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超市里的秘密
超市中,存在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超市中,存在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1,推着购物车进超市,会买很多东西。
2,去超市时,蹲下来会看到不少好东西。
3,买牙膏时,收银员都会拿出来看一下。
4,在超市买东西时,那些捆在一起又便宜卖的东西。
那是快过期或卖不动,尽量不要买。
5,超市“好心”帮你切好的水果,不少是不新鲜的,就怕你看见就提前切好。
6,你遇到热情为你推荐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提成很高的东西。
但这样子的情况下,质量也不见得是最好的,毕竟还要给抽成又要赚钱。
7,你还是尽量不要试吃,有些人的口水会不小心或故意洒进去。
8,超市货架摆放技巧,保质期不久放在最前面,最好的还是在后面。
9,有些收银员会问你有没有会员,当你说没有时,他们依旧会输入一些会员号,很可能是他们自己的。
10,少买超市里的熟食,不知道放多久了,或隔天加工一下再卖。
毕竟量那么多,不可能全部给扔了。
11,不买快过期的东西,尽管只是快过期,但谁也说不准会不会提前过期。
12,有些人会没事去捏捏泡面,超市工作人员看到了也不会说太多。
毕竟每天那么多人,总有那么几个人会这么做。
13,有些超市的东西会特别便宜,还会远低于市场价,但这么便宜的东西,质量总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有些是假的。
14,超市总是会做一些“限时”特价活动,这样让顾客看了,反而会觉得捡到便宜,其实这是长期的。
15,不买散装干果类的东西,谁都不知道底下有多久没清理了,厚厚的一层又没人看得懂。
16,每天晚上十点过后,超市里的面包会做打折活动,不介意的可以去买买。
17,超市最里面的水果往往都不太新鲜,大多数是梨、苹果那些。
只是刚好顺路被人买走,而且价格不会太贵。
18,少买保鲜柜里的东西,除了保鲜的效果外,还可以放很多天,也不见得有多新鲜了。
19,超市开门的第一批菜,往往不新鲜,总是昨天留下来而拿出来继续优先卖。
20,你经常去一家超市时,记得办一张会员卡,积少成多的优惠,还可以换不少东西。
21,没事多和超市打称员混熟,他们会告诉你不少好东西,再或是有可以改价的权利,可以给你一点优惠。
研究性学习——超市物品摆放与消费心理

超市物品摆放与消费心理——揭开超市货品摆放“潜规则”消费行为是人类行为的组成部分,从这一侧面去研究其规律和特点将会加深对人类整个行为规律的了解。
在现实生活中,无人不使用和消费食品、服装、住房、交通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娱乐设施、体育设施,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甚至是理论、思想。
在这里,充满着各种心理活动,尤其是有关需要、动机的形成、态度的发展和变化、信息的处理与决策以及人际间的交往等等。
研究它们的活动规律,将充实和丰富人类一般行为的知识。
在安顺的各大超市,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不同口味的酸奶捆绑在一起促销,甚至附带小勺、小盆等礼品,并且价格低廉,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为其买单;还有一些消费者明明只想买一瓶洗发水,但看到下面货架上的润手霜也很好,结果一并购买了。
是消费者冲动购物?其实原因并不那么简单。
我们通过走访发现,为了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几乎每个超市都精心策划货品摆放方式。
距离超市入口较近的货架很容易吸引顾客的目光,因此超市会把一些利润空间大,或日常不好卖、积压时间长,甚至是接近保质期的商品摆在那里。
我们在北郊的一家超市看到,很多商品摆放的位置都遵守以上“规则”。
比如,某品牌的冷冻水饺,冷柜里最上面要比最下面一袋的生产日期提早四天。
一些即将过保质期的商品被顾客拿到的几率就大。
在我们的随机采访中,多数消费者都表示不知道超市还有这种“潜规则”。
超市在推崇消费者“自选”的同时,也会利用物品的“特殊”摆放方式来“引导”消费者购物,所以,很多时候,消费者的眼睛也是会“欺骗”自己的。
「不想受到注视,也不想被忽略」正是现在顾客的心理;「回音式」的问候方式较能适应这种心理,无论谁先开口问候客人,其他店员必须一起跟进。
有一家超市的冷藏柜原本是隔成七层,摆放杯型甜点及手工点心等食品。
当店方将货架从七层改为六层,业绩立即呈现成长。
减少一个陈列层,陈列空间虽然变少,但是业绩反上升。
消费者欲望无限大,所以一定要开发出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
超市商品陈列心理学

超市商品陈列心理学超市商品陈列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它融合了心理学和市场营销技巧,旨在吸引和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在超市购物过程中,很多消费者都会发现,他们购买的商品似乎有一个规律,这其实是超市商品陈列心理学的一种表现。
本文将探讨超市商品陈列心理学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提高销售效果。
1. 序言:超市购物的心理影响力超市作为零售行业的主要销售场所,拥有巨大的潜力来塑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超市商品陈列心理学正是利用了人们的心理特点,通过科学的陈列方式和技巧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2. 第一部分:颜色搭配与陈列布局超市商品陈列的颜色搭配和布局设计是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鲜艳的颜色能够吸引眼球,因此在适当的位置使用鲜明的色彩可以引导消费者关注特定的产品。
此外,陈列布局也很重要,合理的陈列可以增加产品的曝光度,让消费者更容易发现产品。
3. 第二部分:品牌与产品定位超市商品陈列中,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品牌形象能给消费者一种信赖感,他们会更有倾向去选择那些耳熟能详的品牌。
因此,在超市商品陈列时,应该合理安排品牌的位置和区域,使其更加醒目。
此外,产品的定位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应该合理选择产品定位和陈列方式。
4. 第三部分:购买决策的诱导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超市商品陈列心理学正是利用这些因素来诱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例如,打折和促销活动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限时优惠则可以加强购买决策的紧迫感。
此外,陈列同一类商品时,适当利用差异化手法,比如价格、包装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吸引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5. 第四部分:特殊陈列区域的布置超市商品陈列除了一般的陈列区域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陈列区域,如促销专区、新品专区等。
这些区域的布置也需要符合心理学原理,利用特殊的陈列手法来吸引消费者。
例如,促销专区的商品可以采用堆头陈列,新品专区的商品可以采用创新、独特的陈列方式。
超市里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诸多秘密,就隐藏在眼前超市的购物架上。
我们对各个超市货架进行调查来揭露食品工业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掠夺你们的期望、金钱,最重要的是健康。
运用我们的饮食“清单”,让那些食品公司败在他们自己的游戏中吧。
1、脱脂并不代表真健康如果你想了解食品工业的内幕,那么,就去超市的糖果区走一遭吧。
那里,你一定还会看到“脱脂”的字样。
虽然这是真的,然而,这些不含卡路里的垃圾食品几乎全部是用糖及加工后的碳水化合物制成的。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那些商品制造商把顾客当成傻子。
而超市也是以这一点作为他们的营销战略。
举个例子吧,就拿前面提到的“脱脂”糖果来说,制造商所希望的是,当顾客看到“脱脂”,就会把这当成是“健康”、“不会发胖”的食品,从而就全然忘了这些食品中含有的糖分。
这是一种分散注意力的策略:食品公司的广告只会展示他们想让你注意到的那一面,而超市里的糖果区仅仅只是个开始。
2、数字也能骗人在一瓶低糖茉莉花茶的瓶子上,你会在包装的含量表里看到这样的字样:“含糖量低于4%”。
而在茉莉蜜茶的包装上,只表明了含有白砂糖,并没有表明含量多少,这可不会为你的健康带来多少好处。
尤其是那些患有糖尿病的人。
3、光明乳业不会让你知道,所谓的半脂芝士其实不存在那么光明乳业所谓的半脂芝士到底是什么样的食品呢?当你了解了以后,你就会为所付的钱大感失望:每100克原味芝士片含脂肪26克,能量1300千焦,而半脂芝士片含脂肪12克,能量1049千焦。
为什么不在营养表上标注卡路里的含量呢,实际上,全脂和半脂芝士卡路里含量不会相差太多。
那么,你打算消化多少克的卡路里呢?4、食品公司不会让你知道“对心脏有益”的麦片,糖分含量并不少在中国,桂格(Quaker)麦片的包装上打着世界心脏联盟的标语,而桂格公司美国版的包装自豪地在他们的包装箱上打着美国心脏协会的标语,但是,从标语下面的一行字我们可以得知,桂格公司只是达到了美国心脏协会(AHA)规定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标准”。
揭秘超市里隐藏的10大心理学定律-头条网

揭秘超市里隐藏的10大心理学定律-头条网1、容易拿到的也是顾客最想要的。
因此,超市的物品摆放依次为与顾客视线平行处、齐腰处和齐膝处。
并且,前者是超市货物摆放的最佳位置,可增加70%销量。
2、晕轮效应,以为先看到的商品便宜,其他商品也照样便宜。
一般来说,挨近入口的地方,放的多是薄利多销、购买频率高的商品,以吸引你进门,比如书本、拖鞋、毛巾等,而烟酒等贵重商品一般放在超市中间偏后区。
3、消费心理学认为,人总以为最里面的更好,所以往往越到最后买的越多。
所以,摆放牛奶、酸奶时,喜欢把最新鲜的产品摆在最里面,每天逐渐更换;冰柜和冷柜食品,也都是把新鲜产品放在最下层。
4、心理学研究发现,由于人类早期长时间居住在阴暗的洞穴里,因此对色彩缤纷的食物有一种本能的兴奋,占有欲和购买欲容易被激发。
因此,超市中的蔬果大多陈列在中心位置,很容易吸引人的眼球。
5、食物的香味会刺激人体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调动与欲望相关的情感中枢,即使你不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食品的购买量。
现烤现卖以“味”诱人,也会调制咖啡或尝鲜方式,来吸引顾客。
其实,这是心理学上的“嗅觉营销”。
6、情感营销,小孩子对自己的事物有很强的专注力,而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一般也是尽量去满足。
正是利用这种消费心理,超市里有一套赚孩子钱的销售策略:第一种就是精心布置儿童产品(玩具、食品等)展柜;第二则是在孩子必经之路设“埋伏”。
7、心理暗示。
世界著名食品企业纳贝斯克食品有限公司多年的促销经验认为,折扣标志可增加销量的23%。
比如一瓶洗发水本来20元,现在买一瓶洗发水赠送一块价格2元钱的肥皂,但洗发水的价格已被悄悄提高到22元。
8、很多消费者会有“买得多比买得少实惠”的惯性思维,这也成为了超市的一种“销售心理战术”,很多商品的大包装价格都比小包装贵。
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休闲食品中,如饮料、薯片等。
9、以“色”引人,灯光制造的“氛围营销”。
光线制造的氛围,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美好的幻觉,分泌出一种积极的腺体,刺激人们去选择,超市中肉类专柜的上方回安装粉红色灯,能让鲜肉看起来更加诱人,因为暧昧的灯光往往让食品更娇艳,一般来说,肉类常用红灯光,面包类常用黄灯光,海鲜类常用蓝灯光。
超市心理学(二)2024

超市心理学(二)引言概述:超市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消费者在超市购物过程中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学科。
在超市环境中,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陈列位置、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超市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超市购物中的心理机制和行为规律。
正文:1. 超市环境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空间布局:合理的布局能给消费者带来舒适感,影响其购物体验。
- 灯光和音乐:适宜的灯光和音乐能够调整消费者的情绪,提升购物意愿。
- 购物篮和购物车:购物篮和购物车的大小和设计也能影响消费者的购物量和购买决策。
2. 商品陈列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陈列位置:在高流量区域和眼睛容易触及的位置陈列商品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 商品包装:吸引人眼球的包装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增强购买欲望。
- 陈列整齐程度:整齐的陈列能够给人一种整体有序的感觉,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3. 促销活动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打折促销:消费者常常受到打折促销的影响,倾向于购买打折商品,即使并非真正需要。
- 捆绑销售:捆绑销售能够增加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购买欲望。
- 限时优惠:限时优惠活动会激发消费者对商品的紧迫感,促使其更快地做出购买决策。
4. 广告宣传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影响消费者认知:通过广告宣传,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可以得到提升。
- 创造购买欲望:吸引人眼球的广告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行为的发生。
- 建立品牌形象:广告宣传有助于建立品牌形象,进而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
5. 消费者心理决策的启示- 理性决策与情感决策: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既会进行理性思考,也会受情感因素影响做出决策。
- 社会认同与同伴影响:消费者常常受到他人的看法和行为的影响,在购物时会参考同伴的选择。
- 知觉与注意力偏差:消费者在超市中常常因为各种干扰导致注意力偏移,容易受到促销活动和产品包装的影响。
总结:超市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的重要领域,研究超市购物过程中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消费心理学:超市里的秘密

消费心理学:超市里的秘密作者:王安逸来源:《幸福·婚姻版》2019年第07期1916年,一家新的百货商店打着“小猪扭扭”的招牌,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开业了。
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家自助选购商店,也是后来所有超市的雏形。
慢慢走,所有货架都走一遍历经了100多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超市经营者们渐渐总结出了一套全方位的经营和销售策略。
例如,你脑海中可曾冒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品牌的超市,大体都是同一个布局?这不是因为超市的经营方缺乏想象力,而是因为这是一种特别能赚钱的布局。
从你踏进超市入口处的那一刻起,你的思维就已经开始被这里的环境所左右了。
人的大脑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进入购物模式,即便是来过好几次的熟客,刚刚进入超市时也会迅速遍览周围环境。
超市商家将超市入口处称为“減压区”,在整个购物过程中,这里是购物节奏最慢的一个区域,超市方会在这个区域放置许多实惠的促销商品。
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给消费者营造在这里购物真的能省钱的心理暗示,先入为主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实惠的印象。
当然,对于一些抱着明确采购目的的消费者,减压区在他们眼中毫无吸引力,他们想买的只有水嫩、新鲜又实惠的水果和蔬菜。
但即便是这些目标明确的消费者,在超市轻柔缓和的背景音乐下,往往也会不知不觉地放慢脚步,这恰恰也是超市方所希望的——更慢的移动速度意味着会有更多商品被消费者注意到。
一些超市甚至选用小块地砖,好让消费者产生自己走得太快的错觉,从而减慢行走速度。
经过减压区,消费者就来到了蔬果区。
蔬菜和水果非常容易因为挤压和碰撞而损伤,而按照理想的购物顺序,消费者应该在采购的最后环节才购买水果和蔬菜。
那么,为什么许多超市会将这个区域作为消费者最先接触的食物区呢?那是因为购买蔬菜和水果能给消费者带来积极的暗示,让其认为自己做了对健康和节约有利的选择。
而你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超市为了让蔬菜看起来更翠绿,特意选用了绿色灯光照射蔬菜。
接下来,消费者在选购烧烤制品、膨化食品、碳酸饮料和速冻即食食品等食品时,会受到之前购买蔬菜水果的影响,从而大大抵消内心的负罪感。
超市布置中的心理学知识

超市布置中的心理学知识超市布置中的心理学知识其实商家才是将心理学应用得最好的人,因为他要赚钱,就必须要熟知人们的心理。
就比如超市,有些时候你觉得你是主动买了一些东西,但是,你错了,你是无意识的买了一些他们让你买的东西。
今年回国期间,我陪我妈去过一趟超市,买一些零食还有国外管制的消炎药。
那是一间当地的卖场,门脸熙攘,嘈杂混乱。
然而走进去没几步,我就立刻察觉到了这件超市的独特气场:“有高手。
”我凝目开始观察。
这店出入分门,右进左出。
人群中大多数人惯用右手,这样的分布结构便于人们从货架上拿东西。
入口处的装修色调偏冷而悦目,会减慢人的步幅。
一旦大多数顾客下意识的开始缓步,走太快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平均身高的水平视距摆着高利润的商品,这是零售业的基本常识。
可是在儿童水平视距上摆上零食和甜品,让我不禁暗赞了一句好身手。
每一个超市都是一个猎场,你可能是猎手,也可能是猎物。
你是否认为是你自己在作出购物的决定?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早就认识到了“理性人假设”的天真。
消费者在购物的时候从来都不是理性的,商家们明白这一点,而且不断在利用顾客的不理性。
我在买东西的时候总是问自己三个问题,让自己计算。
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何这样卖?”。
只有当你知道商家在如何影响你的判断,你才能排除这些干扰,做出有利自己的选择。
我们继续用超市当例子。
超市的生活常用商品往往在店内最深处。
鸡蛋,牛奶之类的产品能吸引你逛完整间店。
舒缓的音乐和明亮的装修可以延长顾客的逗留时间,这往往就意味着更高的销售额。
所以做生意的朋友,请别在店里放"新年好“或者其他快节奏的音乐。
大型超市的地砖从来不是统一的。
在高利润的几排货架区,地砖会有让人感觉“高级”的材质和花纹。
如果还有行家指点,这里的地砖会略有不平,这样当顾客推车经过时,会下意识的减慢速度。
店家的心机还远不止于此。
高手会在商品价签上删掉“元”“¥”等符号和字眼,一个单纯的数字价格会减少商品和钱的逻辑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消费心理学:超市里的秘密
作者:王安逸
来源:《启迪与智慧·上旬刊》2019年第12期
1916年,一家新的百货商店打着“小猪扭扭”的招牌,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开业了。
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家自助选购商店,也是后来所有超市的雏形。
慢慢走,所有货架都走一遍
历经了100多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超市经营者们渐渐总结出了一套全方位的经营和销售策略。
例如,你脑海中可曾冒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品牌的超市,大体都是同一个布局?这不是因为超市的经营方缺乏想象力,而是因为这是一种特别能赚钱的布局。
从你踏进超市入口处的那一刻起,你的思维就已经开始被这里的环境所左右了。
人的大脑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进入购物模式,即便是来过好几次的熟客,刚刚进入超市时也会迅速遍览周围环境。
超市商家将超市入口处称为“减压区”,在整个购物过程中,这里是购物节奏最慢的一个区域,超市方会在这个区域放置许多实惠的促销商品。
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给消费者营造在这里购物真的能省钱的心理暗示,先入为主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实惠的印象。
当然,对于一些抱着明确采购目的的消费者,减压区在他们眼中毫无吸引力,他们想买的只有水嫩、新鲜又实惠的水果和蔬菜。
但即便是这些目标明确的消费者,在超市轻柔缓和的背景音乐下,往往也会不知不觉地放慢脚步,这恰恰也是超市方所希望的——更慢的移动速度意味着会有更多商品被消费者注意到。
一些超市甚至选用小块地砖,好让消费者产生自己走得太快的错觉,从而减慢行走速度。
經过减压区,消费者就来到了蔬果区。
蔬菜和水果非常容易因为挤压和碰撞而损伤,而按照理想的购物顺序,消费者应该在采购的最后环节才购买水果和蔬菜。
那么,为什么许多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