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346 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346 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2023年贵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体育综合(自命题)考试大纲I.考试性质体育综合考试是为我校招收体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的体育学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我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II.考查目标对于本科属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考生,体育综合考试范围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体育学科和相关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对于本科属于非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考生,体育综合考试范围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户外运动》,或选择“本科属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考生的体育综合考试范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体育学科和相关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一)适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专业考生1.学校体育学:100分2.运动训练学:100分3.运动解剖:50分4.运动生理学:50分(二)适用于非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专业考生1.学校体育学:60分2.户外运动:130分3.运动训练学:50分4.运动解剖:30分5.运动生理学:3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第1-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多项选择题:第61-7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是非题:第71-8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名词解释:第86-91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第92-98小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论述题:第99-10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IV.考查内容一、《学校体育学》参考书目: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的体育第二节现代学校体育的形成第三节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第四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动作发展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与作用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三节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第四章学校体育的制度与组织管理第一节我国现行学校体育制度与法规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第五章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第三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第四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第六章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学(学习)目标第三节体育教学内容第七章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第一节体育教学方法第二节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第八章体育教学设计第一节体育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第三节体育教学计划的设计第九章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第一节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第二节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第十章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第十一章体育课教学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与结构第二节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第三节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第十二章课外体育活动第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第十三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第十四章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第十五章体育教师第一节体育教师的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第十六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第一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第二节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第四节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二、《运动训练学》参考书目: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第一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第二节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第一节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与表现的基本规律第二节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第三节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第四节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第五节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第六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第一节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四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下)第一节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第三节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训练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第三节操作性训练方法第四节运动训练基本手段第六章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第一节运动训练负荷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基础第三节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与安排第四节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与评定第五节运动训练负荷的项群特征第七章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第一节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构架第二节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第三节运动训练过程的调控第八章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第一节教练员的知第二节教练员的执教第三节教练员的知识与能力第四节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三、《运动生理学》参考书目:王瑞元、苏全生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一)运动生理学基础1.运动生理学概述、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二)人体运动的生理学基础1.骨骼肌机能2.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保障系统:内环境、稳态、血液和氧供应原则(三)运动中的物质与能量供应1.物质代谢的基本特点、原理2.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测定方法3.运动中的血氧供应原则及代谢物的消除(四)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1.赛前状态2.进入工作及稳定状态3.运动性疲劳4.恢复过程(五)运动技能的形成、发展规律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特点及在教学中的规律和注意事项(六)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运动能力、各项身体素质的概念、特点、测定及发展方法(七)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概念、分类及基本要素(八)特殊环境条件下运动的生理学问题高原、冷热、水、大气环境及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九)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1.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反应2.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运动性免疫模式3.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制、生理意义、调理四、《运动解剖学》参考书目:徐国栋、袁琼嘉主编.运动解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一)运动系统1.骨骼:骨的概述、结构、分类、表面标志、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功能等2.关节:关节的结构、分类、运动幅度及影响因素等3.骨骼肌:骨骼肌的物理特性、起止点、配布规律及功能等(二)运动技术的解剖学分析关节的运动形式,肌肉的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完成技术动作所起的作用及与外力的作用关系;运动解剖学知识分析常见体育动作中的关节运动及肌肉工作情况(三)内脏系统的结构、特点及运动对相关系统的影响1.消化系统2.呼吸系统3.泌尿系统4.生殖系统(四)脉管系统的结构、特点及运动对脉管系统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2.淋巴系统(五)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区分和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反射弧的概念(六)内分泌系统五、《户外运动》参考书目: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编.户外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第一章户外运动概述第一节户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户外运动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第三节山地户外运动第二章山地户外运动的主要项目第一节攀岩与下降第二节舟渡和泅渡第三节山地自行车第四节漂流第五节溯溪第六节探洞第七节沙漠穿越第八节登山健身第三章山地户外运动的基本技术与装备第一节山地户外运动的服装与装备第二节攀登技术与装备第三节绳结技术第四节下降技术与装备第五节保护技术与装备第六节保护点设置技术与装备第七节行走穿越技术与装备第八节特殊地形行走与通过第九节地形图常识及判读第十节天气观测的基本常识第十一节户外求救联络技术与装备第十二节野外活动技能与装备第四章户外领队的职责与管理策略第一节户外领队的职责、动机与态度第二节户外运动的计划与准备第三节户外领队的角色与风格第四节户外领队的有效沟通第五节户外领队的判断与决策第六节户外领队的关心与鼓励第七节团队建设与管理第八节冲突管理第五章山地户外运动竞第一节探险越野赛的常用装备第二节探险越野赛的裁判员职责第三节探险越野赛的赛前工作第四节探险越野赛的组织与实施第五节探险越野赛的安全管理第六章户外运动的健康管理第一节户外运动的怵能训练第二节户外运动的营养支持第三节户外运动的心理训练第四节户外运动急救第五节户外常见伤病防治1.心肺复苏术2.中暑的处理3.失温的处理4.如何预防动植物伤害5.止血法6.病人搬运方法第七章户外运动的风险管理第一节中国大陆山难史概述第二节户外运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第三节户外运动风险管理工具及其应用第四节户外领队的风险管理职责与策略第五节户外运动紧急情况处理与救援第八章关于户外运动发展相关文件和政策。

641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考试大纲

641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体育学学硕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学校体育思想、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学校体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新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2.学校体育与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3.学校体育的基本结构、目标、目的、功能及目标的实现。

4.体育课程的特点、学科基础、编制及标准的制定。

5.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取向、策略、过程及标准的实施6.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目标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管理、设计,体育学习评价。

7.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构成及指导。

8.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体育课程内容、场地设施、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

9.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特点、组织管理、形式及实施。

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组织管理、形式及实施。

1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意义、组织形式及方法实施。

12.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的工作和科学研究相关理论。

13.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特点、内容和意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特征、意义及学习体系构建。

参考书:《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二版第二部分运动训练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历程、构成和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的关系;运动训练理论的内涵;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

2. 项群训练理论:项群理论的建立、内容及其科学意义;项群的划分及各项群的训练基本特征。

3.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运动员的能力结构模型。

4.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概念以及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与应用。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使考生正确认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生理学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体育训练观和体育专业思想。

二、考试要求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门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学校体育中教学、训练、管理、研究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体育教学改革动态,能够不断的提升体育专业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3.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4.运动训练释义5.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6.运动训练学释义7.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3.竞技能力释义4.竞技能力的构成及构成因素间关系5.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6.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三、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的基本分类形式2.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3.不同项群在技战术应用上的基本特征四、运动训练原则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3.有效控制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4.周期安排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5.适宜负荷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6.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五、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5.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6.运动训练常用手段六、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4.力量素质释义5.最大力量的训练6.快速力量的训练7.相对力量的训练8.力量耐力的训练9.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10.速度素质释义11.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2.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3.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4.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15.耐力素质释义16.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17.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释义2.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3.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4.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5.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其训练八、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4.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5.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6.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7.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8.战术创新的内涵与战术创新的方法九、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3.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4.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5.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6.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十、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5.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6.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7.运动训练计划的变更8.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9.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10.赛前中短期集训的基本实施11.周训练计划的基本分类12.不同周训练计划类型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13.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14.训练课的种类15.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16.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17.训练课的结构18.训练课的负荷量度19.结合运动项目制订课训练计划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3.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2.自然体育学说的传人及其影响3.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三)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2.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1.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2.健康教育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1.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1.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我国学校体育目的2.学校体育目标(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编制了解体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五、体育课程的实施1.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与本质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3.体育课程如何实施六、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2.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制定3.体育教学的内容4.体育教学的方法5.体育教学组织管理6.体育教学设计7.体育学习评价七、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体育课程学习的特征、过程与特点2.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构成与特点3.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与指导策略八、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2.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九、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性质与特点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策略十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 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与特点2.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实施十二、理想的体育教师1. 理想的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3.理想体育教师的标准和原则十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容与特点2.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与见习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4.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三篇运动生理学一、绪论1.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3. 运动生理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其它学科的关系二、骨骼肌的机能1.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 AP )产生的机制3. 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和兴奋传递的过程4. 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三、循环1. 运动训练时,循环机能的主要变化。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Shandong University.pdf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Shandong University.pdf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使考生正确认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生理学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体育训练观和体育专业思想。

二、考试要求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门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学校体育中教学、训练、管理、研究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体育教学改革动态,能够不断的提升体育专业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3.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4.运动训练释义5.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6.运动训练学释义7.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3.竞技能力释义4.竞技能力的构成及构成因素间关系5.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6.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三、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的基本分类形式2.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3.不同项群在技战术应用上的基本特征四、运动训练原则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3.有效控制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4.周期安排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5.适宜负荷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6.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五、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5.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6.运动训练常用手段六、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4.力量素质释义5.最大力量的训练6.快速力量的训练7.相对力量的训练8.力量耐力的训练9.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10.速度素质释义11.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2.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3.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4.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15.耐力素质释义16.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17.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释义2.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3.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4.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5.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其训练八、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4.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5.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6.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7.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8.战术创新的内涵与战术创新的方法九、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3.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4.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5.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6.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十、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5.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6.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7.运动训练计划的变更8.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9.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10.赛前中短期集训的基本实施11.周训练计划的基本分类12.不同周训练计划类型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13.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14.训练课的种类15.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16.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17.训练课的结构18.训练课的负荷量度19.结合运动项目制订课训练计划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3.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2.自然体育学说的传人及其影响3.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三)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2.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1.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2.健康教育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1.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1.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我国学校体育目的2.学校体育目标(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编制了解体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五、体育课程的实施1.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与本质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3.体育课程如何实施六、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2.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制定3.体育教学的内容4.体育教学的方法5.体育教学组织管理6.体育教学设计7.体育学习评价七、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体育课程学习的特征、过程与特点2.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构成与特点3.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与指导策略八、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2.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九、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性质与特点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策略十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 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与特点2.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实施十二、理想的体育教师1. 理想的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3.理想体育教师的标准和原则十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容与特点2.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与见习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4.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三篇运动生理学一、绪论1.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3. 运动生理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其它学科的关系二、骨骼肌的机能1.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 AP )产生的机制3. 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和兴奋传递的过程4. 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三、循环1. 运动训练时,循环机能的主要变化。

郑州大学2021考研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346体育综合

郑州大学2021考研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346体育综合

郑州大学2021 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栏里加备注。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综合》考试大纲命题学院(盖章):体育学院(校本部)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346《体育综合》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体育综合》是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体育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体育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从事专业研究或训练、管理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二、考试形式硕士研究生入学体育学专业综合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

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三、考试内容(一)运动训练学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1.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2.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3.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1.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与表现的基本规律2.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3.导向激励与健康保证训练原则4.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5.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6.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1.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2.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四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下)1.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3.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训练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及其运用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控制方法3.操作性训练方法4.运动训练基本手段第六章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1.运动训练负荷概述2.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基础3.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与安排4.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与评定5.运动负荷的项群特征第七章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架构2.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3.运动训练过程的调控第八章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1.教练员的认知2.教练员的执教3.教练员的知识与能力4.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二)运动生理学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纤维的结构2.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3.肌纤维的收缩过程4.骨骼肌特性5.骨骼肌的收缩形式6.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第二章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2.血液的理化性质第三章循环机能1.循环系统概述2.心脏生理3.血管生理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5.运动与心血管功能第四章呼吸机能1.呼吸的概念2.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3.气体交换和运输4.呼吸运动的调节5.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1.物质代谢2.能量代谢3.体温第六章内分泌功能1.内分泌、内分泌系统与激素2.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3.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4.运动与内分泌功能第七章运动技能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生理本质2.运动技能的学习进程3.影响运动技能学习发展的因素第八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1.基本概念2.有氧工作能力3.无氧工作能力第九章身体素质1.身体素质2.力量素质3.速度素质4.耐力素质5.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第十章运动性疲劳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2.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3.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4.运动性疲劳的判断第十一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2.进入工作状态3.稳定状态4.恢复过程第十二章特殊环境与运动1.高原环境与运动2.高原应激3.高原服习4.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5.高原训练的要素第十三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概念、功能。

体育综合课目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课目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课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并能运用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综合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根据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内容范围,掌握好学科体系,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运动训练及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评价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知识点的测试包括了: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掌握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层面。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运动生理学100分运动训练学100分学校体育学100分4、试卷题型结构(1)运动生理学单项选择题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50分(2)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3)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一)第一部分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概述了解竞技体育内涵和外延及形成与发展概况,掌握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了解项群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解项群理论的各项内容,掌握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掌握项群理论的应用及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1.了解项群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解项群理论的基本内容。

2.掌握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掌握项群理论的应用。

3.理解并掌握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内涵及意义,掌握运动成绩决定因素及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训练的起始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1.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释义;掌握运动成绩决定因素。

2.掌握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346-体育综合

346-体育综合

体育综合(346)考试大纲(研究生招生考试属于择优选拔性考试,考试大纲及书目仅供参考,考试内容及题型可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范围,主要考察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要求本科目考试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对体育学基本理论框架和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全面的了解。

测试考生对体育专业所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分值本科目满分300分。

三、考试内容范围1、《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导言;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

2、《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发展与演变;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地位与目标、结构与功能;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学校课外体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师。

3、《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骨骼肌机能;肌肉收缩的原理和形式;血液的功能;循环机能;呼吸的原理和调节;物质和能量代谢;肾脏和内分泌技能;感觉和神经机能;运动技能形成原理;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特殊环境和运动能力;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等。

四、参考书目(一)运动训练学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二)学校体育学1. 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唐炎、刘昕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三)运动生理学1.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规划教材)2.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规划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707体育学基础综合(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运动心理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北京师范大学707体育学基础综合(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运动心理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707体育学基础综合(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
707 体育学基础综合(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
考试科目名称:体育学基础综合(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
考试科目代码:707
一、考试内容:
(一)学校体育学
1.学校体育思想
2.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3.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
4.课余体育
5.体育教师
6.学校体育环境
(二)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2.运动训练的原则、方法与手段及其应用
3.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及其训练
4. 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计划与组织(三)体育运动心理学
1.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与任务
2.体育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
3.体育活动的动力系统
4.运动归因
5.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6.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7.心理技能训练
8.比赛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
9.动作技能的学习
10.体育运动中的个体差异
11.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12.体育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
13.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行为
14.体育运动中的品德心理
(四)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基础(1)肌肉活动
(2)运动的能量代谢(3)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4)运动与内分泌(5)血液与运动(6)呼吸与运动(7)血液循环与运动(8)运动与免疫(9)酸碱平衡
2.应用运动生理学(1)身体素质
(2)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3)运动技能学习
二、考试时间及试题总分(一)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总分:300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运动训练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一)
一、考试要求:
专业基础综合为初试科目,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考试科目包括: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

考试方式为笔试。

主要考查考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相应能力。

二、考试内容:
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1)竞技体育的概述
(2)运动训练的概念
(3)运动训练学的概念
(4)运动训练理论的内涵
(5)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
2.项群训练理论:
(1)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2)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3.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1)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数
(2)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数。

(3)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4.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1)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概念
(2)竞技需要原则
(3)动机激励原则
(4)有效控制原则
(5)系统训练原则
(6)周期安排原则
(7)区别对待原则
(8)适宜负荷原则
(9)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5.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1)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2)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3)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4)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6.运动员体能及训练:
(1)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2)身体形态及训练
(3)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素质及其训练7.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1)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2)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3)技术训练常用方法及基本要求
(4)运动技术评价
8.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1)竞技战术概述
(2)战术训练方法
(3)战术方案的制定与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9.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1)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2)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3)运动智能概述
10.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1)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2)运动员智能及其训练
11.运动训练计划:
(1)运动训练计划概述
(2)运动训练计划分类
(3)多年训练计划
(4)运动训练课时计划与组织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各占75分)
2)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
b:简述题(5题,每题5分,共25分)
c: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四、参考书目
《运动训练学》(第2版)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版
考试科目名称:体育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二)
一、考试要求:专业基础综合为初试科目,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考试科目包括: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

考试方式为笔试,主要考查考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相应能力。

二、考试内容:
1.绪论:
(1)建立体育教育学的意义
(2)体育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特征
2.体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体育教育的产生
(2)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3)我国体育教育的现状(4)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向
3.体育教育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1)体育教育的本质
(2)体育教育的结构
(3)体育教育的功能
4.体育教育目标:
(1)体育教育目标
(2)制定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原则(3)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结构体系(4)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总目标5.体育教育中的德育:
(1)体育教育中德育特点
(2)体育教育中德育内容
(3)体育教育中德育基本规律6.体育教育中的智育:
(1)体育教育与智育关系
(2)体育教育中智育要求
(3)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
7.体育教育中的美育:
(1)体育教育与审美教育关系(2)体育美的特性与内容形式(3)体育教育中审美教育的要求8.体育教育中的个性发展:
(1)个性与体育教育
(2)动机、态度的培养与个性发展(3)体育教育中发展个性要求
9.体育教学过程和原则:
(1)体育教学过程
(2)体育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3)体育教学.原则概述
(4)体育教学特殊性原则
10.体育教学法与教学手段:
(1)体育教学法概述
(2)发展体能教学法
(3)体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11.体育课堂教学:
(1)体育课的类型和结构
(2)体育课教学的基本环节
(3)体育课教学的运动负荷
(4)体育课教学环境与卫生安全
12.体育课外教育:
(1)体育课外教育的意义和特点
(2)体育课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体育教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各占75分)
2)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
b:简述题(5题,每题5分,共25分)
c: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四、参考书目《体育教育学》刘清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