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总论
中国法制史讲义(全)

导论第一编上古部分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第二章主要立法活动第三章刑事法律制度第四章民事法律制度第五章司法制度第二编中古部分第六章主要立法活动第七章刑事法律制度第八章民事法律制度第九章职官制度第十章经济法律制度第十一章司法、监察制度第三编近代部分第十二章清末变法修律第十三章宪政与宪法第十四章行政法律制度第十五章民商法律制度第十六章刑事法律制度第十七章司法制度总复习导论一研究对象(是什么)(一)《中国法制史》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
1、“中国历史”指我国的从法律产生时起到新中国成立时止的一段历史时期。
分为上古、中古、近代三大时期。
2、法制史只研究“法律制度”,而不包括军制、田制、服制或考试制度。
3、具体包括法律的起源、不同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性质、内容、特点及其规律性。
(二)中国法制的历史发展线索1、三大时期➢上古三代即夏商周和春秋时期---中国法制开始形成时期➢战国与中古即自秦至清的封建社会---中国法制发展与成熟时期➢近代即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代法制2、两次转折➢春秋战国➢清末3、六种类型➢奴隶制法制➢封建制法制(地主阶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法制(清末、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农民政权法制(太平天国)➢南京临时政府之资产阶级法制➢新民主主义法制[注意] a. 此六种类型基本表现中国法制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b. 对各种类型不宜简单以“好坏”做出评价,应了解当时必然性.c. 历史不容割断。
中国历史是五大文明中从不间断的唯一一个。
中国法制不同类型一脉相承,不应割断。
新中国成立时,将国民党之《六法全书》全盘否定等行动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
当时的法学研究成果或研究方法(如习惯调查)至今仍值得学习。
(三)中国传统法制重要特征➢礼法结合➢阶级性(不平等)➢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制➢制定法与判例法结合➢无讼是求二学习《法制史》的意义(为什么)(一)一般意义的“读史”之意义1、培根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中国法制史课件-总论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总论
一、中国法的起源
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
原因一: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凌驾 于全社会之上的世袭专制帝王.
夏启像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总论
原因二:夏已开始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总论
原因三:夏已建立了完备的国家机器, 包括军队、职官、监狱以及贡赋制度。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总论
ZhongGuoFaZhiShi
中国法制史
目录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中国法制史总论 中国历代的主要立法 中国历代的刑事法律制度 中国历代的民事法律制度 中国历代的司法制度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总论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总论
一、中国法的起源 二、中国法制的类型 三、中国历代的立法指导思想
(一)夏、商立法指导思想 天命神权
王权神授(听命于天,听命于 神是夏商法制的主导思想) 天讨与天罚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总论
(二)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1、以德配天。
德包括3个方面: 敬天、敬宗、保民
2、明德慎罚
实施德教 用刑宽缓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总论
3、刑罚世轻世重(根据时世的变化来确 定用刑的轻与重)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 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4 、“亲亲”“尊尊”
原因四:夏还建立了以国家强制力为 直接后盾的法律制度。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总论
夏朝的法律制度主要来源于原始社会 的礼、战争命令等行为规范。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总论
二、中国法制的类型
社会 主义 法
奴隶 制法
封建 制法
半殖民 地半封 建制法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总论
《中国法制史》课件

清代的法律实践: 清代法律制度的发
展和特点,包括 《大清律例》的编 纂和司法制度的改 革。同时,可以介 绍一些具有代表性 的案例,如“海瑞
罢官案”等。
添加标题
第七章
近代法制的转型与变 革
近代法制的转型背景与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民族危 机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经 济转型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与启 蒙
《中国法制史》PPT课 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壹
目 录
文
本
伍
期三 的国
法至
制隋
唐
时
贰
法 制
史
概
述
陆
的宋 法元
制明
清
时
期
目录
叁
法夏 制商
周
时
期
的
肆
制秦 汉
时
期
的
法
柒
型近 与代
变法
革制
的
转
捌
总 结
与
展
望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法制史概述
法制史的定义和意义
● 法制史是研究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 ● 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法律制度 ● 法制史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口述传统等多种手段 法制史的意义
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将成为中国法制史发展的重要趋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 容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PPT
尊重皇权:秦汉时期的法律思想均以维护皇权为核心,强调君主的权威和法律的尊严。
《中国法制史绪论》课件

春秋: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各家说法不 尽一致。有奴隶社会,有农奴制时期。
战国:
中国封建 社会由此 开始,长 达二千多 年。
中国法制史〔绪论〕
战国至1840年是中国法制开展的鼎盛时期, 中华法系的根本雏形根本形成,其立法思想, 法律形式,法律内容都有巨大的 进步
1840年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法
中国法制史〔绪论〕
三、中国法制史各阶段的特点。
四、为何学习中国法制史,为何学习中 国法制史。
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意义我们
不在多述。其学习方法:ⅰ:理论联系
实际。ⅱ:读熟教材。ⅲ:多做作业。
ⅳ:经常在中央电大的教育平台上浏览
相关的教学资源。 :// opened /
中国法制史〔夏、商〕
第一节:夏的法律制度
徒刑,流刑,官刑。
中国法制史〔夏、商〕
⑵罪名 舍弃稼穑、不从誓言、不吉不迪、 颠越不恭、不有功与民、暂遇奸宄。 ⑶立法思想:神权思想。 民事立法 ⑴ 婚姻制度:外表上的一夫一妻制 实质上的一夫多妻制。〔秧嫁制〕
中国法制史〔夏、商〕
⑵ 继承制度 商朝前期,实行兄终弟及、父死子
继,商朝后期,又逐渐实行嫡长继承制。 所谓嫡长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 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中国法制史〔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法制史
要弄清什么是中国法制史,
就必须搞清以下三个名词:中国
法制 历史,由此确定中国法制史
的概念。
二、中国法制史的上、下限。
本课程讲述的主要内容包括
四个历史形态法律制度开展的过程。
上限自夏王朝开始,结束于一九四
中国法制史〔绪论〕
夏王朝〔前二十一世纪〕-----------------西周〔前770年〕
中国法制史教案(总论部分)

中国法制史教案(总论部分)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了解中国古代法制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现代法制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历史观念,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解释中国法制史的定义,阐述其研究对象和内容。
2. 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介绍中国古代法制的起源、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析中国法制史与西方法制史的差异。
3. 中国古代法制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现代法制的影响讲述中国古代法制的演变历程,重点介绍夏商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法制特点及其对现代法制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历史观念通过对中国法制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了解法律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5.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中国法制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法制的实际运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中国古代法制对现代法制的影响。
4. 作业法: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法制史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案例,用于案例分析法教学。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设置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次课4课时。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3.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第5-8课时: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第9-12课时:中国古代法制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现代法制的影响第13-16课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历史观念第17-20课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法律制度的实际运用。
中国法制史(老师给的好资料)

中国法制史第一讲《中国法制史》绪论一、近代中国对大陆法系的选择的原因(1)相近的国家主义观念(中央集权的观念)(2)相近的法典编纂观念(成文法的观念)(3)相近的思维方式(演绎思维)(4)相近的审判方式(职权主义)二、法制现代化的主要标志(1)在宪法中确认法治原则、人权原则和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2)在刑法中确认罪行法定原则(3)在刑事诉讼法中确认无罪推定原则(4)在民法中确认意思自治原则(5)在行政法中确认依法行政原则(6)在经济法中确认法治经济原则(7)制定国家赔偿法,建立国家赔偿制度三、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一)中华法系的概念中国的封建法律和亚洲一些仿效这种法律的国家法律的总称。
法制史上的一个概念,是世界上五大法系之一,其他四个分别是: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其中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已经解体,现存的共三大法系。
中华法系在历史上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法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1、法律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王法、专制法、集权法、德治法2、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强调维护纲纪伦常(1)伦理法(2)礼制法(3)特权法(4)义务法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3、法律以刑法为主,诸法合体(1)合体法不仅刑法发达,而且民法颇具水平,法的部门齐全。
(2)公法(3)制定法4、司法从属于行政,司法审判机构与行政机构长期合一: (1)人治法(2)无讼法诉讼被称为打官司、告官。
第二讲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一、中国法起源与产生的特点(1)礼法从一开始就紧密结合在一起(2)法的氏族宗法色彩浓厚(3)法律强化专制王权(4)法的刑法特色突出二、商朝法律制度的立法指导思想(1)王权神授商代统治者把奴隶主贵族对人世间的法律统治,神化为“秉承天意”,使奴隶制国家统治合法化、神圣化,并赋予商王这一奴隶主阶级的总代表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地位。
中国法制史(2011)

绪 论(四)
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一)
1. 中华法系的渊源—夏商西周春秋: 奴隶制法制建设时期 2. 中华法系的形成—战国秦汉:法制成文法典化, 礼法开始合流 3. 中华法系的成熟—魏晋隋唐:礼法交融 4. 中华法系的演化—宋元明清: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5. 中华法系的解体—清末民初:向近代法制过渡
第一节 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一、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前2070年“涂山大会”)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产生的三标志说 A、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 B、公共权力的设立; C、捐税的出现。 2、历史学界关于国家产生的三标志说 城市、金属器、文字
理论法学教研室
第一章 夏商法律制度(二)
二、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1、中国法律的起源
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说明,法律的起源实质上就是氏 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质变过程。 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习惯已发生了显著变化: A、确认部落联盟酋长的权威地位; B、保护私有财产; C、确认有关处罚。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实,夏朝已产生体现奴隶主 阶级意志的习惯法,即“禹刑”。
理论法学教研室
第一章 夏商法律制度(三)
理论法学教研室
第一章 夏商法律制度(七)
(二)行政方面
夏朝有《政典》,规定“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 杀无赦”; 商朝有《官刑》,规定了“三风十愆”罪:巫风、 淫 风、乱风。伊尹据此放逐太甲. (三)民事方面(商代)
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 继承制度:幼子继承 兄终弟及 嫡长子继承
理论法学教研室
父死子继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表示其余嫡子及 庶子等降一级
理论法学教研室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理论法学教研室
考一考: 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 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 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 位诸侯王死去,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
中国法制史教案(总论部分)

中国法制史教案(总论部分)第一章:中国法制史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让学生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法制史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1.2 教学内容中国法制史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介绍中国法制史的定义,以及它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介绍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脉络,分析其特点和演变过程。
中国法制史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强调中国法制史的重要性,介绍研究方法和途径。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法制史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发展脉络和特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法制史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研究方法的理解。
第二章: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过程。
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过程:介绍中国封建法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中国封建法制的特点和影响:分析中国封建法制的特点,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封建法制的运作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过程的理解。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和对封建法制的理解。
第三章:中国封建法制的具体制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法制的具体制度。
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法制的实施和运作。
3.2 教学内容中国封建法制的具体制度:介绍中国封建法制的具体制度,包括刑法、诉讼法、婚姻法等。
中国封建法制的实施和运作:分析中国封建法制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讲授法:讲解中国封建法制的具体制度。
模拟演示法:通过模拟演示,让学生了解封建法制的运作过程。
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具体制度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总论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
我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
一片灰色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色彩。
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
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
——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中国法制史的概念
(一)什么是中国?
(二)什么是历史?
(三)什么是法制史?
(四)什么是中国法制史?
二、学习中国法制史的价值
(一)知人知己,认识社会
(二)温故知新,鉴往知来
(三)疏通致远,推陈出新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
“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
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未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相适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
——陈寅恪《金明丛馆二编》
3、 中国法制史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规律
(一)中国古代法制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近代法制的历史发展
(三)中国法制发展演变的规律:
礼——礼刑——刑——礼法结合——中西结合
四、中国法的特质——伦理法
五、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方法
(一)熟悉中国历史
(二)练就扎实的古汉语知识
(三)熟悉古代经典和法制典籍
(四)具备一定的科研研究思维
1、注意历史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2、注意思想与制度的结合
3、不盲从俗说,于平常处发现不平常的问题
4、善于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注意有与无
(五)研究进路
1、描述表象
2、探求根源
3、阐发意义
六、阅读书目
1、《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
2、《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著,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
第1版
3、《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李贞德著,三联书店2008年版
4、《情理法与中国人》,范忠信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6、《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法辩》,梁治平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西窗法雨》,刘星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9、《古律寻义》,刘星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博学而不穷,
笃行而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