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33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汇总赤壁赋教案设计教资(3篇)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汇总赤壁赋教案设计教资(3篇)2023年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汇总一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古战场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场,就在这里演义了赫赫出名的故事——赤壁之战。
今日,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吧!大家看!大门两旁有两架巨大的鼓,敲出来的声音浑迫有力,小朋友们可以去敲一敲,听一听古时候发出过的声音,留意不要摔跤。
随我一起走进大门,我们可以看到面前有一个露天大舞台,里面有几千个座位呢!晚上我们可以来这里看晚会——三国演义实景大剧场表演,非常精彩。
现在,大家上楼梯,留意台阶,台阶两侧有闻名的三十六计壁画——苦肉计、美人计、空城计、走为上计……大家可以边走边看”。
连续沿着台阶向前走,是不是闻到一股桃花香?前面就是桃园,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刘备、关羽就是在这里结为兄弟的,这就是出名的桃园三结义。
再看!桃园的水边是不是有两艘船呀!这里有一个故事——草船借箭。
当时曹操来攻打刘备,而刘备的军队没有箭了。
他的军师诸葛亮做了许多个草垛绑在船上,晚上曹操来攻打刘备的军队时,以为草垛就是人,射出了许多箭在草垛上,等曹操的军队退走后,诸葛亮把插在草垛上的箭取下来,足足有几十万支呢!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是不是觉得诸葛亮很聪慧呢?在当时,他确实创造了许多新颖的东西呢!让我们走进诸葛亮才智园看看吧。
哇!才智园里的东西真是五花八门,有射箭、木牛车马、八卦阵……大家可以尽情地体验,不过要留意安全哦!在我们的脚下,是波涛汹涌的长江,那些水花如同一只只凶狠的野兽向我们扑来。
大家向远处看,一块巨石上刻着两个大大的、红色的字——赤壁,据说,那是当年周瑜战胜后乘兴书写的呢!好了,下面是自由游玩时间,大家可以拍照留恋、自行休息,但请留意安全,不要乱丢果皮纸屑。
此外,卫生间往右拐就到了。
最终祝大家玩得快乐开心!2023年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汇总二前天晚上去看了看《赤壁》,根本的感想是很好玩,不管是台词,还是情节,都有不少好玩之处,下面谨就所记得的局部,列举一二:1、影片开头是曹操南征,赵云救阿斗,没有提到这是长阪坡,后面交代说,这是新野撤退。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2023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2023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下面我带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2023,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赤壁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以赤壁赋为范本与突破口,理解苏轼的成熟与伟大,引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坎坷与挫折。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作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这样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下面我先朗诵一遍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转换及朗诵时应注意的问题;3、在课本空白处记下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及理解。
二、教师配乐朗诵课文三、内容赏析[提问]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
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明]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东坡,世号曰: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
何谓遗世?同学们看课文注释(12)――脱离人世。
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赤壁之景到底怎样,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齐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赤壁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旷达乐观的情怀;学习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一、背景介绍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见小知识1)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道路的转折。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本文是《前赤壁赋》。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在黄冈市区的西北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为赤鼻矶;又因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
在这里,苏轼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这两篇文章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
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二、有关“赋”的知识赋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注重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4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赤壁赋》,使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
2. 分析张九龄的写作手法,理解其意境与感受。
3. 运用诗歌修辞手法,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意境。
教学准备:1. 复印《赤壁赋》的课文。
2. 配备PPT或者黑板,用于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3. 提前准备赤壁之战的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以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赤壁之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赤壁之战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利用PPT或者黑板简单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让学生对赤壁有初步的了解。
二、感受赏析(15分钟)1. 让学生朗读《赤壁赋》。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比如,对比手法、夸张手法、对景写情等。
3.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意境与感受,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理解阅读(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
2. 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3. 小组汇报: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加深学生对赤壁之战的了解。
四、表达与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身临其境地参与了赤壁之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 学生自由创作: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 分享与评价: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反思与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赤壁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和思考?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赤壁之战的详细历史和文化背景。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⒈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⒉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⒈感知课文,积累字词句;⒉理清的心情变化历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解题1.介绍苏轼――“浑涵光线,雄视百代”2.介绍文体及写作背景⑴赋――体物写志⑵介绍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⒈诵读课文,初步感知⑴听录音,留意诵读的停顿、延长,体会其中的节奏。
⑵自由朗读,找出每段中押韵的韵脚(12个)。
⒉齐读课文。
⒊对比注解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⒋质疑解难,师生共同小结文言学问。
⒉思索:⑴“赋”的特点是“体物写志”,贯穿全文的“物”是什么?⑵理清的情感变化历程。
明确:①贯穿全文的“物”是“清风”、“明月”,“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就是紧扣“风”“月”绽开描写和谈论的。
②情感变化线索:乐-→悲-→喜四、思索练习二其次教时明确目标:1.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谈论,揣摩体会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课文鉴赏(一)析“乐”【第一段和其次段的第一层】⒈齐读,思索:和客人夜游赤壁,他们的心情很“乐”,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渲染他们此时那种欢乐心情的?明确:景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饮酒…扣舷而歌…”感觉:“浩浩乎…飘飘乎…”⒉第1段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展现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吟文、迎风赏月的舒服飘逸、超然物外的意境。
⒊第2段写放声高歌,歌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说明在遭贬谪之后,仍旧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二)析“悲”【其次段的其次层和第三段】1)析第2段⒈共赏清风明月,泛舟万顷秋江,此乃人生一大乐事,此时的氛围却发生逆转――由“乐”转“悲”,“悲”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这个变化突然吗?明确:从“客”悲凉的箫声体现。
《赤壁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⒈把握文赋特点。
⒉积累常用的实词、虚词,增加文言知识积累。
过程与方法:⒈熟读成诵,积淀文言语感。
⒉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难点和重点: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2.背诵课文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常识教学:⒈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⒉简述文赋特点三、整体感知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⑴读出韵律。
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⑵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⑷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
(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洒脱)⒉学生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⒊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明确:四、赏析课文㈠分析第一段:⒈学生朗读课文。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文中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通过诗歌解读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好文学,理解历史文物的传承与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赤壁赋》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历史时代、社会现象、文学形式,深度解读《赤壁赋》的意蕴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读解+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询问学生:对于《赤壁赋》有何了解?了解书名、作者、体裁、历史背景等基础知识。
2. 小组互动:学生分组交流,思考诗歌解读的目的和方法,并分享个人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悟。
【Step 2】解读文本1. 讲授文本的诗歌史背景和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赤壁赋》的基本情节和特点。
2. 讲解文本的主题、意象、意境、意义,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诗歌的含义与内涵。
3. 细读文本,逐行分析,强化对古汉语音韵的理解和体味。
【Step 3】鉴赏诗歌1. 用对比、题意分析、意象引申等方法,阐述诗歌的含义和表现方式,展开探究互动交流。
2. 练习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独立撰写诗歌解读、创作评论和鉴赏理解的能力。
3. 借助多媒体和图片,展示赤壁风景和诗歌名句,凸显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Step 4】课堂练习1. 运用《赤壁赋》的诗句,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搭配训练和语法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在文中寻找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气氛,并提出提问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1. 对《赤壁赋》的阅读点滴和体会,各小组进行总结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和感受体会。
《赤壁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概述《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
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本课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6、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中起点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160;160;160;160;160;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题,介绍“赋”的特点,鉴赏本文的音韵美与意境美。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就学过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石》,今天我要学习的课文仍然是苏轼的另外一篇与赤壁有关的作品。
在元丰5年作者写了“两赋一词”,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苏轼的“赤壁”情结。
二、写作背景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反对变法,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州)任练副使。
因政治上屡受挫折,很不得志,便在一块被称为"东坡"的土地上耕耘,自食其力,于是自号"东坡居士"。
他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三个月,经常到黄州西北角赤鼻山下的赤壁漫游,饮酒吟诗,抒思古之幽情。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的夜晚,东坡与四川籍道人杨世昌在赤壁下的一叶小舟上喝酒吟唱。
江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不及,月亮出来了,徘徊在北斗星与天牛星之间,白雾飘过白茫茫的大江,水光和月光、雾气连成一片。
他们乘坐的小舟缓缓地飘游在波光粼粼的大江之上。
仿佛在空中航行。
苏东坡和道人自我陶醉般地一边扣击着船舷,一边吟唱着一首古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三、文体介绍及诵读指导
本文为一篇“赋”,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是诗,更不是散文诗。
它是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韵脚的散文,却又有着浓浓的诗意。
与汉、魏时期的“赋”相比,本文没有过多的堆砌辞藻。
本文有许多押韵的字与对偶句,诵读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
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换韵情况。
第一段间天然仙
第二段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
穷终风
第四段往长\主取\
四、整体把握课文。
给大家十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客-悲观;苏子-乐观)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1) 月下泛舟乐
二(2~3) 吊古伤今悲
三(4~5) 阐述哲理乐
在本文中,作者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长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那悲凉的声调,表达了作者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
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表达了作者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五、分析第一自然段
1.请大家过读边翻译。
2.提问: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时间顺序。
三层。
3.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如梦境一般。
让人觉得好似“羽化而登仙”般地“浩浩乎”、“飘飘乎”。
心情是:“乐”
六、分析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边读边翻译。
2.落实重点字词。
(美人倚舞泣)
3.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作者的歌声与客人的箫声(六个比喻)。
4.本段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由乐转悲)
5.结合全文,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七、作业
1.预习疏通第3.4.5段。
2.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虽然遭贬,但仍能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
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第三段内容。
1.请大家边读边翻译。
2.落实重点字词句。
(愀然危何为其然也南缪东今安在哉渔樵侣友)
3.提问: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其中的感情色彩是什么?
明确:写了客的回答来阐发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是悲伤。
4.提问:“客”是如何阐发当时悲伤的情怀的?
明确:触景伤怀。
由眼前之景让人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但他最终也逃脱不了灰飞烟灭的结局,那么默默无闻的人就不用说了。
这里就表现出了一种消极的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5.小结: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三、分析第四自然段内容
1.请大家边读边翻译。
2.落实重点字词句。
3.提问: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写苏轼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4.提问:文章从本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抒发感情到阐述哲理,以苏子的对答来表露全文主
旨,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分层次)
明确: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
5.提问: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
明确: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来阐发的。
6.提问: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明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7.提问: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
明确:以明月和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8.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之间的关系?
明确:两者实为一体,是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小结: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从不变的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生精神,保持平静超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作者看问题没有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四、分析第五自然段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一个“喜”字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
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五、艺术鉴赏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抒情、议论之处。
全文的议论、抒情始终没有离开江上的风光和赤壁故事。
第一段重在写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基础,下文的抒情、议论紧扣水月来阐发,处处照应了客的话,哲理是写景、抒情的升华。
2.优美形象的语言。
如描写箫声的语言,将抽象的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