区应用.②半封闭式出亡层设≥的防护墙,上部设开启的封闭窗, 天然通风排烟.③封闭式出亡层应急举措措施齐备.三.图示:四.实例:见cad图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避难层一般在几楼
因建筑在高空燃烧的猛烈度肯定比地面高,另外和现有消防装备的水平也有关系。
北京市因为奥运引进了90多米高的消防救援设备,这已是中国最好的,但很昂贵,一般城市配不起。
而常规云梯车的救火高度也就是四五十米。
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用作消防避难的楼层。
一般建筑高度超过
1OOm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
通过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使得人们遇到危险时能够安全逃生目的。
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通常每隔10层~15层,就必须设一层避难层。
避难层每平方米要能容纳5人。
平时不能住人,原则上也不允许办公。
另外,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其中的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
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
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