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腹腔分流术并发症的防治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及防治

的两个特殊受体 f i t . 1 和k d r / l f k 一 1 作用 , 直接刺激 内 皮细胞增殖 , 促进血管生成 , 是重要的血管生成的正
调节 因子 , 提高血 管通透性 , 引起血浆 蛋 白外渗 。
[ 参 考 文 献]
有密切关系, 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0 2 2 ) 。 4 0岁 以下的病 人 5年 生存 率 达 5 0 %, 这 是今 后 治 疗 的重点 , 使这些病人得到全面的治疗 , 对肿瘤 的手术 应是越 彻 底 越 好 。 目前 认 为 , 血 管 内皮 细 胞 中的
C o mp r Ca n c Ne t w, 2 0 0 5, 3: 7 2 1 .
,
与胶 质瘤 的侵袭性有 密切关 系。本研究 的结 果显
示: 正 常脑组织 中无 V E G F表 达 ( 图1 ) 。在 2 1例 恶 性胶 质瘤 中 , 长期 生存 组 中 V E G F均 表 达 +, 而 在短
[ 7] C l o u g h e s y T F, B l a c k K L, G o b i n Y P , e t a 1 . I n t r a - a r t e r i l a c e r e p o r t
( R MP - 7 ) a n d C a r b o p l a t i n: a d o s e e s c a l a t i o n s t u d y f o r r e c u r r e n t
效观察[ J ] .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 2 0 1 2 , 6 : 2 0 6 .
[ 3 ] 吕学明 , 袁绍纪 , 李际文 等. 立体定向置人 1 2 5 1 粒子治疗 复发 脑恶性胶质瘤 [ J ]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2 0 1 2 , 9 : 1 5 . [ 4 ] S a l c ma n M, S c h o h z H, K a p l a n R s , e t a 1 . L o n g - t e r m s u r v i v a l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ma l i g n a n t a s t r o e y t o m a [ J ] . N e u r o s u r g e r y , 1 9 9 4 , 3 4 : 2 1 3 . [ 5 ] 周洪语 , 钟春龙 , 罗其 中. 神经胶质 瘤诱导分 化治疗 的研究 进 展[ J ] .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 2 0 0 0 , 2 7 : 1 1 3 . [ 6 ] C a l l i a C 1 , B r e m S , B r e m H . L o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o f ma l i g n a n t b r a i n t u mo r s u s i n g i m p l a n t a b l e c h e mo t h e r a p e u t i c p o l y me r e [ J ] 机制 可 能是 V E G F通过 与 内皮 细胞 上
外伤性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分析及治疗

点 外 , 存 在体 位 简 单 、 作 方 便 、 穿 中脑 室 、 易 发 生 腑 还 操 易 不 脊 液 漏 等 优 点 】 因此 作 者 常 采 用 额 角 穿 刺 置 管 手 术 。 。。 感 染 是 V— P分 流 术 的 严 重 并 发 症 。 发 生 率 在 1 5 ~ ,%
分 流 管 堵 塞 、 染 、 内 出血 及 过 度 引 流 等 并 发 症 , 导 致 手 感 颅 是
1 2 手 术 方 式 : 8例 均 采 用 插 管 全 麻 。侧 脑 室 穿 刺 部 位 均 . 1
术 失 败 的 主 要 原 因 , 是 困 惑 神 经 外 科 医 生 的 难题 。 也
颅脑外伤后 并发脑 积水 常使 患 者病 情加 重 , 响预后 。 影
脑室 腹 腔分流术 ( — V P分 流 术 ) 日前 治 疗 外 伤 性 脑 积 水 是
染 患 者 , 中 自动 出 院 l 患 者 , 随 访 1个 月 , 者 处 于 植 其 例 经 患 物 生存 状 态 。
最 有 效 的方 法之 一 , 存 在 较 多 并 发 症 。2 0 年 2 至 2 1 但 05 月 OO 年 1 2月 , 院 采 用 V P分 流 术 治 疗 外 伤 性 脑 积 水 5 我 — 8例 , 其 中 出现 并 发 症 1 8例 , 3 , 报 道 如 下 。 占 1 现
1 临床 资 料
1 1 一 般 资 料 : 1 例 , 7 ̄; 龄 1 ~ 6 岁 , 均 3 . 岁 。 . 男 1 女 I 年 J o 2 平 85
1 8例 患 者 中 , 因脑 挫裂 伤 并 发 脑 积 水 1 O例 , 伤 性 蛛 网膜 下 外 腔 出 血 5 , 膜 下 血 肿 2例 , 漫性 轴 索 损 伤 1 。外 伤并 例 硬 弥 例
外伤性脑积水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外伤性脑积水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并发症,并对其原因及预防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加以探讨。
方法:对35例确诊外伤性脑积水患者,根据腰穿测压选择合适的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结果:术后8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并发分流管梗阻,1例急性硬膜外血肿,腹痛5例,均治愈。
无直接手术死亡者。
结论:分流装置的阻塞及术后腹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前者主要与分流管泵阀压力选择不当有关,后者与分流管和脑脊液对腹膜的刺激有关。
分流管阻塞者经及时调整可治愈,其次,术中止血时需注意分析出血原因,给予适当处理。
对术后腹痛者应注意鉴别肠穿孔及其他原因后可对症处理。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颅脑外伤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外伤性脑积水应用最广泛的方法[1],但手术后并发症也较多。
2003年3月~2008年9月收治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4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发生率22.9%。
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外伤性脑积水患者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24~68岁,平均36岁。
全部经头颅CT和(或)MR1检查,诊断明确。
手术方式:全组患者均采用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手术应用博纳公司凤凰管,根据腰穿测压相应选择不同压力分流管,其中中高压管1例,等压管8例,中低压管25例,低压管1例。
在全麻下施行,于外耳道后及上方4cm处作4cm长直或弧形皮肤小切口,颅骨钻孔后硬膜切小口,脑室管在导芯的引导下送入侧脑室内5~7cm,分流管泵阀均安置在耳后乳突后上方的皮下,用皮下隧道器打皮下隧道,经颈前外方及胸前壁至剑突下腹壁,切小口。
将分流管埋入皮下隧道内,然后将腹腔管由腹壁小口置入腹腔内25~35cm,远端尽量置于盆腔,缝合切口。
分流管除脑室端外均未固定。
术后抗感染1周左右。
结果手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4~68岁。
其中2例为术后分流管阻塞,1例为脑室端,1例为分流管泵阀阻塞;术后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术后腹痛5例,经对症处理于1周内消失。
外伤性脑积水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7r, 流 管 泵 阀均 安 置 在 耳 后 乳 突 后 e 分 a
王 鹏 先
避 开 大 网膜 ; 时 积 极 排 除 管 腔 内蛋 白凝 同 块 、 死 组 织 、 块 等 , 前 控 制 腑 脊 液 蛋 坏 血 术 白在 < . I 分 流 管 放 置 平 滑 , 过 度 05 。 无 抓 曲或 牵 拉 张力 过大 , 止 造 成 梗 阻 或 分 防
卜 的皮 下 , 皮 下 隧 道 器 打 皮 下 隧 道 , 方 用
经 颈 前 外 方 及 胸前 壁 至 剑 突 下 腹 壁 , 小 切
240 63 o山 东 省 荣 成 市 中 医 院 神 经 外 科
口。将 分 流 管 埋 人 皮 下 隧 道 内 , 后 将 腹 然
腔 管 由腹 壁 小 口 置 人 腹 腔 内 2 5~3 c 5 m,
流管移位 定 时按 分流管泵阀 , 一般 每
日 1 2次 , 次 3 ~ 每 O~5 0下 。 开 始 时 和 脑 压 高 时 可增 加 次 数 , 压 低 时 减 少 。 切 忌 脑 过 度 挤 压 , 坏 虹 吸 阀发 生 分 流 管 阻 塞 。 损
术 后 消 化 道 症 状 : 室 一腹 腔 分 流 术 脑 后 患 者 早 期 会 出 现腹 胀 、 痛 、 心 、 吐 腹 恶 呕
1 阻 塞 在 脑 室 端 , 1例 则 发 生 在 分 流 例 另 管 泵 阀 。 脑 室 端 阻 塞 多 因 脑 组 织 、 血 凝
脑积水 应用 最 广泛 的方 法… , 手术 后 但
膜 包裹 , 出现 腹 膜 炎 、 水 等 现 象 ; 外 抗 腹 另
者 。 结 论 : 流 装 置 的 阻塞 及 术 后腹 痛 是 分 最 常 见 的 并 发 症 。前 者 主 要 与 分 流 管 泵
脑积液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米 松 5m 雾 化 吸 人 。指 导 患 者 做 好 自我 保 护 , 饮 水 , 选 用 g 多 宜
营养丰富 、 清淡 易 消 化 的 半 流 质 饮 食 或 软 食 , 餐后 饮 温 开 水 冲
c mbn d d ly h rp f ln c n e : a s op n s e atr J o ie mo ai tea y o u g a c ra l i f mg o t fc s ] t r n ys i o [.
JCi el 1 9 2 0 —2 2. l On o ,9 5:6 6 61 n
提 供 热 情 周 到 的 护 理 服 务 ,并 给 患 者 更 多 的 鼓 励 和 心 理 支 持 , 使 患 者 积 极 乐 观 地 配合 治 疗 。 组 观察 病 例 大 分 割 三维 适 形 放 本 疗 联 合 化 疗 治 疗 产 生 的 副 反 应 比 国 内 报 道 的 常 规 放 疗 并 同 步 化 疗 及 非 同 步 治 疗 副 反 应 发 生 比率 高 而 且 重 , 此 更 有 必 要 强 在 调 护 理 的 重 要性 , 对 我们 护理 工 作 提 出 了新 的 更 高 的要 求 。 也
诊 干 湿 哕 音 。 常发 生 于 放疗 后 2 月 内 , 医嘱 用 皮 质 激 素 等 个 按 对 症 治 疗 。 士 要 密 切 观察 病 情 变 化 , 测 生 命 体 征 , 助 做 好 护 监 协
组 织 , 少 放 疗 副 作 用 , 高 患 者 的 治疗 耐受 性 。 组 病 例 在 放 减 提 本 疗 前 选 择 较敏 感 的 化疗 方 案 再 对 癌灶 进 行 精 确 立 体 定 向放 疗 , 两 者 配 合 除 了各 自发挥 其 抗 癌 作 用 外 , 疗 对 放 疗 具 有 增 敏作 化 用 , 以 明显 降 低 局 部 复 发 和 远 外 转 移 。 放 、 疗 结 合 , 可 化 可有 效 地控 制全 身 转 移 灶 , 高 疗 效 , 长 生 存 期 [ 在 治 疗过 程 中 与 提 延 5 1 。
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

• 脑室-腹腔分流是目前治疗脑积水的主要 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显著,但并发症多 。
脑室-腹腔分流的并发症 一.感染
• 发病率高,后果严重。在美国大样本统 计术后发生率在4%-17%。国内许多医疗 中心报道的感染率为5%-10%。《神经外 科学》介绍一旦出现脑室炎,死亡率高 达30%-40%。
相关手术禁忌症
• 1.颅内感染尚无控制者。 • 2.腹腔有炎症或腹水者。 • 3.头颈部或胸腹部皮肤有感染者。(《
神经外科手术学》,段国升,朱诚)
术前如何判断颅内感染控制
• 1.脑脊液细胞数正常。(对于有颅内感 染者3次腰穿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说明颅 内感染已控制,对于无颅内感染者,脑 脊液细胞数正常即可。)
• 抗虹吸阀:常与其它功能阀门合用,主要用于防止患者站立出现 过度引流导致的低颅压现象。
• 重力驱动阀:通过重力作用来控制脑脊液流出量及速度。主要用 于腰—腹腔分流。国内目前无此产品。
目前常用分流管
如可以弹起,说明至少腹腔端或脑室端一端通畅。 优点是降压迅速,可以很快将颅内压力降至所设定水平。 压力调节阀:分为静力压力调节阀和可编程的压力阀。 腹痛,多见,可自行缓解。 头颈部或胸腹部皮肤有感染者。 嘱病人卧床(防止过度引流) 血块或脑组织堵塞脑室管 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 腹痛,多见,可自行缓解、硬膜下积液等。 Thank you!
六.癫痫
• 发生率5%,额角穿刺者多于枕角穿刺者 。
• 1年内发生率在5.5%,3年后降至1.1%。
• 措施:减少穿刺次数。
其他少见并发症
• 1.皮肤破损漏液
术后护理注意问题
• 1.嘱病人卧床(防止过度引流) • 2.出现肠鸣音后进食。(通常至少24小
16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哈尔滨 医药 2 0 年第 2 07 7卷第 3 期
3 讨 论
・
l ・ l
迷、 气管切 开、 气管插管、 长期使用抗 菌药物患 者。所 以这些
患者是不动杆菌属感 染的基 础。 医务人员 要重 视易感人 群 的保护 , 积极治疗原发病 , 提高病人免疫力。 32 2 分组护组 : .. 在感染 流行期 间 ,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 病 将
32 6 合理使 用抗菌 药物 : 使用 广谱抗 菌药物时 要严 格 .. 在
把好剂量 、 疗程 和给 药方 法三关 。根 据药 敏选用抗 菌药物 ,
治疗感染患者首先鲍曼 不动杆 菌杆 耐药 率最低 的亚胺 培南
治疗 , 其次选择头孢哌酮 / 舒巴坦。 通过 以上措施 实施 , 经过 2个 月 的监 测 , 无新发 感染 病 例, 原来感染 7例病人 , 治愈 5例 , 亡 1 , 死 例 其他 2例病 人 感染得 到有效控制。
15米 以上 ; . 护理感染 人的工作 人员与 护理 非感 染病人 的工 作人 员分开 , 避免新 的易感 患者 的交叉 感染 , 造成 耐药高 的 鲍曼 不动杆菌在其他人群定 居。 32 3 对 IU病室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 .. C 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
缩短 , 对空气滤过屏障消失 , 上吸痰使 感染几率增 加 , 加 致使
3 1 感染因素分析 . 3 1 1 病人 自身因素 :5 病人都分别遭受过严重创伤 、 .. 2例 手
术, 由于创伤的影响 , 使病人机 体免 疫功能急剧 下降。 昏迷 、 气管切开、 气管插管 、 吸机辅 助呼吸使 病人 有效气道 明显 呼
例相对分 区安置 , 染 病人 床位 与 非感 染 病人 床位 间距 在 感
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例增高( 5 , 白含量增高, > %) 蛋 糖含量降低 。拔除
原分流 管 , 中再次 行额 角穿 刺脑室 外 引流术 , 术 同时
岁 , 均 4. 平 7 6岁 。脑 炎后 脑积 水 1 3例 , 脑 外 伤后 颅
Ke r s y wo d : h d o e h l s v n rc l — e i n a s u t c mp ia in y rc p au ; e t uop r o e l h n ;o l t i t c o
脑室 一 腔 ( P) 流术 以 其 安 全 有 效 、 作 简 腹 V 分 操
此 , 析 总结 V P分 流 术后 并 发 症 及 处 理对 策具 有 分 — 重要 的意 义 。我 院神 经 外 科 于 2 0 0 3年 7月 ~ 0 9 2 0 年1 2月采 用 V P分 流术 治疗 各种 脑 积水 1 6例 , 8 术
发生 颅 内感 染 的 6例 患 者 均 表 现 为 不 规 则 发
h d o e h l s n e we t y r c p a u u d r n VP h n r nay e er s e tv l .Re u t Of 1 6 a in s tt l s u t wee a l z d r to p cie y s ls p t t , oa 8 e .n l d n t n e to s. t h tb o k a t i c u i g 8 wi i fc in 4 wih s un l c nd 6 wih h
后 发 生并 发症 者 1 , 将有 关 资料报 道如 下 。 8例 现
1 资 料 与方 法 1 1 一 般 资料 . 男 1 3例 , 6 2 女 3例 。年龄 2 2~8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积水的外科治疗经历100年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提出的分流方法多达20余种。
脑室腹腔(V P)分流术为目前临床首选的方法〔1〕。
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44%〔2〕。
近年来有学者回顾性研究发现V P分流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0%,2年内高达50%〔3〕。
因此,分析总结V P分流术后并发症及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1 分流管堵塞分流管堵塞是V P分流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分流管阻塞可由脑室端、腹腔端、分流阀或整个分流装置阻塞造成〔4〕。
其发生率为14%~58%,可发生于分流术后任何时间,因堵管再手术者占二次手术者的82%〔2〕。
术中发现大约有2/3的分流管堵塞发生于脑室端。
1.1 脑室端堵塞脑室端分流管梗阻的原因主要有脑组织碎块、血凝块、脉络丛阻塞及脑室端位置不当。
脑室端太短,侧孔并没有完全置入脑室中;或脑室端相对太短,分流后脑室缩小,埋没于脑组织中;脑室端分流管插入过长,易刺入脑室壁,或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被脑室脉络丛包裹而使引流受阻〔5,6〕。
刘志雄等〔7〕认为分流管前端插入的最佳位置为无脉络丛的额角,即Monro孔的前方,这样既可避免与脉络丛黏连发生阻塞,又可避免术后因脑室缩小、分流管嵌入脑实质内造成阻塞。
若分流管置入侧脑室三角区及枕角,因脉络丛包裹而堵塞者占30%,而从额角置入分流管,与脉络丛几乎成直角,接触面积小,不易包裹,分流管置入侧脑室三角区者占术后堵塞率的48.6%,置入侧脑室体部者36.4%,置人额角者占22.7%。
防治或减少脑室端阻塞的关键:①手术时定位要准确,一次性穿刺成功。
减少脑组织损伤产生的碎块,出血引起的阻塞。
②将分流管脑室端置入侧脑室前角,减少脉络丛阻塞。
可在脑室镜的辅助下,将分流管的脑室端准确地放置于侧脑室额角,避免脉络丛包裹而堵塞分流管开口。
有学者对脑室镜下放置及拔出脑室端分流管的研究发现:脑室镜下能清楚地观察到脉络丛及室管膜与脑室端分流管的黏连并能在直视下进行分离,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尽管脑室镜有诸多优点,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V P分流术后,有些患者脑室的典型解剖结构已扭曲变形,解剖标志不易辨认,易造成脑室周围重要结构的损伤。
有学者统计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分流管梗阻患者,均为脉络丛包裹〔8〕。
但亦有学者报道早期分流管堵塞多为分流管腹腔端被大网膜包裹所致〔9〕。
1.2 腹腔端堵塞腹腔端堵塞多因大网膜包裹所致。
引起大网膜包裹的主要原因是分流管引起的炎症反应及感染。
腹腔端分流管末端有许多裂隙,受管内液体静水压的作用,常处于开放状态,促使周围的脏器侧壁特别是大网膜发生纤维化将其包裹〔10〕。
Amell等〔11〕研究发现:分流术后初始阶段,腹腔对脑脊液(CSF)的刺激产生短暂的无菌性反应,形成假性囊肿或造成CSF积聚,致使分流管腹腔端发生堵塞。
防治方法:避开大网膜以及减少分流管炎症反应、感染是避免、减少腹腔端梗阻的关键。
有学者认为常规剖腹V P分流术后不可避免地产生肠黏连,进而因黏连形成束带、黏连成角扭转等导致肠梗阻。
应用腹腔镜腹腔端置管疗效满意。
腹腔镜下可将分流管放置于大网膜不易到达的部位,甚至是不可能到达的部位(如肝膈间隙、膈肌的腹腔面和肝膈面光滑无网膜结构),不易被大网膜包裹以致堵塞。
腹腔镜下人工气腹使肝膈间隙显露良好,手术操作空间大的优点,使分流效果更加确切〔12〕。
有学者提出〔13〕:为了减少腹腔端导管梗阻,首先在腹腔内的操作要轻柔,术野要干净,减轻术后腹腔无菌性炎症和管周黏连;导管的安放入小网膜囊。
在无腹腔镜的条件下可将导管避开大网膜放入膈下,并应用内径3 mm开有侧孔并有内嵴的硅胶引流管8~10 cm作为外套管,将外套管固定于肝镰韧带,有利于增加导管与腹膜腔交通的面积和途径,利于脑脊液扩散吸收,又可使导管避开腹腔内易炎器官,术后感染机会少。
但有学者研究表明〔14〕,开放式与套管式放置腹腔端分流管在预防V P分流术后腹腔端堵管方面无显著差别。
1.3 分流阀阻塞有学者统计96例V P分流术后患者分流阀阻塞3例(32%)〔15〕。
原因为血凝块堵塞。
发生分流阀梗阻者可更换分流阀。
术中尽量减少出血可防止、减少阀门阻塞。
CSF中蛋白水平异常增高导致分流系统堵塞的发生尚有争议。
有学者报道〔9〕:对于交通性脑积水,脑室内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细胞数与分流失败没有明显关系,即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细胞数并不是引起分流管堵塞的原因。
有研究表明〔16〕,灌注液的蛋白水平对阀瓣的功能几乎不产生影响,当溶液的红细胞含量为5 000个/dl时,中压阀瓣系统的变异性增加,而低压阀瓣系统所受的影响较小,当溶液的红细胞浓度增加为50 000个/dl时,所有的阀瓣系统在1 w内都发生了障碍,灌注红细胞含量为50 000个/dl的稀释的全血溶液时,所有的阀瓣系统也发生了障碍。
可见CSF中的蛋白水平对不同阀瓣的分流系统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CSF中异常增多的红细胞较易造成分流装置的功能障碍。
但是CSF中各成分共同作用能否增加分流管堵塞几率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BO等〔17〕指出50%的各种并发症都直接或间接与分流管的动力学特点选择不当有关。
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明确指出哪种分流管明显优于其他分流管。
Julio等〔18〕认为,鉴于正常生理情况下,CSF循环呈持续性,他们选用腹腔端开放式分流管即无阀门的分流管,其腹腔端分流管内径严格设计为0.51 mm,以保持CSF持续引流状态,避免了因瓣膜而造成的CSF循环的机械屏障,减少了细菌滋生的机会从而也减少了分流管堵塞的机会。
Julian 等〔19〕对脑室端分流管的液体流量进行计量发现,58%的液体流入脑室端分流管最近端的孔内,超过80%的液体流入脑室端分流管8个裂孔中的最前端的2个;脑室端分流管引流存在不均衡性。
基于此项研究,对脑室端分流管引流孔进行重新设计,使最近端的2个孔稍小一些,而其他的孔稍大一些,经实验检测这种重新设计的分流管能使液体更均衡地流入各孔内避免了无效分流孔现象,减少了脑室端分流管堵塞的几率。
分流管的材料及设计改进有利于减少分流管阻塞。
2 分流术后感染2.1 感染类型术后感染主要包括颅内感染、分流管皮下通道感染及腹腔感染发生率可达20%,感染死亡率高达18%〔20〕。
Mancao等〔21〕研究表明,在分流术后最初8 w是感染发生的高峰期,而在28 w以后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
感染的致病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43%~46%),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20%~37.3%)〔22,23〕。
颅内感染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和脑室炎,也有形成硬膜下积脓的。
腹腔分流后因分流管穿入肠腔可发生顽固性革兰阴性菌脑室炎,但腹部症状常不明显。
2.2 感染原因一般认为是手术时细菌污染分流管所致,有时与分流管的异物反应有关,也可由分流装置上的局部皮肤坏死或细菌穿过肠壁污染分流管导致颅内逆行感染。
分流管作为异物被植入机体后,很快被结缔组织所包裹,结缔组织中的各种蛋白含有细菌的附着成份,特别是有助于金葡萄菌细胞壁的糖脂类的黏液成份紧密黏附在分流装置上,继而逃避抗生素及免疫宿主的攻击。
显微镜下发现分流管的管腔面凹凸不平,这给侵入的细菌提供了隐蔽的场所,细菌的黏附力也极大增强,比一般表面要大近200倍,对抵抗抗生素起到很大作用。
有研究发现〔22〕即使在这类分流管内用超过最小抑菌浓度200倍量的抗生素,也不能消灭这些移植入的细菌。
2.3 分流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术中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于腰穿细胞数高于正常者应慎重。
分流管容易携带及隐藏细菌,对分流管严格消毒至关重要。
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有数据分析显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使感染率下降50%〔18〕。
有报道,第3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以在颅内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能够有效预防颅内感染〔24〕。
有学者报道V P术中使用抗生素浸泡过的分流管,术后无感染病例,取得了良好疗效〔25〕。
在分流术后感染的外科治疗方面,争议较多。
Shafer等〔26〕的研究发现:拔出感染的分流管,并实施脑室外引流的方法效果最好,而单独使用抗生素的效果最差。
对于V P分流术后感染的非外科处理,最早由Mclaufin提出,但文献表明依靠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来控制分流术后感染,其成功率不到50%,因此非外科处理V P分流术后感染,最好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治疗敏感或患者存在较多的手术风险不能耐受再次分流手术时才考虑。
V P分流术后感染是多因素、多步骤造成的,仍需努力研究诱发V P分流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加强V P分流术后感染同其他异物植入术后感染的对比性研究,努力探索预防分流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
3 脑脊液分流不当分流过度和不足是V P分流术后较常见的功能性并发症。
目前常用的固定压力分流管,容易出现分流管开放压力与病人所需最佳压力不匹配而导致分流过度或分流不足的问题〔27〕。
3.1 分流过度引流过量或不充分,引流过量可造成硬膜下积液、硬膜下血肿、低颅压综合征。
分流术后大约有5%~21%的病人由于发生分流过度而出现低颅压、慢性硬膜下血肿及裂隙脑室综合征。
以往临床上使用低压分流管常引起过度分流、裂隙脑室综合征,甚至狭颅综合征〔28〕。
低颅压综合征,儿童多见,通常是由于分流阀控制压力与患者脑室内压力不匹配或是由于虹吸效应引起的分流过度所致〔29,30〕。
导致分流过度的主要机制是病人的体位变化诱发了虹吸作用,在生理条件下,CSF生成部位(侧脑室)与吸收部位(静脉窦)之间没有明显的流体静水压,因而CSF循环不受体位变化的影响。
然而当行V P分流术后,由于重力的作用,脑室与腹腔之间产生了大约60~80 cmH2O压力差,从而加快了分流管内液体的流动,诱发了分流过度〔31〕。
分流管基于脑室内压的变化而发挥作用。
颅内压仰卧位=阀门开放压+腹内压,颅内压坐位=阀门开放压+腹内压流体静力柱压,然而平均60~80 cm H2O流体静力柱压超过了可调压分流管的调节范围(3~20 cm H2O),因此就诱发了分流过度。
根据分流术前颅内压基线水平选择合适的分流管是预防分流过度的关键。
如颅内压较高,可选择安装有抗虹吸阀的自动调压分流管,如颅内压较低或正常时,可选择不同压力阀的自动调压分流管〔32〕。
Ullrich等〔33〕研究发现,重力辅助自动调压分流管能代偿直立位时的流体静水压作用,选用该分流管后,分流过度发生率下降为3%,阀瓣开放压的再调整率仅为13%。
国内学者认为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可显著减少分流过度或不足,及分流管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能为不同类型脑积水病人个体化确定颅内压,获得最佳分流效果〔34〕。
徐伦山等〔35〕认为:合并颅骨缺损的脑积水单纯分流,术后易出现分流过度,尤其站立位时。
建议同期行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有利于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