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中国的户籍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户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本文将从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户籍制度变迁进行详细介绍。
1.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户籍制度主要是为了确立人口数量,实行兵役制度和征税计划。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轧制为基础的人口普查,并明确规定每户的人口数量。
2.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汉时期的轧制制度。
但也有一些变化,如征兵对象的变化和户籍的正式制度化。
唐朝时期,户籍制度发展更为完善,实行了以户为单位的征兵制度,通过户籍人口数量的统计,确定每个户口需要提供的兵役人员,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统一、此外,唐朝还建立了正式的户籍制度,明确规定了人民的身份和职责。
3.明清时期:明朝时期,门第观念十分严重,户籍制度逐渐成为社会等级的一部分。
明代实行了籍贯制度,即根据出生地或家族的户籍确定一个人的身份。
户籍制度限制人们的迁移和社会流动,加强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
到了清朝,户籍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清朝实行了户口迁移制度,并将户籍分为军户和民户等不同类型。
军户主要是为了征集士兵和维护边疆安全,而民户则是为了管理人口和收取赋税。
此外,清朝在户籍制度上还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包括人口数量、家庭成员、年龄、职业等信息。
总的来说,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人口普查的发展:从秦汉时期的初步轧制到唐宋时期的明确统计,再到明清时期的确定记录,人口普查手段逐渐完善,为统治者征兵、征税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2.社会等级观念的加重:从明代开始,门第观念对户籍制度的影响逐渐增强,户籍成为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限制了人们的迁移和流动,加强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
3.户籍类型的细分和功能的增加:随着社会发展,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将户口分为军户、民户等多个类型,不同类型的户籍具有相应的职责和义务,为统治者的管理提供了便利。
4.记载内容的详细化:清代户籍制度在记载内容上下了更大的功夫,对每户人口的详细信息进行了记录,包括人口数量、家庭成员、年龄、职业等,为政府日常管理提供了便利。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演变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在古代,户籍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用于统计人口、管理土地和征税等方面。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演变,下面就进行详细介绍。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商代的户籍制度主要是根据土地和居住地进行组织。
在每个州府设立都城,并设置相应的官吏来负责统计人口、管理土地和收取赋税等事务。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户籍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户籍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逐渐完善,成为国家施行土地管理和户口登记的重要手段之一、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著名的“帝国户籍制度”,即实行以宗族家庭为单位的户籍制度。
这一制度确立了严格的人口统计制度,规定每个家庭必须按照实际人口登记,同时规定了土地的分配和征税等事宜,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人口和土地的控制。
而在汉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户籍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汉朝采用了世家制度,将贵族分为世家和庶族两类,并实行了门第制度。
世家登记制度逐渐取代了宗族制的户籍制度。
同时,汉朝还对人口实行了更为详细的统计,规定了管辖范围、人口数量等详细信息,并实行了肩负赋税和兵役等义务的制度。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到了唐代,地方政权日渐庞大,户籍制度也更加完善。
唐朝建立了府州县乡四级的行政区划体系。
在户籍制度方面,唐朝规定人口登记必须按照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的人口数量和户口变动都需登记。
同时,唐朝还细化了户籍制度,对人民的职业、财产等进行详细登记,以便国家统计人口和征收赋税。
到了宋代,户籍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形成了“五户一长制”和“坊里制”等制度。
五户一长制规定每五户一组,由一人负责管理,推行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村里的征税和统计人口。
而坊里制则是对城市人口进行管理的制度,将城市人口划分为坊,在坊里设置官吏进行登记管理。
元代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
户籍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户籍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演变2023年,中国的户籍制度已经历经多年的演变和改革。
它是对中国人口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承载着国家统计和管理、社会保障、选举投票等众多功能。
而这个制度的历史渊源也非常悠久,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国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封建时代,户籍通常是以家族为单位,主要记录了家族的人数、姓名和家谱等信息。
这个制度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官方对人口统计和管理的工具。
2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建立和国共内战等。
在这个时期,户籍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914年,北京政府首次颁布了户口管理法,明确了户口的含义和使用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户口管理法不断完善,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人口管理法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在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得到了重视和改革。
新政府将户籍制度与计划生育、计划经济、公共服务等政策密切结合,使其逐渐成为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期间,中国实行了全民户口登记制度,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户口,以保障其在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权益。
20世纪90年代,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逐渐开放经济。
这一时期,中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市场化和流动性增强的时代需求。
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户籍制度做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这次修改主要是为了扩大农村人口劳动力的自由就业、城市居民的自由迁移、家庭关系的多样化等,为户籍制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口政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新的改革尝试。
这个变革的核心是推进户口制度和居住证制度的融合,将户口从“门槛”变为“服务”,让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这种新模式有望实现公民权利、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有机结合,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社会形态的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制度。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中国自古以来,实行封建制度,用户籍制度就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的用户籍制度历史也悠久而悠久。
商周时期,《吠陀经》中就有“用户制度”的概念,表明用户制度是
中国历史上最多发达的社会制度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用户籍制度在不
同的朝代中也有所发展,逐渐完善,不同的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用户籍制度。
秦朝以家民制为主,“七惩”“六布”,实行独断专行,实行地方集
中制,建立籍籍管理制度,建立小籍和大籍,强制收容登记,登记用户,
确立小籍归家登记制度。
汉朝以来,政府为调动、派遣人员或征税等目的而建立定居籍管理制度,并且实行了非定居籍登记制度。
汉朝定定居籍登记制度,建立了居民
家的“家籍”和“节度使”的“节籍”,划定了家庭和节度使籍的管理范围,并实行名义乡制,把籍籍的管理范围缩小到乡籍。
隋朝以后,定居籍制的管理范围逐渐缩小,并结合地方宗族建立了定
居籍登记制度,分定穿、衙、公登、区注、宗登、宗种等登记制度,并实
行又名制度,以规范用户籍登记管理制度。
宋代以定居籍登记制度为基础,又兴利除弊。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小结
总之,1958年至1978年户籍制度的演变基本遵循《中 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 其控制人口迁移功能。这一时期全体公民被人为地划分为 不可逾越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城乡壁垒日 益森严,耸立在城乡之间的“户籍墙”坚不可摧。户籍制 度主要围绕如何适应和服务于计划经济建设而进行逐步调 整、补充、限制和强化,从而使户籍制度逐渐成为计划经 济体制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项核心制度,起着保证农村 支持城市、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功能。
谢谢!
第四,造成公民权利的不平等。
广大农民享受不到国民待遇,严重违背了现代社会公民 权利平等的要求,是民主政治的倒退。从国际准则来看, 中国政府已经签署了《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 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保证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利是我们 严格遵守国际准则所必须做到的。
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及建议
“取消论”
中国户籍制度的特征
一
计划性强 控制性强
特征
二
三
附加功能多
参考文献:
段成荣《户籍制度50年》,人口与发展论坛,2008(1)
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
根据对人口迁移流动的限制松紧程度和时间阶段为标准, 将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
计划经济条件 下的户籍制度 调整历程
准市场经济时 期的户籍调整 与改革
学者看法 综述
“脱钩论”
“统一论”
参考文献:赖林梅《论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公共政策分析》福建师范大学 2008
户籍制度改革路径及完善措施
一、完善立法,实现公民迁徙自由的平等权利。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义务”第九十条第二款也曾这样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现行户籍制度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人口迁移方式,将目前的行 政调控为主转为经济调控为主,形成国家立法规范、社会经济调控、 个人自主选择的迁徙调控新格局。将“公民迁徙自由权”重新纳入 宪法,将户口审批制度改为迁徙登记制度,给广大农民以平等的公 民权远比仅仅取消户口本上的“身份差别”更为实在和根本。加快 立法进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修订户口登记 条例并出台户籍法,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法律基础。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上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户籍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早的户籍制度主要由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依据户籍地域歧视的思想,规定一些地区、一些民族的人可以在该处定居,或者把他们赶走;另一个方面是按照家族发达的思想,把家族作为一个单位,其中包括父族、叔伯族、堂兄弟族等等,他们应该被视为家庭成员,统一管理,统计人口。
随着时代的进步,户籍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西汉时候,当时的“户口制度”已经发展到完善的地步,它是由单一家庭的户口登记演变而来的,以家为单位把家庭成员一并登记。
到了东汉时期,家庭户口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家庭户口系统普及深入,而且逐渐从家庭户口向宗族户口发展。
这样的一种机制可以限制宗族在其中一个地方的流动,也可以帮助朝廷及时统计赋税。
随着唐朝的崛起,户籍制度又进一步完善。
唐朝时期,根据对社会各阶层的区分,出台了集邑制度,将国子、大夫、士、庶民等分为不同的集邑行列,重新安排户籍,以便向贵族、上层社会收取贡税,同时也便于管理各阶层的活动,形成了很规范的户籍制度。
宋代是户籍制度的昌盛时期。
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建国后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追根溯源,我国的户籍政策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出台户籍政策是在1958年。
说起1958年,人们就会想起那个时代的“大跃进”,而户籍政策就是在那样一个特别的时候诞生的。
为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保证计划经济的有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40多年中,户籍制度也一直在不断完善和强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生产力强制调节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户籍制度开始了缓慢而艰难的改革。
直至2l世纪初,在一定程度上,户籍制度改革已有实效,但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
一、现行户籍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基本内容回顾五十多年来我国户籍制度发生、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形成、强化和改革三个阶段。
(一) 户籍制度的形成阶段(1949—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应对国际国内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管理与控制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
针对城市人口集中、较易管理的特点,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顺序,新中国逐步建立了户口登记制度。
1950年8月,公安部制定了《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主要是为了对反革命分子或可疑分子进行监视和控制,以便“搞好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这一阶段,户籍制度尽管附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其涉及的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人口登记和人口统计,虽然已有《指示》、《通知》阻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但总体来看,制度本身体现了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精神,公民居住和迁徙相对自由。
因而,1949--1957年期间,成为公民完全能够自由迁徙的时期。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自古以来,户籍制度一直是国家统治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古代,户籍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的部族制度,到秦汉时期的县制,再到唐宋时期的制度创新,不断演变完善。
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最早源于部族管理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每个部族都有一个族长,负责管理部落内的人口信息。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治逐渐扩大,户籍管理也逐渐形成起来。
秦朝制定了《律令》和《地籍》,考虑到户口的重要性,特别规定了“三户为一籍,五家为一保”的规定,开始了县制户籍制度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唐朝修改了县制,并编制了详细的《户籍法》,分户籍、藩籍和庶籍,明确了志、里、保、户等地方的管辖关系,使户籍制度更为严格和科学。
宋代也对户籍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
为防止各地官吏违法乱收赋税,宋神宗制定了“民籍法”,规定了农民只有到户籍所在地缴纳赋税。
宋朝还设计了“坊户制度”,以坊为单位,设立小区管理员,管理坊内的各户,大大加强了户籍的管理和控制力度。
到了元明清时期,户籍管理逐渐正规化和集中化。
清朝创立了户籍制度的管理机构——户部,设立了常备户和流动户等差别管理制度,加强家庭姓氏、人口种类和财产状况等信息的统计和搜集工作。
总的来说,古代户籍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部族制度,到县制、坊户制度,再到常住户和流动户制度。
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成为国家统治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它对于国家财政、军事、人口等方面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今天的社会管理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当地原有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不得对其实行歧视性政策。
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在2003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陆炳华等34位代表提出了尽快制定户籍法的议案。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经审议认为,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户口登记条例》,已不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改革。
在207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杨春兴提交了一份《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大会发言。
2009年10月,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户籍制度的取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地方政府所推行的改革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在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部分地方政府开始纷纷探索适合自己省情、市情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可能莫过于重庆10内1000万农民变市民的改革(截止2010年7月,重庆户籍人口为3275.6万人,农村居民占2326.9万人,)和广东的“积分入户”制度。
重庆的户籍制度改革又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户籍制度的“破冰”。
2010年7月29日,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重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全面启动,当日,重庆人民政府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重庆的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能吸引全国各大媒体以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总体目标中所提出的两阶段任务。
即
“2010―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转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居民3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37%,实现转户人口在主城、区县城、小城镇三级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
”
“2012―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万―90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0%,主城区集聚城镇居民1000万人,区县城集聚城镇居民600万人,小城镇集聚城镇居民300万人,形成合理流动、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
从某种程度上说,重庆的户籍制度改革是对党中央、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要求的回应,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任务。
早在重庆颁布意见的一个多月之前,处于我国改革先锋地位的广东已经开启了户籍制度的新一轮改革。
2010年6月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农民工积分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符合积分入户条件的农民工,可选择在就业地镇(街)或产权房屋所在地镇(街)申请入户,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
意见还提出,各级政府要将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当地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义务教育总体规划,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农民工子女凭积分入读公办学校制度。
根据有关规定,“积分入户”指标由省统一指标和各市自定指标两部分构成,省统一指标全省互认、流通和接续,各市的自定指标可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政策设定。
因此,广东各市的申请条件和分值计算都各不相同。
三、结语
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行以具有稳定就业和住所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
既要鼓励地方勇于创新,又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既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落户意愿,又要充分考虑流入地人口承载能力。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先试点后推开,循序渐进,区别情况,逐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和农民工的落户条件。
要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逐步将农民工统一纳入本地各项社会管理,促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对于正处于宏大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能否加快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短期内破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是能否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影响因素。
我们期待在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的领导下,集众知识分子之力尽快实现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的目标。
2013年4月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词条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障碍,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03
3.国家统计局: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中国新闻网,2009.09
4.重庆启动户籍改革,未来10年推动千万农民变市民,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7
5.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8
6.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议上》,中国政府网,2013
7. 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
见,中国公安部网站,2001
8. 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深化户籍制
度改革,发展改革委网站,2006.03
9.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重庆
市政府公众信息网,2010.08
10. 广东农民工积满60分可入户城镇,每年
60万名额,南方周末,2010.06
11. 蓝印户口被重提以救房市支持反对者各
半,东方网,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