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寓意手法运用的几种类型
托物寓意的写作技巧解析(最新)

托物寓意的写作技巧解析
托物寓意,是散文和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哲理巧妙地寄托在具体的物象之中,达到凝练含蓄、情感蕴藉的文学效果。
从教材中我们不时可以阅读到这样的文章。
《白杨礼赞》是托物寓意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华北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抗日军民的由衷赞美之情。
《我的空中楼阁》借助于栖居的小屋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
《病梅馆记》借写梅揭示了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借“梅”表达了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的强烈愿望,充分展示出作者要不顾一切来“疗梅”、“护花”的自我牺牲精神。
托物寓意,可以使文章含蓄蕴藉,充盈着诗情画意的美。
议论文中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论证说理。
议论文中的托物寓理,可以使说理形象生动,增添文章的`哲理美和形象美。
在华夏文化的长河中,我们的母语中积淀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名句,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些名句,把物象和哲理巧妙融会在一起,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在这类诗文中,作者所借之物是表情传理的外壳,而情、理是这个外壳之下的精神内核。
内外之间的联系纽带常常是拟人、象征手法。
其实,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照我们身边的事物,自然界中的不少物象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哲理。
【托物寓意的写作技巧解析】
1。
托物寓意作文指导(1)

“托物寓意”作文指导一、托物寓意的概念1.含义: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寄托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2.运用方法:“托物寓意法”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寄寓的道理、情感。
运用此种写法,需要注意寻找托事与寓意之间的某些共同点,以显示出两者之间的一致性。
二、构思要求(一)选好物象要托物寓意,先要有物可托。
这物须特点鲜明、形象突出,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灯、根、月亮、泪珠、向日葵等等。
这些物象往往有多种内涵,如灯代表光明、希望、温暖,月亮代表思念、团聚、纯洁等。
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托物寓意。
例:吴伯箫在《灯笼》里把灯笼作为寄托物,寄托家庭温暖、夜行时的光明、节日的欢乐、姻缘的圆满、皇家的富贵、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符号。
同时,灯笼也成了全文的线索,串联起跟灯笼有关的故事。
(二)以物为线在文中以叙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叙写的物往往是作者成长历程中心灵大厦的支撑,物是行文的线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作为线索的物象或勾连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串联人生经历,物象与事件有机结合,意义得到不断提升。
物象不断地出现在文中,特别是文章的关键位置,如开头、结尾,或者是中间的过渡段,会使叙事变得灵动,疏密有致。
托物寓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铺垫,需要提升,物象不可能一出现,就立即赋予它某种寓意。
例文1:《记忆中的芒果》我在世上行走,记忆是我唯一的行李。
——题记记忆中,我们一起走过的林荫下,还残留着黄昏时洒下的朝霞;记忆中,我们一起仰望过的星空下,还闪耀着你为我祈福过的那片光辉。
你是昨天,已离我远去。
你给的记忆,仍然清晰。
看吧,那棵芒果树还骄傲地矗立在贫瘠的土壤中,紫红色的新叶藏匿不住它的生机。
那时候,天蓝得澄澈,我们就这样站在芒果树下,忠诚地盼望结出果子。
托物寓意手法运用的几种类型

托物寓意手法运用的几种类型作者:程予东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07年第19期经常见到学生习作中写物的文章,那些倾其笔力对所写之物进行多角度描绘的文章(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等等)即使语言再妙笔生花也很难讨巧,很难进入审美的殿堂。
原因何在?其实,写物的文章要有思想哲理的渗透,它才是丰厚的,有力度的;反之,文章的意蕴是简单的、肤浅的。
那么托物的文章怎样才可以进入哲理的领域呢?有没有一些可资参照的路径呢?第一种类型:由咏物到咏人作者描绘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与之相似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物的内质就是人的内质。
所以在描述物时,一定要抓住其有关特点来体现其精神内核。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篇范文。
暗香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
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
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
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我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
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
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
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
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温柔的记忆。
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
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
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
而原来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
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人家一直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
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
描写植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五种修辞手法

描写植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五种修辞手法托物言志手法
托物言志是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将植物用来代表某种情绪、思想、心理状态,把特定的物象用来比喻某种精神内质。
托物言志可以突出文章的感情色彩,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五种修辞手法
1、比喻:将一个物体比喻成另一个物体或抽象概念,以用形象的语言表达精神层面的概念。
比如:“他的头发就像一片金黄色的棉花,簇拥在他的头上。
”
2、夸张:将一个事物的特性夸大,以增强其特点的表现力。
比如:“他的胆子就像一只大象,可以承受一列火车的重量。
”
3、拟人:将一个物体拟人化,将一个非人类的实体比作人类的行为举动或感情反应,以形象活泼的方式描述一个事物。
比如:“树木像父亲一样,把绿叶照顾得贴身又有爱心。
”
4、反问:用反问的句式表达对概念或事物的质疑,以引发读者的思考活动。
比如:“花朵的美丽,为什么会让人心酸?”
5、排比:用平行的句子,将相同的语言结构不断重复,强调文章中的某些重点意义。
比如:“植物茁壮成长,花朵盛开绽放;山高水长,鸟儿翱翔飞翔。
- 1 -。
托物寓意 言近旨远

托物寓意言近旨远有些作文题目适合于运用“托物寓意”的技法来写,比如下列话题:“自信”“追求”“个性”“生命”“缺陷”“色彩”“意志”“诱惑”“合作”“多彩的美”等。
写这样文章,内容上应该包含物、情、理三项要素,做到物、情、理这三者有机结合。
因为物是基础,因物才能生情;情是引线,因情才能明理。
所以只要写物要明,抒情就充分,说理就透彻。
所谓“托物寓意”,也叫“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寓意”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其一,通过咏物来抒情,属于间接抒情。
它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
在抒情方式上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
其二,“托物寓意”中的“意”亦即“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其三,主要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一、搜寻物象,把握特征,明确立意。
找准托物言志的“相托点”至关重要。
相托点即所咏之物与要表达的思想意义之间相通相似之处。
抓住了相似点去状摹事物,为言志架桥铺路,才能使托物和言志契合交融。
当作者选择了一种能够负载作者所表达某种思想认识或思想的事物为吟咏对象时,就应准确地把握了这一事物的特征。
“搜寻物象”往往要用到比喻的手法来设譬。
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如“人生”这个话题,可以说是宽泛、空洞、悬而又悬。
我们可以可以作出多种比喻来阐释它:(1)人生如曲——或高亢激昂,或低沉婉转……曲调各有特点,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是用一生谱成;是否悦耳动听,全看你如何谱写。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述,表现出作者的某种主观情感或者态度。
具体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如下:
1.比喻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来达到表达的目的。
例如:以山比人,以花比女子。
2.拟人法:将物体或自然景观的形象拟人化,给予其人类的品质和行为,表达某种感情或态度。
例如:雨是在哭泣,花儿在微笑。
3.象征法:用一个物体或一个符号来代表一个概念或观念,表现某种情感或思想。
例如:黑暗是孤独和危险的象征。
4.拟声法:通过描述声音、噪音、歌声、深情的呼唤等,表现某种情感和思想。
例如:风声呼啸,像是在宣布着什么。
5.对比法:通过将两个相反或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在表达时产生强烈的感情反应。
例如:白天如同银盘,夜晚如同黑幕。
6.借景抒情法:利用自然景色来表达某种感情或思想。
例如:在河边的绿茵如毯,我感到富有诗意和醇厚的艺术感。
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托物寓意法说略

一
拉 上 来 。我 站 住 了 , 望 着 黄 鹂 , 然 觉 得 它 的 焦 黄 我 忽
、
即物 明理
的羽 毛 , 的嘴眼和 爪子 , 带 有一种 凄惨 的神 气 。 它 都 ”
即 物 明理 , 是 用 眼 前 所 见 之 物 ( 括 心 中 所 想 就 包
之 物 ) 阐 明 一 种 道 理 。比 如 , 犁 的 散 文 《 鹂 》, 来 孙 黄 就
文 学 创 作 的 艺 术 准 则 。 俗 地 讲 , 作 者 将 自 己对 社 通 写
会 人 生 的 感 悟 , 者 是 自然 界 诸 般 景 物 引 发 的 情 志 , 或 借一个 外 界事物 来 寄托 , 描 写这个外 界事物 时 , 在 予 以巧 妙 地 表 现 出 来 , 就 是 托 物 寓 意 的 写 法 。 者 把 这 作
而 各 不 相 同 。 一 次 见 到 黄 鹂 , 在 抗 日 战 争 期 间 的 第 是 阜 平 县 山村 :
在 不 断 的 炮 火 洗 礼 中 。 时 清 晨 起 来 , 茅 屋 后 有 在 面 或 是 山 脚 下 的 丛 林 里 . 我 听 到 了 黄 鹂 的 尖 利 的 富 有 召 唤 性 和 启 发 性 的 啼 叫 。 可 是 , 们 飞 起 来 , 若 它 迅 流 星 , 密 密 的 树 枝 树 叶 里 忽 隐 忽 现 , 常 是 在 我 仰 在 常 视 的 眼 N- 闪 而 过 。 黄 的 羽 毛 上 映 照 着 阳 光 。 丽 一 金 美
黄 鹂 的 全 部 美丽 。 是 一 种 极 致 。 这
“ ” 但 在 文 中 不 是 直 接 说 出 来 , 且 写 次 看 见 黄 理 , 而 鹂 的 情 景 。 四次 见 到 黄 鹂 的情 景 , 时 , 地 , 人 这 因 冈 因
托物寓意作文指导

这两个月中,小树也陪我一起接受着考验。转眼间,又到春 回大地时,假期也结束了,通过我的不懈努力,各科成绩都回到 了曾经的优秀。当我拿着卷子再一次从树下走过时,小树的枝头 已有点点绿意,我看见枝头吐出了新芽,我知道它会看到有一缕 阳光刺破了厚重的乌云,为它驱走所有阴霾。
冬天再怎么漫长,也不会是永久的。四季变换,时光变迁, 严冬之后终会迎来温暖的春天。生命的历程也如四季变换,在困 境中看到希望,不停下奋斗的脚步,总有一天走出山重水复,来 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托物寓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铺垫,需要提升,物象不可能一 出现,就立即赋予它某种寓意。有一个由实而虚的过程。
新芽
初二8班徐小丫
冬阳暖烘烘地照着大地,似乎想把肃杀的气氛冲淡一点,但我的 心情却不像这阳光,温暖明媚。
考试成绩出来了,我比上次退步了很多,拿着卷子走在回家的路上, 狂风风撕扯着我的的内心,成绩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转眼间已走到楼下,这里有一棵小树。春天小树刚被种下时,枝 头上隐隐约约泛滥着点点绿意,枝头上吐着新芽,翠绿的样子惹人喜 爱,经过夏的考验,秋的摧残,到了冬天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肆意 的风吹乱它的枝干,瘦弱的身子在寒风中无力地呻咛
我从他身边路过,走到楼道里,却怎么也不愿意回家,便坐在家门 口,看着这棵可怜的小树在寒风中挣扎。一阵寒风吹来,把小树吹得 东倒西歪,风,似乎想折断他的枝干,呼呼作响。它会坚持住吗?它 还能等到吐新芽的季节吗?
托物寓意
作文指导
珠海市斗门区实验中学谈登芳
目录
01/ 托物寓意的概念 03/ 范文佳作鉴赏
02/ 托物寓意作文的思路 04/ 学生作文修改
PA R T. 0 1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请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托物寓意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物寓意手法运用的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由咏物到咏人首先作者是在记叙的基础之上自然引入要描写的对象既是咏物对象,对要写的物进行泼墨重彩的描绘,这种描绘不是涉及全部,而是抓住其主要特点体现其精神内核,作者的感情在描绘时已经渗透其中,或者在描绘之后再加上抒情性质的语言。
作者描绘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与之相似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物的内质就是人的内质。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篇范文。
暗香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
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
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
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我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
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
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
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
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温柔的记忆。
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
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
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
而原来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
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人家一直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
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逝了……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
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来就是如此啊!这篇文章里作者首先描写的是桂花浓烈的幽香和它那隐匿在叶子身后米粒大小的嫩黄的如天空的星星闪烁的嫩黄的花儿。
它的幽香就是它对世界的奉献,它的花儿就是不肆张扬的奉献精神写照。
作者笔下的桂花已经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的客观存在,它已经隐含着一种品质一种操守这自然就关涉到了人的品质人的操守。
下文中所写的内容是在上文描写基础之上的水到渠成。
咏物就是为了咏人,作者由桂花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人,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拓展联想到更多具有这种本质的人。
这篇文章氤氲着善良、质朴、不肆张扬的人性之光。
读来心中荡起的定是温暖的涟漪。
第二种类型:人融入物中作者的情绪感情始终弥漫其中,起先可能会因为对物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所以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一种情绪化,它是不理智的,孩子气的,但是读者会从他的理由叙述上认同他的心理。
随着对物内在品质的解读而提升着自己的思想和审美。
物的“品质“其实就是人品质的形象化写照。
也可以是颂扬的感情一直高涨,借别的物来衬托突显自己所咏之物。
前一种构思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先抑后扬。
作者不在文章里直接联想到人但是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就是在写一类人。
我们可以来看下面的一篇文章。
金色花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五彩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
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
我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
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而挺拔,每一根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空气。
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
它既不美,也不雅。
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
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
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是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
我越看越觉得它丑……我真不知道,它会怎疯长下去。
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
这可怕的东西!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
谁想夏天以后,竟发生了奇迹。
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
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
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
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
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
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
要开出这样神奇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
我想起过去曾无所顾忌地痛笑过它的丑陋,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
可以想像,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
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有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美丽的金色花。
它并非只是一朵宁静亮丽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篇文章的结构模式属于前一种方式先抑后扬,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在最后一段,从这里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这样一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自然会联想到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绰约在困境熬扎的不屈中,他们的风仪在临难的坦然中。
第三种类型:物为线索写人生作者在文中以叙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要,但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援物而起援物而发。
叙写的物往往是作者成长历程中心灵大厦的撑持。
自己在叙写的人生经历中物成为其中的一条线索,随文章的语意走向而显。
以物来喻人是它的典型特点。
这类型的文章大多在其所写的文章题目上呈现出要写的物。
题目蕴含双关之意。
例如:《我心中的小溪流》《北坡树》《爸爸的花儿落了》《葵花浅吟》等。
下面我们还是先来采用这种手法写的一篇文章。
我的“叶子”父母并没有将他们动人的容貌、机智的头脑遗传给我,貌不出众、语不惊人的我便常常被遗忘在角落。
那段时间我便常常与那盆同样被遗忘在角落的光秃秃的盆景在一起。
看着那些尖子生们满面春风地捧着奖状、证书迎接着老师的表扬,心中充满了失落,因为我并不出色,更不是老师们看重的“头号种子”。
一天放学,教室的地面与往常一样,乱七八糟,然而人都走光了。
我便来到窗边与那盆景说话。
我给它浇了水,它的枝条似乎伸展了一下,指着门外那堆乱蓬蓬的扫把。
闲着也是闲着,我动手将教室从头到尾扫了一遍,又将那些东倒西歪的拖把、扫把扶了起来,整齐地放在一起。
看着脏乱的教室在自己的整理下变得焕然一新,我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
接下来的几天一直是这么过的,我所期待的表扬虽迟迟未到,但我仍觉得很快活——自己虽不能在考场、赛场上风风光光地出人头地,但也可以尽己所能做些力所能及、使别人快乐的事。
一向闷闷不乐的我便逐渐开朗了起来。
窗台边半死不活的盆景突然发芽长叶了,绿莹莹的月牙形叶子非常可爱。
这下好了,它又成了班中“上流人物”的宠儿,写它的文章层出不穷。
我很不满,并不是因为我被愈加冷落,而是厌恶他们到现在才注意到盆景的存在。
可转而一想,以前的那盆没人理睬的盆景不正是现在的我吗?我为什么就不能像它一样长出“叶子”?于是就化不满为力量,我开始自己给自己“浇水”。
从此,我比那些尖子生还要刻苦地学习。
说来也怪,一想到自己优秀了,我也可以给老师、班级争光,我读书的劲头更大了。
我也没忘记天天义务打扫教室,与此同时,还开始管起了闲事——并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有能力做的。
不经意间,我的人际关系在一天天变好,欣赏的目光也在一天天增多。
盆景很快被大片大片的叶子所覆盖,一抹浓浓的绿让全班同学都好开心。
我的好运在此时也接踵而来,成绩突飞猛进,老师也不断推荐我去参加一些绘画、作文之类的竞赛,学习生涯从此几乎变得一帆风顺。
那天我突然发现,老师在一旁静静地对我笑了,新的快乐在我的心底滋长。
感谢你,盆景!是你让我从消极走向了积极,我终于让你看到了我的“叶子”。
墙角的它,披着满身的翠绿,成不了栋梁,是为了博取大家欢欣的一笑才努力展现自己的美的吗?我呆呆凝视着美得动人的它,微笑着陷入沉思。
注:本文在06年宁波市现场作文大赛中,获B组(初三组)一等奖。
盆景里的植物原来是萎蔫的,不被人注意的,我浇了水后它伸展了叶片,它得到了人们目光的赏赐。
盆景里那株植物的经历不就是作者人生经历的鲜明写照吗?文中的我没有动人的容貌、机智的头脑所以便常常被遗忘在角落这与那盆因为没有叶片被遗忘在角落的盆景何其酷肖。
盆景的叶为它的命运带来的转机和自己通过努力为自己赢得的赞赏又是多么相似。
文章的题目中所出现的叶子是语带双关的。
表面指的是盆景的叶其实暗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成功。
笔者以为这三种写作方式没有高下之分,全在于你应用之妙。
不过对于大多数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第一种方式还是比较容易模仿的。
写这类型的文章需要我们的学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不但有关注自然的意识,更应该有关注人类自身向善向真向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