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

合集下载

积跬步 以至千里——作文教学点滴谈

积跬步 以至千里——作文教学点滴谈

积跬步以至千里——作文教学点滴谈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背景的推动下,语文教学改革搞得风风火火,对学生的评价已从知识的考查转移到能力的培养。

作为语文教学主体之一的作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何适应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自然就成了大家探索的焦点。

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还延续以往那种“命题——写作——批改”的旧路子,想在短短的几节作文课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结果适得其反,使得学生开始讨厌作文,甚至害怕作文。

我想:作文正如钻井,并非“一杆子到底”,就能取上甘甜如意的水来,还应考虑到它的诸多细节问题。

具体做法:一、引导学生在快乐中接受作文。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作文教学不应是孤立、单调的,而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尤为宝贵。

没有想象和联想的文章,读起来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作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在激发他们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把几只蚂蚁拿到教室里,让全班同学都观察了一番,并提示了有关蚂蚁的许多内容包括生活习性、用途等,然后布置了以蚂蚁为题材的作文。

同学们非常高兴:司空见惯的小动物,写它不就信手拈来吗?于是对蚂蚁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用途等作了详细说明。

大部分同学的作文内容非常具体,但千篇一律,读来没有新意,而有一名同学却独辟蹊径,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了“自己”在“蚂蚁王国”里一天的游历,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新鲜的见闻,新奇的感受,虽然语言不十分流畅,但其构思特别巧妙,充分表现了这位同学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这种敢于想象的作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表扬,并借此鼓励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要及时给予肯定,绝不能视为“叛逆”而“扼杀”,否则就无法谈素质教育了。

“三积累”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积累”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积累”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作文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是学生和教师感到棘手的教学问题。

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积累“语言、素材和情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是积累语言。

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达情意,相反,语言贫乏,写作时搜肠刮肚也无话语来表达。

那么,怎样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积累,建立自己的心理词典。

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

在积累课本语言的同时还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要引导学生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喜欢的段落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

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写作时才能文思如泉涌。

另外,还要学习和运用群众的语言。

语言源于生活,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这样就能使写出的文章更加鲜活、更富激情、更具真实感。

二是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最好的源泉,生活百态为写作提供了最丰富的素材。

如果仅限于课堂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

我们除了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

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指导学生去深入社会,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

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现象,看到深刻的本质。

作文不一定非得写轰轰烈烈的大事,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鱼虫,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田园野趣,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

三是积累情感。

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就强调了文中要有一个充满主观感情色彩的自我。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察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知识积累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知识积累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知识积累人的大脑有时犹如一台电脑,未曾存储过的知识是不会凭空输出来的。

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平时的“存储”很重要。

存储如盖房,需要准备砖料、工具,头脑中要有对房子的构思和一股热情。

一、砖的存储——词、句、篇章从学生刚刚进入一年级开始,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铺就步入作文殿堂的路了。

一、二年级时字词教学是重点,这时教师就应当注重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字词,积累好词、好句,并能正确书写和理解词句的意思。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为通顺、流利的写文章铺就第一级石阶。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就要逐步地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

如:在班里设立小小图书馆,学生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借书、还书;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好书,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长期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畅游,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材料,为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具的准备——写作技巧的积累有了材料,还要有好的工具去使用材料。

教会学生好的方法,就如同给了学生一个好的工具。

教师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都要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地传授一些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阅读课文时,我们要以教材为本,根据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进行仿写训练,在仿写中体会文章的构思之妙,文辞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且力求仿中有创。

如:学习了《标点符号的争吵》,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物语言描写的练笔,使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生动起来,人物个性鲜明起来。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传授写作知识,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讲一项、练一项、得一项。

三、构图的能力——素材积累见多而识广,触景而生情。

许多学生觉得写作文难,就在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实际上,每一天在他们的身边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只不过我们缺少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所以,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

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

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

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只有“厚积而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后才能著万言文。

这说明积累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提笔在手,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究其原因,正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

与之相反,有些学生提笔作文,无话可说,搜肠刮肚半晌,仍滴墨不沾。

其原因也很明显:积累颇微,材料匮乏,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积累对于作文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积累,厚积薄发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实践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论到根,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作文的起点和源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现代学生的生活却非常单调,他们几乎无不循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运转,至于他们的生活积累更是微乎其微。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积累。

1.观察生活。

要积累生活,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写它。

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浅谈指导小学三年级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几点做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浅谈指导小学三年级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几点做法

研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浅谈指导小学三年级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几点做法谢颜颜摘要:小学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否会观察、会阅读、会积累、会表达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在进入三年级后的习作质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深入思考怎样才能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

为此,我也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从留心生活挖素材、开展活动摆素材、敞开记忆追素材、多读多听借素材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积累和丰富素材的方法,最终内化为自己能主动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从而达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进而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积累;习作素材生活是一个美丽的万花筒,它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

然而,许多学生缺乏一种自主发现和积累运用的意识,他们害怕写作文,或是无话可写、记流水账。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一般会通过范文引路等方式来让学生掌握习作的框架。

学生平时没有用心感受生活,不会积累运用素材,最后只能仿照范文进行机械化的生搬硬套,这就导致他们写出来的内容千篇一律,主题单调,缺乏童心、童真和童趣,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作文,要由原来的写几句话、一段话变成写一篇文章,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对于老师来说,亦如此。

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写话向习作的顺利过渡,变不敢写、不懂写为愿写、乐写,从而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呢?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下面我就指导小学三年级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方面,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留心生活挖素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写作教学建议”中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可见,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在生活中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会空洞无趣,缺乏真情实感。

积点跬步,以至鹏程万里——浅谈如何有效积累和运用写作材料

积点跬步,以至鹏程万里——浅谈如何有效积累和运用写作材料

积点跬步,以至鹏程万里——浅谈如何有效积累和运用写作材料高考作文如何积累素材1、搜索必修文本与选修文本的学习主题文本,永远是写好高考作文的最大的素材库,用好文本提供的素材至关重要。

如山东卷“春来草自青”话题作文,该题在命题设计上“反宿构”很成功,不少考生反映原先积累的素材用不上。

其实,只要将学过的必修文本学习主题在大脑里“放电影”过一遍,就会发现鲁人版第四册“至爱亲情”学习主题里的文章如《陈情表》、《我不是一个好儿子》、《项脊轩志》、《我与地坛》等均可当作素材来用。

“春来草自青”话题作文若从“长辈爱如春意滚滚,晚辈出类拔萃”方面立意,可写“躬亲抚养”李密的祖母,“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才能“历职郎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可写贾平凹的母亲,在贾平凹患病、家散之际,母亲爱如潮水,帮助贾平凹“战胜疾病,走出人生低谷,再创煌煌巨著”;还可写帮助史铁生走出人生低谷的母亲,等等。

必修文本与选修文本的学习主题就是一个大的话题,只要践行学以致用,便可化用为高考作文的上好素材。

2、搜索国内外历史文化事件与古人轶事如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标题作文,很多考生用了陶渊明的事例,恰当但老生常谈,不能吊起阅卷老师的胃口。

如果把写作视角对准国外的“陶渊明”——《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写作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江苏卷“好奇心”标题作文,大部分考生用了“牛顿思索苹果落地”的事例,落入了俗套,若改用人们惊诧于一代女皇武则天传奇般的经历及死后立无字碑的事例,可使文章独树一帜。

再如天津卷“人之常情”标题作文,好多考生用了“高山流水”典故中伯牙与钟子期友谊长存的事例,也给人一种不新鲜的感觉。

若改用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相互理解宽容的事例,可使文章显得与众不同。

3、搜索时代生活中的典范事例与事件上海卷“他们”标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有的考生深谙此道,将写作触角延展到都市生活的最底层——农民工子女,状写他们的生存窘态,展望其未来的前景,给文章涂抹上了一种“悲天悯人”、关注苍生的深厚色彩,大有一种“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风格。

积点跬步,以至鹏程万里——浅谈如何有效积累和运用写作材料(51张ppt)

积点跬步,以至鹏程万里——浅谈如何有效积累和运用写作材料(51张ppt)
文化英雄鲁迅用他那刀枪般锋利的文字与国民党,与 黑暗社会作斗争,虽然反动派对其恨之入骨,对其进行迫 害,但鲁迅毫无惧色,反而写出来的文章一篇比一篇捅得 敌人心痛。(高考二类文《面对挫折》)
材料
13
误区4:用例不准确。
是谁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张学 良。他通过分析当时中国的形势,认识到只有国 共合作共同抗日才能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不能依 靠外国的力量。当时日本的铁蹄已经侵占了大半 个中国,可谓危在旦夕,而国内又发生内战,为 日本侵华创造了有利时机。后来历史事实证明了 他的分析,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我们终于胜利 了。(高考三类文《读历史》)
一会儿从台下跑到台上,一会儿又从台上跳
到台下,忙个不停,都以为他是个精神病患
者。后来才知道,他是在为演员和观众作速
写。由于他在任何场合都画个不停,当时有
人说他得了一种“绘画狂热症”。谁知他听
后高兴地说:“我希望我的这个病是个不治
之材症料 。”
9
概括:一生画了7000幅素描,18册速写 的德国画家门采尔,被人称为有“绘画 狂热症”,他说 “我希望我的这个病是 个不治之症。”(语段式)
材料
4
韩信
只见韩信默然不语,低头弯腰钻过屠
夫的裤裆,神情自若地离去,周围一阵哄
笑。后来他投奔项羽,项羽嫌他钻过裤裆
不予重用。于是投奔刘邦,被刘邦拜为大
将军பைடு நூலகம்为刘邦屡建奇功,被封为楚王。当
他衣锦还乡时,当年污辱他的屠夫向他叩
头乞求饶命时,韩信大笑,挽起屠夫说:
“我非但不杀你,还要封赏你,没有当年
你的羞辱,我还不会发愤呢!”韩信因胯
概括:把心脏运回祖国的肖邦(短语式)
提示:波兰音乐家肖邦,逝世时祖国在侵略者占领下,遗

积跬步而至千里——浅谈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积跬步而至千里——浅谈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古 人 说 得 好 : “ 万 卷 书 , 行 万 里 路 。 ”通 过 阅读 ,学 读
使所接触到 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入脑入心 。 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至 关重要 ,因为这样才能做到见别人之未所见 ,闻别人之未
所 闻 , 从 而 积 累 丰 富 又 新 颖 的 素 材 。 比如 ,我 给 学 生 布 置
为快的冲动。
呆地望着窗外的校园 ,就是难 以下笔 。看到此情景 ,我就
索 性 叫 他 们走 出 教 室 , 带 领 他 们 到 校 园 进 行 观 察 指 导 。先
让学生进 行定点观察,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观赏着大草坪周 围的花草树木,他们观察得是那样的认真仔细 ,连紧挨在
围墙 脚那 一排 带刺 的 矮 灌 木 也 没 落 下 , 他 们 叫 不 出它 的名
物 , 即 使 冥 思 苦 想 , 搜 肠 刮 肚 ,甚 至 咬 破 笔 杆 子 ,也 只 能
且要养成一种 习惯 ,这样 既可以避免遗忘 ,又能锻炼语言 的 书面表达能力 ,同时又 能理清 生活中的千头万绪 ,锤炼 自己 的思想 ,提高认识 生活 的敏 感度 ,从而去发现 、积累意蕴更 深、价值更高的作文 素材
在 阅 读 过 程 中 ,我 们 一 定 要 指 导好 学 生 读 些什 么 书 , 哪 些 书 适 合 他 们 读 ,这 样 在 积 累 写 作 素 材 时 才 能 收 到 事 半 功 倍 的 效 果 。 比如 :我 们 先 可 以要 求 学 生 读好 语 文 课 本 中 的 一 些
字都来问我,我又干脆把我们班的园艺老师请到场 ,给学 生现场指 导、解答 。 接着我又带领学生沿着四通八达的小径对校园进行动
了一篇题为 《 我们的校园》的作文 ,我原本 以为初二 的学 生进校一年多了 ,对 自己生活的这个校 园应该很熟悉 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 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只有 “厚积而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而后才能著 万言文。

这说明积累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有的 学生提笔在手,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究其原因,正是在 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

与之相反,有些 学生提笔作文,无话可说,搜肠刮肚半晌,仍滴墨 不沾。

其原因也很明显:积累颇微,材料匮乏,正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积累对于作文的作用由此 可见一斑。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积累,厚 积薄发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实践叶圣陶 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 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论到 根,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 1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积跬步,至千里 浅谈作文教学中 的三个积累靠的预备方法……”“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活积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充实的生累是学生作文的起点和源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现代学生的生活却非常单调,他们几乎无不循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 式的生活运转,至于他们的生活积累更是微乎其微。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积累。

1.观察生活。

要积累生活,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写它。

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熟视无睹的2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事、物开始,由点及面、由近及远地展开。

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花鸟虫鱼,山河湖泊,日月星辰等,还有丰富的班队活动,激烈的运动会,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活动等等。

只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就会逐渐丰盈起来。

2.体验生活。

要想写好作文,不但要勤于观察,加强生活素材的积累,更要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抓住了学生心理情绪的沸点,有事可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学生作文时不再“双手摸白纸,无病呻吟”,而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

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3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同时我们要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玩”出文章。

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们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只有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才能写出精彩。

二、以真实为准则,引导学生积累情感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文章。

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才有华章出现。

面对美好的景物,动人的场面,一个表情麻木、无动于衷的人,不可能产生写作的冲动,更不可能写出让人动情的佳作。

只有有了情感,才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产生不竭的灵感和美感;才可以思绪千载,视通万里,视文章的内容层出不穷,一层翻一层,一浪高一浪。

因此重视学生情感品质的积累是自主作文教学另一项重要工程。

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4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只有 “厚积而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而后才能著 万言文。

这说明积累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有的 生提笔在手,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究其原因,正是在 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

与之相反,有些 学生提笔作文,无话可说,搜肠刮肚半晌,仍滴墨 不沾。

其原因也很明显:积累颇微,材料匮乏,正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积累对于作文的作用由此 可见一斑。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积累,厚 积薄发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实践 叶圣陶 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 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论到 根,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 靠的预备方法……”“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 活, 活积累是学生作文的起点和源泉。

外面的世界很精 彩,但现代学生的生活却非常单调,他们几乎无不 5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 ”叶 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充实的生循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 式的生活运转,至于他们的生活积累更是微乎其微。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积累。

1.观察生活。

要积累生活,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写它。

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熟视无睹的事、物开始,由点及面、由近及远地展开。

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花鸟虫鱼,山河湖泊,日月星辰等,还有丰富的班队活动,激烈的运动会,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活动等等。

只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就会逐渐丰盈起来。

2.体验生活。

要想写好作文,不但要勤于观察,6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加强生活素材的积累,更要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抓住了学生心理情绪的沸点,有事可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学生作文时不再“双手摸白纸,无病呻吟”,而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

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同时我们要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玩”出文章。

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们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只有在活动中体验7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生活,才能写出精彩。

二、以真实为准则,引导学生积累情感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文章。

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才有华章出现。

面对美好的景物,动人的场面,一个表情麻木、无动于衷的人,不可能产生写作的冲动,更不可能写出让人动情的佳作。

只有有了情感,才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产生不竭的灵感和美感;才可以思绪千载,视通万里,视文章的内容层出不穷,一层翻一层,一浪高一浪。

因此重视学生情感品质的积累是自主作文教学另一项重要工程。

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只有“厚积而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后才能著万言文。

这说明积累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提笔在手,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究其原因,正是在8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

与之相反,有些 学生提笔作文,无话可说,搜肠刮肚半晌,仍滴墨 不沾。

其原因也很明显:积累颇微,材料匮乏,正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积累对于作文的作用由此 可见一斑。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积累,厚 积薄发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实践 叶圣陶 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 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论到 根,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 靠的预备方法……”“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 叶 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 活, 活积累是学生作文的起点和源泉。

外面的世界很精 彩,但现代学生的生活却非常单调,他们几乎无不 循着从家到学校 “两点一线” 式的生活运转, 至于 他们的生活积累更是微乎其微。

因此,要想提高学 生作文能力,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积 累。

1.观察生活。

要积累生活, 必须先学会观察生 活。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 《三年写作自述》 9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 “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 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