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
对外经贸--微观经济学--第四章生产理论(第六七章)资料

第四章
第6页
厂商
厂商的组织形式.
合伙制企业
➢ 两个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组织
1)资金相对较多,规模较大,比较易于管理。 2)分工和专业化得到加强。 3)多人所有并管理企业,不利于协调和统一。 4)资金和规模仍有限,不利于企业发展。 5)合伙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欠稳定。
第四章
第7页
厂商
厂商的组织形式.
生产要素的种类 ➢ 劳动 ➢ 土地 ➢ 资本 ➢ 企业家才能
第四章
第21页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的种类 ➢ 劳动
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第四章
第22页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的种类 ➢ 土地
不仅指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 一切自然资源。
第四章
第23页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
公司制企业 ➢ 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 格的厂商组织 ➢ 这是一种重要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第四章
第8页
厂商
厂商的组织形式.
公司制企业
➢ 特点
1)公司为股东所有,但控制权掌握在董事 会监督下的总经理手中。
2)公司主要利用发行债券和股票来筹集资 金。
3)资金雄厚,利于规模生产,也进一步强 化了分工和专业化。
第四章
第18页
厂商
厂商的目标
结论 ➢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一个企业竞争生存的基本 准则 ➢ 这也是今后讨论中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假设
第四章
第19页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
生产过程 ➢ 把生产要素(投入)结合起来获得产出 的过程
➢ 产出最终以实物产品和无形服务形态为 结果
第四章
第20页
微观经济学第四章 生产理论

本案例选自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微观经济学
第四章 生产理论
案例: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20世纪,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改变了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 国家,如印度)的食物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平均产出因而上升。 这些进步包括高产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 械。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总的食物生产的增幅总是或多或 少地高于同期人口的增长。 粮食产量增长的源泉之一是农用土地的增加。例如,从19611975年,非洲农业用地所占的百分比从32%上升至33.3%,拉丁 美洲则从19.6%上升至22.4%,在远东地区,该比值则从2l.9% 上升至22.6%。但同时,北美的农业用地则从26.1%降至25.5%, 西欧由46.3%降至43.7%。显然,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 由于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在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饥荒仍是个严重的问题。劳 动生产率低下是原因之一。虽然其他一些国家存在着农业剩余, 但由于食物从生产率高的地区向生产率低的地区的再分配的困难 和生产率低地区收入也低的缘故,饥荒仍威胁着部分人群。
3、短期与长期 Short Run and Long Run
• 短期: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 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 长期:所有生产要素都能够改变的时 期。
即问即答
q f ( x 1 , x 2 , x 3 , x 4 x n ) (1) q f ( x 1 , x 2 , x 3 , x 4 , x n ) ( 2) q f ( L, K ) (1) q f ( L, K ) ( 2)
• 注意:
– 1)前提是一定时间,生产技术不变 – 2)产出是要素投入的最大产出 – 3) x1, x2, x3, …xn 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
微观经济学.ch04.生产理论

2.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 素投入量的比例都是固定不变的。用函数式表示: Q=min(
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Q=f(L, K )
我们现在来考察一下,当资本固定不变,而劳动投入可变的情 况下,厂商如何通过增加劳动投入来提高产量。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使用一定量的某种要素投入所获得的产量总和。即 TPL=Q=f(L)=APL•L 平均产量:平均每单位变动要素投入所能生产的产量。即 APL=TPL/L= f(L)/L 边际产量: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产量。即 MPL=TPL/L或MPL = dTPL/dL
MPL MPK 即: w r MPK r
MPL w
5.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2)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
MPL MPK 即:
w r MPK r
MPL w5. Leabharlann 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当 MP w
L
MP r
K
时,说明一单位成本的 支出,用
来购买劳动所得的边际 产量大于用来购买资本 获得的边际产量,因此 ,厂商会扩大劳动投入 量,减少资本投入量, 直到 MP w
例如:农业生产中劳动量、水 或者肥料等要素的投入。 原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 术都要求各个要素投入之间有 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 间的替代是有限制的。
K
5 4 3
2
微观经济学生产者行为理论

微观经济学生产者行为理论引言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之一是生产者行为。
生产者理论关注的是企业或个人如何做出决策,以最大化其利润或效用。
本文将介绍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要素的选择、生产的规模和生产者的供给决策。
生产要素的选择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需要决定如何分配有限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为了最大化利润,生产者需要权衡不同要素的边际产出和边际成本。
边际产出边际产出是指增加一个额外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额外产出。
生产者在选择生产要素时,会比较不同要素的边际产出,以确定哪个要素对产出的贡献更大。
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额外单位生产要素所需的额外成本。
生产者需要权衡不同要素的边际成本,以确定是否值得增加额外的要素来获得更高产出。
要素替代率要素替代率指的是一个生产要素可以用其他要素交换的比率。
通过比较不同要素的边际产出和边际成本,生产者可以确定最佳的要素组合和要素替代率。
生产的规模生产者还需要决定生产的规模,即生产的产出量。
生产规模的决策取决于市场需求、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技术。
最大化利润生产者的目标通常是最大化利润。
为了实现最大化利润,生产者需要确定产出量以及各个生产要素的使用量。
利润最大化的产出量取决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描述了产出与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帮助生产者确定产出与要素使用的最佳组合。
生产者的供给决策生产者还需要决定将产出多少供给市场。
生产者的供给决策取决于市场价格、成本和利润预期。
边际成本和供给曲线当市场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时,生产者倾向于增加供给量。
供给曲线描述了生产者在不同价格下愿意供给的数量。
供给弹性供给弹性衡量了供给数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供给弹性取决于生产者的成本结构和生产技术。
结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理解生产者行为理论,我们可以揭示市场上的供给机制和价格形成过程,为经济决策提供指导。
注:本文所描述的生产者行为理论是基于标准的微观经济学框架,实际情况可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竞争、政府政策等。
微观经济学课件第三章生产理论

劳动市场与工资决定
劳动市场
劳动市场是劳动力供求双方进行交换 的场所。
工资决定
工资差异
不同劳动力的工资存在差异,取决于 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个人能力、工作 经验等因素。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由劳动市场的 供求关系决定。
06
环境保护与生产理论
环境成本与生产决策
环境成本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包括污染治理成本、资源消耗成本等。
规模经济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逐渐 降低的现象。
规模不经济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逐渐 上升的现象。
03
生产者行为理论
利润最大化原则
利润最大化原则
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调整产量和价格来实 现这一目标。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生产者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来决定最优产 量,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产量。
如果市场不完全竞争、信息不 对称或外部性存在,则可能导 致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此时 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 。
05
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01
02
03
生产要素需求
企业根据产品需求和生产 技术,决定生产要素的需 求量。
生产要素供给
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取决于 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决策, 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
生产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供 需关系决定,价格变动会 影响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
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市场均衡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当生 产要素的需求量等于供给 量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生产要素市场 上的供求双方都能接受的 价格。
均衡数量
微观经济学-第五章 生产理论

• QL--- L的数量
• MPK--- K的边际产量
• MPL--- L的边际产量
• MPm--- 每一元成本的边际产量
二、等产量曲线
•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 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 组合的轨迹。
• 线上任何一点, K L、K组合不同, 但产量却相同。
Q
L
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生产出来的产量。
AP = TP/Q
▲边际产量MP: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
增加的产量。
MP = TP/ Q
二、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即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 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 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 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 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 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 递减的。
•
MPK MPL
----- = ----- = MPm (2)
PK
PL
• 1) PK*QK+ PL*QL = C
(成本花完)
• 2) MPK MPL ------ = ----- = MPm (每一元成本的产量相等)
PK
PL
• C --- 成本
• PK--- K的价格
• PL--- L的价格
• QK--- K的数量
• 不同的等成本线与 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 形成不同的生产均衡 点,这些生产均衡点 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 斜线。
第四节 规模报酬
• 一、规模报酬及其变动 • 二、规模报酬变动的原因 • 三、适度规模
《西方经济学》微观第五章___生产理论

固定要素
第二节 一种变动 要素的生产
一、基本的产量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总产量( 总产量(Total Product) 平均产量(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微观经济学
(一)总产量 和边际产量的关 系 (二)总产量 与平均产量的关 系 (三)平均产 量和边际产量的 关系
产量曲线图
微观经济学
二、边际收益递减 规律和生产的三个阶段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1、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可能出现递增现象 2、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生产的三个阶段: (二)生产的三个阶段:厂商的理性行为
结论: 结论:
厂商的理性决策将在第Ⅱ 厂商的理性决策将在第Ⅱ阶段进行选择
微观经济学
第三节 两种变动要素的最优组合
公式: 公式:
MRT X , Y
∆Y = ∆X
因此,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也就是生 因此,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产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产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即用一定 机会成本, 的资源生产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而牺牲掉用该 资源可以生产的其它产品的量。 资源可以生产的其它产品的量。
边际转换率具有递增性质
微观经济学
Y 产 品
0
X产品
2、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边际转换率( of Transformation)
微观经济学
定义:边际转换率是指在指意既定的条件 定义:
下,为了多生产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X),必 为了多生产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 ),必 须减少的另一种产品的量(Y)。 须减少的另一种产品的量(Y)。
MRTS
公式: 公式:
微观经济学生产论优秀课件

企业的本质
企业的本质-----企业是什么?企业为什么会 存在?企业有没有边界?
科斯(R.H.Coase)
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
企业在签订契约以及监督和激励的成本。 企业规模过大导致信息传导过程中效率的损失。
“狭义上看,交易成本指的是一项交易所 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这种成本会很 高,比如当一项交易涉及处于不同地点的 几个交易参与者时。高交易成本会妨碍市 场的运行,否则市场是会有效运行的。广 义上看,交易成本指的是协商谈判和履行 协议所需的各种资源的使用,包括制定谈 判策略所需信息的成本,谈判所花的时间, 以及防止谈判各方欺骗行为的成本。”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2,《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 ,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 (1910-)
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英国人,由于他揭 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
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获 得诺贝尔奖。
现实中的企业
1、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由生产函数
Qf(L,K)
– 假定资本投入量固定,则获得短期生产函数:
Q f(L,K)
2、TPL、APL和MPL
– 总产量(Total Product)是指与一定的可 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用TPL表示。
TP Lf(L,K)
2、TPL、APL和MPL
– 函数0<、 <1。 为劳动要素所得 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为资本要素所得在总产 量中所占的份额。
– 如果+>1,规模报酬递增; + =1,规模报酬 不变; +<1则规模报酬递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要素对要素的补充作用
为了生产出产量 f (x),需要各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 同发挥作用,这种现象表明了一种要素对另一种要素存在着补充作 用。 这种补充作用可以通过补充作用系数 Chk 来表达:
h ( x) (h, k 1,2,, n) k ( x) Chk 叫做在投入方案 x 处,要素h对要素k的补充作用系数或补充 作用率,它表明:当要素k 发挥1份作用时,要素h 必须发挥 Chk 份的 作用予以补充和配合。或者说, Chk 表示要素k 发挥一份作用所要求 的要素h 发挥的补充与配合作用的大小。 当补充作用率 Chk 变大时,意味着从技术上看,要素h 的作用相 对变大,要素h相对于要素k的重要性提升,企业可能就要增加要素 h的投入量或者减少要素k的投入。因此,当 Chk(x) 变大时,xk /xh就要 变小:Chk(x)与xk /xh 反向变动。可见,补充作用系数对于企业的生产 安排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Chk Chk ( x)
3. CD生产函数与齐次技术
高级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
任何企业都希望最大化自己的利润而非最小,这是经济学的又 一个先验命题,从古至今的经济学流派无不接受、继承和发展这一 命题,利润最大化问题得到了深入研究。 本讲首先从技术层面对生产活动进行分析,然后从收益与成本 的经济角度,分析企业如何安排产品的生产,揭示生产活动的基本 规律,建立生产最优化理论。 同前面假定消费者是价格的接受者一样,本讲也假定企业是价 格的接受者,即所考虑的企业属于竞争性企业。 我们将依然在商品空间 R 中讨论,不过它已成为一种“n + 1” 框架: = n + 1,即 n 种要素加上 1 种产品。
(二) 生产函数
在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企业投入一定数量的若干 种要素,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这样,在产品产量与要素投入之 间就产生了一种对应关系,称为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tion)。 生产函数由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所确定,是企业技术水平的反 映。务必注意,与要素投入相对应的产量必须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 下按照这种投入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 n 一般来说,企业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f : R R 。这个函数 f 也就代表着企业的技术水平,技术进步正是指 f 的提升性变动。 n R 满足如下四个通常的条件: 假设PF 生产函数 f : R (1) 无投入无产出: f (0) = 0 ; n )( f ( x) 0) ; (2) 非负性:(x R (3) 连续性:f (x)是连续函数,即投入变动不大时,产量变动不大; n n (4) 光滑性:f (x) 在要素空间R 内部连续可微,且对任何 xR ,都 有 f ( x) ( f1( x), f 2( x),, f n( x)) 0 。这就是说,企业可 以比较精确地测定投入变动引起的产量变动。
一、技术水平与生产函数
企业组织生产,技术是基础。这里的技术含义是广泛的,包括 生产所需的一切软、硬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 在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企业投入一定数量的若干种生产要 素,便可以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这样,在要素投入与产品产量 之间便产生了一种对应关系,它就是生产函数。 不同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函数,高技术水平表现可以用更少 的投入来生产出来。 这种以投入为开端,产出为终端的过程,叫做生产过程。 企业 的生产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组织管理水平及企业家才能等,都在 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并且完全体现在生产函数中。
(一) 生产要素
产品不会无中生有。企业要生产,就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我们把组织生产所必需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叫做生 产要素,简称为要素。 人力要素:投入的各种劳动与智慧。比如体力与脑力劳动、熟 练与非熟练劳动、简单与复杂劳动、知识、技能与才智等。 物力要素:投入的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本。自然资源包括原 材料、土地、矿藏、海藏等,物质资本包括生产者拥有的厂房、设 施、设备、装备、硬件技术等。 财力要素:生产者拥有的货币资本、生产者的资金来源以及筹 资手段(如贷款、发行证券)的有效程度等。这些财力可用于满足流 动资金需要,可用于购买生产所需物品,可用于人力资源储备等。 以上所有这些生产要素又可以概括为四大类:资源、资本、劳 动、企业家才能。 n 还可以更一般地把生产要素区分为 n 种,从而 R 代表要素投入 n 空间,简称为要素空间,向量 x R 叫做要素向量或 要素组合或 投 入向量或 投入方案。我们将采用这种一般性的表示方式。
1. 生产要素的贡献与作用
利用生产函数,可以测定任何投入方案处每种生产要素的贡献 (即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或者要素的重要性)大小。 ( x) ,即增加要素 h 的投入量一个 边际产出:MP h MP h ( x) f h 单位所能带来的产量增加量。 边际贡献: h h( x) xh f h( x) f ( x) ,即要素 h 对生产的贡献 h 是指按照边际产出计算的要素 h 的产出占全部产出的比例。 要素的 边际贡献不但表明了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大小,而且表明了要 素对于生产的重要性程度。要素的贡献、作用与重要性三者之间是 相辅相成的一致关系。 边际贡献 h(x) 还有另一层含义:它是产出对要素 h 的弹性,即 h(x)等于产量变化幅度与要素 h 的投入量变化幅度之比。 x f ( x ) h h ( x ) ( x ) 全部要素(边际)贡献: h f ( x) h 1 h 1 (x) > 1:各种要素投入增加一倍时,产量增加高于一倍。 (x) < 1:各种要素投入增加一倍时,产量增加低于一倍。 (x) = 1:各种要素投入增加一倍时,产量同时增加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