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上睑下垂 的手术治疗
幼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

幼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目的分析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特点,评估对于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幼儿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例(12眼)3周岁以下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作出术前评估。
对患者行一期硅胶管额肌悬吊术+二期自体阔筋膜额肌悬吊术进行治疗,通过对术后随访结果的分析,评价其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10例患者均为3周岁以下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幼儿,均为先天散发病例,无家族史。
一期手术时患者年龄为10~36月,平均年龄24月;二期手术时患者年龄为4~6岁,平均年龄4.7岁。
10例患者(12只术眼)术前健眼平均睑裂高度8.25±0.46mm (8.0~9.0mm),患眼平均睑裂高度3.75±0.45mm (3.0~4.0mm);其中8例单眼患者(8只术眼)的患眼平均睑裂高度为3.63±0.52mm (3.0~4.0mm),显著低于健眼(P<0.05);2例双眼患者(4只术眼)的患眼睑裂高度均为4.0mm,显著低于同期正常平均水平(P<0.05)。
一期硅胶管额肌悬吊术后至二期手术前随访时间为16~58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1.5月。
二期自体阔筋膜额肌悬吊术后至今随访时间为2~41月,平均随访期为13.4月。
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12只术眼)术后患眼平均睑裂高度8.83±0.94mm (8.0~10.0mm);其中8例单眼患者(8只术眼)的术后患眼平均睑裂高度为8.25±0.46mm (8.0~9.0mm),显著改善(P<0.05);2例双眼患者(4只术眼)的患眼平均睑裂高度为10.00±0.00mm (10.0mm),显著改善(P<0.05)。
所有患者术后双侧睑裂高度基本对称,上睑弧度自然,重睑成形佳。
两种术式治疗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效果比较

两种术式治疗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效果比较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是一种常见的眼部先天畸形,患者会出现眼睑过度下垂,遮盖眼球甚至导致视力受损。
对于这种病症,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矫正和非手术矫正两种,各有其优劣。
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效果、风险与适用范围,帮助患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一、手术矫正手术矫正是目前治疗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术矫正主要通过对眼睛周围的肌肉组织进行调整,来改善上睑下垂的情况。
手术方式包括内切开上睑提肌,外切开上睑提肌,前额肌提上睑,外眦角提拉术等。
手术目的是提高上睑位置,改善视野和美观。
手术矫正的优点在于可以直接解决上睑下垂的问题,效果明显,一次手术即可见效。
而且手术后恢复期短,一般在一个月内可以完全康复,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手术矫正的效果比较稳定,一般情况下不易复发,可以长期维持眼部的美观与功能性。
手术矫正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和风险。
首先是手术本身的风险,包括感染、创伤、术后出血等,虽然这些风险较小,但也需要患者注意。
手术矫正可能导致术后眼睑不对称,上睑过度提升等问题,影响整体外貌。
手术费用相对较高,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来说可能承担不起。
非手术矫正是指通过注射肉毒素或者使用电疗等不需开刀的治疗方式来改善上睑下垂的情况。
肉毒素矫正的原理是通过注射肉毒素到上睑提肌,抑制其收缩力度,从而使得上睑上提,改善上睑下垂的情况。
电疗矫正则是利用电疗手段刺激上睑提肌,增强其肌肉张力,促进上睑上提。
肉毒素注射是非手术矫正的主要方式之一。
该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开刀,术后恢复较快,通常在一周内可以正常生活。
肉毒素注射效果明显,可以短期内改善上睑下垂的症状,但需要定期注射,效果不如手术矫正稳定。
而电疗矫正相对来说效果较弱,需要长期持续治疗才能见到明显效果。
非手术矫正的优点在于简单、方便、无需开刀,术后恢复期短。
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生长发育未成熟或者身体状况不适宜手术的患者来说,非手术矫正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皮肤轮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

皮肤轮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上睑下垂0 引言上睑下垂是由于提上睑肌或Müller肌功能不全或丧失,以致上睑不能提起或提起不全,而使上睑呈下垂的异常状态。
矫正上睑下垂的手术方法有百余种之多,但是目前尚没有一种术式能适合所有类型的上睑下垂[1]。
我们采用皮肤轮匝肌瓣悬吊术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为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年龄3~25岁,术前做全面的眼部检查,排除重症肌无力、Horner’s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上睑下垂,额肌肌力正常,Bell’s征阳性,共32例46眼。
手术区域局部麻醉,儿童采用全身麻醉。
沿设计的标记线作皮肤第一切口,然后在第一切口上方3mm处,平行于第一切口作第二切口,其内外侧均比第一切口略长约2mm。
在眉弓上缘内中1/3与外中1/3交界处,各作一约5mm的水平切口,深达额肌面。
分离第一、二切口之间的皮肤轮匝肌组织达到睑板面,在睑板面用剪刀将眼轮匝肌和睑板相连部分剪开,制成内侧与内眦部相连、外侧与外眦部相连的弓弦状皮肤轮匝肌条带。
用小棉棒蘸100mL/L三氯乙酸溶液均匀的涂在皮肤轮匝肌条带的皮肤表面(注意不要涂在眼轮匝肌上及切口内),1min 后用刀片刮除坏死的表皮及附属的腺体,生理盐水冲洗条带及切口。
在皮肤轮匝肌条带的中央用剪刀剪断。
由眉上切口向睑缘相应部位作潜行分离,将皮肤轮匝肌条带自隧道中向上提出并拉紧,至睑缘超过角膜上缘约2mm后,断端分别固定于切口皮下深层组织处。
整理并缝合皮肤切口。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经验丰富医师施行。
术后3~6mo后复查,平视时上睑缘均位于角膜上缘下1~2mm,无暴露性角膜炎、上睑闭合不全、眼睑畸形等并发症,眼睑开闭自如,上睑活动度好,上睑迟滞现象不明显。
2 讨论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儿童,其提上睑肌发育不良,肌力差,且此肌正在发育过程中,为不影响此肌的正常发育,又能及时矫正上睑下垂,不致给儿童造成其它不良影响,所以多采用利用额肌的术式[2]。
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两种术式探讨

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两种术式探讨【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采用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及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治疗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46例61眼,并对术后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治愈50眼,其中改良额肌瓣悬吊术29眼、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21眼。
有效10眼,其中改良额肌悬吊术3眼、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7眼。
无效为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1眼。
结论: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及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是治疗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首选的方法。
【关键词】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改良额肌瓣悬吊术;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上睑下垂是一种常见病,不仅影响面部容貌,对于小儿还会影响视力的发育造成弱视。
临床上以先天性上睑下垂多见,其原因主要是提上睑肌发育不全,或支配提上睑肌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缺损所致[1]。
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出生后就遮挡瞳孔,不及时治疗可形成剥夺性弱视。
对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目前主要是经典提上睑肌缩短术及额肌瓣悬吊术[2]。
我科2001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先天性上睑下垂46例61眼,分别采用了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及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年来我院门诊就诊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46例,61只眼;双眼15例,单眼31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3~11 岁,平均5.25岁。
全部病例为出生时发病,平视时睑裂高度2~4 mm,上睑遮盖瞳孔超过1/2,提上睑肌肌力0~3 mm,所有病例无垂直斜视,无全身疾病。
1.2 分组: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组。
A组22例29眼,上睑提肌肌力在2 mm以上,采用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B组24例32眼,上睑提肌肌力在1~2 mm之间,采用改良额肌瓣悬吊术。
1.3手术方法1.3.1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根据双重睑高度用龙胆紫作双重睑皮肤切口标记,一般距上睑缘4~6 mm,用2%利多卡因于皮下、眼轮匝肌及穹窿结膜浸润麻醉。
昆山治疗上睑眼下垂

先天性眼皮下垂在医学上称为上眼睑下垂,其原因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
主要是眼部用于提起上眼皮肌肉的上睑提肌发育不好,或是支配该肌肉的运动神经功能不全,致使眼睛不能睁大,下垂的眼皮将瞳孔的一部分遮盖了。
患者为了能够看清物体,常需要后仰头部,皱额头,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对美容有很大影响。
先天性上睑下垂治疗方法进行美容整形手术。
国内有经验的人认为以下三种手术方法:
l、上睑提肌缩短术
这种方法是采用缩短上睑提肌来达到眼皮上提的目的,适于轻度上睑下垂的患儿。
2、额肌筋膜悬吊法
这种方法是采用自体大腿的一小块阔筋膜与额肌和上睑相连,利用额肌收缩来加强上睑提肌的力量。
3、额肌瓣法
这也是一种利用额头肌肉收缩来加强上睑提肌功能的方法,即使眼睑肌肉完全失去功能,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这种手术的优点是只在眼皮沿着双眼皮线处做一小切口,通过分离转移额肌瓣完成手术,起到使眼睛睁大的作用。
避免了切取大腿部筋膜的痛苦,同时还可形成双眼皮,使眼睛灼灼有神,更加美丽。
以上内容由昆山视眼耳鼻喉医院整理提供。
先天性上眼睑下垂的治疗方法

先天性上眼睑下垂的治疗方法
先天性上眼睑下垂可以通过以下治疗方法进行处理:
1. 手术矫正: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通常会修复上睑提肌的功能或调整其位置,以改善上眼睑下垂。
手术方法包括上睑提肌切除术、前额提肌悬吊术和前额提肌软组织重建术等。
2.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轻度的上眼睑下垂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某些肌肉注射剂,如肉毒杆菌素(Botox),来暂时减轻垂眼的症状。
这种方法效果暂时,通常需要定期注射。
3. 使用眼睑贴或双眼皮胶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那些轻度的上眼睑下垂患者,通过使用眼睑贴或双眼皮胶布来提起上眼睑,使之看起来更加开放。
4. 康复训练:一些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以通过加强眼肌肌力和提升眼睑位置的肌肉力量,来改善上眼睑下垂的症状。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轻度的上眼睑下垂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因此在接受任何治疗之前,最好咨询眼科专家的建议。
上睑下垂手术治疗

检查 上直肌 功能 时 , 要 注意 B e l l 现 象是否 正常 , 以避 免术 后眼睑闭合不全 , 角膜外露发 生一 系列病变 。
2 手术时机 的选择
先天性 上险下垂 的手 术时机 , 过 去大多数作者 只从 影响视
功能角度 考虑 , 其 实应从必要性 和可行性两方 面来 确定 。必要 性指 的是如 不及 时手术会 影 响患 儿正 常视功能 发育 。可行 性 是指 , 上 睑下垂程 度 已固定 , 手术矫 正后不 会 因患 儿生长发 育
0 引 言
上 睑下垂指 的是 提上睑肌功 能部 分或全部 丧失 , 以致 上睑 部分或完全不能上提 。按其原 因可分为先天性 和后天性两种 。 先 天性 上睑下垂 最常见 , 也 是最佳 的手术适应证 。患眼提 J 一 睑肌 残存肌力 的强弱 , 是 否伴有眼 睑 、 眼外肌先 天异常 , 与手 术 方法 的选择及 效果关 系密 切 , 如先天 性睑 四联征 , 不是 单凭 睑 下垂 矫 正手 术可 以矫 正 的。颌动 瞬 目综合 征 ( Ma e u s — G u n n
上 直肌均 无功 能 , 提起 双上 睑确无 复视 出现 , 可通过 手术适 当
完全外 露 , 睑裂 高度 、 宽度 、 轮廓 、 上 睑皮肤皱 褶和 睫毛倾斜 角
度均应对称 。睑缘弧度平顺 自然 , 无 内外 翻。能保持正 常的眼
将双 眼睑裂 高度 提高到 6~ 7 mm处 , 使瞳孔暴 露 , 术后用滴 眼
综合征 ) , 不应作 提上睑肌缩短术。伴有上直肌完全或不完全麻
痹 的病例 , 睑下垂矫正术后易发生暴露性角膜炎。 后 天性 睑下垂 常见 的原 因有 外伤 、 全 身性或 眼局部 疾病 、
机械 性等 , 如肌 营养 不 良、 全 眼肌 麻痹或 提 睑后 出现 复视 的病
两种术式治疗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效果比较

两种术式治疗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效果比较治疗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是一种常见的整容手术,对于需要进行治疗的患者来说,选择一种合适的术式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有两种常见的术式,分别是上睑下垂的整形术和上睑下垂的眼肌重建术。
那么,这两种术式各自有哪些优劣势呢?它们的治疗效果又有何不同?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两种术式的特点和效果比较。
一、上睑下垂的整形术上睑下垂的整形术是一种相对较为简单的手术方式,适用于轻至中度的上睑下垂病例。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采用切开上睑的方式,将多余的皮肤和脂肪去除,再通过对眼轮匝肌进行调整,以达到改变眼睑位置的目的。
整形术相对来说创伤较小,恢复期较短,对于外科指征比较清晰的病例,可以达到较好的矫正效果。
整形术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小、恢复期短,对于患者的外貌改善效果明显,同时也相对来说费用较低。
整形术的局限性在于适用范围相对较窄,对于上睑下垂程度较重的患者效果有限,难以达到满意的矫正效果。
眼肌重建术的优势在于适用范围广泛,能够应对各种程度的上睑下垂病例,矫正效果更为明显和持久。
眼肌重建术的缺点在于手术创伤大、恢复期长,同时术后风险也相对较高,需要更多的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
比较两种术式的效果:在治疗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方面,整形术和眼肌重建术各有千秋。
整形术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小、恢复期短,适用于轻至中度的病例,能够获得明显的矫正效果。
对于中至重度的上睑下垂病例来说,整形术的效果明显不如眼肌重建术。
眼肌重建术虽然手术创伤大、恢复期长,但是对于上睑下垂程度较重的患者来说,能够获得更好的矫正效果。
重建的眼肌在功能上更为完善,能够使得眼睑位置更好地得到矫正,且效果更为持久。
针对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病例,眼肌重建术的矫正效果更为明显和持久。
整形术适用于轻至中度的病例,对于中至重度的病例来说,效果相对有限。
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来进行综合评估,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