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教案
议论文教学教案

议论文教学教案教学活动设计活动名称:探索议论文写作活动目标:1. 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2. 掌握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步骤;3. 培养学生思辨和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1. 印制或准备电子版的议论文样本供学生参考;2. 准备PPT或白板,用于课堂展示;3. 提前为学生准备讨论的话题或论题;4. 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和笔记。
活动流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PPT或白板展示一篇议论文的开头部分,让学生猜测文章的主题并简要描述。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导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议论文?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写议论文?2. 提供议论文样本(10分钟)- 分发或展示一篇明确主题的议论文样本,让学生自选阅读。
鼓励学生标记关键信息和观点。
3. 分析议论文结构(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论点、论据和结论。
确保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和特点。
- 通过PPT或白板呈现议论文结构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 讨论写作步骤(15分钟)- 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一篇议论文样本的写作步骤。
-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议论文写作的步骤有哪些?如何组织和展开论点和论据?-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记录在PPT或白板上。
5. 撰写个人议论文(15分钟)- 提供话题或论题给学生,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立场撰写个人议论文。
-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讨论的议论文结构和步骤来组织自己的写作。
-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议论文。
6. 互评和反馈(10分钟)- 让学生相互交换议论文,进行评价和反馈。
-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论点是否清晰、论据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合理等方面的问题。
7. 总结和展望(5分钟)- 综合讨论和反馈的结果,总结议论文的写作要点和技巧。
- 展望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活动延伸:1.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或论题,继续撰写议论文,增加写作的实践机会。
2. 鼓励学生进行辩论活动,模拟真实的议论文写作和辩论的过程,进一步培养思辨和表达能力。
议论文专题教案(五)

话题型议论文专题教案(如何使用引证)教学目标:了解引证法的常用方式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掌握引证法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训练课时安排:两教时一.导入:“引证”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它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二、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点充分联系起来。
第一个因素可称之为“引”。
第二个因素可称之为“证”。
许多同学在写议论文时,对”引”颇费心机.而对“证”则不够重视.往往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
因此,在引出理论根据之后.恰当地加以分析.实在是”引证”中的重要一环。
二.要点阐释:一、明引诗文出文采明引名言警句是引用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它的引用契机有以下三条途径:例:现代文明使得本已很累的人们更加模糊了诚信的影子,使得本已寂寞的影像隐藏于纸醉金迷的灯红酒绿中。
抽象的尘封在政治课本的某个角落里。
罗兰曾说:”人生的大海上,风高浪急,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
”美貌、健康、才学、金钱、荣誉……生命的小舟上要装载的负荷实在太多了,不知失掉了诚信的年轻人啊,能否驾驭生命之舟?由此,便想到林肯最爱读的那首诗:“健康的红晕变茂了死亡的惨白,金色的沙龙变成了棺木与尸衣,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
”噢,人类何必骄傲呢?时间是永恒的见证,当时间的翰海吞没了美貌与健康,吞没了金钱与荣誉,狡诈的文明人啊,患得患失的文明人啊,你还剩下什么?(200l江苏考生《诚信归去来》)第一种方式,因受语流中某一词或短语的启迪而联想到刚好有这个词或短语的名言警句,如本段作者因题目中有年轻人在小舟上抛弃诚信而联想到罗兰的“人生的大海上,风高浪急。
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紧接着再对此事作必要的议论以揭示主题。
第二种方式,由于意旨相近而由此及彼,如作者在年轻人抛弃了诚信而为之担心是否能驾驭生命之舟时想到林肯的诗,因诗中有生与死“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等句,故而联想引用;由此揭示主题:诚信不可抛,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遗憾终生.例2:带着满脑子的问号,我碰到了文学老师。
曹丕《典论论文》补充讲义

曹丕《典论论文》作者补充讲义问题一:请见题解、作者资料。
(一)请说明何谓“三曹”?何谓“建安七子”?何谓“建安风骨”?曹丕写《典论‧论文》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为何?(二)曹丕的《燕歌行》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为何?请解释“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问题二:请见《驴鸣》一文,并回答问题(一)曹丕认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乃出于“不自见之患也”,以及“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患”的文学批评态度观,是从何处观念转变而来?你认同这种观念吗?为什么?(二)文中提到三次驴鸣,哪一次你最感动?为什么?1《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文帝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处死)。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lù(过滤)菽shū(,豆类总称)以为汁。
萁qí(豆茎)在釜(古烹饪器,即今之铁锅)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丕《典论‧论文》课文补充讲义问题一:请见第一、二段课文。
(一)曹丕认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为何?怎样才能避免这个毛病?换言之,曹丕认为“一个好的文学批评者最基本的条件”是甚么?(二)第二段,曹丕评论“建安七子”时,有哪些重要批评方法?(曹丕不是说“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审己度人”)(三)请解释以下词语:“俦”、“属文”、“下笔不能自休”、“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问题二:请见第三、四段课文(三)曹丕认为一般人进行文学批评时常会有哪三种毛病?你觉得除了这些毛病之外,还会有其他毛病吗?(四)曹丕将当时文体分成哪四类(四科),这四类各包含哪些文体?有何特别的写作要求(也就是写得好的标准是什么)?曹丕对文体的共同看法为何?(当今流行的文体为何?你能像曹丕一样提出一个简单扼要的写作要求与标准吗?为什么你能?或为什么你不能?)(五)曹丕所说的“文气”论,属于“先天论”,还是“后天论”?你赞成吗?如果你反对,你能同样用“音乐”为例,来反驳曹丕吗?又为何曹丕要这样解释“文气论”呢?问题三:请见第五段课文(一)为什么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辉诚案:你所处的现在,文章能经国吗?文章那么容易就不朽吗?你相信张辉诚写的文章能不朽吗?不朽要有甚么条件?)(二)曹丕在此段作了一个“古人”、“今人”的比较,比较的内容为何?这个比较是否就暗含“今不如古”,这样不就是自打嘴巴,也“贵远贱近”了吗?(三)曹丕所说的“志士之大痛”,是什么呢?(四)请逐字解释“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并说明“飞驰”及“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的修辞法为何?问题四:请见补充教材曹丕《与吴质书》(一)第一段、第二段的主旨为何?请逐字解释以下词语“行则连舆,止则接席”,“觞酌(斟酒、喝酒,亦可解释为酒)流行,丝竹并奏”、“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并说明修辞格为何?(二)第三、四段的主旨为何?请见右表整哩,曹丕此文评论建安七子和《典论‧论文》所论有何差异处?(三)请解释“古今之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昔伯牙绝弦于锺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之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辉诚案,看到没有,曹丕很爱用这种修辞法啦,有甚么好处?让他这么爱用!)、“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观瞻,何时易乎”问题五:请见补充教材 曹植《与杨德祖书》(一)这篇文章和《典论‧论文》很有兄弟争锋的味道喔!请问:曹植认为建安七子中的五人虽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但也做不到“飞轩绝迹,一举千里”,意思是有点利害,但也利害不到登峰造极。
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讲稿今天,我们来讲《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做魏太子时所作之书,在建安后期所撰,是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
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论文》是其中的一篇。
《典论》本由二十多篇文章组成,遗憾的是,这二十多篇文章到现在大多数都已经失散,《论文》一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因而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时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风格给予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类”的文体说,“以气为主”的作家论以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篇文章。
第一段以傅毅与班固的例子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
在后文,他分别评论了建安七子在创作上的长短,认为作品长短不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文体各有特点,二是作家才性不齐。
由于文人相轻导致文学品评总是难以持平备善,因而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他论及文学的价值,强调文学的重要。
在这里,文章,主要是指诗赋、散文等文学作品。
第二、三自然段则是以“气”为依托,比较客观而公正的对建安七子的创作进行了品评,指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有齐气”,陈琳的章表、书记才华出众,刘桢壮而不密,孔融气体高妙等。
第四自然段虽然很短,但是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因为他的大部分观点都集中在这一段。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是指一般人都“重古轻今,崇尚虚名”不重实际,还没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很高明。
曹丕指出了这是错误态度,是文坛陋习,对“贵远渐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指斥,认为闇于自见的人以自己所长轻他人所短是产生出错误的文学批评的原因,是他的立新之论,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品评作品。
典论 论文

任太史令期间悉心研究天文、历算,并先后发明和制作了浑天 仪和地动仪。
浑天仪:《晋书· 天文志》:张平子既 作铜浑天仪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 令伺之者闭户而伺之。其伺之者,以 告灵台之观天者,曰:‘某星始见, 某星至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 也。‛
地动仪:《后汉书》中描 述:‚以精铜铸成……形 似酒尊……外有八龙,首 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 承之……”
魏文侯使舍人毋择献鹄于齐侯毋择行道失之徒献空 笼见齐侯曰寡君使臣毋择献鹄道饥渴臣出而饮食之 而鹄飞冲天遂不复反念思非无钱以买鹄也恶有为其 君使轻易其币者乎念思非不能拔剑吻(当作刎)头 腐肉暴骨于中野也为吾君贵鹄而贱士也念思非不敢 走陈蔡之间也恶绝两君之使故不敢爱身逃死来献空 笼唯主君斧质之诛齐侯大悦曰寡人今者得兹言三贤 于鹄远矣寡人有都郊地百里愿献子大夫以为汤沐邑 毋择对曰恶有为其君使而轻易其币而利诸侯之地乎 遂出不反 (《说苑·奉使》)
第一段:自“文人相轻”至“而作论文” 说明审己度人是“论文”较好的方式。
1、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
第一个“之”,连词。连接主语“傅毅”与“於班 固”这个介宾结构使之具有名词性。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 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 平劉幀公幹 先名后字,名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敬,先秦则是 先字后名。
《典论· 论文》论文学的价值论与社会作用 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盛极一时的汉 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法言· 吾子》) 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 来世也。”(曹植:《与杨德祖书》) 然而,曹丕却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他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是“经国之大业”,有利于国家; 二是“不朽之盛事”,有益于自身。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 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 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 美心态。这样从事诗赋创作,亦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 驰之势”,亦可以“声名自传于后”,亦可以“不朽”。
曹丕《典论·论文》

❖ “立功”为强权如我者所专,而士人只能仅止 于“立言”,才是唯一的既全命避祸、又留名 后世的生存方式。《魏志·文帝纪》裴注引 《魏书》载曹丕《与王郎书》自称:“生有七 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 朽。其次莫如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 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 盖百余篇。”这里就“三不朽”而言,恰恰省 去了“立功”这一具有现实性的内容,可以与 上述《典论·论文》相印证,盖立言只是为了 留名后世,而立功却会影响到现实,要在实际 政治中发挥作用;
❖ 研究者或被迷惑,所以才往往将曹丕理解为“为 艺术而艺术”的代表。建安时期血雨腥风,很难 设想,曹丕会作一篇与现实政治完全无关而纯论 文学的文章,退而论之,即使要论文,其潜意识 流露的也还是政治的谋略,这似乎更符合实情, 对《典论·论文》也应作如是观,这才是对曹丕 其人之“知人论世”。而曹植最终失去曹操的宠 爱,似乎也不在于他酗酒犯规,主要缘于曹植的 政治立场有时偏于士大夫一边,《魏志·陈思王 传》裴注引《文士传》,曹植的亲信丁廙对曹操 称赞曹植“天性仁孝”,相对曹操与曹丕,曹植 的儒家色彩比较浓郁;
《典论·论文》 曹丕
《典论·论文》主旨
❖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曹丕《典论·论文》 极其受人注目。鲁迅先生因而认为:“曹丕的 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 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魏晋风度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不容否认,建安 时期“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学创作 表现出与前代经学束缚下很不一样的风貌,但 是创作与理论并非可以划等号,尤其当一些理 论只是准文学理论时,更是如此;
❖ 因此以准帝王的身份,曹丕努力要把士风纳入到 扬、班之士人精神道统中去,士人不是通过“杀 身以成仁”方式,而是以学术文化建树来务求垂 名不朽,士人与己相安于今世,自己偷梁换柱等 勾当,士人尽可视而不见,统治者可以避开士人 当下之锋芒,与承党锢之流风余韵者之执著于是 非原则不同,这可以减少政治风险,却不意鼓励 了王逸所指责的那种“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 的独善思想,而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士人精神 状态。曹丕明确指出,士人最佳处世方式是像古 之作者那样“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如扬 雄那般“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 卢照邻《长安古意》),于士人非但可以全 身远祸,而且还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 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真何乐而不为也!
《典论 论文》

《典论·论文》曹丕【作家、作品及背景】1.关于《典论·论文》作者曹丕的生平曹丕,字子桓,出生于东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卒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
曹操次子,史称魏文帝,在位七年,汉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2.《典论》一书,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共有五卷二十篇。
所谓"典",有"常"或"法"的意思。
所谓《典论》,主要是指讨论各种事物的法则,在当时被视为规范文人言行的法典。
《论文》见收于南梁萧统的《昭明文选》中,因而保留完好无缺至今。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3.背景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
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
"(《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
典论论文

中国文学批评名作
《诗品》
《沧浪 诗话》
《人间 词话》
作者 南朝梁 .锺嵘
宋. 严羽
民国. 王国维
探讨内容
品评诗人、诗歌 (以五言诗为主)
诗人及诗歌创作评 述
以词为主。以西方 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融入中国传统美 学与文学理论
地位与特色
中国最早的诗评专 著,将诗作分成上 、中、下三品
诗歌批评的名作。 严羽因此书被誉为 宋、元、明、清四 朝诗话第一人
漉
菽
以
为
汁
。
萁
ㄑ 一
在
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
太急?”曹丕听完,面有惭色。这首千古流
传的〈七步诗〉,终于使曹植逃过一劫。
三、课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一段
互相轻视
如此 比起。之,助词,无义。于,比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 之于班固 ,
伯肯定仲语之气,间表停顿耳或,结束而固小● 之 ,与弟超 书曰:“
曹丕的文学成就-4
3.专门论文之作:《典论‧论文》是中国第 一篇文学批评的专论。曹丕突破儒家的传统 观念,强调文学的价值和作用,阐述文章的 体裁和特征,探讨作家的才情气质和作品风 格的关系,指出文学批评应持的正确态度。 曹丕的观点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观念的重大 变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发展 都有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论论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批评的“文人相轻”。
2. 了解曹丕在文中“文以气为主”的论断和“经
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并学
习其论证方法。
3. 了解“建安七子”及该作品的文学影响。
二、课时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
四、教学难点
了解文学作品的功用,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不同文体特点、标准,指出文学批评应有正确态度。
五、教学过程
⒈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
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
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
并称为“三曹”。
⒉创作背景
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
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
”(《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
但在这里,已经被曹丕赋予“不朽”这一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涵意和历史意义。
曹丕把诗赋也列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对文学自身价值思考的历史视野之中,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⒊课文重点字词解释
小:轻视享:把……当作骥騄:良马軆:生性俦:辈检:法度贵:以……为贵贱:以为……贱闇:昏暗、糊涂幽:拘禁慑:害怕流:放纵营:料理
⒋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⑴王粲长于辞赋⑵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合叙: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⒌通假字
隽:通“俊”
⒍课文分析
文章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
第二,评论了“今之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
第三,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的气质和个性。
曹丕的这一观点,表明他对创作个性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第四,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都不如文章能传诸无穷。
⒎曹丕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
四科共计八种,其中奏议与书论属于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于有韵之文。
其本质相同,都是用语言文字来
表现一定的情感。
但其“末异”,也就是说,在其文体特征上,奏议要文雅,书论重说明,铭诔尚事实,诗赋则应该华美。
雅、理、实、美,就是“末异”,它们都是关于文体的不同风格体貌。
所以,曹丕的“文本同而末异”,说的就是文体和风格的关系,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风格特征。
⒏课文意义
曹丕这篇《论文》,标志著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他不是单纯根据个人主观爱憎来评论文章,而是有意识地去探索并企图解决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共同的问题。
尽管他对这些问题所作的答案还比较简单,但是他为发后来的作家批评家们继续探索解答这些问题的先驱功绩是应该肯定的。
后来的陆机、刘勰、锺嵘正是沿著他所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