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与道德的冲突及其解决

合集下载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与冲突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与冲突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与冲突在人类社会中,法律和道德一直是重要的指导原则。

它们共同构建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但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与道德之间可能存在边界和冲突。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法律和道德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和实施的规则和制度,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而道德是指个人或社会共同认可的关于善恶、对错的准则和价值观。

法律通常通过立法程序确立,而道德则是在个体和社会的文化和伦理背景下形成的。

然而,法律和道德之间并非总是完全一致的。

有时候,法律可能与道德相悖,引发了人们对法律的质疑和道德困境的出现。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历史上的种族隔离法律,这些法律合法化了对某些人群的歧视和剥夺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与道德发生了冲突,引发了公众的抗议和社会变革。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可能源于多种原因。

首先,法律的制定往往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政府可能出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利益的考虑,制定一些与道德相悖的法律。

其次,法律往往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规则,而道德则更加个体化和主观化。

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行为有不同的道德判断,这就导致了法律与道德的不一致。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对个人而言,当法律与个人的道德观念相冲突时,个人可能面临道德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需要权衡法律和道德的利弊,做出符合自己良知和价值观的决策。

对社会而言,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当大多数人对某项法律持有道德上的质疑时,社会的凝聚力和信任度都会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我们需要在法律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更多地考虑道德因素。

政府和立法机构应该更加关注公众的道德需求和价值观,确保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

同时,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自己的道德观点和关切,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和法律的完善。

综上所述,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边界和冲突。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而道德是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准则。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解决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解决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解决深入理解冲突的本质要解决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冲突,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冲突的本质。

道德是个人对于对错的判断,而法律是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

冲突往往是由于个人与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差异而产生。

在解决冲突时,我们应该明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权重。

强化法律的正当性和公正性为了解决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冲突,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加强法律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法律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确保法律规范不会违反广大民众的内心认同,同时保持公正和平等原则。

通过加强法律的正当性和公正性,可以减少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冲突。

倡导道德教育和培养另一种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方法是倡导道德教育和培养。

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道德教育应该贯穿教育体系的各个层面,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

倡导道德教育和培养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减少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冲突。

引入调解和协商机制此外,引入调解和协商机制也是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有效途径。

调解和协商可以在冲突双方之间建立对话和理解,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解决途径,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道德诉求和法律要求,减少冲突的发生。

结论综上所述,道德与法律的冲突解决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冲突的本质,强化法律的正当性和公正性,倡导道德教育和培养,以及引入调解和协商机制。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及其解决方法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及其解决方法作者:刘雄伟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古人早有界定,“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通俗的说,道德管人的心,法律管人的行。

道德催人向上,法律防人向下。

道德的下线,正是法律的上线。

构成一条德与法的“地平线”。

其上是道德的天空,其下是法律的地域。

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

法律规范之所以为广大的民众所遵守,不仅仅是因为在这些规范的背后隐藏着所谓的国家强制力,像诸如正义、公平、平等、诚实信用、遵守善良风俗等普遍的或个别的法律原则,其本身就是人类道德观念的有力组成部分。

也因为有了道德的支持,才使法律原则能够发挥出人性的作用。

而法律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外部强制力,人们由于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而遵守合乎道德原则法律。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存在着不和谐之处。

中国的道德至上思潮盛行只是表明人们企图摆脱法律的拘束以求更随心所欲地实践道德、弘扬道德。

人们并不是以崇尚道德来追求一种更趋于合理、科学。

德国大哲人黑格尔曾有过如下论断:在中国人心目中,他们的道德法律简直是自然法律——外界的、积极的命令——强迫规定的要求——相互间礼貌上的强迫的义务或者规则。

“理性”的各种重要决定要成为道德情操,本来就非有“自由”不可。

然而他们并没有“自由”。

在中国道德是一桩政治事务,而它的若干法则都由政府官吏和法律机关来主持。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请先看下面一则案例:一对农村老年夫妻闹离婚,按照法律判决,离婚后的一间住房应判归男方。

但如果这样下判,女方离婚后就将无所居住,显然与情不合。

于是,法院综合考虑后判决将一间房隔为两半,一人一半,解决了女方离婚后的住所问题。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其解决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其解决
解 决有 一定 的借鉴 作用 。
关 键词 法律 道 德 中图分 类号 : 9 D0

冲突
解决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909 (090 .0—2 10 .5220)6070
刑事诉讼法 中关于“ 知道案件真相 的人有 出庭作证的义务” 的规定 。 二、 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原 因
个共同体内部 的人们 的心 中, 存在于人们对 自身权益受损 害以后的
本 能的复仇、 要求得到补偿和惩罚损害人的权益诉求 中, 反映人们的 权益诉求的共 同性, 到人们 的普遍认可和遵守而逐步演化为一个现 得 实生活 的规则。 岫 法与理的冲突就是通常所 说的合法不合 理或合理不合法。在现 代生活 中, 法与理冲突的情况有: 是道德上不许可, 一 但法律上许 可 法定诉讼时效后, 权人就丧 失了诉讼上 的胜诉权 , 债 法律不再支持和
律规定 的债权诉讼时效制度 却与此相反 。 ( ) 三 法律与道德发展 不同步 人们所说的法律不是万能的, 也就是法律具有局 限性, 如法律不 能事无 巨细 , 法律受限于立法者的水平等 , 中还有一个就是法律可 其 能是滞后 的。 法律滞后, 一方面是 因为法律 自身力求稳定。法律作为 现代调整社会生活的重要根据 , 它不 能朝令夕改 , 特别是我国有地域 广、 经济落后和 国民素质不一的国情 , 如果法律变动频繁, 人们将无所 适从 。 而稳定 的法律对于培养法律信仰是很重要的 。 另一方面, 社会 发展较快 , 法律不能及时回应 。在我 国还处于经济转型、 制度 构建这
的 。 如 , 民法 领 域 , 据 法 律 关 于 民 事 诉 讼 时效 的规 定 , 例 在 根 债权 超 过 刑 , 礼刑一物也。道德得到强化 , ” 家族 、 臣之间的伦理观深深扎根于 君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篇一: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A4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陈远寅,政治学院摘要:道德与法律是调整社会行为的两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同时又都存在着局限,它们之间既有着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着相互冲突的一面。

本文重点探讨道德与法律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状,从“合法不合理”和“合理不合法”这两个现象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并着重分析了产生冲突的原因,试图寻求一套对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解决这两个方面冲突的途径,让二者在冲突的解决中推动法治不断地进步。

关键词:法律;道德;冲突;原因;协调Conflict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Chen Yuanyin,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Abstract:Law and morality are two important social norms to adjust social behavior, each of which has a unique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limitations, they have a mutually dependent, and have conflicts with each other.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and law, through the analysis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urrent legal and moral conflicts. From the “legally unjustified” and “reasonable unlawful” the two explored the conflicts of law and morality, and has focused on the causes of conflict, and attempts to find a set of underconstruction the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in China, way to solve these two aspects of the conflict , and let the tw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progress in resolving conflict in.Key words:Law;Morality;Conflict;Reason;Coordination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法律及道德的含义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学论文】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调适

【法学论文】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调适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调适摘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道德和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的两种规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维持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但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与道德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是一致的。

所以就有了对同一问题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这也就是法律与道德的不同。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为统治阶级服务,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因此具有强制性。

而道德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的社会规范,它更多的是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来发生作用,它具有普适性,但不具有强制性。

因此当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就需要人们对此进行调适,使道德的发展部与法律规范相背离。

将社会主义的法制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词:法律;道德;人类,冲突;现象;原因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3)(一) 法律与道德的界定 (3)( 二) 法律与道德的本质差异 (3)二、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象 (4)( 一)合法而不符合道德的现象 (4)(二) 违反法律却符合道德的现象 (4)三、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原因 (5)(一)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所追求的标准差异 (5)(二) 传统道德演进与法律发展的不同步 (6)四、法律与道德冲突关系的调适 (7)(一)加强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耦合 (7)(三) 修订法律,使法律与道德保持一致性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2)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 法律与道德的界定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①。

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对人及人类社会具有普遍约束性,但这种约束并不具有强制性,而依靠人们内在的道德体验压力和外在的道德舆论压力和鼓励发生作用。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②。

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道德法律的冲突案例分析(3篇)

道德法律的冲突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律之间往往存在冲突。

本文以“安乐死”为例,分析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案例,探讨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平衡道德与法律的矛盾。

二、案例背景安乐死,即协助他人结束生命的行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我国,安乐死尚未合法化,但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关于安乐死的讨论日益激烈。

以下是一起因安乐死引发的道德法律冲突案例。

三、案例简介患者张某,患有晚期肺癌,痛苦不堪。

在得知病情后,张某向医生提出了安乐死的请求。

医生在了解张某的病情和痛苦程度后,表示同情,但出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无法满足张某的要求。

张某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心生绝望,最终选择自杀。

四、道德与法律冲突分析1. 道德冲突(1)对生命尊严的尊重:从道德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他人无权干涉。

安乐死侵犯了生命尊严,违背了道德原则。

(2)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从道德角度来看,医生有责任救治患者,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拒绝安乐死可能被视为对他人生命的冷漠。

2. 法律冲突(1)刑法规定:我国刑法明确规定,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等犯罪行为受到法律制裁。

安乐死可能被视为故意杀人罪,医生和协助者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2)医疗伦理法规: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患者权益。

安乐死违反了医疗伦理法规。

五、案例分析1. 道德与法律的平衡在安乐死案例中,道德与法律之间存在冲突。

从道德角度来看,患者有权选择结束生命,减轻痛苦。

从法律角度来看,医生有责任救治患者,遵守法律规定。

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了一个难题。

2. 社会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安乐死问题。

在尊重生命尊严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痛苦和生存质量,成为社会共识。

3. 政策法规的完善为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在特定条件下,允许医生在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安乐死服务。

道德法律冲突的案例(3篇)

道德法律冲突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12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经过多次治疗,病情依然恶化。

医生建议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以提高小明的生存质量。

然而,在寻找合适的心脏供体时,小明遇到了道德法律冲突的问题。

二、案件经过1. 医疗伦理冲突小明所在的城市心脏供体稀缺,且供体来源渠道单一。

为了寻找合适的心脏供体,医生们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向一个濒临死亡的患者A索要心脏。

患者A因疾病晚期,生命垂危,且家人已经签署了器官捐献同意书。

然而,在伦理审查会上,部分医生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医疗伦理,有利用患者生命之危换取器官的嫌疑。

2. 法律冲突根据我国《器官移植条例》,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采取任何形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

如果患者A的家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了器官捐献同意书,那么这种器官捐献行为可能存在法律风险。

同时,医生们还担心,如果公开索要患者A的心脏,可能会引发社会舆论,对医院和医生造成负面影响。

三、案件处理1. 医院内部讨论医院领导组织了多次内部讨论,对医疗伦理与法律冲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医生提出了以下观点:(1)从伦理角度考虑,患者A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捐献器官是患者及其家人的权利,医院应尊重其意愿。

(2)从法律角度考虑,器官捐献必须遵循自愿原则,医院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

(3)在患者A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寻找合适的心脏供体对于小明来说至关重要。

医院应权衡利弊,尽可能满足小明的治疗需求。

2. 患者A家人态度经过与患者A家人的沟通,他们表示理解小明的病情,并愿意支持小明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然而,他们坚决反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捐献患者A的心脏。

3. 医疗伦理委员会审查为了确保医疗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医院向医疗伦理委员会提交了相关材料。

在审查过程中,伦理委员会充分考虑了患者的生命权益、器官捐献自愿原则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

4. 最终决定在充分权衡利弊后,医院决定:(1)尊重患者A家人的意愿,不使用患者A的心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只能调整人的行为,不能调整人的思想, 思想是自由的,“任何人不因思想受处罚”(罗马法谚)
28
法律和道德调整的范围不同 法律只能规范人的行为。但并非所有行 为法律都可以干预。法律在调整行为方 面也比道德要窄 。 道德规范一切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法 律只规范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行为。与 社会利益无关的人们私生活行为,是法 律的禁区。
31
3、在功能作用上,两者各有所长,并立互补 (2)从调整的效力来看:法律和道德在不同 的领域还有着不同的效力。 思考: 哪些领域法可以充分发挥其效力? 哪些领域法不能进行调整? 哪些领域道德、习俗优胜于法的调节?
32
法律和道德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效力
内涵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强调实在法的最高效力,要求人们严格 遵守出自一定权威,按照一定程序制定 的实在法。对树立法律权威,维护法律 尊严,进而确立法治的绝对统治地位方 面,显示了自己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20
分析法学的优缺点: 缺点: 否定法与道德在本质上的联系,认为恶 法亦法的观点,则必然削弱法的伦理价 值基础,把法律变成了机械的规则体系, 这无疑会使法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生命, 甚至成为专权的御用工具。
37
回到前面野生动物伤人案件,如果对一个信 仰自然法理论的人来说,肯定会认为人的生 命价值高于维护法律权威的这一社会价值, 因此在这起野生羚牛伤人案件中,当地有关 部门就应撇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毫不 迟疑地击毙羚牛,以保护受害人夫妇的生命 安全。
38
而如果一个坚持实证分析法学法律观的人, 他的做法与先前叙述的当地相关部门的实际 做法会大同小异: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必 须得到严格遵守,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即使会付出受害人夫妇受伤甚至死亡这样惨 痛的代价。 这仍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两难选择。
9
自然法学
西塞罗: 自然法是真正的法律,是自然理性指定 给全人类的法律,自然法高于一切国家 制定的法律,是最高的法律,是衡量一 切人定法的标准,人定法应以自然法为 依据。
10
拉德勃鲁赫 法律必须有绝对的价值准则,完全否认 个人权利的法律是“绝对错误的法律”; 如果一种法律规则对正义的侵犯已经达 到不能容忍的程度时,这种法律规则已 成为“非法的法律”,人们必须服从正 义。
21
争论双方都无法克服其理 论局限和解决实践难题 而双双陷入困境。
如何走出困境?
庞德对法律和道德的看法:
庞德在《法律与道德》一书中认为: “将法律和道德彻底分开的做法(像分 析法学家所追求的那样)以及将法律和 道德完全等同的做法(像自然法学家所 追求的那样),都是错误的。”
23
二、法律和道德 的联系和区别
34
法律和道德的难题 如何解决?
自然法学和实证分析法学有着不同的回答
35
自然法学的观点: 自然法学家从“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出 发,认为法治社会固然要按法律办事,但在 例外的情况下可以违背这种法治。 即当两者发生严重冲突,实施法律会牺牲正 义精神时,应拿出政治勇气来放弃法的统治, 以免造成粗暴的非正义事件。
39
案例讨论:二奶继承案
从法律和道 德的关系解 读”二奶继 承案“
40
本案的事实比较很清楚,关键在于如何适用 法律,是否要保护张的受遗赠的权利?有两 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按照《婚姻法》《继承法》 中的具体规定审理,得到的结论应该是支持 张学英的诉讼请求。理由: 首先,黄永彬的遗嘱是合法有效的,并经过 公正,得到了国家的意志确认。
45
11
富勒:法律与道德不可分,而且强调法律本 身的存在也必须以一系列法制原则作为前提, 这些法制原则就是法律的“内在道德”,也 即“程序自然法”。 真正的法律制度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条件, 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并不是单纯导致 坏的法律制度,而是导致一个根本不宜称为 法律制度的东西”。
12
分析实证法学:恶法亦法 分析实证法学:主张法和道德分离,是不是 法和是不是正义的法是两个必须分离的问题。 认为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一项规则只要是由有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 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就是有效力的法律,法 规则不会因为违反道德而丧失其合法的性质 和效力,即使那些同道德严重对抗的法,也 仍然是法,即“恶法亦法”。
自然法学的优缺点: 优点: 自然法学主张法律必须合乎道德,有助于 为法律提供必要的价值基础和道德准则, 有助于良法的确立。
18
自然法学的优缺点:
缺点: 把法律当成“圣经”,诱导人们盲目支 持现行法的秩序。丧失批评现有法的信 心。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取舍法律, 必然会导致无政府,无秩序的局面。
6
争论基本上是围绕着这样两个问题展开: 1、法和道德有没有必然联系? 2、如何处理法和道德的两个难题
合法的但道德上被 视为邪恶的行为
非法的但道德上可以 证成的行为
7
一、法律和道德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法和道德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是自然法学 派与分析实证法学派争论不休的核心问 题。
8
自然法学:恶法非法 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和道德有着必然的联系, 主张法律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并与道德要求相 一致,法律一旦失去了其固有的道德性,就 会导致一个根本不宜称为法律的东西。 一个同道德严重对立的邪恶的法,不能称其 为法或者继续是法,即“恶法非法”。
29
法律和道德调整的范围不同
道 德 调 整 的 范 围 法 律 调 整 的 范 围
具有社 会效用 的行为
重大社会效用的 行为
与社会利益无关的人们私生活行为,是法律的禁区
30
思考: 1、聚众淫乱符合“私密、自愿、成人”等特 点,应该由法律调节还是由道德调节? 2、延安黄碟案:在家看黄碟,能否由法律来 调整? 3、第三者应该由道德调节还是由法律调节? 4、“见死不救”能否有法律来调整?
法律和道德的冲突及其解决
疑难案例中的 法律和道德的 冲突
2
野生动物伤人案
《野生动物保护法》16 条规定: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因科学研究、驯养、 繁殖、展览或者其他 特殊情况,需要捕捉、 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 生动物的,必须由国 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 管部门批准。
3
从这起案件本身来看,应当说当地相关部 门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的。他们一面 组织营救,一面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这 正是野生动物保护法所要求的。可以说当 地相关部门的行动是无可指责的。
36
实证分析法学的观点: 实证主义法学认为只有“实在法”即采取法 律形式的法,才是正义的或“自然”的。 一切“法”都是“实在法”,一旦法案以法 律形式公布,它的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就不 存在了。 按这种观点,那些合法的,但道德上被视为 邪恶的行为都不应受到法律的追究,那些非 法的但道德上可以证成的行为都不应豁免
15
哈特 任何法律都会受到一定社会集团的传统道 德的深刻影响,也会受到个人的、超过流 行道德水平的、更开明的道德观点的影 响。……法律和道德是有联系的,但并无 “必然的联系”。 法律实证主义的意思是,法律反映或符合 一定的道德要求,尽管事实上往往如此, 然而不是一个必然的真理。”
16
自然法学派和分析实证 法学派的争论各有优 缺点:
4
野生动物伤人案凸显的问题
古老的法治难题
严格遵守法律(这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原 则)就意味着放弃受害人的生命安全;要 实现社会正义(这是法治价值的终极体现) 就意味着放弃法律权威。 法律与社会正义(道德)二者发生冲 突时,人们应当如何选择?
5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德国法学家耶林: 把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比作法学中的好望角。 它既是法学领域极其重要因而不可回避的问 题,又是一个非常棘手而难以回答的问题。 围绕着两者之间的关系,西方法学诞生 了许多的流派,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道德调整优于法律调整
内涵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具有重大利害关系领域
道德调整的作用有限, 主要靠法律来调整
33
三、法和道德的难题及其解决
法律和道德的难题: 合法的,道德上是“恶”的行为(见死不 救) 非法的,道德上可以证成的行为(安乐死) 这不仅是法和道德理论的一个难题,而 且是一个尖锐的实践问题。
41
其次,从现行《继承法》和其它法律法规的 规定来看,确实没有禁止所谓“第三者”接 受遗赠的内容和规则,法不禁止即权利,张 有得到遗赠的权利 。 《继承法》立法的原意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当 事人(立遗嘱人)意思自治,
42
在符合其它形式要件的前提下,遗嘱内容即 使违反道德,只要不涉及继承法必须排除的 情况就应认定合法有效。 法官支持张的诉讼请求,并不是表明法院对 张“第三者”的行为的认可和纵容,而是表 明法院尊重死者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生前处分 自己财产的权利和遗嘱自由的权利,也表明 法院对法律的尊重。
26
2、在规范层面上,两者属于性质不同的行为规则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道德是非权力性规范,是应该而非必须如何 的规范。 法律是权力性的规范,是应该且必须如何的 规范。
27
3、在功能作用上,两者各有所长,并立互补
(1)从调整的范围来看:道德的调整范
围比法律的大。 思想情感领域
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法律不介入
24
1、在价值层面上,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愿望道德
杀身成仁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大公无私
先人后己
为己利他
义务道德
不损人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25
在价值层面上,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法律必须和社会认同的伦理价值相吻合或 基本一致,才能获得有效的承认和服从, 进而化为社会生活中的“活的规则”。 当然法律只是反映和服从社会基本的具有 “普遍性”的伦理价值,而更高的伦理价 值追求只能通过自觉自律的道德规范来实 现。
43
第二种意见:如案情介绍中的法院那样,直 接引用《民法通则》第七条的规定,判定张 学英的诉讼请求违背社会公德,驳回其诉讼 请求。 《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 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 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