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

合集下载

鼻内窥镜下慢性泪囊炎泪囊鼻腔造口术的临床观察

鼻内窥镜下慢性泪囊炎泪囊鼻腔造口术的临床观察

鼻内窥镜下慢性泪囊炎泪囊鼻腔造口术的临床观察目的分析鼻内窥镜下慢性泪囊炎泪囊鼻腔造口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60例,随访6个月。

结果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总有效率为98.3%。

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疗效满意,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种理想方法。

标签:鼻内窥镜;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造口Clinical effect of dacryocystorhinostomy in endoscopic for chronic dacryocystitisXU?Wenjun??YANG?Jun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nd Otorhinolaryngology, People’s Hospital of Meishan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Meishan 62001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acryocystorhinostomy in endoscopic for chronic dacryocystitis.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chronic dacryocystitis were followedg up 6 monthes after dacryocystorhinostomy in endoscopic,and then analysed the effective rate.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dacryocystorhinostomy in endoscopic for chronic dacryocystitis was 98.3%. Conclusion Dacryocystorhinostomy in endoscopic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chronic dacryocytitis.[Key words] Nasal endoscopy;Chronic dacryocystitis;Dacryocystorhinostomy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的疾病,过去都由眼科医生在鼻外行鼻腔泪囊吻合术,创伤大,面部有瘢痕,而且鼻外切口手术时泪囊与鼻腔黏膜吻合口暴露不清,有时造口可能通到了前组筛窦中,对同时合并有鼻窦炎,鼻息肉及鼻中隔偏曲的患者不能同期进行手术,也影响手术的成功率。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临床应用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临床应用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临床应用标签:鼻腔泪囊造口术;鼻内窥镜;慢性泪囊炎慢性泪囊炎为眼科常见病,主要原因为感染或外伤致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需行手术治疗,传统由眼科医生经鼻外入路手术治疗,虽然解决了泪道阻塞问题,但同时也给患者面部留下了永久性的瘢痕,影响美容。

我科于2003~2005年开展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于2003~2005年共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19例(22眼),其中男性13例,女性6例。

合并鼻中隔偏曲12例。

均有长期溢泪病史,压迫病侧泪囊有黏液性、黏液脓性或脓性物自泪小点溢出,经眼科门诊保守治疗无效,决定实施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

1.2 手术方法①体位与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头部抬高10°~20°,常规鼻面部消毒,铺无菌巾。

手术采用局麻,1%丁卡因20 ml加0.1%肾上腺素2 ml,浸湿棉片后收缩鼻腔黏膜并表面麻醉,用含0.1%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做鼻丘黏膜下浸润麻醉。

②合并鼻中隔偏曲者按鼻科常规做鼻内窥镜下鼻中隔黏骨膜下矫治术。

③用0°和30°内窥镜,以钩突为后界,以中鼻甲前端附着处为上界,用镰状刀向前向下做一1.5 cm×1.5 cm的圆形黏膜切口至骨表面,分离局部黏膜并将其去除,暴露上颌骨额突及泪骨前部,显露出二者的结合骨缝。

④应用骨凿去除部分上颌骨额突,分离泪骨前部并将其去除,形成一直径约1.0 cm大小的骨窗,暴露出略呈淡蓝色的泪囊内壁。

⑤用镰状刀去除泪囊内壁,清除骨窗周围的碎骨及黏膜组织,冲洗泪囊,将扩张管经泪小点导入,自鼻内泪囊造口处引出,上端置于泪总管,下端缝合固定于中鼻甲。

1.3 术后处理术后患者全身应用抗生素2周,口服泼尼松5 d,鼻腔应用减充血剂和含激素的喷雾剂。

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稀释液冲洗泪道,1次/d。

1周后改为每周1~2次,1月后每1~2周冲洗1次。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摘要: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是在鼻内镜监视下实施经鼻泪囊鼻腔造孔术,为慢性泪囊炎的一种简捷、易行、安全手术治疗途径,该术试避免了经皮手术损伤内眦血管和韧带的弊病,无面部瘢痕,手术并发症少,同时可矫正影响泪囊造孔引流,导致手术失败的鼻腔、鼻窦疾病或解剖异常等因素。

笔者对近年来22例慢性泪囊炎应用鼻内镜手术技术在鼻内镜下完成了泪囊鼻腔造孔术的初步疗效。

关键词:泪囊;鼻内镜;造孔一、概述慢性泪囊炎的传统方法为鼻外径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该术式为以后临床广泛应用,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后遗留面部瘢痕,手术操作较复杂,然经鼻内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经鼻腔直接观察操作,术野小,照明差,操作困难。

由于解剖上泪囊与鼻腔相隔两层结构,即鼻粘膜和骨性泪囊窝,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位于中鼻道前端,提示经鼻行泪囊造孔手术较传统经皮手术更为简捷,易行和安全。

该术试避免了经皮手术损伤内眦血管和韧带的弊病,无面部瘢痕,手术并发症少,同时可矫正影响泪囊造孔引流,导致手术失败的鼻腔、鼻窦疾病或解剖异常等因素,如鼻窦炎、鼻息肉、泡性中鼻甲及鼻中隔偏曲等,临床效果良好,较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有明显的优点。

二、解剖概要1.泪道等构成泪道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

泪点是泪道的起始处,位于内眦睑缘的乳头状凸起处,上下各一。

泪小管由上下泪小管和泪总管组成,连接泪点与泪囊。

2.泪囊长12-15mm,宽4-7mm,位于前后泪塉之间的泪囊窝内,前泪嵴由上颌骨额突形成,后泪嵴属泪骨。

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位于中鼻道前端,鼻丘的外侧。

3.鼻泪管鼻泪管长12-24mm,由泪囊至鼻腔外侧壁,骨性泪道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骨组成。

鼻泪管向下开口于下鼻道,下鼻甲弯曲部的下方,一般距前鼻孔3-4cm.鼻泪管开口常呈裂隙状。

三、术前提示1.明确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适应证:慢性及复发性泪囊炎、泪囊粘液囊肿、泪囊结石、外伤性泪囊炎。

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

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
口堵塞 。泪囊 鼻 腔吻 合术 后 , 黏 膜 鼻
予术 清疗 探 讨. 『 科 杂 志 ,0 5 I 临 术眼 20 , 3
( ) 4 5— 3 . 5 :3 4 7
4 丁健慧 , 陈秋坚 , 忙 , 鼻内镜下泪囊鼻 王l 等. j
腔 造 孔 术 造 孔 的 处 理. 国 耳 鼻 咽 喉 头 颈 巾 外 科 杂 志 ,07,0 9)85— 8 . 20 1 ( :8 8 6
用 0 广角鼻 内镜及影像 系统 , ME 。 MO D鼻 微创切割 器和鼻 内镜手术器 械 。术前 鼻 内镜下详细检查鼻腔及泪囊鼻腔 吻合 口, 见吻合 口阻塞 。患者取仰 卧位 , 常规消毒
铺 巾 , l 丁 卡 因 lm +1 1O 肾上腺 用 % O l :00
无并发症 发生 。手术有效率 10 0 %。
中鼻 腔 泪 囊 造 口留 置硅 胶 扩 张 管 , 脑 外 用
后改 1 周 , 次/ 连续 4周 ; 术后第 2天开始 鼻腔 泪囊造 口术 复 鼻 内镜下检查泪囊吻合 口, 及时清理血凝 块、 分泌物 、 结痂 、 肉芽 等病变 , 内镜检 鼻
查 间 隔 时 间视 泪囊 吻 合 口恢 复 程 度 调 整 , 所 有 患 者 随 访 6个 月 或 以上 ; 腔 泪 囊 吻 鼻
d i 1 .3 6 / .i n.10 —6 4 . 0 0 o:0 9 9j s s 07 1x 2 1 .
合 口放 置硅胶扩张管 常规于术后 2个月
资料 与 方 法 20 06年 7月 ~ 0 9年 9月 收 治 } 囊 20 目 拔除 。
鼻窦疾病町导致手术失败 , 应在手 中同时 矫正引起鼻泪管 阻塞的各种 鼻腔鼻 窦疾
术 操 作 , 易 导 敛 造 口 粘连 闭 锁 , 发 现 又 对

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造口术的临床应用

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造口术的临床应用
鼻道 ,结果在咬除上颌骨额突时 ,在梨状 孔缘或经鼻骨进入面部肌 肉组
①全身 应用 抗生 素 l 周 ,鼻腔 局部 应用 糖皮 质激 素喷 雾剂 1 个月
1 6 2 ・临床研 究 ・
S e p t e m b e r 2 0 1 4 , V o 1 . 1 2 用
王 振 华 王殿 生 高 国 鑫
( 辽宁省朝 阳市建平县医院耳鼻喉科 ,辽宁 建平 1 2 2 4 0 0 )
1 . 1临床资料
本 组共 1 8 例 ,2 o H I  ̄ ,其 中男 8 例9 眼 ,女 1 O 例1 1 眼 ,年 龄3 3 - 6 8
见泪囊造 口基本形成者2 例 占1 0 %。无失败病例及 其他并发症。
3讨 论
岁 ,所有病例 均有溢 泪、溢脓 ,按压 泪囊区有黏性 或脓性分泌物 从泪 小点溢 出 ,眼科诊 断为慢性泪 囊炎 ,其 中有 l 例为 外伤所致 ,经 多次 泪道冲洗或探通治疗均无 效。
或加压 后通 畅 ;③无 效 :症 状无 缓解 ,泪道 冲洗 不 通或加 压后 仍不
通 ,吻合 口闭锁。
2结

随访6 - 1 2 个月 ,本组 l 8 例2 O 眼 ,无溢 泪 ,泪道冲洗通 畅 ,鼻 内镜
下见泪囊造 口上皮化 良好 者1 6 例1 8 眼 ,占9 0 %;偶有溢泪 ,鼻 内镜下
者均采 用局麻 加黏膜表 面麻醉 ,应用 国产0 。及3 0 。鼻 内镜 ,患者取 仰卧位 ,常规消毒 、铺 巾。用1 % 地 卡因肾上腺素浸湿的棉片作黏 膜表 面麻醉 并收缩鼻腔 ,2 % ̄ J t 多卡 因 ( 加适量 1 ‰ 肾上腺 素)行鼻丘黏 膜 下浸润麻醉 以及眶下神 经和滑车神经 阻滞麻醉 。以钩突为后界 ,以中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

tr:cneuie4 / 一ya ei  ̄] S ie 2 0 ,5 1 7 u eao sct 2 2 ersr sJ . pn ,0 0 2 :1 . v e 5
t ] tn i MF, eoo i E, z aE,t 1Aneir eo rsi - Sa c 3 c Grg rvc Noi e . tr cmpes n c a od o
最低 。 参 考 文 献
[] 1 饶书 诚. 脊柱 外科 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9 3 1 2 M] 北 人 19 , 6 一
l 3 6 .
操 作 复 杂 , 后 并 发 症 多 , 术 操 作 在 前 中柱 , 脊 柱 的 侧 弯 术 手 对
和 后 凸 畸形 难 以矫 正 ; 脊 髓 后 方 压 迫 或 小 关 节 的 跳 跃 脱 位 对 不 能 解 决 , 固定 节 段 少 , 于 多 发 骨 折 难 以处 理 ; 选 择 固 且 对 可 定 器 材 少 , 格 昂 贵 。 ② 后 路 手 术 的 优 点 : 伤 小 , 作 简 价 创 操 单 , 发 症 少 ; 弓 根 螺 钉 内 固 定 能 控 制 脊 柱 三 柱 符 合 结 构 并 椎 而 提供 坚强 的 固定 , 矫 正 后 凸 畸 形 , 复 椎 体 的 高 度 , 供 可 恢 提 椎 管重 建 的空 间 , 得 多 平 面 的 稳 定 。对 于 脊 柱 后 柱 损 伤 的 获 脊 髓后 方 受 压 及 小 关 节 跳 跃 脱 位 有 绝 对 的 优 势 。 缺 点 是 对 解 除来 自椎 管 前 方 的 直 接 压 迫 相 对 困难 ; 管 压 迫 超 过 5 椎 O 或椎 管 前 方 有 游 离 骨 块 者 , 接 复 位 不 满 意 。后 路 减 压 切 除 间 了后 柱 的骨 性 部 分 , 这 些 骨 性 部 分 具 : 定 脊 柱 的 作 用 , 而 有稳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处理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处理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处理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中、术后常见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1例(共45眼)长期溢泪、溢脓、经反复泪道冲洗或经鼻外鼻腔泪囊吻合术后治疗无效的患者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术后随访2个月~1年,观察术后溢泪、溢脓、泪道冲洗通畅及造口处上皮化情况。

结果41例(45眼)患者中有39例(43眼)治愈,术后无溢泪、溢脓,泪道冲洗通畅,鼻内镜下造口处上皮约在1~1.5个月上皮化良好,仅2例(2眼)无效(1例系多次行鼻外鼻腔淚囊吻合术患者,1例系颌面部外伤患者),术后仍溢泪、溢脓,泪道冲洗不通畅,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处闭合。

结论熟练的鼻内镜操作技术、正确判断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位置、泪囊造口的大小、位置及粘膜瓣的处理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mmon problems in operation and after operation and handling methods of endoscopic trans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 Methods 41 cases (45 long-term epiphora and pyorrhea in total)in our department from June 2012 to December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underwent the endoscopic trans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 after the ineffective treatment of repeated lacrimal passage washing or endoscopic trans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an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two months to 1 year,and the postoperative epiphora and pyorrhea,smooth irrigation of lacrimal passage and epithelialization at the stoma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ere 39 cases (43 eyes)cured in 41 cases (45 eyes),and there was no epiphora,pyorrhea and smooth irrigation of lacrimal passage,and the epithelization at the endoscopic stoma was good between 1 month and 1.5 months,only 2 cases (2 eyes)were ineffective (1 case treated with multiple ectorhinal trans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and 1 case with maxillofacial wound),and the patients were still with epiphora and pyorrhea,smooth irrigation of lacrimal passage,and the endoscopic nasal dacryocyst stoma was closed. Conclusion The skilled endoscopic operation skill,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dacryocyst’s site in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nasal cavity,size,site and treatment of mucosal flap of dacryocyst stoma ar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endoscopic trans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Key words] Nasal endoscopy;Dacryocystorhinostomy;Chronic dacryocystitis;Dacryocyst;Axilla of the middle turbinate;Cotton clogging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溢泪、溢脓,局部皮肤红肿,甚至破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为主[1]。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关键词】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口术;儿童;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为泪囊病变中最常见者,多数是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因而其治疗唯一的途径是解除鼻泪管的狭窄或阻塞。

以往通常由眼科医师行鼻外径路泪囊鼻腔造口术,但遗留面部瘢痕,影响患者外观。

我科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9例(13眼)慢性泪囊炎患者,男5例(8眼),女4例(5眼),年龄6~13岁,中位年龄9岁,病程1~6年。

初次就诊者8例,术后复发者1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溢泪、溢脓、视物模糊、内眦部红肿。

所有病例均经泪道反复冲洗、泪道探针探通等保守治疗无效。

检查见泪点及泪小管均正常,术前常规泪囊碘油造影,证实泪囊大小正常,无占位性病变。

鼻腔检查无鼻息肉,无严重鼻中隔偏曲。

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

选用德国Storz公司生产的0度鼻内镜。

在鼻丘前上方0.5 cm黏膜处用钩突刀做弧形切口,分离鼻黏骨膜,暴露泪囊骨性内壁,用吸割钻磨去该处骨壁,暴露泪囊筋膜。

伸入泪道探针确定所暴露的为泪囊壁,用钩突刀或电刀切开泪囊内侧壁,将硅胶管剪成网眼状,然后自下泪点插入硅胶管,从鼻腔内泪囊口将其钳出,并固定于鼻腔。

术毕,以四环素可的松纱条填塞鼻腔,术后24 h拔除鼻腔填塞纱条。

所有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

3.术后处理鼻腔内给予抗生素、激素与麻黄素混合液滴鼻2~4周,眼部给予抗生素滴眼液滴眼2周,对年龄较大且配合的患者在鼻内镜下清理术腔,如纤维素渗出和血痂等。

1周内每日冲洗泪道1次,出院后视症状改变每周冲洗泪道1次。

硅胶管拔除时间为术后3个月。

4.结果经随访6~12个月,治愈(12眼):溢泪、流脓症状消失,冲洗泪道通畅;未愈(1眼):症状无缓解,冲洗时不通。

鼻内镜检查看不见鼻腔留置的硅胶管,泪囊鼻腔造口处已全部上皮化,打开泪囊重新留置硅胶管,3个月后拔管,治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立强市文化西路107号,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250012摘要本文从泪道系统的解剖、术前评估、手术方法、术后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鼻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进行了介绍。

泪囊上界可达中鼻甲前穹隆部上方平均达8mm。

选择手术病例时需排除泪点和泪小管的病变,否则会影响手术成功率。

骨窗要尽量开大,对防止术后泪囊造口的闭锁。

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创面和骨质裸露有助于使刀口尽快愈合。

精细的操作和准确定位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鼻镜泪囊炎外科手术近年来,随着鼻镜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延伸到了越来越多的鼻眼相关疾病的治疗领域。

既往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治疗主要由眼科医生从鼻外途径进行,这样,患者面部会遗留皮肤切口瘢痕,而且,由于从鼻外切口进行手术时,泪囊与鼻腔粘膜的吻合口暴露不清楚,有时造口可能通到了前组筛窦中。

同时,对合并鼻窦炎的患者,由于不能同期进行处理,也影响了手术的成功率。

鼻镜技术的引进,使泪囊手术在直视下很方便地进行,简化了手术操作,术后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本文结合国外文献,就鼻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介绍。

一.鼻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应用解剖泪液主要由位于眼眶外上方隐窝的泪腺分泌。

由深层的粘液层和浅层的油脂层组成的薄薄的泪膜在眼球暴露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

泪液汇聚于睑缘,在此经上下泪点的开口引流进入泪小管。

泪小管起始段的2mm与睑缘垂直,而其远端8mm则与眼睑平行,下行于眦韧带深面最后进入泪囊。

大多数情况下,上下泪小管在进入泪囊前汇聚成泪总管。

泪囊位于卵圆形的泪囊窝,该窝高约15mm,宽约10mm。

上颌骨额突较厚的骨质构成泪前嵴,是泪囊窝的前缘。

与此相反,菲薄的泪骨形成泪后嵴,为泪囊窝的后界。

上颌骨额突与泪骨于垂直跨越泪囊的纵行骨縫处融合。

泪囊的下端在其进入由上颌骨、泪骨及下鼻甲骨组成的骨性鼻泪管时逐渐变细。

鼻泪管在骨管行程约12mm,然后与位于下鼻甲下方开口于下鼻道的长约5mm的膜性鼻泪管相连。

鼻泪管开口于位于下鼻道前中1/3交界处,距下鼻甲前端约8mm,距前鼻嵴约29m m。

该处常有粘膜瓣覆盖,称为Hasner 瓣膜,该瓣膜有助于防止鼻腔分泌物返流。

从鼻腔观察,泪囊位于中鼻甲前方鼻腔外侧壁骨质下,其后界常延伸至中鼻甲的下方,上颌线之后。

关于泪囊的上界,早期研究认为在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附着处上方少许延伸。

近期研究表明,泪囊上界可达中鼻甲前穹隆部上方平均8mm。

这样,鼻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口术时,鼻腔粘膜切口和去除骨质的围需相应向上延伸。

否则,不易打开全部泪囊,影响手术的成功率。

上颌骨额突前方即为面部软组织,手术中将上颌骨额突骨质去除后,如果遇到小泪囊或周围有瘢痕时,定位泪囊会有些困难,有时可将面部软组织误以为泪囊切开,引起面部软组织的感染或面部皮肤皮下瘀血。

二.术前准备评估及手术适应证所有患者术前均需经眼科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检查,以排除引起泪液过多的其他疾病,常见的有:泪小点瘢痕狭窄或闭塞,泪小管狭窄或闭塞,结膜炎或睑炎,眼睑错位,后者可使泪小点不在其原始位置,因而收集泪液困难。

以探针经泪小点向探查,如探针受到的阻挡是软性的,则可能存在泪小管的狭窄或阻塞,如探针受到的阻挡是硬性的,说明探针已达泪囊的侧骨壁,提示泪小管是通畅的。

对泪囊的评估需行泪囊造影和CT检查。

泪囊造影可反映泪囊的大小,CT检查则可反映泪囊周围骨质的厚薄,骨性泪囊壁的大小以及有无合并慢性鼻窦炎,这对于术者制定手术方案准确评估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有前期鼻窦手术史者尤为重要。

泪囊评估完成后,再通过琼斯染料试验检查是否存在鼻泪管阻塞。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并不存在泪道系统的解剖阻塞,而是一种功能性阻塞,当有症状的患者在泪囊造影正常时,同位素扫描可帮助确认功能性阻塞。

如果同位素扫描确认鼻腔没有同位素进入,则可明确功能性鼻泪管阻塞。

这些患者行鼻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效果较单纯解剖性阻塞者差些。

患者术前还需行鼻镜检查,以评估有无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窦炎及鼻肿瘤的情况存在。

这些可在泪囊手术的同时一并进行处理,以保证泪囊手术的成功率。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鼻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口术的手术适应证为:慢性泪囊炎、泪囊粘液囊肿、泪囊结石等。

此外,因切除鼻部肿瘤所需而切除鼻泪管后有时也可行泪囊鼻腔造口术,以防止术后发生泪囊炎。

禁忌证为:泪小管狭窄阻塞、泪点狭窄阻塞及鼻腔鼻窦存在急性炎症。

三.手术方法1 麻醉:全麻或局部麻醉均可。

2 粘膜瓣切口:第一个水平切口在中鼻甲前穹隆部上方8-10毫米处,入刀处位于中鼻甲前穹隆向后约3毫米,切口向前约10毫米,切至上颌骨额突上,然后刀片转为纵向,做垂直切口至中鼻甲垂直高度的2/3,切口终止于下鼻甲插入鼻腔外侧壁处上方,刀片再转向横向,下方的切口始于钩突附着处,向前与垂直切口相连。

以剥离子抬起粘膜瓣,剥离子贴着骨面并沿上颌骨额突的突起滑动。

在这个部位触一下骨质可以识别软的泪骨与硬的上颌骨额突的连接部。

这样,形成一个蒂在钩突的粘膜瓣。

粘膜瓣可在泪囊造口完成时,经过修剪,覆盖裸露的骨面。

也可将粘膜瓣直接切除。

3 切除骨质方法:较薄的泪骨在钩突附着处前方,约2-5毫米宽,手术区域以钩突为后界。

以圆刀从泪囊后下缘处将较软的泪骨剥落去除,如果遇到困难,则需要在剥离泪骨前将上颌骨额突先去除。

用上颌窦咬骨钳咬除上颌骨额突下部,咬骨钳的尖端在已去除泪骨的泪囊上向外推压。

当咬骨钳靠近泪囊去除骨质时,注意不要夹住囊壁。

切除上颌骨额突后,泪囊前下部分就暴露出来了。

咬骨钳继续尽可能向上去除骨质直到骨质厚到咬骨钳不能操作。

在这个位置,用粗金钢钻去除位于上方粘膜切缘处以下的骨质。

粗金钢钻轻接触泪囊壁不会损伤泪囊,但钻头明显压在泪囊上会造成损伤。

去除骨质至整个泪囊完全暴露,泪囊应位于鼻腔外侧壁上的凸出部,当泪囊被切开,粘膜瓣翻转出时,可平铺在鼻腔外侧壁上,骨质去除的围越大,泪囊粘膜瓣越容易平铺在鼻腔外侧壁上,因此泪囊在鼻腔外侧壁上是造袋而不只是在囊壁上开个窗。

4 泪囊处理用泪点扩器扩下泪小点,然后将泪囊探针伸入泪囊,当探针在泪囊中上下移动时,可看到其尖在泪囊壁后面运动,确认探针确实在泪囊中。

如果探头端没有在泪囊薄壁后运动则表明探针可能仍在泪总管和泪囊的结合部,泪囊外侧壁可被推挤在侧壁上,因而侧壁可以活动,但看不到探针头。

通过囊壁看见探针头后,以镰状刀尖端在探针下缘压进被顶起的囊壁,将泪囊从顶到底切开,形成前后两个纵行粘膜瓣,再在瓣的上下行横行切口,以便于粘膜瓣更好地贴附于鼻腔外侧壁上。

泪囊应开放到底,防止底部水仓形成,造成粘液聚积,上行堵塞造孔口。

泪囊顶端应向上开放至能很容易看到泪总管进入泪囊的开口处。

也有作者主,纵行切开泪囊时,可将泪囊做成一个尽可大的前粘膜瓣或后粘膜瓣,再将其贴附于鼻腔外侧壁的创面上。

通常做后粘膜瓣操作较容易些。

5 扩管如果泪囊较大,且泪囊粘膜表面无明显水肿或息肉,泪囊粘膜瓣能很好地平铺于鼻腔外侧壁上,以止血绫、耳脑胶或银夹将粘膜瓣固定妥当后,也可不必放置扩管。

但小泪囊或接受修正性手术者,需通过泪小管置入扩管,作为术后恢复期扩泪囊切开口之用。

6 填塞评估泪囊四周裸露的骨质,将鼻腔外侧壁粘膜瓣复位于开放的泪囊上面,修剪粘膜瓣,使其覆盖骨面,并使粘膜瓣与泪囊粘膜瓣和鼻腔粘膜相接,利于愈合,以减少肉芽和瘢痕的形成。

可用止血绫轻轻填塞鼻腔。

7 术后护理术后3-4小时开始用生理盐水喷鼻,可清理残留的血痂,保持鼻腔湿润。

鼻腔外用鼻喷激素,可适当口服泼尼松,以减少瘢痕形成。

以抗生素点眼3周。

应用抗生素5天。

术后复查1月1周1次,以后每月1次至痊愈。

鼻镜下清理局部肉芽血痂。

每周1次泪道冲洗,4周后取出泪道扩管,检查泪囊功能,如出现肉芽增生,可钳除。

在修正性手术患者,扩管的放置时间可延长至6月。

术后18个月方可认为痊愈。

修正性手术:修正性手术中初次手术骨窗变异较大,且泪囊变小,增生较多瘢痕,开始的粘膜切口与前所似,但垂直切口必须在前次手术所作的骨窗之前,如果不易确定前次手术骨窗的前界在何处,可找到上颌骨额突,在额突上方开始向前后移动直到找到骨质与软组织的连接处,此时可感觉到软的泪囊开窗处。

粘膜切口做好后,再分离粘膜瓣,因为粘膜与下方的泪囊可能有结缔组织相连,可用锐利的手术刀分离。

粘膜瓣分开后,再将骨质补充切除。

将探针经泪小管置入泪囊,在镜下可见探针撑起鼻腔外侧壁软组织。

切除泪囊周围粘膜,使泪囊鼻开口的直径至少达1厘米。

如果泪囊已开放,则泪囊探针头则会暴露,再以探针作向导,去除探针周围的瘢痕,放置扩管。

四.鼻镜技术的优势及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既往眼科医生经鼻外行泪囊鼻腔吻合手术时,如鼻窦存在炎症,则不进行手术,以防止刀口感染和术后造口的再狭窄。

鼻镜手术技术允许同时处理泪囊疾病和鼻窦炎症,鼻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口术,不仅可避免面部瘢痕,还可有助于确定并纠正导致手术失败的常见的鼻原因如粘连、中鼻甲肥大及筛窦疾病等。

由于泪囊外侧壁作为解剖屏障能有效防止鼻窦感染蔓延至眶。

约15%的患者在泪囊鼻腔造口术时需要同期行鼻窦手术,47%的患者需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手术。

此外,由于儿童中鼻甲前穹隆部与颅底较近,从泪囊表面切除骨质时会有损伤颅底的危险,手术时应引起充分注意。

五.术后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鼻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成功的标准是患者症状消失,且在鼻镜下检查见到泪囊开放良好。

术后效果与引起泪囊炎的病因有关,泪道解剖阻塞患者手术成功率可达95%,而泪道功能阻塞患者手术成功率是81%。

鼻镜检查可见,95%的功能阻塞患者中解剖阻塞因素已解除,患者仍有症状,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泪囊造影中,泪囊正常或扩大者手术成功率为82%,而泪囊有瘢痕者为仅为29%。

值得注意的是,泪液收集功能与泪小管和泪囊的虹吸功能有密切关系,泪囊鼻腔造口后,尽管解剖学上泪道得到完全开放,但其虹吸功能却受到了影响,这可能是部分患者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

对部分泪囊粘膜水肿的病例,鼻腔局部用类固醇激素是否有效,尚未得到验证。

有关泪囊粘膜表面是否分布有足够的类固醇激素受体,尚未见相关研究。

在修正性手术中,泪囊周围可能增生较多的骨质及纤维组织,如何抑制这些骨质及纤维组织的增生,需要进行更多的基础研究。

临床经验表明,多次手术失败者,极有可能存在泪小管瘢痕,需要眼科医生协助处理。

六.手术并发症鼻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并发症并不多见。

在切除骨质时有可能损伤纸板暴露眶脂肪,注意不要过度骚扰暴露的眶脂肪,以防引起眶并发症,只要在钩突前方操作,则不易进入眶。

术后粘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主要是鼻腔外侧壁与中鼻甲或鼻中隔的粘连,应积极矫正偏曲的鼻中隔,部分病例可切除中鼻甲的前端以防离泪囊开口太近,也可减少粘连。

对于小泪囊患者,泪囊定位有时较困难,有可能过于靠前而损伤面部软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