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共21页文档
微生物与任何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双方获益:共生、互利共...

二、共生(symbiosis)
定义: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分工,相依为命,以至达到难分 难解、合二为一的一种关系。
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地衣(菌藻共生、菌菌共生)藻类为草履虫提供 养料和O2;草履虫为藻类提供CO2和生长因子
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关系: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菌根菌与植物:菌根,特别多见于兰科、杜鹃科及其它森林树 种 白蚁、蟑螂与其消化道中的原生动物及其它微生物(外共生生 物)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任何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双方获益:共生、互利共栖、协同共栖、互养共栖 (++) 单方获益,对方受害:寄生、捕食、拮抗(+ – ), ( – +) 单方获益,对方无害:偏利共栖、卫星状共栖、互生 (代谢共栖)(+0) 互不相扰:无关共栖(00) 一方受害,对方无益无损:偏害共栖(0 – ) 双方受损:竞争共栖( – –) 共栖:两种生物同时栖生于一个环境中,双方的生命活
动互相作用而形成各种利害关系。共栖伙伴彼此离开, 各自都有独立生活能力。
一、互生(代谢共栖,metabiosis)
定义: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 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微生物间的互生关系: 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与纤维分解菌 拉曼毛霉与一种红酵母:都是VB1需求者,都是只能合成 硫胺素分子的一半结构;二者共栖时,互相吸收对方分泌物 而可以不需要VB1,此为代谢共栖。 人体的肠道正常菌群与人的互生: 排阻、抑制外来致病菌;提供若干种维生素:如VB1、B2、 B6、B12、VK、烟酸、泛酸、生物素、叶酸等;产生若干 种酶类;一定程度的固氮作用;产气体和粪臭素 混菌培养与生产实践 天然混菌培养——纯种混菌培养(人为的自觉的混合培养或 混合发酵技术——生态工程)
举例说明微生物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明微生物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间的关系:
1. 共生关系:例如叶绿体共生在植物细胞中,维持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2. 竞争关系: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会争夺有限的资源,例如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会竞争水分和营养物质。
3. 防御关系:某些微生物会产生化学物质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1. 共生关系:例如人体肠道中的益生菌与人体共生,帮助消化和抵抗病原体。
2. 病原关系:某些微生物可以引起疾病,例如病毒、细菌和真菌会感染人类和其他动植物。
3. 协同关系: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也可以形成协同合作,例如蜜蜂与花朵之间的传粉关系,彼此都受益。
4. 互惠关系:例如氮固定细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互惠关系,细菌提供植物所需的固定氮,而植物则提供细菌所需的营养和生存环境。
微生物间相互关系Microbial

8
藻类或蓝细菌与真菌共生所形成的地衣是 共生关系的典型代表。
藻类和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向真菌提供有 机养料,固氮蓝细菌还可以同时供给有机 氮素营养,真菌则利用菌丝的吸收作用为 藻类和蓝细菌提供水、矿质养料及某些生 长素和在基质上牢固附着的条件,这一共 生关系使地衣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23
从宏观方面看,寄生关系有利于控制生态 环境中不同微生物类群的相对数量和促进 自然界有限的营养元素的再循环,
寄生物可以认为是对寄主数量的一种负反 馈控制机制。
24
微生物间的寄生关系有时也会给工农业 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例如,苏芸金芽孢杆菌的生产中,常 遇到噬菌体的危害而造成损失。
37
1
在自然界,各种不同类群的微生物能在多 种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微生物与微生 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彼此联系, 相互影响。
主要归纳为四大类,即互生、共生、拮抗 和寄生。
2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区系除受理化环境 因素的影响之外,同样也受生物环境的影 响。
若将相互关系限制于两个不同的微生物种 群之间,可以区分出6种不同的类型。
14
5.2.3竞争关系 Competition occurs when two populations are
striving for the same resource of nutrients or the habitat.
15
多种微生物共同生活于一个环境中时, 或因一种微生物优先利用有限养料,致 使另一种微生物养料缺乏,生长发育受 阻;
Lichen: A mutualistic (or symbiotic) association of an alga and a fungus.
微生物学理论指导:微生物间以及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

1、互生:较松散联合,可以是一方得利,或双方有利。
(混菌培养)
2、共生:紧密结合在一起,高度发展时,形成特殊共住体,生理上有分工,组织、形态上产生新结构。
地衣:藻类+真菌
3、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表面或体内,从后者获得营养。
4、拮抗:一种生物产生不利于另一种生物生存的代谢物质或改变环境条件,抑制甚至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现象。
5、捕食:一种生物直接吞食另一种生物。
二、与高等植物关系
共生:根瘤菌,菌根菌
互生:根际微生物
寄生:植物病原微生物
三、与人及动物关系
共生:瘤胃微生物,白蚁
互生:人体肠道正常菌群
寄生:病原微生物,寄生于昆虫(生物杀虫剂)
择生生物(悉生生物):接种有一种或多种已知微生物的无菌动物。
举例说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举例说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要5种: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拮抗关系、捕食关系
互生关系: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他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相互关系,称为互生。
例: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后者分解纤维素的产物有机酸为前者提供固氮时的营养,而前者则向后者提供氮素营养物。
共生关系: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独特结构、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称为共生。
例:地衣:真菌与绿藻的共生。
绿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养料,真菌以产生的有机酸分解岩石,为绿藻提供矿质元素。
寄生关系: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
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称为寄生。
例:蛭弧菌的寄生,把宿主的原生质作为自己的营养,待新个体长出鞭毛,破壁而出重新寄生新的宿主细胞。
拮抗关系: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称为拮抗。
例:制作泡菜和青贮饲料过程中,乳酸细菌等厌氧菌产生的乳酸对其他腐败细菌的拮抗作用。
捕食关系:一般指一种大型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
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
例:捕食性真菌捕食土壤线虫。
微生物学-第四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菌种保藏机构
1979年7月,我国成立了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 管理委员会(CCCCM),委托中国科学院负责全国菌 种保藏管理业务,并确定了与普通、农业、工业、医 学、抗生素和兽医等微生物学有关的六个菌种保藏 管理中心。各保藏管理中心从事应用微生物各学科 的微生物菌种的收集、保藏、管理、供应和交流。 以便更好地利用微生物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科 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服务
▪ 例:四膜虫与克氏杆菌共培养时的消长关 系
7
六、寄生关系 (Parasitism)
▪ 一种微生物需要在另一种微生物体内生活, 从中摄取营养才能得以生长繁殖
▪ 结果——引起寄主的损伤或死亡 ▪ 从寄生菌是否进入寄主体内来分,可以分
为:
➢ 外寄生 (ectoparastism):寄生菌并不进入寄 主体内的寄生方式。
➢ 广义:广义的复壮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即在菌 种的生产性能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地进行 纯种分离和生产性能的测定工作,以期菌种的 生产性能逐步有所提高。
15
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 复壮方法主要有:
➢ 纯种分离
➢ 通过寄主进行复壮
➢ 联合复壮
纯 种
菌落纯(“菌种 纯”)
分
离
法 细胞纯(“菌株
纯”)
平板表面途布法 平板划线分离法 琼脂培养基浇注法
用“分离小室”进行单细胞分离 用显微操纵器进行单细胞分离 用菌丝尖端切割法进行单细胞分离
16
菌种保藏
▪ 菌种保藏:对选育出来的优良性状菌株妥 善保藏,不使其污染、退化、死亡
▪ 原理:根据微生物食、住、行特点,创造 人工条件使微生物处于代谢极微弱、缓慢, 生长繁殖受抑制的休眠状态。
基本方法
生活态 休眠态
微生物学-第四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6
五、捕食关系 (Predation)
▪ 指一种微生物以另一种微生物为猎物进行 吞食和消化的现象。
▪ 自然界中最典型和最大量的捕食关系是原 生动物对细菌、酵母、放线菌和真菌孢子 等的捕食。除此之外,还有藻类捕食其他 细菌和藻,原生动物也捕食其他原生动物, 真菌捕食线虫等。
用“分离小室”进行单细胞分离 用显微操纵器进行单细胞分离 用菌丝尖端切割法进行单细胞分离
16
菌种保藏
▪ 菌种保藏:对选育出来的优良性状菌株妥 善保藏,不使其污染、退化、死亡
▪ 原理:根据微生物食、住、行特点,创造 人工条件使微生物处于代谢极微弱、缓慢, 生长繁殖受抑制的休眠状态。
基本方法
生活态 休眠态
三、共生关系 (Symbiosis)
▪ 具有互利关系的两个微生物群体相互更为 密切,形成结构特殊的共生体物,两者绝 对互利,分开后甚至难以单独生活,而且 互相之间具有高度专一性,一般不能由其 它种群取代共生体中的组成成员。
▪ 典型:地衣——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 ▪ 原生动物与藻类的共生是又一种普遍存在
➢ 广义:广义的复壮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即在菌 种的生产性能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地进行 纯种分离和生产性能的测定工作,以期菌种的 生产性能逐步有所提高。
15
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 复壮方法主要有:
➢ 纯种分离
➢ 通过寄主进行复壮
➢ 联合复壮
纯 种
菌落纯(“菌种 纯”)
分
离
法 细胞纯(“菌株
纯”)
平板表面途布法 平板划线分离法 琼脂培养基浇注法
21
(一)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CMCC):
微生物与任何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双方获益:共生、互利共...

微生物与任何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双方获益:共生、互利共栖、协同共栖、互养共栖 (++) 单方获益,对方受害:寄生、捕食、拮抗(+ – ), ( – +) 单方获益,对方无害:偏利共栖、卫星状共栖、互生 (代谢共栖)(+0) 互不相扰:无关共栖(00) 一方受害,对方无益无损:偏害共栖(0 – ) 双方受损:竞争共栖( – –) 共栖:两种生物同时栖生于一个环境中,双方的生命活
四、拮抗(抗生,antagonism)
定义: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
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一般多用来指代微生物之间的“化学战术”
有时也将因某微生物生长而引起的其它条件改变抑制他种
生物的现象称为拮抗,如缺氧、pH值改变等
拮抗关系的利用:为筛选抗生素、食品保藏、医疗保健、
反刍动物与其瘤胃微生物
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牛与瘤胃微生物共生关系示意图
唾液 纤维质 饲料 自然 菌源
CO2,CH4,H2等
从口中呕气 排泄物 牛肉、牛奶
瘤胃
微生物大量 繁殖
在皱胃 大量菌体 中消化
有机酸、乙醇 瘤胃 吸收
三、寄生(parasitism)
定义: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 表,从中取得营养和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 被杀死的现象。 微生物间的寄生: 噬菌体与其宿主之间的关系;真菌对真菌的寄生;细菌或真 菌寄生于原生动物;细菌寄生于细菌:蛭弧菌寄生于 Pseudomonas phaseolicola(栖菜豆假单胞菌)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寄生关系: 植物病原体 专性寄生物和兼性寄生物 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寄生关系: 各种动物病原微生物 昆虫病原菌——生物农药 冬虫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