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大 实验报告
生化大实验实验报告

生化大实验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班级:单位:指导老师:实验1 多酚氧化酶(PPO)的分离提取一、实验原理:多酚氧化酶(PPO)能够通过分子氧氧化酚或多酚形成对应的醌,它是植物组织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含铜氧化酶,位于质体、微体内,可参与植物生长、分化、种皮透性及植物抗性的调节,属于末端氧化酶的一种。
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和病菌侵染后,PPO催化酚与O2氧化形成为醌,使组织形成褐变,以便损伤恢复,防止或减少感染,提高抗病能力。
醌类物质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所以受伤组织一般这种酶的活性就会提高。
另外,多酚氧化酶也可以与细胞内其他底物氧化相偶联,起到末端氧化酶的作用。
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的的溶解度不同,通过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固体硫酸铵来调节粗提液的盐浓度从而可以将PPO蛋白从体系中析出,且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透析膜。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项实验,学习和了解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关的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的方法,以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的系统技术。
三、材料与试剂:1.材料:马铃薯(两小组共称200g)2.试剂:0.03M磷酸缓冲液pH 6.0(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5%甘油,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配制是配x10倍的浓缩液1000ml;固体硫酸铵; 0.03M磷酸缓冲液pH 6.0(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0.005M MgCl2)3.设备:试管与试管架;烧杯、玻璃棒;移液管、滴管等;试剂瓶;透析袋;过滤纱布;植物组织匀浆机;pH计和pH试纸;高速冷冻离心机;四、操作步骤:1.两小组共称取200g土豆削皮后切成小块,加入300ml缓冲液A,两者按1:1(W/V)比例匀浆1min;2.用两层纱布将所得的浆液过滤;3.将匀浆滤液装入200ml的离心管10000rpm离心5min;4.上清液两组平分,每组150ml,加36.45g硫酸铵固体搅拌均匀后10000rpm离心5min;5.取上清液定容至150ml,加入30.75g硫酸铵固体搅拌均匀后10000rpm离心8min,倒掉上清液得粗酶沉淀,用并加入10ml 0.03M磷酸缓冲液B复溶沉淀3-5min;6.将所得溶液倒入透析袋中,用0.02M的KCl溶液透析至无硫酸铵根离子。
生理性生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生理生化反应原理;2. 掌握细菌鉴定中常见的生理生化反应方法;3. 了解生理生化反应在鉴别细菌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通过测定微生物校内某些酶类的有无、对某些糖的利用能力、代谢产物的类型等来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
某些细菌产生色氨酸酶,能分解培养基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发生反应,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为吲哚反应阳性。
微生物发酵葡萄糖成丙酮酸,2分子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
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条件下与肌酸类物质反应,生成红色物质,为甲基红反应阳性。
三、实验方法1. 吲哚试验:将细菌接种于含有色氨酸的培养基中,加入吲哚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2. 甲基红试验:将细菌接种于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加入甲基红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1. 吲哚试验:接种了大肠杆菌的试管在加入乙醚和吲哚试剂后,能在乙醚和液体培养基的交界面上产生红色环状物质,大肠杆菌的吲哚试验显阳性。
2. 甲基红试验:大肠杆菌甲基红试验阳性,即大肠杆菌在培养期仍维持酸性pH。
五、实验分析1. 吲哚试验失败原因分析:可能是因为乙醚加量太少,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大肠杆菌菌种有问题。
2. 甲基红试验结果分析:大肠杆菌在培养后仍能维持酸性,而产气杆菌则转化为非酸性末端产物。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细菌生理生化反应原理;2. 掌握了细菌鉴定中常见的生理生化反应方法;3. 认识到生理生化反应在鉴别细菌中的意义。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污染;2.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 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理性生化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常用的生理性生化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生理性生化检测仪器,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生理性生化实验是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化反应及其代谢过程的重要手段。
生化实验报告本科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血清中总胆固醇(TC)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总胆固醇(TC)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
测定血清中TC的含量对于评估个体的血脂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酶法测定TC,即通过胆固醇氧化酶(Cholesterol Oxidase, COX)将胆固醇氧化为胆汁酸,同时生成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的作用下,将邻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 OPD)氧化成蓝色产物,其颜色深浅与TC含量成正比。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酶标仪、恒温水浴锅、微量移液器、离心机等。
2. 试剂:血清样本、胆固醇氧化酶(Cholesterol Oxidase, COX)试剂、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试剂、邻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 OPD)试剂、蒸馏水、标准胆固醇溶液等。
3. 试剂规格:胆固醇氧化酶(Cholesterol Oxidase, COX)试剂、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试剂、邻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 OPD)试剂均按照说明书配制。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绘制(1)取6个试管,编号为1-6。
(2)分别加入标准胆固醇溶液0、0.5、1.0、1.5、2.0、2.5μl,然后加入蒸馏水至100μl。
(3)在酶标仪上,设置波长为505nm,读取各管吸光度(A)值。
(4)以胆固醇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测定(1)取6个试管,编号为1-6。
(2)分别加入血清样本0.5μl,然后加入蒸馏水至100μl。
(3)按照标准曲线绘制步骤,测定各管吸光度(A)值。
(4)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血清中TC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标准曲线如下(以胆固醇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胆固醇浓度(μmol/L) | 吸光度(A)------------------------|-----------0 | 0.1000.5 | 0.1501.0 | 0.2001.5 | 0.2502.0 | 0.3002.5 | 0.3502. 样品测定血清中TC含量为2.3μmol/L。
生化实验报告书

实验名称:蛋白质变性实验实验日期: 2023年10月25日实验者:张三一、实验目的1. 了解蛋白质变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蛋白质变性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3. 分析不同条件下蛋白质变性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分子在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过程。
蛋白质变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pH值、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蛋白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性情况,分析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牛血清蛋白(BSA)2. 0.1M HCl3. 0.1M NaOH4. 10%硫酸铵5. 95%乙醇6. 0.1M Tris-HCl缓冲液(pH7.4)仪器:1. 电子天平2. 恒温水浴锅3. 移液枪4. 试管5. 试管架6. 移液器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四、实验方法1. 将BSA溶液分别置于不同温度(25℃、50℃、75℃、100℃)的水浴锅中加热5分钟,观察蛋白质变性情况。
2. 将BSA溶液分别置于不同pH值的0.1M HCl和0.1M NaOH溶液中处理5分钟,观察蛋白质变性情况。
3. 将BSA溶液与10%硫酸铵溶液按1:1比例混合,观察蛋白质变性情况。
4. 将BSA溶液与95%乙醇按1:1比例混合,观察蛋白质变性情况。
5. 将蛋白质变性后的溶液用0.1M Tris-HCl缓冲液(pH 7.4)透析过夜,去除未变性的蛋白质。
6.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透析前后溶液的吸光度,分析蛋白质变性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不同温度下,随着温度升高,蛋白质变性程度逐渐加剧,吸光度降低。
2. 在不同pH值下,蛋白质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易变性,吸光度降低。
3. 在10%硫酸铵溶液中,蛋白质变性程度较高,吸光度降低。
4. 在95%乙醇中,蛋白质变性程度较高,吸光度降低。
5. 透析后,未变性的蛋白质被去除,溶液吸光度降低。
六、实验结论1. 温度、pH值、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等物理或化学因素均可导致蛋白质变性。
生化实验报告

生化实验报告引言:生化实验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生化实验,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的分子组成和功能,揭示生物体的生理过程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本报告将就我们进行的一系列生化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实验一:蛋白质浓度测定实验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生理过程的关键调节因子。
通过本实验,我们采用比色法测定了不同样本中的蛋白质含量,并得出以下结论:1. 样本A的蛋白质浓度明显高于样本B,表明样本A可能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2. 样本C的蛋白质浓度最低,可能是由于样本C中存在其他干扰物质,影响了测定结果。
实验二:酶活性测定实验酶是生物体内参与代谢反应的重要分子,其活性的变化可以反映生物体的生理状态。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酶的活性,得出以下结论:1. 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说明酶在适宜温度下具有最高的活性。
2. pH值的变化对酶活性也有一定影响,酶活性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降低,表明酶对于特定pH值有一定的适应性。
3. 离子浓度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酶的活性,高浓度的阳离子对酶活性的抑制效果较大。
实验三:DNA提取实验DNA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在基因研究和生物技术中应用广泛。
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几种常见的DNA提取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提取方法对于不同样本的DNA提取效果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2. 样本中其他杂质的存在会干扰DNA的提取,需要进行适当的纯化步骤以提高提取纯度。
3. 所得到的DNA质量可以通过比色法或荧光法进行检测,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
实验四:酸碱滴定实验酸碱滴定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在酸碱度测定和沉淀反应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本实验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酸碱滴定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 强酸和强碱的滴定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酸碱中和点,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溶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2. 在滴定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需注意颜色的变化程度和持续时间。
生化反应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化反应在微生物鉴定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生化反应的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对给定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二、实验原理生化反应是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同时产生一些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以用来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常见的生化反应包括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等。
- 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糖发酵培养基(葡萄糖、乳糖或蔗糖)、V-P试剂、甲基红试剂、吲哚试剂等。
- 试剂:卢戈氏碘液、乙醚、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蒸馏水等。
- 仪器:酒精灯、接种针、培养皿、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德汉氏小管等。
2. 仪器:- 酒精灯- 接种环- 超净工作台- 恒温培养箱- 高压灭菌锅- 试管- 移液枪- 滴管四、实验方法1. 菌种培养:将菌种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 糖发酵试验:- 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于糖发酵培养基(葡萄糖、乳糖或蔗糖),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记录发酵结果。
3. 吲哚试验:- 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于蛋白胨水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加入吲哚试剂,观察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4. 甲基红试验:- 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于蛋白胨水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加入甲基红试剂,观察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糖发酵试验:- 大肠杆菌:发酵葡萄糖、乳糖,不发酵蔗糖。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
- 枯草芽孢杆菌:不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
- 变形杆菌: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
2. 吲哚试验:- 大肠杆菌:吲哚试验阳性。
- 金黄色葡萄球菌:吲哚试验阴性。
- 枯草芽孢杆菌:吲哚试验阴性。
- 变形杆菌:吲哚试验阳性。
生化实验报告全文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葡萄糖氧化酶(GOD)的催化作用原理。
2. 掌握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方法。
3. 分析不同条件下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葡萄糖氧化酶(GOD)是一种氧化还原酶,它催化葡萄糖与氧反应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
在实验中,通过测定过氧化氢的生成量来间接反映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
过氧化氢在特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利用氧气的生成量可以计算出过氧化氢的浓度,从而推算出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试剂:- 葡萄糖标准溶液- 氧气电极- 氢氧化钠溶液- 酚酞指示剂- 水浴锅2. 仪器:- 721分光光度计- 恒温培养箱- 移液枪- 试管- 烧杯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葡萄糖标准溶液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系列溶液。
- 配制好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指示剂。
2. 实验操作:- 将葡萄糖标准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指示剂。
- 使用移液枪将氧气电极插入溶液中,开始计时。
-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溶液从粉红色变为无色所需的时间。
3. 数据处理:- 根据溶液颜色变化所需时间,计算出过氧化氢的生成量。
- 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过氧化氢生成量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 根据待测样品的浓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对应的过氧化氢生成量。
- 计算出待测样品的葡萄糖氧化酶活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 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过氧化氢生成量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待测样品的葡萄糖氧化酶活性:- 根据待测样品的浓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对应的过氧化氢生成量。
- 计算出待测样品的葡萄糖氧化酶活性。
3. 不同条件下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在不同温度、pH值和酶浓度下,观察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氧化酶活性受温度、pH值和酶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生化大 实验报告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生物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大实验结题报告论文题目:重组细菌性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及特性分析学生姓名:年级:专业:指导教师:2011年xx月xx日重组细菌性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及特性分析X X(xxxxxxxxxxxxxxxxxxx(地址))摘要: 将外源基因BAP克隆在含有lac启动子的表达载体coli中,让其在E. coli 中表达。
培养宿主菌,在培养基中加入诱导物IPTG(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使阻遏蛋白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而外源基因大量转录并高效表达。
将宿主菌进行超声波破碎,用亲和层析柱将蛋白分离纯化,最后SDS-PAGE检测转录表达蛋白,用Western-blotting方式分析蛋白特性。
关键词:细菌性碱性磷酸酶;亲和层析;SDS-PAGE;Western-blotting 碱性磷酸酶是适于在pH约9-10的条件下水解许多非特异性磷酸单脂而使磷酸游离的磷酸脂酶的总称。
它是一种底物专一性低的磷酸单酯酶,是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工具酶之一。
它的作用是催化核酸分子脱掉5’磷酸基团,从而使DNA(或RNA)片段的5'-Pi末端转换成5'-OH末端,这也就是所谓的核酸分子的脱磷酸作用。
而提纯的碱性磷酸酶可用于核酸研究。
碱性磷酸酶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从大肠杆菌种纯化出来的,叫做细菌碱性磷酸酶(bacterial alkaline phosphatase,简称BAP);BAP属于同源二聚体蛋白,分子量为56KDa。
每个单体由449个氨基酸组成,完整的AKP分子呈现典型的α/β的拓扑结构,同时每个单体均具有一个活性中心,活性中心区域由Asp101-Ser102-Ala103三连体、Arg166、水分子、三个金属离子及其配体氨基酸组成。
细菌性碱性磷酸酶是一种能够将对应底物去磷酸化的酶,即通过水解磷酸单酯将底物分子上的磷酸基团除去,并生成磷酸根离子和自由的羟基,这类底物包括核酸、蛋白、生物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导后的菌体置于大离心管中,5000rpm 离心 15min,弃上清。加入 1/10 体积的破碎缓冲液洗涤。离心 15min 5000rpm 去上清,加入破碎缓冲液及终浓度 为 50μl/5ml 的溶菌酶(现用现配,母液 100mg/ml)。 30℃温浴 15min。(离心 时调好 30℃的水浴摇床)。在冰浴条件下,60%功率超声处理 5min(具体做法是 每管中 0.5ml 样品,每五管一组,放于冰浴中连续处理,每管 4 秒,再重复,直 到处理 5min 为止。再用 40%功率超声处理 5min)。
超声要求 a 将菌液处理至清亮;b 始终保持低温环境;c 避免出现黑色沉淀。 将超声处理后的样品于 4℃ 2000rpm 离心 10min,沉淀为细胞碎片弃去。上清再 于 4℃ 12000rpm 离心 10min。上清为可溶性蛋白,沉淀为包涵体。(包涵体留样 1ml,可溶性蛋白留样 100μl)。
2.4 上亲和柱
清洗转移电泳槽等装置。蒸馏水漂洗点有预染 Marker 的胶。然后浸泡在转 移缓冲液中。戴上手套用镊子夹住 PVDF 膜。先在甲醇中精确处理 15 秒。然后放 入蒸馏水槽中漂洗一下,最后放于盛有转移缓冲液的盆中平衡 15min。同时将 4 片滤纸 2 块海绵浸泡在转移缓冲液中。尽量用玻璃棒赶去海绵中的气泡(否则易 短路)。按照阴极黑板—海绵垫—2 层滤纸—凝胶—PVDF 膜—2 层滤纸—海绵垫 —阳极红板的顺序装。80mA 恒流下在转移电泳槽中冰浴电泳 2.5 小时。取出 PVDF 膜放于干燥滤纸上片刻,但不要吸干膜。灭菌去离子水中冲洗。
3
生化实验报告
2.5 BAP 的分子筛排阻层析
亲和层析的样品第 2、3、4 管分别取 400µl 混匀于 1.5ml 离心管中上柱,重 力使之渗入柱子。样品接近界面时,加入 1ml 起始缓冲液。打开泵开始收集(加 样时即打开读纸器),在峰顶处留样测定酶活。关读纸机。然后用 20ml 0.1M Nacl 的处理柱子。洗柱,用超纯水洗 30min 左右。
2.2 BAP 的诱导表达
在 5ml 培养基中加入 Amp 2.5μl(母液为 100mg/ml)和 10μl 菌液。在摇 床上 37℃ 130 转过夜预培养。之后取预培养的菌液 2.5ml,将菌液加入 50ml 含 有 Amp (25μl)的 LB 培 养 基中 以 1:20 的比 例 扩 增。 在 37 ℃恒温 摇 床 , 以 180-200rpm 培养 40-60min 左右。之后加入终浓度为 1mM 的 IPTG(500μl)进行外 源基因的诱导表达。于室温诱导 4-5 小时。取出诱导细胞进行细胞超声破碎,留
清洗电泳槽,玻璃板(用海绵块洗),胶条等电泳装置,然后用卫生纸轻轻 吸水晾干。组装玻璃板(凹面向外),封胶条,要贴紧玻璃板,胶条下端要平直 并且胶条始终要自然弹性范围不要用力拽。每组装好后让老师检查后再去灌胶。 2.6.3 分离胶及浓缩胶的配置
准备一个小烧杯,按照实验讲义的配方配。12%的分离胶,混匀后立即用取 液器加入玻璃板中,加至红线处。然后加入 1ml 的超纯水。静置 30min。待胶凝 固后倾斜倒出超纯水。用滤纸吸干残液。
2
生化实验报告
1ml 破碎前菌液, 处理后进行 western 及 PAGE,其余放入冰箱于 4 度保存。
2.3 BAP 的亲和层析纯化
2.3.1 盐酸胍破碎 将 100ml 诱导后的菌液分别放于大离心管中,配平,5000rpm 离心 15min。
弃去上清液加入 1/10 体积 PH8.0 磷酸钠缓冲液(20mM)重悬后 5000rpm 离心 10min, 去上清。在沉淀中加入 1/10 体积的 6M 的盐酸胍溶液(注:盐酸胍要用 20mM 的 磷酸钠缓冲液溶解)。用玻动棒搅开后在 30℃的摇床 10min。分装于 1.5ml 离心 管中,12000rpm 离心 10imn,取上清,上样(留 100μl 上样前的蛋白样品)。 2.3.2 超声波破碎
缓慢向柱中加入样品 4ml 打开层析柱上下端,使样品靠重力流出。当样品接 近 界 面 时 在柱 中 加 入 3ml 上 样缓 冲液 (即平 衡液 ),连 接 泵,调 T=100 , A(0.5A)=0 ,开启记录仪,同时配制 100ml 0.1M Nacl。待两个峰都出来后,把 层析杯中的液体换为 0.1M Nacl 洗柱 20min,再用超纯水洗柱 30min,封柱,关 机。
将 PVDF 膜放入玻璃平皿中加入封闭液(10mlTBS,10ml,0.25g 脱脂奶粉), 在摇床上封闭 2 小时。取出 PVDF 膜,在 1XTBS 中漂洗 2 次后放入平皿中加入 10ml 一抗封闭液(10ml 1×TBS,5μl 吐温,5μl 一抗,0.5g 奶粉),在脱色摇床上
配 5%浓缩胶,混匀后立即加入插上梳子的玻璃板面,直至没过柱子与玻璃 板凹面相平。静置 30min。 2.6.4 准备及电泳
待浓缩胶凝固后垂直拔下梳子,取出玻璃板,除去胶条,使玻璃板凹面向内 重新组装,然后向内外槽加入电极缓冲液(内槽一定要加满)。
按顺序依次点样,两块胶一块做 SDS 染色(普通 Marker),另一块做 western 杂交(点预染 Marker)。Marker 要提前处理。
将电泳装置与电泳电源连接。调电压 60V。待溴酚蓝前沿进入分离胶后,换 成 90V 电压,直到溴酚蓝前沿跑出胶,再过半小时,关闭电源停止电泳。电泳完 毕后,卸下玻璃板,小心撬开。用手术刀切去浓缩胶。将点有普通 Marker 的胶 浸泡在染色液中。染色→脱色→水洗(过夜)。预染 Marker 的胶进行转膜处理。
1
生化实验报告
1 材料与试剂
1.1 菌种
大肠杆菌工程菌株 BL21(DE3)
1.2 实验试剂
葡聚糖 G-75 干粉、 Tris-HCl、NaCl、标准蛋白、IPTG(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starting buffer、8 M/L 尿素、乙醇、咪唑、Marker、PVDF 膜、TBS、 吐温、一抗、酶标二抗,牛血清蛋白,糜蛋白酶、PNPP 等试验试剂。
将电泳装置与电泳电源连接(注意正负极)。调电压 60V。待溴酚蓝前沿进
4
生化实验报告
入分离胶后,换成 90V 电压,直到溴酚蓝前沿跑出胶,再过半小时,关闭电源停 止电泳。 2.6.4 电泳胶处理
电泳完毕后,卸下玻璃板,小心撬开。用手术刀切去浓缩胶。将点有普通 Marker 的胶浸泡在染色液中。染色→脱色→水洗(过夜)。预染 Marker 的胶进 行转膜处理。
2 方法与步骤
2.1 装柱及标准样品的分子筛层析
把柱子固定在夹子上,打开下面的盖,用取液器匀速加入介质。保证介质均 匀沉淀,且要缓慢加入,防止产生气泡。待介质完全沉降打开柱的上盖,剪一与 柱内径大小一致的圆形滤纸片放入柱中,沉淀于介质表面。液体接近界面时加入 3ml 超纯水,同时在层析杯中加入 100ml 超纯水,连接泵洗柱 15min,同时配制 平衡液 200mL(20mmol Tris-HCl,pH 8.0; 20mmol NaCl)。待液体接近界面时, 在柱中加入 3ml 平衡液(其余平衡液加到层析杯中),调节流速,控制滴速为 3ml/10min(一分钟约 6-7 滴)。平衡柱过中午。
清洗电泳槽,玻璃板,胶条等电泳装置,然后用滤纸轻轻吸水晾干。组装玻 璃板(凹面向外),封胶条要贴紧玻璃板,胶条下端要平直,并且胶条始终要自 然弹性范围不要用力拽。准备一个小烧杯,配制 12%的分离胶,混匀后立即用取 液器加入玻璃板中,加至红线处。再加入 1ml 的超纯水,静置 30min。待胶凝固 后倾斜倒出超纯水。用滤纸吸干残液。配制 5%浓缩胶,混匀后立即加入插上梳 子的玻璃板面,直至没过柱子与玻璃板凹面相平。静置 30min。待浓缩胶凝固后 垂直拔下梳子,取出玻璃板,除去胶条,使玻璃板凹面向内重新组装,然后向内 外槽加入电极缓冲液。按顺序依次点样,两块胶一块做 SDS 染色(普通 Marker), 另一块做 western 杂交(点预染 Marker)。Marker 要提前处理。
2.6 SDS-PAGE
2.6.1 样品处理 包涵体处理:在留样的沉淀中加入 500μl 8M 的尿素,摇匀。取 20μl 于
1.5ml 离心管中,再加入 50μl 上样缓冲液,于 100℃沸水中煮沸 5min。菌体处 理:将留样的 1ml 菌体于 12000rpm 离心 1min,用滤纸吸干残液,用 100μl 上 样缓冲液重悬菌体,100℃沸水中煮沸 5min。亲和层析样品处理:取亲和层析样 品,2 和 3 号管各 20μl 于 1.5ml 离心管中,再加入 20μl 上样缓冲液,于 100℃ 沸水中煮沸 5min。待样品冷却后 12000rpm 离心 5min。 2.6.2 清洗安装
学号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 生物化学实验室
生物化学大实验结题报告
论文题目:重组细菌性碱性磷酸酶的分离、 纯化及特性分析
学生姓名: 年 级: 专 业: 指导教师:
2011 年 xx 月 xx 日
生化实验报告
重组细菌性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及特性分析
XX (xxxxxxxxxxxxxxxxxxx(地址)) 摘 要: 将外源基因 BAP 克隆在含有 lac 启动子的表达载体 coli 中,让其在 E. coli 中表达。培养宿主菌,在培养基中加入诱导物 IPTG(异丙基硫代-β-D-半 乳糖),使阻遏蛋白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而外源基因大量转录并高效表达。将 宿主菌进行超声波破碎,用亲和层析柱将蛋白分离纯化,最后 SDS-PAGE 检测转 录表达蛋白,用 Western-blotting 方式分析蛋白特性。 关键词:细菌性碱性磷酸酶;亲和层析;SDS-PAGE;Western-blotting 碱性磷酸酶是适于在 pH 约 9-10 的条件下水解许多非特异性磷酸单脂而使磷 酸游离的磷酸脂酶的总称。它是一种底物专一性低的磷酸单酯酶,是分子生物学 中常用的工具酶之一。它的作用是催化核酸分子脱掉 5’磷酸基团,从而使 DNA(或 RNA)片段的 5'-Pi 末端转换成 5'-OH 末端,这也就是所谓的核酸分子的 脱磷酸作用。而提纯的碱性磷酸酶可用于核酸研究。碱性磷酸酶有两种来源:一 种是从大肠杆菌种纯化出来的,叫做细菌碱性磷酸酶(bacterial alkaline phosphatase,简称 BAP);BAP 属于同源二聚体蛋白,分子量为 56KDa。每个单体 由 449 个氨基酸组成,完整的 AKP 分子呈现典型的α/β的拓扑结构,同时每个 单体均具有一个活性中心,活性中心区域由 Asp101-Ser102-Ala103 三连体、 Arg166、水分子、三个金属离子及其配体氨基酸组成。细菌性碱性磷酸酶是一种 能够将对应底物去磷酸化的酶,即通过水解磷酸单酯将底物分子上的磷酸基团除 去,并生成磷酸根离子和自由的羟基,这类底物包括核酸、蛋白、生物碱等。而 该脱去磷酸基团的过程被称为去磷酸化或脱磷酸化。其最适 pH 是 8.0。上图为 细菌性碱性磷酸酶二级结构。 实验中使用我们在应用基础研究中建立的表达重组 His-BAP 的大肠杆菌 BL21(DE3) 工 程 菌 株 , 在 IPTG 的 诱 导 下 表 达 有 活 性 的 重 组 His-BAP 并 通 过 SDS-PAGE 和 Western-blotting 进行鉴定。本实验技术路线:重组蛋白的诱导表 达→重组蛋白的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的分子筛排阻层析纯化→SDS-PAGE 电泳 及 Western-blot 鉴定重组蛋白→重组蛋白活性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