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高一选修)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组织学生进入,播放乐曲,板书课题。

导入:一段春江,一轮明月,一首诗,成就了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就是张若虚。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品读、欣赏这首千古传唱的《春江花月夜》。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其他同学听时注意读音、词义、节奏。

学生读,正音(斜)释义(无穷已、可怜)节奏(223)语速(宜缓)组长说我们小组读出了什么。

师整合:读出了景理情等,月亮意象最重要。

钟惺话。

抓住月亮这一全文主线,赏析诗歌的美,体会诗人及诗中人的情。

(学习目标,没有出示目标,因为考虑到那是教师预设的,这样在学生自读基础上得出的目标是自然生成的)师:美诗须美读,【读出节奏,读出起伏,读出情感,读出味道】1、小组内相互读,把自己喜欢的写景句读给同学听,并说说好在哪里。

做好批注,推荐发言。

2、请各小组推荐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全班听,并说说好在哪里。

连(气势)生(与升比较)随(有水流出皆有盈盈月光)、照、流(朦胧不对,是明亮,流动)、芳甸(为何不用草甸绿甸花甸)纤尘(纤字)孤(主客观)孤字传神地摹写出银盘似的明月朗照天下的美景,背景淡化了,主体突出了,孤独的诗人站在这一轮孤月之下,口内悱恻的低吟,心头婉转的情怀,自然并只能对月发问了。

由景到情了。

在什么情况下孤,为什么孤,又想到了那些人的孤。

3、请一位同学美读写景句。

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用心倾听,回味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广阔,静谧,无处不在的明亮月光。

视野开阔。

空间感4、我们齐读一遍,大家尽量背过。

(这里处理的不好,只是老师背了一遍,没让学生背)5、方法总结:在赏析诗歌时我们用了这些方法:联想想象,抓住意象,抓关键字。

6、如果你就在这轮明月之下会想些什么呢?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古人在这轮明月下又想过什么呢?(以下是最初的设计,后来考虑到时间紧张,合成了一步,即让学生思考:诗人在这轮明月下想到了什么。

)张若虚独立春江之畔,面对这轮孤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写人生的句子两遍,静静悟一悟,看看能悟出什么,联想到什么。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通用9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通用9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通用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篇1设计说明:《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千百年来已经被专家名流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要想谈出新意难度很大。

那么作为课文这篇名作应该怎样教,我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展示我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思路:在反复吟咏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整体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缘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内蕴的解读中,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情景关系等,读出诗义,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入诗歌意境。

3、赏析本诗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学情分析: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两种感觉:一、要背诵;二、要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种教学方式冻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动情读书的欲望,把诗歌变成了公式,把思考变成了形式,把书本变成了枷锁,把课堂变成了囚笼,从而导致学生只能初步感知到诗歌的内容,却讷于对其意象、情感、意境等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表达。

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动情地诵读,自由地涵咏,自主地探究。

高二学生已有了一定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比较活跃。

但要让他们的思维拓展开来,老师就不能包办,不能代替。

要放开手脚,让他们敢“说”,敢“思”,敢“表达”,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大美之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评点

大美之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评点
融 合 在 一 起 的 意境 很 美 师: 多美的意境啊 ! 景色美 . 意境 美 . 是 一 幅 幽 美 恬
的 顶峰 ” 、 被誉为“ 以孤 篇 压倒 全 唐 ” 的 旷 世 佳 作— — 唐 代 诗 人 张若 虚 的《 春江 花 月夜 》 。
个“ 生” 字, 赋 予 了 春 江 月夜 无 穷 的 生 机 与 活 力 月光 闪 耀干万里之遥 , 哪 一 处 春 江 不 在 明 月朗 照 之 中 ! 江水 曲
境。 2 . 春 江花 月夜 中的 “ 思”
师: 把握得非常准确 。 也就 是说这首诗描 写了景 、
思、 情三部分内容 。 诗人以清丽 的笔触 、 旷 达 的情 怀 描 写了 春 江 月 夜 的 美景 ,对 人 生 的 思 考 .游 子 思 妇 的 爱 情, 成 就 了 这 首 传 唱 干年 的 大 美 之 作 。 这 首诗 , 如 果 要 用一 个 字 来 形 容 , 就是“ 美” ! 美是《 春 江花 月夜 》 最 核 心
就 请 大家 自 由地 朗 读 这 首 诗 歌 , 边读边想一想 : 这 首 诗 描写了什么?
生( 全体 ) : ( 学生 自由、 大声地诵读) 师: 现 在 我 们 来说 一说 .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生( 全体 ) : 美! 简 直 是 美极 了 ! 师: 美 文要 多读 。 下面 我 们 请 一 位 同 学诵 读
幽美恬静的“ 静美” . 还 有别 的感 受 吗 ? 生 4: “ 春江 潮水连海 平 . 海 上 明 月 共 潮 生 ” 这 句 诗 写 月亮 从 地 平 线 升 起 . 远 远 望 去 就 好 像 从 海 面 涌 出

《 春江 花 月夜 》 课 堂实 录及评 点
画 执教 : 姚平 评点 : 谢 兴 无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3篇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3篇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3篇《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3篇《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1《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主题单元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收录的第5首诗歌。

前4首,均为简短的律诗。

诗歌所描绘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学生所生活的这片土地。

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誉的仪征,据说就是诗人张若虚的故乡。

在家乡的土地上,学习前辈诗人讴歌赞美家乡美景、抒发家园之思的诗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引领着学生,在走进这首诗歌,走近作者的同时,进一步走进诗歌营造的生活境界之中,走进唐诗的文化氛围之中,最终使唐诗之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一直崇尚语文的激情。

没有激情,就没有合格的语文。

所以,我在这课的设计上,始终立足于激情这个情感基调,来营造教学所应有的氛围。

我不想在这课的教学中强化诗歌技法,也不想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美。

我要让学生明白,唐诗是一座不朽的宝山,只要用心品味,在这里完全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诗歌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

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很疲乏,精神状态不好。

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入静活动(内容略,编者注),然后才开始上课。

《春江花月夜》音乐再起,很低的声音,如同天籁。

在音乐陪伴下,我开始用抒情的话语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朦胧的美,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打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就是一千年来给了无数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也一起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与华美吧。

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经典诗歌。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及点评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及点评

生2:我觉得孔乙己很善良,他虽然自己生活困苦,但他对别人的苦难却很 同情。
师:非常好,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到了孔乙己的特点。接下来,我想请大家探 讨一下孔乙己的悲剧原因。
生3:我觉得孔乙己的悲剧原因在于他太沉迷于喝酒,不务正业,最终导致 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生4:我认为孔乙己的悲剧原因在于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在小说中,人们对 孔乙己的悲惨境遇并没有给予多少同情和支持,反而嘲笑和唾弃他。
生:(代表)诗中的“美”不仅仅是指梨花的美!还有其他的美——“明月 复流水”“绿蚁新醅酒”和诗人引发的美和主题所散发出的美!
师:好!你谈到了诗人引发的美和主题所散发出的美。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代表)诗人引发的美指的是诗人的情感美。诗人对离别的人的思念和 祝福。主题所散发出的美指的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和 宇宙的永恒的思考。
师:看来大家对诗歌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试着读出诗中的“美”吗? 好!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试着读一下,男女生分开读,前一句由男生读,后一句由 女生读,全班再把第一段读一下。(朗读中有的同学能够自己发现问题。)
(针对朗读情况做了指导和讲 解。)
三、品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看来大家对诗歌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诗中 的“美”仅仅是指梨花的美吗?还有。(讨论热烈。)
(生分别描述了自己的印象)
二、初读
师:有一位同学读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后,就对其中一棵树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这棵树就是——(生齐答)梨花树。
师:好!我们就随着张若虚的笔触,去看那梨花树的“真面目”!现在大家 请自读诗歌的第一段。你对那棵梨花树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请你试着描述出来。 (注意文中的哪些词可表现你的印象的?)
师:我们知道“自古以来不缺乏写瀑布的名句佳篇。你能联想起写瀑布的名 句吗?

春江花月夜的上课实录

春江花月夜的上课实录

我们再来看这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哪位诗人留下的诗句?(王维)王维的诗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在这里,诗人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图景:新雨过后,松林被洗刷地纤尘不染、翠绿欲滴,这时,皎皎明月透过松树林照过来;雨后蓄积的雨水淙淙地流过山石,发出清脆悦耳地声音。

事实上,不只是王维的诗歌有这样的特点,“诗中有画”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共同特征。

下面,请你们找一找,《春江花月夜》中哪些诗句主要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PPT:找出诗歌中写景的诗句并研读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请学生就其发言概括他心中的景的特点)板书:月——景:(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我想大家的脑海里应该都有一幅春江花月夜图了,我给大家提一个小问题:“海上明月共潮生”写了明月从地平线升起来,看起来像是从海上升起来的一样。

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生”换成“升”呢?为什么?(“生”有诞生、孕育的意味,说出了明月和潮水的关系,使得整幅画面有了生命力)现在,请一位同学带着对画面的想象为大家朗读这一段写景的诗句。

(四)感悟哲理在这样江天一色唯有一轮孤月的环境中,人非常容易生发思考。

作者在这样梦幻、澄澈的环境之中同样生发了思索和感慨。

请大家找出作者思考的内容和对此给出的答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先看前两联,“何人初见”“何年初照”说明作者在思考?(人类和宇宙的起源)作者给出的结论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呢?PPT:面对如此澄澈明净,辽远梦幻的景色,诗人生发了怎样的思考和感慨?(学生自由发言。

关键词语:代代)板书:月——思那么请大家再比较这句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看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不一致,《春江花月夜》中的这句更多的是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倾向,而后者则较为悲观)我们曾经学过一篇古文,其中的宇宙人生观和今天的这篇非常相似,有谁能记得是哪一篇?(苏轼《赤壁赋》,全班齐读苏子的话“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大美之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评点

大美之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评点

大美之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评点-中学语文论文大美之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评点【课堂实录】一、初读美读,《春江花月夜》美在何处师: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

在我们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长河中,诞生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和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首“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旷世佳作——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师:这首诗意境空明、韵调优美、思想深邃、情感真挚。

诗歌要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味道。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歌,边读边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生(全体):(学生自由、大声地诵读)师:现在我们来说一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生1:这首诗开始描写了美丽的江月景色;然后写面对这样美好的月夜,诗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叹,又由这种感叹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妻子,抒发自己想念妻子以及妻子又是如何的想念自己,然后由这样的思情引发到背井离乡的游子们是如何思念家乡的。

师:把握得非常准确。

也就是说这首诗描写了景、思、情三部分内容。

诗人以清丽的笔触、旷达的情怀描写了春江月夜的美景,对人生的思考,游子思妇的爱情,成就了这首传唱千年的大美之作。

这首诗,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美”!美是《春江花月夜》最核心的主题。

那么,美在何处呢?二、再读悟读,《春江花月夜》美有何因1.春江花月夜中的“景”师:那么为什么我们说《春江花月夜》美?特别是我们不仅说它景美,而且它的哲思、离愁一样如此之美?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描写了春、江、花、月、夜,这景让我们觉得美,它究竟美在哪里呢?生2: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芳甸、花林、月色很美,融合在一起的意境很美。

师:多美的意境啊!景色美,意境美,是一幅幽美恬静美丽的图画?(生:对。

)很好。

生3:句子写得很美,用了很多美丽的词语来描写景象。

比如“滟滟”“江流宛转”“芳甸”“花林”等。

《春江花月夜》优秀课堂实录

《春江花月夜》优秀课堂实录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初步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2、通过学习,学生锻炼多诗歌情景的想象、复述能力,锻炼通过分析描景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3、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体会诗歌优美意境所蕴含的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朗诵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多媒体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师:伴随着这优美的古筝乐,我很激动的开始了和我们高二(13)班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同学们,你知道听到的这是什么音乐吗?……有一首诗闻一多读了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有人说这首诗“孤篇压全唐”,这就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优美的春江花月夜,把这节课变成我们共同陶醉的审美盛宴,好不好?!但要欣赏品味美,首先要有双能发现美的——耳朵!不同形式的艺术之美往往具有通感的作用,美妙的音乐与诗歌能通过听觉渗透到心灵的深处,激起情感的波澜,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画面,引发视觉的审美享受。

下面我为大家朗读《春江花月夜》,你可以跟着用心轻轻默读,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去听,无论我读的怎么样,都请你打开心扉,让用心感受诗歌,置身其境,用心感悟,看看诗歌能在你的脑海中投下那些优美的画面。

老师伴乐朗诵……二、整体感知师:诗歌优美婉转,意境动人,请你闭上眼睛回味,看谁能描述一下诗歌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发言(提示:选取了那些自然之景?每个景色可不可以加上修饰语?)生:春、江、花、月、夜师:那一个意象贯穿全诗?生:月师:有没有变化?生:夜月初生、孤月高悬、落月西斜师:抒情主人公呢?生:月下徘徊,思绪万千。

(幻灯)师: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特色就是借境抒情,情景交融,对于诗歌的欣赏我们要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幻灯)很显然,作者笔下的景不仅美丽而且富有变化,缘景明情,就是根据景的特色去感悟诗人情的特色,而景的变化可能就预示着情的变化,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品赏作者笔下富有动态的诗境,并感受随着景的变化,诗人情感的走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月是古代相思之物,是跃动的生命的脉搏,在唐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的纽带,穿越着时空,传递着情思。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有关月的诗句: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旅夜书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
生:思乡之情。

师: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是诗人站在滚滚滔滔的长江边岸时,看到优美的自然景物,特别是那一轮随波而生的孤月时引发的,那么这一轮随波而生的孤月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生:运动的。

师:那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诗中有关月的句子,分析月的变化过程,画一幅月的活动变化图(生分组讨论画图,这时可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去画,画完后写上名字。

)师:赵明建同学的这幅流动图很具体形象的体现了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明建同学,请你结合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构思过程。

赵明建:我从诗中“海上明月共潮生”悟出月亮在海平面升起;从“皎皎空中孤月轮”画出皎洁的月亮高悬在天空,从“江潭落月复西斜”画出西斜之月;从“落月摇情满江树”画出月落之图。

师:思路比较清晰,语言表述也很精当,这幅图也画得具体形象,只不过我发现了一点美中不足的地方,同学们看出来没有?
生:(笑)方向错了。

师:太阳、月亮都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明建的这幅图月亮从西方升起了,有一句话“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看来太阳、月亮能从西边出来了。

(师生很友好地笑了笑)
生:不管方向如何,明建同学这幅图体现了诗人的思维过程,诗人就是以月为线索,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四个思维点,并且在思维的过程中融入了写景、抒情、议论等等。

我们就以这幅“月的流动变化图”为参照物,探究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请同学分小组讨论这样两个问题:
1、当月亮随波而生时诗人看到了哪些美景?
2、当皎皎孤月高悬时,先想到了什么?后想到了什么?(讨论五分钟)
师:哪个小组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甲:诗人看到了春天、长江、花草、月亮、夜
师:能不能在每一处景物之前加上优美生动的形容词,使景物富有活力?
生:明媚的春天,浩瀚无垠的长江,五彩缤纷的花草,一泻千里的月光,朦胧静美的夜色。

师:很好,请同学们齐读这一节“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见”(生齐读)
师:在美丽伟大的自然面前,诗人顿感自己的渺小,所以当孤月高悬时,诗人先想到了什么?生二:想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师:诗人能不能解答?我们能不能解答?
生: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