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儿童肢体残疾筛查技术

合集下载

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

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

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试行)前言我国有0-6岁残疾儿童万人。

残疾给儿童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儿童残疾已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预防出生缺陷和减少儿童残疾工作,通过加强三级预防策略及相关的医疗、康复干预,预防和减少了残疾的发生,减轻了残疾的严重程度。

儿童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通过进行早期康复,多数儿童可以重建生活自理、学习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能力,康复效果显著。

但是,我国残疾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大多数残疾儿童不能在发现残疾后的第一时间接受康复训练,贻误了早期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

根据2008年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关于“建立健全出生缺陷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机制”的规定,为加强三级预防工作,建立早期筛查、治疗和康复的工作机制,中国残联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试行)》,作为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手册。

《规范》内容包括:适用范围,相关部门和机构职责,0-6岁儿童残疾筛查范畴(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和孤独症五类),评估和早期干预路径,工作要求,转介和信息管理等,并附以五类残疾儿童筛查技术规范。

一、范围(一)本规范对0-6岁儿童残疾的筛查、转介、评估以及早期干预等相关服务内容提出工作要求。

(二)本规范适用范围包括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残联及医疗卫生、康复等相关机构。

二、内容(一)在儿童健康检查的同时开展儿童残疾筛查服务,重点对视力、听力、肢体、智力以及孤独症五类残疾儿童进行筛查和预防。

(二)按照本规范配套的各类残疾筛查技术要求(见附件1-附件5),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筛查方法进行儿童残疾的逐级筛查,做到正确评估和指导。

(三)根据转介流程要求,及时转介辖区内疑似残疾儿童,以确保疑似残疾儿童的残疾评估以及康复安置。

中残联0-6岁儿童智力残疾筛查技术

中残联0-6岁儿童智力残疾筛查技术

0-6岁儿童智力残疾筛查技术一、智力残疾定义智力残疾是指在智力发育期间,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智力显著低于一般水平〔发育商小于70〕,并伴有适应行为障碍。

由于儿童早期大脑发育的可塑性、代偿性特点,局部评估为智力残疾的儿童在发育期间可能转归正常,因此在智力残疾评估时须注意发育期儿童的特殊性。

二、智力残疾筛查〔一〕初筛社区卫生效劳中心、乡镇卫生院通过儿童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进行智力残疾初筛,疑似残疾者转介至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1.初筛工具:儿童发育问题预警征象〔附表1〕。

2.初筛方法:相应筛查年龄段任何一条预警征象阳性,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

3.转介指标:儿童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阳性。

〔二〕复筛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对辖区内转介儿童采用标准化发育筛查量表进行复筛。

复筛阳性者转介至智力残疾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1.复筛工具:标准化发育筛查量表,包括小儿智能发育筛查量表〔DDST〕或0-6岁儿童发育筛查量表〔DST〕。

2.复筛方法:采用标准化发育筛查量表,操作人员需严格按照操作指导语施测。

筛查结果为可疑时,需在1个月内复查,以排除因养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儿童暂时性发育落后。

3.转介指标:标准化发育筛查量表筛查结果异常的儿童;筛查结果可疑儿童在一个月内复查,复查仍为阳性者转诊。

〔三〕筛查环境要求环境要相对安静,仅放置测查桌子、椅子、测查床、小楼梯等,四壁勿做任何装饰,以免分散儿童注意力。

三、智力残疾评估〔一〕评估机构1.技术:掌握儿童发育进程,能够使用“盖塞尔〔Gesell〕开展诊断量表〞和“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用于6月-6岁人群〕〞进行儿童智力残疾评估。

2.设备:“盖塞尔〔Gesell〕开展诊断量表〞评估量表及测试工具,辅助设备包括适合测试用的桌椅、围栏或有栏的床、小楼梯、进行大运动的场地。

“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用于6月-6岁人群〕〞评估量表、手册及记录表。

〔二〕评估方法采用“盖塞尔〔Gesell〕开展诊断量表〞对儿童智力状况进行评估,处于边界值或检查不配合的儿童应结合“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估结果确定智力残疾及其分级。

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2篇

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2篇

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2篇第一篇: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一、前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关注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儿童残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儿童残疾筛查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06岁儿童残疾筛查质量,本规范旨在为筛查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二、筛查对象1. 筛查对象为06岁儿童,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2. 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儿童,应适当提前筛查年龄。

三、筛查内容1. 筛查项目:视力、听力、智力、运动、言语、心理行为等。

2. 筛查方法:采用问卷、观察、测试、评估等多种方式。

四、筛查流程1. 筛查前准备:成立筛查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筛查计划,确保筛查覆盖面;培训筛查人员,提高筛查质量。

2. 筛查实施:(1)视力筛查:采用视力表、屈光检测、眼底检查等方法。

(2)听力筛查:采用听力测试、声阻抗、耳声发射等方法。

(3)智力筛查:采用儿童智力测验、儿童发育评估等方法。

(4)运动筛查:采用儿童运动能力评估、儿童神经心理评估等方法。

(5)言语筛查:采用言语测试、言语能力评估等方法。

(6)心理行为筛查:采用问卷、观察、测试等方法。

3. 筛查结果评估:对筛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确定儿童残疾类型和程度。

4. 干预治疗:针对筛查结果,制定干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五、质量控制1. 筛查人员培训:对筛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筛查质量。

2. 筛查设备管理:确保筛查设备性能稳定,定期进行校验。

3. 筛查数据管理:建立筛查数据库,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4. 筛查效果评估:对筛查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持续改进筛查工作。

六、组织保障1. 政府部门:加强对儿童残疾筛查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2. 专业机构:开展儿童残疾筛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3. 社会力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儿童残疾筛查工作,形成合力。

4. 家庭:提高家庭对儿童残疾筛查的认识,积极参与筛查工作。

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PPT精品医学课件

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PPT精品医学课件
3.县级质控指标 (1)筛查率:以区(县)为单位,儿童残疾实际筛查
人数占同期应筛查儿童人数的百分比。
(2)转介率:以区县为单位,残疾初筛结果阳性的儿 童已转介到上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复筛的人数占同 期需要转介人数的百分比。
工作进度
2014年1-3月 摸底调研、确定试点范围、组织培训 2014年3-7月 开展现场试点、接受国家组织督导调研 2014年8月 终末调查
2014年3月,成都市卫生局、残联印发《成都市0-6 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试点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基本框架
目的 试点范围和内容 组织机构及职责 筛查流程 信息报送 本年度工作安排
目的
推动建立我市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和治疗康复的衔接 机制。
研究制定合理的质控指标如筛查率、转介率、干预率 、早期干预率等 。
3岁 1. 不会双脚跳

2. 不会模仿画圆

3. 不能与其他儿童交流、游戏 □
4. 不会说自己的名字

筛查程序
初筛:基层卫生服务
复筛:区县妇幼保健院
评估管理:市妇幼保健机构
市残联
视力残 疾评估 中心
听力残 疾评估 中心
肢体残 疾评估 中心
智力残 疾评估 中心
孤独症 评估中 心
附表2 0-6岁儿童残疾初筛登记表
转介至市妇幼保健机构
工作要求
(三)转介要求
3. 市妇幼保健机构:诊断、登记并转介至残联 4. 市妇幼保健机构与市残联定期信息交换、双向反馈 5. 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由残联负责联系康复机构,进行
康复安置,开展机构康复、社区与家庭康复
工作要求
转介原则
在开展0-6岁儿童残疾初筛、复筛、评估及康复工 作过程中,需尊重家长的知情权和同意权

0-6岁儿童肢体残疾筛查技术

0-6岁儿童肢体残疾筛查技术

0-6岁儿童肢体残疾筛查技术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儿童肢体残疾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肢体残疾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包括肌肉、骨骼、关节、神经等系统的损伤。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提高儿童肢体残疾康复效果的关键。

本文旨在详细阐述06岁儿童肢体残疾筛查技术,为基层卫生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筛查对象1. 筛查对象为出生至6岁的儿童。

2. 筛查范围包括:城市、农村、幼儿园、学校等。

三、筛查内容1. 一般情况调查: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出生史、家族遗传史、疾病史等。

2. 神经系统检查:观察儿童的运动、感觉、反射等功能。

3. 骨骼肌肉系统检查:检查儿童的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肌张力等。

4. 步态分析:观察儿童步行姿势、步态、步频、步幅等。

5. 功能评估:采用量表、问卷等方法评估儿童的运动、生活自理、社交等功能。

四、筛查方法1. 视觉观察:通过观察儿童日常行为、姿势、步态等,发现异常。

2. 问卷调查:向家长了解儿童的出生史、生长发育、疾病史等信息。

3. 量表评估:采用儿童发育评估量表、肢体功能评估量表等,对儿童的运动、生活自理、社交等功能进行评估。

4. 实体检查:对儿童进行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检查,了解其功能状况。

5. 步态分析:通过视频拍摄、步态分析系统等,对儿童的步态进行详细分析。

五、筛查流程1. 筛查前准备:对筛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筛查质量。

2. 筛查实施:按照筛查内容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筛查。

3. 筛查结果记录:将筛查结果详细记录在筛查表中。

4. 异常情况处理:对于筛查异常的儿童,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评估和干预。

5. 跟踪管理:对筛查异常的儿童进行定期随访,了解其康复情况。

六、筛查技术要点1. 神经系统检查:(1)观察儿童的运动、感觉、反射等功能。

(2)注意儿童是否存在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迟缓等。

2. 骨骼肌肉系统检查:(1)检查儿童的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

(2)观察儿童是否存在关节畸形、肌肉萎缩等。

0一6岁残疾筛查实施方案

0一6岁残疾筛查实施方案

0一6岁残疾筛查实施方案残疾筛查是对0-6岁儿童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早期发现和干预儿童可能存在的残疾和发展迟缓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有效实施残疾筛查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0一6岁残疾筛查实施方案。

一、筛查对象范围本方案适用于0-6岁儿童,包括出生后的婴儿和幼儿。

筛查对象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缺陷儿、家族遗传病史儿童等高风险儿童,以及可能存在发育迟缓、听力障碍、视力问题、智力障碍等残疾问题的儿童。

二、筛查内容和方法1. 发育评估:通过儿童行为观察、发育量表评定等方法,对儿童的发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运动、语言、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发育情况。

2. 听力筛查:采用听觉诱发电位、自发性耳蜗电位、耳声反射等方法,对儿童的听力进行筛查,及时发现听力障碍问题。

3. 视力筛查:通过视力表、眼底检查等方法,对儿童的视力进行筛查,发现并及时干预视力问题。

4. 智力评估:采用智力测验、发育测验等方法,对儿童的智力水平进行评估,发现智力障碍问题。

5. 血液筛查:通过血液检测,对儿童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及时发现代谢性疾病等问题。

三、筛查工作流程1. 筛查前准备:建立儿童档案,收集相关家庭和个人信息,为筛查工作做好准备。

2. 筛查实施:按照筛查内容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相应的筛查工作,确保筛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 结果评定:对筛查结果进行评定,明确儿童的残疾风险情况,对高风险儿童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

4. 结果反馈:将筛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建议。

四、筛查工作保障1. 专业人员:筛查工作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医务人员和专业人员进行,确保筛查工作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 设备设施:提供先进的筛查设备和设施,确保筛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健康教育:针对筛查结果,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建议,帮助儿童及家长了解儿童残疾问题,掌握相应的干预方法。

五、筛查工作效果评估对筛查工作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提高筛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残疾筛查技术规范

残疾筛查技术规范

♦自闭症≠弱智
什么是儿童自闭症?
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为人 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兴 趣与活动内容局限,行为刻板、重复。
问题有多严重?

英国《柳叶刀》:儿童患病率为1%(2010年)

美国CDC:
2005年
2009年 2012年
1/166
1/110 1/88
智力残疾的评估
• 单位:区县级以上,常规开展评估 • 工具: –Gesell发展诊断量表、工具箱 –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
评定标准(DQ、IQ)
• 正常:≥85
• 可能有某些器质性损伤: 75/70 —85 • 智力残疾: ≤ 75/70
– 轻度智力残疾:55≤DQ/IQ≤75; – 中度智力残疾:40≤ DQ/IQ ≤54;
产时或围生期因素 缺氧、产伤、核黄疸 出生后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外伤、中毒、缺氧、代 谢性、心理社会
智力残疾的初筛
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 工具:儿童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表 意义:
--阳性:可疑异常,转诊
--阴性:继续常规健康体检、随访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
年龄
3月龄
– 重度智力残疾: 25≤ DQ/IQ ≤39; – 极重度智力残疾: DQ/IQ <25
1岁内轻度患者一般不做智力残疾诊断
干预
• 筛查阳性:残疾预防咨询指导 • 确诊患儿: –医疗 –康复:家庭+机构;感统+运动 –教育:
• 学龄前:运动、感觉、日常生活能力 • 学龄期:特殊学校
–社会福利
运动功能训练 (PT)
适应行为障碍
智力残疾

0-6岁儿童残疾筛查与康复转介工作机制

0-6岁儿童残疾筛查与康复转介工作机制

0-6岁儿童残疾筛查与康复转介工作机制06岁儿童残疾筛查与康复转介工作机制引言:儿童残疾是指0-6岁儿童出生后期至幼儿期发生的、由于脑部损伤、先天缺陷等原因导致身体、智力、语言、感知、行为及心理方面存在障碍的状况。

早期发现并及时介入治疗对儿童残疾的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06岁儿童残疾筛查与康复转介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儿童残疾康复的程度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部分:儿童残疾筛查工作机制1.筛查目标和内容:首先,06岁儿童残疾筛查的目标是尽早发现存在障碍的儿童,争取早期康复干预的机会。

其次,筛查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发育、感知觉、语言发展、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2.筛查工具和方法:筛查工具可以采用标准化的、经过验证的评估工具,如社会心理学发展量表、丹那尔儿童智力量表等。

筛查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等多种形式,结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行为特点,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儿童进行评估和观察。

3.筛查机构和人员:筛查工作应由专业的儿科医生、心理学家、康复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进行。

筛查机构可以选择儿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地点,以便更好地接触到目标对象。

第二部分:康复转介工作机制1.康复转介标准:根据筛查的结果和评估师的专业意见,确定康复转介的标准。

一般来说,对于被诊断为存在障碍的儿童,其轻、中、重度残疾的标准是根据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进行评估。

2.康复转介程序:康复转介程序包括三个方面:评估、康复方案制定和康复执行。

首先,根据康复需求和儿童的特点,由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康复评估。

其次,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明确康复目标和康复措施,并将其纳入康复计划中。

最后,按照康复方案进行执行,同时指导家长和教师等关键人员的参与和配合。

3.康复人员和机构:康复转介工作需要医生、康复师、教师、家长等多个层面的配合。

康复人员包括康复科医生、言语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

康复机构可以选择综合康复中心、儿童康复医院等,以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
0-6岁儿童肢体残疾筛查技术
一、肢体残疾定义
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而至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的局限。

肢体残疾包括:
1.中枢、周围神经因发育异常或伤、病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

2.上下肢因发育异常或伤、病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碍。

3.脊柱因发育异常或伤、病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

二、肢体残疾筛查
(一)初筛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通过对儿童肢体外观检查、儿童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进行脑性瘫痪或其他肢体残疾初筛,疑似残疾者转介至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1.初筛工具:儿童发育问题预警征象(附表1)。

2.初筛方法
(1)一般检查:观察儿童背部体表有无囊性膨出物、内翻足或肢体残缺,以及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常见体征表现,如大腿皮纹不对称,双侧下肢不等长,两侧臀部不等宽,一侧下肢持续处于外旋位置等。

(2)儿童发育问题预警征象:适用于0-3岁儿童。

相应筛查年龄段任何一条预警征象阳性,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

3.转介指标
(1)儿童有显著脊柱膨出物、内翻足、肢体残缺或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等任何异常体征之一。

(2)儿童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阳性。

(二)复筛
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对辖区内转介儿童,通过肢体外观检查、标准化发育筛查量表以及特殊检查,有条件可结合相关辅助检查进行复筛。

复筛阳性者转介至肢体残疾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1.复筛工具:标准化发育筛查量表,包括小儿智能发育筛查量表(DDST)或0~6岁儿童发育筛查量表(DST)。

2.复筛方法
(1)一般检查:观察儿童背部体表有无囊性膨出物、内翻足或肢体残缺等异常体征表现。

(2)标准化发育筛查量表:操作人员需严格按照操作指导语施测。

筛查结果为可疑时,需在1个月内复查,以排除因养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儿童暂时性发育落后。

(3)特殊检查:对初筛可疑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儿童,采用外展试验(Ortolani试验)、Galeazzi征(Allis征)进行复筛。

(4)辅助检查:有条件的机构可进行B超或X光检查。

3.转介指标
(1)标准化发育量表筛查结果异常的儿童;筛查结果可疑儿童在一个月内复查仍为可疑者。

(2)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任一特殊检查阳性。

(3)一般检查有显著脊柱膨出物、内翻足、肢体残缺。

(4)辅助检查异常。

三、肢体残疾评估
(一)评估机构
1. 技术:熟悉脑瘫、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等肢体残疾的高危因素,熟练阅读影像学片/报告,掌握专业诊断标准。

具备脑瘫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能力。

2.设备:脑瘫粗大运动评估(GMFM)、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以及超声检查,X线检查等辅助设备。

(二)评估方法
1. 脑瘫的评估:询问病史,了解脑瘫的高危因素;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进行脑瘫诊断;采用脑瘫粗大运动评估以及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进行运动障碍的评估和分级。

2.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评估:询问病史,了解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高危因素;结合专科体检以及辅助检查进行评估。

6个月以下儿童采用超声检查(Graf方法或/和Harcke方法),6个月以上儿童拍双髋关节X光正位片。

3. 其他肢体残疾的评估:通过病史询问、临床体征检查以及辅助检查进行评估。

四、肢体残疾早期干预
(一)脑瘫:根据儿童发育特点及需求,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采用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理疗、感觉统合训练、必要的矫形器与辅助器具的使用等综合性康复措施开展早期干预。

(二)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新生儿至6个月以内婴儿首选Pavlik 挽具进行矫治,6个月至1岁半儿童采用闭合复位及石膏固定,1岁半以上儿童采用髋关节切开复位方法。

(三)其他肢体残疾:根据脊柱裂及脊膜膨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肢体残疾类型,选择适宜的医疗、康复服务,并根据残疾程度不同,选择适宜的辅助器具,以改善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D ianne J Russell,Peter L Rosenbaum , Lisa M Avery , Mary Lan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66 and GMFM-88) User’s Manual. Distribut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Mac Keith Press
2.陈博昌,杨杰,吴虹,等.新生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超声波诊断.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7;28(11):590-593
3.J ones D. Neonatal detection of 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the hip. J Bone Joint Surg Br. 1998;80:943-945.
4.E astwood DM. Neonatal hip screening. Lancet. 2003;361:595–597. doi: 10.1016/S0140-6736(03)12519-6.
5.W einstein SL, Mubarak SJ, Wenger DR. Developmental hip dysplasia and dislocation: part II. Instr Course Lect. 2004;53:531-5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