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一、冠心病的概述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众多,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家族遗传等。
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早期诊断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级诊疗的意义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状况的治疗,以实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的目标。
对于冠心病患者,分级诊疗可以确保轻症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规范的治疗和管理,重症患者能够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接受更专业的治疗,康复期患者则可以回到基层进行康复和随访,形成一个有序的医疗服务链条。
三、分级诊疗的具体内容1、基层医疗机构(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职责:负责冠心病的初步筛查、健康教育、危险因素控制和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管理。
诊疗内容:为居民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监测。
开展冠心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冠心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对确诊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并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2、二级医院职责:接收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的病情不稳定或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并将病情复杂的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
诊疗内容:对转诊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等),明确诊断。
对于病情较轻的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进行住院治疗,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病情稳定后转回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对病情较重或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及时转诊至三级医院。
3、三级医院职责:承担疑难重症冠心病患者的诊治,开展复杂的手术和介入治疗,为基层和二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最新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一致的,冠心病规范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一)冠心病定义: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
重点人群分类分级健康服务操作指南(2023版)

重点人群分类分级健康服务操作指南(2023版)一、分类分级服务对象65岁及以上老年人。
二、分类原则根据患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情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感染后风险程度等分为三个类别:重点人群(高风险)、次重点人群(中风险)、一般人群(低风险),分别用红、黄、绿色进行标记,颜色不同,服务内容不同。
(一)重点人群。
标记为红色。
包括年龄<80岁、基础疾病不稳定的老年人;年龄≧80岁、未全程接种疫苗的老年人;透析治疗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失能老人。
(二)次重点人群。
标记为黄色。
包括年龄<80岁、基础疾病稳定、未全程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或年龄≧80岁、无基础疾病或基础疾病稳定、全程接种疫苗的老年人。
(三)一般人群。
标记为绿色。
包括年龄<80岁、基础疾病稳定、完成全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老年人;或年龄<80岁、无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等。
对于分类中暂时未覆盖到的,基础疾病不稳定的原则上应归为重点人群。
对于接种后人群分类有变化的,应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三、分类分级服务原则(一)一级服务。
1.服务人群。
一般人群(低风险,绿色标记)。
2.服务内容。
(1)社区(村)负责动员、宣传,对未完成加强免疫的,经医生评估后符合接种条件的,引导其尽快接种。
(2)发挥街道(乡镇)、社区居民(村民)委员会及其公共卫生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的作用,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做好个人健康防护。
(3)提供新冠病毒感染相关咨询服务。
社区(村)通过小喇叭、一封信、微信、短信、APP等形式,对现行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政策进行宣传,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值班电话或家庭医生的电话通知到每一户重点人群家庭,协助开展健康教育。
(二)二级服务。
1.服务人群。
次重点人群(中风险,黄色标记)。
2.服务内容。
在一级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二级服务。
(1)居家治疗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感染者,主动向社区(村)报备,并与辖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通过网络、视频、电话、远程或线下方式指导开展抗原检测、健康监测,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3.9 心肾阴虚证
心与肾的阴液亏虚,以心悸心烦,失眠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 候。
3.10 心肾阳虚证
心与肾的阳气亏虚,失却温运,以畏冷肢凉,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腰膝酸冷,舌淡 紫,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 流行病学特点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国际合作研究 2017 年发布的报道,冠心病是全球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全球冠 心病患病人数估计为 1.1 亿,年龄标化平均患病率约为 1.7%,因冠心病死亡人数估计为 892 万。而根 据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中国人群冠心病死亡在总死亡中的比例由 1990 年的 8.6%增加至 2013 年的 15.2%;同期,冠心病死亡在所有心血管疾病死亡中的比例由 29%增加至 37%, 已经成为我国六个省、直辖市/省级行政区成为首位死亡原因[2]。
3.3 心血瘀阻证
血行不畅,瘀血阻滞心脉,以胸闷心悸,心痛如刺,痛引肩背内臂,唇舌紫暗,脉细涩或结代等 为常见症的证候。
3.4 气滞血瘀证
T/CACM ×××—201×
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阻心脉,以心悸,胸闷心痛,胸胁胀满,唇舌紫暗,脉涩等为常见症的 证候。
3.5 痰浊闭阻证
痰浊阻痹心脉,血行不畅,以胸闷心痛,体胖多痰,身体困重,面色暗,舌淡紫,苔腻或滑,脉 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 诊断
5.1 疾病诊断标准
T/CACM ×××—201×
参考国内外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指南[3-5],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后缓 解,结合年龄和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疾病所致的心绞痛,即可诊断。发作不典型者,诊断 要依靠观察硝酸甘油的疗效和发作时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的变化。未记录到症状发作时 ECG 者,可行 ECG 负荷试验或动态 ECG 监测,如负荷试验出现 ECG 阳性变化或诱发心绞痛时亦有助于诊 断。诊断困难者,可行放射性核素检查、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考虑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者,必须行选择性冠状动脉 造影。
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全文版)

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全文版)一、概述(一)定义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一般包括3种情况,即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
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短暂的缺血缺氧临床综合征,通常为一过性的胸部不适,其特点为短暂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心绞痛),可由运动、情绪波动或其他应激诱发。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通常无症状,表现为长期、静止、无典型缺血症状的状态。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新修订发布的《2019年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中将稳定性冠心病改称为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包括常见的6种临床情况,其中之一为筛查检出的冠心病无症状受试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无创检查方法之一,因能初步识别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其狭窄程度而应用于临床冠心病的筛查。
然而,冠状动脉CTA显示冠状动脉50%~90%的狭窄并不一定代表具有功能意义,因此2019年ESC指南推荐对CTA显示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者需要进一步功能评价。
(二)流行病学由于稳定性冠心病由多因素引起,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很难准确评估,不同研究报告结果也不一致。
基于人群研究显示,心绞痛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加,女性患病率从45~64岁的5%~7%增加到65~84岁的10%~12%,男性患病率从45~64岁的4%~7%增加到65~84岁的12%~14%。
202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 ACS)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所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闷等症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
ACS住院率、死亡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对ACS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全程规范管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一、我国ACS的现状我国2002-2016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不断增高,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16年AMI死亡率城市为58.69/10万,农村为74.72/10万,AMI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99岁,其中男性和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60.83岁和68.76岁。
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研究显示,ACS患者1年后死亡率约为15%,5年累积死亡率高达20%。
二、ACS患者的初步识别与诊断(一)ACS的初步识别。
主诉胸痛、胸闷、剑突下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应引起重视,急性胸痛患者应在首次医疗接触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采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肌钙蛋白),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要根据ACS类型和危险分层决定治疗策略和方案。
(二)ACS诊断。
ACS患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检查和功能检查。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出版: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率分析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闭塞或狭窄所导致的心肌缺血和细胞坏死,是导致心源性猝死和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病因之一。
针对不同的病情,冠心病的诊疗应有不同的分级。
本文将详细介绍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一、冠心病分级1.稳定性心绞痛(1)I级:心绞痛频率少,发作较轻,耐受性较好;(2)Ⅱ级:发作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需要药物治疗;(3)Ⅲ级: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4)Ⅳ级:基本无休息缓解,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和精神状态。
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I级:心肌酶学标志物轻度升高,无临床中度血流动力学异常;(2)Ⅱ级:心肌酶学标志物升高明显,有中度血流动力学异常;(3)Ⅲ级:心肌酶学标志物升高明显,有严重血流动力学异常;(4)Ⅳ级:心肌酶学标志物升高明显,合并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I级:ST段抬高少于2mm,心肌酶学标志物轻度升高,无临床中度血流动力学异常;(2)Ⅱ级:ST段抬高2-3mm,心肌酶学标志物升高明显,有中度血流动力学异常;(3)Ⅲ级:ST段抬高多于3mm,心肌酶学标志物升高明显,有严重血流动力学异常;(4)Ⅳ级:ST段抬高多于3mm,心肌酶学标志物升高明显,合并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二、冠心病治疗1.稳定性心绞痛(1)控制风险因素:戒烟、控制饮食和体重、控制高血压、治疗血脂异常、控制血糖等;(2)药物治疗: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3)介入治疗: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较严重者可考虑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
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等;(2)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2)介入治疗:心肌梗死部位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省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
(2020版)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医药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支架植入后血栓栓塞和无复流、心肌重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PCI或CABG术导致的冠脉或心肌损伤、PCI术后胸痛、胸闷、心悸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
一、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冠心病筛查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冠心病诊断与评估发挥中医证候辨识作用。
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重点进行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综合信息采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把握冠心病基本病机进行中医辨证。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治疗
冠心病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总危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具体病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合理应用中医药疗法。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三、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中西医规范治疗,使患者冠心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二)分级诊疗服务流程(如下图)
(三)双向转诊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1.基层医疗机构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冠心病心绞痛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2.县级或城市二级中医医院向城市三级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
(1)PCI术后仍胸痛、胸闷、心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无改善或加重者;
(2)心梗后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3.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下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经血运重建治疗或药物治疗稳定的冠心病病人可转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或县级、城市二级中医类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向病人宣传生活习惯方面的注意事项:如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及日常随访,以达到预防严重并发症、防止伤残发生的目的。
其他同《XX 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四)各级医院的服务对象
1.县级中医医院:主要接诊病情较重的急慢性病人及控制难度较大、病情较复杂或有并发症以及适合中医药治疗的病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