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一)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8,BC=12,点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以每秒a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D与△CQP全等,求t的值与相应的点Q的运动速度a2、如图,在等边ABC∆的顶点A、C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每分钟1各单位的速度油A向B和由C向A爬行,其中一只蜗牛爬到终点时,另一只也停止运动,经过t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E处,请问(1)在爬行过程中,CD和BE始终相等吗?(2)若蜗牛沿着AB和CA的延长线爬行,EB与CD交于点Q,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求证:︒CQE=∠60(3)如果将原题中“由C向A爬行”改为“沿着BC的延长线爬行,连接DE交AC于F”,其他条件不变,则爬行过程中,DF始终等于EF是否正确3、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求证: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试问:DE、AD、BE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BA O DC E图84. 如下图,已知正方形ABCD 中,边长为10厘米,点E 在AB 边上,BE=6厘米.(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4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D 上由C 点向D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E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E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正方形ABCD 四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正方形ABCD 边上的何处相遇?5、如图7,点O 是线段AD 的中点,分别以AO 和DO 为边在线段AD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 和等边三角形OCD ,连结AC 和BD ,相交于点E ,连结BC .求∠AEB 的大小;6、ΔOAB 固定不动,保持ΔOCD 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ΔOCD 绕着点O 旋转(ΔOAB 和ΔOCD 不能重叠),求∠AEB 的大小.C B OD图7AE全等构造角平分线类1如图,在ABC ∆中,2B C ∠=∠,BAC ∠的平分线AD 交BC 与D .求证:AB BD AC +=.DC B A2如图,在ABC ∆中,AB BD AC +=,BAC ∠的平分线AD 交BC 与D .求证:2B C ∠=∠.DC B A3如图,ABC ∆中,AB=2AC ,AD 平分BAC ∠,且AD=BD ,求证:CD ⊥AC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C >BA,AD =CD ,BD 平分ABC ∠,求证: 0180=∠+∠C A5已知ABC ∆中,60A ∠=,BD 、CE 分别平分ABC ∠和ACB ∠,BD 、 CE 交于点O ,试判断BE 、CD 、B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OED CBA6如图,在ABC ∆中,60B ∠=︒,AD 、CE 分别平分BAC ∠、BCA ∠,且AD 与CE 的交点为F .求证:FE FD =.CDBACBAFBEDCA7如图,已知在ABC 内,060BAC ∠=,040C ∠=,P ,Q 分别在BC ,CA 上,并且AP ,BQ 分别是BAC ∠,ABC ∠的角平分线。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态问题解决动点问题的常见思路:1、注意分类讨论;2、仔细探究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与对应角的变化;3、利用速度×时间表示处相应线段或边的长度,列出方程求解。
例1如图,CA⊥AB,垂足为点A,AB=8,AC=4,射线BM⊥AB,垂足为点B,一动点E从A点出发以2厘米/秒的速度沿射线AN运动,点D为射线BM上一动点,随着E点运动而运动,且始终保持ED=CB,当点E离开点A后,运动多少秒时,△DEB与△BCA全等。
例2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4,AD=6,延长BC到点E,使CE=2,连接DE,动点P 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CD—DA向终点A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的值为何值时,△ABP与△DCE全等。
练习:1、如图,在△ABC中,∠ACB=90°,AC=7厘米,BC=3厘米,CD为AB边上的高,点E从点B出发沿直线BC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过点E作BC的垂线交直线CD于点F。
(1)证明:∠A=∠BCD;(2)当点E运动多长时间时,CF=AB。
请说明理由。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0,m),B(n,0),且|m−n−3|+2n−6=0,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AO匀速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
(1)求OA、OB的长;(2)连接PB,设△POB的面积为S,用含t的式子表示S;(3)过点P作直线AB的垂线,垂足为D,直线PD与x轴交于点E,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EOP≌△AOB?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3如图,点C在线段BD上,AB⊥BD于B,ED⊥BD于D,∠ACE=90°,且AC=5cm,CE=6cm,点P以2cm/s的速度沿A—C—E向终点E运动,同时点Q以3cm/s的速度从E开始在线段EC上往返运动,当点P到达终点时,P、Q同时停止运动。
三角形全等之动点问题

三角形全等之动点问题1. 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AD =10,点E 为边AD 上一点,且AE =7.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 向点C 运动,连接AP ,DP .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1)当t =1.5时,△ABP 与△CDE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当t 为何值时,△DCP ≌△CDE .2.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 =90°,AD =12,BC =24,动点P 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AD 向点D 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CB 向点B 运动,P ,Q 同时出发,当点P 停止运动时,点Q 也随之停止,连接PQ ,DQ .设点P 运动时间为x 秒,请求出当x 为何值时,△PDQ ≌△CQD .A E DCPBA E DCB Q P DCB A DA3.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0 cm,BC=8 cm,点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3 cm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 运动.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D与△CQP全等,求此时t的值及点Q的运动速度.4. 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0 cm ,点E 在边AB 上,且AE =4 cm ,点P 在线段BC 上以每秒2 cm 的速度由点B 向点C 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D 上由点C 向点D 运动.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若某一时刻△BPE 与△CQP 全等,求此时t 的值及点Q 的运动速度.QP EDCA5. 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 =DC =4,AD =BC =5.延长BC 到E ,使CE =2,连接DE .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 -CD -DA 向终点A 运动,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1)请用含t 的式子表达△ABP 的面积S .(2)是否存在某个t 值,使得△DCP 和△DCE 全等?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EDC B A6.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CD=3 cm,AD=BC=5 cm,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 cm的速度沿BC方向向点C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以每秒2 cm的速度沿CD-DA-AB向点B运动,P,Q同时出发,当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随之停止,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用含t的式子表达△CPQ的面积S,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某个t值,使得△ABP和△CDQ全等?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ADCB1. 解:(1)当t =1.5时,△ABP ≌△CDE .理由如下:如图,由题意得BP =2t ∴当t =1.5时,BP =3 ∵AE =7,AD =10 ∴DE =3 ∴BP =DE 在矩形ABCD 中AB =CD ,∠B =∠CDE在△ABP 和△CDE 中 ∴△ABP ≌△CDE (SAS ) (2)如图,由题意得BP =2t ∵BC =10 ∴CP =10-2t若使△DCP ≌△CDE ,则需CP =DE即10-2t =3,t =∴当t =时,△DCP ≌△CDE .2. 解:如图,由题意得AP =x ,CQ =2x∵AD =12AB CD B CDE BP DE =⎧⎪∠=∠⎨⎪=⎩7272要使△PDQ ≌△CQD ,则需DP =QC 即12-x =2x ,x =4∴当x =4时,△PDQ ≌△CQD .3. 解:如图,由题意得BP =3t∵BC =8 ∴PC =8-3t∵AB =10,D 为AB 中点∴BD =AB =5①要使△BDP ≌△CPQ , 则需BD =CP ,BP =CQ 即5=8-3t ,t =1 ∴CQ =3t =3则Q 的速度为===3(cm/s )即当t =1,Q 的速度为每秒3cm 时,△BDP ≌△CPQ . ②要使△BDP ≌△CQP ,则需BP =CP ,BD =CQ 即3t =8-3t ,CQ =5∴t =则Q 的速度为==5×=(cm/s )即当t =,Q 的速度为每秒cm 时,△BDP ≌△CQP .综上所述,当t =1,Q 的速度为每秒3cm 或t =,Q 的速度为每秒cm 时,△BPD 与△CQP 全等.4. 解:如图,由题意得BP =2t∵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0cm ∴AB =BC =10 ∴PC =10-2t ∵AE =4 ∴BE =10-4 =6 ①要使△BEP ≌△CPQ , 则需EB =PC ,BP =CQ 即6=10-2t ,CQ =2t12Q v s t 3143Q v s t 341544315443154则点Q 的速度为===2(cm/s )即当t =2,Q 的速度为每秒2cm 时,△BEP ≌△CPQ . ②要使△BEP ≌△CQP , 则需BP =CP ,BE =CQ即2t =10-2t ,CQ =6∴t =则点Q 的速度为==6×=(cm/s )即当t =,Q 的速度为每秒cm 时,△BEP ≌△CQP .综上所述,当t =2,Q 的速度为每秒2cm 或t =,Q 的速度为每秒cm 时,△BEP 与△CQP 全等.5. 解:(1)①当P 在BC 上时,如图,由题意得BP =2t (0<t ≤2.5)②当P 在CD 上时,(2.5<t ≤4.5)③当P 在AD 上时,由题意得AP =14-2t (4.5<t <7)(2)①当P 在BC 上时, 如图,由题意得BP =2t 要使△DCP ≌△DCE ,则需CP =CEQ v s t 4252Q v s t2512552125521251214224ABP S AB BPt t ∆=⋅=⨯⨯=∴ 12145210ABP S AB BC∆=⋅=⨯⨯=∴12141422284ABP S AB APt t ∆=⋅=⨯⨯=∴--()∵CE =2∴5-2t =2,t =1.5即当t =1.5时,△DCP ≌△DCE②当P 在CD 上时,不存在t 使△DCP 和△DCE 全等 ③当P 在AD 上时,由题意得BC +CD +DP =2t ∵BC =5,CD =4, ∴DP =2t -9要使△DCP ≌△CDE ,则需DP =CE 即2t -9=2,t =5.5即当t =5.5时,△DCP ≌△CDE .综上所述,当t =1.5或t =5.5时,△DCP 和△DCE 全等.6. 解:(1)①当Q 在CD 上时,如图,由题意得CQ =2t ,BP=t ∴CP=5-t (0<t ≤1.5)②当Q 在DA 上时,(1.5<t ≤4)③当Q 在AB 上时,由题意得BQ =11-2t (4<t <5)(2)①当Q 在CD 上时,不存在t 使△ABP 和△CDQ 全等 ②当Q 在AD 上时, 如图,由题意得DQ =2t -3 要使△ABP ≌△CDQ ,则需BP =DQ ∵DQ =2t -3,BP =t ∴t =2t -3,t =32121(5)22 5CPQ S CP CQt t t t ∆=⋅=-⋅=-∴121(5)327.5 1.5CPQ S CP CDt t∆=⋅=⨯=∴--2121(5)(112)2215522CPQ S CP BQt t t t ∆=⋅=-⨯-=-+∴即当t=3时,△ABP≌△CDQ.③当Q在AB上时,不存在t使△ABP和△CDQ全等综上所述,当t=3时,△ABP和△CDQ全等.。
全等三角形中动点问题,掌握答题思路,注意几点事项

全等三角形中动点问题,掌握答题思路,注意几点事项初中数学中,动点问题一直热门考点,而且动点问题也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三角形、矩形、梯形等一些几何图形上,设计一个或几个动点,并且对这些点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等量关系,变量关系,以及对图形的特殊状态、图形间的特殊关系进行研究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常见的题型是:动态几何题是指随着几何图形中某一个(或几个)元素的运动,导致问题结论改变或不变的几何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解决动点问题常见的答题思路是:解这类题时要善于抓住以下三个特点:(1)变化前的结论及说理过程对变化后的结论起到重要作用;(2)在图形变化前后,明确哪些关系发生变化,哪些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变化前的等角、等线段在变化后是否还存在;(3)几种变化图形之间,说理思路存在内在联系,变化后的说理思路可模仿与借鉴变化前的说理过程,变化后的结论有时发生变化,有时不发生变化。
例题1:如图,已知△ABC中,AB=AC=10cm,BC=8cm,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以a cm/s的速度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s。
问:(1)求CP的长,(2)若以C.P.Q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B,D,P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且∠B和∠C是对应角,求a的值。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点的为题,点P在线段BC上运动,根据距离=速度*时间,可得BP=3t cm,又已知BC=8cm所以CP=(8-3t)cm。
(2)、因为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没有明确,因此需要分类讨论,才能不丢解。
当BD=CP时,D为AB的中点,所以BD=5cm,所以5=8-3t,得t=1。
因为△BDP≌△CPQ,所以BP=CQ,得3t=at,得a=3。
当BP=CP时,3t=8-3t,得t=4/3,因为△BDP≌△CQP,所以BD=CQ,即5=4a/3,得a=15/4。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简单题)

一、等腰三角形类: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1.如图,Rt△ABC在直线l上,且∠ABC= 90°,BC=6cm,AC= 10cm.(1)求AB的长;(2)若有一动点P从点B出发,以2cm/s的速度在直线l上运动,则当t为何值时,△ACP为等腰三角形?二、直角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2、如图,射线MB上MB=9,A是射线MB外一点,AB=5且A到射线MB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沿射线MB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的运动时间为t.求:(1)△PAB为等腰三角形的t值;(2)△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三、全等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全等三角形问题3.如图,已知△ABC中,∠B=∠C,AB=AC=10 cm,BC=8 cm,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以3 cm/s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运动.(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则经过1 s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则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四、三角形面积:因动点产生的三角形面积问题4.△ABC中,AB=6cm,BC=8cm,∠B=90°, P从A沿AB向B以1cm/s的速度移动,Q从B沿BC向C以2cm/s的速度移动。
(1)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cm2?;(2)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到B点后,又继续沿BC向C移动,点Q到达C后,又继续沿CA向A移动,在这一整个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P、Q,使△PBQ的面积等于9cm2?若存在,试确定P、Q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五、相遇问题:因动点产生的相遇问题5.如图,在△ABC中,AB= BC= AC= 12cm,现有两点M、N分别从点A、点B同时出发,沿△ABC的三边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1cm/s,点N的速度为2cm/s.当点N第一次到达B点时,M、N同时停止运动.(1)点M.N运动几秒后,M、N两点重合?(2)点M.N运动几秒后,可得到等边△AMN?(3)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能否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AMN?如果能,请求出此时M、N运动的时间.六、最值问题:因动点产生的最值问题6.如图K 13一6,点P,Q分别是△ABC的边AC,AB上的定点,请你在BC上找一点R,使得△PQR的周长最短.。
全等的三角形里的动点问题

全等的三角形里的动点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动点的运动规律来解决。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动点的运动规律,比如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以及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其次,我们需要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比如边长相等、角度相等,来建立方程或不等式,从而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或范围。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工具来解决方程或不等式,从而得到动点的轨迹或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全等的三角形里的动点问题往往涉及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从而得到完整的答案。
(word完整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全等动点问题

初一数学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专题(B类)一、考点、热点回顾动点型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的一个热点问题。
动态几何问题就是以几何知识和具体的几何图形为背景,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通过点、线、形的运动,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对运动变化过程伴随的数量关系和图形的位置关系等进行探究。
动点型问题集几何与代数知识于一体,数形结合,有较强的综合性,题目灵活多变,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能够在运动变化中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等边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是首先从三角形一边上的单动点运动,引起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变化,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变化;其次探讨三角形两边上的双动点运动,引起三角形的角与边的变化,再从在三角边上运动到三角形的边的延长线上运动,由三角形的形状探究到三角形的面积的探究等。
本设计是以等边三角形为主线,点的运动引起边、角的变化,三角形的形状的判断及三角形面积的大小,抓住图形中“变”和“不变”,以“不变的”来解决“变”,以达到“以静制动”,变“动态问题”为“静态问题”来解。
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图形的想象能力,动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了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给定结论到结论开放,以等边三角形为载体,动点在三角形的边、延长线上运动等问题串的形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收获,有所成功,还体现出了分类讨论、等积变换、三角函数等思想方法。
二、典型例题1、单动点问题引例: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P 以1cm/s 的速度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向点B 运动.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s ),那么t=____时,△PBC 是直角 三角形?2、双动点问题引例: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沿BC 向点C 运动,如果动点P 、Q 都以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 设运动时间为t (s ),那么t 为何值时,△PBQ 是直角三角形?巩固练习,拓展思维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射线BC 方向运动. 连接PQ 交AC 于D. 如果动点P 、Q 都以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 (s ),那么 当t 为何值时,△DCQ 是等腰三角形?BCPA CQBPA QDBCPAA变式练习:1、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射线BC 方向运动. 连接PQ 交AC 于D. 如果动点P 、Q 都以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 设运动时间为t (s ),连接PC. 请探究:在点P 、Q 的运动过程中△PCD 和△QCD 的面积是否相等?变式练习:2、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1)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C 向点C 运动,连接CP 、AQ 交于M ,如果动点P 、Q 都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出发,则∠AMP=___度。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

ABCDEF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一)、知识回顾动态几何题,是指以几何知识和几何图形为背景,渗透运动变化观点的一类试题;而通过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使同学们经历由观察、想象、推理等发现、探索的过程,是中考数学试题中,考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题型;解决这类问题,要善于探索图形的运动特点和规律,抓住变化中图形的性质与特征,化动为静,以静制动.热身练习:1、如图,在等腰△ACB 中,AC =BC =5,AB =8,D 为底边AB 上一动点 (不与点A ,B 重合),DE ⊥AC ,DF ⊥BC ,垂足分别为E ,F ,则DE +DF = . 二)、例题辨析例1、 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B=90°,AC=CB ,AC=8,F 是AB 边上的中点,点D 、E 分别在AC 、BC 边上运动,且始终保持AD=CE ,连接DE 、DF 、EF. (1)、求证:△ADF ≌△CEF.(2)、试证明△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四边形CDFE 的面积是否保持不变?试说明理由.(4)、求△CDE 面积的最大值.例2如图,△ABC 的边BC 在直线 上,AC ⊥BC ,且AC =BC ,△EFP 的边FP 也在直线 上,边EF 与边AC 重合,且EF =FP 。
(1)在图1中,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并写出AB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2)将△EFP沿直线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时,EP交AC于点Q,连结AP、BQ。
猜想并写出BQ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
练习:1、如图,在等腰Rt△ABC中,∠C=90°,AC=8,F是AB边上的中点,点D、E 分别在AC、BC边上运动,且保持AD=CE.连接DE、DF、EF.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下列结论:①△DF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DE长度的最小值为4;③四边形CDFE的面积保持不变;④△CDE 面积的最大值为8.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2011随州,18,7分)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C=90°,D 为AC 边上中点,过D 点作DE ⊥DF ,交AB 于E ,交BC 于F ,若AE=4,FC=3,求EF 长.例2:在ABC ∆中,AB AC =,CG BA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G .一等腰直角三角尺按如图1所示的位置摆放,该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为F ,一条直角边与AC 边在一条直线上,另一条直角边恰好经过点B . (1)在图1中请你通过观察、测量BF 与CG 的长度,猜想并写出BF 与CG 满足的数量关系,然后证明你的猜想;(2)当三角尺沿AC 方向平移到图2所示的位置时,一条直角边仍与AC 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条直角边交BC 边于点D ,过点D 作DE BA ⊥于点E .此时请你通过观察、测量DE 、DF 与CG 的长度,猜想并写出DE DF +与CG 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然后证明你的猜想; (3)当三角尺在⑵的基础上沿AC 方向继续平移到图3所示的位置(点F 在线段AC 上,且点F 与点C 不重合)时,⑵中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不用说明理由)例3、如图,在等边△ABC 中,AB=9cm ,点P 从点C 出发沿CB 边向点B 点以2cm/s 的速度移动,点Q 点从B 点出发沿BA 边向A 点以5cm/s 速度移动.P 、Q 两点同时出发,它们移动的时间为t 秒钟.(1)你能用t 表示BP 和BQ 的长度吗?请你表示出来. (2)请问几秒钟后,△PBQ 为等边三角形?ABE G图3BC GC G图1(3)若P、Q两点分别从C、B两点同时出发,并且都按顺时针方向沿△ABC三边运动,请问经过几秒钟后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三)、归纳总结动点一般在中考都是压轴题,步骤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一)
1.已知:如图,线段AB的长为18厘米,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2厘米/秒的速度向点B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BA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点A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点B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 秒,用t表示线段PQ的长度为_____;若P,Q两点相距6厘米,则经过的时间t=______.
2、已知:如图,在等边△ABC中,AB=8,D为边BC上一点,且BD=6.动点P从点C
出发沿CA边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运动,连接AD,BP,设点P运动
的时间为t秒.若△BPA≌△ADB,则t的值为
3、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DC=6,AD=BC=12,点E为边AD上一点,且AE=10.
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边向终点C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连接AP,DP,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秒.若运动到某一时刻,△DCP≌△CDE,则t的值为
4、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8,BC=12,点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
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
以每秒a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D与△CQP全等
,求t的值与相应的点Q的运动速度a
5、如图,在等边ABC
的顶点A、C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每分钟1各单位的速度油A向B和由C向A爬行,其中一只蜗牛爬到终点时,另一只也停止运动,经过t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E处,请问
(1)在爬行过程中,CD和BE始终相等吗?
(2)若蜗牛沿着AB和CA的延长线爬行,EB与CD交于点Q,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求证:︒
CQE
=
∠60
(3)如果将原题中“由C向A爬行”改为“沿着BC的延长线爬行,连接DE交AC于F”,其他条件不变,则爬行过程中,DF始终等于EF是否正确
6、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试问:DE、AD、BE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7.如下图,已知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10厘米,点E在AB边上,BE=6厘米.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4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C点向D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E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B A O D
C E
图8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E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正方形ABCD 四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正方形ABCD 边上的何处相遇?
8、如图7,点O 是线段AD 的中点,分别以AO 和DO 为边在线段AD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 和等边三角形OCD ,连结AC 和BD ,相交于点E ,连结BC .
求∠AEB 的大小;
如图8,ΔOAB 固定不动,保持ΔOCD 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ΔOCD 绕着点O 旋转(ΔOAB 和ΔOCD 不能重叠),求∠AEB 的大小.
C B O
D 图7
A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