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写作典型案例
高考语文复习语文作文系列获奖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语文作文系列获奖教案高考语文复习语文作文系列获奖教案第一、二课时“反弹琵琶〞作文学教案-—逆向思维的运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2、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教学难点: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一、导入二、什么是逆向思维?“反弹琶琶〞即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
所谓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逆向思维法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胜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了多种多样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
运用逆向求异思维的方法,立意才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例如:1、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
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慢的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人便热得支撑不住了。
正巧一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一条妙计,让两人换马骑。
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快的赛马。
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一个角度分析问题。
这个问题若只是从正面讲话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
2、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牧师在准备讲道。
那天下着雨,他的妻子没在家,他的小儿子吵闹不休,令他心烦。
他无可奈何地他拿起一本杂志,一页一页的翻着,他翻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世界地图。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写作典型案例优选资料教案

2010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写作典型案例(4)命题回放水有三态,人生也有三态。
水的状态是温度决定的,人的生活状态也是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
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度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的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它能奔流进入大海,但他离不开大地;假如一个人都对生活和人生是100度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为水蒸气,成为云朵,它将飞起来,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
你对这则文字有何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①人说人生有三态,一种是圆者、一种是方者、一种是三角者。
圆者,处事圆滑,胸无大志,意志不坚定。
方者,正大光明,浩然正气,不爱于变通。
三角者,棱角分明,锋芒毕露,容易伤人。
②人生三态:悲观,乐观与达观。
悲观的人在山脚看世界,看到幽冥小径,乐观的人在山腰看世界,看到柳暗花明,达观的人在山顶看世界,看到天广地清悲观的人说:人生像一杯苦酒,清浊均苦涩,乐观的人说:人生像一杯美酒,点滴皆芬芳,达观的人说:人生像一杯清泉,冷暖都清凉。
悲观的人看到花谢的悲伤,乐观的人看到花开的灿烂,达观的人看到花果的希望。
悲观的人见到人生的生老病死,乐观的人见到人生的甘甜喜乐,达观的人见到人生的春夏秋冬。
悲观的人叹人生步步走向死亡,乐观的人赞人生步步迈上尖端,达观的人悟人生步步回归自然。
悲观的人趋向阴暗一角,乐观的人迎向光明一面,达观的人宠辱不惊。
悲观的人埋怨风向,乐观的人等待风向,达观的人调整风帆。
悲观的人用加法生活,平添劳苦,乐观的人用减法生活,减少忧伤,达观的人用除法生活,分享喜乐。
③关于人生的境界,许多哲人都曾给出解释。
冯友兰先生将它划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由低到高,一个人如果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宇宙整体,并自觉地为宇宙利益做各种事的话,那就进入了天地境界。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7 仿写:从修辞到逻辑

学案17 仿写:从修辞到逻辑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日出东方、举步维艰、联俄共扶农工,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人民走出黑暗的火炬。
材料:先锋向导旗帜保温饱强经济御强寇平内乱勇创新争一流改革开放夹缝求生救亡图存牢记使命励精图治不忘初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①夹缝求生、救亡图存、御强寇平内乱,中国共产党是解救人民于水火的先锋。
②改革开放、励精图治、保温饱强经济,中国共产党是指引人民奔小康的向导。
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创新争一流,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谋复兴的旗帜。
2.下面是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国人抒写的两副挽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已经给出。
(不得遗漏短语)难报恩来生为国家耿耿忠心昭日月何堪魂去千秋青史功同五岳寸草春晖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死为人民(1)上联:千秋青史何堪魂去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寸草春晖难报恩来(2)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功同五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3.将下列词语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一副吟咏“中国梦”的对联。
五千年岁月漫长尧舜天中国梦八万里皇图无恙上联:______,看金瓯一统,讲信修睦,举世同襄_______;下联:________,欣圣鼎永存,持忠守仁,抬头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复习学案:写作典型案例

高考语文复习学案:写作典型案例(十八)题目回放哲人说得好:“环境的宁静只不过阻挡了外来的噪音,而真正能产生干扰的噪音却来自我们的内心” 请以“宁静与噪音”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一)审读材料,明确重点。
阻挡环境宁静——→外来噪音(现实中刺耳的嘈杂声)干扰内心宁静←——内心噪音消除①心中的不平不满:满腹牢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内心宁静——→内心噪音②心中的骄气、躁气:心浮气躁↓ ③心中的奢望欲念:贪慕荣华富贵内心平和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不慕浮华 1、这是一个转折关系复句,重心偏在后一分句,提示我们后一分句是写作重点。
2、“噪音”一词是关键词,应辩明其内涵。
可用联想法,第一结合自身成长和生活经验来明确其含义,“噪音”指的是世俗欲望,社会城市的喧嚣浮华引起人内在的思想波动。
第二,可联想读过的文章,从中受到启发,打开思路。
《攥拳与撒手》:“人这一生谁也带不走的是财富,谁都能留下来的是名声,人不能把金钱带进坟墓,金钱却能把人带进坟墓。
”启示我们不要过多的追求金钱、名利。
《从沙龙到小屋》其实讲的是从热闹到寂寞,文章启示我们:文学要远离艺术商品市场的浮华,文学应是心灵激越沉寂之物,作家要耐得住寂寞,追求真正的艺术,真正的美。
《攀登我的南山》讲的是:在喧嚣膨胀的人群中,人心躁动,很难产生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
启示人们要远离世俗的欲望。
这两种联想,可帮助我们明确噪音的含义,也可帮助我们到现实中寻找到对应点。
本次作文是针对现实中人们浮躁的情绪,贪婪的物欲、追名逐利的心态,而告诉人们要内心平和、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淡泊名利,不慕浮华。
3、材料中说“内心噪音”“干扰我们内心”,这说明这种噪音是有害的,需消除。
提供给我们一种逻辑思维:噪音是什么—→对人生及社会有什么危害(躁动不安,荒废时间,经年无收,而且浮躁的心和浮躁的社会34562019-08-04(十八)题目回放哲人说得好:“环境的宁静只不过阻挡了外来的噪音,而真正能产生干扰的噪音却来自我们的内心” 请以“宁静与噪音”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冲刺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写作典型案例(十九)

冲刺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写作典型案例(十九)作文题目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
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请以“牵动我心的声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写作指导千万种声音中,能触动内心世界的,必定是使我感受最深的声音。
这道题立意不难,任何一种或几种声音,只要与“真正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相关就行,从正、反、实、虚各个角度立意均可。
这道作文题只有引导材料和写作要求,而没有话题,看起来跟我们熟知的话题作文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我们只要细致分析一下引导材料,便不难从中发现,引导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无外乎就是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校园的课钟、窗外的风雨、新岁的爆竹、梦中的短笛等声音。
也就是说,这道作文题的话题其实就是“声音”。
这种不明确点出话题而需写作者自行确立话题的作文题型,我们称之为潜话题型话题作文。
这种作文题型是2005年才出现的新题型,它能更好地引发我们思考,反映出我们的生活情趣,从而有效地考查我们的观察力、感悟力、体验美的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度、认识的高度等。
潜话题型话题作文一诞生便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估计将成为今后各省高考作文的首选题型。
潜话题型话题作文的写作跟一般话题作文的写作稍有不同:一是我们必须准确地确立话题,否则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写2005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时,必须准确确立好“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这一话题,否则便难以把握好“内”与“外”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是必须高度重视审题。
一般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往往较低,而潜话题型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一些,它的引导材料或提示语都有可能对话题起限制作用。
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假如我们仅从三个广角镜头归纳出“当今的文化生活”这一话题便匆匆行文的话,便有可能偏题,我们还必须注意提示语——“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从而确定出其话题应为“当今的文化生活与自己的成长”。
15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写作典型案例(7)_20120501080312890

写作典型案例(7)命题回放在现实生活中,错误总是难免的,但错误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甚至有人说“错误是美丽的”。
请以“美丽的错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错误”是什么?“错误”即“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也指“不正确的事物和行为”。
错误一般都是不美丽的,也应该少犯或不犯才好。
这是一个颇富哲理的话题,如果在刚拿到这个话题时感到很茫然,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命题者的提示语,因为提示语是命题者对话题的诠释、评论或对其内涵、外延的拓展延伸,一定程度上是命题者的一种暗示,它能够启发我们打开思路。
提示语中“难免”“未必”都是我们理解这个话题的关键字眼,“难免”的事情大多不是什么好事,我们主观上不会去期待这样的事情发生,更不会刻意去做这样的事;“未必”所隐含的一层言外之意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错误”不好,但在有些情况下,错误也可以是“美丽”的。
这两个关键词就对我们的选材立意产生了这样的导向:将“错误”往好事上拉,去寻找错误的美丽之处。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错误之美,绝不是美在错误本身,那美在何处?不妨来给“错误”分类。
这样的分类需要我们有一种差异意识,任何事情都是有差异的。
这要求我们在看到共性的同时,还要考虑特例。
“美丽的错误”就应该是“错误”中的特例,就应该是这个错误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其他错误的不同之处。
从错误产生原因看,错误有无意为之和有意为之之分,大多人是无心犯错,但不排除一些错误是因为出于某种善良的目的,它能够体现人性之美。
比如:小女孩把花坛里最美的鲜花摘了下来.小女孩不是不爱护花草,而是因为“我奶奶病了,不能下床,我要把这朵花带回去给奶奶”这个动机不美吗?这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花儿被摘了它还会再开,可小女孩的童真和善良比花朵更值得呵护。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甚至将这个“美丽的错误”继续了下去——他摘下更多更美的花交给了小女孩,要女孩带给她的奶奶看. 美好的品质远比那朵真实的鲜花要美丽一千一万倍!从错误所产生的结果来看,大多数错误会造成伤害和损失,但也不排除一些错误会给我们以警示和启迪,会引领我们的人生走上另一条阳光大道,尽管有可能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但阴差阳错同样成就大美,这也不失为“美丽的错误”。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5篇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1一、养成良好的阅读答题习惯。
阅读题的答案都在试卷中,对文本的阅读要精磨研细,既要宏观把握,又要在微观上细致思索。
一般来说,对文本的阅读实行三步阅读法:第一步,精读文本,把握中心;第二步,粗读文本,理清结构;第三步,比对选项,认真分析。
阅读要有整体意识。
阅读的过程中随手勾画要点与各段的中心句,读完文章一定要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中心?各段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有很多同学在日常做题中没能读懂文本,有的甚至就直接抛开了文本,盲目做题。
尤其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有的选项在文中根本就找不到对应点,只有读懂了文章才能准确作答。
对于文本一定要有一个整体意识,不要盲人摸象,只见一叶,不见森林。
审题要有要点意识。
选项中要求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必须看清,一边读题一边勾画要点,才不致遗漏要点,准确作答。
主观题要认真读懂题意,确定是作用类还是意蕴类?赏析还是含意?概括还是分析?要求把握情感还是归纳概括?明确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准确作答。
主观题答题要有精准意识。
审清题目要求,按要求作答,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分条陈述,要言不烦。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啰啰嗦嗦写了一大通,却都不在要点上。
建议考生在答题之前先在草稿纸上理清答题思路,避免盲目作答。
客观题作答要有精细意识。
对每一个选项要放回原文,句联系段,段联系层,层联系文章整体,既要考虑字词表述上的差别,也要考虑在整体上的作用。
高考考查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日常的学习习惯。
这一切细致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仅仅在高考时自我提醒就能做到的。
有人说,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那么,如果你在这些做题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从现在开始,向优秀看齐。
2021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写作典型案例(3)Word版含答案

写作典型案例(3)命题回放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
土著人格外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格外惊异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
土著人说这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你有过对“唤醒”的体会或“唤醒”的经受吗?请以“唤醒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立意自定。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审题关键在于把握标题的构成。
“唤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义是:①叫醒;②使醒悟。
在这道题目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个词义去立意。
留意要阐释清楚“什么人(或什么事)”唤醒自己。
1、立意角度:①为什么要唤醒自己?(唤醒自己的意义)②怎样唤醒自己?③唤醒自己的过程。
(可以写作记叙文表现唤醒的过程)④唤醒自己的什么?(唤醒自己的责任;唤醒自己的良知;唤醒自己的潜能……)2、不当立意:①题目是“唤醒自己”,应是自我唤醒。
假如写他人他物唤醒自己,或写自己被他人他物唤醒,或写他人他物唤醒他人。
如有的同学写父母唤醒自己,自己被音乐唤醒;鲁迅被日本纪录片唤醒等。
②泛泛谈唤醒自己,既不说为什么要唤醒自己,也不说唤醒自己的什么。
③把唤醒自己等同于保持糊涂,认清自己,提示自己,劝诫自己,警示自己等。
④写成自己唤醒他人。
如写文天祥兵败被俘,不为高官厚禄所移,唤醒民族气节。
精彩例文唤醒自己漫漫人生,离离远道。
悠悠历史中只有糊涂的灵魂才能寻得生命完善的归宿。
然而,路边的野花散发着迷人的毒香,生活的诱惑让人们经常迷失了方向。
走在人生道上,一个人不得不唤醒自己。
唤醒自己,弃利求义。
为人者,最重要的是糊涂地守护着自己的信与义。
国难当头,有人看不见民族危亡,生灵涂炭,看到的却是有利可图。
一代奸臣秦桧,本是大宋朝的状元,不乏才能,却在国家危亡之际利令智昏,党同伐异,策划投降。
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反对抗敌,害死了精忠报国的将领岳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典型案例(3)命题回放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
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
土著人说这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你有过对“唤醒”的体会或“唤醒”的经历吗?请以“唤醒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立意自定。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审题关键在于把握标题的构成。
“唤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义是:①叫醒;②使醒悟。
在这道题目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个词义去立意。
注意要阐释清楚“什么人(或什么事)”唤醒自己。
1、立意角度:①为什么要唤醒自己?(唤醒自己的意义)②怎样唤醒自己?③唤醒自己的过程。
(可以写作记叙文表现唤醒的过程)④唤醒自己的什么?(唤醒自己的责任;唤醒自己的良知;唤醒自己的潜能……)2、不当立意:①题目是“唤醒自己”,应是自我唤醒。
如果写他人他物唤醒自己,或写自己被他人他物唤醒,或写他人他物唤醒他人。
如有的同学写父母唤醒自己,自己被音乐唤醒;鲁迅被日本纪录片唤醒等。
②泛泛谈唤醒自己,既不说为什么要唤醒自己,也不说唤醒自己的什么。
③把唤醒自己等同于保持清醒,认清自己,提醒自己,劝诫自己,警示自己等。
④写成自己唤醒他人。
如写文天祥兵败被俘,不为高官厚禄所移,唤醒民族气节。
精彩例文唤醒自己漫漫人生,离离远道。
悠悠历史中只有清醒的灵魂才能寻得生命完美的归宿。
然而,路边的野花散发着迷人的毒香,生活的诱惑让人们常常迷失了方向。
走在人生道上,一个人不得不唤醒自己。
唤醒自己,弃利求义。
为人者,最重要的是清醒地守护着自己的信与义。
国难当头,有人看不见民族危亡,生灵涂炭,看到的却是有利可图。
一代奸臣秦桧,本是大宋朝的状元,不乏才干,却在国家危亡之际利令智昏,党同伐异,策划投降。
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反对抗敌,害死了精忠报国的将领岳飞。
终于,待到东窗事发,落得个身首两异的下场。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感怀历史,人们在咒骂秦桧的同时,应时刻牢记,一个人,不能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弃信背义,追名逐利。
面对利益的诱惑,为人者要及时唤醒自己。
唤醒自己,舍暴取仁。
为君者,最重要的是清醒地贯彻“仁义”和“王道”。
昔时秦王穷兵黩武,威慑天下,收天下之兵,愚天下之民,然而看似固若金汤的秦王朝却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要知道,暴政不是治国之本,虽“董之以严刑”,人们终究只是“貌恭而心不服”。
只有施行仁义,方可收聚民心。
只可惜许多君王常是迷信强权,以至于出现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局面。
身为人君,应时刻牢记强权下的太平盛世不过是昙花一现的骗局,只有仁义并行方可真正国泰民安。
面对强权的诱惑,为王者要及时唤醒自己。
唤醒自己,戒怠以勤。
为学者,最重要的是清醒地相信“天道酬勤”。
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天才出于勤奋,此乃为学的不二法门。
然而,总有那么些笃信天才的人,恃才而怠惰,甚至以勤为愚,抑勤而扬惰。
这些人终将尝到失败的苦果,在功业无成中忏悔与思过。
身为学子,我们应时刻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抛弃勤奋而迷信天才,一味怠惰,是注定不能成功的。
只有沉下心来,苦心研读,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面对安逸的诱惑,为学者要及时唤醒自己。
为人也好,治国也好,求学也好,人生在世,难免会有不清醒的时刻。
天不会将你唤醒,迷失的人,若听天凭命,只会越陷越深,而迷茫的灵魂永远无法寻得生命完美的归宿。
把握好命运,我们只有唤醒自己。
【点评】:这是一篇典范的考场应试作文。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接着用三个分论点建构起全篇的说理层次,每个分论点下又用正反对比的事例展开论证,论证的语言朴实中见功底。
结尾总结全篇,重申论点,干净利落。
分论点下的事例开掘与道理论证如果能更紧密地结合分论点,说理会更有深度。
问题例文唤醒自己风拂过,吹皱一池春水,波光鳞鳞,仿佛记载着生命的律动。
涟漪如画,蕴含生命无限的风情……只可惜,在庸庸碌碌的大千世界中,习惯了勾心斗角和灯红酒绿的人们,何曾为这如斯的美景而驻足片刻?毋庸置疑,生命是有高度的。
人们常为了梦想竭力向上攀爬,渴望着山顶那一览无遗的美景和触手可及的云端。
然而愈是到达高点,愈觉得高处不胜寒的凄苦与彷徨。
很多人至死也无法参透,为何自己拼搏如此,仍是留下遗憾。
南美洲某部落中崇尚自然的土著人也许给我们诠释了最佳答案。
他们仍保留着这样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
是的,何不唤醒自己?(点评:行文三段才出现观点,入题嫌慢)唤醒内心深处那纯真与渴望,去化解灵魂的麻木与沧桑;唤醒内心微弱的火种,点亮心灯,让躯体不再寒冷;唤醒亲情、唤醒信任,唤醒所有因物欲横流而被迫藏匿的美好的一切……唤醒这些,何尝不是在点亮生命?的确,灵魂已麻木得太久了,似乎唤醒自己,成为遥远的寄托和无法实现的臆想。
但事实不然,唤醒自己,只是一念之间的选择。
(点评:这里转入谈“怎样唤醒自己”,但表达上嫌不够明确。
)别再因手头永远做不完的工作而焦头烂额了,唤醒豪迈、抛开尘俗,学学古人“拟把疏狂图一醉”的畅快淋漓——与朋友结伴出游、与家人共聚天伦,唤醒自己,不再昼夜忙碌直到失去自我。
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沉沦不起,跌宕起伏本就是生活要义之一。
唤醒豁达与乐观的自己,想想东坡居士在丧妻贬官之时,仍能笑呤:“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放下忧愁与浮躁,去领略大自然的光怪陆离。
(点评:这段也是谈怎样唤醒自己,但选用的事实论据比较陈旧,也欠缺充分的道理开掘。
)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在我看来,搭建一座摩天大楼固然重要,但只有灵欲和谐之时,生命的高度才突显其价值。
唤醒自己,既是让自己不留遗憾,也是让自己的生命攀得更高。
看彼岸,谁被唤醒,驻足欣赏,一池的潋滟。
(点评:结尾点题时变成“被唤醒”,有偷换概念之嫌,也不太好。
)【点评】:文章审题较准确,结构完整。
但入题慢,导致文章展开不够,内容略显单薄,举用的事例单一陈旧且开掘不够;构思不够精巧,没有体现出议论文逻辑的魅力和说理的深度。
升格例文唤醒自己在庸庸碌碌的大千世界中,习惯了勾心斗角和浑浑噩噩的人们,常为了所谓的梦想竭力向上攀爬,渴望着山顶那一览无遗的美景和触手可及的云端。
然而愈是到达高点,愈觉得高处不胜寒的凄苦与彷徨。
很多人至死也无法参透,为何自己拼搏如此,仍是心有遗憾?南美洲某部落中崇尚自然的土著人也许给我们诠释了最佳答案。
他们仍保留着这样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
是的,人生之路上难免有云遮雾绕的时候,我们需要唤醒自己。
唤醒内心深处的纯真,去化解灵魂的麻木与沧桑;唤醒内心微弱的火种,点亮心灯,让躯体不再寒冷;唤醒亲情、唤醒信任,唤醒所有因物欲横流而被藏匿的美好的一切……唤醒这些,何尝不是在点亮生命?总是忘不了那一个苦胆。
那是一个怎样的胆啊!小小的苦胆,却承载着国破家亡、沦落为奴的深仇大恨。
勾践,每一次当他感到有一丝懈怠的时候,每一次当他感到有一点安逸的时候,他总会尝一尝那个苦胆,那种苦入心脾的滋味,唤醒了自己,唤回了自己的灵魂。
血海深仇未报,何以家为?尝完苦胆,他又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他日重归故土,大仇得报之时,勾践望着那个苦胆,露出了苦涩的笑容。
卧薪尝胆,是为了唤醒自己不忘仇恨、前路艰难。
雄哉!总是忘不了那一行刺字。
那是一行怎样的字啊!寥寥四字,却寄寓着母亲的殷切期望和一个英雄的豪情壮志。
岳飞,每一次当他因战功不凡而有点沾沾自喜之时,每一次当他因皇上的无理呵斥而心有不平之时,他总会想起背上的刺字——精忠报国,那嵌入皮骨的字痕唤醒了自己。
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但求无悔,又恨它作甚!之后,又踏上征程。
他日见敌军披靡之时,岳飞想着那行刺字,欣慰地笑了。
刺字于背,是为了人唤醒自己,大丈夫立世当以天下苍生为重。
壮哉!总是忘不了那支笔。
那是一支怎样的笔啊!细长的笔杆,却要撑起国民的软弱。
鲁迅,每一次当他感到彷徨无依时,每一次当他痛恨社会黑暗时,总会提起手中的笔,将满腔的怒火化为文字,以唤醒自我。
礼教吃人如此,以何伐之?当以文字鉴国民。
他日大化隆行之时,鲁迅望着手中的笔,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以笔为刀,是为了唤醒自己,更为了唤醒国民。
大哉!社会如此纷繁,人世难免坎坷,前进的我们又怎能不容易迷失自我,放松懈怠,随波逐流呢?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在我看来,唤醒自己,即是让自己不留遗憾,也是让自己的生命攀得更高。
唤醒自己,与心同行,拨开迷雾,点亮生命!【点评】:修改后文章审题准确,中心明确,结构完整。
主体部分内容经过补充后变得较充实,举用的事例也不再单一,且做了一定的开掘;论证的主体部分包含三个事例,从三个角度论证“唤醒自己”的意义,体现出一定的构思,有一定的说理深度。
但入题还是慢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