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日据时期的殖民统治〉补充讲义
高一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PPT教学课件[1]
![高一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PPT教学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06a2a7a6a417866fb94a8e66.png)
(2)汪伪政权的建立
● 时间:1940年3月 ● 地点:南京 ● 实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产物和工具
2、推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1)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2)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
二、经济掠夺
1、总方针: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2、表现
方面 农业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 殖民统治
一、政治奴役
1、扶植傀儡政权—汪伪政权的建立
(1)背景
●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标志:1938年10月日军攻占广州武汉 日本方面: 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抗日根据地的威胁
原因 中国方面:正面战场败退、人民抗日力量不足
1938年12月,日本首相近卫发表声明:
为建立“东亚新秩序”,提出所谓“善邻 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 原则。
工矿交通运 输业 金融
方式或手段
目的
1、强占耕地
2、低价收购农产品
以
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定为“统制事业”, 战
由日本公司专营,企业的经营权由日方掌握
养
1、强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战
2、开设金融机构,滥发伪币Fra bibliotek军用票3、增加苛捐杂税
日 本
顿日 饭本 前统
兵
祈治
装 束
祷者 ,推 感行
的
谢奴
伪 满
日本首相平沼表示:
蒋介石将军与其领导之政府,假使能重新 考虑其反日态度,与日本共同合作,谋东 亚新秩序之建立,则日本准备与之作中止 敌对行为之谈判。
●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对国民党
速
占领 武汉广州
战
速
决
中国近代史纲要讲义第1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才造成中国近现代的落后,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同时使学生认识,正是由于中国各阶层民众的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和爱国主义的传统,才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二、重点和难点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造成的危害。
2.分析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三、计划课时:2课时这一章共有两条线索,三个基本问题。
这两条基本线索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前后长达100多年的时间,本章所讲只是1840年到1919年这一段的情况。
三个基本问题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什么要使用“资本-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呢?因为这个概念更准确的界定了我们经常所说的外国侵略中外国一词的本质属性。
本章所讲这一段时间,正是西方和日本的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及帝国资本主义这个阶段。
本章所讲的反对外国的侵略的斗争,即包括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也包括帝国资本主义阶段,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间,更要注意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是学习中国近代80年历史的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掌握了这个基本问题,我们就能够更好的分析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很多事件,弄清这个问题,是研究这中国近代这80年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特点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
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在中国近代这80年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进程和结果,就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云南省芒市中学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优秀教案

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汪精卫亲日派集团投敌叛国建立伪政权;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奴化政策;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2.解析(1)通过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述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的过程及其卖国行径,使学生认识汪伪政权是日本统治中国的工具,汪伪集团是中华民族的败类,从而激发学生对卖国贼的仇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正义感。
(3)通过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讲述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使学生体会到沦陷区人民过着水深火热般的亡国奴生活,培养学生坚决反对法西斯、反对侵略战争的情感。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及其原因;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日本侵略对论陷区的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人民对日伪殖民统治的斗争。
2、解析(1)正确分析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2)归纳概括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种种罪行,分析日本对沦陷区经济掠夺的手段及方式。
(3)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人民反对日伪殖民统治的特征。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重点。
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进攻。
就中国方面看,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这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所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双方面的。
学生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容易出现片面性。
教师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教案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汪精卫亲日派集团投敌叛国建立伪政权;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奴化政策;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举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种种罪行,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日本首相平沼所说的一段话的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将第一个子目内容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2.通过小结时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归纳,可以将本课内容加以整理,形成整体认识。
3.注重音乐及影像资料的运用,尽量让枯燥的历史通过现代化的媒体生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汪精卫集团投敌卖国,成为可耻的汉奸卖国贼,汪伪政权也就成了日本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汪精卫等人是历史的罪人,他们的行为将受到中国人民永远的谴责和唾骂。
2.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暴的法西斯统治,给沦陷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激发学生坚决地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情感;同时对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应该倍感珍惜。
3.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打击和动摇了日伪的统治。
正是因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不断反抗,我们才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及其后果;日本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
难点:日本对沦陷区掠夺的内容、方式和手段。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方面: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包括1.影像资料:《铁道游击队》片断。
2.音乐资料:歌曲《在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
3.图片资料:《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等相关图片。
4.文字资料幻灯片:抗战的防御和相持阶段的时间划分、日本首相平沼所说的一段话、日本对中国沦陷区经济掠夺的三种方式和手段、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2024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小册新人教版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背景内忧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外患美国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港口,其他西方国家接踵而至,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政治前提倒幕派发动政变,支持天皇亲政,结束了幕府统治开始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内容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意义积极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消极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启示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国情;重视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要向先进国家学习,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等易误警示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日本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知识拓展中、日近代化过程中的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1)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单纯引进西方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顽固派的阻挠;洋务运动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洋务派内部的腐败;外国势力的打压。
(2)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力量强大;在推翻幕府统治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日本全方位学习西方;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图片解读:1853—1854 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并强迫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在列强的侵略下,日本被迫开放了下田、横滨等6 个港口。
因天皇大权旁落,统治阶级内部分化,西南地区出现强藩,日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德川幕府陷于孤立状态。
图片考点:19 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倒幕运动的原因、明治维新的背景。
图片解读:本图记录了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教育改革的历史事实。
高一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1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 陷区的殖民统治
1938年
沦陷区的
经济掠夺
日
集中军事力量进攻抗 日根据地
政治诱降为主,军 事进攻为补
敌后根据地
汪国
蒋
推行奴化教育
加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习年限的比重,从小 学 灌输奴化思想。 校 教 育 日语定为必修课,限定用日语,企图实现其
同化政策
社 奴化宣传 会 教 育 反共宣传
日 本
饭 前 祈
日 本 统
兵 祷治
装 束
, 感 谢
者 推 行
的 日奴
伪 满
本 皇 军
化 教 育
洲 的强
国
恩 赐
迫 学
学 学校每周定时升降日本和伪满洲国国旗,向日本生天皇和伪
满书洲》伪国,满皇进洲帝行国行日国9满0民度一优鞠德躬一级礼心学,日校宣满日读协语溥和课仪训本《话访介生日绍回伪銮满每顿训区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乡运动” 保甲连坐制度等恐怖政策
中共的方针:“隐蔽精干,长期埋伏, 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1939年1月,汪精卫投敌,国民党永远开除汪 的党籍
成一 立九 了四 伪零 国年 民三 政月 府,
汪 精 卫 在 南 京
野蛮的经济掠夺
农业 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工矿交通 运输业
直接控制、实行“军管理”和“委托经 营”,“中日合办”的“统制事业”,由 日方掌握经营权,使中国成为日本工业的 原料基地。
金融业 强占银行,掠夺金银、现款;滥发伪币, 印制军用票,增加100多种杂税。
劳动力方面 强制劳役,强制征兵,强制移民 或送往日本服苦役。
正在掠夺中国民财的日本士 兵
高一历史下册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0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
2.掌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3.了解汪精卫亲日派集团叛国投敌建立伪政权的情况。
4.掌握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推行奴化教育的内容。
5.掌握日伪政权在沦陷区进行残暴统治的手段。
6.掌握沦陷区人民反抗斗争的主要形式。
二、德育目标1.在认识和揭露汪精卫亲日派集团叛国投敌可耻行径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不畏强暴、不受利诱,保持民族气节的精神。
2.通过对沦陷区人民反抗日伪残暴统治斗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继承中华民族勇于斗争的优良传统。
三、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日本在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的几方面表现,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及其产生的后果。
2.日本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
●教学难点日本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经济掠夺的方式和手段。
●教具准备1.小黑板(课前在上面画好《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一张空表)。
2.投影仪。
●教学方法1.讲述法:注意叙述的流畅、系统,概述语言要精确、合理。
2.谈话法:对于教材中理性分析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以问答形式进行。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课内容比较枯燥,形式上比较“散”,并且缺少用以连缀教学过程的具体历史事件和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增强教师讲述对学生的吸引力。
2.多问学生一些“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可穿插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4.如有条件的话,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一些有关的影音资料,以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之一,导入语例示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共双方的抗战情况。
这一时期,国民党的抗战是比较努力的,但由于其片面抗战路线、敌强我弱等原因,不断丧师失地,使大片国土沦陷,而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则将主力转向敌后,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高一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PPT优秀课件

3、在沦陷区,被日本以“中日合办”名义定为“统 制事业”的行业是
A银行业、矿业、钢铁工业 B、交通运输业、轻工业、矿业 C、矿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 D、纺织业、机械工业、水泥制造业 4、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宣传法西斯主义 B、培养和训练反共人士C、欺 骗舆论,缓和民族矛盾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汪伪政权的建立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标志: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
(2)原因 战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长,兵力、物力,财力不足
①日本 抗日根据地的威胁 正面战场连续败退
②中国 抗日力量还要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才 打败侵略者。
2、日本改变侵华政策 (1)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
中国:正面战 场失利;抗战 还需长期斗争
抗日 战争 进入 相持 阶段
日本对中 国政策的 调整
中国:汪 伪政权
课堂练习
1、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是 A、淞沪会战的结束 B、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D、抗战相持阶段的到 来
2、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 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2)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实行同化政策 华北:治安强化运动
(3)政治上 华中:清乡运动
2、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工人罢工
(1)表现 农民暴动
(2)作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 统治,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 主义压迫的决心。
1938 年10 月, 广州 武汉 失陷
日本:战线过 长;抗日根据 地的威胁
根据地。 (2)对于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 座号: 姓名:
复习:台湾历史的分期
约公元
公元
公元
1600年
1662年 1683年
公元 1895年
公元 1945年
【史前】时 【国际竞
代
逐】时期
【郑 氏】 时期
【清领】时期
【日据】 时期
【中华民国】在台湾
壹、昙花一现的台湾民主国
一、马关条约 (一)光绪20年(公元1894年),清廷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结果清廷
2.年号为「永清」,表示永远隶属于清朝。
3.就职当天仍然穿清朝的朝服,可知台湾民主国成立的用意。
贰、前仆后继的武装抗日
一、汉人的武装抗日 (一)前期:
1.时间:公元1895到1902年。 2.抗日行动:抗日分子在各地发动多次抗日事件。 3.日方因应:当时的台湾总督府采取【镇抚兼施】的策略,一方面以武
期 郑 经 1.称台湾为【东宁】。 2.一府:承天府;二州:天兴州、万年州。
1.清廷消极治台,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下
辖诸罗、台湾、凤山三个县。
前 期 2.受人民【拓垦】、【民变】等因素的影响,雍正、嘉庆
清领时 期
年间陆续增设县、厅,从一府三县增至一府四县三 厅。
1.【牡丹社】事件后,清廷治台转趋积极。【沈葆桢】增 后 期 设台北府等府、县。
原住民的生活空间,又以强大军队讨伐反抗的部落;同时也强化隘
勇线的作用,配合物资限制,迫使原住民屈服。 ※【隘勇线】:清代,在沿山地界线设置【隘寮】,以便壮丁守卫及
围堵原住民的活动。日据时期,隘寮数量大增,隘寮间藉联络道路 和通讯设备互相串联,形成包围局势。之后,还增设铁丝网、地 雷,甚至在铁丝网上通电,防止原住民越界。 (2)雾社(今南投县仁爱乡)原是日本治理原住民的模范部落。但原住 民因劳役负担沉重,加上其他冲突,使原住民忍无可忍。 3.经过:【泰雅】族原住民头目【莫那鲁道】领导族人趁机袭击杀害多 名日本人,总督府派军警镇压。 4.结果:莫那鲁道等人自杀,史称雾社事件。 (三)影响:雾社事件促使台湾总督府重新检讨统治原住民的政策,此后不 再发生大规模武力镇压原住民的事件。
※「台湾民主国」的成立,是马关条约之后为了要挽救台湾不被日本占领,以
「台湾人民不
愿让日本统治」为理由,向西洋国家求取插手干涉的一个外交设计,并不
是真的要独立成
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这可由它的国旗、年号及唐景崧就职当天所
穿的衣服可以看
出。如:
1.国旗用的是【蓝地黄虎】旗,而不是清龙旗,是为了避免冒犯清廷。
督专制】的统治体制,不受台湾民意的监督。 三、地方行政制度的确立: (一)初期:总督府参考清代旧制设立县、厅。 (二)后来历经变革,至公元1920年代才确立【州、厅】的行政区画。 (三)地方长官皆为官派,地方行政机关附属于总督府,欠缺【自主权】和
【自治权】。
肆、警察制度与保甲制度
一、警察政治: (一)形成背景:台湾总督府为了加强对台湾的控制,并镇压台湾人反抗,
1.日军在由【澳底】(今台北县贡寮乡)登陆后,守军溃败,唐景嵩、丘
逢甲等人乘船返回中国大陆。 2.日军攻克基隆,进占【台北】城,举行始政典礼,开始统治台湾。 3.此时,镇守南部的【刘永福】,仍以台湾民主国的名号,结合各地军 民继续抗日;但由于【兵力】、【武器】与日军相差悬殊,节节败 退。 (三)结局:刘永福也退回中国大陆,台湾民主国宣告瓦解,日本人从此控 制台湾全岛。
【苗栗】事件 1913年 罗福星领导起事。
日本殖 【西来庵】事 1915年
日据时期最大规模的民变,余清芳等人被处
民统治 件 时期
【雾社】事件 1930年
死。
台湾原住民最大规模的抗日事 件。
「台湾行政制度的演变」学习单
时期
主要内容
郑成功 1.称台湾为【东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郑氏时
2.一府:【承天府】;二县:【天兴】县、【万年】县。
力镇压抗日运动;另一方面则订定招降办法,诱降抗日分子。 4.结果:各地抗日势力悉数瓦解。 (二)后期: 1.时间:公元1907到1915年。 2.抗日行动:此时期由于受到【中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发生了数起具有 【民族革命】性质的抗日事件,其中以【罗福星】的【苗栗事件】较 为著名。此外,【余清芳】等人领导的【噍吧哖事件】(又称西来庵 事件或玉井事件),具有宗教色彩,规模不小。 (三)结局:台湾汉人的武装抗日行动,最后都因日本的镇压而失败,转而 采取非武装的政治社会运动。 二、原住民的反抗事件 (一)起因:日本官吏及警察的残暴和压迫。 (二)抗日行动:原住民各族先后发动过一百多次的抗日行动,最著名的是 【雾社事件】。 1.时间:公元1930年。 2.背景: (1)1900年代,总督府为了掠夺山地的【樟脑】与森林资源,不仅封锁
在各地设立【派出所】,建立一套严密的【警察制度】。 (二)特色: 1.地方行政以【警察】为中心,几乎任何事务都有警察介入,是典型 的警察政治。
2.由于警察的权力很大,因此被台湾人称为【大人】。 二、保甲制度 (一)起源:「保甲」原为清代台湾的地方自卫组织,协助政府维持治安。 (二)实施背景: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加以利用,全面成立保甲制度。 (三)内容:1.以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 2.保设【保正】,甲设【甲长】,与保甲里的民众共同负【连坐】责
(D)4.下列何者为日治时期「皇民化运动」所包含的项目? (甲)改从 日本姓氏 (乙)学习日本人的生活习惯 (丙)养成对日本的爱国心 (丁)参 拜神社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乙丙丁 (D)甲乙丙丁。
(C)5.日治时期的义贼廖添丁和他的伙伴红龟仔,某日逃到彰化的乡下 地区;当地的警察会指挥何种组织来围捕他们? (A)自卫队 (B)勇士团 (C)壮丁团 (D)义勇军。
参、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
一、台湾总督府的设立 (一)时间:公元1895年。。 (二)经过:日本人在台北设立【台湾总督府】,以【台湾总督】为首长,
拥有行政、司法及军事权。 二、颁布「六三法」 (一)时间与目的:次年(公元1896),日本为了加强统治,发布「法律第
六十三号」,简称【六三法】。 (二)内容:授权【台湾总督】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 (三)影响:此后台湾总督又拥有【立法权】,集大权于一身,形成了【总
战败。 (二)第2年(光绪21年;公元1895年),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
【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 二、台湾民主国的成立与瓦解 (一)成立:
1.当清廷割让台湾的消息传来后,绅民哗然,【丘逢甲】等人决议成
立【台湾民主国】。 2.推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抗拒日本的接收。 (二)抗日经过:
洲。战争末期,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2.民族自决: (1)民族自决的理念出现于19世纪,主张各民族有权自行决定如何组织
政府,追求自己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不受外人或其他民族的 干涉。 (2)民族自决反映的是人们不愿受外族统治、殖民或并吞的基本信念。
(三)统治政策: 1.日本为因应此一变化,改采「内地延长主义」,将台湾视为是「内
2.公元1885年,台湾建省,以【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日据时期
1.台湾总督有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形成【总 督专制】的统治体制。
2.地方行政制度最后确立为州、厅制。地方行政机关附属 于【总督府】,欠缺自主权与自治权。
九十六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作业第一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C)1.许多台湾官民不能接受清廷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的决议,因 此选择如何抗拒日本的接收? (A)向日本要求修改条约内容 (B)争取英法联军的支持 (C)成立台湾民主国 (D)发起社会运 动。
(C)2.日本统治台湾后,各地时常发生武装抗日事件,日军采用武力镇 压方式,大约到何时左右才告平定? (A)公元1895年 (B)公元 1896年 (C)公元1902年 (D)公元1910年。
(A)3.「雾社事件」迫使台湾总督下台,新任的台湾总督对此一事件的 解决方式为何? (A)重新检讨原住民政策 (B)杀尽所有原住 民 (C)将原住民集体迁徙到日本去监视 (D)放任原住民自治, 总督府不再干涉。
任。 (四)任务:
1.保甲的任务主要是【辅佐警察】和【地方行政机关】,调查户口、了 解保甲内部情形、宣达政策。
2.由保甲中的青壮年男子组成【壮丁团】,协助警察救灾及镇压抗日分 子。
三、影响:此后,台湾总督府运用警察制度,辅以保甲及壮丁团,遂建立 起坚实的统治基础。
伍、日本治台政策的演变
一、【渐进主义】(非同化政策)时期(公元1895~1919年) (一)时间:从公元1895年日本领有台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C)8.「公元1930年,经过多年痛苦的生活,不满情绪已经累积到临界 点,德赛克人终于发出怒吼,以白晃晃的山刀。瞬间将雾社变成 修罗地狱。」根据这段文字叙述,此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现今的哪 一县市? (A)花莲县 (B)台中市 (C)南投县 (D)嘉义县。
(D)9.下列关于日治时期「保甲制度」的叙述,何者正确? (A)规 定十户为一保,十保为一甲 (B)是日治时期首创的制度 (C)须 辅助军队管理国防事务 (D)实施连坐法。
地」(日本)的一部分,标榜【日台合一】。 2.同时由【文官】担任总督。 3.但实际上台湾人并未获得与日本人一样的待遇。 三、【皇民化运动】时期(公元1937~1945年) (一)时间:从公元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 降】为止。 (二)背景:由于日本进入战时,为充分利用台湾的人力和资源。 (三)统治政策: 1.再度由【军事将领】担任台湾总督。 2.全力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使台湾人民「日本化」,成为真正 的「日本人」。 (四)「皇民化」内容: 1.鼓励台湾人民使用【日语】。 2.改用日本姓名。 3.穿着和服。 4.采用日本风俗和礼仪。 5.参拜日本神社。 6.征召台湾人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