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故事】康熙皇帝的故事(5)

合集下载

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

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

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人们都说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大家也很想知道清朝康熙皇帝的死因是什么?下面店铺为大家推荐一些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希望大家有用哦。

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

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临终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其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

当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烨即位于太和殿,时年仅6岁(虚岁8岁),颁诏大赦,并改明年为康熙元年。

顺治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玄烨8岁丧父,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10岁丧母,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

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使清朝的疆土进一步扩大。

当时大清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陆地总面积为1300万多平方公里。

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遏制沙俄扩张,亲征准噶尔,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

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

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

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但是,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官场腐败之风颇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清朝康熙皇帝的死因康熙是怎么死的,下面是一些历史考证的推测,一起看看。

其一,《永宪录》载:“己丑(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上不豫。

传旨:偶冒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

我来讲历史故事康熙大帝作文

我来讲历史故事康熙大帝作文

我来讲历史故事康熙大帝作文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一位超级厉害的皇帝——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啊,那可是清朝的一位风云人物。

他登基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呢,但别小瞧了这小娃娃,人家可有大志向、大智慧!
康熙面临的麻烦事儿那是一堆一堆的。

就说那鳌拜吧,这家伙仗着自己有
权有势,在朝廷里横着走,根本不把小康熙放在眼里。

可康熙是谁?那是聪明
又勇敢的主儿!他表面上不动声色,陪着鳌拜玩,让鳌拜以为这小皇帝好欺负。

实际上啊,康熙偷偷地训练了一群小勇士,瞅准时机,一下子就把鳌拜给拿下了!这操作,是不是牛得很?
解决了鳌拜,康熙可没闲着。

他又得操心边疆的事儿。

当时吴三桂这些藩
王势力越来越大,康熙心想:这可不行,得削藩!这可是个大胆的决定,战争
一打起来,那是乱成一团。

但康熙不怕,他指挥若定,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
稳住了江山。

还有啊,康熙对老百姓也很上心。

他知道要让国家强大,就得让老百姓过
上好日子。

他鼓励农耕,推行了好多好政策,让大家有饭吃、有衣穿。

在他的
治理下,清朝那是越来越繁荣。

康熙大帝这一辈子,就像是在玩一场超级难的游戏,可他凭借着自己的本事,一路过关斩将,把清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的故事,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
投地!
好啦,今天关于康熙大帝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咱们下次再聊!。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康熙帝登基时只有⼋岁。

他的⽗亲顺治帝去世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

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历史故事(⼀)康熙皇帝的苦难童年:曾九死⼀⽣康熙帝曾说:“朕少时,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

”⼜说:“朕⾃幼强健,筋⼒颇佳,能挽⼗五⼒⼸,发⼗三握箭,⽤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

”(《清圣祖实录》卷⼆七五)这样看来,他不但出⾝帝王之家,⽣活条件、教育条件优越,⽽且⾃幼⾝体强健,跟普通百姓相⽐,实在是有天壤之别。

然⽽,令⼈想不到的是,康熙⼤帝的童年⽣活,竟遭遇了诸多的不幸。

康熙帝⽣来就贵为皇⼦,他的童年⽣活,可以说是锦⾐⽟⾷,跟普通百姓相⽐实在是⼤幸、⼤⼤幸、⼤⼤⼤幸。

但是康熙帝8年的皇⼦⽣活,竟然也遭受了普通⼈难以想象的8个不幸。

第⼀个不幸:幼离母亲怀抱。

清朝制度,皇⼦、皇⼥出⽣之后,与⽣⾝额娘(母亲)分居,由乳母、保姆养育。

就是说⽞烨出⽣之后,不仅没有⼀个同⽗母居住在⼀室的家,⽽且没有和母亲同住在⼀起。

⽞烨是独居⼀处,由乳母、保姆等哺育、照顾,由宫⼥、太监等服侍、陪伴。

他不仅少了⽗母的抚爱,甚⾄难得见到母亲和⽗亲,倒不如普通百姓家的孩⼦,可与⽗母⼀堂,享受家庭欢乐。

第⼆个不幸:宫外孤独避痘。

⽞烨在两三岁时,出宫避痘(天花)。

他为什么要到宫外避痘呢?原来世居⼭林和草原的满洲⼈、蒙古⼈来到中原后,容易感染痘症(天花),⽽当时对这种病没有特效药,传染厉害,死亡率⾼。

所以宫廷⾥也是谈“痘”⾊变。

为了避痘,⽞烨从皇宫⾥搬出,住到皇宫西墙外的⼀座宅院⾥。

这座宅院就在今北长街北⼝路东,隔筒⼦河与皇宫相望。

⼈们从西华门出来往北或从神武门出来往西,很快就可以到达那⾥。

这段时间,⽞烨⼩⼩年纪,⾝边只有乳母、保姆、宫⼥、太监照料,长期不能同⽗母相见。

直到四五岁出痘以后,才搬回皇宫。

⽞烨童年避痘的宅院,雍正元年(1723年)加以改建,赐名福佑宫,后为宝亲王(弘历)府邸,但未迁⼊(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清朝历史故事【5则】

清朝历史故事【5则】

清朝历史故事【5则】了解历史的作用:引发青少年对历史的兴趣,并从中学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会让其对某些任务产生崇拜,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故事(一)努尔哈赤的妻子到底有多少?搞不清楚,从文献记载来说,他有十六个妻子,《清史稿·后妃传》说是有十四个妻子。

我们查了一下,实际上根据文献的记载,他有十六个妻子,这十六个女人,同宫廷斗争密切相关的有五位:一,佟佳氏,名哈哈纳扎青。

佟佳氏是努尔哈赤的原配夫妻,佟佳氏是努尔哈赤的结发妻子,努尔哈赤他19岁分家,这个时候就和佟佳氏结婚,时间是万历五年,1577年。

结婚以后就生了一个女儿叫东果格格,后来嫁给开国五大臣之一何和礼,之后就生了长子叫褚英,随后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叫代善,代善出生的时间是万历11年,1583年,比他大哥小3岁。

佟佳氏自己没有卷入宫廷斗争,但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完全卷到宫廷斗争里头了,因为佟佳氏死得早,哪年死的没有明确记载,估计是在生了代善之后不久就故去了。

二,富察氏,名衮代。

富察氏原来结过婚,嫁给努尔哈赤的堂兄叫威准。

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叫阿兰泰珠,老二叫充善,老三叫昂阿拉,生了第三个儿子之后,威准就死了,于是富察氏就嫁给了努尔哈赤。

哪年嫁的?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有一条,富察氏衮代生他第三个儿子的时候,是万历十三年,嫁给努尔哈赤之后,生了个儿子叫莽古尔泰,是万历十五年,所以,推断她可能是在万历十四年嫁给了努尔哈赤。

这件事情清朝的所有官书,讳莫如深。

富察氏嫁给努尔哈赤之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莽古尔泰,一个叫德格类,还生了一个女儿叫莽古济格格,这个莽古尔泰和莽古济格格牵扯到宫廷斗争,所以富察氏衮代总共生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同努尔哈赤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三、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

叶赫那拉氏有一段故事,努尔哈赤起兵之前有一段时间是落难。

落难的时候就逃到了叶赫部,叶赫部的贝勒叫杨吉砮看着努尔哈赤这个人不平凡,很器重他,说我有一个小的女儿长大之后可以嫁给你。

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历史是一门古老而有智慧的学科,初中历史是学生历史的黄金时期,老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

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历史故事_清朝历史故事,希望对您有帮助!历史故事_清朝历史故事篇一:康熙皇帝为什么叫“玄烨”康熙帝名玄烨,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

可是康熙为什么叫玄烨,或者“玄烨”二字有什么含义,似乎鲜有人问及。

读高中时,历史老师提到康熙皇帝名玄烨,当时就感觉这名字起得玄,多少年来一直都这么觉得。

最近读汤若望的传记,眼前陡然一亮,答案似乎有了。

400多年前的紫禁城里,有一个深目高鼻的西洋人,在此自由出入达20余年之久。

这位洋人,将西方最精密的西洋钟和千里镜带进这皇宫禁苑,还在紫禁城开阔的空场上为崇祯皇帝铸造过20门大炮。

顺治皇帝管他叫“玛法”,“玛法”在满语里是爷爷的意思。

顺治皇帝的母亲,即孝庄皇太后,尊其为义父。

他为顺治皇帝亲政游说过觊觎皇位的亲王,他是中国钦天监第一个洋监正;中国至今阴历阳历并用,他是第一个将阳历引进中国的人,为此几乎被处凌迟,但最终没有执行;他官居一品,三代荣受皇封,并且可以世袭;康熙6岁继承皇位,也多亏他直言劝阻别的王位觊觎者。

他一生未婚,笃信天主,生于泰西,殁于中土,葬于北京。

他的美名在中西交通史上千秋永垂———这个人就是汤若望。

那么汤若望与“玄烨”之命名有什么关系呢?康熙是1654年也就是顺治十一年出生的。

就在这年的前一年,顺治皇帝赐予汤若望“通玄”之封号,加奉一级。

3年后,也就是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又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并赐“通玄佳境”堂额。

可见,在康熙皇帝玄烨出生前后的三四年间,“玄”字在顺治皇帝的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儿子的名字里带着“玄”字,给洋“玛法”的赐物里两次带有“玄”字,这个在重大场合频繁使用的“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老庄的“玄之又玄,重妙之门”的“玄”吗?不是。

它是汤若望传授的包括天文、历法、机械以及天主教信仰在内的、为顺治皇帝深深服膺的一套学说。

康熙皇帝清朝最有影响力的皇帝

康熙皇帝清朝最有影响力的皇帝

康熙皇帝清朝最有影响力的皇帝康熙皇帝 - 清朝最有影响力的皇帝康熙皇帝(1654年11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是中国历史上清朝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开创了清朝的全盛时期,其深厚的政治智慧、英明的治国策略、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广泛的文化影响力,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君主之一。

一、康熙帝的早期统治康熙帝继位时只有8岁,他的统治开始在太监和大臣的辅助下。

他的祖母抚养他成长,并在他年幼时对他进行教育。

康熙帝的早期统治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满洲贵族之间的争权斗争以及整个明朝王朝力量残余的反抗。

然而,在他的杰出统治下,康熙帝成功稳定了国家局势,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康熙帝的政治智慧在康熙帝的统治下,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建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采取了分封制度,威胁潜在的抵抗,并赢得了地方贵族的支持;实行课赋制度,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康熙帝还多次通过改革措施来改进农业生产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些举措都对清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康熙帝的军事才能康熙帝非常重视军事建设,并亲自参与了多次战争,展现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他成功地征服了西南的土司势力,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控制;他还领导了多次对外战争并获得胜利,加强了清朝在东亚的地位。

康熙帝的军事才能对于清朝的疆域拓展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四、康熙帝的文化影响康熙帝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以及他的文化造诣,使他成为了一个文化宗师。

他热衷于学术研究,康熙帝还亲自主持了《四库全书》的编纂,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代著作集成。

此外,他还倡导了文人雅士的活动,推动了经学、诗词等文化形式的发展。

康熙帝的文化影响力使得清朝文化繁荣并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政治智慧、出色的军事统帅才能以及对于文化事业的倡导和推动,使得清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巅峰时期。

康熙六十大寿的故事

康熙六十大寿的故事

康熙六十大寿的故事康熙那可是个了不起的皇帝啊。

他六十大寿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去了。

就好像全天下的人都想凑这个热闹,来给老爷子祝寿。

全国各地的官员呢,都绞尽脑汁地想要送点特别的礼物。

有那送奇珍异宝的,什么珍珠玛瑙,翡翠玉石,都往京城运。

可这康熙啊,见多识广的,普通的宝贝他还真不怎么放在眼里。

这时候民间可就热闹喽。

老百姓们也想沾沾皇帝大寿的喜气。

好多地方都自发地组织起来,搭台唱戏。

戏台上那是咿咿呀呀地唱着祝寿的戏文,什么“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吉祥话都唱了个遍。

京城更是张灯结彩的,像过年似的,而且是超级豪华版的过年。

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红灯笼,那红色一片一片的,看着就喜气洋洋。

还有啊,那些文人墨客也没闲着。

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祝寿的诗词,把康熙夸得跟神仙似的。

说他治理国家如何如何英明,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差没说康熙是玉皇大帝下凡来管人间了。

康熙呢,在这一天也是特别高兴。

他还大赦天下呢,那些犯了小错的犯人可就有福了,就像得到了一份意外的大礼。

皇帝觉得自己六十大寿嘛,得有点慈悲心怀,让大家都感受到他的恩泽。

这一天啊,皇宫里也是大摆宴席。

那些王公大臣们都穿着华丽的朝服,一个个喜气洋洋地进宫赴宴。

宴席上的菜啊,那叫一个丰盛,山珍海味堆满了桌子。

大家一边吃着喝着,一边说着吉祥话,祝康熙万岁万岁万万岁。

康熙就坐在那龙椅上,满脸笑容,看着下面的人,心里估计想着,朕这六十年的皇帝当得还真不错呢。

反正啊,康熙六十大寿就像是一场全天下人的大狂欢,大家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表达着对这位皇帝的尊敬和祝福。

康熙皇帝的生平事迹

康熙皇帝的生平事迹

康熙皇帝的生平事迹康熙帝为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庙号“圣祖”,史称清圣祖或康熙帝。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康熙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康熙的人物生平1.智擒鳌拜康熙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

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康熙皇帝,为辅政大臣。

鳌拜早年就曾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

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

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

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

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起了争执。

康熙内心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寻找机会。

从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

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习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并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

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地进宫去。

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将鳌拜团团围住。

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双拳难敌四手,被这些少年打翻在地。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

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念及鳌拜的功劳从宽发落,改为将其终身监禁。

2.平定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

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提出反清复明,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

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皇帝的故事(5)
宜妃郭络罗氏,在康熙朝是一位很得宠的后妃,故而在今天的一些电视剧中,宜妃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为世人所熟悉。

据现存于北京市海淀区永丰屯香岩寺内一通残碑记载:“都城德胜门外永丰屯,旧有弥勒院,日久倾圮。

风雨不蔽,先师祖待,全老和尚驻锡于此。

先师祥戒,行精严焚,修刻苦发愿修。

”又记:“宜妃娘娘出内帑数千……宜妃娘娘懿旨……万寿之坛二……慈恩将寺中兴作……宜妃娘娘买地三顷七十亩,作为该庙香火地,御前太监梁九公……经与每年三月,万寿节四月,佛诞日十二月,宜妃娘娘中秋开道场,祝一人之有庆颂,万福之攸。

以后每年,宜妃派宫内太监来寺瞻礼……以垂祀云,康熙六十一年,岁次王寅,仲秋谷旦。

”通过以残碑中断断续续的文字可知,宜妃郭络罗氏与永丰屯香岩寺的重修,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

另据村中老人李占魁口述:香岩寺系康熙年间重修。

相传康熙年间,宜妃娘娘有病,昼夜听见打击乐器的声响,不能入睡。

康熙帝谕旨,京城内八刹、外八刹,严禁一周内吹打乐器。

停止一周后,宜妃依然听到声响。

又派宫中太监出宫盘查,查到永丰屯,听到寺内有打击乐器声响。

进庙查问,皇上有谕旨,不准打击器乐,为何不遵旨,寺内主持遵旨立即停止。

这天,宜妃果然听不到声响了。

过几天,太监传旨寺内老方丈进宫给宜妃娘娘看病。

老方丈进宫给宜妃娘娘诊治,开处方后,娘娘服了几服汤药,不日痊愈。

宜妃为表示对永丰屯寺内方丈的谢意,将老方丈召进宫,问,“赐多少银两?”老方丈回奏:“出家,要钱没有用,只求娘娘开恩,重修庙宇。

”时隔数日,宜妃乘鸾驾,又到永丰屯,见寺庙破败不堪。

长老跪迎寺门前,宜妃问长老,回奏只要一庙址。

宜妃听后降懿旨,赐地一百亩。

回宫后,又将节省的香粉银数万两,赐予修庙。

重修后的寺庙,康熙帝御赐为香岩寺。

乡民感谢宜妃修庙功德,故俗为香粉寺至今。

永丰屯香岩寺重修后,为五进院落,小门前有五楼三拱石牌坊一座。

石牌坊前左右各设铁狮子一对。

与山门相对,建戏台一座,每年四月初五在此举办大型庙会。

幽默康熙帝风趣写朱批
康熙帝的御笔朱批原文注释:“朕已大安。

五月间闻得淮徐以南时旸舛候,夏泽愆期,民心慌慌,两浙尤甚。

朕夙夜焦思,寝食不安,但有南来者,必问详细。

闻尔所奏,少解宵旰之劳。

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来。

凡有奏帖,万不可与人知道。


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帝王之言自然至尊至贵,影视节目中我们看到的高踞金殿之上的封建帝王们,举手投足无不威严之极,发号施令又都疾言厉色。

偶有皇帝的圣旨被捧出来宣读时,太监们拿声作调的娘娘腔虽有几分滑稽,但一本正经的帝王之言,其肃穆森然之气自不容拂去。

帝王就是帝王,其言其行在我们的想象之中似乎已给他们定下了规矩。

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清代的康熙皇帝撰写的朱批,严肃之中就不乏风趣幽默之笔。

清代大臣上报朝廷的文件是题本,这都是正式八经的官方文件,有着一套完整严密的办理程序。

自康熙朝始,皇帝为了更及时、更准确、更细腻地了解下情,开始授权一些亲近大臣或直接为皇家办事的奴才给自己秘密上书,称为奏折,直接投送皇帝,并由皇帝亲阅亲批。

与题本一样,皇帝亲批的文字都是朱砂代墨,写成朱红色字,称为朱批。

朱批之语大多语气严肃,不乏告诫甚至威胁之语,如:
“此主意甚是要紧,不可疏忽。


“此话断不可以让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
“若不听朕金石良言,后日悔之何及。

尔当留心身家性命子孙之计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