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例题(3篇)

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例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由长孙无忌等人编纂。

它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法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法典之一。

在《唐律疏议》中,有一项被称为“十恶”的制度,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二、案例分析1. “十恶”制度的定义“十恶”是指古代中国封建社会认为最严重的十种犯罪行为,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这些犯罪行为在当时被视为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严重破坏,因此受到严厉的惩罚。

2. “十恶”制度的成因(1)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治”,主张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道德伦理。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将“十恶”制度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2)历史传承。

在秦汉时期,法律制度较为严苛,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唐律在继承前代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十恶”的打击力度。

(3)社会现实需求。

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繁荣,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统治者需要加强对“十恶”的打击。

3. “十恶”制度的内容(1)谋反、谋大逆、谋叛。

这三种犯罪行为涉及对国家政权和封建统治的威胁,是“十恶”中的首要之恶。

(2)恶逆。

指杀害尊亲属、杀害官长、杀害丈夫等犯罪行为。

(3)不道。

指杀害无辜、伤害孕妇、杀害奴隶等犯罪行为。

(4)大不敬。

指对皇帝、皇后、宗室、大臣等尊贵人物的不敬行为。

(5)不孝。

指不敬父母、不赡养父母、不告父母出嫁等犯罪行为。

(6)不睦。

指杀害同族、杀害同乡、杀害同党等犯罪行为。

(7)不义。

指杀害上司、杀害朋友、杀害妻子等犯罪行为。

(8)内乱。

指奸淫亲属、强奸妇女、通奸等犯罪行为。

4. “十恶”制度的评价(1)积极方面。

首先,“十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其次,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有利于震慑犯罪分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法律史的案例分析(3篇)

中国法律史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中国法律史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礼法到现代的法治,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以《唐律疏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切入点,分析中国法律史的发展演变,探讨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二、《唐律疏议》的背景与特点1. 背景《唐律疏议》是唐朝时期的一部法典,成书于公元653年。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一部全面、系统、严谨的法典成为当务之急。

2. 特点(1)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唐律疏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法并重,以德治为主,刑罚为辅。

(2)注重法律的统一性。

《唐律疏议》将全国各地的法律规范进行整合,形成了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

(3)注重法律的适用性。

《唐律疏议》针对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案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款,体现了法律的适用性。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背景与特点1.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刑法典,于1979年颁布。

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初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制定一部新的刑法成为当务之急。

2. 特点(1)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强调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注重刑罚的适用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根据犯罪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对刑罚进行了明确规定,体现了刑罚的适用性。

(3)注重刑罚的公正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刑罚的种类、幅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力求做到公正、合理。

四、案例分析1. 社会背景的差异从《唐律疏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国法律史的发展演变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唐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初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

法律硕士法制史案例(3篇)

法律硕士法制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明律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部重要法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律在继承唐宋法律传统的基础上,对刑罚制度进行了改革,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案例,探讨明律中的刑罚制度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二、案例介绍案例:某甲因贪污公款被逮捕,经审理查明,贪污金额为1000两银子。

根据明律规定,贪污公款1000两银子属于“贪赃”行为,应当受到严厉的惩罚。

三、案例分析1. 明律中的刑罚制度明律对刑罚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刑罚分为五刑,即死刑、流刑、徒刑、杖刑和罚金。

其中,死刑是最为严厉的刑罚,适用于重大犯罪;流刑是指将罪犯流放到边疆地区,适用于较重的犯罪;徒刑是指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适用于较轻的犯罪;杖刑是指用杖责打罪犯,适用于轻微的犯罪;罚金是指对罪犯进行罚款,适用于轻微的犯罪。

2. 儒家思想在刑罚制度中的体现(1)仁政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政,主张以德治国。

在刑罚制度中,明律注重对罪犯的教化,强调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罪犯,使其改过自新。

如明律规定,对于初次犯罪的罪犯,应当先给予杖刑,使其认识到错误,然后进行教化,使其悔过自新。

(2)礼治思想儒家思想强调礼治,主张通过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在刑罚制度中,明律强调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要求官员在审理案件时要依法办事,不得徇私舞弊。

如明律规定,官员在审理贪污案件时,必须查明事实,不得冤枉无辜。

(3)慎刑思想儒家思想主张慎刑,强调刑罚的适度。

在刑罚制度中,明律对刑罚的种类和程度进行了明确规定,以防止官员滥用刑罚。

如明律规定,贪污公款1000两银子属于“贪赃”行为,应当受到杖刑,但具体杖数由官员根据罪犯的情节和态度进行决定。

四、结论明律中的刑罚制度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法制史上的重要特点。

在刑罚制度中,明律注重对罪犯的教化,强调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体现了儒家仁政、礼治和慎刑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中国历史上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法律体系较为完善,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明朝的法律体系以《大明律》为代表,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部代表性法典。

在《大明律》中,有一项名为“奸党罪”的罪名,本文将以此为例,分析中国历史上法律案例。

二、案例概述某年,明朝某地发生一起贪污案,涉案官员涉嫌结党营私,以权谋私。

经调查,发现该官员与同僚相互勾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严重破坏了地方政治生态。

根据《大明律》的相关规定,该官员被判处“奸党罪”。

三、案例分析1. 奸党罪的定义根据《大明律》的规定,奸党罪是指官员结党营私,破坏国家政治秩序的行为。

具体表现为:官员之间相互勾结,结成党派,滥用职权,谋取私利,损害国家利益。

2. 奸党罪的构成要件(1)主体:犯奸党罪的必须是官员,包括各级官员、地方官员等。

(2)主观方面:犯奸党罪的行为人必须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破坏国家政治秩序,仍然故意为之。

(3)客观方面:犯奸党罪的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结党营私、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等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

3. 奸党罪的处罚根据《大明律》的规定,犯奸党罪的官员,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以杖刑、流刑、死刑等刑罚。

在本案中,涉案官员因犯奸党罪,被判处死刑。

四、案例分析总结1. 奸党罪在《大明律》中的重要性奸党罪作为《大明律》中的一项罪名,体现了明朝对官员结党营私、滥用职权等行为的严厉打击。

这一罪名对于维护国家政治秩序、保障百姓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2. 奸党罪的现实意义虽然《大明律》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奸党罪这一罪名所蕴含的法律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警惕官员结党营私、滥用职权等行为,以确保国家政治生态的健康。

3. 对奸党罪的反思通过对奸党罪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官员结党营私、滥用职权等行为对国家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防止类似行为的发生。

历史法律案例分析(3篇)

历史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法律案例都体现了法律的进步与演变。

本文将以《南京条约》为例,分析这一历史法律案例的背景、内容、影响以及其在我国法律史上的地位。

二、背景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实力,纷纷向东方扩张。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侵略我国。

经过两年多的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该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内容《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如下:1.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英国军费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中国需同英国商定;5.英国人在中国犯法,中国无权审判,由英国领事处理。

四、影响《南京条约》的签订,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主权受损:我国领土完整受到破坏,国家主权受到侵犯;2.财政负担加重:巨额赔款加重了我国财政负担,导致民生凋敝;3.通商口岸开放:五口通商使西方列强进一步侵略我国,加剧了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4.关税自主权丧失:关税协定权的丧失,使我国财政更加困难;5.司法独立受损:领事裁判权的确立,使我国司法独立受到严重挑战。

五、在我国法律史上的地位《南京条约》是我国法律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具有以下地位:1.标志着我国传统法律体系的瓦解:该条约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使我国法律开始向近代化转变;2.推动了我国法律制度的改革: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我国开始进行法律制度的改革,如制定《大清律例》等;3.启示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通过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我国开始逐步完善自己的法律体系。

六、结论《南京条约》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案例。

它不仅揭示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也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的薄弱。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努力推进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公民权益。

中国法律史案例(3篇)

中国法律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其法律制度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唐律是唐朝的基本法典,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法律制度,对后世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唐律中的“十恶不赦”为例,探讨唐朝的法律制度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介绍“十恶不赦”是唐律中规定的一种重罪,指的是十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这些罪行被认为是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最严重的行为,因此被列为“十恶不赦”。

案例一:谋反罪唐朝某年,地方豪强李某某因不满朝廷政策,暗中联络同党,企图推翻朝廷,自立为王。

在策划过程中,李某某被朝廷的情报人员发现,并将其捉拿归案。

经过审判,李某某被判处谋反罪,按照唐律规定,谋反者将被处以极刑。

案例二:不孝罪唐朝某地,张老汉年老体衰,其子张三却因家产继承问题与父亲产生矛盾,竟然将父亲逐出家门。

张老汉在街头流浪,生活困苦。

经过调查,张三被当地官府逮捕,并经过审理,张三被判处不孝罪,按照唐律规定,不孝者将被杖责一百,并流放边疆。

三、案例分析1. 法律制度特点唐律中的“十恶不赦”体现了唐朝法律制度的一些特点:(1)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唐律强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将那些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行为列为重罪。

(2)刑罚严厉:对于“十恶不赦”的罪行,唐律规定了极其严厉的刑罚,如极刑、流放等。

(3)法律体系完善:唐律是一部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各类犯罪行为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2. 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在司法实践中,唐律的“十恶不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1)维护国家利益:对于谋反、谋叛等危害国家利益的罪行,唐律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以维护国家的稳定。

(2)保护社会秩序:对于不孝、不睦等危害家庭、社会秩序的罪行,唐律规定了相应的刑罚,以维护社会和谐。

(3)保障人民权益:唐律对各类犯罪行为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唐律中的“十恶不赦”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它反映了唐朝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中国经典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中国经典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南宋时期,奸臣秦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诬陷忠良,制造了“莫须有”案。

该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冤案之一,也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次重大悲剧。

二、案件经过1. 事件起因秦桧在南宋朝廷中担任宰相,专权跋扈,排斥异己。

他担心忠臣岳飞等人的势力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心生恶念,企图陷害岳飞。

2. 事件经过秦桧利用手中的权力,捏造罪名,诬陷岳飞谋反。

为了使岳飞无法自辩,秦桧还制造了“莫须有”的罪名。

所谓“莫须有”,即没有确切证据,只是空口白牙地诬陷。

岳飞被秦桧诬陷后,受到了严刑逼供。

在秦桧的操纵下,南宋朝廷对岳飞进行了审判。

尽管岳飞百般辩解,但秦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依然判处岳飞死刑。

3. 事件结果岳飞被秦桧陷害致死,其他忠臣也被牵连其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

秦桧则因为陷害忠良而臭名昭著。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在“莫须有”案中,秦桧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当时的法律。

根据《宋刑统》的规定,谋反罪是重罪,需要确凿证据才能定罪。

然而,秦桧却凭借手中的权力,捏造罪名,陷害忠良,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2. 司法公正在“莫须有”案中,南宋朝廷的司法系统完全沦为了秦桧的傀儡。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完全不顾事实真相,迎合秦桧的意愿,对岳飞等人进行了错误的判决。

这种司法不公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破坏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3. 忠良被害“莫须有”案是中国历史上忠良被害的典型案例。

岳飞等忠臣为了国家的利益,竭尽全力抗击外敌,却遭到了秦桧的陷害。

他们的悲惨遭遇,警示后人要捍卫法律的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结论“莫须有”案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次重大悲剧,也是南宋时期司法腐败的缩影。

该案反映了当时法律的不完善、司法公正的缺失以及忠良被害的悲惨现实。

通过对该案的分析,我们应深刻认识到维护法律尊严、追求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以史为鉴,警惕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第2篇一、案情简介张三,男,45岁,某市居民。

中国法律史典型案例分析(3篇)

中国法律史典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发展历程的记录,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制度的变迁、法律思想的演变以及法律实践的发展。

在中国,法律史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法律文化遗产。

本文选取了中国法律史上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展现中国法律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二、案例一:汉律与《九章律》案例背景:汉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由西汉时期法学家叔孙通制定。

《九章律》是汉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九篇,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

案例分析:1. 汉律的特点:(1)以刑法为主,注重惩罚和威慑;(2)注重律文规范,强调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3)法律体系较为完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 《九章律》的意义:(1)确立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如“罪刑法定”、“同罪同罚”等;(2)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律、明律等;(3)体现了汉代的法制思想,如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三、案例二:唐朝的《唐律疏议》案例背景:《唐律疏议》是唐朝时期的一部法典,由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纂,是唐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唐律》为蓝本,对律文进行疏解和注释,成为后世研究唐代法律的重要资料。

案例分析:1. 《唐律疏议》的特点:(1)以刑法为主,同时涉及民事、商事、行政等方面;(2)律文严谨,注重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3)法律体系较为完整,体现了唐代法制的成熟。

2. 《唐律疏议》的意义:(1)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宋律、元律等;(2)确立了“以法为教,以法为治”的法制理念;(3)体现了唐代法制的特色,如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

四、案例三:明清时期的《大清律例》案例背景:《大清律例》是清朝时期的一部法典,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相继修订,最终形成。

《大清律例》以《大明律》为基础,结合清朝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部重要法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商纣争太子案(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

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女一同收为妾。

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

(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

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确立。

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

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

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

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

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四是.奖励军功。

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

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

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

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答: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

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

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律,均布也”。

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

把“法”与“律”连用,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

“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

1.缇萦上书救父。

(1)奴隶制五刑答:奴隶制五刑:即黥(墨)、劓、刖、宫、大辟。

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刻辞后涂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断足;宫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的刑罚;大辟即死刑。

(2)分析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

答:这次刑制改革,经过文景两位皇帝,时间长达20多年,反映了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后世多认为是出于“悲怜”缇萦,体现文帝德政,但本质在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统治者既要惩罚犯罪者,又能使其保存劳动能力,以利于其统治。

但是,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

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和转折点。

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汉初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

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

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

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

文景时期尤为显著。

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4)秦汉的徒刑种类。

答:秦朝的徒刑:A .城旦、舂。

城旦,适用于男犯,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的一种徒刑。

舂,适用于女犯。

秦朝根据生理条件,对罪应城旦的女犯施以舂米以供刑徒口粮的劳役。

舂的刑期与城旦一样。

B.鬼薪、白粲。

鬼薪,适用于男犯;白粲,适用于女犯。

鬼薪是指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以供宗庙祭祀之用。

白粲指强制女犯择米使正白,以供宗庙祭祀之用。

二者刑期皆为三年。

C.司寇、作如司寇。

司寇,就是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服劳役,主要从事防御外寇入侵,刑期为二年。

作如司寇,适用于女犯,相当于司寇,是指强制女犯服相当于防御外寇入侵的刑罚,刑期也为二年。

D.罚作、复作。

“罚作,适用于男犯,指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戍守,刑期为三个月到一年。

复作,适用于女犯。

就是强制女犯到官府服劳役。

罚作和复作是徒刑中最轻的,刑期为三个月到一年。

汉朝的徒刑基本是沿用秦朝:A .髡钳城旦舂(5岁刑)。

B. 完为城旦舂(4岁刑)。

C. 鬼薪白粲(3岁刑)。

D. 司寇和作如司寇(2岁刑)。

E.男罚作、妇女复作(1岁刑-3个月)。

F.“女徒顾山”。

(指是妇女犯罪判处鬼薪上山砍柴徒刑的,可以不亲自服役,每月花三百钱雇人代替。

)2.长孙无忌带刀入宫案(1)“八议”的内容答:中国封建王朝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要上奏皇帝进行特别审议,以便对其减刑或免刑的一种制度。

“八议”是由《周礼"秋官"桐寇》中“八辟”演变来的,曹魏制定魏律时将“八辟”改为“八议”,指示:“功臣之子,法应人议”。

“八议”从魏律开始正式载入律典,成为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此后代相沿至明清律。

所谓“八议”,即有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封建德行的所谓贤臣)、议能(所谓大才能的大臣)、议功(对封建王朝有大功勋者)、议贵(高官显爵)、议勤(对封建统治有特殊勤劳者)、议宾(先朝君主的后代)。

这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减刑的特权。

这是封建等级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并使之法典化。

(2)“十恶”的内容答: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它是将危及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条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以强调这十种犯罪是打击的主要对象。

加强对危害封建统治秩序行为的镇压;所谓“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3)“八议”与“十恶”的关系。

答:“八议”是指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减刑的特权,封建贵族的特权,这是封建等级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并使之法典化。

在名例律中立下“十恶”专条,强调这些罪行的严重性质。

②犯“十恶”罪的人即使属于八议的范围,也不得享受议、请、减的照顾。

)“八议”与“十恶”相辅相成,共同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3.胡蓝之狱(1)明初时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答:一是确立重典治乱世的立法指导思想。

首先,重典治乱世。

具体体现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两方面。

朱元璋认为,国家的稳定,首先取决于封建国家能否实行对于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

他试图通过重典治吏,来达到更好的治民、治国,强化中央集权。

其次,礼刑并用。

朱元璋也从历史中意识到,一味强调镇压,仅靠严刑峻法,虽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主张礼法并用,将礼的预防犯罪的职能同法的镇压的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坚持严刑酷法,又强调德礼教化,儒法结合,礼刑并用。

再次,加强法制宣传。

朱元璋将立法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要求老百姓知晓法律是如何规定的,用实际案例来教育老百姓。

二是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

明朝统治者鉴于唐、宋两朝臣下结党、削弱皇权、分散统治力量的教训,在采取废除丞相制度,不准后宫与宦官干预朝政等一系列措施以外,《大明律》中还专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行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等都构成奸党罪,要受到严厉惩治:本人处死,子为奴,财产入官。

三是严酷镇压危害君主专制统治的反抗行为。

明律对“谋反、大逆”一律采用重罪加重的处罚原则。

如凡谋反及大逆者,不仅本人要凌迟处死,其被株连的亲属,包括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异同,亦不论笃疾、废疾,凡年十六岁以上者,一律处以死刑,明律的株连范围比唐律广泛得多。

三是严厉惩治贪官污吏。

在《大明律》中规定:对于受财枉法的所谓“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刑;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所谓“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两等处刑。

(2)明初朱元璋的立法指导思想答: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为了维持政治、经济不遭受严重的破坏,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并发展到极端化的程序。

这一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确立的,对整个明朝的立法活动都有深刻的影响。

一是重典治乱世。

具体体现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两方面。

朱元璋认为,国家的稳定,首先取决于封建国家能否实行对于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

他试图通过重典治吏,来达到更好的治民、治国,强化中央集权。

二是礼刑并用。

朱元璋也从历史中意识到,一味强调镇压,仅靠严刑峻法,虽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主张礼法并用,将礼的预防犯罪的职能同法的镇压的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坚持严刑酷法,又强调德礼教化,儒法结合,礼刑并用。

三是加强法制宣传。

朱元璋将立法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要求老百姓知晓法律是如何规定的,用实际案例来教育老百姓。

(3)朱元璋重典治吏的措施答:明朝从维护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惩贪官污吏。

一是制定明《大诰》。

是朱元璋洪武18-20年间亲手制定的刑事特别法,兼有朱元璋对臣民的训诫,是朱元璋重典治乱世,特别是重典治吏的的主张、实践和措施。

《大诰》包括《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御制大诰武臣》4篇,共236条。

内容是惩治贪官污吏的典型案例汇编。

二是采取严厉措施严惩贪官污吏。

《大明律》规定:对受财枉法的所谓"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刑;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两等处刑。

明《大诰》也侧重打击贪官污吏,且刑罚残酷,如有“剥皮实草”等。

(4)《大明律》严禁臣下结党的法律规定。

答:明朝统治者鉴于唐、宋两朝臣下结党、削弱皇权、分散统治力量的教训,在采取废除丞相制度,不准后宫与宦官干预朝政等一系列措施以外,《大明律》中还专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行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等都构成奸党罪,要受到严厉惩治:本人处死,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1.清政府立宪举措及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意义(20分)答:清政府立宪举措: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01年,清政府面临列强蚕食中国的局面,于1905年清廷派大臣考察列国宪政,以期仿效谋国家富强,其目的有三:一是皇位永固;二是抵御外侮;三是兼有削藩统权。

实施预备立宪是清廷不得巳而为之的结果。

1906年,清政府设立考察政治馆,次年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此后,进行了一些预备立宪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