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内部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脑机制

虽然脑科学现有的研究水平还不足以对创造力的产生进行确切的解释,但关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一些神经生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大脑所固有的结构和功能是创造力产生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张庆林,Robert J. Sternberg:《创造性研究手册》,227~241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神经元精密的结构以及由大量神经细胞所形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为创造力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左右两半球不仅结构上不对称,而且功能上也各异,在创造性思维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众所周知,创造过程可分为准备、酝酿、豁朗和验证四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左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并起着主导作用,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演绎,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进一步形成理论假设或概念;后两个时期右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并起主导作用,运用想象、直觉和灵感等具体形象思维形成新的思想和观念。

(3)创造力不仅与大脑皮质的基本激活水平有关,而且与激活水平的可变性有关。对于大脑皮质的基本激活水平来说,现有的实验结果尚存在分歧,部分证据表明,高创造性人的基本激活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稍高于低创造性的人,如弗罗里克(Florek,1973)发现,有创造性的画家基本心率很快。但也有实验发现,以α波的振幅为大脑皮质激活的间接指标时,高创造性被试的脑电图α波的振幅小于低创造性被试(Wyspianski, Barry & Dayhaw, 1963)。就大脑皮质激活水平的可变性而言,现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只有在创造加工的灵感阶段,创造性不同的人大脑皮质激活水平才不同。

(4)注意是否集中的个体差异也是创造性高低差异的原因。有证据表明,低创造性者的注意的内容比高创造性者的更狭窄。

(二)知识基础

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体的创造活动总是建立在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但其成果往往又会超越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故人们对于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争议较大,目前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1)创造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即地基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知识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任何创造活动都是在人们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同时高创造力又能改造、加工、联想各种知识,使之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知识。如威斯伯格(Weisberg,1999)和希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1996)等人对几个需要创造性的领域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达到专家级水平所应遵循的“十年定律”的观点(张庆林,Robert J. Sternberg:《创造性研究手册》,248~249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即从接触某领域到第一件有意义的作品问世,个体要投入大约十年的时间,并由此间接说明要有所创造就要掌握该领域的大量知识。

(2)创造力与知识之间存在负相关。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正是由于人们掌握的知识信息量不足,才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动机,并形成富于想象力和独创性的策略。如果人们有现成的知识经验可以利用,则不会产生创造的欲望。如约翰逊(Johnson,1955)提出:“有创造力就是说要尽可能多地忘掉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德]海纳特:《创造力》,19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3)创造力与知识存在矛盾关系,即张力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有可能对新问题形成新的假设和设想,拥有越高的创造力。但同时,固有的知识也容易使人形成思维定势,因而不会从新的角度去看待习以为常的事物。因此,知识和创造力之间是一种倒U形关系,最大的创造力产生于中等程度的知识水平。如西蒙顿(Simonton, 1984)曾分析了个体的创造性成就和其所受的正规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他考察了出生于1450~1850年的三百多位著名人士,这些人曾是早期“天才之源”研究中的被试,其中包括伽利略、莫扎特、贝多芬等人。西蒙顿考察了这些人所受的正规教育的水平,并在档案分析(分析一些文献对每一个体的介绍)的基础上对这些人的杰出程度进行了量化,然后把杰出程度作为受教育程度的函数在坐标轴上进行描点,结果发现图形呈倒“U”曲线,并且,杰出程度的最高点处在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中等受教育程度段上,高于(包括研究生)或低于此水平则杰出程度较低。(张庆林,Robert J. Sternberg:《创造性研究手册》,246~247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三)智力水平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很复杂,综观已有的研究发现,其结论存在着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中等的正相关,即高创造力的人至少拥有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但高智力的人不一定具有高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高可低,但低智力的人其创造力一定低。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心理特性或个性特点,而创造力则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创造力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智力,它与智力本质上是相同的;二是创造性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智力发达与否的根本标准。(朱智贤:《儿童心理学问题》,63~6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四)人格特征

许多研究表明,高创造力的人与一般人相比有着独特的人格特征,且这种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高创造力人群中具有共性。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我们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1)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尝试困难复杂的学习任务;(2)独立性强,思维方式带有独创性和自由性,很少依附于权威;(3)喜欢质疑,经常对教师给出的答案进行提问,不会人云亦云;(4)对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有足够的自信,不轻易受他人影响,兴趣广泛,想象力丰富,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一旦确定目标则不达目的誓不罢休;(5)对于各种情境能灵活应对,富有幽默感和洞察力。当然,对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还并无定论,因此,教师可以在掌握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进行仔细的观察,挖掘和培养其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