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权的加强》练习02
七年级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2

1、文字,请许我一份明媚的心情 春夏秋冬的那些流年里,我看遍春天的红花杨柳,赏过了夏天的田田荷叶,嗅过淡淡桂花清香,踏过冷天阴冷的寒风。一时想起,不禁倍感寂寞。总是在一个人的流年里徘徊,总是在一个人的世界 里喘息,总是一个人读着这些变化莫测的美丽四季。
春风,徐徐地吹,把大地装扮得花红柳绿,木棉花儿像红色的火焰在燃烧;春天的茉莉开得刹是可爱,像胖嘟嘟的婴儿的拳头。我走在春天的风里,感受着风的清凉,赏悦着花儿鲜艳和绿树的养眼, 看着茉莉花一大片地开满在绿树丛中,还是能感到的春的生机勃勃。
。 建筑工程培训 /course/all/1/
再次挂起来,边饮着茶边看着,心里美美的呢,真是好呀。人生就该如此,不要丢掉自己的喜好,即使很好呢。
想想呀,起码有个梦也可以做做,有个梦想可以激励自己,人生总算是有点色彩,有点追求,至于实现不实现,还在其次。如此就挺好,挺好呀,还求什么呢?看着那幅墨荷,我默默地想着,雪花 飞舞着,仿佛间,墨荷静静地望着雪花,从来没有的宁静,而从容。
第15课__明朝君权的加强练习题

16 明清君权的加强1.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阅读材料后请回答:(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2分)(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分)(3) 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
(3分)$2 阅读下列史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
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
……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①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唐朝对这一制度是善的②材料一、二中,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③随着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17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1阅读下列材料:[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题目及答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题目及答案1、记住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1368年,朱元璋(即明太祖),南京。
2、明太祖统一全国后,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各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君权?(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的权力(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奋力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军政)(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3)八股取士3、何为锦衣卫、东厂,职责是什么?如何评价?锦衣卫:明太祖时,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东厂:明成祖朱棣时增设,由皇帝亲信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4、明朝科举制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答题形式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八股取士?目的: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内容:四书五经;形式:八股文;消极影响:考试内容单调,考试形式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5、概述靖难之役,并分析这场斗争的实质是什么?时间:1398年—1402年;结果:朱棣(明成祖)称帝;实质: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之争。
6、明成祖即位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君权?(1)政治方面: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增设特务机构—东厂(2)文化教育方面:继续实行八股取士(3)军事方面:继续实行削藩7、重点归纳明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方面:(行政机构)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明成祖时)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2)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八股取士(3)军事方面:实行削藩政策,加强君权。
8、列举秦朝、西汉、隋唐、明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实行科举制,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最为重要;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只考四书五经,不允许发表个人见解。
初三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三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余秋雨曾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其向往的理由是①废除宰相,专制顶峰②消灭割据,结束分裂③科技领先,宋词兴盛④经济繁荣,重心南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朝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宋朝”,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了防止相权太重而有篡位夺权的危险,便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对左丞相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诛杀后,干脆乘机废除宰相制度,中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①不合题意,因此含有①的选项,均不合题意,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废除丞相2.秦朝的“丞相”一职最终被废止的朝代是()A.唐朝B.北宋C.元朝D.明朝【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丞相”一职最终被废止的朝代。
明太祖时,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3.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A.锦衣卫B.内阁C.六部D.八股文【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八股文。
教材中顾炎武的原话是“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见,顾炎武批评的是八股文,不是什么锦衣卫、内阁、六部等。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4.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社会秩序动荡B.边疆防御巩固C.军政实现合一D.皇权高度膨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使六部直接归中央管辖;清朝设立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的枢纽;这两项措施都表明皇权的高度膨胀,尤其是军机处的设置,表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据此可知,明朝定都南京,故选A。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据此可知,故选D。
B选项三通四史,杜佑《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称为三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前)四史。
C选项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内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明太祖还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据此可知,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故选C。
A选项东厂是明成祖时期增设的特务机构。
B选项是明成祖时期将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改名而来。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以上材料的内容应该发生在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改革的相关知识内容。
鉴于元代相权过重,威胁皇权的情况,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2.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A.八股取士B.试题类型繁多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发展的相关知识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B、C、D三项是明朝之前的科举制的史实;到了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所以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3.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不包括()A.丞相制的废除B.军机处的设立C.厂卫制度的设立D.大兴文字狱【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4.“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这一史实最早发生在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解决本题,需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今我朝罢丞相”,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了加强君主权利,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5.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A.八股取士B.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C.开创殿试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科举考试的准确识记。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检测题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A、六部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2、废除丞相是在下列哪个朝代()
A、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明成祖登上帝位的过程,类似于()
A、唐太宗李世民
B、宋太祖赵匡胤
C、隋文帝杨坚
D、明太祖朱元璋
4、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是()
A、设置殿阁大学士
B、设六部分理朝政
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D、八股取士
5.如果你是右图中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A.熟读四书五经
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二、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八股文”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2)作者的言论主要抨击了这个朝代的什么制度?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
是什么?
(3)实行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4)作者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这一事件有何危害?。
七年级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2_5930

现在的村庄,这类事情越来越少,那些阴阳先生及巫师巫婆们都很少再有人请,他们一般都待在家里,等有人上门来算命、测字、打卦等,再就是,谁家老人亡故了,帮忙掐算一下,定一下葬时间, 并搁置一下风水,如坟穴及棺椁方向和实用的镇物等,专门法事及驱鬼活动不复再有。
巫术及所谓的神灵,更多的是一种禁忌和心理上幻象,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被歪曲了的自然规律的体系,也是一套谬误的指导行动的准则;它是伪科学,也是一种没有成效的技艺。”(弗雷泽 《金枝》)尽管如此,人们的信仰在很多层面上是一种自我性质的限制和无形约束,人们始终相信,生命虽有只有一条,但“心”和想象的道路不可能只有一条,它是无限的、万能的,恒久不灭的。
当日下午,曹姓巫师要在爷爷奶奶房里施法捉妖,村人围了一堆,后来又被巫师赶了出来,说人多了不好施展,妖精从这儿逃的时候,说不定还会附上其他人的身上。众人惊恐,纷纷后撤。我们这 帮孩子早就被清理到大门以外,并有专人看守,不得私自上房或在院中观看。
曹姓巫师折腾了许多,村人在院中惊呼了好几次,才开门,叫奶奶和父亲进去,怕很难打败它之类的话。村人哦哦,表示惊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基础达标
1. 如果你是明朝一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3.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修建的
A.朱元璋
B.朱棣
C.建文帝
D.崇祯帝
5.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6.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突出表现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设厂卫等特务机构
C.废丞相,设六部
D.设立殿阁大学士
能力提升
1、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D.1402年
2、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3、明代一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复习的内容是
A.唐诗
B.宋词
C.四大名著
D.四书五经
4、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废行省,设三司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以八股取士
5、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类似于()
A、刘秀
B、杨广
C、李世民
D、赵匡胤
6、识图题:
(1)请在右边《清朝疆域图》中填出北京和南京的准确位置。
(2)年,以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3)靖难之役之后,改为北京,于年,迁都北京,以加
强。
拓展探究
1.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 D.①不对②③④对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
2.1990年,我国发行了由沈阳造币厂铸造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第七组)金币”。
该套纪念金币共一枚,纪念金币上的朱元璋相貌堂堂,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左手持书卷,双目凝视前方,俨然帝王气派。
但是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朱元璋的画像来看,朱元璋是非常丑陋的,《明史》本传记载: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贯顶”。
应说这是一副奇特古怪,长相不雅的容貌。
那么,朱元璋的相貌到底是丑是俊?请你查阅有关资料深入探究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好皇帝还是不好的皇帝?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1.A
2.D
3.C
4.B
5.A
6.B
能力提升
1.A
2.A
3.D
4.C
5.C
6.(1)略(2)1368年,朱元璋应天(3)明成祖北平 1421年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拓展探究
1.(1)说明了明朝以后很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
(2)明政府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提示:科举制的实行,为读书人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繁荣了文化,而明代科举制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内,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2.评论朱元璋时不可绝对,即不能简单把朱元璋说成好皇帝或坏皇帝,而应是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