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怎样学好平面几何证明”.
初中数学学习技巧掌握好平面几何的性质和定理

初中数学学习技巧掌握好平面几何的性质和定理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平面几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它是数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平面上的图形性质和定理。
掌握好平面几何的性质和定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题目,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初中数学学习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平面几何的性质和定理。
第一,了解基本概念。
在学习平面几何之前,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点、线、线段、角等。
点是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用大写字母表示;线是由无数个点连在一起的轨迹,用小写字母表示;线段是由两个点确定的一段有限的线段,用两个点的字母表示;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确定的,用三个字母表示。
通过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平面几何的性质和定理。
第二,熟悉平面几何的性质。
平面几何的性质是指图形在平面上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比如,平行线的性质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没有相交点的两条直线被称为平行线;垂直线的性质是指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
这些性质是平面几何的基础,掌握了这些性质,才能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平面几何的定理。
第三,掌握平面几何的定理。
定理是通过证明得到的结论,是平面几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与平面几何相关的定理,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
这些定理在解决数学题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推导出一些未知的结论,还可以为我们提供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灵活运用平面几何的性质和定理。
学习平面几何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运用平面几何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善于发现问题的关键,找到适合的定理和性质,并加以运用。
这需要我们具备灵活的思维和观察力,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才能熟练掌握平面几何的性质和定理,并能够灵活运用。
第五,注重实际操作与图形观察。
平面几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定理。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是数学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到几何图形的性质、构造和推理等内容。
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的教学中,首先需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应当明确,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又要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从几何图形的构造和性质入手,逐渐引导学生进行证明性的思考和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想象能力。
可以通过实际教学实践、教学用具和动态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化。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平面几何图形的折纸构造、模型仿真和实物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定理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证明思维和方法。
可以通过分析、假设、推理和归纳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证明性的思考和推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性质和规律,引导学生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进行证明,并引导学生总结证明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的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想象能力,证明思维和方法,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进行证明性的思考和推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
初中平面几何解题技巧与证明方法

初中平面几何解题技巧与证明方法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一大重点内容,它涉及到图形的性质与关系、解题技巧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平面几何解题的技巧,并探讨一些常用的证明方法。
一、解题技巧1. 观察图形性质: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图形的性质。
例如,对于平行四边形,我们可以利用对角线相等、同位角互补等性质来解题。
对于等腰三角形,我们可以利用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高相等等性质来解题。
因此,在解题之前,仔细观察图形的性质对于解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2. 利用辅助线:辅助线是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通过引入辅助线,可以将原有的几何问题转化为更简单的几何问题。
例如,对于一个矩形,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条对角线将它分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简化问题。
利用辅助线进行解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图形,找到解题的关键。
3. 运用相似性质:相似是平面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相似性质可以用来推导出一些未知的长度或角度。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来求解未知量。
此外,相似性质还可以用来证明两个图形全等或相似。
二、证明方法1.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特别适用于证明一些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在平面几何中,数学归纳法可以用来证明一些与图形次数有关的命题,如证明正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是,先证明命题在某个特定情况下成立,然后假设命题在某个情况下成立,证明它在下一个情况下也成立。
2. 反证法:反证法是证明一些命题的常用方法。
通过假设命题的否定,然后推导出一个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了原命题的正确性。
在平面几何中,反证法可以用来证明一些关于垂直、平行关系的命题,如证明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3. 作图法: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合理的作图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并找到证明的思路。
在平面几何中,作图法可以用来证明一些关于线段比例、角平分线等命题。
通过合理的构造和作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几何问题,并找到证明的依据。
平面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方法

平面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方法平面几何证明题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证明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几何学的概念和性质。
然而,解答平面几何证明题并非易事,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证明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平面几何证明题。
一、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解答平面几何证明题的基础方法之一。
它通过逻辑推理和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一步步地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在使用直接证明法时,首先要仔细分析所给条件和待证明结论。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运用各种几何定理和性质,逐步推导出结论,直至得到所要证明的结论。
例如,对于“证明三角形ABC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的证明题,我们可以先通过已知条件得出三角形ABC的三条中线等长,再利用中位线的性质得出这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的结论。
二、反证法反证法是解答平面几何证明题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它通过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推导出一个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在运用反证法时,我们需要首先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通过推理,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以此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例如,对于“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的证明题,我们可以先假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不相等,然后推导出一个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论,例如底边不等长或者顶角不等于90度,从而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的结论成立。
三、合同法合同法是一种常用于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证明方法。
通过构造相等的辅助线段或角,以达到证明所要求的结论。
在使用合同法时,我们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和待证明的结论,合理构造辅助线段或角,并利用几何定理和性质证明这些辅助线段或角相等,从而得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例如,对于“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我们可以通过构造辅助线段或角,使得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或对应角相等,然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推导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
四、相似法相似法是一种常用于证明平行线、比例关系和相似三角形等性质的证明方法。
通过证明对象与已知对象之间的相似关系,来推导出所要求的结论。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是高中数学证明的基础,也是初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
平面几何证明题的教学应该如何展开呢?一、了解证明题的特点平面几何证明题是以几何结构和条件为基础的,通常是通过推理和演绎来证明几何命题的真假。
这就要求学生先掌握基本几何概念和定理,具备较好的几何直觉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一些证明方法,如反证法、归纳法、乘除法等。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适时展开知识讲解和让学生自己探索。
二、注重实际问题的引出平面几何证明题通常都是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建筑设计、周界最小、最优化等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先以实际问题为引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魅力。
比如,图形的周长与面积,通常面积相同时,周长越长的图形对应的形状越分散,周长越短的图形对应的形状越集中。
这种从实际问题引出的证明题,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突出思维过程和方法一个好的证明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几何概念和相关定理,需要通过合理的推理和步骤来进行证明。
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进行重视和引导。
比如,当学生在证明问题时,要充分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同时还要灵活运用证明方法,如反证法要让学生多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乘除法要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例,引导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灵活运用证明方法。
四、强调语言表达和文字叙述平面几何证明题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叙述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梳理证明思路,通过文字来准确地表达证明思路,让读者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例来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抓住要点,减少冗余,清晰明了地表达证明思路。
总的来说,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的关键在于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方法引导,通过实际问题引导,突出思维过程和方法,同时强调语言表达和文字叙述,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证明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平面几何的证明与应用了解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平面几何的证明与应用了解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平面几何的证明与应用平面几何是数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涉及到点、线、面等概念的研究。
在平面几何中,证明是一种常见的手段,通过证明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图形性质的重要结论。
本文将介绍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并探讨一些应用。
一、基本方法与技巧1. 画图法:在进行平面几何证明时,画图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仔细绘制图形,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观察和分析,往往可以找到解题的关键线索。
2. 利用几何性质:在证明中,我们常常会运用已知的几何性质进行推导。
例如,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可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两个长度成比例的线段之间的关系等。
3. 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技巧,通过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在平面几何中,反证法常常被用于证明两线之间的垂直关系或共线关系等。
4. 使用已知的定理:在进行证明时,我们可以利用已知的定理或性质。
熟练掌握基础的几何定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
二、应用示例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面几何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即是研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是指其中一个角为直角(90度)的三角形。
通过平面几何的证明,我们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中位线是指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
平面几何的证明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交于一点,且该点距离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 五边形的内角和平面几何的证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五边形的性质。
通过证明,我们可以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度的结论。
4. 对称性的应用对称性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概念,也是进行证明时常用到的技巧。
通过运用对称性,我们可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等结论。
综上所述,平面几何的证明与应用对于我们理解图形性质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平面几何证明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浅谈,以期对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平面几何证明题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平面几何证明题要求学生通过给定的条件,运用几何知识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通过学习平面几何证明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平面几何证明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型,学生在解答证明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动脑筋、进行思考,这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平面几何证明题所涉及的几何知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平面几何证明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平面几何证明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相关几何知识。
学生在学习平面几何证明题之前,需要掌握一定的几何知识,包括平行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圆的性质等,这些几何知识是学生解答证明题的基础。
2.证明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证明方法,包括直接证明、间接证明、反证法等,这些证明方法是学生解答证明题的关键。
3.典型例题。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典型的平面几何证明题,让学生通过解题来掌握证明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四、教学建议为了有效地开展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的教学工作,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1.鼓励学生多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多提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证明题的解答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际应用。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有一定难度,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证明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证明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证明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在解题中的准确性。
二、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平面几何证明题往往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问题的发现和分析。
鼓励学生多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数学推理来解决问题。
三、注重方法的讲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方法的讲解。
平面几何证明题往往需要学生运用一些基础的几何知识和定理,因此教师应该教授一些基本的几何知识和定理,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和定理进行证明。
四、注重练习和巩固练习和巩固是学习任何知识都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练习和巩固。
给学生足够的练习和巩固时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以巩固知识,提高成绩。
五、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涉及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
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中发现问题,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六、让学生多接触实例和案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接触实例和案例,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实例和案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道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证明能力。
总之,在平面几何证明题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注重方法的讲解,注重练习和巩固,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让学生多接触实例和案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怎样学好平面几何证明”
[ 08-12-05 08:56:00 ] 编辑:cw2112549
【内容摘要】延时评价能够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数学教师采用延时评价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成功地将延时评价与及时评价结合起来.
【关键词】延时评价;及时评价;思维
1.学生有怪问时,延时评价可提供一个敢于释疑的环境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某些古怪、幼稚、甚至是荒诞的“怪论”时,常引来教师迫不及待的否定,无形中扑灭了学生创造的火花,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及时评价,而应通过延时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发现和挑战,然后及时转换角色、转换角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来解决问题.
2 2
x y
例1.1 在学习“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时,总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x=0时,方程- =1
2 2
a b
没有实根,为什么还要将点B1(0,-b),B2(0,b)在y轴上表示出来,并称
B1 B2 为虚轴?”等等。
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是多么富有创意!从教学实践看,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学生的心里。
这颗珍贵而娇嫩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
2.问题有多解时,延时评价可提供一个敢于质疑的环境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解决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采用延时评价,不能过早地给予及时的终结性的评价,否则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2 2 2 2
例2.1已知实数a,b,x,y 满足a +b =4,x+y =9,求ax+by的最大值.
生:令a=2cos α,b=2sin α,x=3cos β,y=3sin β,则ax+by=6(cos αcos β+
sinαsinβ)=6cos(α-β)。
故当cos(α-β)=1时,ax+by 的最大值为6
教师一听,答案完全正确,情不自禁地说:“非常正确!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哪知道
刚才举起的那些手“唰”地不见了!顿时,教师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对其他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而应该灵活地运用延时评价,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3.思维受挫时,延时评价可提供一个敢于析疑的环境
案例3.1 在利用不等式求最值时,有这样一个思维受挫的教学片段:
sinx 2
求函数y = + 〔0<x<π〕的最小值.
2 sinx
sinx 2
生:利用平均不等式,y≥2. =2
2 sinx师:以上不等式能取到“=”吗?
生:因为sinx≠2,所以等号取不到,这样解错了.
师:说明用不等式不能解决此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以上教学片段中,虽然学生的思维暂时受挫,但这种解法是富有挑战性的,由于教师过滥的及时评价引起教学的尴尬.这种尴尬,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和发展,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要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功地运用延时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