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美意境

合集下载

境生象外_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意境美

境生象外_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意境美

“境生象外”是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最本质的概括。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独特的中国文化使得中国艺术审美富于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绘画、建筑、书法、语言艺术等艺术门类都在追求着一种意境美,这也是中国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充满着无限意境美的艺术作品,能够引起欣赏者的丰富想象,能够使欣赏者产生深刻持久的感染力,同时也给欣赏者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

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范畴,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本文我想以艺术门类的角度为切入点,从什么是意境及其特点、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意境引起强烈的美感三个层次中来分析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意境美。

“境生象外”,取自唐代刘禹锡语“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它是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最简洁最本质的概括。

“境生象外”在语言艺术中追求着无穷无尽的韵味,中国的文学诗词在对意境的表达中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在绘画、书法等静态美中追求着虚处藏神的趣味;在舞蹈、音乐等动态美中使欣赏者身临其境,感受着音乐、舞蹈所传递出来的流动的意境美;在建筑方面,特别是园林建筑方面追求着以实出虚的意境美。

意境及其特点意境是客观景物在经过艺术家大脑后,通过思想情感的熔铸,凭借着艺术家的再次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是一种美的境界。

如自然景物和现实生活以及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都是情与景的结晶。

意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生象外”。

意境是通过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客观景物所表达出来的更为广泛的意蕴趣味。

具有意境的艺术形象能够引起欣赏者的丰富想象,对欣赏者产生深刻而具有持久的艺术感染力。

欣赏者要通过大脑进行再次创造,才能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和想象,使具体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家得想法产生共鸣,从而真正的体会到意境美。

因此说“意境产生与艺术家的创造,完成于欣赏者的想象。

”另一个特点是情景交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理论著作中说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

诗词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优美之处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诗词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优美之处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诗词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优美之处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诗词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才情。

从古至今,这些优美的作品不仅在表达情感和思想上起到重要作用,还承载了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诗词,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一、诗词的音韵之美中国古代诗词独特的音韵之美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人所倡导的律诗到后来的绝妙韵律调配,每一首诗词都注重音韵的和谐。

就像《黄鹤楼》一诗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辞”与“楼”押韵,唤起人们对游子离别的感慨。

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将“松间照”与“石上流”进行对仗,使整首诗词更加动听。

通过细致入微的音韵安排,古代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美感。

二、诗词的意境之美中国古代诗词以其深远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作家通过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词句,创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将读者带至不同的想象空间。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简洁的描述带给读者春草凋零的凄凉之感。

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写秋夜的寂静萧散与清风的吹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意境。

这些富有意境的诗句使人浸润于其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也激发出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三、诗词的哲理之美中国古代诗词不仅表达情感,还包含了丰富的哲理。

通过几句简短的文字,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壮丽景色,更隐含着“任何事物都有流逝的时刻”的哲理。

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则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启示人们要坚定信念,追求真正的价值。

这些充满哲理的句子,引发了无尽的思考与探讨,使古代诗词超越了艺术的范畴。

四、诗词的情感之美中国古代诗词常常以抒发情感为主题,使读者在接触到作品时能够感同身受,与作家产生共鸣。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境之美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境之美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境之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是传统文化母体派生出来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国粹”,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和谐文化。

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谋些鲜活的艺术图式直观地感知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心态,而这种心态正是当下构建和谐文化所必须的。

我们观赏古画不仅能得到视觉的愉悦,同时也获得心灵的宁静,这是一种民族审美心理可品味其文化内涵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点之一,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之一。

凡是好的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都是既有它客观因素,又重视它的主观因素;既有其“再现”因素,又有其“表现”因素。

在中国历史中的古代画论中详细阐述了这一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并将此概括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艺术”是人类生活情感的表达。

其主要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问题,而不是解决对生活世界中的科学认识及其他物质来源。

因此,大家欣赏一件艺术品也决不会想从中得到物理而化学方面的道理或化学方面的反应,而是想更深去接近与领会宇宙人生的美好,更懂得体会人类生活中的悲伤与欢乐,更好地去感受与体会这短暂人生所付给人类的丰富多彩。

因此,艺术是艺术家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经验与思想及心得体会的汇总与凝结,也就是说绘画艺术的价值其实是在于艺术家这些“体会”的价值。

如果没有深刻、独到的“体会”,不管用什么样高级的技巧及方法来表达那些所谓的经验与思想及心得体会,也难以在人们心中产生共鸣。

因此再一次说明艺术的价值归根于艺术家对生活那些深刻、独到的“体会”本身的价值。

人们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可歌可泣的感受,而艺术家与平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于“歌”、“哭”以后,还要反复咀嚼自己的痛苦和欢乐,然后加以表达,使之与人们共享,使之成为永恒,这种“感受”和“体会”,这种“灵魂”的提炼和升华就形成了我们中国人所谓的“意境”。

我们说要“意境”就是要紧紧抓住这种“意境”而写之。

我们和主观唯心论者的不同就在于我们知道:这“意境”的来源是作者的生活实践,以及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情”,所产生的切身“体会”,所产生的思想和心得,是提炼和升华的“意境”,而非客观生活本身。

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之美

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之美

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之美古老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的瞩目焦点。

中国古代文化不仅涵盖了各个领域,从哲学到科技,从文学到艺术,都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在这些方面,艺术无疑是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一门。

中国古代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和关注。

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在于它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绘画、雕塑、陶瓷、书法等各种形式的艺术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中国的中国画。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墨色表现技法和独特的构图手法而闻名于世。

中国画的特点在于它强调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意境表达。

这与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画追求的是通过笔墨和构图展示出画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而不仅仅是描绘客观事物的外表。

这种强调意境和情感的方式赋予了中国画一种独特的神韵和内涵。

中国的雕塑艺术也是古代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中国古代的雕塑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栩栩如生的形象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雕塑作品既包括石雕、木雕、铜雕等传统材料制成的作品,也包括陶瓷和玉石雕刻。

古代中国雕塑作品的特点在于它注重形象的传神和姿态的生动。

这些作品经过精细的雕刻和塑造,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造型。

不仅如此,这些作品还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美。

中国古代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构图风格而闻名。

书法艺术强调的是墨色和笔法的运用,以及字体的韵味和修养。

通过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修养。

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艺术家对于世界的独特理解和独到见解。

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于世界的独特理解和独到见解。

通过书法的墨宝,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和内涵。

除了绘画、雕塑和书法之外,中国的古代文化还以其陶瓷艺术、音乐艺术、建筑艺术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之美。

中国的陶瓷作品以其精湛的烧制技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古代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音韵美与深远的意境美是其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

无论是四言、五言还是七言绝句,每一首诗词都凝结着诗人的智慧和感悟,赋予了文字以生命,使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音韵美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是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每一个字的选择都经过精心的斟酌和安排,以追求最佳的音韵效果。

例如,在五言绝句中,每一句一般包含两个平声和两个仄声,使整首诗词在朗朗的音韵中更具韵律感。

另外,古人对于韵脚的运用也非常讲究,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巧妙设计,使得每一个句末的韵脚都能形成和谐、平衡的韵律。

二、意境美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是其最动人之处。

通过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思想,诗词表现出了作者对于自然、人生、情感等多种主题的感悟。

诗人通过对于景物的描绘,通过对于情感的抒发,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美丽意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月下独坐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寂静夜晚中的宁静与思索;而杜牧的《秋夕》通过对于秋天的描写,展现了人们故乡的乡愁和思乡之情,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示例分析《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和押韵的句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苍凉和乡愁之情。

诗中的意境通过对于月亮和故乡的描绘,达到了音韵美与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首句中的“明月光”以两个仄声和两个平声组成,使句子韵律流畅;同时,“明”和“光”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明亮的月光。

第二句通过以“地上霜”来暗示秋天的到来,并勾起读者对于寒冷的联想。

末句以“低头思故乡”作为诗歌的点睛之笔,使整首诗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含义。

四、结语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影响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通过对于音韵的追求和对于意境的塑造,古代诗词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人智慧和情感的窗口。

让我们一同欣赏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感受那些流传千年的千古之作!。

中国文化的四大意境

中国文化的四大意境

中国文化的四大意境1.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化的四大意境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它们分别是山水意境、诗画意境、人物意境和宗教意境。

这些意境承载了中国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首先,山水意境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意境,描绘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与热爱。

中国人视山水为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寄托情感、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

中国山水画和园林艺术深受山水意境的影响,通过构图和表现手法传递出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追求。

其次,诗画意境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诗词和绘画艺术是诗画意境的完美结合体。

诗中的意境通过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般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而绘画作品则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的安排,传达出艺术家对于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第三,人物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中国人对人物的塑造和人物的情感表达十分重视。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精细,情感描写细致入微。

通过对人物意境的表达,中国文化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准则以及情感纠葛,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羁绊和情感纽带的价值观。

最后,宗教意境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各种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意境。

这种意境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死、命运、灵魂等哲学问题的思考与感悟,以及他们对于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精神寄托的追求。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四大意境——山水意境、诗画意境、人物意境和宗教意境,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这些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氛围具有深远影响。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每一种意境的要点和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瑰宝。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将文章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组织起来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句子经典语句

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句子经典语句

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句子经典语句、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千里传,万里路途多遥远,异国他乡中华文化美名扬。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细细品。

、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物事迹永流传,乱世百姓不得安,当今社会享平安,百姓安康今日谈,龙的传人得真传。

、祖国节日中外响,大家一起想一想,清香粽子端午节,八月十五月饼节,腊月三十是春节,贴春联来放鞭炮,穿着新衣把舞跳,三十晚上吃饺子,大年初一拜新年,正月十五闹花灯。

、中华儿女大家庭,兄弟姐妹是一家,尊老爱幼是美德,努力学习报祖国,富国强民共奋斗,爱我中华记心中。

、中国歌中国戏,中国文化记心里;拉二胡,弹古筝,梆子粤剧和京剧;中国精粹不能丢,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河北民间艺术多,大家一起说一说,我推唐山皮影戏,他推河北梆子剧,吴桥杂技世界扬,作为河北人自豪。

、道家无为清净,墨家非攻兼爱,法家法治天下,儒家礼德操守,韩非兵家论道,战国风云汹涌,百家争鸣,思想勃发,传一代英雄儿女情。

、中华国粹是京剧,始于清朝乾隆间,融汇徽汉昆秦调,流传世间两百年,分为生旦净末丑,脸谱划分善与恶,有板有眼有讲究,中华文化藏其间!、注重道德修养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构成部分。

谈传统文化不能不谈道德修养,学传统文化的人没有不重道德修养的,学传统文化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自觉注重道德修养。

、炎黄先民智慧高,易经八卦言语妙,道家无为无不至,儒家中庸是常道,达摩渡江禅宗兴,不着一字尽风流。

、闽菜食之精细,粤菜食之清香,川菜食之泼辣,鲁菜食之营养,淮阳富甲娇霸,浙菜鱼米端庄。

湘徽集成八美。

中华美食称王。

、中华国粹是京剧,始于清朝乾隆间,融汇徽汉昆秦调,流传世间两百年,分为生旦净末丑,脸谱划分善与恶,有板有眼有讲究,中华文化藏其间!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它丰富的文化气息。

这些古典园林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和雕塑艺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本文旨在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之美进行研究。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特征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感受,它来源于园林的建筑设计、景观布局、艺术装饰以及自然环境。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布局严谨、雅致,在有限的空间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园林的宏大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景观布局也是独特的,它采用弯曲的道路、精心布局的池塘、树木、院落等元素,以及优美的雕塑,使得园林整体形成一个宁静、雅致、安详的气氛。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还以它天然而优美的风光,如湖泊、小河、山川、树木、花草以及自然形成的山水地形,为整个园林带来了不可思议的意境。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体验1. 宁静气氛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整体布局、雕塑装饰以及自然风光都具有一种宁静的气氛。

这种宁静感可以帮助人们忘却世俗的杂念,使人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这里的优雅宁静。

2. 安详感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整体布局是以安详为主,在这里不会有任何吵杂的声音。

这里是一个安详而优雅的地方,人们在这里能够找到内心真正想要的宁静。

3. 自然风光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各种各样的自然风光,如树木、小河、湖泊、山川以及天然形成的山水地形。

这些风光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宁静、优雅的感受,而且也能够带来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感受。

三、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对人们的影响1. 精神上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能够为人们带来宁静、平和、安详的感受,有助于人们净化心灵,忘却世俗之杂念,使人们能够看到真正想要看到的东西。

2. 生理上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除了宁静、优雅之外,还有大量的自然风光,能够使人们得到休闲和舒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深山藏古寺” • “竹锁桥边卖酒家”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踏花归去马蹄香”
•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中国美学史上贯穿下来的“初发芙蓉,自 然可爱”,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
•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 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 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 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 更高的美的境界····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 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 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宗白华)
• 这样一个境界,被称为“天趣”“天然”“天 真”,以自然的“天”的品格来表示,而“天” 的对立面则是“人工”,是“巧”。
• 绘画书法( “天”) • 文学(散文、诗歌)(“真”)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 “直取性情真 ”(杜甫) •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苏轼)
• 强调诗歌既要华美,又要具有自然天质,是华 丽出于自然天成的诗歌艺术风格。
(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 (3)传万物之灵趣。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
•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 朦胧美,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 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 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 神与形等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 后者为实。
•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就说道:
• “阴柔美”概括起来的四种类型:
• “浓艳瑰丽”
• “淡泊静谧” • “清新素雅” • “凄冷寒凉”
• 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 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 )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 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 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 然一体的同构关系。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 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 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 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 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 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 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 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 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 个特点:
• 有我之境情感胜于景物;无我之境景物隐藏了情感。 “非 物无以见我”是针对有我之境说的,虽然有我之境重在表现 诗人的主观情感,但也是通过对物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观 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是针对无我之境说的,虽然无我之境, 重在描写景物,但也有诗人的主观情感含在其中。
•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 无境界。 ”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
• 质朴的线条,勾勒出一片浑朴苍茫、辽阔无际的草 原风光。透过苍茫空阔的景致,劲郁的笔调,我们 能体会到塞北风情的高远,内蕴的慷慨,意境的广 阔。
• 阳刚美” 细化有四种意境类型 :
• “雄奇阔大” • “旷放开朗” • “苍凉悲壮” • “深邃沉郁”
阴柔意境 :具有气势柔婉,韵味空灵,含蕴深沉,
境域幽远等审美特征的意境。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 悠,肠断白频洲。” (温庭筠的词《梦江南》 )
• 本词以精粹的语言,含蓄深致的刻划了一个倚楼独 望、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由希望到 失望再到绝望的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女 的深切同情。 格调柔婉,内蕴清空。
张俊林
什么是意境?
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 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 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 与境谐、境生象外,追求象外之象、 韵外之至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 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对人生、 宇宙形成深邃的领悟。中国古典文 论以意境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
意象之境 意由境生 境由情发
四、意境的形态划分
• 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来看,意境的形态可以分为 阳刚和阴柔两种形态;
• 从意境的主体情感表露度,可以将意境的形态分 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从意境的主客体关系,又可以将意境的形态划分 为主体性意境、主客:具有气势雄浑,空间广阔,格调高 远,意蕴悠长等审美特征的意境。 •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老庄哲学的两个基本思想:
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 “道”包含“象”、产生“象”,但“象” 不能充分体现“道”,因为“象”是有限 的,而“道”不仅是“有”,还是“無”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 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 ”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 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 为 “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 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 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 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 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马一角 踏歌图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
点透视、虚实处理、
计白当黑、意象造型
等,就是为了最大限

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

采取的表现手法。






第二,“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中 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 “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苏轼)
• “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 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中国书法、戏剧、园林等都重视布置空间 ,以中国园林建 筑为例,很重视空间的处理,利用借景、分景、隔景等美 学手法,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虚景,从而扩 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 “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 ‘马一角’,剩下的空白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 空白处更有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