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论》原文及译文(全文)(2021最新汇编)
《朋党论》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朋党论》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作品原文朋党论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1]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2]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3]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4],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5]。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6],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7]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8],君子八元、八恺[9]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10]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11],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12]曰:“纣有臣亿万,惟[13]亿万心;周[14]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
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15]以兴。
后汉献帝时[16],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17],目[18]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19],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20]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21],及昭宗时[22],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23]。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然而后世不诮[24]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25]。
《朋党论》

第三段
第三段可否删掉?
9
第四、五段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 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 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 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 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 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 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 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 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 鉴矣。
第二段
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样的区别?
结朋 基础 君子 之朋 表现 修身相益 事国共济 始终如一 暂相党引 见利争先 利尽交疏 反相贼害 性质 怎么办
同道 道忠 名 义信 节
同利
真
进
退
小人 之朋
禄 利
财 货
伪
第三段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 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 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 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 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 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 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 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 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 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 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2
庆历三年
宋仁宗 守旧派
攻击
革新派
范仲淹、杜衍
谏
驳
欧阳修
第一段
朋党论原文及赏析

朋党论原文及赏析朋党论原文及赏析原文: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注释:幸:希望同道:志同道合然:但是;惟:只是。
贼害:伤害,残害。
然:这样。
守:信奉;名节:名誉气节。
退:排除,排斥。
益:帮助。
朋党论原文及赏析

朋党论原文及赏析朋党论原文及赏析原文: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注释:幸:希望同道:志同道合然:但是;惟:只是。
贼害:伤害,残害。
然:这样。
守:信奉;名节:名誉气节。
退:排除,排斥。
益:帮助。
朋党论原文及赏析

朋党论原文及赏析朋党论原文及赏析原文: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注释:幸:希望同道:志同道合然:但是;惟:只是。
贼害:伤害,残害。
然:这样。
守:信奉;名节:名誉气节。
退:排除,排斥。
益:帮助。
朋党论

正字音
讙兜 huān dōu 皋陶 gāo yáo 梼杌 táo wù 鲧 gǔn
饕餮 tāo tiè 颛顼 zhuān xū 社稷 jì 讥诮 qiào
释词义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只;幸,希望。 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 贼害:残害。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济,本义是过河,这里指渡过难关。
朋党论写作背景源自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三年(1043) 任谏官时写给 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 范仲淹因向仁宗献《四论》得罪仁宗而被贬。欧阳修 为此事不平,写信对诬陷范仲淹的高司谏予以斥责, 当时的尹诛、余靖也上书仁宗劝阻,结果都为此而贬 官,并被守旧势力诬蔑为“党人”。由此,“朋党之 论起”。庆历三年,宋仁宗欲进行改革,又重新重用 范仲淹等人,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以夏 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 范仲淹等延用朋党,朝廷内“朋党之论”再起。欧阳 修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写了《朋党论》 一文,希望仁宗明鉴。
译句子
(1)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 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译文: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 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 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 如一。
(2)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 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 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 用之,天下亦大治。 译文: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 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 之上,彼此互相赞美,互相推举谦让, 共二十二人为一朋党,舜全都任用他 们,天下也治理得非常好。
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治,治理好。 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 朋 更相:互相;凡,总共。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 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书》,指《尚书》;惟:语气词,这 里表判断语气。
10朋党论

•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 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和史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秆划地教读, 二十四岁考中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 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政治上支持以范仲淹为首 的改革集团,并因此被贬为滁州太守。晚年却反对王安石 变法。卒谥文忠。 •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和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 人,著名的古文(散文)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 安石等都曾得到他的提拔或奖掖。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 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反对宋初 的浮艳文风,倡导效法韩愈,领导了当时的古文运动,在 诗、词、散文创作和史传编写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 以散文的成就最高。所写散文平易晓畅,抒情委婉,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还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 •
12· 朋党论· 赏析
• 二、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 又富有气势。 • 面对保守派的诽谤,欧阳修的心情是十分激愤的。字 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富有忧患意识的政治家刚正 不阿的战斗精神。同时,从其从容不迫、纡徐有致的说理 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欧阳修沉着冷静的大将风度。表现在 其语言的运用、句式的选择上。在对比论证中,作者多处 运用了转折句式。一系列转折句式的运用,不仅突出了对 比的效果,而且使论述的笔调趋于舒缓,使文章既明白晓 畅,又委婉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所谓"责之 愈切,则其言愈缓"的风格。 • 三、此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增加了文章政论 的气势。如第四段,连用五个"莫如"。转折句和排比句的 交相运用,使句式长短相问,错落有致,行文时徐时疾, 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朋党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益:增加,译为补益B.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济:成功C.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治:治理得好D.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列:陈列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3分)①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②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③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④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朋党论》原文及译文(全文)
《朋党论》原文及译文原文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土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译文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
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
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
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
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
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
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
所以做君王的,只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大治。
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党,君子则有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为一朋党。
舜辅佐尧,废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进用八元八恺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得以大治。
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之上,彼此递相称美,互相推举谦让,共二十二人为一朋党,舜一一任用他们,天下也得以大治。
《尚书》上说:“纣有臣亿万,便有亿万条心;周有臣三千,却只是一条心。
”纣的时候,亿万人心各不相同,可说是不成其为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而亡国。
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却因此而振兴。
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党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黄巾军起来,汉室大乱,这才悔悟,把党人都予释放,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
唐朝晚年,又逐渐兴起朋党的说法,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土都杀了,有的还被投到黄河里,说是“这些人自称清流,可以投他们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
然而唐朝也即随之灭亡了。
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让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朋党的,莫过于纣;能禁止、断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莫过于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莫过于唐昭宗时代。
然而都因此致乱而使他们亡国。
而彼此称道赞美、推举谦让而自信不疑的,莫过于舜的二十二臣,舜也并不怀疑他们且都予以任用。
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讥讽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聪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呵。
周武王时代,推举他的国里臣子三千人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从人数之
多与规模之大都莫过于周,可是周却因此而振兴,那是好人即使很多他们也总觉得不够的缘故呵。
唉,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很可以引为鉴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