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数学线性规划问题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 3.3.3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第1课时)教案 必修5

高中数学 3.3.3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第1课时)教案 必修5

3.3.3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第1课时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师用书独具)●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2)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概念,会根据条件建立线性目标函数;(3)了解线性规划的图解法,并会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2.过程与方法(1)本节课是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知识为基础,将实际生活问题通过数学中的线性规划问题来解决;(2)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消化能力,教师可通过激励学生探究入手,讲练结合,真正体现数学的工具性,同时,借助计算机的直观演示可使教学更富趣味性和生动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创新;(2)渗透集合、数形结合、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寻求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难点:利用图解法求最优解.为突出重点,本节教学应指导学生紧紧抓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代数问题几何化.解决难点的方法是精确作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代数问题几何化.(教师用书独具)●教学建议从内容上看,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直线方程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对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深化和再认识、再理解.它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属于数学建模,是初等数学中较抽象的,对学生要求较高,又是必须予以掌握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建议教师可以通过激励学生探究入手,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让学生体味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另外,教师还可借助计算机直观演示利用图解法求最优解的过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域、线性规划问题等概念.⇒结合教材让学生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通过例1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巩固掌握利用图解法求最优解的步骤.⇒通过例2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利用线性规划研究字母参数的方法.⇒通过例3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求非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的方法.⇒归纳整理,进行课堂小结,整体认识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当堂双达达标,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反馈矫正.(对应学生用书第56页)课标解读1.了解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2.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过程,特别是确定最优解的方法.(重点、难点)可行域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称为可行域.线性规划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通常称为线性规划问题,上述只含两个变量的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可用图解法解决.(对应学生用书第56页)线性规划问题设z =3x +5y ,式中变量x 、y 满足条件⎩⎪⎨⎪⎧x +2y ≥3,7x +10y ≥17,x ≥0,y ≥0.求z的最小值.【思路探究】【自主解答】 画出约束条件表示的点(x ,y )的可行域, 如图所示的阴影部分(包括边界直线).把z =3x +5y 变形为y =-35x +z 5,得到斜率为-35,在y 轴上的截距为z5,随z 变化的一族平行直线.作直线l :3x +5y =0,把直线向右上方平行移至l 1的位置时,直线经过可行域上的点M ,此时l 1:3x +5y -z =0的纵截距最小,同时z =3x +5y 取最小值.解方程组⎩⎪⎨⎪⎧x +2y =3,7x +10y =17,得M (1,1).故当x =1,y =1时,z min =8.1.由本例可以看出,解线性规划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最优解的对应点是最大值点,还是最小值点.对于目标函数z =ax +by ,当b >0时,直线截距最大时,z 有最大值,截距最小时,z 有最小值;当b <0时,则相反.2.图解法是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有效方法,其关键是利用z 的几何意义求解.平移直线ax +by =0时,看它经过哪个点(哪些点)时最先接触可行域和最后离开可行域,则这样的点即为最优解,最优解一般是在可行域的边界取得.设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x -y +2≥0,x -5y +10≤0,x +y -8≤0,则目标函数z =3x -4y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多少.【解】 作可行域如图所示,解⎩⎪⎨⎪⎧x -y +2=0,x +y -8=0得⎩⎪⎨⎪⎧x =3,y =5,∴A (3,5).解⎩⎪⎨⎪⎧x +y -8=0,x -5y +10=0得⎩⎪⎨⎪⎧x =5,y =3,∴B (5,3).平移直线3x -4y =z 可知,直线过A 点时,z 取最小值,过B 点时,z 取最大值. ∴z min =3×3-4×5=-11,z max =3×5-4×3=3.利用线性规划求字母参数的值(或范围)已知x ,y 满足⎩⎪⎨⎪⎧x -4y +3≤0,3x +5y ≤25,x ≥1,设z =ax +y (a >0),若当z 取最大值时,对应的点有无数多个,求a 的值.【思路探究】【自主解答】 作出可行域如图所示.由⎩⎪⎨⎪⎧3x +5y =25,x -4y +3=0,得⎩⎪⎨⎪⎧x =5,y =2,∴点A 的坐标为(5,2).由⎩⎪⎨⎪⎧x =1,3x +5y =25,得⎩⎪⎨⎪⎧x =1,y =4.4,∴点C 的坐标为C (1,4.4).当直线z =ax +y (a >0)平行于直线AC ,且直线经过线段AC 上任意一点时,z 均取得最大值,此时有无数多点使z 取得最大值,而k AC =-35,∴-a =-35,即a =35.1.本题中,z 取最值时对应的点有无数多个,故这无数多个对应点构成平面区域的一段边界.2.解线性规划问题时一般要结合图形(平面区域)及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解题.若x ,y 满足约束条件⎩⎪⎨⎪⎧x +y ≥1,x -y ≥-1,2x -y ≤2,目标函数z =ax +2y 仅在点(1,0)处取得最小值,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作出可行域,让目标函数所表示的直线过定点,观察斜率的范围,构建不等式求参数范围.如图所示,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三角形,目标函数z =ax +2y ,即y =-a 2x +z 2仅在点(1,0)处取得最小值,故其斜率应满足-1<-a 2<2,即-4<a <2.故填(-4,2).【答案】 (-4,2)求非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已知x ,y 满足条件⎩⎪⎨⎪⎧7x -5y -23≤0,x +7y -11≤0,4x +y +10≥0.(1)求u =x 2+y 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求z =yx +5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思路探究】【自主解答】 画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1)∵u =x 2+y 2,∴u 为点(x ,y )到原点(0,0)的距离,结合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可知,点B 到原点的距离最大,而当(x ,y )在原点时,距离为0.由⎩⎪⎨⎪⎧7x -5y -23=0,4x +y +10=0得点B 的坐标为(-1,-6),∴(x 2+y 2)max =(-1)2+(-6)2=37,(x 2+y 2)min =0. (2)z =yx +5=y -0x --5,所以求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是求可行域内的点(x ,y )与点(-5,0)连线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设点M 的坐标为(-5,0),由⎩⎪⎨⎪⎧x +7y -11=0,4x +y +10=0得点C 的坐标为(-3,2),由(1)知点B 的坐标为(-1,-6),∴k max =k MC =2-0-3--5=1,k min =k MB =-6-0-1--5=-32,∴yx +5的最大值是1,最小值是-32. 1.本题中,(1)x 2+y 2是平面区域内的点(x ,y )到原点的距离的平方;(2)y x +5=y -0x --5可看成平面区域内的点(x ,y )与点(-5,0)连线的斜率.2.解决此类问题,应先准确作出线性约束条件表示的平面区域,然后弄清非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已知x ,y 满足⎩⎪⎨⎪⎧x -y +2≥0,x +y -4≥0,2x -y -5≤0.(1)求z =x 2+y 2+2x -2y +2的最小值; (2)求z =|x +2y -4|的最大值. 【解】 (1)作出可行域,如图所示, ∵z =(x +12+y -12)2,∴z 可看作是可行域内任意一点(x ,y )到点M (-1,1)的距离的平方. 由图可知z min 等于原点到直线x +y -4=0的距离的平方, ∴z min =(|-4|2)2=8.(2)∵z =|x +2y -4|=5·|x +2y -4|5, ∴z 可看作是可行域内任意一点(x ,y )到直线x +2y -4=0的距离的5倍. 由图可知点C 到直线x +2y -4=0的距离最大.由⎩⎪⎨⎪⎧x -y +2=0,2x -y -5=0得点C (7,9),∴z max =|7+2×9-4|5×5=21.(对应学生用书第58页) 直线的倾斜程度判断不准致误已知⎩⎪⎨⎪⎧11x +4y ≤44,7x +5y ≤35,6x +7y ≤42,x ≥0,y ≥0,求z =x +y 的最大值.【错解】 作出可行域,如图所示.作出直线l 0:x +y =0,将它移至点B ,则点B 的坐标是可行域中的最优解,它使z 达到最大值.解方程组⎩⎪⎨⎪⎧11x +4y =44,7x +5y =35,得点B 的坐标为(8027,7727).所以z max =8027+7727=15727.【错因分析】 将直线l 0向上移动时,最后离开可行域的点不是点B 而是点A ,这是由于直线倾斜程度不准确引起的,由于三条边界直线的斜率依次是-67,-75,-114,而目标函数z =x +y 的斜率为-1,它夹在-67与-75之间,故经过点B 时,直线x +y =z 必在点A 的下方,即点B 不是向上平移直线时最后离开可行域的点,而是点A .【防范措施】 解决线性规划问题时,可行域一定要准确,关键点的位置不能画错,若数据比较大,不易画图,也可用斜率分析法确定关键点或取得最值点.【正解】 作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上图.作出直线l ′0:x +y =0,将它向上平移,当它经过点A 时,z 取得最大值.解方程组⎩⎪⎨⎪⎧7x +5y =35,6x +7y =42,得⎩⎪⎨⎪⎧x =3519,y =8419,故z max =3519+8419=119191.基础知识: (1)可行域; (2)线性规划. 2.基本技能: (1)解线性规划问题;(2)利用线性规划求字母参数的值(或范围); (3)求非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 3.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 (2)函数思想; (3)转化思想.(对应学生用书第58页)1.已知实数x ,y 满足⎩⎪⎨⎪⎧x -y +5≥0,x ≤3,x +y ≥0,则目标函数z =x +2y 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 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由图可知目标函数在点(3,-3)处取得最小值-3.【答案】 -3图3-3-72.给出平面区域(包含边界)如图3-3-7所示,若使目标函数z =ax +y (a >0)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有无数多个,则a 的值为________.【解析】 由题意知-a =k AC =-35,∴a =35.【答案】 353.已知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x -y +2<0,x >1,x +y -7<0,则y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目标函数y x 是可行域上的动点(x ,y )与原点连线的斜率,最小值是k OC =95,最大值是k AO =6,又可行域边界取不到,∴95<yx<6.【答案】 (95,6)4.已知x 、y 满足条件⎩⎪⎨⎪⎧7x -5y -23≤0,x +7y -11≤0,4x +y +10≥0,求z =4x -3y 的最值.【解】 原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 其中A (4,1)、B (-1,-6)、C (-3,2). 作与4x -3y =0平行的直线l :4x -3y =t , 即y =43x -t3,则当l 过C 点时,t 最小; 当l 过B 点时,t 最大.∴z max =4×(-1)-3×(-6)=14,z min =4×(-3)-3×2=-18.(对应学生用书第97页)一、填空题1.(2013·微山高二检测)设x ,y 满足约束条件⎩⎪⎨⎪⎧x +y ≤1,y ≤x ,y ≥-2,则z =3x +y 的最大值为________.【解析】 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把z =3x +y 变形为y =-3x +z 得到斜率为-3,在y 轴截距为z 的一族平行直线,由图当直线l :y =-3x +z 过可行域内一点M 时,在y 轴截距最大,z 也最大.由⎩⎪⎨⎪⎧x +y =1,y =-2,∴⎩⎪⎨⎪⎧x =3,y =-2,即M (3,-2).∴当x =3,y =-2时,z max =3×3+(-2)=7. 【答案】 72.(2013·苏州高二检测)变量x ,y 满足⎩⎪⎨⎪⎧2x +y ≥12,2x +9y ≥36,2x +3y ≥24,x ≥0,y ≥0,则使得z =3x +2y 的值最小的(x ,y )是________.【解析】 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把z =3x +2y 变形为y =-32x +z 2,作与直线l 0:y =-32x 平行的直线l ,显然当l 经过可行域内点M 时在y 轴上截距最小,z 也最小.由⎩⎪⎨⎪⎧2x +y =12,2x +3y =24,∴⎩⎪⎨⎪⎧x =3,y =6,即M (3,6)时,z =3x +2y 的值最小. 【答案】 (3,6)3.设z =2y -2x +4,式中的x ,y 满足条件⎩⎪⎨⎪⎧0≤x ≤1,0≤y ≤2,2y -x ≥1,则z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作出满足不等式组⎩⎪⎨⎪⎧0≤x ≤1,0≤y ≤2,2y -x ≥1的可行域(如图所示),作直线2y -2x =0,并将其平移,由图象可知当直线经过点A (0,2)时,z max =2×2-2×0+4=8; 当直线经过点B (1,1)时,z min =2×1-2×1+4=4.所以z 的取值范围是[4,8]. 【答案】 [4,8]4.(2013·连云港检测)设实数x ,y 满足⎩⎪⎨⎪⎧x -y -2≤0,x +2y -4≥0,2y -3≤0,则yx的最大值是________.【解析】 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 又y x =y -0x -0表示过平面区域内一点(x ,y )与原点(0,0)的直线的斜率,由图知(x ,y )在平面区域内A 点处时直线斜率最大.由⎩⎪⎨⎪⎧x +2y -4=0,2y -3=0得⎩⎪⎨⎪⎧x =1,y =32,∴A (1,32),∴y x 的最大值为32.【答案】 325.(2013·无锡检测)二元一次方程组⎩⎪⎨⎪⎧x <0,y <0,x +y +4>0表示的平面区域内,使得x +2y 取得最小值的整点坐标为________.【解析】 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 ∵平面区域不包括边界,∴平面区域内的整点共有(-1,-1),(-1,-2),(-2,-1)三个. 代入检验知,整点为(-1,-2)时x +2y 取得最小值. 【答案】 (-1,-2)6.已知⎩⎪⎨⎪⎧x +y -1≤0,x -y +1≥0,y ≥-1,且u =x 2+y 2-4x -4y +8,则u 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 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由已知得(x -2)2+(y -2)2=(u )2,则(u )min =|2+2-1|1+1=32,u min =92.【答案】 927.已知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1≤x +y ≤4,-2≤x -y ≤2.若目标函数z =ax +y (其中a >0)仅在点(3,1)处取得最大值,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解析】 由题设知可行域为如图所示的矩形,要使目标函数z =ax +y 在点(3,1)处取得最大值,结合图形可知a >1.【答案】 (1,+∞)8.如果点P 在平面区域⎩⎪⎨⎪⎧2x -y +2≥0,x -2y +1≤0,x +y -2≤0内,点Q 在曲线x 2+(y +2)2=1上,那么|PQ |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 首先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和曲线x 2+(y +2)2=1,如图所示,从而可知点P 到Q 的距离最小值是可行域上的点到(0,-2)的最小值减去圆的半径1,由图可知|PQ |min =12+-22-1=5-1。

高三数学下册《线性规划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下册《线性规划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对于重点内容,通过重复练习、变式训练和错题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针对难点,采用分步教学,逐步引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解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建模能力的培养,设计不同背景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建立和求解模型。
-整合信息技术,如使用Excel或Lingo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线性规划问题求解的效率。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实际案例分析报告等。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选择,鼓励创新和灵活运用。
-定期进行阶段性的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辅导书、在线学习平台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线性规划问题的建模与求解,特别是图像法和单纯形法的运用。
2.难点:
-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掌握图像法中的临界点和最优解的判定方法。
-理解并运用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包括基本可行解的选取和迭代过程。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高三数学下册《线性规划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2.学会运用图像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并能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建模和求解。
3.掌握单纯形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能够运用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4.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领域,如经济、管理、工程等领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巩固,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任何问题,可通过线上平台、课后辅导等途径寻求帮助。期待大家在下次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高中数学简单线性规划教案

高中数学简单线性规划教案

高中数学简单线性规划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简单线性规划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一、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线性规划?线性规划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二、知识点讲解
1. 线性规划的定义:将问题转化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

2. 线性规划的基本步骤:确定目标函数、列出约束条件、求解最优解等。

3. 简单线性规划的例子:例如生产某种产品时的最优生产数量、销售某种商品时的最大利润等。

三、练习与应用
1.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练习简单线性规划的求解过程。

2. 给学生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尝试用线性规划方法解决。

四、总结与反思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线性规划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线性规划应用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中,并鼓励他们多做练习。

五、作业
1.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应用题作为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 提醒学生在做作业时要注意思考问题的建模和求解方法。

六、拓展
1.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领域的学者给学生讲解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线性规划竞赛或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 第三章 不等式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第2课时)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 第三章 不等式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第2课时)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3.3.2 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2、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3、会用线性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等概念;2、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3、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4、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验应用数学的快乐。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讨论,学会沟通,培养团结协作精神;2、让学生学会用运动观点观察事物,了解事物之间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画可行域;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2、解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过程,提高数学建模能力和意识。

难点:1、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2、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三、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教学模式:采用探究教学法,通过“猜想,验证,证明”来探究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并通过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的知识。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抓三线”,即(一)知识技能线(二)过程与方法线(三)能力线.“抓两点”,即一抓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二抓知识的切入点.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交流.学法设计: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讨学习知。

四、教学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因此,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复习概念,回顾方法;4、实际应用,强化思想;5、自主思考,归纳总结;6、布置作业,巩固提高.五、教学过程设计比较分析,深化认识播放片甲播放片乙节目要求片集时间(min)3.5 1≤16广告时间(min)0.5 1≥3.5收视观众(万)60 20先请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总结再根据所求设出未知参数,得到目标函数。

高中数学五第三章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第1课时)【教案】

高中数学五第三章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第1课时)【教案】

3.3.2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及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1)了解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2)掌握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3)会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2.目标解析;(1)了解线性规划模型的特征:约束条件、目标函数、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等.熟悉线性约束条件(不等式组)的几何表征是平面区域(可行域).体会可行域与可行解、可行域与最优解、可行解与最优解的关系.(2)能理解目标函数的几何表征(一组平行直线).能依据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运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出最优解和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3)在线性规划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确认的认知过程,培养解决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概念及解决问题的步骤。

难点: 把目标函数转化为斜截式方程时,对含“z”的项的几何意义与“z”最值之间关系的理解三、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教学模式:采用探究教学法,通过“猜想,验证,证明”来探究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并通过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的知识。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抓三线”,即(一)知识技能线(二)过程与方法线(三)能力线.“抓两点”,即一抓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二抓知识的切入点.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交流.学法设计: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讨学习知。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四、教学过程设计二、知识探究:问题1. 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问题。

例如,某工厂用A、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件甲产品使用4个A产品耗时1小时,每生产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产品耗时2小时,该厂每天最多可从配件厂获得16个A 配件和12个B 配件,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该厂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是什么?设甲、乙两种产品分别生产x 、y 件,应如何列式?生 由已知条件可得二元一次不等式组:⎪⎪⎪⎩⎪⎪⎪⎨⎧≥≥≤≤≤+.0,0,124,164,82y x y x y x 师 如何将上述不等式组表示成平面上的区域?生 (板演)师 对照课本98页图3。

高中数学线性规划教案

高中数学线性规划教案

高中数学线性规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2. 掌握线性规划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3. 能够应用线性规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线性规划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2. 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

3. 线性规划的解法:图形法和单纯形法。

三、教学重点:
1. 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和解法。

四、教学难点:
1. 理解线性规划的复杂问题。

2. 掌握线性规划的解题方法。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2. 课堂练习和实践操作。

六、教学过程:
1. 章节导入:通过案例分析引出线性规划问题。

2. 知识讲解:介绍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标准形式和解法。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演示线性规划的解题过程。

4. 练习训练: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应用:让学生应用线性规划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梳理。

七、教学评价:
1. 能够准确运用线性规划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 能够理解线性规划的应用场景及其实际意义。

3. 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线性规划问题。

八、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 思考线性规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以上为高中数学线性规划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数学下册《线性规划》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下册《线性规划》教案、教学设计
-问题2:请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到一个线性规划问题,运用图像法求解,并简要说明解题过程。
3.单纯形法应用题:
-利用单纯形法求解以下线性规划问题:
-问题1:某公司生产三种产品,产品1、产品2和产品3。生产一个单位产品1、产品2和产品3分别需要2小时、3小时和1小时的工时,以及3单位、2单位和1单位的原料。如果每天有18小时的工时和12单位的原料,如何分配生产三种产品的时间,使得公司每天的总利润最大?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发现线性规划问题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线性规划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学生对数学建模有一定的了解,但线性规划作为数学建模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指导。
3.导入新课: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线性规划,并简要介绍线性规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线性规划的定义:介绍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包括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等。
2.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以导入新课中的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包括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表示。
-单纯形法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对于初始基的选取和迭代过程的掌握。

线性规划教案

线性规划教案

线性规划教案【教案名称】线性规划教案【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高中数学课程,特别是高二或高三学生。

【教学时间】本教案设计为5个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

【教学内容】1. 线性规划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介绍线性规划的定义和基本术语,如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可行解等。

- 解释线性规划的基本形式,包括标准型和非标准型。

2. 图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通过图形法解决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可行域、目标函数和最优解的概念。

-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其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利用图形法求解。

3. 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介绍单纯形表和单纯形法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单纯形法的步骤和计算过程。

-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其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利用单纯形法求解。

4. 两阶段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介绍两阶段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引导学生理解两阶段法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其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利用两阶段法求解。

5. 线性规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线性规划在生产、运输、资源分配等领域的应用。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线性规划应用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提供相关案例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练习、讨论和实践等。

【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应的教材和教辅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以展示教学内容和实例。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 期中考试:设置线性规划相关的考题,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4. 期末项目: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线性规划问题一.选择题(共28小题)1.(2015•马鞍山一模)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x﹣3y的最小值()A.﹣2 B.﹣4 C.﹣6 D.﹣82.(2015•山东)已知x,y满足约束条件,若z=ax+y的最大值为4,则a=()A.3 B.2 C.﹣2 D.﹣33.(2015•重庆)若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为三角形,且其面积等于,则m的值为()A.﹣3 B.1 C.D.34.(2015•福建)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若z=2x﹣y的最大值为2,则实数m等于()A.﹣2 B.﹣1 C.1 D.25.(2015•安徽)已知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大值是()A.﹣1 B.﹣2 C.﹣5 D.16.(2014•新课标II)设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大值为()A.10 B.8 C.3 D.27.(2014•安徽)x、y满足约束条件,若z=y﹣ax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则实数a的值为()A.或﹣1 B.2或 C.2或1 D.2或﹣18.(2015•北京)若x,y满足,则z=x+2y的最大值为()A.0 B.1 C.D.29.(2015•四川)设实数x,y满足,则xy的最大值为()A.B.C.12 D.1610.(2015•广东)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3x+2y的最小值为()A.4 B.C.6 D.11.(2014•新课标II)设x,y满足约束条件,则z=x+2y的最大值为()A.8 B.7 C.2 D.112.(2014•北京)若x,y满足且z=y﹣x的最小值为﹣4,则k的值为()A.2 B.﹣2 C.D.﹣13.(2015•开封模拟)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目标函数z=x2+y2的取值范围为()A.[2,8]B.[4,13]C.[2,13]D.14.(2016•荆州一模)已知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大值为()A.3 B.﹣3 C.1 D.15.(2015•鄂州三模)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s=的取值范围是()A.[1,]B.[,1]C.[1,2]D.[,2]16.(2015•会宁县校级模拟)已知变量x,y满足,则u=的值范围是()A.[,]B.[﹣,﹣]C.[﹣,] D.[﹣,]17.(2016•杭州模拟)已知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4,则k的值为()A.1 B.﹣3 C.1或﹣3 D.018.(2016•福州模拟)若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目标函数t=x﹣2y的最大值为2,则实数a的值是()A.﹣2 B.0 C.1 D.219.(2016•黔东南州模拟)变量x、y满足条件,则(x﹣2)2+y2的最小值为()A.B.C.D.520.(2016•赤峰模拟)已知点,过点P的直线与圆x2+y2=14相交于A,B两点,则|AB|的最小值为()A.2 B. C. D.421.(2016•九江一模)如果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目标函数z=kx﹣y的最大值为6,最小值为0,则实数k的值为()A.1 B.2 C.3 D.422.(2016•三亚校级模拟)已知a>0,x,y满足约束条件,若z=2x+y的最小值为,则a=()A.B.C.1 D.223.(2016•洛阳二模)若x,y满足约束条件,则目标函数z=x+y的最大值为2,则实数a的值为()A.2 B.1 C.﹣1 D.﹣224.(2016•太原二模)设x,y满足不等式组,若z=ax+y的最大值为2a+4,最小值为a+1,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1,2]B.[﹣2,1]C.[﹣3,﹣2]D.[﹣3,1]25.(2016•江门模拟)设实数x,y满足:,则z=2x+4y的最小值是()A.B.C.1 D.826.(2016•漳州二模)设x,y满足约束条件,若z=x+3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7,则实数m=()A.B. C.D.27.(2016•河南模拟)已知O为坐标原点,A,B两点的坐标均满足不等式组,设与的夹角为θ,则tanθ的最大值为()A.B.C.D.28.(2016•云南一模)已知变量x、y满足条件,则z=2x+y的最小值为()A.﹣2 B.3 C.7 D.12二.填空题(共2小题)29.(2016•郴州二模)记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若直线y=a(x+1)与D有公共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30.(2015•河北)若x,y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为.高中数学线性规划问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8小题)1.(2015•马鞍山一模)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x﹣3y的最小值()A.﹣2 B.﹣4 C.﹣6 D.﹣8【分析】我们先画出满足约束条件:的平面区域,求出平面区域的各角点,然后将角点坐标代入目标函数,比较后,即可得到目标函数z=x﹣3y的最小值.【解答】解:根据题意,画出可行域与目标函数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目标函数在点(﹣2,2)取最小值﹣8故选D.【点评】用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时,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是关键,可先将题目中的量分类、列出表格,理清头绪,然后列出不等式组(方程组)寻求约束条件,并就题目所述找出目标函数.然后将可行域各角点的值一一代入,最后比较,即可得到目标函数的最优解.2.(2015•山东)已知x,y满足约束条件,若z=ax+y的最大值为4,则a=()A.3 B.2 C.﹣2 D.﹣3【分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确定z的最大值.【解答】解: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则A(2,0),B(1,1),若z=ax+y过A时取得最大值为4,则2a=4,解得a=2,此时,目标函数为z=2x+y,即y=﹣2x+z,平移直线y=﹣2x+z,当直线经过A(2,0)时,截距最大,此时z最大为4,满足条件,若z=ax+y过B时取得最大值为4,则a+1=4,解得a=3,此时,目标函数为z=3x+y,即y=﹣3x+z,平移直线y=﹣3x+z,当直线经过A(2,0)时,截距最大,此时z最大为6,不满足条件,故a=2,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结合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确定目标函数的斜率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3.(2015•重庆)若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为三角形,且其面积等于,则m的值为()A.﹣3 B.1 C.D.3【分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求出三角形各顶点的坐标,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求解即可.【解答】解: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如图:若表示的平面区域为三角形,由,得,即A(2,0),则A(2,0)在直线x﹣y+2m=0的下方,即2+2m>0,则m>﹣1,则A(2,0),D(﹣2m,0),由,解得,即B(1﹣m,1+m),由,解得,即C(,).则三角形ABC的面积S△ABC=S△ADB﹣S△ADC=|AD||y B﹣y C|=(2+2m)(1+m﹣)=(1+m)(1+m﹣)=,即(1+m)×=,即(1+m)2=4解得m=1或m=﹣3(舍),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以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求出交点坐标,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4.(2015•福建)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若z=2x﹣y的最大值为2,则实数m等于()A.﹣2 B.﹣1 C.1 D.2【分析】由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化目标函数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数形结合得到最优解,联立方程组求得最优解的坐标,代入目标函数求得m的值.【解答】解:由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如图,联立,解得A(),化目标函数z=2x﹣y为y=2x﹣z,由图可知,当直线过A时,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最小,z有最大值为,解得:m=1.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简单的线性规划,考查了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方法,是中档题.5.(2015•安徽)已知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大值是()A.﹣1 B.﹣2 C.﹣5 D.1【分析】首先画出平面区域,z=﹣2x+y的最大值就是y=2x+z在y轴的截距的最大值.【解答】解:由已知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当直线y=2x+z经过A时使得z最大,由得到A(1,1),所以z的最大值为﹣2×1+1=﹣1;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简单线性规划,画出平面区域,分析目标函数取最值时与平面区域的关系是关键.6.(2014•新课标II)设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大值为()A.10 B.8 C.3 D.2【分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确定z的最大值.【解答】解: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ABC).由z=2x﹣y得y=2x﹣z,平移直线y=2x﹣z,由图象可知当直线y=2x﹣z经过点C时,直线y=2x﹣z的截距最小,此时z最大.由,解得,即C(5,2)代入目标函数z=2x﹣y,得z=2×5﹣2=8.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结合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7.(2014•安徽)x、y满足约束条件,若z=y﹣ax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则实数a的值为()A.或﹣1 B.2或C.2或1 D.2或﹣1【分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得到直线y=ax+z斜率的变化,从而求出a的取值.【解答】解: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ABC).由z=y﹣ax得y=ax+z,即直线的截距最大,z也最大.若a=0,此时y=z,此时,目标函数只在A处取得最大值,不满足条件,若a>0,目标函数y=ax+z的斜率k=a>0,要使z=y﹣ax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则直线y=ax+z与直线2x﹣y+2=0平行,此时a=2,若a<0,目标函数y=ax+z的斜率k=a<0,要使z=y﹣ax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则直线y=ax+z与直线x+y﹣2=0,平行,此时a=﹣1,综上a=﹣1或a=2,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利用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结合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注意要对a进行分类讨论,同时需要弄清楚最优解的定义.8.(2015•北京)若x,y满足,则z=x+2y的最大值为()A.0 B.1 C.D.2【分析】作出题中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再将目标函数z=x+2y对应的直线进行平移,即可求出z取得最大值.【解答】解: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当l经过点B时,目标函数z达到最大值∴z最大值=0+2×1=2.故选:D.【点评】本题给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求目标函数z=x+2y的最大值,着重考查了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和简单的线性规划等知识,属于基础题.9.(2015•四川)设实数x,y满足,则xy的最大值为()A.B.C.12 D.16【分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基本不等式进行求解即可.【解答】解: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如图;由图象知y≤10﹣2x,则xy≤x(10﹣2x)=2x(5﹣x))≤2()2=,当且仅当x=,y=5时,取等号,经检验(,5)在可行域内,故xy的最大值为,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以及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利用数形结合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0.(2015•广东)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3x+2y的最小值为()A.4 B.C.6 D.【分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根据z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即可得到最小值.【解答】解: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如图:由z=3x+2y得y=﹣x+,平移直线y=﹣x+,则由图象可知当直线y=﹣x+,经过点A时直线y=﹣x+的截距最小,此时z最小,由,解得,即A(1,),此时z=3×1+2×=,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根据z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1.(2014•新课标II)设x,y满足约束条件,则z=x+2y的最大值为()A.8 B.7 C.2 D.1【分析】作出不等式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线性规划的知识,通过平移即可求z的最大值.【解答】解:作出不等式对应的平面区域,由z=x+2y,得y=﹣,平移直线y=﹣,由图象可知当直线y=﹣经过点A时,直线y=﹣的截距最大,此时z最大.由,得,即A(3,2),此时z的最大值为z=3+2×2=7,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利用数形结合是解决线性规划题目的常用方法.12.(2014•北京)若x,y满足且z=y﹣x的最小值为﹣4,则k的值为()A.2 B.﹣2 C.D.﹣【分析】对不等式组中的kx﹣y+2≥0讨论,当k≥0时,可行域内没有使目标函数z=y﹣x取得最小值的最优解,k<0时,若直线kx﹣y+2=0与x轴的交点在x+y﹣2=0与x轴的交点的左边,z=y﹣x的最小值为﹣2,不合题意,由此结合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化目标函数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由图得到最优解,联立方程组求出最优解的坐标,代入目标函数得答案.【解答】解:对不等式组中的kx﹣y+2≥0讨论,可知直线kx﹣y+2=0与x轴的交点在x+y ﹣2=0与x轴的交点的右边,故由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如图,由kx﹣y+2=0,得x=,∴B(﹣).由z=y﹣x得y=x+z.由图可知,当直线y=x+z过B(﹣)时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最小,即z最小.此时,解得:k=﹣.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简单的线性规划,考查了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方法,是中档题.13.(2015•开封模拟)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目标函数z=x2+y2的取值范围为()A.[2,8]B.[4,13]C.[2,13]D.【分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作出不等式对应的平面区域,则z=x2+y2的几何意义为动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的平方,则当动点P位于A时,OA的距离最大,当直线x+y=2与圆x2+y2=z相切时,距离最小,即原点到直线x+y=2的距离d=,即z的最小值为z=d2=2,由,解得,即A(3,2),此时z=x2+y2=32+22=9+4=13,即z的最大值为13,即2≤z≤13,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利用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结合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14.(2016•荆州一模)已知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大值为()A.3 B.﹣3 C.1 D.【分析】先根据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再利用几何意义求最值,z=2x+y表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只需求出可行域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最大值即可.【解答】解:作图易知可行域为一个三角形,当直线z=2x+y过点A(2,﹣1)时,z最大是3,故选A.【点评】本小题是考查线性规划问题,本题主要考查了简单的线性规划,以及利用几何意义求最值,属于基础题.15.(2015•鄂州三模)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s=的取值范围是()A.[1,]B.[,1]C.[1,2]D.[,2]【分析】先根据已知中,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画出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域,进而分析s=的几何意义,我们结合图象,利用角点法,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域如下图所示:根据题意,s=可以看作是可行域中的一点与点(﹣1,﹣1)连线的斜率,由图分析易得:当x=1,y=O时,其斜率最小,即s=取最小值当x=0,y=1时,其斜率最大,即s=取最大值2故s=的取值范围是[,2]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单线性规划,其中解答的关键是画出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域,“角点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常用方法.16.(2015•会宁县校级模拟)已知变量x,y满足,则u=的值范围是()A.[,]B.[﹣,﹣]C.[﹣,] D.[﹣,]【分析】化简得u=3+,其中k=表示P(x,y)、Q(﹣1,3)两点连线的斜率.画出如图可行域,得到如图所示的△ABC及其内部的区域,运动点P得到PQ斜率的最大、最小值,即可得到u=的值范围.【解答】解:∵u==3+,∴u=3+k,而k=表示直线P、Q连线的斜率,其中P(x,y),Q(﹣1,3).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得到如图所示的△ABC及其内部的区域其中A(1,2),B(4,2),C(3,1)设P(x,y)为区域内的动点,运动点P,可得当P与A点重合时,k PQ=﹣达到最小值;当P与B点重合时,k PQ=﹣达到最大值∴u=3+k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3=因此,u=的值范围是[,]故选:A【点评】本题给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求u=的取值范围.着重考查了直线的斜率公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和简单的线性规划等知识,属于中档题.17.(2016•杭州模拟)已知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4,则k的值为()A.1 B.﹣3 C.1或﹣3 D.0【分析】由于直线y=kx+2在y轴上的截距为2,即可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三角形;再由三角形面积公式解之即可.【解答】解: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下图,解得点B的坐标为(2,2k+2),所以S△ABC=(2k+2)×2=4,解得k=1.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作法.18.(2016•福州模拟)若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目标函数t=x﹣2y的最大值为2,则实数a的值是()A.﹣2 B.0 C.1 D.2【分析】画出约束条件表示的可行域,然后根据目标函数z=x﹣2y的最大值为2,确定约束条件中a的值即可.【解答】解:画出约束条件表示的可行域由⇒A(2,0)是最优解,直线x+2y﹣a=0,过点A(2,0),所以a=2,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简单的线性规划,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9.(2016•黔东南州模拟)变量x、y满足条件,则(x﹣2)2+y2的最小值为()A.B.C.D.5【分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设z=(x﹣2)2+y2,利用距离公式进行求解即可.【解答】解: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设z=(x﹣2)2+y2,则z的几何意义为区域内的点到定点D(2,0)的距离的平方,由图象知CD的距离最小,此时z最小.由得,即C(0,1),此时z=(x﹣2)2+y2=4+1=5,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结合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以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利用数形结合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20.(2016•赤峰模拟)已知点,过点P的直线与圆x2+y2=14相交于A,B两点,则|AB|的最小值为()A.2 B. C. D.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基本知识,先画出约束条件的可行域,再求出可行域中各角点的坐标,将各点坐标代入目标函数的解析式,分析后易得直线过在(1,3)处取得最小值.【解答】解:约束条件的可行域如下图示:画图得出P点的坐标(x,y)就是三条直线x+y=4,y﹣x=0和x=1构成的三角形区域,三个交点分别为(2,2),(1,3),(1,1),因为圆c:x2+y2=14的半径r=,得三个交点都在圆内,故过P点的直线l与圆相交的线段AB长度最短,就是过三角形区域内距离原点最远的点的弦的长度.三角形区域内距离原点最远的点就是(1,3),可用圆d:x2+y2=10与直线x=y的交点为(,)验证,过点(1,3)作垂直于直线y=3x的弦,国灰r2=14,故|AB|=2=4,所以线段AB的最小值为4.故选:D【点评】在解决线性规划的小题时,我们常用“角点法”,其步骤为:①由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②求出可行域各个角点的坐标⇒③将坐标逐一代入目标函数⇒④验证,求出最优解.21.(2016•九江一模)如果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目标函数z=kx﹣y的最大值为6,最小值为0,则实数k的值为()A.1 B.2 C.3 D.4【分析】首先作出其可行域,再由题意讨论目标函数在哪个点上取得最值,解出k.【解答】解:作出其平面区域如右图:A(1,2),B(1,﹣1),C(3,0),∵目标函数z=kx﹣y的最小值为0,∴目标函数z=kx﹣y的最小值可能在A或B时取得;∴①若在A上取得,则k﹣2=0,则k=2,此时,z=2x﹣y在C点有最大值,z=2×3﹣0=6,成立;②若在B上取得,则k+1=0,则k=﹣1,此时,z=﹣x﹣y,在B点取得的应是最大值,故不成立,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要注意分类讨论,属于基础题.22.(2016•三亚校级模拟)已知a>0,x,y满足约束条件,若z=2x+y的最小值为,则a=()A.B.C.1 D.2【分析】作出不等式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线性规划的知识,通过平移即先确定z的最优解,然后确定a的值即可.【解答】解:作出不等式对应的平面区域,(阴影部分)由z=2x+y,得y=﹣2x+z,平移直线y=﹣2x+z,由图象可知当直线y=﹣2x+z经过点A时,直线y=﹣2x+z的截距最小,此时z最小.由,解得,即A(1,),∵点A也在直线y=a(x﹣3)上,∴,解得a=.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利用数形结合是解决线性规划题目的常用方法.23.(2016•洛阳二模)若x,y满足约束条件,则目标函数z=x+y的最大值为2,则实数a的值为()A.2 B.1 C.﹣1 D.﹣2【分析】先作出不等式组的图象,利用目标函数z=x+y的最大值为2,求出交点坐标,代入3x﹣y﹣a=0即可.【解答】解:先作出不等式组的图象如图,∵目标函数z=x+y的最大值为2,∴z=x+y=2,作出直线x+y=2,由图象知x+y=2如平面区域相交A,由得,即A(1,1),同时A(1,1)也在直线3x﹣y﹣a=0上,∴3﹣1﹣a=0,则a=2,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利用数形结合以及目标函数的意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4.(2016•太原二模)设x,y满足不等式组,若z=ax+y的最大值为2a+4,最小值为a+1,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1,2]B.[﹣2,1]C.[﹣3,﹣2]D.[﹣3,1]【分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进行求解即可.【解答】解:由z=ax+y得y=﹣ax+z,直线y=﹣ax+z是斜率为﹣a,y轴上的截距为z的直线,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如图:则A(1,1),B(2,4),∵z=ax+y的最大值为2a+4,最小值为a+1,∴直线z=ax+y过点B时,取得最大值为2a+4,经过点A时取得最小值为a+1,若a=0,则y=z,此时满足条件,若a>0,则目标函数斜率k=﹣a<0,要使目标函数在A处取得最小值,在B处取得最大值,则目标函数的斜率满足﹣a≥k BC=﹣1,即0<a≤1,若a<0,则目标函数斜率k=﹣a>0,要使目标函数在A处取得最小值,在B处取得最大值,则目标函数的斜率满足﹣a≤k AC=2,即﹣2≤a<0,综上﹣2≤a≤1,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根据条件确定A,B是最优解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注意要进行分类讨论.25.(2016•江门模拟)设实数x,y满足:,则z=2x+4y的最小值是()A.B.C.1 D.8【分析】先根据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设t=x+2y,把可行域内的角点代入目标函数t=x+2y 可求t的最小值,由z=2x+4y=2x+22y,可求z的最小值【解答】解:z=2x+4y=2x+22y,令t=x+2y先根据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如图所示设z=2x+3y,将最大值转化为y轴上的截距,由可得A(﹣2,﹣1)由可得C(﹣2,3)由B(4,﹣3)把A,B,C的坐标代入分别可求t=﹣4,t=4,t=﹣2Z的最小值为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用平面区域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简单的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属中档题.26.(2016•漳州二模)设x,y满足约束条件,若z=x+3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7,则实数m=()A.B. C.D.【分析】由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化目标函数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数形结合得到最优解,联立方程组求得最优解的坐标,进一步求出最值,结合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7求得实数m 的值.【解答】解:由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如图,联立,解得A(1,2),联立,解得B(m﹣1,m),化z=x+3y,得.由图可知,当直线过A时,z有最大值为7,当直线过B时,z有最大值为4m﹣1,由题意,7﹣(4m﹣1)=7,解得:m=.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简单的线性规划,考查了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方法,是中档题.27.(2016•河南模拟)已知O为坐标原点,A,B两点的坐标均满足不等式组,设与的夹角为θ,则tanθ的最大值为()A.B.C.D.【分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数形结合求出A,B的位置,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求出夹角的余弦,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要使tanθ最大,则由,得,即A(1,2),由,得,即B(2,1),∴此时夹角θ最大,则,则cosθ==,∴sin,此时tan=,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以及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利用数形结合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8.(2016•云南一模)已知变量x、y满足条件,则z=2x+y的最小值为()A.﹣2 B.3 C.7 D.12【分析】先由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再求出可行域各个角点的坐标,将坐标逐一代入目标函数,验证即得答案.【解答】解:如图即为满足不等式组的可行域,将交点分别求得为(1,1),(5,2),(1,)当x=1,y=1时,2x+y=3当x=1,y=时,2x+y=当x=5,y=2时,2x+y=12∴当x=1,y=1时,2x+y有最小值3.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用平面区域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简单的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属中档题.二.填空题(共2小题)29.(2016•郴州二模)记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若直线y=a(x+1)与D有公共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4].【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我们要先画出满足约束条件的平面区域,然后分析平面区域里各个角点,然后将其代入y=a(x+1)中,求出y=a(x+1)对应的a的端点值即可.【解答】解:满足约束条件的平面区域如图示:因为y=a(x+1)过定点(﹣1,0).所以当y=a(x+1)过点B(0,4)时,得到a=4,当y=a(x+1)过点A(1,1)时,对应a=.又因为直线y=a(x+1)与平面区域D有公共点.所以≤a≤4.故答案为:[,4]【点评】在解决线性规划的小题时,我们常用“角点法”,其步骤为:①由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②求出可行域各个角点的坐标⇒③将坐标逐一代入目标函数⇒④验证,求出最优解.30.(2015•河北)若x,y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为3.【分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确定的最大值.【解答】解: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ABC).设k=,则k的几何意义为区域内的点到原点的斜率,由图象知OA的斜率最大,由,解得,即A(1,3),则k OA==3,即的最大值为3.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结合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以及直线的斜率,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