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添加时间:2013-9-23 15:07:49 通知公告阅读:1555 来源:刘瑞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改

革的意见》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以下简称项目库)是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项目库分为省级部门项目库和省财政项目库。

第三条省级所有财政专项资金都要实行项目库管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级联网、数据共享。

第四条项目库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统一建设、分工负责原则。省财政厅负责统一制定项目库管理的规章制度、办法,统一建设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省级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及权限分工负责管理本部门项目库。

(二)保证重点、滚动管理原则。项目库项目按照规范程序进行申报审核,择优排序,保证重点,及时入库,定时清结,滚动管理。

(三)全程监管、追踪问效原则。项目库中已安排的项目实行预算分配、执行、监督、决算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第二章项目库的建立与项目分类

第五条省级部门项目库由省级主管部门设立,对省级相关单位申报的项目和各市县对口部门汇总报送的项目进

行审核、筛选、排序后进入项目库。省级部门项目库由本部门履行预算管理工作的处室或部门指定的职能机构具体管理。

省级部门项目库管理的主要职责:

(一)根据本部门工作职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会同财政等相关部门提出专项资金项目安排的重点、方向和绩效目标,发布项目征集指南或文件,征集具体项目;

(二)开展项目评审论证,对所征集的项目进行评审汇总,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择优筛选、排序后形成项目计划,并报送省财政项目库;

(三)组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

(四)配合省财政厅开展对省财政项目库的清理和滚动管理;

(五)检查监督项目库中已安排项目的实施情况。

第六条省财政项目库由省财政厅设立,对省级主管部门和各市县财政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筛选、排序后,进入项目库。省财政项目库由负责省级部门预算编制的机构具体管理。

省财政项目库管理的主要职责:

(一)制定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制度和办法;

(二)审查省级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上报的项目,提出审核意见;

(三)组织开展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

(四)检查监督项目库中已安排项目的实施情况;

(五)定期组织项目库清理;

(六)开发、管理和维护项目库系统。

第七条项目库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一)按资金分配方式分为:申报项目类和因素分配类;

(二)按照项目设立主体分为:中央部委确定项目,省委、省政府确定项目,部门项目和其他项目;

(三)按项目实施期限分为:跨年度项目、一次性项目和经常性项目;

(四)按项目入库时间顺序分为:延续项目、结转备选项目、新增项目。

第三章项目的申报与审核

第八条根据省财政设立的专项资金类别,除基本建设资金外,其他申报项目类的资金,项目申报与审核程序如下:

(一)每年7月份,省级主管部门(或会同省财政厅)发布项目征集指南或文件,征集下年度具体项目;

(二)项目单位按照指南要求,通过项目库系统申报项目,同时,填报项目标准文本,并附报相关的法人证明文件、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以及与项目相关的审批(核准、备案)文件等;

(三)市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筛选排序后,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汇总上报省级部门项目库;

(四)省级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对市县和省级相关部门上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其中对社会影响较深、数额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重点项目,可根据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并依据审核通过的项目,编制项目计划。

第九条项目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申报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省上的相关政策规定;申报的条件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申报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申报的资金规模、支出标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第十条各级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是项目管理和执行的主要责任人,对审核申报的项目或提供的资金分配因素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项目,不得进入省级部门项目库或省财政项目库。

(一)重复申报的项目;

(二)越级申报的项目;

(三)需经发展和改革、土地、环保和许可权管理等相关部门审批(核准、备案),但尚未取得批复文件的项目;

(四)近三年内存在项目验收不合格、绩效考评较差、会计信息不实、违纪违规等不良记录的项目单位申报的项目;

(五)申报资料不实、弄虚作假的项目。

第十二条基本建设资金项目计划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后纳入部门项目库管理,同时报送省财政项目库。

第十三条按因素分配管理的资金,项目计划和预算下达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切块分配市县的资金,由省财政厅按照相关因素数据进行测算分配,并下达预算。对省财政下达的专项资金,市县要根据项目库管理的要求,征集、审核项目,下达项目计划及资金预算,并将最终结果上报省财政项目库备案。

(二)按特定任务、对象分配补助补贴的资金,由省级或市县相关部门提供资金分配因素数据,经省财政厅审核后确定分配计划,并下达资金预算。分配因素数据和分配计划结果纳入省财政项目库管理。

第十四条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中属于配套中央专款安排项目的资金,按照财政部要求具体办理。项目计划和资金预算纳入省财政项目库管理。

第四章项目的批复与实施

第十五条每年10月底前,省级主管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将编制的下年度省级专项资金预算和项目计划报送省财政厅。经省财政厅审核,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财政项目库,并结合当年省本级财力状况,按照保障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确定项目,于12月底前汇总编制下年度省级专项资金预算。

第十六条省本级年度财政预算经法定程序批准后,由省财政厅按照确定的专项资金预算数通知省级各主管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省级主管部门(或会同省财政厅)依此下达项目计划,其中对需公示的项目进行公示后再予下达。省财政厅依据项目计划下达资金预算。

第十七条项目计划和预算一经批复下达,部门和项目单位不得随意调整。如项目发生终止、撤销、变更的,项目单位需按程序报省级主管部门审核调整项目计划,省财政厅

相应调整预算。因重大政策调整或难以预料的特殊因素确需增加项目或追加预算的,由省级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审核后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

第十八条纳入政府采购或国库集中支付的项目应当按照政府采购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项目的清理与滚动

第十九条省级主管部门要设专人负责项目库管理,及时更新项目库信息,确保项目库基础信息真实、有效,切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及时上报项目执行情况。

第二十条省财政厅和省级主管部门要定期开展项目库项目的清理工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项目,要及时调整清理出项目库。

(一)撤销或被有关部门勒令终(中)止的项目;

(二)因不可抗力影响无法继续实施或被发现有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项目;

(三)入库三年仍未安排资金的项目;

(四)验收或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项目。

第二十一条延续项目要严格按照立项时核定的分年度预算逐年编报。项目的名称、编码、资金的使用方向不得变动,如有内容变动或项目到期需继续安排预算的,应视同新增项目重新申报。

第二十二条清理后保留的延续项目和备选项目,滚动转入下一年度省级部门项目库,在以后年度安排项目时优先给予安排。

第六章项目的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

第二十三条各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对项目的申报、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单, 位和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验收,并将项目完成情况及验收结果及时反馈给省级部门项目库和省财政项目库。

第二十五条实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结果记入项目库管理系统,作为以后年度项目审批立项和安排预算的依据。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等有特殊要求的专项资金项目可暂不执行本办法。

第二十七条各市县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二〇一三年九月四日

投资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投资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建立决策科学、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市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国务院、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使用中央和省财政性资金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制度所称政府投资项目是指全额或部分使用下列政府及政府性资金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一)本级财政安排的建设资金; (二)使用国家和省投资补助及上级部门专项补助的建设资金; (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赠款; (四)政府融资用于建设的资金; (五)其他政府性资金。 第三条政府投资资金主要用于以下领域的建设: (一)城市公共设施;

(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设施; (三)本级政权基础设施; (四)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基础设施; (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项目。 第四条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重大项目要征求公众意见和专家意见; (二)坚持量入为出,保证市财政资金正常运转和平衡; (三)坚持以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为主,除重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项目外,一般不参与竞争性项目的投入; (四)坚持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严格项目审批手续; (五)坚持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项目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第五条市发展改革委是政府投资项目的综合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投资主管部门),负责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库建设、规划和计划编制、项目审批、招投标方案核准、投资计划下达和实施监督、项目稽察等综合管理。建设、规划、国土、环保、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科技以及综合招投标、国有资产、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职能部门,按各自职

应用文-推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预算管理

推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在全国 系统逐步推开,各级财政机关部正式编制了本部门2001年的部门预算。其中涉及人员部分和公用经费部分的问题,因政策标准比较清楚,易于统一,故都有了较为明确的处理方法,但是对于占每年财政支出相当大比例的专项资金的预算 却一直存在着审批管理人为影响大、随意性强等方面的问题,而专项追加的随意性正是造成财政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适应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规范各单位安排专项预算的行为,避免财政部门和各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批和 的随意性,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来安排预算,规范审批程序,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追加。北京市海淀区财政局,建立了《海淀区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海淀区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量化专项资金的审批程序,增强专项预算安排的透明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总体构想 专项资金的管理核心是一个滚动项目库,一套数量化指标体系。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依公共财政的思想设立的量化指标体系,将单位报送的若干年专项项目,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量化评价,将评价的结果按照分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依次提供资金安排意见,以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外部有效监督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个滚动项目库。各单位申报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均纳入项目库管理,项目库本身具备项目维护、项目评价、项目排序、财力控制、审批流程管理等多项功能,并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审系统相结合,将专项资金预算纳入整个部门预算,并将明确的财政补助专项转入财政预算执行系统进行管理。 一套量化指标体系。作为专项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专项指标评价体系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进行设立,将审批专项资金的思维过程予以细化、量化,分解为若干指标,并对应相应的分值。将申请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全部纳入此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得出相应的分值,供项目库进行排序。 二、细化指标,建立体系 从各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每一个专项资金项目,就必须根据可能涉及的专项资金的情况,设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其结果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据以提出科学的项目取舍和资金拨付的决策参考意见。因此,细化指标和建立指标体系是专项资金项目库的重中之重。 专项资金项目库指标体系遵从全面评价原则、财政效率原则和项目优先原则。接项目的性质分为(l)建设性项目;(2)车辆、设备购置项目;(3)维修、小型改造及租赁项目;(4)会议、活动项目;(5)业务费、培训费、开办费、手续费、临时人员费等项目;(6)科技三项、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等6大类进行分类排序。鉴于支农项目有其特殊性,暂不列入专项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在专项项目分类的基础上,将项目评价指标分为两大类分别对项目进行评价:项目基本评价指标(以下简称“基本指标”)和项目分类评价指标(以下简称“分类指标”)。基本指标是项目库中所有项目均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分类指标是分别对各类专项的不同性质而设定的评价指标。每一类指标按照公式1,分别计算出基本情况指标得分和特性指标得分。 评价得分=∑(第I项指标总得分×第1项指标权重)公式1 再根据每类所设的权重比例,并考虑附加分等条件进行修正并代入公式2计算出本项目的最后得分。 评价得分=∑(第1类指标总得分×第1类指标权重)十附加分公式2

关于修订《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说明

关于修订《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说明 一、修订资金管理办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年月,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印发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管理办法(试行)》(财农字〔〕号,以下简称原《办法》),对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原《办法》颁布实施已有年,期间扶贫开发政策和工作思路不断调整,扶贫机制不断创新,原《办法》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亟需作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一)扶贫开发形势的变化要求修订管理办法。年,中央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中发〔〕号,以下简称《新纲要》),标志着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新纲要》进一步健全了扶贫开发机制,明确了行业部门的减贫责任,要求完善扶贫开发投入机制,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和使用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需要通过修订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来贯彻落实。 (二)总结提炼扶贫开发经验需要修订管理办法。近年来,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开展了系列财政扶贫开发试点,各地也积极推进机制创新,探索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新机制、新做法,

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四到县”、绩效考评机制、项目竞争评选机制等。为进一步推进财政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财政扶贫开发水平,需要通过修订完善资金管理办法等方式,适时地将这些先进经验总结提炼出来,并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推广应用。 (三)规范资金使用管理要求修订完善管理办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实施期间,财政扶贫开发实行“责任到省、任务到省、资金到省、权力到省”的管理体制,有力调动了地方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制度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在个别地区出现了诸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分散、项目安排随意性大、资金管理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全国人大、审计署针对上述问题,多次提出加强制度建设的要求。因此,修订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也是推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升资金使用管理规范化水平的需要。 二、《修订稿》与原《办法》的比较说明 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整理形成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分为总则、资金预算与分配、资金使用与拨付、资金管理与监督和附则五章,共计条。与原《办法》相比,修订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名称和定义。贯彻落实综合扶贫理念,为便于开展财政支持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投入统计,将财政支持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各项投入统称为财政扶贫资金,原《办法》所指的财政扶贫资金规范表述为“财政专项扶贫资

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制度

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拨付管理,保障资金使用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根据现行法规、制度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财政预算资金拨付管理暂行办法》。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条为加强财政资金支付的管理与监督,规范财政资金支付业务流程,配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有序进行,参照《*市市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区级预算单位财政性资金直接支付的管理,以及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的预算单位财政性资金授权支付的管理。已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的预算单位,其授权支付资金按照《*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执行。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资金; 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 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其他财政性资金。 第三条预算单位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实行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财政直接支付是指由区财政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财政直接支付的方式包括工资统发、政府采购、其他直接支付等。

非试点单位财政授权支付是指区财政将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账户,再由预算单位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非试点单位的授权支付指未列入财政直接支付范畴的财政性支出。 第四条预算经区人代会审议通过后,预算单位依法拥有相应的资金使用权,履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职责,并接受财政和审计监督。 第五条预算单位原则上分为一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向财政局汇总报送本级及其下属的分月用款计划的预算单位为一级预算单位;独立核算无下属单位的预算单位为基层预算单位。一级预算单位的本级开支,视为基层预算单位管理。 第六条预算单位按规定程序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并按照批复的用款计划申请、使用财政性资金。 第七条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坚持按财政预算、分月用款计划、项目进度和规定程序支付的原则。 第八条预算单位用款计划是办理财政性资金支付的依据。 第九条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由预算单位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项目进度和区财政局的相关规定分月编制。区财政局批复的用款计划额度在年度内可累加使用。 基本支出用款计划按照年度均衡性原则,按季分月填报。

四川省财政厅经济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财政厅经济建设专项资金 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财政经建系统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相关财政管理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经济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库(以下简称项目库)由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负责建立。 第三条纳入项目库管理的项目是指由财政经建系统负责申报和管理的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中央专项资金包括: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清洁生产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平台式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农村物流体系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民贸及民特品生产企业贴息资金、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补助资金、低氟砖茶生产研制补助资金、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非粮引导资金、再生节能建筑材料补助资金等;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系指由省级财政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具体项目详见附件1)。以后新增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也要相应纳入项目库管理。 第四条市(州)、扩权试点县(市)财政局、省级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及“公开、逐级、择优”原则征集项目,对符合报送条件的项目,按省财政厅通知的报送数量原则上于每年4月底前正式行文报送省财政厅,上报的项目应填制项目申报表(格式详见附件2),项目申报表同时从省财政厅办公业务资源网报送,逾期不报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五条省财政厅将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财政局以及省级相关主管部门报送的项目存入项目库,作为每年正式申报的备选项目。 对申报中央专项补助资金的项目,省财政厅按照财政部当年的项目申报指南要求,从项目库中择优、适量差额选取项目,再通知相关财政局及省级相关主管部门按正式申报要求报送详细的项目材料,并组织财务、技术、市场等方面专家评审论证,必要时可以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评估,综合评价择优排序,再按财政部限定个数审核上报。 对申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省财政厅按相关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从项目库中择优、适量差额选取项目,再通知相关财政局及省级相关主管部门按正式申报要求报送详细的项目材料,并组织财务、技术、市场等方面专家评审论证,必要时可以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评估,综合评价择优排序,再按照预算资金规模统筹核定拟予支持的项目,对具体项目的支持方式、金额按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确定。 第六条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对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及时存入项目库;对当年已正式申报并获补助的项目及时予以注销,次年不再重复入库和申报;对当年未正式申报的项目进行全面复核,仍符合申报条件的继续纳入次年项目库,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不再纳入次年项目库。 第七条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财政局必须对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严格审查项目企业申报资质和项目申报条件是否符合,相关申报资料是否完整、齐全。凡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的有关单位、人员,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管理办 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陕政办发[2014]18号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4.03.22 【实施日期】2014.04.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陕政办发〔2014〕1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3月22日 陕西省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重大文化项目的管理考核,加快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陕政发〔2013〕38号,以下简称《意见》)已经明确的文化项目,以及新规划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 第三条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坚持“滚动推进、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绩效考核”的原则。 第四条重大文化建设项目要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程序,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的通知》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陕政发〔2013〕48号)要求,针对不同类别项目实行审批制、核准制或备案制管理。 重大文化项目要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等规定要求,切实做好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建设实施,及时组织项目竣工验收。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省级成立由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审计厅、省文化厅、省地税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省文物局、省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文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文化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

宁津县扶贫资金和产业项目管理办法

宁津县扶贫资金和产业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产业项目管理,提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政策,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依据《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号)、《山东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鲁财农〔〕号)、《山东省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基金使用管理办法》(鲁财农〔〕号)、《山东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产业发展项目管理办法》(鲁扶贫组办字〔〕号)、《关于加强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监管的意见》(鲁扶贫组办字〔〕号)、《转发〈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鲁财农〔〕号)、《关于做好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意见》(鲁扶贫组办发〔〕号)、《关于进一步强化责任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鲁财农〔〕号)、《关于加快建设扶贫产业项目库和建立项目评审制度的意见》(德扶贫办〔〕号)、《德州市扶贫产业项目及财政专

项扶贫资金管理细则》(德扶贫办〔〕号)、《关于实行建档立卡统一编号管理加强扶贫产业项目后期管护工作的通知》(德扶贫办〔〕号)及有关政策文件精神。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其他扶贫资金管理和投资建设的产业项目。 第四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应当围绕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统筹整合使用,形成合力,发展整体效益。 第二章资金分配及用途 第五条:县财政根据脱贫任务需要和财力情况,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扶贫工作资金。扶贫工作资金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缴纳、项目管理和建档立卡工作经费及其他工作需要。 第六条: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向脱贫任务较重的乡镇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扶持区域倾斜,提高资金使用针对性和精准度。分配主要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资金分配的因素主要包括贫困状况、政策任务和脱贫成效等,主要依据重点村和贫困人口规模等客观指标,可根据当年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七条:根据资金规模和分配因素,制定年度资金使用方案,经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后,按用途使用资金,并进行

往来资金管理办法

往来资金管理办法 (讨论稿) 为了进一步规范往来资金的管理,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要求,充分发挥往来资金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根据区财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预算单位往来资金管理的通知》,特制定本办法。 一、往来资金的构成 往来资金指本级财政拨款以外,各校按照相关规定收取的(不包括三限生费、学费、住宿费等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具体区分为: (一)往来可用资金。即各学校收到的可由学校使用的各类资金。如:其他财政部门拨款、社会捐赠助学收入、日托班费、高中书抄费等; (二)往来结算资金。即各学校与其他单位及个人之间发生临时性暂存、暂付和代收、代付等结算款项。如:学生保险赔款等。 二、往来资金收入管理 (一)各校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所明确的项目、范围

和标准收取往来资金,不得随意增加新的征收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变更收取标准。 (二)各校收取各项费用时,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各单位不得使用自制票据或其它非法票据。 (三)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要求,各单位往来资金收入要全额缴存到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零余额帐户”,不得挪用和坐支。 三、往来资金支出管理 各校往来资金,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财务制度的要求使用。 (一)往来可用资金 1.使用原则:以收定支、专款专用、收支平衡。 2.使用范围:往来可用资金主要用于补充公用经费支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购置维修类:主要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小型维修等,所占比例不低于往来可用资金总收入的15%; ②培训办公类:主要用于补充教师培训、购买办公用品等支出,所占比例不低于往来可用资金总收入的35%; ③劳务支出类:主要用于外聘人员和教师超额劳动补助

2020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和项目管理办法

2020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和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职责分工 第一条县扶贫和移民开发局是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以下简称后扶)人口和项目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移民人口管理和项目规划、项目计划的编报和下达,项目的实施管理、检查验收、报账支出审核和监测评估,配合财政部门做好资金管理。 第二条县财政局是后扶资金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直补资金和项目资金的预决算管理、移民直补资金打卡发放、项目报账资金核拨、会计核算、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配合县扶贫和移民开发局做好后扶项目管理。 第三条乡镇人民政府是本辖区移民后扶政策落实的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负责后扶人口管理、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协调、服务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村委会是移民直补人口核对和后扶项目实施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本村直补移民人口更新,后扶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负责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确定项目和建设方式,选举项目理事会,协调施工环境和自建项目评议等,参与项目招标,监督项目实施,落实项目管护。 第五条村项目理事会是村民自建后扶项目建设主体和招投标项目监督主体,在村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对村民自建项目按照“四自、两会、一公开”的要求,负责施工组织、建筑材料采购、派工、设备租赁、记录施工日志、理财和报账等。实行招投标的项目,理事会是项目招标人之一,参与招标过程、聘请项目监理、与中标人签订合同等。 第二章后扶人口管理 第六条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和“一个尽量”的原则,对水库农村移民统一实行全额直补、项目扶持的扶持方式。对2006年6月30日以前已搬迁的农村移民现状人口,已核定登记到个人的,从2006年7月1日起,发放后扶直补资金每人每年600元,期限为20年;对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其完成搬迁之日起发放后扶直补资金20年。 第七条直补移民人口的自然变化实行“增人不增,减人要减”,在扶持期内对自然减员人口予以核减,每年核定一次。自然减员人口的直补资金从次年1月起停止发放。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来源:刘瑞1555 通知公告阅读:添加时间:2013-9-2315:07:49 则总第一章 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学、规范、政省加强级财第一条为 西省预算法》和《陕高效的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见》金管理和改革的意强财政专项资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办法。,制定本结合我省实际有关规定, )是库项目目库(以下简称第二条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 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数据库行目进政专项资金项对省级财库。项目库和省财政库分为省级部门项目统。项系目 管理,目库实行项省级所有财政专项资金都要第三条

边、纵向到底、各级联网、数据共享。做到横向到 :则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第四条项目库 一制定统政厅负责统一建设、分工负责原则。省财(一)系库管理信息一建设项目项目库管理的规章制度、办法,统目门项限分工负责管理本部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及权统。省级库。 范程目按照规管理原则。项目库项(二)保证重点、滚动 ,结清,定入重点,及排序,保核,行申序进报审择优证时库时 滚动管理。. (三)全程监管、追踪问效原则。项目库中已安排的项目实行预算分配、执行、监督、决算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管理,确

项目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第二章项目库的建立与项目分类 第五条省级部门项目库由省级主管部门设立,对省级 相关单位申报的项目和各市县对口部门汇总报送的项目进行审核、筛选、排序后进入项目库。省级部门项目库由本部门履行预算管理工作的处室或部门指定的职能机构具体管理。 省级部门项目库管理的主要职责: (一)根据本部门工作职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会同财政等相关部门提出专项资金项目安排的重点、方向和绩效

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 发展研究

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它不仅对一国经济政治有所影响,还对国民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在新的时代背景与国际环境中,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停滞的发展态势。如何在新时代助推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是当前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在转型升级时要注意走出去,以独特的中国魅力打造国际市场。本文以西安为例浅析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索了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三种有效策略,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一、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独特内涵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激发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在新时代,高质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往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犷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要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之路,走效率变革之路,走动力变革之路,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就西安文化产业而言,文化产业既具有一般产业的经济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其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的内涵。

(一)高质量的产业管理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体系的高质量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它既包括宏观的管理制度的构建,也包括具体的政策治理两个层面。西安在文化产业管理的制度构建层面,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体制壁垒逐步打破,并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性、融合性、跨界性等特点,优化跨区域、跨部门、跨利益格局的产业推进体制,不断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红利,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最终形成了合理有效的产业宏观调控、微观治理手段,产业政策趋于市场化和全局性,政策治理效能极大提高。 (二)高质量的产业创新体系 西安牢牢抓住了抓住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契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备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使文化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的主体,优化产业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形成文化产业创新合力。特别是加大文化产业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重大成果,构造产业技术优势。可以预见,文化创意将成为推动西安文化产业内生动力、增强外部渗透、提振相关产业附加值的重要力量。 (三)双重高质量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同样具有产业和事业的双重属性,既可以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又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

陕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与方向

陕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与方向 文化旅游业是陕西省文化产业的龙头。本文概述了陕西省文化特色旅游机遇:西部大开发,假日经济全面发展,国际互联网普及,中国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西安市举办世园会等带来的机遇;展望了陕西“十二五”期间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前景。分析论证了陕西文化旅游业发展策略:必须抓住机遇,改变观念,走向国内外市场;将陕西建成为全国一流的旅游胜地;发挥古文化优势,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突出饮食特色,加强旅游购物品的创新;加大力度建设好特色文化旅游园区;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标签:文化;旅游;机遇;方向 旅游和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业是陕西省文化产业的龙头。近年来,陕西省不断理顺管理体制,打造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开拓大市场,培育大产业,营造大环境。充分利用各地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文化名城、名人故居、历史传说、民情风俗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策划开发旅游文化景区、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人文始祖、周、秦、汉、唐等历史文化区,提升陕西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扩大陕西文化旅游的规模和效益,努力使陕西省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强省,打造了一批地域文化深厚的文化旅游产品。如:大唐芙蓉园、唐城墙遗址公园、法门寺文化景区等文化旅游主题项目,2010年首批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汉阳陵、大明宫遗址公园,以及《长恨歌》、《大唐华章》、《梦回大唐》等文艺演出,形成了一批颇具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类型,扩大了旅游消费内容,为推动文化产业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陕西文化旅游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们应开拓创新,抓住机遇,力争使陕西文化旅游业在“十二五”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一、陕西文化旅游业面临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格局来看,东部地区是旅游发展的基地和主体,中部地区是旅游发展的纵深领域,而西部地区则是旅游发展的潜力所在,是一大片有待开发的处女地。由于先天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发展存在着诸多瓶颈。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中,国务院明确强调要集中力量抓好五个方面工作,这些方面具体措施的有效实施将彻底打破这些瓶颈,为西部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扫清障碍。五个方面是:全面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优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明确旅游产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为陕西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首先表现在党和国家高层决策的战略部署上。党中央、国务院今年年初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体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应注意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特色经济构想。其次,中央出台的一些政策也将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三,陕

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

旅游区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 (试行)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山东省财厅、省扶贫办印发《山东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试行)》,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试行细则。 第二条《山东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试行)》所指的财政扶贫资金,是指国家设立的用于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的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改变落后面貌,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专项资金,包括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是指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 第三条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的目标是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保证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管理的规范性和扶贫开发的有效性。 第四条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遵循以下原则: (一)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原则。 (二)权责相统一的原则,行使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权必须对所应取得的效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有利于资金整合原则。 (四)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原则。 第二章考评的依据及内容 第五条财政扶贫资金绩效依据以下方面进行考评: (一)中央、省、市关于扶贫开发的总体部署及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中央、省、市级财政、扶贫部门共同制发或财政部门制发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有关规范性文件和规章。 (三)统计部门公布的有关扶贫统计数据、财政部门《财政扶贫资金信息管理监测系统》反映资金管理的有关数据,扶贫部门扶贫统计监测系统反映扶贫开发工作及效果的有关数据。 (四)上年度扶贫开发计划执行及完成情况。 (五)资金拨付文件及相关资料。 (六)审计部门出具 的有关扶贫资金审计报告;财政、扶贫 部门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检查情况。 (七)其他相关资料。 第六条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方面,即:扶贫开发成果;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各级配套财政扶贫资金预算安排情况。 第七条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的量化指标依据考评内容设 定,主要有:

财政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财政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管理,防范财政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推进依法理财、规范理财、民主理财,根据《中华人民 __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 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财政资金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资金预算所涵盖的资金,政府性债务资金,以及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追加的资金和需要再次分配的专项资金等各类财 政资金。 第三条各类财政专户归口到县财政国库部门管理,实行统一核算、统一调度、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条财政资金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规范 办理,重大决策和重大资金的安排调度使用,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第五条所有财政性收入资金应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各部门、各单位不得截留、占用或者挪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六条税收收入资金的退库、减免应当按税收政策规定办理。对于非税收入缓减免,必须按规定报县政府审批,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擅自缓征、减征和免征。 第七条经县人民 __批准的财政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预算执行中,如需调整变动的,需按规定程序审批。 第八条预算执行中,因机构、人员增减变化等而涉及基本支出预算调整的,由县财政局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工资、津补贴政策以及预算供给政策统一安排。 第九条预算执行中,对上级财政补助的大额专项资金,未明确具体项目、需要二次分配的,由县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分配意见,报县政府审批。 第十条预算执行中,因自然灾害等其它难以预见的重大因素,需要动用预备费的,由县财政局提出初步分配方案,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后,报县政府 __审批。 第十一条预算执行中,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必须在本级预算中增加安排支出的,由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申请,按照下列权限和程序办理:

西藏天路交通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库管理办法

西藏天路交通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库管理办法(经年月日审议通过) 一、总则 第一条项目库的定义。项目库由西藏天路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建立并具体负责管理,业务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跟踪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将其整理入库,为公司提供投资项目选择的平台。 第二条项目库设立的宗旨。项目库的宗旨是寻找和发掘优秀的项目资源,确保公司对项目库中的项目投资具有良好的收益。 第三条项目库的功能。对经过投资发展业务人员筛选的项目进行整理、汇总和管理,使公司在需要项目时可以从项目库中找到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投资。通过业务人员的工作将项目的进展和其他相关情况及时整理入库,为公司的投资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二、项目库的建立 第四条项目的分类。根据公司战略和业务的需要,将项目库中的项目按投资及引资需求分类,将其

分为道路施工业、建筑业、旅游业、新材料、投资银行业及其它六大主领域,下边可对应分设若干子领域。根据项目投资可行性在项目库中建立A、B、C三类子库:A类库,市场前景好,技术可行,投资收益高,公司已正式立项的项目;B类库,经初步筛选,项目市场潜力大,技术成熟,投资收益好,为拟立项项目;C类库,广泛收集的具有投资价值或潜在投资价值的项目。 第五条项目的来源。项目可来源于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等。公司获取项目的方式有两种:第一,与行业内的顶级机构合作,由顶级机构推荐的项目经过业务人员的整理直接进入项目库,是点对面的方式;第二,业务人员通过直接与项目持有人接触获取项目,经过调研确实符合要求的可进入项目库,是点对点的方式。 三、项目库的管理 第六条项目库管理方式。建立计算机数据库,业务人员将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录入项目库,对项目库进行静态管理。 第七条项目库的使用权限。项目库仅限公司总

推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在全国财政系统逐步推开,各级财政机关部正式编制 了本部门2001年的部门预算。 其中涉及人员部分和公用经费部分的问题,因政策标准比较清楚,易于统一,故都有了较为明确的处理方法,但是对于占每年财政支出相当大比例的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却一直存在着审批管理人为影响大、随意性强等方面的问题,而专项追加的随意性正是造成财政预算软约束的严重原因之一。因此,为适应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规范各单位安排专项预算的行为,避免财政部门和各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批和申请的随意性,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来安排预算,规范审批程序,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追加。北京市海淀区财政局,建立了《海淀区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海淀区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量化专项资金的审批程序,增强专项预算安排的透明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总体构想 专项资金的管理核心是一个滚动项目库,一套数量化指标体系。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依公共财政的思想设立的量化指标体系,将单位报送的若干年专项项目,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量化评价,将评价的结果按照分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依次提供资金安排意见,以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外部有用监督提供严重的参考依据。 一个滚动项目库。各单位申报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均纳入项目库管理,项目库本身具备项目维护、项目评价、项目排序、财力控制、审批流程管理等多项功能,并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审系统相结合,将专项资金预算纳入整个部门预算,并将明确的财政补助专项转入财政预算执行系统进行管理。 一套量化指标体系。作为专项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专项指标评价体系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进行设立,将审批专项资金的思维过程予以细化、量化,分解为若干指标,并对应相应的分值。将申请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全部纳入此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得出相应的分值,供项目库进行排序。

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 ——西部电影集团影视艺术的发展与衰落及原因和问题浅析 学生姓名:贾彬 学号:0811080136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事业0801 指导教师:王世俊 完成日期:年月日

摘要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陕西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决条件,但就其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状态来看,产业效果和发展规模都不很理想。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观念滞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陕西人的思想观念保守,对异质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抵御力和同化力极强。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陕西在精神文化形态上早就形成了一系列不能适应工商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文化心理与性格。本文以西部电影集团影视艺术的发展与衰落及原因和问题浅析作为案例来研究。 关键词:文化产业,陕西文化产业,经济社会,存在问题

ABSTRACT Vigorously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Shaanxi province is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hold to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society to coordinate development, vigorously promote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prosperity, the culture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 Shaanxi has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as o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prerequisite, but with respect to its current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dimensions are not very ideal. Shaanxi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mainly has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ideal lag,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although the profound culture, but the person 's idea is conservative, to the heterogeneous culture and the external cultural resilience and assimilation ability strong. As a typical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spirit culture in Shaanxi already formed a series of can not adapt to the market economy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Based on the Western movie group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and its reasons and problems as a case to study.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of Shaanxi economy, society, problems

乡镇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

xxxxxx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乡扶贫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古蔺县扶贫办有关规定,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扶贫资金是指从我乡扶贫基金安排和通过其他途径筹集,专项用于落实我乡贫困村及村内贫困户脱贫项目的扶持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 (一)集中管理,统筹安排 按照集中资金、集中管理、集中使用、集中分配“四个集中”的原则,把项目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纳入扶贫资金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 (二)专款专用,重点优先 扶贫资金必须根据我乡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专款专用于我乡扶贫开发,切实做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主要用于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整村推进等项目补助支出。 (三)结合实际,确保效果 扶贫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符合我乡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总体要求,尊重群众意愿。要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坚

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力争取得较好效果。 第二章资金使用范围 第四条规范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遵循以下顺序安排使用: (一)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扶持,通过发展生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其年人均收入达到县上扶贫工作目标要求; (二)扶持列入改造计划的贫困户危房改造; (三)补助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设施建设; (四)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其他扶贫支出。 第三章项目申报和管理 第五条扶贫资金申报。扶贫资金实施项目管理制度,项目由乡扶贫办申报,经分管领导审核后,报财政所审批。项目必须符合乡政府的总体扶贫工作规划,并要在乡扶贫办备案。 第六条项目实施。项目以所在村为实施单位,整村推进。各村委要引导和带动群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共同改变贫困的落后面貌。

《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文

《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文 《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文 为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办法分总则、资金预算与分配、资金使用与拨付、资金管理与监督、附则5章31条,下面是办法的详细内容。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有关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国家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国有贫困农场、国有贫困林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贫困团场(以下简称各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的专项资金。 本办法所指扶贫对象是指根据中央扶贫标准、地方扶贫标准识别认定的农村贫困家庭、贫困人口。 第三条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使用方向分为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西”农业

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第四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的以工代赈资金依照发展改革委制定的有关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依照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制定的有关“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和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的管理,由财政部分别会同国家民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根据资金用途的特点,依据本办法另行规定。 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的管理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根据资金用途的特点,依据本办法另行规定。 第二章资金预算与分配 第五条中央财政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精神,依据减贫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地方各级财政根据各地减贫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并逐年加大投入规模。省级财政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应达到中央补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的一定比例,有关资金投入情况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